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设计  数学教案 > 详情页

二下数学教案(新人教版二下数学教案)

作者:2022-03-19 10:09:300

二下数学教案1


小学数学教案检查小结

按照学校的统一安排,教务处于2019年3月26日对全校数学学科所有教师教案进行了一次检查,现将本次检查情况小结如下:

一、可取之处

1、90%的教师教师们能在二次备课中体现自己独到的见解,及时进行二次批注。

2、100%教师能够按照学校要求超周备课;

3、学习目标的设定总体上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4、教学流程都能够做到比较详实、具体,符合学情;

5、大多数教师能够及时就教学实际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反思;如:褚洪卓、陈梅、许晓梅、韩晓春等;

二、不足之处

1、极个别教师的二次批注略显简单,极个别教师没有及时进行反思;还有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未及时填写,教案未教师签约等问题。

2、个别教师培优补差措施不够具体,还有待完善。

三、整改措施

1、学习目标的叙写要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评价,指向性强;

2、二次批注不少于三次。

3、电子教案教学流程要完整,各个环节必须完善;

4、教学反思内容要具体,措施要得力,要有得有失,有“生成”的思考,建议用红笔书写或者用红色字体标注。

通过本次教案的检查,一方面找出了我们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样更能促进我们教学常规工作的进一步落实,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下数学教案2


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怎么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高二5班共有学生73人,8班共有学生70人。两个班级都是高二理科班的三类班,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存在怕数学科的心理。但他们还是存在一颗想学好数学的心,也想融入变化多端的数学世界,更想在每次考试中独领风骚,鉴于此,对他们正确引导,教学中适当调整难度,起点放低点,步子迈小点,还是会有好成绩的。

二、教学计划

1.加强自身学习。

①加强课本的研读。教科书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考试的归属地,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点都会从教科书中找到类型题或者相似题或者其影子。对教科书能否吃透,专研到位,直接决定着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就决定着研读教材的必要性。

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人由于生活的环境,面对的对象,自身知识局限等多方面原因,视野和出发点都有局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局限,因此,多阅读教学参考类的书,吸取他人的经验,借鉴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对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彩性大有裨益。

③强化课改意识。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新课改的精神和思想都独具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因此,加强新课改知识的学习,领悟新课改思想,增强新课改意识,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参与新课改培训,领会新课改精髓,并应用于实践中是当前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新陈代谢。

④认真参与组内备课。珍惜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充分利用好这次集体备课机会,从同行们那里学习到自己缺乏或者不擅长的东西,并积极实施好组内的各项安排,落实好课时要求。

⑤增强听课意识。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参加新课改年级的课堂听课活动,听取授课教师的点评,发现亮点,记录亮点,积累亮点,点亮亮点。

2.抓好课堂教学主战场,激发师生学习数学热情。

①加强新课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每一节新课的开展,都有其现实意义,有其价值所在,有其趣味性,充分挖掘好这方面知识,可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作用。

②精选精讲例题。对于学生自己学得会的,不讲,对于学生讨论后可以解决的,给以适当点拨,对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的,要慢慢讲,细细的讲,争取每个学生都听得进,听得懂,学得会。对于超越学生承受能力的,一概不讲。

③精心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作业质量的高低,一定层面可以反映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作业的布置需要科学化,分层化,多样化,且知识点具有全面性。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①利用晚自习,充分给以每个学生耐心、细心、全面的辅导。让学生积累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②利用自习课时间,寻找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辅导,公式背不出来的,抓背公式,不交作业的,责令补交作业。

4.做好作业、考试反馈工作。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考卷,老师进行批改,总结共性问题,发现个性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以反馈,及时消除困惑。

5.规范作答,养成良好习惯。

现在学生的数学答卷,条理不清晰,逻辑混乱,因果颠倒,这是基础不扎实的表现,更是一种思维的缺陷。因此,现阶段抓好规范答题,有助于学生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避免将来高考失分和日后生活的凌乱。

