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是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一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地理解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课堂内外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它的实质不仅是要解决班级教学条件下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机会少的问题,更是立足于现代教学的高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本课无论在进行新课还是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再汇总各组的信息,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让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向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这节课我采取了实地拍摄,将教学楼的各种信息拍摄成画面作为本节课新授内容的丰富素材,面对熟悉的教学楼画面,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二《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是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
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2、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以学生喜欢的运动作为情境载体,让学生计算小朋友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个星期(5天)跑了多少米?以主题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学中,老师通过让学生选择老师出示的算式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能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4、丰富的题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习堆积课。老师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习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三本节课我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许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结果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第一个教学环节,完全放给学生,学生根据主体图,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提出了不同问题(有一步的,有两步的)。学生们积极动脑,思维活跃。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研究出了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即加减混合、带小括号。正是因为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把自己最原始的想法展现了出来。解决问题要体现出学生思维的个性,这一点特别重要,往往思维的火花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点,我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竞相展示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闪光点。例如:教学例1,有一个学生想出了16+13=29,“16”不是题中直接给出的条件,而是学生在心中将第一步计算出来的得数直接应用到了算式中,这时,其他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16是22-6得出的,而你在算式中没有表示出来,这样解答不行……通过其他学生的补充,这名学生很快修正了自己的问题。再如: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例1处理加减混合,例2处理连减和小括号。但今天,学生在解决木偶戏的过程中就想出了带小括号的解答方法,这在试讲的过程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于是例1、例2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全部在例1中通过自学自悟理解、掌握了。
此外,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的评价语言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8和9解决问题课后反思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8和9的解决问题》课文旨在教导学生解决8和9的题目的一个解题思路和方法。,小编为大家带来了8和9解决问题课后反思,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8和9解决问题课后反思篇1本节课的关键是强调学生完整说话,形式是执行说,集体说,强调个别说。并且在列好算式后强调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整体从“小鹿图”扶,“蘑菇图”扶,“天鹅图”放开让学生自己解决。上完课后,感觉自己的学生理解并未到位,对于“已知什么条件”和“解决什么问题”并没有分清楚,自己也感到很挫败感。
公开课之后,许多老师给了我很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优点:教师情感丰富,表达能力强。课堂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应用题的语言复述,形式多样如指名讲,同桌对话,自由讲。关注算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有待提高:
1、在教材研读上需多下苦功夫,关注教材的前后联系。
最好:打开小鹿图时,自行来信,发现错误,指出这节课和以前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字信息”,可以直接从“文字信息”里提取条件。重点突出“文字信息”。2、学生解题时要回答完整,比如“一共有6只,走掉了2只,还剩4只。
3、发现学生在读提的时候有“拖腔”现象。
4、缺少一个重要步骤,在计算结果后应问学生,“解答正确吗?”“你是怎样检查的呢?”
