0
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学科
信息技术
微课名称
初识Python
视频长度
知识点来源
学科:信息技术(校本课程)
知识点描述
讲解对Python的初步认识以及Python环境的安装
预备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对程序语言有一定了解、会使用浏览器
教学类型
讲授型 问答型 演示型
适用对象
六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作为校本课程应该要适用于不同学段的学生,作为学习Python语言的第一节课,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这门语言是什么,应用在什么地方,因此本节课对语言本身和语言的应用进行了重点讲解;在应用上也增加了Python环境的安装,促进学生对该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教学过程
内容
一、片头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们将进入Python第一课的学习——初识Python。我们主要从认识Python和安装Python环境两个方面进行这节课的学习。
二、正片
第一部分内容:Python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Python学习手册中的定义和Python的特点
第二部分内容:Python应用
第三部分内容:Python在win7系统下的环境安装
三、片尾
这节课我们大致的认识了Python以及学会了安装Python环境,那不知道同学们对Python是不是越来越感兴趣了呢?今天的课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一、复习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在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对课文的理解,请打开补充习题,24课独立完成第三大题。(开火车回答问题)家景:家庭近况;日里:白天的时候;无端的:无缘无故;素:一向从来;如许:如此多这么多。
看来大家对这样陌生化的语言已有所掌握,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初步认识到这样一位少年,请看大屏幕。他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向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就是闰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他是一位生气勃勃害羞朴实的农村少年,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与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听一听闰土所说的那些新鲜事,继续发现在我心里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二、再读交流
1.请大家默读6到18段,照样子用小标题概括新鲜事。
(雪地捕鸟)()()()小标题概括可以采用划关键词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进行完成后,同桌交流,雪地捕鸟,夏日拾贝,月下刺猹,潮汛看鱼。
这些有趣的是,你们经历过吗?(没有)像这样没有经历过的,没看到过的,甚至连听都没听过的事,叫做什么事呢?对稀奇事。
2. 假如闰土邀请你和他一起做这些稀奇事,你最想做哪一件?为什么?如果你是作家,鲁迅,你觉得他最想做什么?(月下刺猹,雪地捕鸟)为什么?因为用的笔墨最多,其他两个故事,只是简单的介绍,像这样的写法叫做,详略结合。
3.让我们一起来和闰土月下刺猹吧!
有没有人愿意读一读月下刺猹的段落?其他人注意倾听说一说你的感受,边听边批注(相机巡视指导)
交流:从捏走刺这些动词上,我看到了一位身手敏捷的少年。
从奔窜滑等词看出猹的狡猾,从侧面也表现出闰土的机智勇敢。
现在我们请小伙伴到现场来了,看大屏幕,猜一猜哪个是闰土?哪个是我?(带黑帽子的是闰土,因为他在手舞足蹈的深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说着,带红色帽子的是我,因为我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着)就让我们请人来扮演他们表演当时的情景吧!
指人表演朗读对话。真精彩,通过你们的表演,我看到了一位聪明能干,机智勇敢的认同,多么有趣的经历呀,也难怪作者对此印象深刻,在文章一开头便先写了刺猹的情景呢!
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看瓜刺猹发生的时间是(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色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少年?(项带银圈),见她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而那猹却将身子一扭饭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在这一段文字中,先写景,还有雾,在写人有近有动,让人觉得身临其境紧张刺激,我们以后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写作景物人,抓住动作是描绘的内容,具有画面感。板书(景物人动作)
4.请同学们运用刚刚学习到的方法,自主学习6到8段小组交流。①通过()等词语我们仿佛看到了()②我看到了()的闰土
小组汇报:通过扫支撒拉等词,仿佛看到了闰土捕鸟时手脚灵活,操作熟练的画面看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闰土。
我什么都有的鸟类列举,我看到了一位见多识广的闰土。(出示课件)
5.看来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住景+物+人的方法,那么请大家用景物人的方法写一写海边拾贝的画面吧!
