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在小学数学教学上,通过对自己的教学反思来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省。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小学数学课文反思,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篇1《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在现实课堂中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依靠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就本人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后的收获浅谈一下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了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例如,教学数学广角,我就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用小石头来引入课题,小石头是学生们平常爱玩的小玩具。我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小游戏都可以跟数学有关。
2创设故事情境:学生都很喜欢听故事,而且可以从故事中得到更多的数学启示。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我就设计了老师去旅游时看到猴子,编了一个小猴子给妈妈分饼吃的故事。故事给我们带来一个问题,然后用问题引出了课题。学生兴趣倍增。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篇21.创设挑战性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奇的,具有神秘色彩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游戏情境: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
3.创设发现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是都让学生去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去发现,这种发现本身就是创造。
例如,在教学体积时,我利用学生学过的课文《乌鸦喝水》,并动手拿一个瓶子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做一个实验给学生看,让学生以看到的现象发现规律。4.创设实践情境: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
小学数学课文反思篇3课堂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智力活动过程。提高它的实效性必须有教师课前的周密策划,即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
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2、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 巧妙地运用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上可以看出一个老师的教学方式。小编给大家精心整理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大家共同阅读吧!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篇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
解决策略:
1、想办法让学生对探究合作学习产生需要。
2、营造探究、合作学习的人际氛围,鼓励独立思考、交流、质疑、共同讨论,激发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
3、探究学习良好情境,有明确的探究目标,有具有挑战性、具有价值的探究合作学习的问题。
4、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分组原则基础上,实行动态编排小组,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制作用,有的人则处于从属地位状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树立形象,给每个人提供发展进步、改变自我的机会。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篇2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
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反思篇3一、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即: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
解决策略
1、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课前调研2、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
——抓准切入点3、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亲历过程二、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解决策略:
1、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
2、美丽的童话情境
3、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4、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
5、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
导语: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反思性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篇一通过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数学教学是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如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教材中9加几的这一节,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__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______,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总之,现代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个装知识的袋囊,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开放式教学,如何为开放式教学提供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何处理好开放式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这些都是开放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然而教师在钻研新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地应用开放式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都将有较大的帮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篇二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既然如此,那么,数学教师能否布置让学生写日记或周记之类的“数学生活”手记呢?
让学生把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事例、感受或自己的独特想法记录下来,让他们体验到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并且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否则,那样的教学必然是呆板而肤浅的。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这些数学题材哪里来呢?通过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记录下来,教师则对这些素材加以梳理、提炼,就可以成为通俗易懂而又鲜活的例题,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数学思想家”。
通常我感到语文老师通过让学生写日记、作文,和学生的情感沟通是比较多的,那么数学老师如何实现和学生的沟通呢?我觉得除了找学生谈心,找家长了解情况之外,通过文字沟通也许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哪个同学有难题?哪个同学跟不上?哪个同学最近有心事?抑或老师哪里讲得不清楚?……都可以从日记中反馈得到并及时处理解决。
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学要因人而异,这是对的,但是我觉得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因人而异是很难的,讲快了,学习底子差的同学跟不上,讲慢了,思维快的同学“吃不饱”。怎么办?通过让学生写数学生活日记,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每次搜索一道趣味题、思考题做做,给老师批改,我想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
数学生活日记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比如还可以鼓励学生读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然后写下读后感等等都可以。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不知是否可行?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这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尝试!
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篇三反思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了我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周记,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方式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
一次,几位数学老师在一起闲聊,提到现在的学生难教,关键在于他们的学习意识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知识整理意识。
老师教什么,他就学什么,一部分同学学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内容,依赖于老师整理所学的知识。2.缺乏作业检查意识。
很多学生对做数学作业是任务观点,做完了便万事大捷,到五、六年级还有很多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检查作业。3.缺乏解题策略优化意识。
尽管现在提倡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但学生对自己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做进一步反思、整理和优化的意识的确很差。他们很少去考虑自己是怎么解答这道题的,更不会去考虑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甚至经常在做混合运算时,遇到能简便运算的题,会有学生问:“要不要简便运算?”4.缺乏错误追因分析意识。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告诉学生这道题做错了,他会毫不犹豫地檫掉原有的做法,哪怕那道题只是最后一部错了,他却不会去考虑自己错在哪里?以至于这次改对了下次遇到类似的题又错了。5.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个性品质。
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到数学枯燥乏味,畏惧数学,没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我曾经在班级里作了我喜欢的学科的统计,结果喜欢数学的学生仅占12%。怎样来改变这些状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呢。我想起了学校里正在搞“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如果让学生来写自己学习数学的过程,回顾、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出击,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定注意,我决定尝试让学生写数学周记。
(二)
数学周记怎么写?写什么?当我向学生布置这项作业时,学生一脸茫然,觉得不可思议。也难怪,写文章是语文老师的事,哪有数学老师布置的?慢慢来吧!于是我对学生说,不难,给你们个模式,套着写就可以了。
1.这星期学了哪些数学知识?
