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
商业智能系统研究
ON STUDY OF BUSINESS
INTELLIGENCE SYSTEM UNDER E-COMMERCE ENVIRONMENT
刘依
学院:悉尼工商学院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指导教师:邱允生
完成日期:2004年3月20日
电子上午环境下的商业智能系统研究 刘依1/5
中文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商业智能系统的发展历史以及阐述其发展的现状并且结合利用一些基本的数据统计方法统计出商业智能系统在我国的研究的现状,确立了本文主题的前沿性和急迫性。随后通过辨析一些文献中对于商业智能系统的经典定义结合从目的、对象、实现过程和核心四个方面的理解提出一个基本的理论定义。再将数据在系统中流动的过程划分成资料收集阶段、数据管理阶段、数据分析阶段和数据应用阶段,提出一个商业智能的初始化模型及其核心要素分析。
之后,就已经提出的模型,从商业数据、商业数据仓库、商业智能平台、商业智能工具管理四个角度对模型进行具体描述和扩充。接着,针对面向Internet的电子商务环境下,传统的商业智能模型向电子商务环境下商业智能系统的转型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提出进一步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业智能系统的模型。最后,在展望商业智能系统未来发展前景的同时也提出阻碍商业智能系统发展的瓶颈及企业的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商业智能系统 商业数据 商业数据仓库 商业数据挖掘 联机分析挖掘 电子商务
一、资料仓库的特点分析
根据数据库专家的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建立资料仓库需要满足的特点有:
(1) 面向主题。它是建立在对如客户、产品等一系列已经被高度归类、抽
象的基础之上的,所有收集来的数据将以主题来加以分配。
(2) 集成。指的是因为收集来的数据可能五花八门,甚至杂乱无章有自己
的格式、特性。但是经过数据仓库的处理,那些看似杂乱的元数据将有统一的数据格式、统一的数据编码结构、甚至统一的数据属性。
(3) 稳定。数据仓库的数据主要供企业决策分析之用,所涉及的数据操作
主要是数据查询,一般情况下并不进行修改操作。数据仓库的数据反映的是一段时间内历史数据的内容,是不同时点的数据库快照的集合。
(4) 随时间不断变化。指的是数据仓库中的内容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
有新的数据加入处理和存储。
二、商业数据仓库的设计
根据上述资料仓库本身的特点,将从概念、逻辑和物理三个层次上分别对商业数据仓库进行建设。
概念层。对概念层来说,企业主要负责分析原有的数据库系统。因为,在企业原有的数据库中已经建立有许多关于产品或客户的描述内容。企业要首先分析确定其中的主题域是什么,其中的主键是什么,公共键是那个,主键与主键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商业数据仓库的设计是一个反复迭代、逐步求精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根据现有的数据库选取其中的几个主题开始实施,不断的根据实际实施的情况来重新选择或淘汰不合格的主题,最后达到完善。
逻辑层。对逻辑层来说它主要是将概念层的一些设想转化为逻辑模型。首先,要完成数据粒度的划分。所谓数据粒度是指数据仓库中数据单元的详细程度和级别。它的划分准确与否事关数据仓库中的数据量和系统所提供的查询类型。一般将数据化分为以下几个粒度级别:详细数据、轻度数据、高度综合资料和更多级粒度。粒度越小,细节程度越高,级别也就越低,防止资料的综合程度越高,粒度越大,级别就越高。传统的数据库中大多数是粒度很低的详细资料,这种划分不利于未来资料分析。而且粒度越是高的数据,其占据的存储空间越小,但对决策的重要性越大。第二,除了粒度外,还要加入主题的权重,对于不同来源的主题赋予不同的在未来分析中所占的比例。第三,要确定数据的分割。所谓数据的分割,是将逻辑上统一的数据分割成较小的可以独立管理的单元。数据风格可以按照数据量、数据需求分析、数据粒度、数据权重或者综合划分。第四,确定模式。即根据上述数据划分的标准,进行数据划分,确定用多少个表来实现。
物理层。所谓物理层就是在实际物理上明确数据的存储结构。其中要考虑的问题是可以将数据分为基本数据、低潜伏数据和历史数据。在基本数据中保留一些日常经常使用的、不太会有变化的数据;低潜伏数据主要用于保存外部的数据查询、数据操作;历史数据主要是指那些已经结束系统设定生命周期的数据但企业又有可能在未来要使用其中的某些数据。通过不同的安排,提高存储和索引的质量和速度。
图6展示了基于以上理论的数据仓库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IBM商务小组,《随机应变的电子商务运行环境》,, P32
[2] 刘绪崇等,《基于OLAM的可视化数据挖掘系统结构研究》,
[3] 王众托等,《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中国,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4] 刘依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战略问题》,中国信息导报,2003 No.11, P21
[5]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3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报告》,tech.sina.com.cn, 2003
[6] 陈敏等,《基于DW的DSS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情报学报,2003,Vol.22 No.5, P598
[7] 邱均平等,《知识仓库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Vol.26 No.4, P324
[8] 张雪兰等,《浅议情报分析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数据仓库技术》,情报杂志,2002,No.1, P70-71
[9] George M. Marakas, 《21世纪的决策支持系统》,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历史小论文写作要领
