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在学习上不能轻易放弃,要时刻保持信心。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测试题一、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选择的正确答案填入下表,每题2分,共60分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绝大多数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下列生物中没有细胞结构的是A.艾滋病病毒 B.山羊 C.柳树 D.草履虫
2.自然界中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多种多样,下列属于生物的是
A.逐年增粗、长高的小树 B.漫天飞舞的雪花
C.恐龙化石 D.溶洞中长高的石笋
3.某小组将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鲫鱼、金鱼、水草、螃蟹、荷花等归为一类,松、柏、鼠、苍蝇等生物归为一类。
他们分类的方法为A.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 B.按照生物的用途
C.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 D.按照生物的数量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认为描写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光 B.水 C.温度 D.湿度
5.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在下列吃与被吃的生物关系中,构成食物链的是
A.白菜→菜青虫→食虫鸟 B.阳光→牧草→牦牛
C.蝗虫→青蛙→蛇→鹰 D.水分→牧草→绵羊→牧民
6.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
A.生产者和消费者 B.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全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7.“当你置身于一片树林中,你会看到高大的树木,不知名的花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枝叶间透过的阳光;你会听到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不远处溪水淙淙、虫鸣鸟唱,此起彼伏……”文中描述的树、花、草、虫、鸟、阳光、微风、溪水等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叫
A.生物圈 B.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生态系统
8.用下列四台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视野中细胞的显微镜是
A.目镜5×,物镜8× B.目镜10×,物镜40×
C.目镜15×,物镜10× D.目镜20×,物镜15×
9.用显微镜对光时,如果视野内光线较强,应选择下列哪项来进行调节?
①较大的光圈 ②较小的光圈 ③反光镜的平面 ④反光镜的凹面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在观察黄瓜果皮的表皮细胞时,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些绿色的颗粒状结构,该结构最可能是
A.细胞核 B.叶绿体 C.线粒体 D.液泡
11.小明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一种细胞,这种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那么这种细胞肯定不是A.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B.苹果的果肉细胞
C.菠菜的叶片细胞 D.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12.植物的根既能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又能把其他不需要的物质挡在外面,这主要是由于
A.细胞壁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
B.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的功能
C.细胞壁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D.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13.植物细胞中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是
A.细胞核 B.叶片 C.叶绿体 D.线粒体
14.一粒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是因为
A.细胞的分裂 B.细胞的分化
C.细胞的生长 D.A、B、C三项项
15.下列属于组织的是
A.一个番茄果肉细胞 B.一块番茄
C.一块番茄表皮 D.一个番茄
17.与洋葱表皮细胞相比,草履虫细胞缺少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细胞质 ④液泡 ⑤细胞核
A.①④ B.②④ C.①⑤ D.③④
18.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
A.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B.都生活在水中
C.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体内都有输导组织
19、玉米种子和大豆种子相比,大豆种子没有
A.种皮 B.胚 C.胚乳 D.子叶
20.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分,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A.分生区 B.根冠 C.伸长区 D.成熟区
2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哪一部分结构发育而来的?A.根 B.茎 C.叶 D.芽
22.桂圆是泸州名优特产水果。
一棵茂盛的桂圆树要结出好吃的桂圆,要经过 等复杂的过程A.开花→受精→传粉→果实成熟
B.开花→传粉→受精→果实成熟
C.受精→开花→传粉→果实成熟
D.传粉→受精→开花→果实成熟
23.剪取一段带有叶的大叶黄杨的茎,插入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取出后用刀片把茎纵切开,用放大镜观察,被染成红色的是
A.导管 B.筛管 C.形成层 D.表皮
24.根的生长是由于
A.根冠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分生区不断产生新细胞
B.根冠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伸长区的细胞体积增大
C.伸长区的细胞体积增大,成熟区形成了大量的根毛
D.分生区不断的产生新细胞,伸长区的细胞体积增大
25.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和气体交换的“窗口”是
A.表皮 B.叶肉 C.叶脉 D.气孔
26.在植树时,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植,并去掉部分枝叶,是为了
A.降低光合作用 B.降低蒸腾作用
C.减少水分吸收 D.增加水分吸收
27.大自然是我们绝好的课堂。
当你和同学们漫步绿树成荫、遍地青草的林间小路上,你会感觉到空气特别地清新和湿润,此时你会想到这是绿色植物的什么作用改善了空气的质量?A.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B.呼吸作用和运输作用
C.光合作用和蒸滕作用 D.蒸滕作用和运输作
28.高高的皂荚树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储存能量过程叫
A.光合作用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D.扩散作用
29、下列人类活动中,目的是为了促进植物呼吸作用的是
A.将小麦、玉米种子晒干后人仓存放
B.大雨过后,及时排出农田里的积水
C.夜间,给大棚种植的蔬菜通风降温
D.向储藏水果、蔬菜的地窖中通入二氧化碳
30.一天,刚从中学退休的奶奶对小明说:考考你,冰箱为什么能够为水果蔬菜保鲜?小明尝试着用他学到的生物知识解释冰箱能延长果蔬储藏时间的主要原因后,奶奶满意地笑了。
你认为小明说的关键是:冰箱能够A.减少果蔬水分含量,加快呼吸作用
B.降低环境温度,减缓呼吸作用
C.降低环境温度,加快呼吸作用
D.减少环境中氧气含量,减缓呼吸作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31.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
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将能够沿着 积累。32.细胞中含有许多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等;
另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有碳,如糖类、蛋白质、脂肪和核酸等,这类物质是。33.染色体是由__
_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34.草履虫从外界吸收的氧气和排出体外的二氧化碳都是通过
进出。35.种子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包括种皮和胚两部分。
胚实际上就是幼小的生命体,它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 。种子中的子叶或 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36.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
。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且胚是活的,已过了 期。37.桃花的颜色鲜艳,且有花蜜,它主要是通过
来传粉的。三、分析说明题(每空1分,共20分)
38.右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生产者是 ,该食物网中共有 条食物链。
(2) 图中所有动物统称为 。若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图中还缺少的成分是 者和 部分。
(3)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人类大量捕杀蛙,食草昆虫的数量会 ,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39.右图是花的基本结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 1 ] 和[ 4 ]_________组成了雄蕊。
(2)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了 。
(3)能产生花粉的是花药, 其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 _ 。
(4)受精完成后,右图中的[ 5 ] 将来发育成果实,它内部的胚珠将发育成 。
40.下图是植物体的一个整体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1 ]表示植物体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__,并把这些物质通过___________运输到植物体各器官。
(2)图中的[ 2 ]表示叶片通过吸收空气中的 ,用来进行作用。
(3)图中的[ 3 ]表示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制造的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运输到植物体各器官。
四、实验题题(每空2分,共10分)
41.下面是《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
A、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B、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C、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D、用酒精脱色。
E、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F、稍停,用清水冲掉碘液后观察。
