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设计  教学反思 > 详情页

黄鹤楼教学反思

作者:2022-07-10 10:12:330

黄鹤楼教学反思1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文包诗”的形式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情感的好课文。【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在课前预习课文,读通课文,查阅资料。初读课文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由于学生大多没有“送别”的经历,特别是没有“今日一别,难以再见”的体验,对“饮酒话别”、“目送吟诗”细节中所传达出来的情感不能正确把握,很难产生共鸣。同时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能力,更是教学中需要处理的关键点。【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4.体会“文包诗”课文的特点。过程方法习惯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2.抓住重点的词语和句子感悟,读中悟,悟中读。3.养成诵读、积累古诗的好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2.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诗句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难点: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突破重难点措施】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领悟内涵。2. 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诗文对照,理解诗词意思;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课件采用Powerpoint格式,共设计11页,点击鼠标播放下一页。点击声音图标播放音乐。【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播放音乐:《送别》,背景图片为扬州景色。)[目的:由熟识的歌曲导入新课,从而先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感受扬州的繁花似锦,将学生带入扬州送别的情境中。]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多情自古伤离别。” 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也以此为话题,吟咏出许多诗作名篇。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目的:在创设扬州送别的情境之后,自然而然地出示古诗,整体感知诗中浓浓的离别意,奠定本课的感情基调。]师范读。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你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篇?3.这首诗写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黄鹤楼送别》,相信学过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同学们自己就明白了。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通过课前查阅资料,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资料后,教师总结补充。(幻灯片出示黄鹤楼图片,并加资料:黄鹤楼,中国四大名楼之一,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传说是仙人乘鹤飞升之地。共五层,高51.4米,72根圆柱,60个翘角。檐角具有显著的南方建筑特点,如飞一般,远远看去只觉得飞檐凌空。它位于长江边上,从楼上往下看,就可见滚滚的长江水,所以课文中说它俯临长江。)[目的:通过黄鹤楼图片和简介,使学生对黄鹤楼充满了感叹和向往之情。而且,借助图片能帮助学生理解“飞檐凌空”和“ 俯临长江”两个词语。]2.那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现在,就让我们跨越时空,走进这个故事。三、学习课文(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一看:你读懂了什么?2.(出示词语:“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其中“烟”和“花”为红色加粗字体。背景图为扬州三月景色。)[目的:借助图片,让学生了解扬州三月的特点,自主探究词语的含义,进而理解“烟花三月”的名称由来。]交流: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是什么意思?所以人们通常把江南的三月称为烟花三月。“饯行”是什么意思?(设酒席送行)(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烟花三月,江边酒楼,美酒佳肴,李白和孟浩然在做什么?2.交流:他们是在欣赏醉人的春色吗?那他们藏在心底的是什么心情?3.古代交通落后,离别容易,相见难,今日一别,何时相见?想着再也不能一块月下吟诗、花间畅谈,不由得悲从中来,道别的话语再也说不出口。一声珍重也是那么的沉重。唯有相对无言。4.谁能读出他们面对离别的痛彻心扉?(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不忍别,终需别。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却终要说出啊!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李白的话,你能从中体会到李白怎样的思想感情?2.(出示课文句子: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目的:重点句出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句子、重点的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交流:A.李白很敬仰孟浩然。请你抓住重点词语谈一谈你的体会。李白号称“诗仙”啊,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为什么独独对孟浩然这样敬仰?孟浩然何许人也?老师请大家搜集了孟浩然的资料,谁来说一说?(当时孟浩然四十岁,李白二十八岁,孟浩然已经诗名远扬,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宁愿和青松白云相伴到老。)就是这样一位人格高尚、满腹诗篇的良师益友,怎么能让李白不敬仰呢?B.依依惜别之情。从哪儿看出来的?未曾分手,却盼着再次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C.请大家把李白的话再读一读,用心去感受这份敬仰之情和难舍之意。3.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李白的伤感、难舍。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那份痛苦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出示句子: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目的:重点句出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在课文中是指什么?(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永世不绝”是什么意思?4.感悟朗读。一杯酒,几句话。道不完的朋友情,叙不完的离别谊,让我们举起酒杯,感受这依依惜别的场面吧!(分角色读)(出示句子: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目的:整体出示重点句,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走下黄鹤楼,他们来到了长江边上。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它们也仿佛沾染了他们的离愁别绪。友人登上了船,慢慢消失在天边。李白离去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李白江边凝望的背景图,出示句子: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目的:重点句出示,通过背景图情境和后文的语言情境的创设,感悟人物内心深深的离愁。同时,出示句子还便于学生的有感情的朗读。]请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个句子,说一说你的体会。2.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让我们都来读一读,体会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创设情境朗读:友人已经登上了船,(生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生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生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五)学习第五自然段1.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目送友人登船远去,离情别绪溢满心胸,他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多少年过去了,每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同学们都来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目的:再次出示古诗,回归整体,既可起到总结的作用,又便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3.那么这首诗到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诗句的意思。长江作为我国重要的河道,应该有很多船只在这停靠、起航,为什么作者说这只船是“孤帆”?真是:“千船万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4.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再美的景色也无法冲淡友人间的离情别绪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三、拓展升华1.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我们中国流传的一段千古佳话,有人把它写成了一首歌,以李白的口吻,道出了对良师益友孟浩然的深情关怀。(课件播放音乐《烟花三月》,并且出示歌词: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西湖瘦。)[目的:美妙的曲调,把学生再次带入那个充满离愁的扬州三月;婉转的歌词,诉不尽悠长的离愁别绪。这样的词和曲,让学生的感情再次得到升华。]2.再次朗读课文,再现李白与孟浩然分别时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四、课后作业1.这节课学完了,你们还有什么想继续学习的吗?(送别诗、李白的诗、孟浩然的诗……)2.古诗词是我国历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拥有它们也就拥有了伴随终生的“精神护照”。3.作业:(课件出示:写一写 选一首你最喜欢的送别诗,仿照本文 “文包诗” 的形式写成文章。找一找 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的诗,体会诗人的情怀。读一读 课外积累更多的送别诗文,并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读一读。)[目的:开放性的作业设置,既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写作兴趣,又能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养成学生积累语言的好习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 【教学反思】本节课,紧扣学习目标,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中的深厚情感。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课件和老师的引导语言,力图创设当时情境。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部,感悟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文包诗”这类课文的教学把握还不够,如何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我仍然处在困惑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比较注重课文的理解,对文和诗的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结合环节还是需进一步落实的。 【专家点评】本节课有以下特点:一是用学生熟悉的歌曲《送别》、熟知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课,自然、贴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注重了字词的教学。为引导学生跟好的理解课文,老师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段、重点词,如“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永世不绝”等,引导学生理解在语境中的恰当意思,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三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学生在大量的读书、思考、感悟、交流等阅读实践中,解决了心中的困惑;学生的情感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感染。这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四是注重学生的课外拓展。本课设计,教师打破课内外界限,由教材内容拓展出去,及时将课外搜集到的资料引入课堂,既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既可发展学生的认识,又可使学生在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五是多媒体能很好的辅助教学。教师制作的课件简单、实用,教师运用的时机恰当,很好的辅助了教学。(中学高级教师:孙传芳) 

