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物理也是一种智慧,以实验、思维和数学作为方法;物理实验是“理论的判据”,只有经过大量的实验我们才能得出结论,要打破“眼睛为实,耳听为虚”的目的,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
物理日记初三1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自主性学习活动,是初中物理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现就自己实验探究教学谈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注重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导入学习新知识。
合理的安排、纪律的制定、教室的布置到纯正的普通话、优美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情境的准备等,这一切无不影响着探究教学的气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传统教室的课桌布局,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形成开放性结构,便于学生们交流合作;整堂课不受约束,学生可自主学习、自由讨论、举手发言,无须起立等等。教学《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先播放各种各样学生熟悉的声音,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发出声音,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这样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学生们满怀兴趣地通过仔细的观察、身体的触摸,去感知发声体的振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深刻领会物体发声的原理。再者多采用对比教学,归类教学,使学生即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又能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别事物间更加细微的差异的能力。增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表明,新课程的实施中,创设情境,精彩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并快速地将师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进科学探究中来。所以在新课的教学中,采用以旧导新,新旧对比,即可以帮助学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够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和培养。
2、教师应循序渐进,开展探究教学。
教会学生学习和总结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教学之初,我们往往会遇到两难的局面:一方面,教师若指导过度,则学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若教师若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活动又会杂乱无章,盲目无序,从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者仿佛形成了一个“解不开”的“结”。如何处理教师指导和开放式教学之间的关系呢?如何在教学过程开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探究活动的盲目和无序呢?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展开“课题”研究,在一线不断的教学尝试中,集体攻关,初步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学方法上“循环探究,逐步深入”。先将新课内容划分为几个大问题,再将每一个大问题分为若干个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和探究教学形成一个先散后聚,不断聚散交替的循环探究过程。同时将探究教学的相关内容延伸至课外。比如:对学生而言,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先预习新课,“简阅课文”“查询资料”“自制自带实验器具”等,将课堂上没有探究完的内容带至课外,课后布置学生写“探究报告”和“学习心得”等;对教师而言,课前认真备课,课中用心教学,积极应对随机出现的课堂情况,课后撰写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任务的扎实完成,也有利于教师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教学,发展自我。其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动中应该要干什么事,明确自己的目的,教师也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这些提示应区别于我们传统实验课中的“实验步骤”。要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学生随意玩耍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的发生。教学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再次,在教学理念上“淡化概念的严整性”。物理学科概念的严整性有时反而是学生探究学习的“障碍”,大多
数学生会觉得非常困难,因此而产生为难情绪。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在教学中“淡化概念的严整性”,降低探究学习的难度。最后教学结束后“开展问卷调查”,及时地沟通师生间的需求,使进一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3、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材中并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物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但又可以说整本教科书都在讲述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教材在讲述物理概念、定律、公式时,就是按物理学科解决问题的步骤在进行。即一般是先提出问题再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分析、概括总结等步骤进行的。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指导学生体会学习物理的方法,体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发展过程,体会前人的思维成果,在学习继承前人思维成果的同时,锻炼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4、加强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在总复习中,要时刻注意“信息反馈”。正如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有效行为必须由某种反馈过程来提供信息,看它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最简单的反馈是检验任务的成功或失败。”通过反馈信息来了解已设计的教学内容与预期目的是否符合,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所以我在每个阶段复习教学中,除了注意来自学生方面各式各样的反馈信息外,还特别重视每次测验和考试的信息反馈。坚持做到按时、按量、按评分标准,科学分析试卷,评价试卷,并注意各层次的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求学生对测验情况进行知识点、面、掌握情况及学习上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寻找存在不足的原因。教师做好统计工作,找出教学上的弱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计划,对不足之处立即查漏补缺。这样才能使实际掌握情况与预订的教学目标更吻合,尤其要对后进生加强辅导、关心、鼓励,及时表扬他们,哪怕是一点滴的进步,充分肯定他们。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大面积地有质有量地提高学习成绩。
5、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不要死记硬背绝对不是不要记,不要背,而是更加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的规律,我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要求:每节课要认真听讲,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课后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记忆。上午的课,中午要重温一遍,下午的课傍晚要重温一遍,作业前要重温一遍。睡前再一遍,每周要对本周的知识进行一次回顾,再以后是一个月,三个月。这样学到的知识基本上在大脑里扎下了根,想忘记都很难。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都有物理意义和单位,在记忆物理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从事物理教学工作的一点体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总结。
物理日记初三2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规定:“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仅对物质礼貌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的较少或落实不够,尚未体现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的物理课程重要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强调理解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做了推荐:“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仅就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礼貌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潜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坚持这一观念,才能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潜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透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潜力。