(1)请将该实验的正确顺序排列出来: 。
(2)B步骤中,部分叶片遮光,还有部分叶片没有遮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对照实验,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3)在用酒精脱色的步骤中,所用酒精的作用是 。
(4)F步骤中观察,发现遮光部分没有变蓝,而未遮光部分变蓝,说明遮光部分产生了 。
(5)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是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
参考答案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ACBABDBCB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DDCDCBACCD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DBADDBCABB
二、填空题:
31.能量
食物链 32.有机物 33.DNA 34.表膜 35.子叶 胚乳36.空气
休眠 37.昆虫三、分析说明题:
38.(1)植物
4 (2)消费者 分解者 非生物 (3)稳定 增加 39.(1)花药 花丝 (2)雌蕊 (3)传粉 (4)子房 种子40.(1)水分
导管 (2)气孔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3)有机物 筛管四、实验题
41.(1)1、A、B、E、D、C、F
(2)光照 (3)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4)淀粉 (5)光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呼吸作用的最重要意义主要在于
A.呼出二氧化碳 B.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分解有机物 D.消耗氧
2.栽花用盆底有小洞的瓦盆,这是因为
A.瓦盆价钱较低 B.有小洞的瓦盆有利于根的呼吸
C.瓦盆易保持水分 D.瓦盆硬度较小
3.把无土栽培营养液滴加到载玻片上,用酒精灯烘干载玻片,会发现在载玻片上有结晶物质,这些结晶物质最有可能是
A.水痕 B.无机盐 C.有机物 D.玻璃的碎屑
4.韩国料理中的泡菜一直很受大众的欢迎。
与腌渍前相比,大白菜腌渍后的变化是A.大白菜会变硬、体积变大 B.大白菜会变硬、体积缩小
C.大白菜会变软、体积变大 D.大白菜会变软、体积缩小
5.海尔蒙特在他的“植物生长所需物质的来源”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植物是从水中得到营养物质,现在我们知道他忽略了( )的作用
A.光 B.叶绿体 C.空气 D.温度
6.用食物链的方法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正确的是
A.蝉→螳螂→黄雀 B.黄雀→螳螂→蝉
C.柳树→蝉→螳螂→黄雀 D.黄雀→螳螂→蝉→柳树
7.下列食物链描述正确的是
A.野兔←狐←青草 B.青草←野兔←狐
C.狐→野兔→青草 D.青草→野兔→狐
8.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
A.分生区 B.根冠 C.成熟区 D.伸长区
9.夜间在室内摆放很多花卉或其他植物会影响健康,其原因是
A.气温较高 B.空气不流通
C.温度过大 D.植物、花卉与人争夺氧气
10.下列特定的地域中,不能构成生态系统的是
A.一条小溪 B.一所学校 C.一片草坪 D.一间教室
1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于
A.植物 B.太阳能 C.人 D.动物
12.对于一株植物来说,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
A.根 B.茎 C.花 D.叶
13.下列描述中与植物无土栽培的优点无关的一项是
A.能节省土地 B.更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C.要用支架固定植物 D.防止污染、害虫等危害
14.下列式子中能正确表达呼吸作用过程的是
A.有机物十氧→二氧化碳十水+能量 B.水十二氧化碳→有机物十氧十能量
C.水+氧→有机物十能量十二氧化碳 D.有机物十二氧化碳→水十氧十能量
15.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需要施用量最多的是(
)无机盐。A.含铁、锌、钙的 B.含锰、钙、铜的 C.含氮、磷、钙的 D.含氮、磷、钾的
16.某同学体检时,三次测得肺活量的数据为3600mL、4000mL、3800mL.他的肺活量应是
A.3600mL B.3800mL C.3700mL D.4000mL
17.在下列鸟中,有“森林医生”美称的是
A.啄木鸟 B.大山雀 C.猫头鹰 D.灰喜鹊
18.在生物体中,充当能量“贮存库”和“传递员”,能直接提供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能量的物质是
A.糖类 B.脂肪 C.蛋白质 D.ATP
19.农民把刚刚收获的粮食都要晒干以后才储存起来,这样做是为了
A.促进光合作用 B.抑制光合作用 C.促进呼吸作用 D.抑制呼吸作用
20.下列不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是
A.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B.减少二氧化碳浓度
C.延长光照时间 D.增大昼夜温差
二、辨对错: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题包括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21.用保鲜膜包裹水果可以延长水果的保鲜时间。
22.玉米粒是种子,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23.小猫在睡觉的时候不需要任何形式的能量供应。
24.肺活量是人体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25.氧气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26.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27.绿色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28.淀粉遇碘液会变蓝色,因此我们常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存在。
29.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因此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
30.气体能够交换是由于气体的扩散作用。
三、将相对应的正确答案序号填写在答题卡横线上(本大题共10分,每空1分)
31.将下列现象与其对应的生物原理用线连结
①花草长期放在黑暗处死去 A.缺钾肥
②植株不高,叶子边缘像火烧 B.长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③幼苗移栽时根带土 C.保护幼根,利于成活
④潮湿的种子堆里发热 D.生物体进行呼吸作用
⑤用冰箱储藏蔬菜水果 E.降低生物体的呼吸作用
⑥饮食讲究荤素搭配 F.合理膳食
32.将下列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与食物的种类用线连起来。
(1)糖类含量较高的食物 A.花生、大豆、食用油
(2)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 B.米饭、馒头、面条、玉米
(3)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 C.新鲜的蔬菜、水果
(4)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 D.奶、鱼、蛋
四、你能填:(本大题共16分,每空1分)
33.填写: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的条件、场所和产物
( )
二氧化碳+( )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 )
( )
34.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相同的洞,甲洞内装浓盐水,乙洞内装等量的清水。
一段时间后,甲洞内的水 ,萝卜变 ;乙洞内的水 ,萝卜变。35.新鲜蔬果(如萝卜)要低温贮藏,否则会空心,这样做的目的是降低它们的作用,从而减少其有机物的消耗;
而在栽种蔬菜的大棚中,夜晚进行光照,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植物的 作用,促进有机物的合成。36.人体肺泡的壁很薄,只有一层
组成,外面包绕着 ,这样的结构特点有利于 。37.根据动物食性的不同,可将动物分为、、三类。
五、实验探究:(本大题24分,每空1分)
38.某水域被一种有机磷农药污染,经检测发现该水域中该农药的含量为5ⅹ10-12(农药含量是指质量分数),该水域生态系统中A、B、C、D、E五种生物体内也均有不同含量的农药,经检测其数量分别如下表。
请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监测种类 A B C D E
农药含量(×10-6) 0.00 05 2.0 0.5 25.5 0.04
(1)该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 。(用字母表示)
(2)该农药对 生物有毒害作用,上述生物中农药含量的是 。
(3)如果因为农药的毒害作用,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E全部死亡,则首先受到损害的是 。
(4)该生 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来自于 的光合作用,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顺序是 。
39.将一盆经黑暗处理后的银边天竺葵的一个叶片,用两个圆形黑纸片从叶片的上下两面遮盖起来(如图),然后放在阳光下照射几小时,取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滴加碘液。
请回答:新课标第 一 网(1)现象记录与分析:
叶的部位 现象 原因分析
白边(甲)
遮光部分(乙)
未遮光部分(丙)
(2)实验中,甲处和丙处的对比说明了 。
(3)实验中, 处和 处的对比说明了光是植物产生有机物不可少的条件。
40.右图是人体内气体交换和运输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分别代表的是什么物质?
A是
B是
C是
D是
(2)组织细胞利用D通过分解有机物,释放
的同时也产生了C。
(3)A和B的交换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41.大多数植物的叶都是绿色,那是由于叶肉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
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呢?小华设计实验进行了探究。材料用具:等量的新鲜黄豆芽2份,相同的烧杯2个,1块黑布。
实验步骤:A装置:黄豆芽装在烧杯中,加一半水,置于光下。B装置:同A装置一样,放置黑暗处。
(1)提出问题: ?
(2)作出假设: 。
(3)5天后,在A、B两装置中,黄豆芽变绿的是 装置。
(4)实验说明 。
七年级生物学科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2.B 3.B 4.D 5.A 6.C 7.D 8.C 9.D 10.D11.B
12.D 13.C 14.A 15.D 16.B 17.A 18.D 19.D 20.B二、辨对错: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题包括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21.A
22.B 23.B 24.A 25.B 26.A 27.B 28.A 29.B 30.A三、将相对应的正确答案序号填写在答题卡横线上(本大题共10分,每空1分)
31.将下列现象与其对应的生物原理用线连结
① B ② A ③ C ④ D ⑤ E ⑥ F
32.将下列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与食物的种类用线连起来。
(1) B (2) D (3) A (4) C
四、你能填:(本大题共16分,每空1分)
33.讨论归纳:光合作用的原料、需要的条件、场所和产物
水 光 叶绿体 氧气
34.变多
变软 变少 变硬 35.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36.细胞 毛细血管 气体交换37.植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五、实验探究:(本大题24分,每空1分)
38.(1)A→E→C→B→D
(2)D (3)C (4)A A→E→C→B→D39.