6.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普及数学价值规律的应用。

兴趣是的老师。数学难,数学烦,难在何处,烦在何方?找到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课堂,移植中外数学趣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通过多媒体,降低数学思维难度等等都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2

教学计划

1.加强自身学习。

①加强课本的研读。教科书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考试的归属地,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点都会从教科书中找到类型题或者相似题或者其影子。对教科书能否吃透,专研到位,直接决定着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就决定着研读教材的必要性。

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人由于生活的环境,面对的对象,自身知识局限等多方面原因,视野和出发点都有局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局限,因此,多阅读教学参考类的书,吸取他人的经验,借鉴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对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彩性大有裨益。

③强化课改意识。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新课改的精神和思想都独具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因此,加强新课改知识的学习,领悟新课改思想,增强新课改意识,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参与新课改培训,领会新课改精髓,并应用于实践中是当前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新陈代谢。

④认真参与组内备课。珍惜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充分利用好这次集体备课机会,从同行们那里学习到自己缺乏或者不擅长的东西,并积极实施好组内的各项安排,落实好课时要求。

⑤增强听课意识。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参加新课改年级的课堂听课活动,听取授课教师的点评,发现亮点,记录亮点,积累亮点,点亮亮点。

2.抓好课堂教学主战场,激发师生学习数学热情。

①加强新课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每一节新课的开展,都有其现实意义,有其价值所在,有其趣味性,充分挖掘好这方面知识,可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作用。

②精选精讲例题。对于学生自己学得会的,不讲,对于学生讨论后可以解决的,给以适当点拨,对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的,要慢慢讲,细细的讲,争取每个学生都听得进,听得懂,学得会。对于超越学生承受能力的,一概不讲。

③精心布置课后作业。[莲 山课件]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作业质量的高低,一定层面可以反映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作业的布置需要科学化,分层化,多样化,且知识点具有全面性。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①利用晚自习,充分给以每个学生耐心、细心、全面的辅导。让学生积累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②利用自习课时间,寻找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辅导,公式背不出来的,抓背公式,不交作业的,责令补交作业。

4.做好作业、考试反馈工作。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考卷,老师进行批改,总结共性问题,发现个性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以反馈,及时消除困惑。

5.规范作答,养成良好习惯。

现在学生的数学答卷,条理不清晰,逻辑混乱,因果颠倒,这是基础不扎实的表现,更是一种思维的缺陷。因此,现阶段抓好规范答题,有助于学生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避免将来高考失分和日后生活的凌乱。

6.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普及数学价值规律的应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难,数学烦,难在何处,烦在何方?找到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课堂,移植中外数学趣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通过多媒体,降低数学思维难度等等都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3

一、教学内容

高中数学所有内容: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数学的通性通法,即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我们把握的数学对象的基本性质,处理数学问题基本的、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使数学学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

研究《考试说明》,全面掌握教材知识,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进行全面复习。把握课本是关键,夯实基础是我们重要工作,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我们目标。

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既要关心《课程标准》中调整的内容及变化的要求,又要重视今年数学不同版本《考试说明》的比较。结合上一年的新课改区高考数学评价报告,对《课程标准》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探求命题的变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年教授两个班的数学:(20)班和(23)班,经过与同组的其他老师商讨后,打算第一轮20__年2月初;第二轮从20__年2月底至5月上旬结束;第三轮从20__年5月上旬至5月底结束。

三、具体措施

(一)同备课组老师之间加强研究

1、研究《课程标准》、参照周边省份20__年《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教学要求。

2、研究高中数学教材。

处理好几种关系:课标、考纲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与教辅资料的关系;重视基础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3、研究__年新课程地区高考试题,把握考试趋势。