黄鹤楼教学反思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嘉兴市秀洲区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 徐如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2.通过理解、诵读,想象、体验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背诵古诗,培养主动积累古诗的习惯。

教学过程

01课前谈话,积累古诗

1.在我国历史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个诗的国度,有着成千上万个诗人。其中名气最大的是谁?李白。他的诗歌,我们学习了不少,一起回顾一下(出示,齐读):

《静夜思》(一上P7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二上P116):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二下P7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三上P8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月朗行》(三下P9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李白的这五首诗歌,你能把它们分成三类吗?(可以按照写“月亮、景色、赠别”等分类,只要言之有理,最终落到“赠别诗”)

3.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赠别诗”(板书:赠别诗)

02揭示课题,感知诗意

1.【出示课题】齐读《黄鹤楼 送 孟浩然 之 广陵》。谁能说说这些画线词语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黄鹤楼:楼名,在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中游。

送:送别。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当时,孟浩然的名气比李白大一些,他比李白大12岁。

之:去,到。

广陵:扬州的别名。

2.联系作者李白,谁说说题目的意思?(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在黄鹤楼上,大诗人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他要到东边的扬州去。

3.“鹤”笔画较多,“孟、浩”“陵”要求会写。请工工整整地填写人名、地名【出示“地图”】评价。

黄鹤楼  孟浩然  广陵

4.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100页,大声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音乐】

(1)读诗歌,刚才老师提出了两个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其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你认为自己达到了哪个层次?自己再试一试。

(2)检查:请“读正确”的同过来读……(自评)【正音】孟、陵;

再请读流利的同学读……(自评)

最后请读出节奏的同学读……(自评)

(3)【出示题目和前两句】研究题目与前两句诗的关系:

相同的是什么?(地点、人物、事情)

不同的是什么?(第2句诗中有时间“烟花三月”,指春天时节。“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想浮动的烟雾。

烟花三月好时节,万紫千红总是春。游玩黄鹤楼的人们一般都是什么心情?(兴奋)然而此时此刻,李白却要在此与好友孟浩然话别,心情又会怎样?(伤感)伤感表现在哪里呢?