叶的部位 现象 原因分析
白边(甲) 不变色 没有叶绿体 未产生淀粉
遮光部分(乙) 不变色 没有光未产生淀粉
未遮光部分(丙) 变蓝 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2)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3)乙 丙
40.(1)
A是 二氧化碳 B是 氧气C是 二氧化碳 D是 氧气
(2)能量 (3)呼吸
41(1)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呢?(2)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3)A (4)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C.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而蚯蚓的活动又能改变土壤,提高土壤的肥力。
这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并能主宰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环境也能适应生物
C.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在植物根尖的结构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 D.成熟区
4.某小组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他们将鲸、水草、荷花等归为一类,而将松、牛、麻雀等归为一类。
他们的分类标准是 ( )A.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 B.按照生物的用途
C.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 点 D.按照生物的经济价值
5.被称为“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 B.海洋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6.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蘑菇”通常属于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非生物部分 D.分解者
7.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的控制中心是
( )A.液泡 B.线粒体 C.细胞核 D.细胞质
8.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 )A.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
C.分解有机物,贮存能量 D.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9.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
( )A.细胞 B.组织 C.器官 D.系统
10.移栽植物时,常常去掉几片叶片,这样做是为了
( )A.操作方便 B.减少水分蒸腾 C.降低光合作用 D.降低呼吸作用
11.人体的四种组织中,具有保护功能的是
( )A.肌肉组织 B.上皮组织 C.神经组织 D.结缔组织
12.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属于生殖器官的是
( )A.花、果实、种子 B.根、茎、叶 C.花、根、种子 D.果实、茎、叶
13.下列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中,放大倍数是50倍的是
( )A.目镜10×、物镜40× B.目镜5×、物镜5×
C.目镜5×、物镜10× D.目镜25×、物镜25×
14.下图中有A、B、C、D四个箭头,表示细胞分化的是
( )A.箭头A B.箭头B C.箭头C D.箭头D
15.能用于监测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是
( )A.蕨 B.苔藓 C.卷柏 D.蓝藻
16.x疆哈密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瓜类果实较甜,这是因为
( ) A.光合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强烈 B.光合作用旺盛,呼吸作用微弱C.光合作用微弱,呼吸作用强烈 D.光合作用微弱,呼吸作用微弱
17.保存种子的适宜条件是
( )A.低温干燥 B.高温潮湿 C.低温潮湿 D.高温干燥
18.关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B.焚烧农作物秸秆,使其成为草木灰
C.清明节由烧纸祭祀改用鲜花祭祀 D.出行尽量步行或乘坐公交车
19.对于植物繁
衍后代来说,花的结构中最重要的是 ( )A.花蕊 B.花瓣 C.花托 D.萼片
20.农业生产上的中耕松土的主要目的是
( )A.施肥前的准备工作 B.为了除去田间的杂草
C.促进植物根部的呼吸 D.这样做不利于杂草的生长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6分)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
和 ,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 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22.(8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我国的森林资源植物种类丰富,但我国却是一个少林国家,人均森林面积少。 ( )
(2)受精完成后,雌蕊中的子房发育成果实。 ( )
(3)植物吸收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大量地散失掉了,这对植物来说是一种浪费。( )
(4)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 )
23.(6分)将下列植物类群与其相应的特征用线连接起来。
A.藻类植物 a.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B.苔藓植物 b.植株矮小,茎和叶内没有输导组织
C.蕨类植物 c.具有根茎叶,体内有输导组织
24.(14分
)右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 模式图,请回答:(1)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
构是[A]、[B]、
[C]、[F]线粒体。
(2)属于植物细胞的是图 ,原因是它有与动物细胞不同的结构,分别是[D]叶绿体[E] [G] 。
(3)细胞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是[C] 。
25.(12分
)你见过右图中给植物打针输液的情形吗?这是近些年来在果树栽培和树木移栽过程
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试回答下面的问题。
(1)给植物输入的液体中可能含有水分和
等物质,给植物补充水分和提供营养,以促进植物的生长。
(2)输液用的针头应插入树木的 组织中(选“分生”或“输导”)。
(3)图中输入吊液的 部位 属于大树的茎,从植物体结构层次的角度看茎属于( )。
A.组织 B.器官 C.系统 D.个体
(4)大树叶片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进行 作用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 ,
维持空气中的碳—氧平衡。合成的有机物通过叶脉、叶柄、茎、根等结构中
的 (选“导管”或“筛管”)运输到植物体各处。
26.(14分)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材料用具:50粒玉米种子、五套带有标号(①②③④⑤)的培养皿、纱布、水。
下表为某实验小组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实验设计,请根据表中的提示回答问题:
培养皿 种子数量 种子所处环境(其它外界条件均适宜 且相同)
① 10 粒 培养皿底部垫有湿润的纱布,20℃
② 10 粒 培养皿底部垫干燥的纱布,不加水,20℃
③ 10 粒 培养皿底部垫有湿润的纱布,0℃
④ 10 粒 培养皿底部垫纱布,加水淹没 种子,20℃
(1)用培养皿①与②进行对照,所探究的问题是:种子的萌发需要 吗?
(2)探究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用培养皿 和 做对照实验。
(3)若选用培养皿①与③进行对照,则实验中的变量是 。
(4)若探究光照对该种子萌发有无影响,可在此基础上增加第⑤号培养皿与①号培养皿构成对照实验,请你将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①号:种子10颗,培养皿底部垫有湿润的纱布,20℃,置于 。
⑤号:种子10颗,培养皿底部垫有湿润的纱布, ,置于黑暗环境中。
(5)请你预测①②③④四个培养皿中的玉米种子,能萌发的是 。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40分)
1~5 C D D A D 6~10 D C D A B
11~15 B A C D B 16~20 B A B A C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每空2分,共6分)
二氧化碳 水 能量
22.(每小题2分,共8分)
(1)√ (2)√ (3)× (4)√
23.(每条线2分,共6分)
A.————a B.————b C.————c
24.(每空2分,共14分
)(1)[A]细胞核 [B]细胞质 [C]细胞膜 (6分)
(2) 甲 [E ]液泡 [G]细胞壁 (6分)
(3 )[C]细胞膜 (2分)
25.(每空2分,共12分)
(1)无机盐 (2分)
(2)输导 (2分)
(3)B (2分)
(4)光合 氧气 筛管 (6分)
26.(每空2分,共14分)
(1)水分 (2分)
(2)① ④ (4分)
(3)温度 (2分)
(4)明亮 20℃ (4分)
(5)① (2分)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优选10篇) 由范文网会员“1022”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2: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3: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4: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5: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6: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7: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8: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9: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10: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正文】篇1: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下头,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资料的学习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本事目标:包括(1)识图本事的培养,经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本事。(2)观察本事的培养,经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资料,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3)思维本事的培养,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
(三)思想教育:经过有关资料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所以,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必须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必须的方向流动。并且,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掉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所以,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下头我来说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经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资料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本事。
2、随着教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头经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资料,教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我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经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一样?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终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终构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掉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资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经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独立思考本事。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之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经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必须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样,经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
点被逐一突破。
4、经过以上的学习,教师之后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终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我归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
板书是对教学资料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头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异常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很多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经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进取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本事。
篇2: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本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发散思维的本事。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事及观察、分析问题的本事。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经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经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本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进取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一样的确定,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经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本事,到达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进取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景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经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资料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我。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学校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能够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篇3: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后面还有多篇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资料,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资料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资料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资料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发散思维本事,分析问题的本事和语言表达的本事。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本事。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事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本事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资料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本事。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很多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齐,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本事。
2、充分质疑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从上头的竞赛资料,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经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突破重难点
经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本事,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我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本事,使学生在简便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终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经过学生的讨论,最终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并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异常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最终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期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经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明白的告诉给其他同学。经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明白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经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一样意见而需要补充和提议的话,课后能够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一样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篇4: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细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经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本事;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本事,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提高,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资料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细菌的发现
讲故事,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贡献,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技术提高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供给资料,帮忙学生分析巴斯德实验的历史突破,
细菌到底长什么样?