特别是山东、广东、江苏、海南、宁夏等课改地区的试卷。

4、研究高考信息,关注考试动向。

及时了解20__高考动态,适时调整复习方案。

5、研究本校数学教学情况、尤其是本届高二学生的学情。

有的放矢地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复习教学计划。

(二)重视课本,夯实基础,建立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体系

课本是考试内容的载体,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智能的生长点,是最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三)提升能力,适度创新

考查能力是高考的重点和永恒主题。教育部已明确指出高考从以知识立意命题转向以能力立意命题。

(四)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思想。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显著特点之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层次上的概括提炼,它蕴涵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中,能够迁移且广泛应用于相关科学和社会生活。在复习备考中,要把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每一章、每一节、每一课、每一套试题中去,任何一道精心编拟的数学试题,均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果注意渗透,适时讲解、反复强调,学生会深入于心,形成良好的思维品格,考试时才会思如泉涌、驾轻就熟,数学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因此在进入高二复习时就需不断利用这些思想方法去处理实际问题,而并非只在高二复习将结束时去讲一两个专题了事。

(五)强化思维过程,提高解题质量

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要充分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解数学题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注意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多题一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一题多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一题多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建知识的横向联系,又养成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六)认真总结每一次测试的得失,提高试卷的讲评效果

试卷讲评要有科学性、针对性、辐射性。讲评不是简单的公布正确答案,一是帮学生分析探求解题思路,二是分析错误原因,吸取教训,三是适当变通、联想、拓展、延伸,以例及类,探求规律。还可横向比较,与其他班级比较,寻找个人教学的薄弱环节。根据所教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组题进行强化训练,抓基础题,得到基础分对大部分学校而言就是高考成功,这已是不争的共识。

四、教学要求

第二轮专题过关,对于高考数学的复习,应在一轮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专题复习,更能提高数学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一阶段,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应试技巧,不要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需配合着专题的学习,提高学生采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换元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选择、填空的特色,学习一些解题的特殊技巧、方法,以提高在高考考试中的对时间的掌控力。第三轮综合模拟,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为了增强数学备考的针对性和应试功能,做一定量的高考模拟试题是必须的,也是十分有效的。该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1、强化知识的综合性和交汇性,巩固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2、检查复习的知识疏漏点和解题易错点,探索解题的规律。

3、检验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

4、领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答一些高考真题和新颖的模拟试题时的工具性。

五、在有序做好复习工作的同时注意一下几点:

(1)从班级实际出发,我要帮助学生切实做到对基础训练完成,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严格答题的规范化,如小括号、中括号等,特别是对那些书写像雾像雨又像风的学生要加强指导,确保基本得分。

(2)在考试的方法和策略上做好指导工作,如心理问题的疏导,考试时间的合理安排等等。

(3)与备课组其他老师保持统一,对内协作,对外竞争。自己多做研究工作,如仔细研读订阅的杂志,研究典型试题,把握高考走势。

(4)做到有练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

(5)课内面向大多数同学,课外抓好优等生和边缘生,尤其是边缘生。班级是一个集体,我们的目标是水涨船高,而不是水落石出。

(6)教研组团队合作

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博采众长,对工作是很有利的。校长一直强调团队精神,所以我们要在竞争的基础上合作,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合作也是我校的优良传统。我们几位老师准备做到一盘棋的思想,有问题一起分析解决,复习资料要共享。在工作中,教师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7)平等对待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宗旨是教出来的学生不一定都很优秀,但肯定每一位都有进步;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力争以严、实、精、活的教风带出勤、实、悟、活的学风。

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学校教务处及教研室的工作方针与计划,以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教师个人业务水平,努力做到:求真务实、保质高效,力求突破,促进全组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要点

1、传达学校精神,落实工作计划

学期初,利用备课组会议,传达、学习本学期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工作计划,做到上情下达,每位教师都了解工作计划和目标。

2、本学期工作重点

开展互帮互学,促进教师发展。加强常规教学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学术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工作措施安排

1、认真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学术交流。

做到活动有内容、有记录,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精心设计准备好中心发言人的发言;

