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编辑:小学教学反思论文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承担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学反思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学反思论文篇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小学教学反思论文篇二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简言之,教学反思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
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要想让教学反思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
一、强化反思意识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什么?”等,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传媒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校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反思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小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等,
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缺憾之处,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俺们减少缺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法子,如“这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等,同时,教师要学会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会更加合理,更加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但为便于掌握和运用,俺们可以将教学反思分为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日记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通过写反思日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小结、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和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事件,还可以是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独特的见解等,
(2)录像反思法,即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让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具体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上课和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如此循环反复,能更好地强化教师已有的经验,改造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反思法,即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如“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后由教师本人根据这一专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并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以及尚需努力之处等,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互助合作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四、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富有个性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修炼过程,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学前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然后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反思论文篇三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编辑:小学教学反思论文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承担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学反思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教学反思论文篇一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初读后问学生:“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滋味?是不是觉得酸酸的、甜甜的、苦苦的?”接着让学生说感受,谈体验。学生一会儿说酸,一会儿说甜,一会儿说苦,东一榔头西一棒,杂乱无章,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跟到哪儿,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导权,对教学无组织,对学生不引导,弄得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如坠雾中。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是学生的领队,当学生需要“引导”时就站到队伍前,需要“穿针引线”时就插到队中,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确实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曼谷的小象》,一节课组织了三次合作学习。第一次在初读课文后,要求四人小组谈谈初读后的感受;第二次在重点理解小象拉车、洗车部分,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你觉得小象怎样,哪些词语表现了小象的聪明、乖巧?小象为什么会这么聪明、乖巧?”第三次大组交流:“假如不要小象帮忙,我们还有哪些办法把车拉出来?”第三次合作学习,除了第二次有必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毫无意义。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小学教学反思论文篇二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简言之,教学反思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
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要想让教学反思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
一、强化反思意识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什么?”等,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传媒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校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反思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小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等,
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缺憾之处,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俺们减少缺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法子,如“这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等,同时,教师要学会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会更加合理,更加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但为便于掌握和运用,俺们可以将教学反思分为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日记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通过写反思日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小结、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和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事件,还可以是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独特的见解等,
(2)录像反思法,即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让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具体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上课和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如此循环反复,能更好地强化教师已有的经验,改造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反思法,即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如“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后由教师本人根据这一专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并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以及尚需努力之处等,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互助合作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四、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富有个性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修炼过程,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学前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然后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反思论文篇三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论小学语文教学情景的创设
目 录
题目 ……………………………………………………… 1
摘要 ……………………………………………………… 1关键词 …………………………………………………… 1
正文……………………………………………………………… 1
一、在导课中巧设情境………………………………………… 1