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认识细菌的大小形态
供给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细菌的细胞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
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供给图片资料,组织学生比较、分析、讨论
细菌的繁殖方式
看录像,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供给录像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芽孢
看录像,理解芽孢对细菌的意义,了解生活中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供给录像资料,给以适当的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我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能够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向不明白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齐,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所以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最终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十分着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能够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
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能够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的一致支持,之后,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经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能够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可展示图片或显微投影实物)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细菌的个子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这是电子显微镜下,一根针头和针头上沾的细菌。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的形态吗?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还有别的样貌的细菌吗?(出示其他图片)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齐(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可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教师:(出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貌。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还会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我的看法。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此刻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可是我能够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能够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能够减少很多细菌。可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看到的录像资料回答几个问题?1、芽孢和孢子一样吗?2、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学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能够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本事呀!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齐认识了细菌,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家里生活着哪些好细菌?哪些坏细菌?
教学反思
比较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很多教师都注意到:有不少旧的教学资料都删减了。所以很多人感到新教材资料太少,一节课的资料大概就只够讲20分钟。对此,我的感受是:《课程标准》和依据这个标准所编制的教材只是国家为适龄学生供给的基础标准,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作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学校,从为学生发展的原则出发,完全能够对教学资料进行大胆补充。
可是补充哪些新资料呢?有些教师就将删减的资料又补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景,这是十分遗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资料,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二、对于能帮忙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资料的材料,应当补充。这些资料应当具趣味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对于能帮忙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忙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资料,大胆补充。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教师认为这些是“软性”资料,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十分遗憾的。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本事,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供给的科学工作方法。所以,对这些资料不仅仅应当扩展和补充,还应当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效果。
篇5: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异常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经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本事和观察本事,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期望能得到各位教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我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本事目标】记住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经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所以在观察临时装片时,能够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资料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资料,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教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齐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包含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包含细胞液。
(6)液泡:存在于细胞质里,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篇6: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之后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经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明白唾液腺分泌唾液。
经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本事欠缺,体此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必须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本事目标:
经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和决策本事,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经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经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必须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本事。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本事,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经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经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本事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必须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构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仅有变量不一样,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提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景。)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坚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能够把两个因素放到一齐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一样,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景,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明白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到达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经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研究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研究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可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篇7: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块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一样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本模块主要揭示生物在种族繁衍、生命延续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资料》这一节以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六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构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供给了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资料以及学生实际情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资料,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构成的原因。
(2)本事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经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本事,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表述及应用本事(3)情感目标:经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3.说重点
①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中仅接触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缺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必须的难度。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资料(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能够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5.说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比较法,列举典型事例法,边讲边练法。
经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进取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
经过前面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构成进化论的观点,明白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同时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具备必须的自学本事,掌握了必须的科学探究方法。所以本节课将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与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将进一步运用科学学习方法如: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过自我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构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本事,提高自身的获取信息素养。
2、说教法
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景,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地加以讲授,并与学生归纳、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3、说学法
为启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构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1、经过上节课资料以问题探讨的方式导入教学2、具体举例帮忙学生理解
3、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4、巩固与练习
本节课的引入,能够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遗传学所揭示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之间引发的问题冲突开始,经过问题探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生物个体的有利变异的基因,仅有在该种生物的某一群体中才能传递、扩散,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问题1: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能够称为种群呢?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
经过举例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必须区域,②全部③同种),经过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种群和物种的概念。
问题2: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初步认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并认识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义。
问题3: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使学生初步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经过具体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使学生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发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
问题4: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使学生能够领会到自然界的种群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问题5:影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学生了解自然选择作用,归纳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所以他们只是供给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阅读桦尺蠖种群变化和抗青霉素细菌的资料,依据这些事实明确提出问题,要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相联系,而不仅仅停留在适者生存的层面上。
2.做出假设。针对事实和问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假设。在那里,假设能够是:黑褐色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对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这种环境的选择作用使该种群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即自然选择能够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进行简单数学计算,加深理解。完成课本活动\"用数学计算证明遗传平衡中的种群基因频率计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能够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各组设定的比例不一样,但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即完成总结归纳。
探究之后,教师应强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能够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第一课时可到此结束)关于\"隔离与物种的构成\"资料的教学,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种的概念。指出人们是如何定义物种,至于为什么如此定义物种能够不深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依据物种定义,举例说明并区分物种。学生理解物种的概念后,教师能够在提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构成新物种的原因,并经过师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构成生殖隔离,基因交流就不会停止,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构成。什么因素能够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离的概念。
学生初步理解隔离的概念之后,能够安排学生讨论隔离的各种可能的方式,教师归纳出隔离的类型。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组织讨论\"资料分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最终教师应强调,一般情景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构成,原先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
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构成\"资料的教学,能够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构成的作用。
最终,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定义:必须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特点:彼此能够交配,并经过繁殖将各自得基因传给后代。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包含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特点:频率可变。
4.结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结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第二课时
(一)隔离与物种的构成
1、物种的概念
2、隔离的概念及在物种构成中的作用
(二)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1、共同进化的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篇8: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物的无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节的资料,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营养繁殖与植物的组织培养。本节课所讲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营养繁殖”,主要讲解的资料有:让学生理解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该部分,最主要地是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自实验操作学习嫁接技术。除此之外,让学生了解组织培养,即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学习本节资料奠定了知识基础。生活中,学生虽听说过“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见过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实践经历。所以本节课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帮忙学生理解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动手本事。
组织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此刻许多高校都有组织培养实验室,网络上也有实验视频。能够让学生经过视频形象地感知组织培养技术,同时亦可开展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参观组织培养实验室。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保底教学目标】其中1、2为保底教学目标,因其是本节的重点资料,考试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将其确定为保底教学目标。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本事。
【保底本事目标】此处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营养繁殖,同时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本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本事。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准备
(1)准备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
(2)准备天竺葵。
(3)提前录制芽接与枝接的实验视频。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式导入法:【保底教学】所以处资料已讲过,所以提问时,着重提问班里的后进生,拟采用两大组PK形式进行提问。
(1)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按照功能分为两大类: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所以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保底教学】:“卵”易错字,找后进生到讲台上书写。
2、谈话式导入法
[师]同学们,我想大家都听过“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那同学们想想这就话所描述的柳树是由种子生长发育而来的呢,还是由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呢?
[生]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
[师]没错,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必须依靠种子生长发育这种有性生殖方式才能够,无性生殖同样能长成岑天大树。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无性生殖”。
[新授]:
(一)植物的营养繁殖
《一》营养繁殖
[师]学生自学课本P39“植物的营养繁殖”资料,约1min。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甘薯、马铃薯、草莓、落地生根的繁殖。
同学们,这些植物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呢?
[生]甘薯根;马铃薯、草莓茎;
落地生根叶。
[师]很好,那么根、茎、叶又是植物的什么器官呢?
[生]营养器官。
[师]没错,像这种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注】落实学生笔记。
《二》嫁接
【培养学生自学本事】:让学生自我阅读课本P40-41页中的“嫁接”,约2min。
1、读图识嫁接
利用多媒体,展示“嫁接”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嫁接的概念,并且理解为什么要嫁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片有什么特点?