2.我学得比较好的有哪些内容?
3.我还有哪些地方不怎么理解?
4.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
5.下星期我有什么打算?
数学周记交上来了,学生都按照格式写了,如:
这星期学了简易方程(二)里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例1和例2。我学得比较好的是对这两类应用题我能自己分析题里的相等关系。但有的时候我两类应用题会混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好的地方有:做作业整洁,正确率高。下星期我要争取多发言,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时问老师。
虽然学生的数学周记写得很简单,但学生毕竟对自己一周数学学习情况做了回顾与反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周记就这样成了学生每周必做的一项作业。
坚持了几个星期,学生写数学周记逐渐成了习惯。我觉得时机成熟了,需要对学生撰写的数学周记的内容再次进行引导,增加自我剖析的深度。这时,一篇数学周记的结束语引起了我的注意:
陆老师,每周的数学周记差不多都是这么写的,简直千篇一律。说实在话,我觉得可以把周记分成三大类:一是系统地整理所学的知识;二是难题错题自我解析;三是反思一周的学习表现;还可以作为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方式。
这次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当即批语: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老师采纳你的建议。
于是,我给学生上了一堂数学周记写作指导课,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撰写数学周记,而不必面面俱到。
1.梳理一周学到的知识。
这一周主要学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与以往学过的哪些内容有联系?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我学得怎么样?2.解题方法、策略的反思。
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展现你的思维过程。你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其他方法吗?用哪种方法解决是最好的?3.错题追因分析。
这星期我错了哪些题目?为什么错?自己出道类似的题解答一下。4.学习情感态度的反思。
这一周哪堂课我对自己的表现最满意?哪次最不满意?为什么?从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和与同学老师的合作几方面展开。5.对自己后续学习的计划。
一周数学学习过程的收获对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还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三)
可写的内容多了,学生撰写数学周记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把自己一周的数学学习情况以周记的形式反映出来,认识到了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解题策略、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及时调整和改善学习过程,激励自己学好数学,逐步形成反思性学习方式。请看下面几则周记:
这星期,我学会了圆的面积计算。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一课中,老师让我们用学具卡片自己把圆剪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我把它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πr),宽是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我的同学还把圆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梯形,同样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老师说这种方法叫转化,在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通俗的讲就是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我想起了以前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也是用的这种方法,看来,转化真的是一种好方法。
编辑:小学数学课改反思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更让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关于小学数学课改反思该如何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改反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数学课改反思篇一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一路走来,接受着诸多的冲击与洗礼。在此期间,我们有过成功的体验,也有颇多问题的困惑。几年来,教师的知识观、质量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学生态度、情感、人格、能力的发展,由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性转到注重数学教育的育人性;由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转到注重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已基本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还学会了评价、质疑与反思;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所有的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反思,下面就具体谈谈课改带来的收获和困惑。
一、课改中的收获
(一)教师素质整体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研究中一定强度和密度的教研活动给老师们带来了压力,但也推动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有些教师在教后记中写道:“非常惊讶于他们的想象,活跃的思维,有许多时候是我心悦诚服地向他们学习的,于是对孩子们的夸奖和赞美是发自我内心深处的,是充满激情的,正是这种情感给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快乐。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说是一个工匠,仅是用他人设计好的方案去达到他人设计好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而很少成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更难成为自觉的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书写教学随记,教学案例两方面有力地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教师课后都能做到三个自评:教案自评,课堂教学情景自评,学生活动设计自评,根据三项自评情况书写教学随记,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采取补救措施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撰写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进行新理念的学习,不仅理论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课堂教学中的理性思考逐渐增多,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体现用教科书教学生,而不是教教科书的理念。新课程的实验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研究者,设计者。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改中的数学教师为课程实施所付出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1、乐学、爱学、兴趣浓厚。
