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深入推进课程游戏化,促进户外体育游戏提升
摘要:课程游戏强调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能力,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体育活动区域设置与材料投放方面的要求和技巧,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准确定位自身位置,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体育活动区域;材料投放。
一、研究现状简述
近年来,对课程游戏化教育的研究与日俱增。虞永平教授的《生活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研究》,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理论,为基层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依据。
基于课程游戏化大背景,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展了课程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游戏化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形式、环境创设、自然角课程建设、户外活动开展、区域活动实施等方面,这些研究都从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入手,探究了各领域游戏化课程实施的目标、内容、途径及评价等。但在课程游戏化实践中,我们仍发现一些不足:
1.未能很好地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在全面实施课程游戏化过程中,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甚至忌谈集体教学,撼动了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2.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幼儿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活动随意性大,过于“游戏化”的现象,使得幼儿运动时间效率低下、运动量不足,体育活动缺乏目的性和有效指导,失去了其应有的发展价值。
3.体育课程资源、参与人员和开展形式单一,几乎一成不变的材料和场地决定了活动内容及运动方式的贫乏,缺乏层次性与递进性,使孩子在与有限的材料互动中,对体育活动逐渐丧失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只将其当成完成任务进行参与。
伴随着课程游戏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深入,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始对原有的课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幼儿体育活动正向生动趣味的方向发展。目前的课程游戏已经开始注重质量、注重幼儿获得完整经验,以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为出发点,课程游戏更加贴近生活,游戏形式变得灵活多样。幼儿是靠感官与外界进行交往和表现自己的能力,因此具有很强是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因为担心幼儿无法自主完成游戏,因此剥夺了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游戏过程中幼儿缺少自我意识,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这样的游戏不算真正的幼儿游戏,因此我们强调课程文化融入幼儿游戏中的重要性。课程游戏的中心变成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使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完成对事物的探索过程和与其他人的交往。在课程游戏理念下,幼儿体育活动区域的设置和区域内材料的投放问题十分重要,要具有代表性,从幼儿的成长和心理出发。
二、幼儿体育活动区域设置
审视我园原有户外环境存在的问题:空间虽大,但因绿篱景观带隔阻,利用率呈现不足;园内自然资源的价值未被充分挖掘;材料虽多,且为低结构,但可以创新的玩法比较单一。活动虽多,但多为整齐划一的做操、体育活动等,户外似“运动场”“操场”“体育活动教学场”。
虽然户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比较多,幼儿能够活动的空间也比较大,但是这些条件并不意味着幼儿教师能够随意设置体育活动区域,随便安排活动的内容。游戏区域的划分和游戏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爱好进行设计,只有教师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他们才能够真正获得游戏的乐趣,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例如,在设置滚铁环的场地时,通过投票,选出最佳方案,开始实践。在开展“谁的车跑得快”这个活动时,将孩子带到彩虹跑道,把围墙外的背景当作建筑物,设置一些障碍物。活动过程中引导孩子把自己想象成一辆辆汽车,小轿车、跑车、房车……幼儿自由介绍车型特点,讲解通过障碍时的交通规则和注意点,边玩边学,在游戏中练习巩固了跑的技能,也能解决幼儿园区域紧张问题。
三、幼儿体育活动材料投放
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合适的材料帮助,只有选对了材料才能增加游戏的欲望,对活动的内容和质量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所以材料的投放在活动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游戏材料的合理投放能够让体育游戏变得生动,锻炼幼儿身体的各种机能,幼儿的世界是最纯真的,因此使用充满童真的材料比复杂的现实世界更能吸引幼儿的兴趣。
1.纸管区
大班的孩子最近发明了新的游戏。昊昊是游戏的发明者,他给游戏取名为“挑战悬崖路”,并设计了不同层级。有的小朋友挑战三根管,有的挑战两根管,小李直接从两根管进入一根管。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快乐挑战。有的孩子则借助喜欢的足球游戏,用纸管搭建了“足球赛道”,自创足球玩法,游戏随心,快乐随行。
中班的孩子把纸管玩出了百变花样。形式多样的跷跷板、大坦克、踩高跷、金箍棒、猴子捞月、划小船……创意玩纸管的过程是孩子们身体动作、创造想象、逻辑思维、合作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就连收材料也变成了好玩的游戏。
小班的孩子玩纸管的方法和中、大班不一样。他们尝试“纸管怎么出来的”。持续观察后,发现每一次孩子们在取纸管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问题。于是,通过视频回放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一步步解决问题。在相继讨论“你的纸管是怎么出来的、多少人进楼梯洞拿纸管比较合适、纸管出来后放到哪里”等问题后,孩子们通过实践达成共识:(1)面对狭小、拥挤的纸管放置区(楼梯洞),设计“我们的约定”,通过约定来拿纸管。每一次只能进去五个小朋友,拿纸管时不能拖着走,要学会爱护。(2)纸管不能放在路口,要搬到远离楼梯口的场地上。(3)纸管数量较多,尝试按组摆放。分成六个小组,1、6组放在场地的西边;2、5组放在场地的东北面;(3)3、4组放在场地的东面。
2. 碳化积木区
孩子们搭建瞭望台,玩多米诺骨牌,搭楼梯、划船、滑滑梯、小床、飞机螺旋桨、小汽车、古城堡……创意搭建,灵动思维,直击快乐。
3. 铁环区
因为铁环比较有难度,这是大班孩子的专属区域。我们从了解滚铁环的传统开始挖掘,让游戏循序渐进不断延展。根据能力,我们将层级分为以下四种状态:
入门级—— 在规定场地,随意滚铁环;初级——能够沿着直线持久滚铁环。中级——能够沿着圆圈或简单障碍滚铁环;高级——能够自己设置障碍、赛道滚铁环。
在区域设置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年龄特征设计一些固定体育材料,让体育活动区域内的材料更加丰富多彩,更有利于游戏进行。材料投放可以适当的节约成本,利用一些废弃物进行手工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享受都制作的快乐,开发想像力和创作力,制作出自己喜欢的玩具,增加游戏兴趣。又可以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意识,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的原则是:操作性(好玩)、教育性(锻炼)、安全性(没有危害)、经久性(玩得久)。
如:高尔夫球——用饮料瓶做球杆的最前端,中间挖一个洞,用废旧的PVC管做杆,将两者连接并固定。将废旧的报纸团成球,用透明胶带缠绕,不易坏。转转乐——把养乐多瓶洗净,从中间剪开,留下与瓶口连接的一段,将瓶身剪至开花状,防止划伤手,边缘再贴胶带。
四、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及作用
课程游戏理念下设计出的体育游戏强调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形式和内容的权利,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什么都不用做,而是要明确自己的位置,参与到游戏当中,观察幼儿的游戏反应,起到保护和引导的作用。首先教师必须时刻观察幼儿的活动状况。比如学生的身体情况,是否存在疾病或过于疲劳,提醒幼儿注意休息;或者观察游戏设置是否符合幼儿发展需求,游戏过程中是否存在障碍,及时调节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相互之间发生的矛盾,一旦发现问题就必须及时解决。其次通过幼儿身体表面变化了解幼儿活动强度及能量的释放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触摸幼儿的额头、脖子和背部等部位对幼儿运动强度作出及时调节,防止运动过量的情况发生。户外体育运动的运动强度很大,只有教师正确的引导才能保证幼儿游戏的有效性,达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目的。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断发生变化。游戏前期教师是游戏的创造者,游戏区域的设置和游戏材料的投放都需要教师安排,在每个细节之处提升游戏品质;游戏中教师是隐形英雄,在幼儿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参与到游戏当中,为幼儿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幼儿之间的矛盾,避免幼儿在游戏中过于消极或者亢奋;游戏结束之后是总结者。在仔细观察游戏过程之后教师要帮助他们总结游戏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鼓励他们更深一步的尝试与探索。幼儿教师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为幼儿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结束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从课程游戏化的边缘逐渐走向深入,从耳畔徐徐传来课程游戏化之音到坚定追随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勇往直前,思行合一。幼儿园将继续挖掘资源、优化环境,教师在设计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以幼儿为中心,从幼儿年龄特征和现阶段发展水平入手,让幼儿在玩中学、在运动中学、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鲍玉娟.幼儿园足球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10).