[生]整棵树由两部分构成。
[师]同学们观察很细致,这就是“嫁接”的结果。
接上去的枝条或芽叫做接穗。
承接接穗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详细介绍课本P41页所展示的图片中,接穗与砧木的特点。)
接穗(柿树):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但耐寒、耐寒性不强。
砧木(君迁子):耐寒、耐寒,但果实小、产量低。
[师]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嫁接呢?
[生]获得更好的遗传性状,生长速度快。
2、学生分组实验:【本事教学】
【注】强调实验安全,细心用刀。
学生四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蔷薇的嫁接。
目的要求:尝试进行蔷薇的嫁接。
材料器具: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和枝剪。
实验过程:①学生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相关实验视频。
②学生实验,四人一小组,左右两大组进行PK。
【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励班级储值金卡。
3、教师提问:
①嫁接成活的关键是?
接穗的构成层与砧木的构成层紧密结合。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②新生出的枝条开花结果后是水蜜桃还是毛桃呢?
《三》扦插
1、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扦插天竺葵的实验。
2、教师提问:
①扦插在剪取茎段时,为什么上端的切口是水平的?而下端的切口是斜向的?
水平:减少伤口水分过多蒸发。
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
②扦插的概念。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四》压条
1、教师讲解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压条的概念与过程。
2、教师提问
[师]为什么要剥去半圈树皮?
[生]在剥去树皮的部位积蓄有机养料,促进生根。
《五》及时巩固:
1、以图区分嫁接、扦插与压条。
2、营养繁殖与种子繁殖(有性繁殖)有什么本质区别?
营养繁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本事教学】此处为重点资料,注意启发学生,并落实学生笔记。
3、营养繁殖的优势?
①坚持了母体的遗传性状;
②比种子繁殖快。
《六》练一练
1、营养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D)
A、能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B、能否进行细胞*
C、能否构成生殖细胞
D、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一枝原先开红花的碧桃树嫁接到开白花的碧桃树上,新嫁接的
枝条开花的颜色是(A)
A红色B白色
C粉红色D红色和白色
3、繁殖优良品种的果树、花卉时,为了坚持这些品种的优良性状,
在下列繁殖方式中,不要采用(A)
A种子繁殖;B扦插繁殖;
C压条繁殖;D嫁接繁殖。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知识延伸——利用实验视频进行讲解。
七、随堂检测
(一)基础达标
1、把马铃薯切成小块种在土壤里,这种繁殖方式叫做()
A.压条B.嫁接C.扦插D.营养繁殖
2、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现将水蜜桃(接穗)接到毛桃(砧木)上,成熟后接穗接出的果实味道是()
A.酸味的B.甜味的C.一半酸一半甜D.酸甜适中
3、下列各项不属于营养繁殖的是()
A.利用根繁殖B.利用茎繁殖
C.利用叶繁殖D.用种子繁殖
4、营养繁殖在生产中的益处有()
①繁殖速度快②后代性状一致③短期内能够获得很多性状一致的植株④引起品种的退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二)学考体验
1、(2012福州)“无心插柳柳成荫”所描述的植物繁殖方式是()
A.扦插B.嫁接C.克隆D.播种
2、(2012济南)下列哪一种繁殖方式不能坚持果树原有的优良性状?
A扦插B嫁接C压条D用种子繁殖
3、(2013东营)素有“水果”称谓的草莓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草莓生长良好时,会生出一种藤蔓,在藤蔓的端头又会生出新的小植株。草莓的这种繁殖方式是()
A种子繁殖B有性生殖C植物嫁接D营养繁殖
八、板书设计
第七节植物的无性生殖
材料:根、茎、叶
营养繁殖
方法:扦插、嫁接、压条
植物的无性生殖
组织培养
篇9: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本事的培养。经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本事。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资料: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经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经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必须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必须的经验,本节资料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明白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终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经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终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导入:
一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经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齐来做一次调查。”经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我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理解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学校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职责。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一样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此刻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总结调查的意义
经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明白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一样之处。经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一样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本事的培养。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学校(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篇10: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教材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资料,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资料应当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必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资料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情感态度目标:
①经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经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职责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本事目标:
经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本事和信息交流本事,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仅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仅有明白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职责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并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能够帮忙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经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本事,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本事。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本事。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本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经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资料——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增强阅读本事,并能够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本事及交流本事。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说明自我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自我处理所应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图片(有条件的能够用录象)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我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须生能够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光皮赤裸裸的弃于在山谷中,如此触目惊心!),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资料: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能够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六:作业
最终留下思考题:我们在生活日常中能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
三、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小编简评】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优选10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范文网搜索更多其他七年级生物说课稿范文。
【网友评价】一点错误都挑不出来,我服了。
班主任作业
一、《完成社会实践手册》。
二、《消防安全寒假作业》
语文
一、练字:练写15页字。要求:用硬笔书法纸练写,写字内容是七年级上册语文所有古诗文,字体清楚工整。
二、阅读和写作:
1.阅读名著《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或《西游记》(可任选一本或两本阅读),要求摘抄所读名著的好段3000字以上,然后写两篇500字以上的读后感。
2.写两篇作文:
(1)《我喜欢这样的年味》,字数600字以上。
(2)没有一颗心生来就喜欢孤独,所以我们需要朋友,谁是你最好的朋友呢?是和你形影不离的那个同学吧,也许是你的竞争对手,也许是你的童心未泯的老爸,也许是你书架上的书,也许是外婆家的酸枣树……
请以《我最好的朋友是 》为题,先补充完整题目,然后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三、背诵以下诗歌并各默写两遍《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古文《爱莲说》、《陋室铭》、《诫子书》。要求用硬笔书法纸默写,字体工整。
附注:
1、期末成绩90分或90分以上的学生可享有选择做或不做、做多或做少的权利;85—89分的学生可以每项作业减少一半;80—84分的学生可以不做第一项作业。
2、第一和第三两项用同一本硬笔书法纸写,第二项阅读和写作的作业写在同一个本子里。
数学
1.完成10页试卷(试卷已发给学生)
2.预习初一下学期第一、二单元
英语
一、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
1、系统复习本学期所学语法。
2、背默以下内容:Starters Units,Unit1-Unit9所有单词、短语、Grammar Focus及Reading。
3、认真完成本备课组老师设计的8K寒假练习试卷3张。
二、预习新知识:根据音标,试读七下unit1-unit4 单词表里的单词。
三、课外部分:
1.假期读书:英语书虫类读物2本
2.学习任意英文歌曲2-5首。
3.观看迪士尼英语动画电影两部。
4.整理初一英语笔记本。
政治
每人关注10个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每个时政热点写100字左右的评论。
历史
二选一:
1、从下面几本书籍当中找出起码两本进行阅读:《盗墓笔记》、《大秦帝国》、《大汉天子》、《鬼吹灯》、《霸王别姬》等等。
2、自行查找并阅读两本及以上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书籍。
地理
1、所有同学熟记以下三个地图:
①P20地球上的五带;
②P44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③P76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2、用本子抄知识点复习提纲一遍。
备注:
一、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的同学免抄;
二、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同学抄一遍。
生物
1.选择一部与生物有关的电影观看,开学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每天朗读生物课本一节内容。
3.把复习资料用本子抄一遍并且背下来。
备注:
一、期末考试成绩在80以上同学,完成作业第1项;
二、期末考试成绩在60-80之间的同学,完成作业1和2项;
三、期末考试成绩60以下的同学,完成1.2和3项。
体育
一、复习广播体操:
每天一遍
二、每天身体素质练习之一:跳绳(每人自备绳一条,下学期主要学跳绳)。
练习量,分6组1轮进行练习
第1组:10s,跳30个,歇10秒;
第2组:20s,跳55个,歇20秒;
第3组:30s,跳80个,歇30秒;
第4组:40s,跳105个,歇40秒;
第5组:50s,跳130个,歇50秒;
第6组:60s,跳160个以上,歇一分钟;
三、每天身体素质练习之一:俯卧撑/跪卧撑
25个一组,3组。间歇1分钟。
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优选10篇) 由范文网会员“承芙郎”整理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篇1: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2: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3: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4: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5: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6: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7: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8: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9:七年级生物说课稿篇10:七年级生物说课稿【正文】篇1: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下头,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等方面,说说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资料的学习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本事目标:包括(1)识图本事的培养,经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本事。(2)观察本事的培养,经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资料,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3)思维本事的培养,经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
(三)思想教育:经过有关资料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所以,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必须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必须的方向流动。并且,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掉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所以,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下头我来说说教法
1、自学导思法。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经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把抽象的资料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本事。