2、继续组内听课、评课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

3、做好期中、期末、月考评测及分析工作;

做好本学期教学总结工作。

四、具体工作

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

以学习新课标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本学期要继续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3、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尽可能做到每节课后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重视“二备”和反思,要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

4、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

集体备课,教案基本统一。每次备课都有一个主题,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不搞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教案应体现知识体系、思维方法、训练应用,以及渗透运用等,要对重点、难点有分析和解决方法。备课组要做到资源共享,反对个人主义。作业要求分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相应的作业,并注重作业反馈。

五、一些固定工作安排

(1)每周的周四下午参加数学组的教研活动,每周的星期五下午第4节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都有文字记录。

(2)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同科目或同科组的课,鼓励多听。

(3)每周面批学生作业一次。

制定高二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是为了更加有助于对学情的认识,同时还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所以希望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身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计划。

高二下数学教学计划5

一.学情分析

高二5班共有学生73人,8班共有学生70人。两个班级都是高二理科班的三类班,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很多学生存在怕数学科的心理。但他们还是存在一颗想学好数学的心,也想融入变化多端的数学世界,更想在每次考试中独领风骚,鉴于此,对他们正确引导,教学中适当调整难度,起点放低点,步子迈小点,还是会有好成绩的。

二.教学计划

1.加强自身学习。

①加强课本的研读。教科书是一切教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考试的归属地,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点都会从教科书中找到类型题或者相似题或者其影子。对教科书能否吃透,专研到位,直接决定着教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就决定着研读教材的必要性。

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个人由于生活的环境,面对的对象,自身知识局限等多方面原因,视野和出发点都有局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局限,因此,多阅读教学参考类的书,吸取他人的经验,借鉴他人所长弥补自己所短,对于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彩性大有裨益。

③强化课改意识。新课改已经全面铺开,新课改的精神和思想都独具时代性,前瞻性,科学性,因此,加强新课改知识的学习,领悟新课改思想,增强新课改意识,是时代的需要,是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参与新课改培训,领会新课改精髓,并应用于实践中是当前必须要做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新陈代谢。

④认真参与组内备课。珍惜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充分利用好这次集体备课机会,从同行们那里学习到自己缺乏或者不擅长的东西,并积极实施好组内的各项安排,落实好课时要求。

⑤增强听课意识。按照学校的要求,积极参加新课改年级的课堂听课活动,听取授课教师的点评,发现亮点,记录亮点,积累亮点,点亮亮点。

2.抓好课堂教学主战场,激发师生学习数学热情。

①加强新课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每一节新课的开展,都有其现实意义,有其价值所在,有其趣味性,充分挖掘好这方面知识,可起到一个良好的开端作用。

②精选精讲例题。对于学生自己学得会的,不讲,对于学生讨论后可以解决的,给以适当点拨,对于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的,要慢慢讲,细细的讲,争取每个学生都听得进,听得懂,学得会。对于超越学生承受能力的,一概不讲。

③精心布置课后作业。[莲 山课件]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反馈,作业质量的高低,一定层面可以反映教学效果的高低,因此,作业的布置需要科学化,分层化,多样化,且知识点具有全面性。

3.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①利用晚自习,充分给以每个学生耐心、细心、全面的辅导。让学生积累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②利用自习课时间,寻找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辅导,公式背不出来的,抓背公式,不交作业的,责令补交作业。

4.做好作业、考试反馈工作。

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考卷,老师进行批改,总结共性问题,发现个性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以反馈,及时消除困惑。

5.规范作答,养成良好习惯。

现在学生的数学答卷,条理不清晰,逻辑混乱,因果颠倒,这是基础不扎实的表现,更是一种思维的缺陷。因此,现阶段抓好规范答题,有助于学生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避免将来高考失分和日后生活的凌乱。

6.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普及数学价值规律的应用。

兴趣是的老师。数学难,数学烦,难在何处,烦在何方?找到原因,对症下药,通过课堂,移植中外数学趣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通过多媒体,降低数学思维难度等等都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好方法。

以上是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将及时作出调整,以期达到教与学的效果。


二下数学教案3


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自学成才的钥匙,这就是:理想、勤奋、毅力、虚心和科学方法,不耻下问,多提问,多看、多学,以后一定会信手拈来。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能力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

的好奇 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梯子靠在墙

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

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60°吗?