[2].刘季华;课程游戏化理念下,户外体育活动推进策略浅释[J]内蒙古教育.2016(33).
[3].陈少青,冯淼,王琪,谷长伟.幼儿体育游戏小组活动案例十球类练习与注意力分配[J].青少年体育.2017(10).
课程游戏化工作总结报告
我园建设课程游戏化已一年之久,在带领本园建设课程游戏化的道路上,作为园长,我立足本职岗位,锐意进取,推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发展又上了新台阶,推动教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得到提升,具体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 带领教师明晰课程游戏化课程理念
作为我园的课程游戏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员,通过教研活动和园本培训,带领教师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领会“一日生活即课程”课程观、理解“六个支架”。明晰课程游戏化的理念,制定我园课程游戏化的方案,如制定弹性的作息时间。
二、带领教师打造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环境
以建设课程游戏化为契机,我园的环境建设取得长足的提高,利用不同图标做成地标指向,配合场地示意图,让孩子自主感受交通规则;合理设置攀爬器、滑梯、跷跷板、等大型玩具的位置,新增碳化积木建构区等户外活动场地。种植区、蔬菜大棚、农田和饲养区为孩子了解农作物提供了加大的方便。户外活动体育玩具增加一些自然材料和建构材料,为幼儿创设更为丰富、可供选择的、易于感知的、自主的、利于运动的户外活动环境,满足幼儿的个性需求,促进幼儿的多元发展
三、以课题为契机,提高教师课程游戏化能力
幼儿课程游戏化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我带领教师通过多方位的学习活动,促进教师理念的更新,引领教师对课程游戏化能够认同,引导教师要充满游戏精神,把更多的自主权利还给孩子,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体。带领教师做的《幼儿阅读习惯养成的指导策略研究初探》课题顺利结题,通过课题研究对推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发展,让我园的园本发展走得稳,走得快和走得远,为园本课程提供丰富而有分量的思想和策略,为实践探索提供方向指引和理论支撑。通过课题的研究,推动课程游戏化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进一步增强教师参与教科研的意识,提高教科研水。
四、帮扶共建园,携手共进
作为共建园结对帮扶的项目组组长,多次组织开会研讨,带领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并多次到帮扶园中手把手指导。2019年6月进入两园深入实施课程游戏化阶段,带头成立两园课程游戏化研究小组。
虽做了以上工作,还有些许不足,再今后的工作还需努力。。。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吹泡泡》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吹泡泡》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这是一次比较有趣的游戏活动。首先是幼儿在“吹泡泡”游戏活动中,幼儿玩的非常开心,让幼儿有了愉快的情感体验,并通过不断实践知道并能发现所吹泡泡有大有小,用的力度不一样,气息不一样,吹出来的泡泡也不一样,看到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天真灿烂的笑容,看到幼儿对五彩缤纷的“泡泡”是那样的喜欢,对科学现象它充满了兴趣与好奇心,能通过实验吹泡泡来观察身边的事物,并透过吹起来的泡泡看到五颜六色的泡泡,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理解了五颜六色这个成语,并真切地明白了它的`含义,通过活动培养了孩子对科学活动的浓厚兴趣,通过今天的这个活动再次让我明白玩中学,学中玩的真正意义。
游戏活动中我让孩子自由大胆的玩,幼儿跟着吹出来的“泡泡”时而升高,时而降低,时而变大,时而变小,或一不小心吹破。游戏结束时,平时最顽皮的孩子也对我说:“老师,今天的吹泡泡游戏真好玩。”课后我想: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更新理念让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我们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不束缚孩子的行为、探索的兴趣与欲望,才会让幼儿真正体会到游戏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才能真正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第2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吹泡泡》教学反思这个网站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吹泡泡》教学反思范文有很多,送你一篇。
小班游戏教案《吹泡泡》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游戏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借助标记、周围同伴的位置等为参照物,快速站圆圈,学习与同伴手拉手,按照儿歌的节奏向圆心和圆外走,在游戏中体验吹泡泡、追泡泡、拍泡泡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游戏《吹泡泡》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与同伴手拉手,按照儿歌的节奏向圆心和圆外走。
2.借助标记、周围同伴的位置等为参照物,快速站圆圈。
3.在游戏中体验吹泡泡、追泡泡、拍泡泡的乐趣。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吹泡泡用的肥皂水和泡泡枪、一块有圆圈的场地。
活动过程:
一、玩游戏:吹泡泡、追泡泡。
(1)教师出示肥皂水和泡泡枪,引起幼儿兴趣。
(2)交代游戏要求,提醒小朋友追泡泡的时候要当心,不能撞在一起。告诉幼儿老师会在这里吹泡泡,也会在那里吹泡泡,小朋友要到不同的地方追泡泡。
(3)教师吹泡泡,幼儿玩追泡泡的游戏。
二、游戏"吹泡泡"
(1)教师:今天,我们班级也有很多调皮的泡泡,它们还会连在一起变成大泡泡呢!这些大泡泡,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很好玩,你们想不想试试?
(2)交代幼儿名称以及玩法:你们都是我吹出的泡泡,现在你们这些泡泡要连在一起变成一个大泡泡。我们一起念儿歌,让泡泡变大、变小。当听到老师说:"皮球回来了!"小朋友找圆圈,然后快速站到圆圈上。
(3)引导幼儿玩游戏,边用语言提示幼儿: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提示,变成大泡泡的时候,泡泡不能破,不能漏气,要是漏气了,这个大的泡泡就没有了,吹小泡泡的时候不能挤在一起……游戏进行1--2次。
(4)表扬快速回到圆圈上的幼儿,并提问: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能够快速回到圆圈上呢?开展游戏1--2次。鼓励小朋友和教师一起念吹泡泡的儿歌。
三、放松活动:小孩,小孩真爱玩。
活动前,老师提醒小朋友:老师请小朋友摸什么,小朋友只能摸以下就快快跑回来。活动结束后,表扬快速回来,而且不撞到别人的小朋友。
教学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做了简单的吹泡泡的安全提示,让幼儿注意几个不安全的因素,然后引导请幼儿猜测吹出来的泡泡像什么?从而丰富孩子的想象力。我让孩子们带上泡泡水来到护外玩吹泡泡,启发幼儿观察吹出的泡泡在阳光下是什么样子的。在吹的过程中,孩子们总是跑来告诉我泡泡飞到天上去了。在游戏中,孩子们能够通过亲身体验中去学习、探索和发现。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进而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在体验活动中孩子们获得了活泼、大方,乐意交往,善于合作等终身受益的个性品质。他们尽情地运用多种感官充分体验,获得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等终身有益的学习品质。他们不断体验快乐和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保持着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获得了对生活、对学习、对社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构建完美人格。
本文扩展阅读:泡泡,泛指某些液体内部空气散发,鼓起的圆形或者半圆、椭圆形的汽泡等等。
在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记者会议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学前教育,在回答记者的问题,再一次的明确提出:要综合治理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表示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而不是教学模式。陈鹤琴先生也曾经说过,游戏是幼儿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幼儿的工作,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因此,幼儿教育游戏化是幼儿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幼儿教育游戏化更是当前较为先进的一种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所谓游戏化教学活动即是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等潜移默化地融入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通过游戏,大胆表达、释放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如何有效地实施游戏化教学呢?