2、随着教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头经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资料,教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进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我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经过观察猪心脏的挂图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一样?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终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终构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掉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资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经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独立思考本事。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之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经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必须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样,经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
点被逐一突破。
4、经过以上的学习,教师之后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最终是课堂小结: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我归纳本节课的学习资料。
板书是对教学资料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头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异常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教学设计中有很多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经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进取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本事。
篇2: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本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发散思维的本事。
1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事及观察、分析问题的本事。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经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不要把这节课引的过难,要从感性入手。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为基点。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经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本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进取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一样的确定,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什么是生物?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经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本事,到达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进取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景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说课稿汇总,可供参考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收集资料。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运52》栏目的方式,学生两人一组一个比划一个猜,经过这种形式既复习了知识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圈的一个成员。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做为生物圈的一分子,学完本课资料有什么感想,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意识,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我。
(七)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学校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能够把课堂教学得以延续,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为生物课的后续教学打下了铺垫。
篇3: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后面还有多篇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资料,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资料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资料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资料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发散思维本事,分析问题的本事和语言表达的本事。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本事。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事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本事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资料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本事。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很多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齐,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并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本事。
2、充分质疑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从上头的竞赛资料,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经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突破重难点
经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本事,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我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本事,使学生在简便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终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经过学生的讨论,最终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并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异常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最终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期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经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明白的告诉给其他同学。经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明白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经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一样意见而需要补充和提议的话,课后能够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一样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篇4: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细菌》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经过将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本事;
3.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分析巴斯德实验的操作步骤,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分析本事,认识到科学发展离不开实验技术的提高,更要依靠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描述细菌的繁殖方式,认识到细菌繁殖速度很快,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的繁殖方式。
2.难点:细菌的主要特征,巴斯德实验的历史性突破。
课前准备
1.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有关微生物学史的材料
教学设计
学习资料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细菌的发现
讲故事,了解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对微生物学的贡献,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技术提高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供给资料,帮忙学生分析巴斯德实验的历史突破,
细菌到底长什么样?
观察细菌的放大图片,认识细菌的大小形态
供给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细菌的细胞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
比较细菌细胞和动植物细胞结构上的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供给图片资料,组织学生比较、分析、讨论
细菌的繁殖方式
看录像,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和速度
供给录像资料,引发学生兴趣
芽孢
看录像,理解芽孢对细菌的意义,了解生活中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供给录像资料,给以适当的讲解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细菌发现和研究的三个故事
学生: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不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我制作放大镜,他磨制的镜片能够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
学生:很长时间人们一向不明白细菌是从那里来的。人们观察到腐烂的牛肉汤里有很多细菌,就认为细菌是从肉汤里自然而然产生的。意大利的斯巴兰扎尼做了一个实验,他准备了几个玻璃烧瓶,把它们刷洗干净,灌进肉汤。把瓶颈放在火上烧,玻璃融化在一齐,将瓶口死死封住。这样一来,不管多么小的细菌也休想钻进玻璃瓶了。瓶口封好后在沸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杀死了肉汤中的全部细菌。几天之后,肉汤没有变质,证明了细菌是从空气中进入肉汤里的。可是有的生物学家质疑说:自然生殖有可能需要借助空气中某些化学物质完成,斯巴兰扎尼隔绝了空气,就破坏了生物“自然发生”的条件,所以没有微生物生出来。这样的疑问听上去也是有道理的。(学生纷纷点头同意)
学生:1860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最终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实验,一个十分着名的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瓶颈,不是将它融合,而是把它拉长,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能够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
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能够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的一致支持,之后,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经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能够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可展示图片或显微投影实物)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细菌的个子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更先进的显微镜,放大更大的倍数才能观察到。这是电子显微镜下,一根针头和针头上沾的细菌。你能描述一下这种细菌的的形态吗?
学生:像火腿肠、两头圆中间直、像面包……
教师:这种形态的细菌叫杆菌。还有别的样貌的细菌吗?(出示其他图片)
学生:有的像圆球、有的像弹簧
教师:请大家根据细菌的形态将他们分成三种:杆菌、球菌和螺旋菌。
学生:根据图片分类。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齐(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可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没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和书中的示意图比较。
教师:(出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为什么?
学生:我觉得更像植物,因为有细胞壁,看上去很坚硬的样貌。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有鞭毛,能运动。(教师适时说明并不是所有细菌都有鞭毛)
学生:我觉得更像动物,因为不是绿色的。
教师:总结:从营养方式上,大多数细菌和动物一样必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它们和动物又不一样的地方是:它们会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教师:细菌的结构中有没有和动物、植物细胞都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没有细胞核(还会答有荚膜、鞭毛等,教师应适时解释)。
教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DNA会聚集到细胞中一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把这个区域叫核区。
教师:细菌也是生命,它是如何繁殖的呢?(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发表自我的看法。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此刻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可是我能够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能够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能够减少很多细菌。可是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是不是都杀死了呢?我们来看看细菌对付恶劣环境的方法(展示录像)。
学生:观看。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看到的录像资料回答几个问题?1、芽孢和孢子一样吗?2、细菌能不能依靠芽孢繁殖?3、芽孢是细菌细胞里的结构吗?
学生:不一样,孢子数目很多,是繁殖结构;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芽孢只在休眠时才出现,芽孢出现是,细胞就解体了,所以芽孢不是细菌的细胞结构。
教师:芽孢的抵抗恶劣环境的本事可能高得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一个真实的事情:
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1967年,美国宇航局向月球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并且在月球表面进行了软着陆,卫星上携带了一台电视摄像机,为科学家拍摄了很多影像。两年半后,美国的阿波罗12号飞船到达了月球,宇航员把这台摄像机带了回来。科学家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把摄像机的一小块塑料隔离板放在营养液中,几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在培养液中发现了一串串链球菌。链球菌25分钟繁殖一代,据此科学家们能够推算出,至少有一个链球菌生活在这个摄像机上。在人类登上月球以前,这个链球菌竟然在月球那么严酷的物理环境下不吃不喝生活了两年半!我们不得不佩服细菌的生活本事呀!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齐认识了细菌,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一下,在我们家里生活着哪些好细菌?哪些坏细菌?