同学们写的都很有画面感,闰土就是这样一件一件叙述着我不知道的新鲜事,让我不由得感叹道:①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②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闰土知道这么多,而作为少爷的我知道什么呢?老师,这里摘录了一段鲁迅先生早年学习生活的文字,请快速浏览,填一填。出示《早》课文节选
当闰土知道在雪天沙地上如何捕鸟时,我在(读书)却不知道(如何捕鸟)。当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时,我在(习字)却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当闰土在瓜地看瓜刺猹时,我在(对课)却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当闰土在潮汛看鱼时,我在(描绣像)却没听过(鱼儿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读到此你能感受到我是怎样的内心世界吗?
我与闰土生活的对比表现,我内心的郁闷,无奈,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表现了,我对闰土的羡慕和佩服。
6.愉快的生活总是短暂的,众说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两个小伙伴是什么样的表现呢?
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都是用哭来表现,依依不舍,那可不可以把两人的哭的方式换一换呢?
(身份不同,哭的方式不同,作者语言用词的精准)
虽然他们哭的方式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真挚的友谊,他们相处的时间很短,但闰土的机制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深深地留在鲁迅的记忆中,即便他们从此再未见面。
在文中,作者说从此再没有见面,但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再一次回到离别20余年的故乡,见到了成人后的闰土,他们是否如少年时一般亲密无间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看,补充习题拓展练习思考相关的题目。
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
Mom knows best微课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
邹伟
学校名称
农安县永安乡初级中学
微课名称
Mom knows best
视频长度
6分01秒
录制时间
2020.6.28
知识点来源
学科: 英语 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2013部编版
知识点描述
掌握英文诗歌朗读技巧,融情于诗,使朗读优美动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诗歌韵律,纠正语音语调,掌握句子重音及基本的连读技巧。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训练,学生能够改善语音面貌,掌握英文诗歌韵律,从而能够带着感情朗读,使诗歌朗读优美动听。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学会怎样和父母融洽相处,培养感恩心理,促进亲子关系亲密融洽。
适用对象
九年级学生
微课类型
朗读训练
微课用途
培养英语阅读兴趣。
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亲子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诗歌朗读的兴趣。然后老师分段分析讲解诗歌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老师在点评过程中选择重点语句介绍朗读技巧的注意要点,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重音,连读以及韵脚韵律的处理。
教 学 过 程
内 容
时间
一、片头
利用图片引出话题Mother’s love.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朗读英文诗歌。
22秒
二、正文讲解
将诗歌分成三部分。分别对每一部分进行朗读指导并让学生尝试阅读,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强调朗读要点并进行适当示范。
5分14秒
三、结尾
提倡学生平时多加练习英文诗歌朗诵,用心去体会诗歌带给我们的美好感受进而培养英语阅读兴趣。
25秒
教学反思
本节微课,我选择在课上播放,课前要求学生熟读诗歌并思考怎样改善自己的语音面貌,每一部分要融入怎样的情感去朗读。同时记录下朗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课上以学生示范朗读为参照,教师在评价时选出各段中需要重点指导的语句进行详细的朗读技巧指导。力求让同学们明确英文诗歌朗读要注意的要点和技巧。在掌握了诗歌朗读的基本功的前提下,自主培养英文朗诵爱好,端正语音面貌,发展阅读理解能力。兴趣能力双管齐下,在此基础上学会用心去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妙之处以及诗歌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陶冶情操,升华情感。
《圆柱的体积》微课教学设计
北流市塘岸镇凉亭小学:温敢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
二、教学目的: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三、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难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物体所占( )叫做物体的体积
1、长方体的体积=( )×( )×( )=( )×( )
3、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圆等分切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找出圆和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出求圆面积的计算公式S=πr2。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理解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
二、探究新知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沿着圆柱底面的扇形和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由于我们分的不够细,所以看起来还不太像长方体;如果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了)
(2)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确: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体会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运用转化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
(3)公式拓展 V=sh=πr2
2、例题初探
(1)初探例题: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高是2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阅读与理解: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怎样计算?
③结果单位怎么样?
