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
本文为大家分享小学品德教研工作总结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品德学科的教研工作将以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为突破口,与学校“伙伴式德育”相结合,促进课程改革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促进我校品德学科教学的优质均衡发展。教研组继续以新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实验室,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坚持“育人为先,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深化小学德育改革,打造学校德育文化,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在目标,充分发挥“指导、研究、服务”等职能,紧扣教学质量生命线,求真务实,以人为本,以质兴教。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小学品德课程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落实学科教学建议,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而努力。
二、具体教研内容及目标
品德学科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基本的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品德学科的教学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从小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何使学生在生活中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填平学生认识与行为之间的鸿沟,是全体品德教师研究的内容。
1.低段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使他们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2.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理想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工作
(一)把握和落实课程目标,探索综合课程新天地
促进课程综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亮点之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课程性质,从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选择等方面探索综合课程的新天地。
1.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儿童生活的综合性决定了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提供的范例,积极开发综合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消除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2.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应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以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其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这就需要教师与班主任和各位同事协调好关系,共同担负教育学生的重任。
(二)特色工作:
1. 加强学习,更新理念
(1)认真研读教材,尤其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组织教师针对新课程标准各阶段目标和各学段现行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性研究。
(2)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
2.钻研教材,因材施教
由于教研组的老师都既要上语文课、做班主任,又要承担本学科的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开展工作,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注重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做人因素,充分发挥学科本身的德育功能。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实际,自然得体,力求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体现出学科的渗透魅力,并能适时地延伸课堂的时间空间,开发课程资源,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提高渗透效应。
(三)一课三磨,提高实效
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空洞的。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改的相关精神,积极参加联片、区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学习研讨其他学校优秀的品德课教学设计,观摩录象课,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一课三磨”计划,由沈馨远老师执教《诚实的孩子》一课,张燕芳老师执教《健康过冬天》一课,沈洁琼老师执教《学习途径多》一课,胡育红老师执教《我们为祖先而骄傲》。通过教材解读、微课展示再到成熟的整堂课展示,组内老师群策群力,备课、研讨、修改……我们做到“一课三磨”,使得课堂更加完善。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也促使品德组内的全体成员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四)课题研究,提升教学研究水准
这学期,我们品德组的课题跟通学校的德育课题——伙伴式德育“故事型情境对话为载体的品德教学研究”。每位教师选定各自的研究课题,切实推动教育科研。全员参与,群策群力,使教研活动向高层次发展。
(五)本学期教研组及其教研组成员取得的成绩
张xx老师xx区公开课执教《健康过冬天》;发表文章一篇(省级刊物);一师一优课获省优;第四节“同一节课”结对指导。
沈xx老师执教xx区公开课《诚实的孩子》。
沈xx老师执教xx区公开课《学习途径多》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品德学科的教研工作将以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新课程教学评价研究为突破口,与学校“伙伴式德育”相结合,促进课程改革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促进我校品德学科教学的优质均衡发展。教研组继续以新理念为指导,以课堂为实验室,以学校教研组为单位,坚持“育人为先,德育为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深化小学德育改革,打造学校德育文化,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在目标,充分发挥“指导、研究、服务”等职能,紧扣教学质量生命线,求真务实,以人为本,以质兴教。以学科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小学品德课程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彻落实学科教学建议,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健全人格而努力。
二、具体教研内容及目标
品德学科是比较系统地、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基本的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品德学科的教学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从小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道德与法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何使学生在生活中提高认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填平学生认识与行为之间的鸿沟,是全体品德教师研究的内容。
1.低段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使他们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2.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理想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工作
(一)把握和落实课程目标,探索综合课程新天地
促进课程综合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亮点之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把握教学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课程性质,从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方式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选择等方面探索综合课程的新天地。
1.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儿童生活的综合性决定了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教材提供的范例,积极开发综合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消除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
2.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大量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应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以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与其他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这就需要教师与班主任和各位同事协调好关系,共同担负教育学生的重任。
(二)特色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理念
(1)认真研读教材,尤其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组织教师针对新课程标准各阶段目标和各学段现行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性研究。
(2)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
2.钻研教材,因材施教