长期以来,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教科书,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资料,于是构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透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构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用心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教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主角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主角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主角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潜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透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透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潜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潜力、教学研究潜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潜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潜力。
在新课程资料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务必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潜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齐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取的地位,务必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持续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_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取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用心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比较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透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那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职责,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透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物理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四、依靠科技,丰富教学手段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资料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新课程改革是应时代之需而提出来的,重视实验教学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心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它改变了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记忆。比如过去认为抽象难懂的物理微观世界的东西,透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网络的发展使物理网络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丰富学生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这天,当代物理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主角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科学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参差不齐,有的层次比较低,有的比较有价值。当然教师就应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相互提问题,承认学生有差异,教师应有价值导向,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有价值。让学生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本课资料相互提问,然后将问题进行综合。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具有教育好处,教师要花大力气去组织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明确的体验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重视过程是针对传统教学中过分重视结论的状况提出来的,应当注意不要一谈重视过程就走向另一个极端,转成只重过程而轻视结论。事实上,教学的结论也是教学所要到达的目的之一。
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教师在体验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构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物理日记初三3物理对于初中生而言就是一门启蒙课程,万事开头难,由此可见初中物理的重要性。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课外想想做做的小实验,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用心的合理的加以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获得好的收获。为了做好实验教学,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能做的实验就把它做起来
我所任教的地方是乡村学校,一般的实验器材是不缺的,但偶尔还是有数量上的限制。因此有些物理实验是单靠物理实验室的器材是完成不了的,就要找一些生活中的物体来代替,比如:做“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实验室没有海绵,这个实验不可能就不做了,我就问学生:“同学们,我们用什么物体来代替海绵啊?”学生就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众说纷纭“棉花,沙子,泡沫等等来代替海绵”,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用什么代替最为合理。这样做不仅能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知道物理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而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等。学生由于亲身经历和学识限制,对书本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并且会怀疑其客观性。从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
二、课外小实验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由于是乡村的学生,放大视野的机会本来就少,所以在课外小实验这个板块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完成。物理中不少概念、原理都是比较抽象、枯燥,而小实验的开展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的作用。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如:我们凸透镜聚光原理的应用;鞋底的斜纹是为了增大有益的摩擦;烧水的水壶,锅炉水位计、奶牛自动喂水器等是连通器;各种打捞工程和盐水选种是浮力的利用??学生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另外,课外小实验还能帮助克服某些演示实验中能见度低的不足之处,不失为辅助实验教学的一个极好的手段。通过课外实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情感,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了提高,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三、分组实验由学生自由发展
多数的分组实验都是由老师先讲组分好,再给学生讲注意事项和操作步骤,讲完了就花了半堂课的时间,最后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整个过程中,学生一直都没有动脑思考,而教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完了。这种传统式的教学方式我不提倡,学生分组实验就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完成,拿到实验器材就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怎么用、应该如何来完成实验、包括实验的操作步骤等等都让学生自己去看书或者查资料。得出结论也由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最后老师在对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进行改进和评价,然后一起得出实验结论。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教师则处于引导地位。分组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把生活──物理──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这种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枯燥无味,真正形成教师利用教材教学生学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局面,这样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科学知识的价值就在于应用。学而不用或不会用,知识就失去了它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必须同生产生活相联系,真正实现“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要求与体现。