“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与动机”是实验教材较之以往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教师重视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和学生主动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其心灵的共鸣。教学中的精美教具和学具、生动画面、讲故事、猜谜语、集体抢答、小组竞赛让孩子们学得愉快、投入,使得学生在获得积极向上,活泼快乐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使得他们的多种才能得以展现和培养,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快乐、有趣的。2、善于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数学。有趣、来源于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打断教师的话并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我还有不同的想法”,“老师,我有问题想问一问”,“老师,我还可以再补充2点……”,答案不唯一,解法最优化,学生思路逐步开阔,解题中不断涌现创新精神,数学课堂经常成为学生的“答辨”现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提出的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灵活的解题方法,结合实际问题作出的合理解答,无不让我们为今天孩子的能力和潜质所折服。3、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素材。在“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各个领域里所设计的情景,都是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校园里、大街上寻找所学的数学。4、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获得成功体验。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是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课改中,教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去教学:学生能读懂的,老师一定不讲,学生能通过小组研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去讨论,这样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进而逐步学会学习。教学设计中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儿童获取信息的多向交流,挖掘教材中的良好素材,给合合作学习提供最大限度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力。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活动中逐步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学风。在合作学习中又适当引进竞争机制,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鼓励小组内成员的合作配合。强调集体荣誉,把合作与竞争统一起来,并尽可能给予激励性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二、问题与思考
1、新教材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的矛盾。
新教材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全面性,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课堂学习中能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对学困生可能是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久而久之两级分化的现象出现。2、新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解题策略多样化,但对于纯计算题的练习相对少,以至产生学生算得慢,容易错,计算能力较薄弱的问题不可忽视。
3、新教材有的内容编排较难,跨度大,超出孩子的认知规律。
如第二册“估一估,量一量”中的对学生很抽象,要求过高。如元、角、分的认识、二十四时计时法等内容,对于学生是难点,课时又少难掌握。4、教学班规模大,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商榷的问题。
要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但有限的40分钟时间若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与讨论的时间又与课时进度发生矛盾,如何把握给予“时间”的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级实验区全面铺开,我们将一如既往,付出努力,迎接成功。
小学数学课改反思篇二小学课改展示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让学生表现欲望得到释放,从而获得成就感,并在情感能力上得到提升。但每上完一节展示课后,我总觉得缸少一种活跃性。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经过多次听课以及与老师们的交流,我知道了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生底子薄,而且学生们搜集数学信息资料存在着局限性(学生手中只有课本),数学课堂上的语言又要求严密,导致着学生严重的动不起来。
第二: 课堂中的孩子们缺少质疑。少了质疑,也就少了对抗,少了对抗,也就少了知识的生成,少了生成,也就少了情感的愉悦。
第三:评价的激励功能运用的不太好。
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课堂上对教材基本要求就是理解和熟悉,更重要的是发掘精髓,才能根据教材的目标去拓展。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挖掘教材,我把自己手中的有关数学的教辅书放在教室里,让学生们碰到讨论后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能够及时翻阅教辅书。同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次预设导学案的时候,把学习任务设置的尽量少些,而且是由易到难,让每位学生能在课堂中打开思维,这样不仅能达成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对目标进行深刻认同和理解。
第二:关于质疑的问题。小组建设在课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班内设置了质疑小组,让他们对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质疑,有时孩子们会提出一些有关这节课的很多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强烈的探究欲望,孩子们情绪高涨,同时也获取了更多的有关这节课的知识。
第三:评价学生要适当。特别要对中差生多一些表扬,使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但也不能为了表扬而表扬,那样就会失去评价应有的光环。评价学生要综合学生的各个方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欣赏的手势 .不管用哪种评价方式一定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虽然我的课堂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问题,有待我去提高。但我相信只要有探索和改变的勇气,我相信我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
小学数学课改反思篇三面对课程改革,我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理念。通过近段时间的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非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但也碰到了不少的麻烦,不少的困惑,下面我谈一谈我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内容—让学生讲解;新知—让学生发现;结论—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总结。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导语: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反思性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篇一通过数学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以往的数学教学是把传承知识作为主要目的,这种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现代社会,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探索的精神、终身学习的愿望要比其获得有限的知识更有价值。为了。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适应新世纪的发展,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我们必须让教学活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把社会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诀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如第二册“元、角、分”的教学,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水果、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9元7角4分,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卖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主关系,使学主放胆交流,敢于创新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教学中,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学习9加几的方法来学习8加几,让学主观察课件、摆小棒、讨论,归纳出8加几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游戏巩固本节的内容。