总体要理解本节课的教材每一环节安排的目的,教学重视长效,要用整体观。
8和9解决问题课后反思篇2昨天,学习了8和9的解决问题,这是在教授了6和7的带有大括号和问号应用题之后的图文相结合的应用题,要求学生掌握在图和文字的帮助下列出算式,还要求学生能够看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上课开始我由带有大括号的图引出,先让学生说图意,接着把学生说的文字记录下来揭示今天所学的内容,同样,教减法的时候,用同样的方并法引入,最后,总结,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求还剩多少用减法。
学习完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这一学习内容,但在做练习时候,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的时候,所有学生都沉默了。课后,我静下来想,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学生不懂怎么去说,因为我在课堂上没有给出示范,这一次的教学失败,让我感受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养成听讲的习惯很重要,其次,讲授新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先帮后扶,最后再让自己走的思想。
8和9解决问题课后反思篇3(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现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并能利用10以内加减法正确解答。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从问题的角度寻找相关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找问题的审题方法,同时进行数学问题结构的渗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现实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够提出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首先能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分析题目,从而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并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使其正确解答。学会从问题的角度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分析方法、渗透数学问题结构,体会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列方程解决问题例5”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列方程解决问题例5”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节课学习的是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学生基本对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已经熟悉,解各种方程也熟练,现在我们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这是本节课的关键。但关于行程问题,学生学习过一步解法,知道速度×时间=路程,但两人有关的行程问题较难,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是相遇问题的基础,其拓展的问题会比较多,且更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利用实际行动展现,逐步引导学生探究。
一、复习等量关系,做好铺垫。
学生已学习了一人行走的行程问题解答方法,我上课开始,举例一步问题,让学生解答,并说出等量关系。同时改变问题,问等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行程问题的解答依据。
二、学生上台展示,变抽象为直观。
相遇问题比较抽象,我让两名学生上台走路,现场照题目要求直观演示。为了让学生观察清楚,也为了更好地贴合问题,直观展示,我特地喊口令,让两学生依口令一秒一秒走,并掌握步幅大小,保证三秒相遇:第一秒,你两步,我三步;第二秒,第三秒相遇。
理解了题意,问题来了,两学生同时走,到相遇,时间有什么关系?(相等),这段路程几人走完的.?总路程怎么计算?通过提问,发现有学生模糊,刚才关注点和问题脱钩,于是刚才演示的两名同学再次演示,这次学生带着问题观察,问题逐一解答。
三、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建构模型思想对走路演示,学生铭刻在心,脑中有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和细节,如两人的时间啦,哪一段路程谁走的?相遇点会靠近谁?等等。首先要求:已知条件要全部表明,连同单位,问题也要标注。师生一步一步,共同完成线段图画法,把心中的理解都画出来。再次直观展示,使学生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帮助学生建构相遇问题的模型思想,两人共同走完,即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同时两人时间相等,即: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很快列出方程解答。
数学实际问题往往比较抽象,老师需借助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实际问题。
第2篇:“列方程解决问题例5”教学反思范文网的“列方程解决问题例5”教学反思范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列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上完后,感觉有不少问题存在。
教学例3时,我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读题观察,理解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交流汇报时,学生说出了如下数量关系: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
然后让学生依据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这时学生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性,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但是,在列方程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解法,在例题教学中,有的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14.4—x=0.64,从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方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应该怎样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所以我就绕开后两种数量关系只讲了课本的例题。但是通过作业发现有些同学还是会列出类似14.4—x=0.64这样的方程,但是却不会解。所以过后我就《黄冈小状元》里的培优作业进行了补教。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共含3篇,由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小编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给你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9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第一课时。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方面:
纵向看:《数学课程标准》在确定课程目标时特别提到了下面的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新编的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分六次安排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列表法、画图法、列举法、倒推法、替换法、转化法。这些策略既相互独立,一般都是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下来解决特定的实际问题,同时他们又相互作用,比如倒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尤其是四年级的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以及画图这些策略。