一、立论:就是确定历史小论文的中心论点。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或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表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考虑中心论点时应注意:
1.立论的科学性
所谓立论的科学性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搜集的资料信息要有理论根据和事实依据。即作者的观点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讲述的史实要有依据或明确的出处,不可以想当然,更不应该凭空臆造。只有这样的立论才有价值。
2.立论的前卫性
立论的前卫性就是超前意识。立论要新,就是要写没有人写过或很少有人写过的题材。这就要求学生对近几年的学术动态应该有大致的了解,以免撞车,还有人云亦云之嫌。
3.立论的指导性
立论的指导性又称立论的实用性。论文出来是给别人看的,作品要能给读者以启迪,对读者有所帮助、有所鼓舞、有所收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就是论文的价值。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去歌颂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或者为反面人物歌功颂德,这类文章即使写得再好,也是不可取的。
二、命题论文的中心论点决定以后,给论文定一个新颖、明确、有吸引力的题目,用来表达文章主题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的命题比论文写作更难。
1.题目要新
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2.题目要奇
命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
3.题目要小
历史论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
三、布局
1.开头、结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论文开头十分重要,第一段应该力求开门见山,直接接触主题,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最好还要有点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追求。结尾要提纲挈领,发人深思,余味无穷。所以有些有经验的作者在论文的开头和结尾上是很下功夫的。
2.编写提纲
论文写作提纲是文章的设计方案。首先提出论点(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然后提出论据。论据包括历史史实、名人名家论述。最后是明确的结论。至于有几个分论点,引用哪些论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般视作者自身习惯而定。如果有必要,或文章篇幅较长,也可以加上小标题,以求取得一目了然的效果。
四、定稿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包括起草、修改、定稿三个步骤。
起草就是写初稿,要深思熟虑,一气呵成。修改时,要对史料、观点、语言一一检查,以提高文章的质量。还可以征求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对文章加以补充,最后定稿。
附:阜阳一中历史小论文参考题目
(可选下列题目,也可自拟题目。谈古论今,放开思想的野马,或论人或议事,放飞畅想的翅膀,不怕观点偏激,只要言之有据)
1.鸦片贸易在中英贸易中的影响
2.论鸦片战争的双重性
3.天朝的崩溃
4.关门主义与拿来主义——锁国的屈辱和积极入世的荣耀
5.试论半封建性的进步性
6.英、俄、美在侵华方式上比较分析
7.从宗教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作用看法轮功的政治野心
8.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利弊谈
9.假如太平天国成功了,中国会怎么样
10.总理衙门建立的历史进步性
11.误诊与偏差的手术——从洋务运动的目的看其失败的必然性
12.曾国藩——想说爱你不容易
13.夹缝中的呐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探索历程
14.中法战争中国是胜是败
15.警惕——骷髅的复活:论日本的亡我之心
16.鳄于鱼的眼泪——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险恶用心
17.改良就一定比革命落后吗?——昨日的黄花
18.苦命天子——无奈的光绪
19.无言的结局——义和团蒙昧的爱国主义
20.打嗝——我们内部的自相残杀与民族的堕落
21.别人的烧饼——论孙中山的革命方式
22.救命的稻草——论清末的“预备立宪”
23.爬起的懦夫与跌倒的壮汉——试论辛亥革命的成败
24.从台湾的割让到台独——我们应向台湾人民道歉
25.自我剖析比一味谴责更重要——百年耻辱的最大价值
26.春天的惊雷——五四精神礼赞
27.中共诞生的必然性与“三个代表”
28.中共的发展与大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29.黎明的曙光——中共对中国革命方式的探索
30.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与中共的求索
31.从毙浮汉奸人数看——抗日战争是一场可耻的自相残杀战
32.从汉奸的大量出现分析民族弱点
33.成熟的脚步——从蒋界石对中共的两次 事变后中共的态度谈起
34.靖国神社的幽灵
35.可敬、可叹、可悲——中国学生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36.惊人相似的一幕——两次日本大举侵华之比较
37.大国的嘴脸与弱国的笑容——论大国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及中国在抗战中国际地位的提高
38.为了那三千万冤魂,我们该作些什么?
39.谁主沉浮——1949奠
40.青年学子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小论文怎么写?
历史是什么?按字典的解释,历史一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二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照此说来历史必须是事实,虚构的东西是和历史沾不上边的。而先贤却又有这样的妙答:“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一定的时期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历史是当权者写的。而伟人又有言:“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不管怎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内容包罗万象,可供现代人来学习及反省。