2、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主的发展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组织有趣操作,注重培养学主的语言表述和组织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动手,学生们发现自己也是一个创造者。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借用直观演示、操作、组织游戏。故事导入等形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以及合作的机会。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活动,“不用扬鞭自奋蹄”,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探索知识过程中,学生同桌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地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达到较完美的认知状态。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长方体、正方体角的特征、边的特征,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就能较完整地归纳出长方形、正方体的特点。然后我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拿一拿、摸一摸、猜一猜,进行多次的练习,整堂课气氛十分活跃,通过游戏,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们学得很开心,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但学得快,而且记得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同时还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组织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现代教育观。如教材中9加几的这一节,例1式子旁的文字是用文字语言来描述运算方法,通过教师的教读,学生齐读,抽读,同桌互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表述,然后在例2让学生自己摆学具,在小组内互说运算方法,进而在例3和例4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对运算方法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述。从这些小细节里面,我深深明白了教材编写者们的编写理念,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意会与言传的必要性,通过对知识的文字语言描述,同学们看法、思维交互推进,完善了自我认识。4、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一个学生的观点都是受尊重的。如,教学“认识图形”时,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学具摆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情趣拼出不同的图案,而每个学生所拼的图案都是被认可的。
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在课堂中应巧妙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如当某位同学提出创造性的解法时,就以他的姓氏命名为“__氏解法”,号召全班同学向他鼓掌,对他说“______,你真棒!”;当某位学生的创造性解法不够成熟完善时,教师下课后和他一起探讨;当学生的创造性解法明显不对时,教师首先肯定他的创新意识,然后帮他分析错误的原因。我常用一些彩色的纸,剪成苹果状,一个苹果上写一个算式,然后请孩子们来,“摘苹果”,如果孩子答对了,全班小朋友就对他说“对对对,这个苹果属于你。”如果答错了,就对他说“错错错,请你继续再努力。”通过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保护其创新的热情。
总之,现代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个装知识的袋囊,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开放式教学,如何为开放式教学提供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如何处理好开放式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这些都是开放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然而教师在钻研新教材,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地应用开放式教学,对于学生的自主发展、创新思维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都将有较大的帮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篇二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
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既然如此,那么,数学教师能否布置让学生写日记或周记之类的“数学生活”手记呢?
让学生把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事例、感受或自己的独特想法记录下来,让他们体验到生活须臾离不开数学,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使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兴趣,并且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否则,那样的教学必然是呆板而肤浅的。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式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这些数学题材哪里来呢?通过让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记录下来,教师则对这些素材加以梳理、提炼,就可以成为通俗易懂而又鲜活的例题,学生通过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活动,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数学思想家”。
通常我感到语文老师通过让学生写日记、作文,和学生的情感沟通是比较多的,那么数学老师如何实现和学生的沟通呢?我觉得除了找学生谈心,找家长了解情况之外,通过文字沟通也许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哪个同学有难题?哪个同学跟不上?哪个同学最近有心事?抑或老师哪里讲得不清楚?……都可以从日记中反馈得到并及时处理解决。
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学要因人而异,这是对的,但是我觉得要在短短的几十分钟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因人而异是很难的,讲快了,学习底子差的同学跟不上,讲慢了,思维快的同学“吃不饱”。怎么办?通过让学生写数学生活日记,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每次搜索一道趣味题、思考题做做,给老师批改,我想对他们也是有好处的。
数学生活日记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比如还可以鼓励学生读一些数学家的故事,然后写下读后感等等都可以。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不知是否可行?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这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尝试!