需要说明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方法是可以教的,而策略则更注重学生自己去感悟!在教学中,应该着力引导学生感悟策略的价值,领会策略的真谛,不断提高对策略的本质认识。
横向看: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画图和列表的策略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我认为通过教学这部分内容更多的还是培养学生能够自觉的应用这种策略的意识,以达到不断丰富学生数学底蕴的目的。
教材首先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安排了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过来推想”这一策略的价值及其适用性,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事物和数量的发展变化情况,从变化后的结果开始,运用“倒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倒推”的策略解决问题,和怎样运用“倒推”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方法铺垫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运用
四、思维拓展
(一)方法铺垫:
首先请一名学生依次说说她上学时主要经过哪几个地点,再请另一名学生如果她原路返回到家,会经过哪几个地点?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倒推”的策略在生活中的价值,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出示练习十六中的第5题,让学生们尝试练习,因为这是学生们曾经练习过的形式,因此,虽然没有学习本课,但对于学生而言没有难度。
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可接受性入手,先带着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从身边的事物开始,为后面知识的新授打下坚实的伏笔。
(二)探究新知:
在例1的讨论中,我着重从变与不变着手,“当甲杯倒入乙杯40毫升后,两杯果汁同样多”,这样一来,什么没变?什么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根据“现在两杯果汁各200毫升”,要想知道原来两杯的果汁容量,得把那40毫升倒还给甲杯;接下来,学生通过表格的填写反思“倒回去”的过程;通过课件的演示,丰富了对“倒推”的感性认识。
在例2的讨论中,首先让学生感到,这道题虽然与例1不同,但都要从现在的数量追溯到原来的数量;接着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将题目中的条件及问题呈现出来;然后启发学生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送出的应要回,收集的应去掉。这样既降低了学习难度,有突出了倒推的思路。当然,为了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道题还可以有其他解法,教师要及时点评,同时可以将另一方法作为倒推结果的检验。
对于两个例题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体会适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的特点,初步掌握运用这一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和过程。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倒推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运用时还需要其他策略相配合,如:列表、摘录。
(三)巩固运用:
这个环节的题目主要来源于课本,对于课本中的练一练,我把主要力气花在指导学生体会数量变化的过程,即理解“一半多一张”。现场让学生拿一拿,送一送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到要“先送一半,再送一张”。这样,这道题的难度大大被降低了,学生能很快地整理出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变化过程,排出各次变化的次序后再逆着事情的变化顺序推想出原来。
为了让学生彻底理解本道题,我紧随其后,将题目更改为“一半少一张”,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对新知的理解,而且对倒推有了更深的认识,达到了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技能的目的。
“练习十六”的1、2两题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进一步体会“倒推”策略的意义及其适用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思维拓展:
为了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得只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策略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我设计了以下的思维拓展。
一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下面这个问题:一群青蛙幸福地生活在大池塘的一角,池塘的另一边是一片睡莲。一天,池塘里流进了一些刺激睡莲生长的化学污染物,它们可以让睡莲每天长大1倍。这对青蛙而言是个问题,一旦睡莲覆盖了整个池塘,他们将无处容身。如果睡莲可以在50天内覆盖整个池塘,第49天睡莲会覆盖池塘的多少呢?
二是生活中人们对倒推策略的思考:司马光救人是将“人如何离开水”变成“水如何能离开人”;破冰船是将如何让“从上往下施力”变成“从下往上施力”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倒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构思: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的:
1、形成一种观念——多种策略的综合运用。
本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策略的意识,对于小学生而言,在抽象思维还未完全形成的时候理解倒推策略有一定难度;同时在什么样的题目中运用倒推策略也是部分学生的困惑。因此,借助于已学策略——列表、摘录,甚至画图,都成为帮助我们倒推的工具,在这些策略的扶助下,才能进一步体现解决这类题目倒推策略的优越性。
2、突出一条主线——倒推。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更注重将倒推作为解题的需要。从例题到练习,都是在突出这根主线,使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对于这类题目,倒推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策略。
学生在由浅入深的练习中,以及在同一题多种方法的比较中,多次感受到这一策略的优势,借助于简单明了的整理,不仅让学生理解题目的内涵,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当然培养学生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懈的努力。
第2篇:《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希望你能喜欢这篇《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比较复杂的面积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整理信息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因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虽有一些分析类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②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通过学情分析,我准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创设情境迎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需求的支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整理分析主动参与。