历史小论文写作要领
一、立论。立论就是确定历史小论文的中心论点。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或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表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考虑中心论点时应注意:
1.立论的科学性
所谓立论的科学性就是作者的观点和搜集的资料信息要有理论根据和事实依据。即作者的观点要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讲述的史实要有依据或明确的出处,不可以想当然,更不应该凭空臆造。只有这样的立论才有价值。
2.立论的前卫性
立论的前卫性就是超前意识。立论要新,就是要写没有人写过或很少有人写过的题材。这就要求学生对近几年的学术动态应该有大致的了解,以免撞车,还有人云亦云之嫌。
3.立论的指导性
立论的指导性又称立论的实用性。论文出来是给别人看的,作品要能给读者以启迪,对读者有所帮助、有所鼓舞、有所收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就是论文的价值。如果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去歌颂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或者为反面人物歌功颂德,这类文章即使写得再好,也是不可取的。
二、命题论文的中心论点决定以后,给论文定一个新颖、明确、有吸引力的题目,用来表达文章主题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论文的命题比论文写作更难。
1.题目要新
在重视科学性的前提下,论文命题要新,要有创意,切忌平淡无奇,要力争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2.题目要奇
命题要奇,不是指搞文字游戏或故弄玄虚,而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自己的论文命题,以达到文章能引人入胜的效果。
3.题目要小
历史论文题,宜小不宜大。特别是刚刚学习写作的中学生更是不要选大题目,选大题目的结果不是大而空,就是大而乱。想把文章写得面面俱到,却往往因为自身能力和水平限制会一面都不到。
三、布局
1.开头、结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论文开头十分重要,第一段应该力求开门见山,直接接触主题,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最好还要有点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追求。结尾要提纲挈领,发人深思,余味无穷。所以有些有经验的作者在论文的开头和结尾上是很下功夫的。
2.编写提纲
论文写作提纲是文章的设计方案。首先提出论点(包括总论点和分论点),然后提出论据。论据包括历史史实、名人名家论述。最后是明确的结论。至于有几个分论点,引用哪些论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般视作者自身习惯而定。如果有必要,或文章篇幅较长,也可以加上小标题,以求取得一目了然的效果。
四、定稿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包括起草、修改、定稿三个步骤。
起草就是写初稿,要深思熟虑,一气呵成。修改时,要对史料、观点、语言一一检查,以提高文章的质量。还可以征求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对文章加以补充,最后定稿。
历史小论文写作指导
写一篇好历史论文,要尽量做到论题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拟定标题
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能画龙点睛。标题要准确、简洁又富文采,不妨拟几个标题,反复推敲,择优选用。
2.组织资料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应当慎重:①要围绕主题选材。②材料要真实准确。③精心选择富有创意的材料。一份新颖材料,能使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④材料不是越多越好。可以适当运用一些给出的资料,对材料也要进行整理、辨析,分析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 把材料组织起来,才能写出文章。
3.正文写作
历史论文的正文结构需要具备四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论点是论文阐述的具体观点,相当于文章的小标题;论据服务于论点,一般用历史事实或作者自己的立论
来说明论点;论证是用理论来阐述论题,可以引经据典或自我阐述;结论是对全文进行扼要概括或总结。一篇好论文,必须做到:
① 论点明确新颖,富有创意。
② 论据充分真实又恰倒好处。
③ 论证有力。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
④ 结论正确。能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抓住本质,给人深刻启示,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⑤ 语言风格要有史学之一般特点。切忌文学之朦胧浪漫,要真实准确又颇具文采,要讲究理性又富感染力。文章开门见山,言简意赅,“意则期多,字则唯少”;字斟句酌,一丝不苟,做到文字清新、简洁、准确,使人读之心中波澜起伏。
⑥ 正文写作前应拟写提纲,搞好谋篇布局。以材料为基础、观点为轴心,科学地安排文章的层次和布局,内容详尽、构思严密。
4.修改与润饰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写文章的技巧,真实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文章需要多次反复修改,才能定稿。修改初稿;一是对内容和布局的修改,二是对文字的加工和润饰。