小学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篇三反思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了我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周记,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方式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
一次,几位数学老师在一起闲聊,提到现在的学生难教,关键在于他们的学习意识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知识整理意识。
老师教什么,他就学什么,一部分同学学到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内容,依赖于老师整理所学的知识。2.缺乏作业检查意识。
很多学生对做数学作业是任务观点,做完了便万事大捷,到五、六年级还有很多家长为自己的孩子检查作业。3.缺乏解题策略优化意识。
尽管现在提倡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但学生对自己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做进一步反思、整理和优化的意识的确很差。他们很少去考虑自己是怎么解答这道题的,更不会去考虑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甚至经常在做混合运算时,遇到能简便运算的题,会有学生问:“要不要简便运算?”4.缺乏错误追因分析意识。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告诉学生这道题做错了,他会毫不犹豫地檫掉原有的做法,哪怕那道题只是最后一部错了,他却不会去考虑自己错在哪里?以至于这次改对了下次遇到类似的题又错了。5.缺乏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个性品质。
学生一般都欠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到数学枯燥乏味,畏惧数学,没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我曾经在班级里作了我喜欢的学科的统计,结果喜欢数学的学生仅占12%。怎样来改变这些状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呢。我想起了学校里正在搞“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如果让学生来写自己学习数学的过程,回顾、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出击,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打定注意,我决定尝试让学生写数学周记。
(二)
数学周记怎么写?写什么?当我向学生布置这项作业时,学生一脸茫然,觉得不可思议。也难怪,写文章是语文老师的事,哪有数学老师布置的?慢慢来吧!于是我对学生说,不难,给你们个模式,套着写就可以了。
1.这星期学了哪些数学知识?
2.我学得比较好的有哪些内容?
3.我还有哪些地方不怎么理解?
4.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哪些方面表现比较好?
5.下星期我有什么打算?
数学周记交上来了,学生都按照格式写了,如:
这星期学了简易方程(二)里的列方程解应用题,例1和例2。我学得比较好的是对这两类应用题我能自己分析题里的相等关系。但有的时候我两类应用题会混淆。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好的地方有:做作业整洁,正确率高。下星期我要争取多发言,有不理解的地方及时问老师。
虽然学生的数学周记写得很简单,但学生毕竟对自己一周数学学习情况做了回顾与反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周记就这样成了学生每周必做的一项作业。
坚持了几个星期,学生写数学周记逐渐成了习惯。我觉得时机成熟了,需要对学生撰写的数学周记的内容再次进行引导,增加自我剖析的深度。这时,一篇数学周记的结束语引起了我的注意:
陆老师,每周的数学周记差不多都是这么写的,简直千篇一律。说实在话,我觉得可以把周记分成三大类:一是系统地整理所学的知识;二是难题错题自我解析;三是反思一周的学习表现;还可以作为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方式。
这次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我当即批语:你和老师想到一起去了,老师采纳你的建议。
于是,我给学生上了一堂数学周记写作指导课,引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撰写数学周记,而不必面面俱到。
1.梳理一周学到的知识。
这一周主要学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获得的?与以往学过的哪些内容有联系?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我学得怎么样?2.解题方法、策略的反思。
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展现你的思维过程。你是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有其他方法吗?用哪种方法解决是最好的?3.错题追因分析。
这星期我错了哪些题目?为什么错?自己出道类似的题解答一下。4.学习情感态度的反思。
这一周哪堂课我对自己的表现最满意?哪次最不满意?为什么?从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和与同学老师的合作几方面展开。5.对自己后续学习的计划。
一周数学学习过程的收获对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还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三)
可写的内容多了,学生撰写数学周记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把自己一周的数学学习情况以周记的形式反映出来,认识到了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解题策略、思维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及时调整和改善学习过程,激励自己学好数学,逐步形成反思性学习方式。请看下面几则周记:
这星期,我学会了圆的面积计算。在推导圆面积计算公式一课中,老师让我们用学具卡片自己把圆剪拼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我把它拼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πr),宽是圆的半径(r),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我的同学还把圆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梯形,同样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老师说这种方法叫转化,在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通俗的讲就是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我想起了以前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也是用的这种方法,看来,转化真的是一种好方法。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数学课件》,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