物理日记初三4什么样的简单机械属于杠杆?我让学生自己举些日常生活接触过的例子,找到他们工作时共同的特点来定义杠杆的概念,效果很好。在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其中\\\"力臂\\\"概念是教学中一大难点,以往教学过程中一般只告诉学生什么叫力臂,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在杠杆问题中要出现力臂这一概念,所以接受\\\"力臂\\\"这一概念时有点茫然。这节课通过学生动手,亲身体验力的作用点与力的作用方向对杠杆转动效果的影响,因而引出力臂概念是水到渠成的;同时,对学生学习下一节\\\"杠杆平衡条件\\\"内容作好铺垫。这个设计对学生理解力臂概念是很有帮助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力臂的具体画法。因为是较好的班级,所以我就示范了一个例子,让他们做了六道不同类型的巩固习题,掌握程度还可以。六道习题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图来>总结杠杆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作图该注意的地方,强调作图过程中要规范。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里进行缓慢,时间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
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本课的难点,为了达到突破的目的,在得出动滑轮省力一半结论之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分析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绳子段数,这为分析滑轮组的绳子段数做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组装由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分析得出由两段绳子承担物重及滑轮重,得出拉力F=,此时我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追问:\\\"如果有3段绳子承担滑轮及物重呢 4段呢 ......n段呢\\\"学生很自然得出拉力F=.继续追问到:\\\"如果忽略动滑轮重及磨擦,拉力F的表达式会是什么样呢 \\\"通过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少缺陷:虽然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反应并不是很积极;由于语法知识不是很难,所以教学中拓展了一些新单词,但由于学生实际水平较差,掌握的不是很好。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活动要尽量贴
近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每个环节,尽量开发他们的潜力,调动积极性,并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弱势群体得到更多机会。
物理日记初三5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和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还给我一个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物理老师工作计划初三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物理老师工作计划初三怎么写?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们乐学、勤学、会学。我要养成每天记日记的习惯,注意总结经验,在课堂常规训练上有自己的特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物理老师工作计划初三5篇,供大家参考。
物理老师工作计划初三1一.业务学习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水平,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新课程实验改革。为不被时代所淘汰,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一个学期的基础之上,要利用业余的时间进一步学习有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尝试着把学习渗透在工作的点点滴滴,融合到备课和讲课上来。把学习使终放在第一位,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充实自己,才会有不断的创新,才会不断的发展,我将继续不懈地努力,刻苦专研,成为新型教师,适应时代发展
二.促进自身的转变
1.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做到“放”“活”“趣”“新”“实”。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打算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们乐学、勤学、会学。我要养成每天记日记的习惯,注意总结经验,在课堂常规训练上有自己的特色。2.教案的编写是作为教师必做的一项工作。
但如何使教案的编写更具科学性、实用性,我将尝试着冲破传统备课的清规戒律,编写实用、新颖、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教案。三.加强备课
在备好课,上好课的同时还不要忘记对希望生的辅导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爱心去帮助每一个希望生,最重要的是有成效,让每个希望生都能在学期末的时候有所提高。在作业布置上要多动脑筋,多留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有创新能力培养的作业,让每个学生不再为作业而苦恼。
四、积极参加教研
教学工作是科任教师的主要工作,此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因此有必要作好教研、教改和教学工作。本期主要做好平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中同其他老师共同探讨,由此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
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帮助后进生,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得到进步。
五、守纪与工作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听从领导分配,不挑肥拣瘦讲价钱,平时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师八条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把个人私心杂念置之度外,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六、教学措施:
1、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初三的内容相对初二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素材,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素材的使用,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
物理老师工作计划初三2一、教学基本情况概述:
1、学生情况分析
思想基础:总的特点来讲,同学们爱学习,对学习物理更有一种执着的追求;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
学习基础: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优秀率也在逐步提高。但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后,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①重点难点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力的概念、密度、压强、二力平衡
②各章节特点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要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压强、功率、比热容等其它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即要做到“书越读越厚(知识内容多)──书越读越薄(概括整理、总结)──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才能在考试时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三、教学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新教材是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学生: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
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5、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课外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本期要进行野外考察、下农村进行实验调查、到工厂去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6、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20节以上,还要上了一堂教学观摩课。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19章
第二周:20章总结上期所学知识,
第三周:第一章声现象第二章
第四周:第三章第四章
第五周:第五章第六章
第六周:第七章第八章
第七周:第九章第十章
第八周: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一次模拟考试第九周:第十三章第十四章
第十周: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第十一周:第十七章专题复习一
第十二周专题复习二
第十三周专题复习三第二次模拟考试第十四周专题复习四
第十五周综合复习第三次模拟考试
物理老师工作计划初三3一.基本情况:
从上期末的物理考试成绩来看,优生人数少,差生面广。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然后,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生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所以本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优生率和及格率。二.具体措施
1、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
优化教学管理,真正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帮助学生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双向交流法,使得受教育的学生:逐步做到独学、对学、组学、群学。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做到共同提高,全面发展。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