数学活动是学生认知的基础,能力形成的温床,新课标也指出,解决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局限于解决问题,更在于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三)学以致用,形成策略。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得到深化、拓展,才能体会到它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
三、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部分展开学习。
(一)问题导入,激趣引新:
课始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课所学的是什么。接着设计一个游戏环节:一个会变动的长方形,只要你来发令,它就会变大或变小。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直观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变化与它的长、宽变化有关,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观察题目,怎样能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引导学生想到画图的策略。
(2)教学怎样画图。学生先试画,接着教师示范画,然后观察所画的图找到这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最后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例题的关键是处理好让学生想到画图、画好图、用好图和感受画图的好处。充分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形成主动运用策略的积极心向。】
2、教学试一试
(1)此题是例题的一个简单变式,即由长的增加变为宽的减少。在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熟悉画示意图的方法,体验策略的运用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共同之处,进一步明确解决有关图形问题时,可以用画图的策略。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画图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习,提升策略
1、完成“想想做做”
第1题。此题与例题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要根据假定的变化情况先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里要信任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基于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体验,独立解决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
第2题。此题不再求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而是求长、宽变化后增加的面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画出示意图。为了较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将此题与刚才一题进行比较:同样是长方形的长、宽变化,它与刚才一题有什么不同?这里突出此题是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在变,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画图就容易多了。同时这题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一题多解。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画好的图仔细观察,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结合示意图详细说明是如何计算的。在完成上述几道题目后,让学生对整个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再次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有关面积问题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策略的价值。
3、最后安排了判断练习。既是对有关面积问题的整理,也是今天所学的画图法的延伸。同时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比较顺利。但有一点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位学生在解决试一试这题时就出现不同的解法,可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将会出现的问题都预想到,避免到时出现意外。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第3篇:《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猜你正在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的怎么写?那么就给你这篇范文参考。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为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而本节课将为我们后面要学习的解决更复杂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人人都要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理念,联系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假设策略要理清楚新的数量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复习引导教学、讲授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他们去感悟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两道关于果汁的问题,这道题目是根据教材中的例题改编过来的。读题并提问:“同学们,你会解决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提问:“你能说说每一道题目都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的吗?(学生积极思考后,回答问题)接着提问:“每一道题目中都有几种类型的杯子?”接着指出:只求一种杯子的容量是比较简单的。
然后,出示例1,先让学生齐读题目,体会和上面两道题目的不同。接着,比较两道题目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审题与表达的能力。根据题目的异同点引出课题,今天就来学习解决这类含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的策略。通过改编例题也会学生解决例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解决这道题目似乎有些困难,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一下题意,找出两个数量关系式。
然后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再联系以前的知识,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可能有:
第一种:列方程,让学生说出怎么设未知数,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则大杯的容量是xx毫升。
第二种:画线段图的方法。引导指出一般我们先画单倍量。小杯共9段,大杯共3段。
第三种:全部换成小杯,一个大杯就可以换成3个小杯,一共9个小杯。学生只要说出思路即可,然后事实总结三中思路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能够发现:都是把两种杯子转化成了一种杯子(小杯)。根据学生们的发现,可以指出:像这样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策略假设,运用假设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进一步揭示课题。