二、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情境…………………………………… 2
三、运用真实物品演示情境…………………………………… 3
四、借助美术作品展示情境…………………………………… 3
五、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 4
六、结合文本环境创设情境…………………………………… 4
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5
八、板书设计再绘情境………………………………………… 6
九、结束语……………………………………………………… 6
参考文献…………………………………………………………6
摘 要:如何进行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焦点问题。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着意于合理创设各种新颖、可行、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游戏、玩乐、操作之中思考、探索、合作。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情感体验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描绘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态或景象表现出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创新思维。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所谓创造,它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情感过程。而这种情绪、情感与之所处的环境有关,受环境气氛的诱发,启迪。换言之在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应依据教材创设的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为主体,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在导课中巧创情境
导语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任何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会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导课”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如果创设情境法运用恰当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刚开始上课时,有些学生还沉浸在下课十分钟的喧闹中,心情激荡,具有这样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上来,就好像奔腾的激流一下子遇到了挡路的巨石,会激起反激的浪花。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巧妙的艺术疏导,让心情激荡的学生平静下来,尽快地把他们的思绪引入到课堂上来。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法,一开课就像吸石一样将学生牢牢吸引住,起到“先声夺人,一石二鸟”的功效。因此,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才会被吸引过来。
1、情境导入。如教《秋天的雨》这篇优美的文章时,设计如下情境:先配图欣赏课文,再配乐诵读课文,最后展开联想进行创作。这样的训练融阅读、写作、思维于一体,既是一种“课文作文”,又是一种“创境作文”,它为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聚宝盆。2、问题导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奇心特别大,如果能在课堂上故意激发疑问,挑起矛盾,常常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对有关内容的思索,形成浓烈的教学气氛。提问又是一门艺术。提问如果过宽,不能触及疑点,那么,即使课堂气氛热烈,也无补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如果过深,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那么他们会因此而丧失“跳一跳”去“摘桃”的信心。巧妙的提问须在创设情境上下工夫,因此,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诱因,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如《从现在开始》一课,我摒弃了教学中读读讲讲的一贯方法,而是创设了一个具体的说话情境——如果你被推选成森林之王,你会宣布什么样的号令?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如在教学《我是什么》这篇课文前,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究竟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当然,教学中只有把握知识的延伸点,合理设计问题,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激起学生思维火花,使学生勤于自主学习。 3、故事导入。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们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趣事常常会使孩子们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自己去寻找和课文有关的故事来读。其效果显而易见。
二、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境
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正如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所述“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
如在《雷雨》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口述其在雷雨天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课文景色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使学生逐步体验怎样把所见所闻说具体说生动。应该说,生活是语文之源;生活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从日常生活去感悟语言,分析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运用真实物品演示情境
此法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课文中所提及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其明白事理,并增进其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
如在讲《玲玲的画》这篇课文过程中,可出示一幅教师自己画的画,再“不小心”把墨水滴上去了,神情懊恼的请学生帮忙出出主意,该怎么办?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积极的帮老师出主意。这时再来学习课文,学生们有了相同的感受,理解起来就很容易,印象也会很深刻,从而使他们明白一个道理:遇到问题,不要灰心丧气,要积极开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四、借助美术作品展示情境
美术与语文之间应该有共同点,它们都是美的,它们借助不同的渠道抒发各自的情感。利用其可联系之处,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接受和理解。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悦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充分展示。学生可以在充分感受形象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图画给人以鲜明、直观的形象,学生往往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直观教学则是最好的传授知识的途径。所以,我利用图画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
如在讲授《丑小鸭》一课时,出示图画丑小鸭可以使学生在图画中感受丑小鸭的变化,能更有效的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特别是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美术作品如图画、雕塑、模型等有利于创设情境,更好地把握说明空间、说明顺序等,优化教学效果。
五、扮演课文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的改变,他们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是一种理解与表达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扮演得越认真投入,就越有理解感悟和愉快体验,也就越能增强学习兴趣和明确学习意义。更能使学生受到感染,激发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课文,并能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如分角色朗读《皇帝的新装》。皇帝、老大臣,骗子、天真的小孩,虽未见其人,但已闻其声,栩栩如生地活跃在课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大家身边,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直接进行表演,这样做,学生对于课文的体会、理解就相当深刻了。
六、结合文本环境创设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地感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学生进入文本,真切感受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会主动,这样的课堂才会生动。二年级的《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带有少数民族风俗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傣族人民在自己重大的节日泼水节那天和敬爱的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文章中的风俗和人物的感知程度也各不相同。知识丰富的同学通过电视等媒体知道少数民族的节日,也知道敬爱的周总理是谁,可还有一些同学就不知道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幸福的场面,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少数民族有哪些重大的节日,由少数民族不同节日的风俗说起,接下来和同学们讲讲敬爱的周总的小故事,让他们对这位中国伟大的总理有一些粗略的认识。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难忘的泼水节,和傣族人民一起体味和国家领导人在一起过节的激动心情。