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学生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学生养成独立思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5、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模拟考试,及时讲评,及时反思,及时查漏补缺
物理老师工作计划初三4一、指导思想:
201x年中考,将本着以课标为依据,以考纲为标准,以教材、指导丛书为具体内容的指导思想,带领学生进行全面、深入地总复习。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任务是:中考复习、物理奥赛辅导。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力学和电学两大部分。力学的重点是压强、浮力、杠杆、机械效率。而且出题的综合性较强,与前面学过的力的平衡等知识联系密切。电学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电功率。它们的综合题又是电学考试的难点。学生对于画等效电路图的问题总是理解不好,造成失误。
声学、热学、光学中,热量的计算和光学做图是考试常出的考点。为了赢得中考的胜利,必须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辅导后进生的同时,要加强优生的辅导,力求奥赛、中考双丰收。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分两年,初二教学主要是声学、光学、热学的部分内容、电学,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三分之二的比例,非常重要,可是,初二时每个教师所教班级比较多,分层辅导不能落实,两级分化较严重;到了初三的力学,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很吃力,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要使学生熟悉初中物理的这些基本知识,掌握新课改需要的各种技能,复习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期执教初三41、42两个班,力争让学生通过复习掌握初中物理主干知识,提升学生能力及科学素养,在中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四、教学目标:
1、狠抓“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培养。
“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概念和规律则是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理解了基本概念,掌握好基本规律,才能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而对概念的复习不能死记硬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着重去理解。2、重视过程和方法的复习。
在新课标理念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正所谓“鱼”与“渔”的关系。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积极主动地自主获取知识,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学生做人,做有爱心的人,有科学意识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4、熟悉常见的中考题型和解题技巧。
5、升学考试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更要提高学生的优秀率
五、主要措施:
1、组内教师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2、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要求师生互动;
3、关注热点问题,把握考试动态
4、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课堂上提出明确的复习任务;
5、研究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6、多渠道收集中考信息,加强复习的针对性;
物理老师工作计划初三5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教三个班,初三六班59人,初三九班50人,初三十班53人。总的特点来讲,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有差别,由于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种执着的追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的思想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从上学期的期末物理成绩来看,这三个班的成绩较好,在年级中处于上游水平,这就决定了本学期的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同时由于学生思维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理想,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生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教学内容分析:
①重点难点内能和比热容②各章节特点物理知识涉及的面很广,基本概念、理论更是体现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③总复习中要使学生对每个部分中的知识,按知识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如:在对速度这一知识进行复习的时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迁移到密度、功率、等其它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去,举一反三,即要做到“书越读越厚(知识内容多)——书越读越薄(概括整理、总结)——知识越来越丰富”,这样才能在考试时思维敏捷,得心应手。
三、教学目标:
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3.学生能运用所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初三年级是初中学生在校的最关键一年,每个学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一级学校,作为教师就是要尽可能的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在“以学生为本”,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下,对本学期的物理教学作出如下的计划:
1.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维目标的教育
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5.学困转化与个别辅导
针对个别同学的学习情况,吸取上学期对赵鹏程同学转化的经验和教训,加强课后辅导,通过个别谈话,寻求针对学困生更好的恰当的学习方法,使之在学习成绩上又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注意巩固已经转化的同学,教学活动中更对的关心、关注他们,努力做到作业面批,检测后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的方法。
四、教研工作
1.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并取长补短,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2.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业务学习笔记。
3.及时上传教案、习题、课后反思等业务内容。
4.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争取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课。
总之,初三的教学紧张而繁杂,这些只是我的本学期的计划,在真正的操作中争取做到尽心,圆满。
针对初三学生学习物理的实际情况,初三物理教师要积极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2021年初三物理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年初三物理教学计划(一)一、本册要求
本册教材我们学习的知识一共包含四个章节,分别是简单机械和功、机械能和内能,以及电路及其基本规律的有关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包含了初中物理四个主要内容的三个,即力学、热学、电学。这部分的内容涉及更深层次的物质和运动和相互作用,将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这部分内容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对于本册的要求较为严格,对物理知识及现象由以前的认识到现在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多地对同学们实验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以培养,
二、各章要求
1、《简单机械和功》:本章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材从最简单的生活中最常见的夹子、螺丝刀入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标准。
本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简单机械;第二部分是功介绍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对于第一部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杠杆、什么是滑轮?能够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知道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根据滑轮组的构成方式来判断省力情况。第二部分首先要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能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能够解决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题目,知道功率的概念和意义,知道功率的计算公式,知道机械效率的概念和物理意义,能够设计实验测定机械效率。2、《机械能和内能》:本章从学生最容易上手的动能、势能入手,在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定性研究了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和势能间的相互转化;
接着结合分子动理论知识采用类比的方法介绍了内能的概念、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物体间内能转移的形式——热传递和热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最后,说明了内能与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应用。本章记忆的内容较多,要学会理解和运用的就是一个热量的吸收和转移的问题。3、《电路初探》:本章从观察手电筒入手,了解电路的基本结构;