不是,可以出现各种角度,60°只是一种特殊现象。

图1(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如图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 m。已知缆车的路线与平面的夹角为∠A=16 °,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

哪条线段代表缆车上升的垂直距离?

线段BC。

利用哪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求出BC?

在Rt△ABC中,BC=ABsin 16°,所以BC=200sin 16°。

你知道sin 16°是多少吗?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值。 那么,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呢?

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sin cos和tan键。教师活动:(1)展示下表;(2)按表口述,让学生学会求sin16°的值。按键顺序显示结果sin16°sin16=sin 16°=0?275 637 355

学生活动:按表中所列顺序求出sin 16°的值。

你能求出cos 42°,tan 85°和sin 72°38′25″的值吗?

学生活动:类比求sin 16°的方法,通过猜想、讨论、相互学习,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三角函数值(操作程序如下表):

按键顺序显示结果cos 42°cos42 =cos 42°=0?743 144 825tan 85°tan85=tan 85°=11?430 0523sin 72°38′25″sin72D′M′S

38D′M′S2

5D′M′S=sin 72°38′25″→

0?954 450 321

师:利用科学计算器解决本节一开始的问题。

生:BC=200sin 16°≈52?12(m)。

说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操作方法。

(三)想一想

师:在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 200 m,缆车由点B到达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计算什么?

学生活动:(1)可以求出第二次上升的垂直距离DE,两次上升的垂直距离之和,两次经过的水平距离,等等。(2)互相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函数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1.一个人由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

m,再爬30°的山坡100 m,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1 m)。

2.如图2,∠DAB=56°,∠CAB=50°,AB=20

m,求图中避雷针CD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 m)。

图2图3

(五)检测

如图3,物华大厦离小伟家60 m,小伟从自家的窗中眺望大厦,并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是45°,而大厦底部的俯角是37°,求大厦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

说明: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

(六)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节的感受,如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等等。

(七)作业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tan 32°;(2)cos 24?53°;(3)sin 62°11′;(4)tan 39°39′39″。

图42?如图4,为了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一测量员在河岸边相距180m的P,Q两点分别测定对岸一棵树T的位置,T在P的正南方向,在Q的南偏西50°的方向,求河宽(结果精确到1 m)。

五、教学反思

1.本节是学习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加以实际应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三角函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但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精神 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依据教材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取得了成功。

北师版数学初三下册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下数学教案4


初二下数学知识点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多读书,读不同观点的书,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能够增强自己判断真伪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二下数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二下数学知识1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

① 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②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③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即位等边对等角

④ 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以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⑤ 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想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⑥ 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⑦ 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⑧ 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⑩ 反证法: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2、直角三角形

①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 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③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④ 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⑤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⑥ 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⑦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①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 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角平分线

① 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 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初二下数学知识2

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关系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①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②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二: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③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三:不等式的两边都乘(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不等式的解集

①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② 一个含有不等式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③ 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4、一元一次不等式

① 含义: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① 一般地,关于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相等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初二下数学知识3

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1、图形的平移

①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一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

② 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③ 一个图形依次沿x轴方向,y轴方向平移后所得图形,可以看成是由原来的图形经过一次平移得到的

2、图形的旋转

①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按某一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顶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② 一个图形和它经过旋转所得的图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任意一组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等于旋转角;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3、中心对称

① 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它们的对称中心

②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线段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③ 把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4、简单的图案设计