一、建立游戏化课程,以幼儿为主体
幼儿教育游戏化课程,以幼儿为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如何在游戏化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要求幼儿教师加强对幼儿特点的分析,幼儿园大班、中班以及小班内幼儿的平均智力状况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敏感程度等有明显差异,在教育普遍性与特殊性兼具理论影响下,幼儿园教育游戏课程实践相关活动的进行也要遵从这一客观实际。教师要更新理念、转变策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把枯燥的灌输转化为乐趣的体验,把被动的受教转变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变压力为动力,变外在要求为内在需要。
幼儿园管理者与幼儿教师共同进行幼儿游戏课程开发,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的教学游戏也不尽相同,教师也应根据情况作出调整,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进行指导。改变以往单一化、成人化、固定化的审美趣味、指导方式、评判标准,不以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幼儿。当然,开放的指导方式,并不是放任孩子、任其发展、不闻不问,认为不干预就是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而是间接有效地进行指导,从而实现活动中潜在的发展价值。
二、融规则于游戏中,变他律为自律
皮亚杰认为游戏规则是由幼儿们自己商定的,一旦确定了规则,参加的人就有义务遵守它。在游戏活动开展前,教师应与幼儿约定规则,并清楚地将规则告知给每一位幼儿。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能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增强其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如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中,按照规则应该是老狼抓住谁,谁就当下一轮的老狼。可由于幼儿都想当“老狼”,于是出现了“老狼”抓、没人躲的现象,孩子们失去了兴趣,也达不到锻炼幼儿奔跑的目的。于是教师请孩子们想出了许多办法,最后确定“谁最先跑回动物的家,谁当老狼。”这样就调动了幼儿奔跑的积极性,游戏又恢复了生气。
幼儿的游戏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缩小了的社会。教师要善于将规则渗透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特别是区域活动中学习和体验各种规则。教育工作者对规则的最终期望是规则能成为孩子行为的内部参照,因此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如幼儿通过游戏“红绿灯”,了解“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斑马线”;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充分认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在“银行”的游戏中,顾客取钱需要排队;“图书馆”内须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及借阅图书的规则;在建筑角内与人合作搭建及整理玩具的规则,等等。幼儿通过游戏相互交流着彼此的经验,明确所学到的各种规则都与自己密切相关,明白规则不仅约束着别人的行为,同样也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三、让幼儿参与游戏材料的准备
游戏化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活动材料的选择、设计、利用上力求具有开放性、多变性、探究性和操作性。要求材料本身可变化、可重组,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玩法,便于幼儿通过亲身的观察、探索、操作练习等获取真实的、具体的活动经验,能为幼儿进行创造性探索与表现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撑。
教师可以在游戏之前与幼儿一起制造道具,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能够自主地参与游戏。例如,在表演游戏《大灰狼和兔子》时,老师会与孩子们共同计划游戏中需要的道具,分工合作,开发他们的动脑思考能力,幼儿自己制造出来的游戏道具才是真正符合其自身需求的游戏道具,这样可以发挥其想象力以及与其他同伴相互配合能力和动手能力。加强游戏对幼儿的吸引力和乐趣,强化幼儿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不但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还能享受自己制造游戏的快乐,满足幼儿的成就感。有的教师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上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这种行为往往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挑选的游戏道具如果没有达到幼儿心中的预期值,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另外,规定幼儿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进行游戏,就会抹杀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减少游戏乐趣的同时也不能发挥出游戏带来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师要把游戏交给幼儿来选择,使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游戏。
四、有效观察强化教育意识
幼儿在游戏中可能会引发各种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观察的同时能够正确地对问题进行解决,对幼儿的自主思考行为加以肯定。比如,班级进行《三只燕子》游戏时,有的幼儿发现室外正在下雨,通过自己日常的观察与思考,就会自行地表演燕子低飞躲雨的情形,且对自己的表演十分满意。可是有的幼儿会不理解其想法,认为他没有按照排练要求的动作进行表演,这时候教师就要对幼儿的行为加以肯定,并要抓住这个教授知识的机会,为其讲解动物习性的同时,还要对表演的幼儿加以表扬,激发其以后自主思考的能力。游戏教育比单纯的教育要来的更加生动、形象,在游戏当中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幼儿自己独立的面对问题,后经教师适当引导并解决问题时,教育知识的印象就会更加的深刻,效果会更好;如果教师没有发现问题的存在;并对幼儿的行为给予否定,不但会打消幼儿对游戏、学习的积极性,更还会使其失去自主思考、自主行为的能力,只会遵循教师的意思完成各种事情,认为只有教师规定做的才是正确的行为,从而无法达到游戏教育的目的。
五、让幼儿参与游戏评价提高认识
游戏活动评价往往以结果为主要内容,忽视了游戏过程中的其他教育价值,如孩子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等。幼儿正处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过程中,要让幼儿学会自律,必须让幼儿掌握判断是非的标准。参与活动的评价,以规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能有效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在游戏过程中,除了要定好规则,要求幼儿自觉遵守外,更重要的是在评价环节强调规则的执行情况,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是保证游戏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学会依据规则来评价游戏的效果。例如在体育游戏“奥运之星”中,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规则要求幼儿必须先完成一个垫上前滚翻,然后跨跃障碍、举起重物,最先到达的队为胜。教师引导幼儿一起来评价,强调规则的遵守情况,结果发现幼儿评价内容丰富,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能够明确指出。可见,让孩子们参与游戏的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克服自己的冲动,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教育了自己,体验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孩子诚实、质朴的品质。
“游戏化教学”以游戏为手段,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是符合幼儿园教学特点及幼儿发展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阆中市江南小学校
小学乡土游戏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如今,“教育”已逐步偏向“教”的意义。如“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学分制”“名次制”……可以看出,这些教育理论所关照的对象并非儿童的身心发展,而是成人的社会现实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化文明的不断提高,以下的教育现状就越来越令人深思:
1. 传统文化下的传统特色教育正不断迷失。
现代社会,随着工业文明进程的不断加进,我们的孩子已然无法知晓 “门神”“守岁”等这些传统文化概,他们只知道“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我们的孩子愿意听“圣诞老人”的故事,却不愿意听“年”的传说;我们的孩子不会剪纸,不会童谣,不会在乡土游戏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精神的解放,只知道玩电子游戏和上网冲浪,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个体的封闭和精神的压抑。家长们已经不舍得给孩子们花时间去玩了,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方针是:“我们过去没有条件上,现在有条件了,你还不好好学?”