从设计房间电路出发,学习最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结合练习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探求,比较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电路的基本特征。让学生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知道电路的几种状态;学会画电路图、知道和了解电路的基本特点,能够正确使用两种电表,知道电路中的两种电流的规律。4、《欧姆定律》:本章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探究的问题逐步引向深入,随着问题的展开,研究了电阻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变阻器的用法。
我们通过试验让学生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初步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研究,能够说出变阻器的构造和符号,理解和运用欧姆定律是本章的一个关键点。三、教学计划
1、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
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已的目标。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苻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苻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2、本学年我担任初三年级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
三个班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基本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对初二学年的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太好,很多知识只限于表面了解,机械记忆,忽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与区别,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特别是少数学生对某些章节或者是一问三不知,或者是张冠李戴。就班级整体而言,2班和3班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偏下,1班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根据各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物理成绩都有一个大的提高。3、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4、课时安排:
第十一章 20课时
第十二章 14课时
第十三章 18课时
第十四章 18课时
共约十五周,剩下三周作为机动安排.
2021年初三物理教学计划(二)一、做好教研、教改。
教学工作是科任教师的主要工作,此工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因此有必要作好教研、教改和教学工作。本期主要做好平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在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中同其他老师共同探讨,由此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素材,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这些素材的使用,切实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四、教学中的方法措施:
1、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怎样发现问题”、“怎样提出问题”、“怎样研究问题”、“怎样分析问题”、“怎样反思”、“怎样交流”等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由于初三的内容相对初二来说较难,因此,在教学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础知识的训练基础上,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基本方法的渗透。
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模型”等。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数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021年初三物理教学计划(三)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三学生通过初二全学年的学习获得了一定的物理理论和实验操作技能,形成了一定的实验意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对实验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这对我们的实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一定的帮助。但学生仍在实验时不按正确方法操作,态度目的盲目等现象。
二、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实验教学,无论是对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都应提前做到精心准备,尽可能使大部分实验现象明显,操作规范,数据测量及结论尽可能准确。
2、精心设计,正确指导,确保实验的成功率。
3、加强实验管理,规范操作,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确保仪器正常使用。
4、重视实验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尊重实验结果。
三、实验教学目标
初三物理实验是在初二物理实验的基础上的过度,旨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及通过实验获得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旨是:要有目的性。弄清观察者的实验目的,考虑相应的观察对象及其变与不变的条件。培养的实验能力有:动手能力,正确操作实验仪器设备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结论分析应用能力,同时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综合新《大纲》和《会考纲要》对实验考察的内容用以下要求:1、实验操作技能:如对实验仪器的正确操作,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掌握程度。
2、实验原理和方法。
3、实验分析:正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评价实验方法和结果等。
4、实验探究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设计实验以及实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5、实验安全:正确、安全使用实验仪器。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1【浮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
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
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
学生:浮力
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推进新课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
(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
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学生活动:(对比、分析、讨论得出)(1)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种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1)如图甲,将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无底饮料瓶中,向饮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来。
(2)如图乙,用手堵住饮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来。乙
学生活动:对比两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压力情况,结合课本上的浸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受到液体的压力情况,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教师提示:根据液体内部压强知识,分析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压力情况)
(设计意图: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于浮力产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你认为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阅读课本P51实验,并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你的猜想和依据。
学生活动:讨论、说出猜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对提出猜想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总结: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体中物体的密度有关
2、要验证上述猜想,应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学生:控制变量法
3、分组实验,每小组同学探究其中一个猜想
学生活动:①各小组针对本组要探究的猜想,设计实验步骤及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然后进行探究实验
②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③各组派代表汇报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活动:①巡回指导实验操作
②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给出评价