冯小刚的贺岁片《集结号》在国内票房节节攀升的同时,又在岁末年初吹响了挺进海外的进军号。在银幕荧屏一片情滥的当下,冯小刚自称《集结号》是一部男人戏,没有儿女私情。“我要做中国新战争大片。”“从故事情节上来说,《集结号》是一部感人的悲剧,但我不保证每个观众看了都会哭,我不做这样的承诺。喜剧不保证每个人笑,《集结号》也不保证每个人哭。每个人对艺术的评价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我相信都会被感动,我相信这次的故事和以前不一样,即使走出电影院,人物的形象还是会在心里。”
那么让冯小刚如此自信的“感动”究竟是什么?它又源于何处?冯小刚表示,这部影片并非为了探讨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形而上的主题,在自己的心目中,这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被人理解的“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就是因为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但是这并非廉价的英雄主义,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这个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的“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并不复杂:1948年淮海战役中,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了阻击任务,以掩护大部队转移。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为令撤退,但全连战士始终没有听到集结号的吹响,谷子地亲眼看着战友们一个个死去却无能为力。最后除谷子地之外46名战士全部阵亡。从此,寻找团长问清楚为什么集结号没吹响,成了谷子地后半生的追求。十年后,昔日的号手道出了秘密:当年大部队转移时,团长根本没让号手吹号,因为必须用九连的牺牲去换取大部队的安全转移。影片的结尾是一场迟到的为整个九连举行的葬礼。葬礼上谷子地被授予功勋奖章,九连战士得以恢复烈士名誉。
就情节的民族性而言,西方更为崇尚英雄,但西片表现的英雄主义大抵属于个人英雄主义。而冯小刚虽然也是通过谷子地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被人理解孤独一人依然在“伸冤”的路上义无反顾地前行,来完成对“平民英雄”的浓墨书写与热情礼赞,但是谷子地的英雄形象完全不同于超人、蜘蛛侠和绿巨人,也迥异于《007》《谍中谍》《巴顿将军》乃至《拯救大兵瑞恩》中的西方各路英豪。谷子地可以很有个性,谷子地也可以极其孤独,但是谷子地绝对不可以有个人英雄主义,谷子地的上下求索虽然也呈现出孤胆英雄的某种特质,虽然也有洗清己身的含义在内,但更多的是为了给九连弟兄们讨一个说法。战后,牺牲了的战士被定义为“失踪者”而不是“牺牲者”,这对谷子地来说,是再长的岁月都无法医治的心病,在寻找战友遗骸的过程中,谷子地从头至尾背着沉重的良心包袱,因为失踪给200斤小米,牺牲给700斤小米,中间的差异不仅关乎一个人一年的口粮,更关系到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的世代荣誉。巴顿可以用万千士兵的生命去成就自己的一世英名,但是谷子地不能,谷子地只能倒过来用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去跟无情的岁月以及不合理的体制打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来证明战友的清白,来维护生命的尊严,来经济论文http:///economics/捍卫军人的荣誉。而这一切,都只因为谷子地是土生土长于崇尚集体主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的英雄,而炮制这样的英雄的冯小刚,同样对传统文化精神怀有一份坚守之情,只不过冯氏用了现代商业大片惯用的电影元素来演绎民族的价值评判和自身的审美追求而已。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集结号》写到了英雄的孤独,并且将这种孤独刻意地放大与凸现。冯小刚放弃了自己轻车熟路的喜剧形式,而从英雄主义情结出发,以悲剧手法来给观众提供贺岁大餐,因而被认为“《集结号》的出现,实际上是冯小刚在改写了中国喜剧电影文化生态之后,把战争片也纳入到自己的类型片叙事重构之中。没有葛优出演的《集结号》,构成了冯小刚电影符号的改变”①。对于《集结号》的英雄主义情结,需要我们在更为久远也更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的范域内予以审视。对于中国而言,集体英雄主义精神始终被社会主流话语所肯定。1949年后,中国电影开始了从民族商业电影向国家政治电影的第一次转型。在这一次转型中,政治与艺术的矛盾关系是一条重要线索,并且在两者的博弈中,政治是占上风的。②几乎所有的电影主题都不外乎革命的英雄主义和忘我的集体主义。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电影开始了从国家政治电影向主流商业电影的第二次转型,转型的核心是承认电影的文化商品属性。直至第四、第五代导演出现,开始强调电影的认识功能是对“人生”的终极体验,是对历史的文化反省,并且电影的审美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寓教”,而是其独立的美学意义。到了90年代初中期,“主旋律”被重新进行了更宽阔的界定后,又成为国家
电影的核心价值。商业电影微妙地转向主流电影。③而从90年代中后期起,电影又开始出现第三次转型,即以宣传教育为主的单纯政治文化向审美愉悦为主的娱乐文化转型和从精致的严肃文化向商业性的快餐文化与大众文化转型。冯氏电影,恰在此时崭露头角。
冯小刚的贺岁片从《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延续到《大腕》《一声叹息》《手机》和《夜宴》,一而再再而三地创造着票房奇迹,由此冯小刚也成为了中国商业电影的领军人物。人们通常更多地关注始于《甲方乙方》的冯氏电影的喜剧趣味以及迎合于商业文化的冯氏电影元素的特质。作为商业大片,《集结号》依然注重或者说更为注重让经济学论文http:///economics/视听刺激与情绪渲染满足于观众感官和心理的需要。其实从人文精神的角度来看,冯氏贺岁片同样具有特定的认识功能和文化意义,《集结号》中对生命个体多元形态的认可、对普通生命个体同样需要尊重的呼唤以及对理想生存方式的隐性的假想与追求,与《甲方乙方》所蕴涵的自由生存欲望和理想生存状态的诉求可谓一脉相承。