2. 教材权威的不断慑服,已使学生逐步驯服。
“教育在于培养本能,而不是抑制本能”(罗素《论教育》)。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无论哪一个版本都很难完整地寻找到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零零星星的几篇有着季节的影子的篇章也都是过了时节才学到的。也就是说,孩子们对于教材仅仅是走马观花,对于某一文化现象,某一民俗特征,某一乡土气息,某一自然景观……都不能让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教材根本没有对这些系统的自然审美进行选择与编辑,教材根本无法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
3. 现代课程逐步走向一个新的误区。
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倾向于科学理性,缺乏人文关怀。片面地或盲目地跟随西方的教育理念,而忽略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源泉;一味地夸大科学理论体系的作用与功能,学习的目的为了快捷地迎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忽略了作为人的存在与需要,学生大多被置身于一个单调枯燥、冰冷自我的知识世界,得不到传统与人文的“终极关怀”。
4. 应试教育让教师和学生都走向一条不归路。
教育公平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儿童文化的核心是游戏精神,两者都是一种自由的、非功利性的精神。而应试教育追求知识理性,崇尚科学技术,这就远离了戏乐之趣,使得如今的孩子无法诗意地栖居在自己的天地中,应试教育的压抑让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厌学、退学,甚至精神紊乱,产生攻击性行为。
5.“都市化”“城市化”价值取向抹杀了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技术化、标准化、虚拟化、商品化的世界里成长起来的城市孩子,过早地脱离自然,脱离活生生的生活体验,进入一种看似班驳陆离,实则抽象片面的,多少有些“异化”的城市环境,造成的局限对城市孩子具有一种巨大的慢性的“杀伤力”。
6.工业化智能化玩具正悄无声息地蚕食着学生的身体。
《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报告》指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突出,超重和肥胖现象严重;近视发生率继续增加;速度、力量素质增长趋于停滞;血压调节机能不良比较普遍。”该报告同时分析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原因:“网络时代,以久坐不动为特征的静态休闲方式,阻碍了青少年获得持久的、足够的运动乐趣并以此为基础的经常性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全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不知不觉中,跳皮筋、跳房子、滚铁环等这些曾经给几代人的童年带来无限快乐的乡土游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2017年,我校开展了以“重拾乡土游戏,享受快乐童年”为主题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我们整理出民间游戏近100则,汇编成“民间游戏集”,按照体育、竞技、益智三类详细记录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制作了民间游戏器械200多件,这些成果已对我校开展游戏课程产生了良好影响,同时也在社会上形成积极的反响。这一成果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发明大赛上,被评为省级一等奖。2015年该项目被中国科协、教育部评为全国科学调查体验活动优秀成果奖。
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在此基础上,开始思考如何将“乡土游戏”这一亮点放大,并且尝试努力挖掘传统乡土游戏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探索乡土游戏资源在教育中的价值,对适合小学生发展的乡土游戏进行搜集、开发、改编、创新及实验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小学生活动的乡土游戏的有效内容、形式和要求,使学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乡土游戏教案和游戏集可供教师参考使用。形成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同时,以科研帮助教师成长,为学生身心健康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深化我校教育改革。
二、核心概念界定
1.乡土游戏:乡土,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乡土游戏即有别于现代科技游戏,它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游戏。它具有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娱乐性强、易学易玩的特点,几乎不受时间、地点、材料、人数的限制等等,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2.现代游戏:借助现代科技大量的运用声、光、电、集成电路等技术的智能化玩具而进行的游戏,如利用电动类玩具(遥控汽车)、益智类玩具(拼图、棋类、串珠)、角色类玩具(医院、娃娃家)、美工类玩具(涂色、剪纸、画画)进行的游戏、虚拟游戏(游戏机、电脑游戏)。
3.游戏课程:游戏课程是指以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这一概念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学生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学生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规范。
4.乡土游戏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就是以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为背景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本课题强调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进行课程的规划,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辅导、评价与展示,使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和游戏等诸多方式去进行活动,还给孩子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理论依据:
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途径。乡土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组织者和游戏者的认知发展过程往往也遵从儿童的现有水平向新的水平的进化规律。教学应从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2.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认知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儿童在游戏时,并不是平衡的发展,由于乡土游戏所独具的一些特点,建构主义观点更具有指导性。
3.瑞吉欧的课程观
瑞吉欧教育理念核心就是真正的追随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灵;其次,要以孩子的思维,儿童的立场来看待一切;另外,千万不要压制孩子,应让孩子充分表现其潜能。其主要特点是在新的儿童教育观念引导下,形成颇具特色的深入探索的主题活动(称项目活动)。在主题网络编制的过程中,尽管有教师预设的成分,但主题的开展往往是以小学生为中心的,小学生决定主题进行的空间与时间。小学生的学习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性的因素,它往往为教师补充教育的资源、提供多元的选择及做出建设性的想法提供支持与来源。民间儿童游戏作为教师、教学的补充资源之一,更注重尊重儿童的个体愿望和游戏体验,教师应掌握正确的时机,找到正确的方法,适当地介入,协助儿童发现问题,帮助儿童提出问题。教师不能过多地介入。
4.瑞典比吉瑞乡土游戏理论
瑞典比吉瑞在《电脑时代,还需要玩具和传统乡土游戏吗》(黄政一编译)一文中阐述:“玩具和传统乡土游戏是刺激学生大脑发育的重要媒介,是培养自信心的一种有效途径。”他向家长发出忠告:“为了让您的孩子健全发展,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沉溺于电脑,而把玩具束之高阁,把游戏撇在一边。”她的论述对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心理学的启示。
5.德国席勒游戏冲动理论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提出,“游戏冲动”。席勒认为在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上达到自由,必须将它们综合起来。而如何综合起来就必须经过“游戏冲动”。
6.斯宾塞是快乐教育理论
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应该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他强调顺随孩子的天性发展,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为主导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法则被证明是普遍适用的,因为揭示了人性和心智发展的规律而使孩子和家庭受益。
四、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学习者和探索者,教师在游戏中应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自主选择游戏内容;在游戏中要尊重小学生的愿望,关注学生的表现,热闹感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2.实践性原则。学生在实践游戏中,强调在“玩”中学,可通过游戏这一方式独立地了解事物,间接体验事物,从而达到对某一问题有目的的吸引与了解。
3.愉悦性原则。游戏必须富有游戏感,能被学生接受、娱乐性强、生动、对小学生某方面有促进作用。在游戏的设计与选择上,力求符合当今小学生的时代特点,结合本土实际,让学生在游戏中玩有所乐,玩有所学,尽可能让小学生在愉悦、活力、平和的氛围下享受游戏的喜悦。
4.发展性原则。本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促进发展的舞台,能够促进学生自我身心发展和运动能力,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显著的提高。
5.科学性原则。乡土游戏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开展乡土游戏,不仅能很好地贯彻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促进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同时也是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学校根据学生特点,精心挑选适合小学生开展的且富有张掖地域特色的“拉爬牛”、“打马仗”、“绞花子”等四大类,50多项乡土游戏编纂成《江南小学乡土游戏》校本教材。
6.全面普及性原则。随着乡土游戏在学校、学生间开展的不断深入,学校不遗余力的把乡土游戏推向家庭,推向社区,推向社会。在乡土游戏运动会中特别设置家长参与的亲子游戏,指导学生设计家庭运动计划,邀请家长参加乡土游戏展示观摩活动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已悄然无息的让乡土游戏成为家庭、社区开展的活动内容之一。尤其是在学校周边的街道、社区开展乡土游戏的人们随处可见。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特点与趋势