教学反思
比较新课标和旧教学大纲,很多教师都注意到:有不少旧的教学资料都删减了。所以很多人感到新教材资料太少,一节课的资料大概就只够讲20分钟。对此,我的感受是:《课程标准》和依据这个标准所编制的教材只是国家为适龄学生供给的基础标准,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标准。作为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学校,从为学生发展的原则出发,完全能够对教学资料进行大胆补充。
可是补充哪些新资料呢?有些教师就将删减的资料又补充上去,造成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景,这是十分遗憾的一件事。我的看法是:
一、不能盲目提高难度和深度。对于繁、难、脱离生活的资料,坚决不补充。不要为“学科系统性”而加大学生负担。
二、对于能帮忙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教材资料的材料,应当补充。这些资料应当具趣味味性、形象化和科学性并重的特点。例如:“细菌繁殖得比地球重”“月球上的细菌”这样的资料,能给学生很清晰的感受。
三、对于能帮忙学生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帮忙学生构建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方式的资料,大胆补充。例如巴斯德实验,很多教师认为这些是“软性”资料,没有考核的任务,就轻描淡写甚至轻易放弃,这是十分遗憾的。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发现的故事,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为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而感动,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锻炼思维本事,获得很多课本上不能供给的科学工作方法。所以,对这些资料不仅仅应当扩展和补充,还应当精心准备,绘声绘色,发挥教学资源的效果。
篇5: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生物(上)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植物细胞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异常是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归纳细胞结构要求很高,这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经过对该课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本事和观察本事,这对以后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帮忙,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期望能得到各位教师的指导。
对于观察植物细胞,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等4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我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本事目标】记住临时装片制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了解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情感目标】经过制作临时装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2、难点: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使用显微镜的技能,这时要满足他们观察微小细胞的愿望,引导他们进行主动探究学习,同时由于学生没有看到过细胞,所以在观察临时装片时,能够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较好的临时装片。
2、教学资料的组织与安排:
(1)复习上节课资料,创设情境导入。
(2)讲授新课:如何制作临时装片。
(3)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4)练习。
(5)小结。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2、教学手段:本节课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并采用复习、展示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为辅的教学手段。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与情境导入:
1、显微镜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
2、显微镜的使用分哪几个步骤?
(二)制作临时装片。
1、教师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1)准备:
擦:必须将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目的是避免杂质出现于视野中。
滴:滴加清水时应适量:过多,水会溢出;过少,制片容易产生气泡。
(2)制片:
撕:撕取少量的洋葱鳞茎叶内表皮,不要将叶肉一齐带下来。
展:充分将取下的洋葱表皮展开,避免重叠。
盖:盖盖玻片一侧先接触水滴边缘,然后将另一侧缓缓放下(3)染色:
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时适量:多了,会溢出来污染实验台;少了,染色不充分。
吸:吸水纸应有另一侧吸引,使稀碘液均匀扩散到盖玻片下。使染色充分。
2、学生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3、学生观察自制的临时装片。
(三)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让学生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细胞壁:保护和支持作用
(2)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包含叶绿素,是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部位。
(4)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
(5)细胞质:内有液泡,液泡中包含细胞液。
(6)液泡:存在于细胞质里,有细胞液。
(四)技能训练:绘画植物细胞结构图
强调绘图要领:
真实;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名称标注齐全。
(五)课堂小结:
1、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
2、植物细胞的结构。
(六)作业布置:
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要求标注功能
篇6: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之后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经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明白唾液腺分泌唾液。
经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本事欠缺,体此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必须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本事目标:
经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和决策本事,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经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经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必须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本事。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本事,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经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经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本事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必须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构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仅有变量不一样,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提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景。)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坚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能够把两个因素放到一齐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一样,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到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景,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明白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到达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经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研究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研究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可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篇7: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
浙科版教材必修模块展现了从微观到宏观的不一样层次的生命系统——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本模块主要揭示生物在种族繁衍、生命延续过程中,生物的遗传变异规律,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资料》这一节以第四章《生物的变异》为基础,从宏现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六章中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构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供给了素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资料以及学生实际情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释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等概念,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资料,举例说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构成的原因。
(2)本事目标: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经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发展学生分析资料、交流信息的本事,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表述及应用本事(3)情感目标:经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3.说重点
①种群、物种、基因频率、隔离等概念,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学生在初中仅接触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缺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并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必须的难度。②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资料(表现)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能够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4.说难点
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人们对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5.说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比较法,列举典型事例法,边讲边练法。
经过这些方法让学生进取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
经过前面遗传学与自然选择学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构成进化论的观点,明白了环境对生物进化的作用,同时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具备必须的自学本事,掌握了必须的科学探究方法。所以本节课将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与探究、讨论、讲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将进一步运用科学学习方法如: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构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过自我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的反馈信息来构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本事,提高自身的获取信息素养。
2、说教法
根据教材知识及学生实际情景,本节课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地加以讲授,并与学生归纳、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3、说学法
为启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构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1、经过上节课资料以问题探讨的方式导入教学2、具体举例帮忙学生理解
3、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4、巩固与练习
本节课的引入,能够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某些观点,与现代遗传学所揭示的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之间引发的问题冲突开始,经过问题探讨,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生物个体的有利变异的基因,仅有在该种生物的某一群体中才能传递、扩散,这个群体就是种群。
问题1:怎样的一群生物个体能够称为种群呢?一个生物"种"或"物种"与种群有何区别呢?
经过举例如"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蒲公英是一个种群",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必须区域,②全部③同种),经过比较,使学生初步理解种群和物种的概念。
问题2: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初步认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并认识到提出新的概念在研究中的意义。
问题3: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
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使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提出并研究基因库和基因频率。使学生初步理解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经过具体种群的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使学生学会计算基因频率的方法。
从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计算结果中,使学生发现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
问题4: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能世代不变吗?为什么?
使学生能够领会到自然界的种群发生变化是必然的。
问题5:影响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因素?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学生了解自然选择作用,归纳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所以他们只是供给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指导学生阅读桦尺蠖种群变化和抗青霉素细菌的资料,依据这些事实明确提出问题,要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变化相联系,而不仅仅停留在适者生存的层面上。
2.做出假设。针对事实和问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提出假设。在那里,假设能够是:黑褐色的生活环境,不利于浅色桦尺蠖的生存,对黑色花尺蠖生存有利,这种环境的选择作用使该种群的S基因的频率越来越低,即自然选择能够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3.进行简单数学计算,加深理解。完成课本活动"用数学计算证明遗传平衡中的种群基因频率计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能够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各组设定的比例不一样,但计算后代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都不变,即完成总结归纳。
探究之后,教师应强调,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能够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第一课时可到此结束)关于"隔离与物种的构成"资料的教学,可直接使用教材中的引言,引出物种的概念。指出人们是如何定义物种,至于为什么如此定义物种能够不深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依据物种定义,举例说明并区分物种。学生理解物种的概念后,教师能够在提出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基因频率发生很大的定向变化,但并没有构成新物种的原因,并经过师生套路得出,只要物种的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个体之间,没有构成生殖隔离,基因交流就不会停止,遗传组成的差异就不会拉大,新物种就难以构成。什么因素能够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呢?由此可引出隔离的概念。
学生初步理解隔离的概念之后,能够安排学生讨论隔离的各种可能的方式,教师归纳出隔离的类型。然后组织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分析",组织讨论"资料分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最终教师应强调,一般情景下,地理隔离是生殖隔离的先决条件,生殖隔离一旦构成,原先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种群,就成了两个物种。
关于"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构成"资料的教学,能够学生自学为基础,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的方式推进教学过程。使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含义,无机环境的变化、无机环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有性生殖的出现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对生物多样性构成的作用。
最终,组织学生讨论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定义:必须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
特点:彼此能够交配,并经过繁殖将各自得基因传给后代。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包含的全部基因。
3.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特点:频率可变。
4.结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
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来源: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结论: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第二课时
(一)隔离与物种的构成
1、物种的概念
2、隔离的概念及在物种构成中的作用
(二)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1、共同进化的概念
2、生物多样性的构成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篇8: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物的无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节的资料,主要介绍了植物的营养繁殖与植物的组织培养。本节课所讲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营养繁殖”,主要讲解的资料有:让学生理解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该部分,最主要地是让学生经过小组合作的形式亲自实验操作学习嫁接技术。除此之外,让学生了解组织培养,即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学习本节资料奠定了知识基础。生活中,学生虽听说过“无心插柳柳成荫”,也见过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实践经历。所以本节课教师必须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实验操作,这样既能帮忙学生理解知识,又能提高实践动手本事。
组织培养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此刻许多高校都有组织培养实验室,网络上也有实验视频。能够让学生经过视频形象地感知组织培养技术,同时亦可开展生物兴趣小组,让学生参观组织培养实验室。从而让学生在学会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保底教学目标】其中1、2为保底教学目标,因其是本节的重点资料,考试所占比重较高,所以将其确定为保底教学目标。
本事目标: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本事。
【保底本事目标】此处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营养繁殖,同时亦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本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区别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压条实验技术。
3、认识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亲自实验操作嫁接、扦插与压条技术的本事。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准备
(1)准备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
(2)准备天竺葵。
(3)提前录制芽接与枝接的实验视频。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式导入法:【保底教学】所以处资料已讲过,所以提问时,着重提问班里的后进生,拟采用两大组PK形式进行提问。
(1)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按照功能分为两大类: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
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种子的主要结构是胚,它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所以用种子繁殖属于有性生殖。
【保底教学】:“卵”易错字,找后进生到讲台上书写。
2、谈话式导入法
[师]同学们,我想大家都听过“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那同学们想想这就话所描述的柳树是由种子生长发育而来的呢,还是由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呢?