英雄主义通常会与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同时被提及。但是,《集结号》与同为表现集体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战争片《南征北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等影片不同,除了战争场面显得更加惨烈并且带上了西方战争大片的痕迹之外,还抛弃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并由借宏大叙事来表现国家政治电影的主旋律,转而关注生命个体并为平民英雄的被排斥于历史与体制之外鸣不平,由一味高唱集体英雄主义凯歌,转而凸现战争的残酷以及英雄孤独的悲壮。让银幕上的九连战士和银幕下的各色观众苦苦期待的原本可以吹响集结号但直到曲终人散也未能吹响的军号,以首尾呼应的形态有形无形地贯穿于全片。片首,它于特写的镜头中在血迹斑斑的画面之后出现在皑皑白雪之上,白雪覆盖着46位英烈的墓冢。随即镜头渐渐向上拉成全景,在群山簇拥之下,军号与军号下的烈士墓冢渐变渐小,某种特定的历史感便在这变化运动着的镜头与画面构图中生出了浓厚的意味。
试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两课”教师角色的转变
朱峰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阳111000)
内容提要:深化“两课”改革必须解决“两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问题。过去“两课”用专业课的教学方法,使“两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发挥新技术优势,开辟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是高校“两课”教学工作的新课题。本文试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高校“两课”教师在角色方面的转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两课”教学工作。
关 键 词:信息技术、教学、角色转变、两课
一、现代信息技术对“两课”教师角色的挑战
与传统教育的教师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两课”教师在内涵、作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及设计、解惑行为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对“两课”教师的传统角色发起了挑战。
(一)、教师由教学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学者。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中说过:“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等教育中,“两课”教师从传统的“教学者”转换为“导学者”。所谓导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指导及辅导学生完成学业。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多大是以自我研究、自己学习为主,这种自学是在教师的导学下完成的,所以说,导学就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导学和教学的最大区别就是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其一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教学媒体,帮助其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其二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辅导,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解惑”。它包括单元的总结。重点、难点的讲解等。根据“两课”课程的特点,教师要重点介绍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经过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研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借助于课程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指导学习活动,扮演了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活动参与者的角色。教师角色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讲人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导演者。由于学生的个体存在差异,亦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都存在很大的差别,要完成学习任务,对教学内容要做到熟练掌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没有教师的引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必须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和安排有关细节,其重要的内容包括如何运用计算机以及各种媒体和网络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从网上浏览的信息更有价值。因此导学对学生完成学业是至关重要的。
(二)、“两课”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鼓舞者、心灵的塑造者。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技术媒体代替了常规的、口头讲授的、以及集体学习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完成自主学习、自我研究,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除了要参与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丰富的网络化学习环境,组织一种“虚拟”的学习团体外,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鼓舞者,要鼓舞学生树立信心,克服自主学习的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把过去所学的知识与当前的新学科联系起来,坚持完成学业。