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和哲人把艺术、体育等起源归之于人类的“游戏本能”,荷兰人胡伊青加甚至提出了更为本源的命题:人是游戏者。即便是弗洛伊德的“性中心”说、“性本能”说,归根结底,还是一种“游戏本能”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席勒的观点与庄子不谋而合,庄子所谓“真人”“神人”也正是“能游”的人,“游”之一字,让人类像只大鹏鸟一样“乘虚御风 ”“逍遥一游”呀!从席勒《美育书简》中不难看出,“游戏”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肢体活动,更是一种美育途径,并经过许多专家的探索与研讨,形成了“游戏文化”的广大资源背景。
在中国古代组构的一部长长的,色彩绚丽的中国游戏史画卷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人民在人类文化史上的独特创造和卓越贡献。从先秦时代的斗鸡、走狗、六博、踏鞠,到汉魏时期的官家游戏,再到明清棋牌的发展和麻将的诞生,中国的游戏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这其中所透析出的千丝万缕的生活和民俗不啻是历史对于儿童生命的一种关怀,更是影响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一种文明。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精神和道家教育知识观。庄子在《齐物论》中这样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这种“游无穷”“游乎四海之外”,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然主义的教育精神正是中国的乡土。在《西游记》里,我们就可以读到关于这种游戏的伟大主题。在《红楼梦》里,我们同样可以读到更为复杂丰满的游戏的伟大主题。
卢梭也曾把教育的来源划分为三个方面:“受之于自然”“受之于人”“受之于事物”,即“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这与老庄的“自然无为”又是灵犀相通的。游戏,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艺术精神,乃至中国人特有的生存方式。游戏,不仅是文学文化的伟大而永恒的主题,也是人类生命的伟大而永恒的主题,人类生存的动机、归宿和目的
纵观当前的教育界,都已经充分认识到传统乡土游戏的深远的教育价值,将传统乡土游戏融入学校,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不少学校也尝试着在校校内开展一些传统乡土游戏项目,也有少数学校围绕“民间体育游戏”、“民俗文化”等内容进行了课题立项,实施了初步的研究。
通过上网搜索、查阅书籍,得知在近几年,许多西方国家的一些教育人士、父母和学生发展专家正努力复兴本国家的传统户外游戏,包括“弹珠游戏”、“跳房子”以及“学生足球”游戏等。这些国家通过举办各种游戏会议,开课讲授这些游戏的玩法,以及成立与这些游戏有关的俱乐部,让本国的传统乡土游戏得以传承。
但国内外对于传统乡土游戏在学校中的开发利用往往是零散的,指向的是当下的自然态生活,缺乏系统的梳理、整体的开发,往往停留在单纯的活动游戏层面。未见创编乡土游戏内容,生成学校课程内容的研究;未见传统乡土游戏引入学校课程的形式、途径、方法的策略的研究,以及对传统乡土游戏的发展与传承。
六、研究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构建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体系
对适合小学生发展的传统乡土游戏进行搜集、开发、改编、创新及实验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小学生活动的传统乡土游戏的有效内容、形式和要求,使学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传统乡土游戏教材和游戏集,可供教师参考使用。
2.探索乡土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探索传统乡土游戏资源在小学生教育中的价值,确认其在丰富小学生生活、愉悦小学生身心、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小学生参与传统乡土游戏活动的兴趣,体验活动的乐趣;培养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运动习惯;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诱发小学生主动去玩,边玩边创造,使小学生在无尽的快乐游戏中锻炼体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感,充分发挥想像力及创造能力,激发小学生主动将探索的经验和积极态度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从而获得各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3.构建乡土游戏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以乡土教育资源为背景的校本课程,重视课程评价和展示的方式的研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教师、学生自己、同学、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评价主体的互动性,即评价主体间进行双向的、多向的评价;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即以发展的眼光,从认知、行为等层面,多角度、多视点地分析评价;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即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使学生逐步感悟自身的发展,提高发展的欲望;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如表格统计式、谈话式、语言描述式、档案袋式、社会式等。
在评价的同时,积极探索成果的展示方式。通过竞赛、汇演、表演、报告会等形式及时地把学生丰富多彩的阶段性成果,如科技报告、演唱、演讲、舞蹈、模型和地图、画图和制表、摄影、表演剧等集中展示出来,供人品评。也可以运用文本、多媒体、网络等途径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
4.构建了游戏文化特色学校
以校园人文环境,游戏环境建设为核心,以“童心,在游戏中放飞”为基本设计理念,大力推进“游乐大校园”的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环境的游戏文化含量。进行了游戏活动教育功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培植功能:主要研究游戏文化环境建设对儿童的熏陶作用;德育渗透:主要研究互动游戏、情感游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作用;发展学能:主要研究游戏化学习策略在学科中的运用——包括游戏化拼音教学,游戏化数学教学,游戏化音乐教学,游戏化作文教学,美术造型游戏的设计和运用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乡土游戏的搜集、整理、分类的研究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本地区的民间游戏,整理出适合在学校开展的学生民间游戏,通过比对各年龄段发展目标,将整理出的民间游戏写出具体实施的方案,对民间游戏中不适应或不合理的部分进行改编。了解民间游戏与学生民间游戏的特点及学校中民间活动的多样性和可行性。注重掌握学生民间游戏在学生教育中的价值,充分挖掘学生民间游戏的有利性。
2.对适合小学生发展的乡土游戏进行改编和创新的研究
考虑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在现在学生教育上充分的体现,还需要不断变化的实践操作,不断深入探究创新使其发扬光大。
(1)游戏器材的创新
游戏器材的简陋既是民间游戏的一大优点,也是现在开展民间游戏的一大缺点,为吸引学生参与民间游戏,我们要从孩子们喜欢新奇的、色彩鲜艳的玩具这一特点出发,尽可能让有关的民间游戏器具富有新意。
同时一些好的民间游戏器材可以开发出各种不同的游戏,如树枝、螺蛳壳、贝壳等。我们可以运用陈鹤琴的“活”玩具思想来使其成为真正受学生欢迎的好玩具。
(2)游戏规则、玩法的创新
民间游戏大多使规则游戏,而学生玩规则游戏的年龄高峰期在7—11岁,而学校的孩子在7岁一下,如何使其会玩民间游戏,爱玩民间游戏,我们就要从改变其游戏规则开始,从减低难度等角度去思考如动作从简到繁、从低难度到高难度,循序渐进的进行。
(3)游戏童谣的创新
本地区民间童谣具有其独特的韵律与韵味,反映着淮河水乡的乡土人情。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发展,乡土歌谣资源在慢慢地消失。本课题在发现其价值内涵丰富,对学生的各发面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发现有些童谣表现的主题低俗已不符合现代的学生。对于好玩的民间游戏,为了学生能更好的记忆,使游戏和童谣更好的结合,我们尝试着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童谣的创编。
3.将乡土游戏与学校课程结合的研究
民间游戏具有生活的气息,风格各异。它具有多样性,手指游戏、体育游戏、民间童谣、顺口溜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它体现随意性,游戏在学校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及空隙间被孩子们所利用;它富有科学性,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类游戏的开展,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能力,更使孩子了解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弘扬了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程校本化是我们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如何利用民间游戏资源,构建自己的校本课程是本课题的一个研究重点。
理性思考在运用和组织民间游戏时能结合本土地域及游戏本身特点,为学生选择更适合的民间游戏活动。初步建立一个适合小、中、大班开展的校本课程。充分挖掘民间游戏资源,提高资源的教育实效和时效,是校本课程的构建真正起到适应和促进本地区学生发展的最大作用,让学生、课程与本土资源真正互动起来。
七、研究方法:
1.访谈调查法:通过走访,对乡土游戏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最具典型性和情趣性的乡土游戏集。
2.个案研究法:建立主题档案与小学生成长的个体日志,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翔实的一手直观资料。
3.日常观察法:教师及时关注学生游戏情况,观察并记录下学生在乡土游戏中的各种言语和行为的变化,并根据观察结果来进行判断学生的游戏情况。结合开展的系列乡土游戏,观察研究小学生在乡土游戏中的表现,积累相关的课程经验。
4.文献法:查阅网络和纸质媒介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课程整合、资源开发的理论支撑。搜集大量的有关乡土游戏的书刊,来丰富乡土游戏的内容,以及寻取相关的专业理论进行归纳、整理与分析,从中筛选出适合小学生开展乡土游戏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5.行动研究法:让小学生愉快地参与到乡土游戏中去,在游戏中促发展。教师则对这一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前两步是实践阶段,与正常工作任务一致,后两步是反思阶段,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观测,看任务完成得如何,然后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实践。
八、课题研究对象及步骤
(一)研究对象:本校全体学生
(二)主要步骤
1. 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组织制度、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任务,研究各组目标任务,调查问卷制定(附件二、三),进行本地民间游戏的收集与初步的整理。
2.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9年6月)
(1)调查研究阶段
1)明确要求完善活动方案
①学生按活动探究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调查研究这些问题?