03想象情景,感受别意

1.我们到诗歌的第3—4句里找一找。(学生自读)

2.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是李白的所见、所闻,还是所感?找出依据(“见”)

3.李白“见”到了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天际流

你认为他站在黄鹤楼上,送了多少时间?

4.(出示插图),想象刚才在黄鹤楼上话别的场面(学生说话)

此时此刻,你最想读的是哪两句?——这就是”寓情于景”。

5.这首古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齐读。再读,边读边想象送别画面,争取背出来。【配乐】

6.检查背诵。

04拓展深化,体验深情

1.出示:《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读。

2.这两首诗都是李白写的。写作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赠”“送”:汪伦送李白,表示感谢;李白送别人,表示留恋。

(2)形式:歌送;目送。

3.两首诗中,相同的是什么?

(1)离别之情;(2)感情的依托都是“水”。

4.这节课马上要下课了,老师也要和大家告别了。你们准备怎样送别老师呢?不用歌送,也不用目送,就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出示古诗,要求选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


黄鹤楼教学反思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四个步骤)

练市小学  朱丹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这个字念?

生:故

师:你能给它组组词吗?

生:事故 故人 故事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故人,你知道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我们把自己的老朋友称为故人,那么说到朋友,有没有谁想介绍介绍自己的朋友的?

生自由说,可以从姓名,特点,爱好,等多方面来说。

师:今天,老师也要带大家去认识一对好朋友,让我们上课好吗?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一、解诗题

师:这对好朋友是(课件出示:李白 孟浩然)?

生:李白 孟浩然

师:通过昨天的预学,我知道,你们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我们请小先生沈嘉程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小先生沈嘉程交流)

沈嘉程:通过昨天的预学,我们已经搜集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一些资料,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来交流?

李白的背景。

孟浩然的背景资料。

(得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应变,适当评价,如:

是呀,你们的预学可真充分。你知道的可真多。谢谢你们组的交流。你们组的资料可真全面。)

总结各小组的发言: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据我所知,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时,李白才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两人年纪相差12岁,我们把这样的朋友称为忘年交。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1、  读诗题

师:感谢我们的先生,好,谁先来给我们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读正确了,孟和陵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读!

2、  解诗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呀?

自由说:李白送孟浩然 在黄鹤楼 

师:那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

生:之

师:带着理解,让我们再读课题。

齐读

师:那么长的题目,我们不妨在地点和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再来一次!

齐读

师:声断气别断,像我这样!(师范读)一口气读完

生再读。

二、读古诗

1、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读通顺读连贯,多读几遍,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自由读诗)

2、  检查交流。

师:现在,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诗)

读得不准的:正音。(尽量请差一点的学生)正确的:读得真美,正确又流利,还读出了古诗的一些节奏。

师:让我们合作着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师注意在读前一句的时候把古诗的节奏示范出来)

交换顺利,再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呀,声音不要太响,想学着老师读一读吗?最后一句,我们试试好吗?(师范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学习读

师:有读古诗的感觉了,我们连起来一起试试!(生齐读一遍)

3、  完成练习。

师:读了那么多遍,你记住些什么了吗?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找到当堂打标的部分,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填字部分)

师;昨天我们已经通过预学,找了找,学了学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这部分我们请小先生王思源来给我们交流。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学过这些字,那么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其他同学自由说,可以是孤、帆、唯等任意一个,并适当评价。

我们组都觉得“辞”字较难写,我们看,辞左窄右宽,在写得时候左右两边要进行穿插,右边的辛的几横要穿插进左边,这样整个字才能变成一个整体。来,再在预学案上端端正正地写两遍,与你昨天预学时写得比一比,有没有进步。

小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坐姿:

我们的某某同学,书写时挺直了腰板,可真精神,瞧瞧他的字也跟他的坐姿一样,精神大气的很。

师:在我们小先生的提醒下,我们这个辞字写得真漂亮,那辞是什么意思啊?

生:告别

师:那西辞呢?