初二下数学知识4

第四章 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

① 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也可称为分解因式

2、提公因式法

① 多项式ab+bc的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b,我们把多项式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如b就是多项式ab+bc各项的公因式

②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3、公式法

① A2-b2=(a+b)(a-b)

② 当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时,通常先提出这个公因式,然后再进一步因式分解

③ a2+2ab+b2=(a+b)2 。a2-2ab+b2=(a-b)2

④ 根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公式把某些多项式因式分解,这种因式分解叫做公式法

初二下数学知识5

第五章 分式与分式方程

1、认识分式

① 一般地,用AB表示两个整式。A÷B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其中A称为分式的分子,B称为分式的分母。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②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③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种变形称为分式的约分

④ 在一个分式中,分子分母已经没有公因式,这样的分式称为最简分式,化简分式时,通常要使结果称为最简分式或者整式。

2、分式的乘除法

①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数相乘

3、分式的加减法

①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②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异分母的分式可以化为同分母的分式。这一过程称为分式的通分。

③ 为了计算方便,异分母分式通分时,通常采取最简单的公分母,简称最简公分母,作为它们的共同分母

④ 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

4、分式方程

① 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② 增跟:一个数使原分式方程的分母为零,原因是,我们在方程的两边同乘以一个使分母为零的整式


二下数学教案5


第1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本课时的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这两方面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下面立体图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对于平面图形直观感知和认识上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掌握一些解决基本图形问题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尤其是对转化思想的渗透,学生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应该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方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及优化上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要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并在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预测的基础上,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装修房子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再学生探索、解决的过程中激活学生思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积极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必要性,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达到目标,考虑到学生掌握新知的能力,从而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2、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五、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本节课,首先采用情境导入法,创情境导思维使学生乐学。"拼图游戏",通过"拼一拼"、"画一画"、"猜一猜"、"说一说"导出组合图形的意义。“装修房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时刻运用引导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精导、生巧学,以学论教,扶放结合。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当学生想出各种不同的方法时,引导学生自己比较方法的异同点,并进行归纳,同时在此基础上懂得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教学设计:

为了能更好的凸显“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特结合普遍学习特点,设计如下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出概念

为了更好的认识组合图形的概念,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先复习学生熟悉的几种平面几何图形,进而介绍组合图形的概念。

(二)组织动手实践多维尝试探究

创设老师家装修遇到困难请同学帮忙的情境,出示计算老师家客厅面积的问题,先让有方法的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在学生们都明白之后,随后就可以组织小组探索“有没有其他方法”,然后在全班将多种方法进行展示。

在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比较方法,让学生观察哪些方法有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区别与联系。近而让学生对“分割法”和“添补法”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确“分割法”就是将分割的基本图形进行相加,而“添补法”就是从大图形中减去添上来的`小图形。最后让学生知道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多种方法,只要同学们认真观察,多动脑筋,选择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就可以了。

(三)抓住重点环节,理解内容

学生认知是由浅入深的,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已经知道:组合图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分割、添补成我们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的方法得到,抓住这个重点,组织学生理解,突破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到此,教学中仍然借助装修房子的情境,给出凉台的平面图,让学生根据已知数据计算面积,这样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延续着本节课的“装修房子”情境设计层次练习。教师出示天花板的平面图,让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索总结出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巩固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同时,学生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最后,开放练习,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本节课学习的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来计算出“拼图游戏”时自己所拼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至用”!

设计以上练习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真正做到有效练习!