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代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及语感训练的综合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实践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语感训练这一颇为艰巨的任务尚有一定的局限。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整体优化语文学科的电化教学过程,以多媒体组合教学来达到语感训练的目标,则是一种高效的手段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得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可把课上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语言感受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画家乡》一课的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一开始,引领学生观看“风景片”切入教学,再边听录音看课文,再让学生联想自己的家乡美景,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引发学生思考自己喜欢家乡的原因……将教学情境的原则具体化为教学步骤之中,以期取得较好的效果。又如教学《画杨桃》时,可利用多媒体先动态直观呈现杨桃不同角度去看的不同形状。直观呈现为什么作者说杨桃的形状像五角星。运用电脑多媒体导入新课,以图片开路,解决教学中学生没有相同体验融不进课文中的问题,就可为一堂课定下良好的感情基调。老师“导”的有声有色,学生“入”的兴趣焕然。
八、板书设计再绘情境
漂亮的板书设计不仅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结构、框架,也能在视觉上造成冲击,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日后对于信息的提取。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结构的时候,如果能够参考理科建模的形式,将文字内容转化为图表、坐标的形式,必然也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跌宕起伏的情节是文章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鉴赏文章的关键。在讲《给予树》时,不妨将妈妈的情绪变化:担心——生气——激动,这些情节以曲线图的形式通过板书呈现给学生,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结构。
九、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开展多种形式。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而且还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果。情境的创设主要就在于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主动积极地去探索语文的奥秘。课堂上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又要结合教材重难点,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一起探讨问题,教师高昂的激情、抑扬顿挫的声调、风趣幽默的语言,熏陶启发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样的课堂情境才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学好语文课。同时促进他们的语文素养、心理机能和谐全面的发展,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章建红.《语文课情境的创设与运用》.教研天地.2006第10期
2、裴娣娜.《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学科教育.2000第1期
3、徐晓芸.《走自主创新学习之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4、《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5、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年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在领悟语文课堂教学真谛的前提下,只有善于总结反思,勇于创新,不断完善,才会走向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反思篇一回顾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为了搞好今后的工作,现将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简单分析如下
一、成功之处
1、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性,使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3、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把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
4、较好的处理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在教学中,注重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了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5、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适当选择教学策略,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需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下功夫,使学生尽早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2、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语文。
3、学生的学习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4、还需进一步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借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5、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能使学生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6、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反思篇二大家好!做为一名青年教师,非常感谢学校和各位老师给我这个机会。能坐在这里发言,我很高兴。下面,我就将自已在这一年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作一些交流,如果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给我提出宝贵意见。现在我就从两个方面谈谈。
一、基础教学
平时的教学工作,可以说大家做的都一样,我不觉得自己做的比大家好多少,但想到是与大家交流,所以我选择了两点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字词
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三年级更为重要,所以我加强了生字、词的学习。除了多写、多练习外,我要求学生每天中午一定要练写生字10分钟,可以用生字本,也可用字帖,但内容一定要是课本内要求掌握的。而在睡觉前再把所学的生字读一遍,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生字词的练习外,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因此,每节课教学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自查字典,自学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要求在查字典的过程中记录有关知识。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对生字的书写和记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二)学会预习
三年级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时期,课前预习的教学必不可少。但这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的想法是先要让学生们先了解什么是预习,于是,在三年级上学期,我给孩子们拟定了一份简单的预习方案:
1、将课文读三遍:要求文中的长句、难读的句子或出现生字、词较多的句子要反复读几遍;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在基本了解预习后,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了解预习的必要性及其好处,我在三年级下学期,又重新拟定了一份预习方案:
1、自由读文二遍,熟悉课文内容(读的方式可以自定,可小声的读、可默读,也可朗读)。
2、自由学习生字、词(不认识的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要查字典弄明白,并在课本上做批注)。
3、读文第三遍,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课题下)。
4、读文第四遍,提出自己的疑问?(三个)
5、读文第五遍,写出你初读文章的感想。
(于本子上)现在,课前预习以成了孩子们的一种学习习惯。
二、作文教学
(一)模式教学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记得我读小学时,也是一样,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其实模式,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一个样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其实,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而三年级又是作文起步最关键的一年,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孩子们怎样一不一不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我想可以从现成的模式教给孩子们基本的作文知道,而这个模式就是课文。例:课文《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开头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这里,我就教给孩子们开头可直接点题。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结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在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在写作文时,结尾处可写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可以说,我在上每一 篇课文时都会涉及到作文教学。
(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得,我受到老师第一次表扬的作文是写的《我的家人》,而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实的感受。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关键,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虽然三年级还只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但我仍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己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而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孩子们能获奖的原因,或许就是真中取胜吧!