③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对猜想进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课堂小结:
1、浮力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四)当堂检测
1、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一物块,测得重为12N,将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N.
2、将一实心铝球分别浸没在水、盐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盐水D、无法确定
板书: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4、产生原因: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
二、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体的密度
2、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教学反馈:
1、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和练习不够,留待课后完成,
2、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学会了称重法测浮力,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础。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2【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W=Fs
单位:焦耳符号:J
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单位:W
1W=1J/s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3滑轮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
(4)了解其他简单机械(轮轴、斜面等)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轮轴、斜面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轮轴、斜面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
(5)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由学校升旗杆顶部装置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四.练习:一课一练。
五.作业:P731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4机械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构效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教具:弹簧秤、小车、长木板、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引导:课文107页中的各种方法都能把沙子运到楼上,同学们由此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总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种方法做功是否同样多等问题。
]2.引入课题:机械效率。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效率
1.组织讨论。
找出各种方法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2.能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含义了吗?
人对沙子所做的功是对我们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对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们需要但又不得不额外所做的功,叫做额外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叫做总功。
分析:使用任何机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即有用功始终都要小于总功。
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的公式:有用功-W有用,总功-W总,机械效率-η
提出问题:机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吗?分析得出:使用机械时会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题: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机械效率
1.阅读“斜面的机械效率”。
了解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2.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记录表格。
3.完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三、课堂小结
四、作用:110页1。
五、教学反思:
板: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
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5滑轮(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三)教学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四)教学过程
一、总述
学好本节应注重实验。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体会各种简单机械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之前,先画出简单机械的草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再用实验验证。如果有出入要去认真分析原因,必要时请老师参与。例如,探究定滑轮的特点时,先画草图、再分析: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转了一弯,估计不能省力,但明显能改变力的方向,然后实际做做看。做后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与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实验误差还是分析有问题)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让同学们观看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三、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用滑轮把钩码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学生自由组装)这个时候学生应该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在学生实验完成后,选取不同的类型放在讲台上进行讲解。
(1)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2)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移动。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物+G动2
四、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1、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2、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五)小结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科版6一、研究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 G物
在盐水中加入 ,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 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 G物
状态 漂浮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F浮(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一个人的知识面是一个圆圈,知识储备越多,圆圈越大,接触到的面积便越广阔,便能掌握和窥视更多的机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三下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三下物理知识点1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认识
(1) 物质由分子组成的
(2)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 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1)当两分子间的距离等于 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 , 叫做平衡位置。
(2)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 10-(-10)米时,分子间斥力大于引力,表现为斥力;
(3)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 10-(-10)米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 表现为引力;
(4)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 (大于分子直径的 10 倍以上 ) 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 可近似认为分子间无相互作用力。
二、内能
1.内能
(1)物体的内能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都有关。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少。
(2)热运动
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的温度越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3)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 比如静止在地面土的物体。
2.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与热传递
(1)做功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②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2)热传递
①热传递的条件:物体之间 (或同一物体不同部分 ) 存在温度差。
②物体吸收热量,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物体的内能减少。