教师还要鼓舞学生与其他团体组织成员和专家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帮助自己的学习。“两课”教师除了担当学生学习的导学者、学习的鼓舞者外,最重要的是成为学生心灵的塑造者、观念的引导者、时尚的指导者和道德品质的引路人。“两课”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担负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使命。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克服一切急功近利的思想,避免只侧重于实用、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学生无论是接受何种教育,都要步入社会,具有社会性。因此,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出发,既要注重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又要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的教育,两者不可偏颇,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能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有健康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等,能够尊重他人正确的意识和行为,成为诚信守法的公民。这过程中,“两课”教师在教学中的育人作用,是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所不能替代的,“两课”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角色转变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情感与精神等素质方面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三)、教师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要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者。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而且要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运用多媒体技术,编制CAI课件,制作教学光盘和课件,能掌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掌握学习过程的设计、管理和评价等。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对教学资源的搜集整合和利用开发,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对“两课”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两课”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挑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环境下,“两课”教师教学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了,“两课教师”这“唯一重要”的角色不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其他新型的社会教育职业群体所分担和分解,使人们头脑中原有“教师”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制作,使人们明显感到,传统的“教师”角色,实际上被现代信息技术的媒体所代替,如何胜任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工作?现代信息技术对“两课”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和课件的制作等教育的常规手段外,还要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境界,这对原来只需“动口”,不需“动手”的“两课”教师来说,又是一场新的挑战:
1、熟悉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学会通过设计、搜集和综合课堂的课件制作、学会下载网上发布的资源和信息。
2、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方法。如对音像资料、教学光盘、U盘的使用。学会利用文字教材、直播课堂、网上课堂和讨论、录像带、录音带、光盘、各种视频教育资源等,即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一方面娴熟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
率,有效地发挥各种教学资源的作用。同时要将教学资源清单以及使用方法,及时向学生介绍,使学生能随时借阅、复制、上网学习。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逐步自主完成学习。
3、学会制作教学材料。按教学设计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制作CAI课件、课程网页、电子教案、自检自测材料等,让学生能得以利用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4、能组织教学。包括面授辅导、指导小组学习活动、答疑等,教师在网上解答学习提出的问题,尤其要结合各种教学媒体组织教学过程。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对网络信息资源所提供的教育信息进行精心的筛选、利用和评价,正确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消化吸收。
5、熟悉教材。对教材内容有深入的钻研,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等有较强的预见性,并由此做好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随时随地应对学生的咨询或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的提问,给学生以准确、科学、具体及时的答复。
三、现 代 信 息 技 术 不 断 发 展 决 定 了“两 课”教 师 教 学 角 色 的 转 换