由于教研组的老师都既要上语文课、做班主任,又要承担本学科的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开展工作,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注重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做人因素,充分发挥学科本身的德育功能。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实际,自然得体,力求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体现出学科的渗透魅力,并能适时地延伸课堂的时间空间,开发课程资源,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提高渗透效应。
(三)一课三磨,提高实效
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空洞的。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改的相关精神,积极参加联片、区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学习研讨其他学校优秀的品德课教学设计,观摩录象课,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一课三磨”计划,由沈馨远老师执教《诚实的孩子》一课,张燕芳老师执教《健康过冬天》一课,沈洁琼老师执教《学习途径多》一课,胡育红老师执教《我们为祖先而骄傲》。通过教材解读、微课展示再到成熟的整堂课展示,组内老师群策群力,备课、研讨、修改……我们做到“一课三磨”,使得课堂更加完善。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也促使品德组内的全体成员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四)课题研究,提升教学研究水准
这学期,我们品德组的课题跟通学校的德育课题——伙伴式德育“故事型情境对话为载体的品德教学研究”。每位教师选定各自的研究课题,切实推动教育科研。全员参与,群策群力,使教研活动向高层次发展。
我们教研组以“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为主题,以“自由是学习的形式,自主是学习的归宿”为课题,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回顾本学年教研工作如下:
一、领会课程标准实施课题方案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因此,只要处理好“玩”与“学”的关系,就能充分体现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我们反复品读了新课程的性质、基本概念、设计思路及教材的编排,确立了课题研究的主题:自由是学习的形式,自主是学习的归宿。并围绕主题,拟订研究活动的方案:(1)每位教师上好一堂“三优课”,共同研究教材与学生,共同探讨教法与学法,共同剖析得与失。(2)要求教师互听随堂课,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认真写好教学心得、案例分析与反思及教学经验总结等(3)对每位教师进行一月一次的备课考核,每周进行备课课、说课和议课等研究活动,集思广益,使研究活动进一步得到深化。
二、整合教学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为了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引导学生”。这是新课程关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新的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观念。教材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才能使课程变为学生自己的课程,唤起学生的自我需求,以自己的方式对教材进行诠释、理解、改造和重组;发挥同伴的合作交互作用,通过师与生,师生与教材的`沟通、对话与应答,共创共生、求异创新。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处理教材时,不仅仅把目光局限于室内及教材,而是转向室外,转向生活;既注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视为素材库、信息源,或是知识探索的起点,由此引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教《心中的110》时,首先,我课前布置学生了解本校或者社会有没有儿童、少年因警惕性不高而上当受骗的事例,有没有儿童少年迷恋游戏机、网吧而影响学习、生活甚至被骗,被拐,被勒索,被伤害的事例。做好课前相应的准备,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情共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教师将课程内容变成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将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利用学科整合,通过丰富的体验和表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三、实施赏识教育探索评价方法
新教材呼唤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焕发课堂活力的催化剂。采用赏识教育能创设这种氛围,因为赏识教育并不是简单的表扬和鼓励。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从以下几个层次去操作: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在生活课中,实施赏识教育:我们“定环境,找感觉”,时时处处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让学生找到好的感觉。
评价工作是课改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活动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教师的正确的引导下,学会评价自己,学会评价别人,学会做人的道理。在评价过程中,采取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轨迹,杜绝学生校内校外表现的差异,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目的。具体操作:淡化学生之间的评比,注意分清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注重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提供多层次评价,重视家长评价。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评价。客观真实、全面的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步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四、注重师德修养增强人格效应
教师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是学生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种现象就是教师的人格效应。
本学期我们品德教研组努力发挥品德学科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为中心,坚持以推进课改为核心,以转变教学思想,接收、融合、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为目标,着眼课堂教学,深化学科教研,努力使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适应新的课改要求,使教师专业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素养得到良好培养,切实提高小学品德课程实施质量。本学期我们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学习,更新理念
1.认真研读教材,尤其是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组织教师针对新课程标准各阶段目标和各学段现行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专题性研究。
2.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使每位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基本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教学评价等。
二、钻研教材,因材施教
由于教研组的老师既要上语文课、做班主任,又要承担本学科的教学,任务繁重,因此,我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开展工作,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注重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育人因素,充分发挥学科本身的德育功能。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实际,自然得体,力求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体现出学科的渗透魅力,并能适时地延伸课堂的时间空间,开发课程资源,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提高渗透效应。
三、一课三磨,提高实效
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空洞的。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改的相关精神,积极参加区内外和联片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学习研讨其他学校优秀的品德课教学设计,观摩录象课,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一课三磨”计划,由张燕芳老师执教《会变脸的水》一课,胡育红老师执教《许多物种消失了》一课。通过教材解读、微课展示再到成熟的整堂课展示,组内老师群策群力,备课、研讨、修改……做到“一课三磨”,使得课堂更加完善。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也促使品德组内的全体成员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四、课题研究,提升教学研究水准
这学期,我们品德组继续上学期的课题“小学品德课程中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每位教师选定各自的研究课题,切实推动教育科研持续开展,全员参与,群策群力,使教研活动向高层次发展。
五、不足与反思
回顾过去,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深深的遗憾,因为我们思品教研组成员都是兼职人员,活动次数相对较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一课三磨”和研讨活动,将学科知识与班队活动、综合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教育,使品德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品德教研工作总结(集锦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小学品德教研工作总结,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