(三)悄悄话和睡前半小时
什么是悄悄话?这又是一种什么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其实这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真实独白,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悄悄话其实就是日记的另外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在这种形式中孩子们可以和老师做心与心的交流,可以随心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所以孩子们更乐于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说而我却无动于衷,那就不叫交流了。面对孩子们心中的高兴和烦恼,我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们交心,有时在本子上直接给孩子回话,而更多的是找他们谈心。而从中可以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有了老师的回音,孩子们在写时就会没顾及,而写的兴趣也会更浓。还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对你有意见。要写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阅读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时的读书计划。睡前半小时,就是睡觉前必须读书半小时,而书籍类型我并不做规定。因为我记得窦桂梅老师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童年、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话、神话、名人传记,除此之外,也许没有什么可以包袱他的诗意、灵性和慧根,只有孩子们在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在舒展自由心灵,张开想象的翅膀的阅读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这些少不了家长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长都做了交心谈心,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及好处,有了家长的积极配合,睡前半小时的计划也顺利开展起来了。刚开始,只是阅读,然后家长在签字本上反映孩子们阅读情况,随后,我开始教给孩子们怎样将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如何做批三注,这项工作也在进行中。四、多练
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其实,课文也是很好的小练笔的来源。例:学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们写出自己的感想。随后,再连续帮家长做一个星期的家务,再来写一篇感想。这样既练了笔,又让孩子们真真了解槐乡孩子的了不起。说真的三年级课本中60%的课文我都让孩子们写过小练笔,而这样太多的练笔孩子们肯定会厌烦,所以孩子们的小练笔,我并没有太多的限制,给予他们自由的发挥空间,字数也不限制,有话时可写多些,没话时也可只写几句话。但一定要写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想。而这些只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小的看法,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待以后进一步探究。去年,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我们班有三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这除了平时的训练外,对题型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在考前,我上网查找了近几年楚天杯作文竞赛的题目,以及各种针对作文竞赛的评论,随后对这些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再确定了考试题型范围为童话和记事类文章,而写童话的机率更高,所以在考前我专门针对了这类的作文做了训练。我来学校7年了,而我也是在这儿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我的成长,离不开在座各位老师的帮助,在这儿我谢谢大家。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看法,如果有什么问题,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反思篇三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简言之,教学反思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
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要想让教学反思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
一、强化反思意识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什么?”等,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传媒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校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反思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小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等,
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缺憾之处,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俺们减少缺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法子,如“这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等,同时,教师要学会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会更加合理,更加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但为便于掌握和运用,俺们可以将教学反思分为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
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日记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通过写反思日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小结、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和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事件,还可以是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独特的见解等,
(2)录像反思法,即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让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具体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上课和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如此循环反复,能更好地强化教师已有的经验,改造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3)档案袋反思法,即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如“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后由教师本人根据这一专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并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以及尚需努力之处等,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
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互助合作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
四、养成反思习惯
教师专业成长是建立在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富有个性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修炼过程,对于一位追求成功、善于反思的教师来说,每堂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要设置不同的情境,要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教学中的每次师生互动、教学冲突都会激发新的思考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养成对每堂课进行反思的习惯,而且将反思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的有机结合,教学前反思新的课程理念、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上可供挖掘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然后编写出符合实际而又风格鲜明的教学设计。
《金子》是一篇蕴含哲理的文章,小编搜罗了《金子》课文教学反思,相信大家看了之后,对它都会有一定的了解!