(3)学生解答、点评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审题训练,对基本公式的运用,加强基础知识的练习, 检查学生运用公式的能力以及单位的换算。)
三、学以致用
李家庄挖了一口圆柱形水井,地面以下的井深10m, 底面直径为1m.挖出的土有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审题训练,对公式的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你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课后解决一些有关圆柱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整理能力,激发学生课后的探究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πr2
高中地理野外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地理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在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了达到培养国家公民的目的,我认为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实践,尤其是学生的野外实践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身边环境开始,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然而作为学生,能参与地理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地理野外实践并有所收获,我认为需要在本地结合课程内容建立一些适合学生活动的实践基地,开发具有可操作性的地理野外实践课程。
一、地理野外实践基地的开发设想 野外考察活动由于受环境安全、学习时间和考察难易程度等条件的限制,适宜选择以就近为主,路线安全,地理特征明显,具有实践价值的地点。而考察活动的时间可以选择天气较好,课业负担较轻的时段,例如针对七星岩景区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类型多样因此设想将其开发为野外实践基地,步骤如下:
1.查阅文献,收集资料 教师查找相关资料,研究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类型、分布、特点和成因等背景材料。整理这些素材,最后形成基地资料文稿。
2.实地考察,精确考察目标 教师进行实地考察是课程设置的重要环节,因为在考察的过程中,要思考如何设计实践课程,计划课程实施的进程和预估效果。如:教师在考察时要对典型地貌作以全面、系统地观察和考察,并做好记录和拍照工作。
3.室内总结,绘制考察线路图 将实地考察的结果结合前期收集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典型考察目标,并绘制考察线路图。
二、野外实践考察方案的设计
1.预期目标
(1)通过对七星岩喀斯特地貌的考察,了解本地该地貌的类型、成因和特点,探究流水溶蚀的过程;
(2)学习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用相机拍摄一组反映该地貌的照片,做好考察过程的原始记录;
(3)运用考察素材撰写考察报告,提高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
(4)举行实践活动成果交流和答辩会,提高学生合作与思辩能力。
2.考察前准备工作 相关知识简介及介绍考察方案;成立学习小组,进行考察纪律及安全注意事项教育;准备考察工具:笔记本、笔、相机,稀盐酸,如有条件可携带便携式GPS等。 3.学生考察学习设计 共分为四组,以组长主持、全组合作的形式,每组分别完成以下其中一项学习内容:
小组
考察内容
收集素材
思考问题
1
喀斯特丘陵、溶蚀洼地、溶洞、石笋、钟乳石,地下暗河,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
2
观察七星岩喀斯特丘陵上的土壤与植被;用稀盐酸鉴别岩石性质。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石山上的土壤与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会这样?
3
天柱岩不同高度的溶洞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一共有几层溶洞,这些溶洞是通过那些地质作用形成的?
4
石室岩摩崖石刻
拍摄一组相片并作好文字记录
这些石刻记录于什么时期?对当时的地理环境进行了怎样的描述?
4.成果交流 师生共同对本次地理实践课程做出总结和评价。
三、对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感悟与思考
从教学角度考虑,我认为开展野外实践教学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
首先,野外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高中生学习了很多地理理论知识,但是这些概念只是课本中抽象出来的符号,落实在不同区域会呈现不同的现象,因此仅仅课堂教学会使实际的生活和书本的内容出现断层。而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就是连接课堂与现实的桥梁。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改变了他们传统的认知方式,不单是仅靠耳朵听,还要用手摸、用眼看、甚至用鼻子嗅,面对与书本上不一样的东西,他们会不断地提问,肯定、否定、再提问。这样的学习过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敢于质疑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为其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野外实践教学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会发生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使教师这一知识传授者的行为受到限制,不能将地理这门学科经典和精髓的学习方法——即野外考察(调查)传授给学生,教师因此也逐渐丧失了野外考察的能力。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野外实践水平,促进教师不断思考探究,有利于教学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评价发生改变,如更关注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与参与性,更重视学生学习评价的持续性与即时反馈性。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为一种教学相长,互相帮助,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关系。
四、总结
地理科学从传统的定性学科逐渐走向现代的半定量与定量学科,都十分重视野外考察(调查)工作,把野外考察视作地理科学研究的基础。而在现今的教育当中,学生都被禁锢在室内,多是从教师的描述中来感知自然世界的。虽然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现象,但是对学习行为的研究表明,身体力行的方式是最有效也是收获最大的。地理这门学科本身就是研究身边环境的科学,我希望学生能走出教室,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指去感觉,用大脑去思考,去体会身边真实的世界,真正体会到自己是自然、社会中的一员,那么他也许就会希望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这也许就达到了公民教育的真正目的。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地理微课设计》,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