接下来,让学生打开课本69页,任选其中的一个思路解决这个问题,填写在书上,并提醒学生要检验。教师巡视,观察并引导学生的解题方法。学生完成后,选择使用列方程和画线段图的学生说说解题过程。因为这两种方法是以前学过的,这节课就一带过过,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
而本节课的重点是第三种思路全都换成小杯,也就是假设全是小杯,需要重点讲解。根据课件辅助教学运用假设全是小杯的解题思路和过程,提供给学生一种思考过程,因为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请了3位学生按照该思路想一遍,然后再让全班学生想一遍。思路比较明确了,学生比较容易的根据思路列出算式,教师根据学生想法板书解题过程,以及检验过程。学生容易忽略检验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提醒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提问:刚才假设全是小杯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让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解决问题,还要多加思考用不同的假设解决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想到还可以假设全是大杯。同样,根据课件讲解思考过程,这一遍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想,独立完成解答。
第三环节:归纳整体,提炼策略
讲完例题后,及时回顾整个例题,总结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步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假设策略。根据刚才解题的过程,一步一步地总结出5个步骤,第一步,分析题意,找到数量关系,发现要求两个未知量,需要使用假设策略。第二步,做出假设,假设全是小杯或假设全是大杯,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第三步,根据假设,调整数量关系,使数量关系变得简单。第四步,列式解答。第五步,检验反思。
第四环节:运用策略,掌握策略
出示练一练,及时巩固新知。练一练是和例题类似的题目,于是我要求学生根据刚才总结的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5个步骤,去思考并解决这个题目。这道题可能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第一步分析题意,让学生找到数量关系。接下来的4步就由学生独立完成。第2步时提醒学生假设全是什么更方便解题。一些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解题步骤完整得做完这一题。这就说明他们学会了运用假设策略。通过本题提问为什么不假设全是桌子,让学生明白在做假设时要选择方便解题的那个假设。
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过假设策略。让学生先回想一下,小学生的联系知识能力并不强,可能不能一下子想出来。于是,教师让学生观察老师想出来的,让他们判断一下是否运用了假设策略,进一步加深对假设策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联系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有用新知联系旧知,让自己的知识成为一个体系的意识。
第四环节:运用策略,闯关练习
简单总结一下所学新知,设计三个题目,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题目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第一关,填空题,有一个是看图填空,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通过,这便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继续闯关的欲望。第二关,稍有难度,但题目中提供了解题思路,根据解题思路,多数学生可以正确解答出来,启发学生课下运用第二种假设解决该题目。第三关,图文题目,先让学生从图中读出有用的信息。然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用奖品激励大家认真完成,并找出运用不同假设策略解决问题并且书写完整和完美的学生,放到展示台上供大家学习。
第五个环节:归纳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范文网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3篇《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范文,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范文。
《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怎么写?以下是我们给你的范文格式参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重点: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并解决用乘除两步运算的数学问题。
难点:初步分析用乘除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同学们,看今天的数学课,老师为你们带来了谁?
(课件出示一个导游姐姐)
今天我们就跟着她去春游,好不好?同学们,春游中也有许多数学问题,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去研究,好吗?你们看,在去春游的车上,这个导游姐姐想出几道题考考我们,你们愿意吗?请同学们注意看题。
(课件出示题目:
1、今天我们有48个同学坐车,6人坐一排座位,需要几排座位?
2、参加春游的男同学今天打算分组活动,他们分成了7组,每组4人,参加春游的男同学共有几人?)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导游姐姐出的题目一点也难不倒我们,是不是?我们都非常高兴,一路上说说笑笑,旅游车很快就来到了游乐场,这时,我们发现有所学校一年级的小朋友也去春游了,他们玩了一些什么项目呢?猜猜他们先玩了什么,再玩了什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可是,他们在玩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是什么困难呢?你们能帮这些小弟弟、小妹妹解决吗?
1、出示图画,让学生看图,说信息。
(1)先观察两幅图,前、后两人互说信息。
(2)派代表在班上汇报图意。然后让学生思考:我们这么多人,是指哪些人呢?
(3)先独立思考再前、后两人讨论:要想知道需要几辆碰碰车?必须先求出什么呢?
(4)派代表交流讨论情况。那么我们可以从哪里知道他们有多少人呢?学生尝试解答整个问题并分别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汇报,然后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刚才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并揭示课题。
2、学习脱式以及运算顺序
(1)如果有学生列出了综合式:463=8(辆),则按下面步骤学习脱式写法:首先告诉学生这个式子的计算还有另一种书写格式,请大家看课本59页自学,然后问:谁愿意教老师怎么写?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板书时故意对着4写=,看学生是否有意见,等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可再强调一下:原来等号要往前写一格,再用彩笔板书。
(2)如果没有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则引导:能将这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吗?接着再按(1)那样学习脱式写法。
三、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小导游对大家刚才乐于帮助小朋友的表现相当的满意,接下来就带我们去玩游乐场所有的项目。
(课件出示整个游乐场的玩项并且每项都标有价钱)
(1)你最喜欢玩什么项目?你想玩几次?让学生尽情地说说。
(2)现在老师要聘请一位小当家,谁敢来试一试,敢进入小当家的面试挑战吗?出示第1题,让学生解答,然后叫个别学生说说思路。
(3)看来同学们都很棒,但是只解决一个问题是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小当家的。同学们还有信心再接受挑战吗?那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解决的问题吗?出示最后一题,两人一人提问题,一人解答,互相考考。然后把全班分成红、黄两队来出题互考展示刚才两人考的成果。
2、通过挑战,红、黄两队个个都成为小当家了。导游姐姐说:刚才我们玩了那么多项目又解决了那么多问题,同学们一定很渴了吧?那导游姐姐现在就带你们去分水喝,好吗?