《金子》课文教学反思篇1今天教学了《金子》一课,觉得教学效果不错。这篇课文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自己就没有过多的去讲解,而是敢于放手给学生,只是紧紧抓住几个关键的词语启发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在种花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全部精力”来进行。 让学生尽情放飞想象,体验彼得为照顾花苗付出的全部精力。教学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全部精力”,我出示了准备好的有关彼得辛勤劳作的填空,让学生说一说,再补充些自己还想到彼得做了些什么。说话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有的能按一天的顺序描述彼得所付出的精力,有的按不同的气候来描述,还有的按一年四季描述。在说话中,学生也巧妙地用上了在这之前积累的词语,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全部精力”,把握得比较到位了。根据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基础上,孩子们知道了彼得的“真金”不是那含金量高的金子,而是成功的秘诀,想要获得财富需要通过自己辛勤地付出。于是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梦想比作金子,问他们的金子在哪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真金。他们有的说“我的金子在舞台上,我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就能找到真金。”有的说“我的金子在教室里,我要努力读书,就能找到真金。”是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金子”,并且潜意识中有为“金子”奋斗的信念,真为他们高兴!
但是这节课中仍然有不足之处,就是开头的时候,老师的牵引太多,抓得太紧,没有放手,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放宽心去让他们去学。本文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内涵比较丰富,道理比较深刻,因而需要我们教师巧妙设计,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完成一趟精神之旅。所以我想自己以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金子》课文教学反思篇2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前我先让学生合作完成“前置性作业”,在课堂学习过半后,让他们再小组讨论和修改,这时他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于彼得的辛劳也有了同感,所以对彼得的“全部精力”付出有了更多见解。有的小组写彼得起早贪黑地培育花苗,暴风雨来临还为花苗搭起帐篷,夜幕降临时还在辛苦劳作等等。这些文字为寻找“真金”真是锦上添“话”呀。
根据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基础上,孩子们知道了彼得的“真金”不是那含金量高的金子,而是成功的秘诀,想要获得财富需要通过自己辛勤地付出。于是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梦想比作金子,问他们的金子在哪里,是如何找到自己的真金。他们有的说“我的金子在舞台上,我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就能找到真金。”有的说“我的金子在教室里,我要努力读书,就能找到真金。”是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发现了自己的“金子”,并且潜意识中有为“金子”奋斗的信念,真为他们高兴!
但是这节课中仍然有不足之处,就是开头的时候,老师的牵引太多,抓得太紧,没有放手,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放宽心去让他们去学。本文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内涵比较丰富,道理比较深刻,因而需要我们教师巧妙设计,深入浅出地带领学生完成一趟精神之旅。所以我想自己以后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金子》课文教学反思篇3《金子》是一篇蕴含哲理的文章,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受到启发,便留下来种花,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从彼得的身上可以挖掘出很多“金子”,所以我想以文本为载体,以朗读为桥梁,以合作为踏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宗旨,积极主动地挖掘课堂中的闪光点,让孩子在语文课上也能不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金”。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出发,带领孩子寻找“金子”:
一、抓关键词句,悟人物品质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我先指导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告诉他们体会人物的形象,首先要找到有关描写人物的句子,然后在句子中去寻找能表现人物品质的词语,反复阅读和揣摩。学生通过“蜂拥而至”一下子就能感受到淘金者的数量之多,“一无所获”则能感受到他们失落的心情。通过对淘金者的分析指导,对于彼得的讲解就容易多了,孩子们根据关键的词句,逐渐从课文中感受到彼得不仅勤劳,而且还是个充满智慧,执着坚持的人。
二、手脑并用,会读会思
学习课文,不能单纯地看和说,也要让学生动动笔,学会多种学习方法。在课文第二段的教学中,我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直线、波浪线和括号的方式找出彼得的所见所思和所为,于是大家马上动笔开始寻找课文中的句子,然后很积极地来进行交流,根据他们的回答,再逐一分析。而且这种动笔的地方往往要求学生通过默读方式进行,这有利于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其余地方我则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和赛读等方式进行学习。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论文教学反思》,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