②分组分工协作,去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研究自己喜欢的主题,初步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更易成功。
③小组探究活动内容
④实施交流完善实践方案
a.各小组同学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方案设计,围绕在设计过程中都遇到的困难,进行方案交流活动,就活动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提问:①.这个方案最大的难点是什么,可以克服吗?②.这个方案需要哪些人的帮助才能实施,他们会帮助我们吗?③.研究目标明确吗?④.研究的内容、相应的措施具体吗?
b.全体成员互相交流。各组组长简要介绍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并提出研究中预期产生的困难及未解决的问题等以获得帮助,并对其他小组的建议、意见或疑惑进行解答;在他们汇报时其他小组注意倾听,并对该组详细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意见或疑惑;汇报小组其他成员记录其他组成员的建议、意见或疑惑,并以此为依据完善本组方案的不足之处。
c.再次修改小组活动方案.
2)校内调查
①调查一组通过观察、问卷(见附件)、访谈学生,收集学生现在的主要的游戏形式和玩具,他们对长辈童年游戏方式的了解情况等。
②调查二组通过问卷(见附件)、访谈,调查了解学校中青年教师童年的游戏娱乐方式和主要玩具,以及对现在学生游戏与过去的认识看法。
③调查三组对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在老师指导下写出调查报告(见附件)。
3)校外调查
①全体成员深入家庭、社区,通过观察、问卷、访谈家长,收集他们童年的主要的游戏形式和玩具,他们的孩子每年玩具花费。
②调查三组对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在老师指导下写出调查报告(见附件)。
4)阶段汇报
①阶段成果展示 各小组充分展示自己前一阶段的调查成果,并进行归纳总结(交流中应重视学生的收获与体会):
5)对传统游戏进行组织和实施
①我们的游戏和父母童年游戏的比较研究
②老游戏新编
③游戏道具制作的研究
④我游戏我快乐
3.活动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以自我评价为主。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面对困难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与人交往的技巧.小组合作的团结.成果展示的创新等进行自我评价。 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方式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活动不在乎学生结果的质量高低,而是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在活动的实践中获得的种种体验,评价学生可以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行为.参与态度.努力程度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2)对指导老师的评价
对教师参与活动的态度.对学生的调控能力.师生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对教师活动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指导.总结.活动后的认识与反思进行综合评价。
由学生对指导老师进行评价,采取口头表达与书面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九.研究成效
(一)理论认识成果
1.深化了对游戏课程意义的认识
学校的课程载体是教材,目前,各种教材是由小学生教育专家、名师主持组编的。这些教材在内容和形式编排上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教育性,与国家的教育目标吻合,体现了课程的一致性。由于各地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状况、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性,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本土文化的传承。“教育的内容、材料并非新工艺的城市化的、洋的才是好的。要让民间游戏、歌谣、手工艺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因此乡土游戏引入校园课程后,让我们的本土特色的教材得到开发,让我们的教师和家长都认识到过去被称为老土的东西,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收到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主要体现在:丰富了教育活动内容,为小学生提供了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找到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教育条件不足的有效途径;民间传统的、优秀的适应小学生教育的内容和材料得以传承下一代。
2.深化了游戏课程育人功能的认识
3.深化了游戏课程智能童真作用的认识
(二)技术成果
1.构建了乡土游戏评价体系
儿童乡土游戏评价体系
内容
一级参照标准
二级参照标准
三级参照标准
得分
目标
20分
1.根据《纲要》及儿童年龄特点、本班儿童实际制定目标,目标具体明确,可查可检。(15分)2.能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5分)
1.活动目标比较明确、文字表达清楚。目标基本符合本班儿童实际水平。(13分) 2.能根据目标选择教育内容。(3分)
1.有活动,但不够明确、具体,目标确定与本班儿童水平有差距。(11分) 2.选择的教育内容对完成目标不适宜。(1分)
准备
20分
1.能帮助儿童做好相关生活经验和有关知识的准备。(5分)2.根据目标和内容选择教具、学具,便于儿童操作和探究,便于儿童生活活动和互相学习,操作材料能反映对儿童不同层次的要求。(15分)
1.能帮助儿童做一些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准备,但针对性不够。(3分) 2.教具和学具的准备便于儿童操作学习。(13分)
有教具、学具供儿童操作(11分)
过程
40分
1.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生动规范,注意引导儿童感知、体验、发现、探究,为儿童留下探究、思考的余地。(15分) 2.正确诊断儿童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帮助儿童对活动结果及学习方法进行总结,注重儿童能力的培养。(13分) 3.活动过程能围绕目标进行,结构层次清楚,有灵活的组织形式,各环节安排合理,衔接自然、紧凑、重点难点突出。(10分)
1.教态亲切自然,注意启发儿童参与活动,为儿童提供操作与表现的机会。(13分)2.能帮助儿童进行总结,注重能力的培养。(13分)3.能围绕目标开展活动,有较灵活的组织形式,环节过渡自然、合理。(8分)
1.教态亲切,按事先备课程序进行教学。(11分)2.活动过程与教育目标有脱节现象。(6分)
效果
20分
1.绝大多数儿童能充分参与活动,有学习兴趣,思维活跃,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和一定的创造性,多数儿童能基本达到目标,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15分)2.儿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5分)
1.多数儿童愿意参加活动,有学习兴趣,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多数儿童能达到目标。(13分) 2.有学习常规。(3分)
部分儿童达到目标,儿童能参与活动过程,能按教师要求做。(11分
2. 构建了乡土游戏策略体系
(1)乡土游戏资源库资源库建设策略
收集策略乡土游戏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创造和流传的,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有很多传统学生游戏所体现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已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如打春牛、走五码子。虽然各地的民族风俗不同,也给乡土游戏烙上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学生的游戏体验与其生活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脱离其生活体验,游戏的㈠一部分功能随即丧失。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是趣味的、游戏的、符合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活动,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大多数的传统学生游戏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是公共的。因而在搜集整理、传承乡土游戏时,我们都是尽可能地考虑选择符合地域特点和小学生学情的,最大限度地体现乡土游戏的趣味性、综合性、开放性和时代性特征,其过程为搜集——改编——创编——分类,充分运用了收集策略、分类策略、改创策略。