(一)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这些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信息的处理、传播、管理方面。实现教学信息处理数字化、存储光盘化、显示多媒体化、传输网络化、信息组织非线性化,并可逐步实现学习资源系列化、教学过程智能化和教学管理现代化。2.在教材形态方面。除了传统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外,出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工具的教学课件也称为电子教材,三者构成了相互交叉的立体化教材格局。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课件,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3.教学环境方面。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这种单一的教学环境,实现了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组合教学环境,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个别化交互式学习环境,网上通信、卫星远程通信等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等。4.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创设的启发、引导式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使原来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形态、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一系列的变革。
(二)、新形势下“两课”教师角色的转换
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教师就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
1.教师职能应从“教”转变为“导”
在信息时代,老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其形式可表现为以下几种:a引导。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b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c诱导。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d辅导。辅导学生利用各种便利手段获取所需信息,并利用这
些信息完成学习任务。e教导。教师应做学生的朋友和榜样,教导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等各种优秀品质,培养其区分良莠信息的能力。
2.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这就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改革课程结构,制定最佳教学策略和信息组织形式,重组课程传递方式,使之适应时代的变化。
3.做教育的研究者
由于使用了先进的媒体传播技术,教师已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教育科研。教师要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及规律;要进行教学实验,研究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对学生学习产生的影响;要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研究如何利用最佳信息呈现方式,突破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要研究和评价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为充实和改变教学内容准备资料。
4.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师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就得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要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
总之,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高校“两课”教师必须做好角色的转换。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参 考 文 献 ]
1.李江南 .论开放教育下的教师角色[J].内蒙古电大学刊
2.曹麦玲 .试论教师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主导地位[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 报
3.许振立 .适应开放教育需要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J].中国远程教育
4.周志明 .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教师角色的转换 [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5.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曾令辉.网络社会政治教育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7,刘融.信息网络环境中高校"两课"教育创新初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8~101.
8.张明志.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探索,2003,(1):90~91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历史小论文范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