③用热传递的方法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是内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3.做功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4.热量
(1)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2)热量反映了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所以在热量前面只能用“放出”或“吸收”,绝对不能说某物体含有多少热量,也不能说某物体的热量是多少。
(3)热量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焦耳 (J)
三、比热容
1.比热容的概念
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简称比热。用符号 c 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 J/(kg ·℃) 。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水的比热容是 4.2 ×10-3 J/(kg ·℃) 。
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 )1 ℃,吸收 (或放出 ) 的热量是 4.2 ×10-3 J。
4.比热容表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这就意味着,在
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
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 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 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 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
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 在工作时要发热, 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暖。
6.热量的计算
Q=cmΔt 。式中, 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物体温度 升高到 (或降低到 )与温度 升高了 ( 或降低了 ) 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温度从 lO℃升高到 30℃,温度的变化量是 Δt==30℃-lO ℃=2O℃,物体温度升高了 30℃,温度的变化量 Δt =30 ℃。
初三下物理知识点2一、热机
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
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按燃烧燃料的不同, 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
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对外做一次功,曲轴转2周,飞轮转2圈,活塞往返2次。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做功冲程是气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这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
其它三个冲程要靠飞轮的惯性完成。
(6)判断汽油机和柴油机工作属哪个冲程应抓住两点:气门的开闭情况;
活塞的运动方向。
(7)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不同处
2.燃料的热值
(1)燃料的热值
①定义: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与其质量之比, 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 q”表示。
②热值的单位 J/kg ,读作焦耳每千克。还要注意,气体燃料有时使用 J/m3,
读作焦耳每立方米。
(2)在学习热值的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完全燃烧”是指燃料全部燃烧变成另一种物质。
②强调所取燃料的质量为“ lkg ”,
③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一定质量 m的燃料完全燃烧, 所放出的热量为:Q=qm,式中, q 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 J/kg ;m表示燃料的质量,单位是 kg;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 J。
若燃料是气体燃料, 一定体积 V的燃料完全燃烧, 所放出的热量为:Q=qV。式中, q 表示燃料的热值,单位是 J/m-3;V表示燃料的体积,单位是m-3 ;Q表示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单位是 J。
二、热机的效率
(1)定义
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
(2)公式
η=W/Q×100%。式中,W为做有用功的能量;Q总为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3)提高热机效率的主要途径
①改善燃烧环境,使燃料尽可能完全燃烧,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②尽量减小各种热散失。
③减小各部件间的摩擦以减小因克服摩擦做功而消耗的能量。
④充分利用废气带走的能量,从而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三、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 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 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
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3.“第一类永动机”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初三下物理知识点3一、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验电器
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5.电荷量(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为 C。
6.元电荷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2)最小的电荷叫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电荷)用 e 表示;e=1.6×10--19;
(3)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共所带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电性相反,整个原子呈中性。
7.摩擦起电的实质
电荷的转移。(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新的电荷产生,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 等量负电)
8.导体和绝缘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二、电流和电路
1.电流
(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
(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2.电路
(1)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2)电源:提供电能(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3)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的装置。
3.电路的工作状态
(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
(2)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
(3)短路: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连同
4.电路图及元件符号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画电路图时要注意:整个电路图导线要横平竖直;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
三、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
2.并联电路
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3.常根据电流的流向判断串、并联
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电流方向走一圈,回到负极,则为串联,若出现分支则为并联。
4.电路的连接方法
(1)线路简捷、不能出现交叉;
(2)连出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一定要与电路图保持一致;
(3)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
(4)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节点。
5.在连接电路前应将开关断开
四、电流的测量
1.电流
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 I ,单位是安培,符号 A,还有毫安(mA)、微安(μ A)1A=10-3 mA=10-6 μA
2.电流的测量
用电流表;符号○ A
3.电流表的结构
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4.电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临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
(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
(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
注:
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一接线柱, 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 ,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5.电流表的读数
(1)明确所选量程;
(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3)根据表针向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初三物理教案(新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