[生]柳树枝条发育而来的。
[师]没错,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是必须依靠种子生长发育这种有性生殖方式才能够,无性生殖同样能长成岑天大树。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植物的无性生殖”。
[新授]:
(一)植物的营养繁殖
《一》营养繁殖
[师]学生自学课本P39“植物的营养繁殖”资料,约1min。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甘薯、马铃薯、草莓、落地生根的繁殖。
同学们,这些植物是如何进行繁殖的呢?
[生]甘薯根;马铃薯、草莓茎;
落地生根叶。
[师]很好,那么根、茎、叶又是植物的什么器官呢?
[生]营养器官。
[师]没错,像这种用根、茎、叶等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注】落实学生笔记。
《二》嫁接
【培养学生自学本事】:让学生自我阅读课本P40-41页中的“嫁接”,约2min。
1、读图识嫁接
利用多媒体,展示“嫁接”图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嫁接的概念,并且理解为什么要嫁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片有什么特点?
[生]整棵树由两部分构成。
[师]同学们观察很细致,这就是“嫁接”的结果。
接上去的枝条或芽叫做接穗。
承接接穗的植物体叫做砧木。
(详细介绍课本P41页所展示的图片中,接穗与砧木的特点。)
接穗(柿树):产量高、营养价值丰富,但耐寒、耐寒性不强。
砧木(君迁子):耐寒、耐寒,但果实小、产量低。
[师]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嫁接呢?
[生]获得更好的遗传性状,生长速度快。
2、学生分组实验:【本事教学】
【注】强调实验安全,细心用刀。
学生四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蔷薇的嫁接。
目的要求:尝试进行蔷薇的嫁接。
材料器具:蔷薇枝条,刀片,嫁接薄膜和枝剪。
实验过程:①学生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相关实验视频。
②学生实验,四人一小组,左右两大组进行PK。
【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励班级储值金卡。
3、教师提问:
①嫁接成活的关键是?
接穗的构成层与砧木的构成层紧密结合。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②新生出的枝条开花结果后是水蜜桃还是毛桃呢?
《三》扦插
1、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扦插天竺葵的实验。
2、教师提问:
①扦插在剪取茎段时,为什么上端的切口是水平的?而下端的切口是斜向的?
水平:减少伤口水分过多蒸发。
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
②扦插的概念。
【保底教学】落实学生笔记。
《四》压条
1、教师讲解
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压条的概念与过程。
2、教师提问
[师]为什么要剥去半圈树皮?
[生]在剥去树皮的部位积蓄有机养料,促进生根。
《五》及时巩固:
1、以图区分嫁接、扦插与压条。
2、营养繁殖与种子繁殖(有性繁殖)有什么本质区别?
营养繁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本事教学】此处为重点资料,注意启发学生,并落实学生笔记。
3、营养繁殖的优势?
①坚持了母体的遗传性状;
②比种子繁殖快。
《六》练一练
1、营养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D)
A、能否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B、能否进行细胞*
C、能否构成生殖细胞
D、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2、一枝原先开红花的碧桃树嫁接到开白花的碧桃树上,新嫁接的
枝条开花的颜色是(A)
A红色B白色
C粉红色D红色和白色
3、繁殖优良品种的果树、花卉时,为了坚持这些品种的优良性状,
在下列繁殖方式中,不要采用(A)
A种子繁殖;B扦插繁殖;
C压条繁殖;D嫁接繁殖。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知识延伸——利用实验视频进行讲解。
七、随堂检测
(一)基础达标
1、把马铃薯切成小块种在土壤里,这种繁殖方式叫做()
A.压条B.嫁接C.扦插D.营养繁殖
2、水蜜桃味甜,毛桃味酸,现将水蜜桃(接穗)接到毛桃(砧木)上,成熟后接穗接出的果实味道是()
A.酸味的B.甜味的C.一半酸一半甜D.酸甜适中
3、下列各项不属于营养繁殖的是()
A.利用根繁殖B.利用茎繁殖
C.利用叶繁殖D.用种子繁殖
4、营养繁殖在生产中的益处有()
①繁殖速度快②后代性状一致③短期内能够获得很多性状一致的植株④引起品种的退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
(二)学考体验
1、(2012福州)“无心插柳柳成荫”所描述的植物繁殖方式是()
A.扦插B.嫁接C.克隆D.播种
2、(2012济南)下列哪一种繁殖方式不能坚持果树原有的优良性状?
A扦插B嫁接C压条D用种子繁殖
3、(2013东营)素有“水果”称谓的草莓果肉多汁、酸甜可口。草莓生长良好时,会生出一种藤蔓,在藤蔓的端头又会生出新的小植株。草莓的这种繁殖方式是()
A种子繁殖B有性生殖C植物嫁接D营养繁殖
八、板书设计
第七节植物的无性生殖
材料:根、茎、叶
营养繁殖
方法:扦插、嫁接、压条
植物的无性生殖
组织培养
篇9: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本事的培养。经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本事。
二、教材分析
本章有两方面的资料: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经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经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必须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必须的经验,本节资料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明白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终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经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终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导入:
一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经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齐来做一次调查。”经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我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理解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学校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职责。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一样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此刻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总结调查的意义
经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明白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本事。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一样之处。经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一样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本事。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本事的培养。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学校(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篇10: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一、教材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资料,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资料应当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必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资料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情感态度目标:
①经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经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职责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本事目标:
经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本事和信息交流本事,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仅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仅有明白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职责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并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能够帮忙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经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本事,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本事。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本事。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本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经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资料——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增强阅读本事,并能够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本事及交流本事。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说明自我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自我处理所应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图片(有条件的能够用录象)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我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须生能够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光皮赤裸裸的弃于在山谷中,如此触目惊心!),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资料: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能够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六:作业
最终留下思考题:我们在生活日常中能够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
三、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小编简评】七年级生物说课稿 (优选10篇)如果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请在范文网搜索更多其他七年级生物说课稿范文。
【网友评价】优秀的文章就是这样的。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生物这门课程是同学们上初中后新开的课程之一,相信你们都对这新的科目很好奇。你们喜欢生物吗?小编为大家整理归纳了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①班额适中的,可在班级中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②若班额大,可以在室外由各组自己选择实验地。
①教师巡回指导。②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结果交流
①各小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②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①教师引导同学从各组的报告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②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④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讲解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教材提供的资料),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②教师播放一段录像,其中有动物和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环保教育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教案3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重 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 点:学生逐个认识各个生态系统,难以从这个认知过程飞跃到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此学生阐明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②教师播放影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游戏: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并写成小短文(或收集的图片)在班级的墙报上展出“多姿多彩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③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各个生态系统,学生的小短文还可在墙报上展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①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②学生观看影片,表现出对被破坏环境的痛惜及对破坏行为的憎恨。
①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整个生物圈中,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②教师播放一些已经遭到人类破坏且无法恢复的生态系统的影片或对比照片。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课下作业
①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文章。②定期进行保护校园活动。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七年级试题(7年级数学试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