分类策略 我们发动课题组教师整理乡土游戏,对收集的几十种乡土游戏进行了整理,发现这些广泛收集来的游戏也有优劣之分, 我们进行整理去其槽粕,选其精华,让小学生接受健康向上的游戏;丰富游戏的玩法,使陈旧、单调、枯燥的游戏更具趣味性;强化游戏规则,使游戏更完整,使小学生能够多次转换角色。由于研究在不同年龄阶段进行,所以在选择游戏内容时注意体现出年龄的层次性,如:在低年级学生开展以说唱童谣为主的游戏,充分利用各种活动间隙和区域活动、离校活动等时间,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虫虫虫虫飞飞飞,飞到草地喝露水---”等,还选择了一些较简单的游戏如:“炒黄豆” “拉大锯”“挤墙角”“木头人”“老鹰捉小鸡”等,让低年级学生小学生初步感受乡土游戏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参加乡土游戏的兴趣。中年级学生主要选择“踢沙包”、“丢手绢”“金锁和银锁”“城门城门几丈高”“揪尾巴”等乡土游戏,增加了小学生的户外活动量,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体能。中年级学生小学生也玩一些相对安静简单的游戏。如:“拍手歌”“炒黄豆”“抬花轿”等,这些游戏由于简单不用材料,小学生两三人就可以玩,所以深受小学生的喜爱。高年级学生小学生我们选择了“跳绳”“翻花绳”“攻城堡”“赛龙舟”“玩纸牌”“编花篮”、“挑棒冰棍”等难度较大的游戏,又增加了器械类的乡土游戏如“踩高跷”“推铁环”“跳竹竿”“抽陀螺”“舞龙”“跳皮筋”等,还有“玩泥巴”“围棋”等。
改创策略 我们还让小学生参与游戏的改变,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小学生会不断生成新的游戏玩法;如“老鹰捉小鸡”,小学生由此想出了“猫捉老鼠”、“青蛙捉害虫”等新的游戏;在玩陀螺时,孩子们发现用鞭子甩陀螺有困难,就尝试先用手把陀螺转起来然后再用鞭子抽,小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主动性也得到更好地发挥。
(2)内容整合策略
当乡土游戏经过筛选、改造、再造,再进入教育者的视野之后,乡土游戏就不再仅仅是一种自发、自在和自足的自然活动,一旦乡土游戏进入校园,就不同于日常中那种完全自发的自然游戏。因为校园的环境带有自觉的教育性,“游戏在学生教育领域中运用的历史表明,游戏一旦进入学生教育领域,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它受到教育价值观的规范,被打上了教育影响的烙印而成为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讲,系列化、规范化的游戏活动即是校园的课程内容。
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实施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共性借鉴。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受其独特的形式所影响,乡土游戏可以通过主题设计、区域贯穿、环境渗透、家校互动等途径引入校园课程。
(3)目标延伸策略
《国家教育发展纲要》将低年级教育内容纳入五个领域,即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从不同角度促进小学生情感、态度、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乡土游戏资源库》提供学生需要的经验,着眼学生感性认识,在内容的选择上遵循《纲要》精神,尊重学生学习特点,用整合的观念建构课程。如中年级学生的游戏《炒黄豆》,我们在课前安排了科学领域活动《有用的豆豆》,健康领域活动《豆制品有营养》,让孩子积累对豆制品的认知经验,再进行游戏活动。又如低年级学生的游戏《顶锅盖》,低年级学生孩子年龄小、手部小肌肉不灵活,在前期的健康领域《我的小手》的活动中,把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迁移孩子的生活经验,并加以提升。在课后艺术延伸活动《涂颜色》中,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增加感性认识。
(4)时间调控策略
在体育教学计划中,我们结合《小学生体育教育指导纲要》的发展目标,选用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乡土游戏,例如:中年级学生上学期促进学生动作发展的目标之一为“跑”,在一定范围内四散地追逐跑。教师在制定活动时按班级的实际情况分别选择“老狼老狼几点了”、“地雷爆炸”等乡土游戏,它们能基本实现在一定范围内四散地追逐跑的目的,且游戏的形式活泼有趣,小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发展跑的动作,达到目标的要求,我们对所选择的乡土游戏,每周安排一课时,并坚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保证游戏的质量。
在户外分散游戏中以玩运动器械、小型体育玩具和小游戏为主,这期间我们安排一些活动量适宜,或者培养小学生交往、谦让、合作精神的乡土游戏,例如:“跳皮筋”、“炒黄豆”、“猜拳跨步”、“丢手绢”等,小学生可以根据意愿自由寻找伙伴,自选玩具,自选玩法或者自己商量制定规则改变玩法。
一日活动中有许多零散的时间,如小学生来校后、离校前、饭前、饭后、各环节过度时,我们选择一些不受时间场地限制,玩具携带方便,便于收拾器械的乡土游戏,穿插在零散时间中进行。如:“石头、剪刀、布”、“顶锅盖”、“虫虫飞”、“木头人”等,这样不仅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过渡自然,同时减少了排队等待的时间。
(5)教师引导策略
在小学生游戏过程中,我们仔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和表现,恰当地给予指导。当小学生自由地开始游戏时,我们认真观察小学生在游戏中的行为和表现,把握好小学生的动作和游戏水平,以游戏者的身份加入小学生的游戏中,和小学生平等地游戏,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游戏氛围,让小学生体验乡土游戏的乐趣。
(6)自主探究策略
当教师发现小学生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为小学生及时提供帮助或降低游戏的难度,让小学生力所能及的完成游戏任务,体验成功的快乐。如:中年级学生小学生在玩抛接沙包时,我们发现他们不能按游戏要求完成连续抛接沙包的动作,而失去了游戏的积极性,于是我们让小学生先练习双手抛接沙包或者两人互相抛接沙包,重新调动小学生游戏的兴趣。
在开展游戏时,我们还注意做好观察和记录工作,通过这些鲜活的个案观察记录,教师能对游戏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情况分析,不断调整指导方法,进一步提高游戏的指导水平。如:教师在观察小学生玩踩高跷游戏后,总结在练习踩高跷时我们应先组织小学生一只脚踩,然后在逐渐学习两只脚踩,当小学生学会后再进行动作组合;学习踢毽子,教师可在毽子上缝上布条,先练习拉着毽子踢,然后慢慢学会直接用脚踢;跳绳的难度教大,为让小学生尽快掌握跳绳的基本动作要领,教师通过观察后得出结论,可进行分步练习法,先练习空手甩绳起跳动作,等小学生的空手跳基本协调后再用绳练习,由单个跳到连续跳,由双脚到单、双脚交替跳,一步步加深难度,这样循序渐进让小学生逐步学会。
(7)分区活动策略
区域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空间,在区域活动中,小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乡土游戏都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内容。根据乡土游戏的分类,分别把整理、改造、创编的游戏分散到各种区角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的目标,并在各区角中投放相应的材料,开展相应的乡土游戏活动。
(8)环境渗透策略
一个良好的环境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充满智慧和学生生活情趣的空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空间,而是一个布局合理、材料丰富、小学生可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为了达成这样的环境,教师需要根据乡土游戏的种类创设与之相关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氛围,从而让小学生便于自主、自由、充分地活动,进而获得发展的经验和体验。“怎样的环境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校园环境是校园课程的一部分,其“隐性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因此在校园的环境布置中,我们渗透了乡土游戏的因素,体现办校特色。我校有一处走廊布置的内容紧紧围绕“乡土游戏”,选取部分乡土游戏内容,制作成一块块的展板,上面详细介绍了乡土游戏的名称和玩法,并附有孩子们玩的照片,将它们作为雕饰,另外我们将孩子们绘画的若干乡土游戏的作品,配以玩法说明,布置成墙饰,当家长和孩子们走进这个走廊时,就会被乡土游戏深深吸引。
在校园的楼层地面,我们根据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画上了难易程度不同的迷宫、跳房子等,让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游戏。如何将乡土游戏融入到主题活动中一直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在专家的帮助和实践中,我们开始尝试,如高年级学生主题活动“城市风景线”中,在乡土游戏“跳房子”的基础上,教师设置了数字的格子方块和我国的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小学生选择设计房子,自由创造大胆跳,看谁的花样多,这样一来便引起了小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不受任何约束和抑制,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从而使小学生的自信心得以增强,于是,有的小学生边跳格子边造房子、有的看格子上的数字跳,有的两人轮流跳,有的根据图片跳,边说边跳,既学习了有关数的知识,又对主题内容有了了解。
(9)家校共育策略
课题实施以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交流,架起了家校交流的桥梁。每隔一段时间针对课题实施情况要向家长进行开放展示活动;有版面宣传(孩子活动照片、教师的活动设计、观察记录等),有集体游戏,分组游戏、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游戏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原来孩子们回家后不是看电视就是画画、搭积木,很少进行体能锻炼,自从我校开展乡土游戏以来,许多孩子把校园的乡土游戏带回家与家长一起玩,有的孩子与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也充分发挥了乡土游戏的作用。