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这张图能不能加深你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地图)

师: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

师:孟浩然就是要从西边的黄鹤楼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明白了吗?让我们再看着自己填好的诗一起来读(齐读)

三、想象画面

1、  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  交流画面。

师:同学们,这学古诗不仅要读好,而且要边读边想象,让古诗当中的画面浮现在你的眼前。板书:画面现在再请你默读这一首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生默读)

a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说,可适当引导,前一句诗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两句诗看到这个画面的?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这故人指的是谁?(孟浩然)

师: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能再具体地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吗?(生自由说)

师:在这幅画里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三月,这个三月是怎样的呢?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这个三月?(烟花)

师:可不是我们过年放的烟花,这个烟花是在形容春天?烟花是一副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自由说春天的美景!草翠花开,桃红柳绿,

师:你是从注释中发现的,结合注释读古诗能把古诗读得更透。谁能把这烟花三月说得再美些?

生自由说!

师: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你看,在你们看到的画面里有人物,有时间,还有那么美的春光,谁来读?(几个学生读)

b师:这一路诗情画意,风景独好,那么你还看到哪些画面呢?

后一句诗的交流。

师:在你想象的画面中,这一只船有什么变化吗?(渐渐消失)

师:消失在哪里?

(长江的尽头,天空的尽头)

师:除了小船的变化外,在画面里你还看到什么?

(李白)

师:还有这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奔向了哪啊?(天空的尽头)这就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同学还看到李白了,那你看到李白当时的表情了吗?

(依依不舍,愁眉)眉宇间有离愁,后两句,来读!(一生读)

师:谁也感受到这离愁了,读。

师:带着依依不舍,齐读后两句。(齐读)

师:原来诗中藏着那么多丰富的画面啊,想象着这些画面,(配上音乐)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李白他就站在江边目送着他,船远去,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开,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吟读!(配乐齐读)

四、编故事

1、  质疑问难。

师:让我们再走近些,你们看,这就是长江,长江是我们古代的黄金水道,每天在这里往来的船只?(很多很多)

师:那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质疑,诗里只有一只船,(孤帆)。

师:这是为什么?不妨让我们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说起怎么样?板书:故事

2、  创编故事。

师:话说有一天,李白正在院中吟诗作对,仆人送来书信一封,原来是孟浩然这位故人约自己到黄鹤楼,李白收到信后特别高兴,于是李白如约赶到黄鹤楼,这一玩就玩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来,他们朝夕相处,情意绵绵,完全沉浸在这烟花三月的美景中.(贴故人呵黄鹤楼两张纸片),他们两个在这一个月来,都做了些什么呢?也许就是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他们来到了?(花园里)一边赏花,一边(作诗),你说的是他们赏花作诗的故事。还有其他同学能来说说他们的其他故事吗?他们又去干了什么?(饮酒谈心的故事)(吟诗作对的故事)这些都是他们难忘的回忆啊,可是此时此刻呢,江边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他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孟浩然的船越来越远,但是往事却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李白的眼前肯定浮现出孟浩然在黄鹤楼边的身影,那时,故人孟浩然会做些什么呢?你能试着改改这句诗吗?

3、  改写诗句。

师:来拿起笔,试一试,我们来吟一吟我们自己的诗,从这里开始,没人说一句,开火车。(生读自己改的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作诗 观景 饮酒 赏月 赏花 对诗

4、  感情诵读。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啊,这满满地都是李白当时的回忆,曾经李白与故人作诗王鹤楼,现在只留下李白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读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多次重复,读诗。一生读,一生读,齐读。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孤零零地一只船了吗?(自由说)一个孤字,写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不舍)。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还道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离愁),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诉说着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读读。

齐读后两句。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奉送孟浩然。让我们一起来!(配乐齐读整首诗)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感受,还有这首古诗的韵味。同学们当古人深深陶醉在这种情感中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也许会像我这样(师吟唱)

师:古诗吟唱没有固定的曲调,也可以这样唱(课件播放吟唱声音),有兴趣的同学也去找找相关资料。

五、拓诗文

师:你们知道嘛?这唐代大诗人李白啊,一身云游四方,他豪迈浪漫广交朋友,写下了100多首送别诗,你读过哪些啊?

1、  拓展古诗。

一生吟诵《赠汪伦》

师:这首诗是汪伦用什么在送李白?(踏歌)这叫以歌相送。我们再来看下一首。

生读诗,分别请三位学生读诗

师:发现了吗?这是在以什么相送啊?(以酒相送)

师:再来看我们今天的这首诗,他又是以什么在相送(目送),这是饱含真情的目送,在这么多送别诗里,要数我们今天这首最为出名,广为流传,他被无数的书法爱好者写成了书法作品,你们想欣赏一下吗?