出示60页第2题。解完后让用不同方法的学生交流方法与思路。
四、总结升华
今天这节课,你们玩得开心吗?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第2篇:《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这篇《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5页例4及练习十三的部分题。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熟悉的生活事例进行探讨和研究,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正确地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练习本、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位新朋友(出示聪聪的图片),聪聪要完成一项任务,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揭示课题: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同学们喜欢上体育课吗?三(一)班的这节体育课上老师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出示课件)
1、提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根据图中的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课件同步出现:可以分几组,还多几人?)
(1)请学生到展示台上演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并进行解释。
(2)根据商和余数的单位提问:这里的商5表示什么意思?余数2呢?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规范的解答格式,提醒学生计算细心,并注意带上正确的单位,最后还要写上答语。
2、例题延伸:现在体育老师临时想改一改分组的情况,有32人跳绳,平均分成6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请1名同学在黑板上做。
3、对比:仔细看一下这两道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吗?(课件展示)
32÷6=5(组)……2(人)
32÷6=5(人)……2(人)
师:为什么算式一样结果也一样,单位会不一样?(帮助学生进一步一理解)
小结:单位名称是跟我们解决的问题有关,所以平时我们在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问题,弄清商和余数的单位。
三、实践应用,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1、看大屏幕,解决读书节中的问题(57页,4题)。
(1)先从图中找信息。
“23元最多可以买几本?还剩多少元?25元呢?”
学生独立解答,反馈。
2、课件出示:
A、航模小组用25个车轮组装四驱车,
最多能装几辆?
B、一辆货车载重量4吨,要运25吨货物,至少需要几辆?
(1)同学们自己先想想,再小组交流。
(2)列算式并解答。
(3)全班展示说明。
小结: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第3篇:《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的写法与格式是什么?请参考以下这篇范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互联系。
(2)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二年级(2)班学习舞蹈的有3人,学习绘画的`人数是学习舞蹈人数的2倍,学习绘画的有多少人?
a.抽生回答,并讲一讲思考过程;
b.请学习绘画的6位同学向大家挥挥手,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教师向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表示祝贺。
2.二年级(2)班学习唱歌的有6人,学打乒乓球的是学习唱歌的3倍,学打乒乓球的有多少人?
3.二年级(2)班学习弹琴的有4人,学吹号的是学习弹琴的4倍,学吹号的有多少人?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第54页例2主题图(动画课件)
师:你们想参加这个游戏活动吗?
2.活动:学生动手摆飞机;(播放音乐)
3.汇报结果
师:根据你摆的飞机,谁能提个问题让大家猜一猜?
引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数的除法含义”
4.课件出示例题中小强提出的问题:“我摆了3架飞机,我用的小棒根数是小红的几倍?
5.小组讨论
6.汇报结果,学生在动脑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就是”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15÷5=3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2.学生根据画面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3.根据所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方法;
4.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5.抽生讲解题思路;
(四)巩固深化,质疑拓展
基本练习:
完成第55页的做一做
自己独立分析题目,然后解答
师:还可以提什么问题?
学生自选一问解答,并相互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变式练习:
完成第56页练习十二的第1题
1.要求学生认真看图,图中画了哪些小动物?分别是多少只?
2.自己独立分析解决: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列式是:18÷6=3)
3.提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师:你还能提出其它问题吗?(学生相互解决)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范文网的小编希望你能喜欢以上3篇《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范文,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找更多《用除法解决问题》说课稿范文。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连除问题教学反思)》,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