(10)游戏节推进策略
每学期的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艺术节和六一儿童游园活动,我们都分别开设了益智类、竞技类、表演类等游戏版块:
每学期第三学月第一周,学校开展乡土游戏展示活动,全校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
每年举行“亲子运动会”,小学生和家长操作的就是乡土游戏的材料。
利用家长开放日,举行“家家乐”的乡土游戏大玩家的活动,调动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极大的推进了亲子关系。情感教育在乡土游戏的活动中也得到了升华。
每学期的棋类游戏比赛,推出“老小‘棋’乐无穷”的活动,既健身又益智。
每学期的“巧巧手”活动也是备受老师和家长关注的活动,每次活动后,都能看到大家别出心裁的制作。
(11)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策略
游戏是儿童的特权,儿童教育需要"自由、自在、自然"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游戏文化、游戏教育应该也有必要在我们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我们的"游戏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实践包括"游戏文化大乐园""游戏思想进课堂""游戏文化主题大单元""游戏文化教育资源""游戏文化校本课程"五大块,以游戏活动为媒介,以健全儿童的生命人格,建造儿童发展的精神家园为价值追求,以"充实生活、自由成长、快乐学习、健全生命"为发展目标,力求探索出一种适合儿童、提升儿童的现代特色学校的教育模式。
(三)研究效果
1.乡土游戏体现了办校特色
与课题研究工作同步发展的还有校园的内涵发展,课题组汇编成册了《童年怀旧——乡土游戏资源库》,这本书图文并茂,详细记录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课题组还将教师执教的乡土游戏教案汇编成书,编订成《乡土游戏教案集》,这两本书为我校今后长期开展乡土游戏提供了有力的资料保障。我校教师在三年开展研究中,获得不少体会和心得,撰写了许多有关开展乡土游戏的心得论文,我们也汇编成《回到昨日的童年——教师论文集》。子课题《小学乡土游戏课程开发策略研究报告》《小学乡土游戏课程开发研究报告》都被评为南充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另外,在组织实施乡土游戏过程中,我校制作了游戏器械200多件,这些成果已对我校开展乡土游戏产生了良好影响,同时也在社会上形成积极的反响,我校通过“乡土游戏”这个载体逐步彰显出自己的办校特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近三年被教科体局表彰为小学教学质量优胜奖、年度目标工作一等奖。
2.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乡土游戏的种类繁多,又富有兴趣性,形式简单,便于操作,不仅增强了小学生体能,开发了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生活,还能培养学生的机智、勇敢、坚韧、顽强的性格。例如:《跳绳》能训练学生全身运动;《斗鸡》训练小学生单腿跳跃的动作,培养学生的耐久性;《老鼠笼》游戏训练小学生钻能力,培养小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等,这些乡土游戏不仅保进了小学生骨骼肌肉的发育,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运动技巧。有些游戏则使学生三五成群一起游戏,通过相互协调、模仿,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学生助人、合作等心理品质得到发展。
有些乡土游戏则可促进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如“老鹰捉小鸡”游戏:一人扮老鹰,一人扮母鸡,其余学生扮小鸡。母鸡为了保护小鸡的安全,不让小鸡被老鹰抓去,必须应付并预见老鹰做出的各种“攻击”动作,而老鹰也要千方百计地达到抓小鸡的目的。这不仅需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而且要求动作敏捷,反应灵活。
高、中年级学生开始重视游戏的胜负结果,所以我们每次游戏后都组织学生讲评游戏,对获胜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例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扔沙包等,对跳得多的,踢得多的,滚得快的,扔得远的进行奖励,在分组比赛中,对胜利的一组进行适当的奖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失败的学生找出落后的原因,鼓励他们争取下次获得胜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确对待失败。
3.乡土游戏增进家校联系和亲子感情
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亲子游戏运动会,广泛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校互动形式,增进了社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了解,让家长和热心的人们认识到自己的经验对教育孩子的意义,提高了他们自身的价值观,融洽了家校关系,提高了小学生教育的社会支持度。每年我们开展的“乡土游戏、体育节亲子活动”,深受家长和学生的喜爱,成为我校传统的运动方式。在家长反馈的信息中,他们一致认为开展传统益智游戏非常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把游戏带入家中,不仅给了家长与小学生沟通的机会,增进了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更重要的是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那份高兴劲儿是父母用其他形式无法给予的,他们强烈地要求我们班一定要多开展这样的游戏,把欢乐带给小学生,也带给家长。
4.乡土游戏研究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1)有利于充分利用乡土资源
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方面,我们有一定的研究。我们以“重拾乡土游戏,享受快乐童年”为课题的科技实践活动成果,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评为省级一等奖。这一课题从学生科学研究入手,让学生在乡土资源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实践和体验。但是我们也发现这一课题只把乡土资源与科技教教育相结合,过于狭窄,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乡土化的校本课程,把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各科教学相结合,拓展和扩充了国家课程,有利于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使自己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能使学校从一般中凸现出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3)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4)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课程设计通常由课程专家来完成,教师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而开发校本课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三年来,先后有250余人次在课题、赛课、论文等方面获奖或上级表彰奖励。
5.构建了游戏文化特色学校
以校园人文环境,游戏环境建设为核心,以“童心,在游戏中放飞”为基本设计理念,大力推进“游乐大校园”的建设,努力提高学校环境的游戏文化含量。进行了游戏活动教育功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化培植功能:主要研究游戏文化环境建设对儿童的熏陶作用;德育渗透:主要研究互动游戏、情感游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作用;发展学能:主要研究游戏化学习策略在学科中的运用——包括游戏化拼音教学,游戏化数学教学,游戏化音乐教学,游戏化作文教学,美术造型游戏的设计和运用等。
十一、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部分家长盲目崇拜现代化的游戏项目和游戏材料,认为高投入就是时尚的,“洋化”的就是好的,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的深入,影响了乡土游戏的拓展空间;由于乡土游戏的操作材料一般取材于大自然和废旧物,市场上没有成品,需要人工制作,既要耗时,也要费力。现阶段,校园教师的人手紧张,教师平时的保教工作量很大,两者之间形成了矛盾。
三年来通过这项课题研究,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理论功底还不足、科研还水平不高,与科学意义上的教育科研、与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研究是无止境的,今后我们只有不断地寻找问题、思考对策,才会前进。
阆中市江南小学校
2020年3月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课程游戏化总结》,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