2、  回扣古诗。

师:这是楷书,没有标点,从右写到左,出现了繁体,谁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篆书,和花一样的字,谁还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在扇面上写得行书,谁还会读,男女生合作读,一半一半。

分工读。

师:最后一张最难,古诗配画,(音乐响起)字都看不见了,还会读吗?

齐读。

师:看来今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已经在你心里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


黄鹤楼教学反思4


岳阳楼记反思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岳阳楼记反思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岳阳楼记反思范文篇1

我对本篇课文教学的反思主要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导演,是节目的主持人。

角色安排尺度掌握较好。

2、教师导读设计和点拨、矫正或补充较合理。

3、学生以小组、以个体参与率较高,同时体现了师生互动。

4、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的内容深浅度适宜,安排合理。

5、学生查工具书、板书、发言比较踊跃,课堂气氛适度活跃。

岳阳楼记反思范文篇2

一、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划线字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划线字的解释也正好可以解决上面的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三、句子的翻译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四、存在的问题:虽然注意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学法的指导,比如读书时对于停顿、重音、语气等都缺少必要的指导。再比如,翻译时没教给学生对于省略的句子成份,古今词意的变化,词序的调整上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岳阳楼记反思范文篇3

古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向来被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是最枯燥的学习内容上本课,要讲的内容较多,所以我变过去一味的老师传授为学生自主品味、合作探讨、归纳总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悟古代优秀作品的美,学习古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自主品味、合作探讨可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古文的习惯,提高他们阅读古文的兴趣我今天在上完《岳阳楼记》之后,觉得效果还可以,为此,把自己的教学反思写出来,谈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好的:我运用了“组合”学习法,注重各种形式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注重新课的导入

3、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

4、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读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使课堂疏密相间、跌宕有致

不足:因为本文太著名,我参考的资料太多,对岳阳楼、范仲淹的历史知道的越多,想传达的东西也就越多,于是教学目标要求也会多,远远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平时备课,要从学生的低限起步,那么,无论你面对的是怎样一批学生,都可以激起他们的共鸣,否则,曲高和寡,只有一部分响应,课堂氛围自是不佳,也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容易形成两极分化,我总是容易犯这样的错,吸取教训吧。


黄鹤楼教学反思5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岳阳楼记反思总结,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岳阳楼记反思总结篇1

改进建议:1、走出去、请进来,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2、努力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3、多反思自己,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

从技能和策略的运用上评价:

优点:注重了对学生的各种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朗读技能的培养(放朗读带、进行指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技能的培养;(问题由学生找、问题由学生解决、教师归纳)让学生收集有关背景资料、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学生收集、教师补充)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语言的能力;(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增强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比较阅读的能力等。这篇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也比较恰当合理。以诵读和探究式、自主讨论式为主,当然,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做出合理的调整,还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或打印、或投影、或放朗读带、或用多媒体中音频、视频、图片,在增加学生积累的同时,也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它发挥最大的才能与创造力,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以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

岳阳楼记反思总结篇2

缺点:尽管我也在尽我最大的努力,争取做到至臻至善。但总有那么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有时对多媒体的运用,时机掌握不好;或运用的不太合理;有时对问题的设计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思维束缚的太死;教学方法运用的欠妥等。改进建议:1、从“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着眼与学生未来的发展。

2、多与同行们探讨、研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3、抱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只要我努力就会走向成功。

4、坚持“活到老、学到老”。

5、引进生活的“活水”,随时给自己注入教育、教学的新鲜血液。

岳阳楼记反思总结篇3

一、从教学设计的总体上评价:

优点:对学习者的分析详细准确;对三维目标的设计也全面详尽;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媒体的选择较合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让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

缺点:“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诵读的方式很多,针对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时教师的师范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惜,我的普通话不是太好,没能给学生作出表率;“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积累字、词、句以及重点句、难句的理解等;还要收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以便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等,这方面,我好像做得多了些,有些替学生包办了的味道。

二、从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评价:

优点:整个过程比较合理。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导入到结束,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现代教学思想渗透其中,有教育法、心理学的应用,给学生宽松的思维空间,采取了应变得当的措施,问题的设计突出重点,降低难点,难易适中,能让85%以上的同学都能自己解决问题,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清晰完整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缺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小组的探究、合作学习比较多,没能尽情的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特别是对于差生、没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对特们今后的成长很不利。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黄鹤楼教学反思》,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