第2篇:《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

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组合图形的面积》数学教案范文,送一篇给你。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p88— 89 教材分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 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学生在三年级已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计算, 在教材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 本课组合图形面积的 计算是这些知识的延展,也是实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 一方面可以巩固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 另一方面还能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 提高学生解决 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农村, 所教班级的学生数学思维及学习习惯、能力方面情况比较复杂, 分析思考 能力相对较弱, 但对于动手操作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很浓厚的兴趣和欲望。 这节内容是在 学生系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基础上探究组合图形 面积计算方法。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着眼于两点:一是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发现的活动中来, 交流、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活动有效。二是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意识,提高学生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数学思维、数学学习能力方面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

1、巩固已学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用割、补等方法求组合图 形的面积。

2、通过实践操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 发展观察 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及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习惯。

4、通过简单图形拼组成美丽图案,让学生体会到几何带给大家的数学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

2、学生通过参与探索活动,思维得到拓展,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掌握了多种解题策 略。

3、通过小组探索研究,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难点:如何把组合图形用割补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正确选择计算方法并解答。

教学过程:

一、展示引入,建立概念

1、观察动画 分析引入

教师用学过的图形拼成一些图形,让学生说说像什么,并说出由哪些学过的图形拼成 的。

1、说说这几个图形的特点,从而得出组合图形的概念。

2、复习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

师: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基本图形吗?谁还记得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随着 学生回答 , 课件显示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生活中的组 合图形的图片,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使学生在头脑中对组合图形产生感性认识 , 难 后复习铺垫。

二、引导探究,建立模型 (一基本练习 突破重点

1、出示以下几个图形让学生说由几个基本图形组成的, 从而得出可以用切割法分成学过 的图形。

2、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学生自己操作并交流

师:以上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都可以把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 , 或补上一块成为基本图形。 (二自主探索 计算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特别精彩 , 想法也非常巧妙 , 现在智慧老人他家里要装修 , 计划在客 厅铺地板?(课件显示

1、出示计算客厅面积问题:

智慧老人准备给客厅铺上地板, 请你估计他家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 , 再实际算一算, 并 与同学交流。

师:你估计智慧老人至少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学生估计教师板书 师:这个客厅的平面图形我们学过吗?怎么才知道买多大面积的地板。

生:老师,这就是组合图形,只要把它的面积求出来,就知道买多少平方米的地板了。 师:说得对极了 ,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

师:那么怎样把这个组合图形分成已学过的图形呢?它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2、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师:谁能来介绍你们是怎样计算这个图形的面积呢?

3、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把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小结并展示在黑板上。

4、让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分类,教师归纳得出两种方法即“分割法”和 “添补法”等计 算方法。

“分割法”即将上述图形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 “添补法”即将原图形补上一块成基本图形。

5、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种方法。

6、教师小结两种解法的注意事项

对于“分割法”分割的图形越简洁,其解题的方法也将越简单。要考虑分割的图形与所给 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对于 “添补法”在添补过程中 要考虑为什么要补上一块?补上一块后计算的方法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在学生解决组合图形的面积时,重视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让学 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培养了能力。这时,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

空间和时间,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开拓思维, 并引导学生寻找最简方法, 实现方法的最优化。 通过学生的试做、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解释应用,提高成效 89面练一练第

1、3题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要与教师或同学们商讨吗?

五、课后作业: 89面练一练

2、4和 5题

六、教学反思

1、本课是在学习了第二单元基本平面图形面积计算之后,再进一步研究组合图形面积问 题, 所以应在学生熟练掌握求基本图形面积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发现组合图形实际是由基本图 形拼组成的; 让学生感到组合图形并不陌生, 它的面积实际是组成组合图形的几个基本图形的 面积的和,学生就很容易掌握用分割这种方法来求面积。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学生能根据自己以往解决图形问题的经验很快想到利用分割的方 法算出各部分的面积, 再加起来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但对于添补图形这种方法并不是每个学 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所以要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尽可能想出更多的不同的方法,开 拓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交流讨论时,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可能对于其他同学的方法不够理解。以后要注意培 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这样才能发现、借鉴别人的好的方法。

4、以后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形的特点,根据图形的特点再思考解题策略, 进行合理分割或添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面积;避免采用分割后无法计算出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工作表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二下数学教案(新人教版二下数学教案)》,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