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汇总17篇)

作者:edditor12023-09-27 14:20:18242

当我们的思想中积聚了许多的想法和观点时,我们常常会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对我们的思维习惯的养成是有益的。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1篇

在我们椒江有许多文化墙,烈士山脚下就有一处。在那幽静的小路旁是一排图字结合的文化墙。

在大年初五的早上,我和爸爸吃过饭,一起来到烈士山脚下参观文化墙。我们来到了山脚的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千字文》三个大字,接下来是千字文的简介,我从介绍中知道了《千字文》是周兴嗣所编的,《千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结尾。全文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据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絮的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首理、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方面。

《千字文》前四句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辰宿列张。”说的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的天文现象。接下来是有关自然地理的“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说的是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形成霜。黄金产地在金沙江,玉石产在昆仑山冈。有修身养性的“德建名立,行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说的是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空旷的山谷口呼喊声传得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还有关人伦道理的“罔谈彼短,靡恃已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说的是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诚实的话要经得起考验。

我一边走一边看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懂得了很多的做人道理。我要向他们学习,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2篇

翻开尘封的历史,有多少贤人雅士忧国忧民的情怀让我们感动,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处在浮躁的当今社会,多少人荒废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又怎么不让人忧心呢?

姑且不说北京旧城墙被拆除所带来的物质文化和传统精神文化的丢失,有的地方争先把古代名人当成自己的祖先加以重金炒作,以创造收入,就让人大跌眼界。试问:有谁还在真正捍卫民族文化?2006年,韩国人把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向联合国申请了文化遗产保护,并获得了成功,这件事曾让无数的中国人感到痛心疾首。如何保护好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从这份痛中,要不要更深思、更反省一下自己呢?

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节日的意义,主要在于弘扬一种文化,倡导一种精神,如果借节日安排休息度假,那就忽略了节日的文化价值,让节日埋没于集中进行的物质消费中,依附于它的休闲活动,自然会变得乏味。节日,不能仅仅被当作是消费和休闲,人们更应注重享受文化的滋养。因此,“黄金周”不能只有“黄金”,好淡忘了“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春节,这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灯,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映照着当代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明亮又温暖,从满满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了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们的一片归心。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的情感释放日,我们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清明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的支柱。清明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季节仪式。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起源与人们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复合了古代秋尝与祈求子嗣等内容,蕴含了中国人家庭团聚、分享亲情、向往美好的人伦理想,具有整合与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赏月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沟通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上人团圆”的情怀。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有人说:“只有整个社会具有文化良心,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所以在我成长的路上,我那不变的初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始终伴我左右、牵着我的手,于是我成长的脚步更沉稳、更坚定!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3篇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提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这一点在抗疫中也得到深刻体现。人们看到,在武汉“封城”的70多天里,武汉人并不孤单——来自中国各地的医疗和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武汉,全体中国人都在以各种方式为武汉加油打气,海外华人也纷纷捐款捐物,这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真实写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一理想追求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人类所追求的公正合理世界秩序的价值目标是共通的。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国与各国的守望相助、“投桃报李”令人印象深刻。在日本捐赠给武汉抗疫物资的纸箱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无锡回赠给日本丰川市的口罩包装箱上,写着“一衣带水,源远流长”……这场疫情防控,让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更加闪亮。

多难兴邦,是中国人对灾难的一种辩证观。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坐标下,这场疫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历程中经历的又一个风浪。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华民族,再一次展现出了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放眼未来,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14亿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信心更加坚定,更有力量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风云中坚毅前行,努力实现既定发展目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4篇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5篇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

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

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仅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不利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点亮孩子的心灵。

人的道德必然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

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6篇

中国,最贴切的形容词便是:文明古国、千年大国、礼仪之邦。可不管是哪个形容词,都凸显出中国是一个文明的特性。是的,因为有文明,中国才会有千年的底蕴。因为有文明,中国才会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大国。中国是一个千年的大国,其中不知道涌现出了多少影响世界的文明。四大发明:造纸术,因为有造纸术,中国的文化才得以传承。活字印刷,因为有活字印刷,中国的文化得以传向世界。指南针被广泛用于航海和指向。炸药更是矿物开采的必备品。四大发明是影响世界的文明,是中华文明最杰出的著作之一。除了四大发明,在科技方面,中国更是有许多其他的著作:赵州桥凸显出我国古代先人的智慧,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更是我们华夏文明的结晶,古代中国王权所在的故宫及其文化也是我国的宝贵遗产。

中国,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中间经历了数十个朝代,从夏商的青铜文化到现代56个民族多样的文化,哪一个不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文明从唐朝开始兴盛,唐代的诗词是最著名的。其中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著名诗人,李白的诗飘逸向往自由,诗圣杜甫的诗悠闲恬静,唐诗是中国诗歌的一颗明珠。宋代诗词更以词曲闻名中外,出现了李清照、“三苏”等大词人。明清小说将白话文推向高峰,《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并称四大名著,流传后世。

虽然我们华夏文明曾经是影响世界的文明,可是我们不得不沉痛的看到,我们的传统文明正慢慢被丢弃和窃取,从基本礼仪到科技发明,为什么我们还要向韩国学习拜孔仪式,为什么韩国人说孔子是他们的祖先?为什么日本人说我们的武术是从日本学的?我们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别人就将之窃为己有,我们纪念屈原端午节居然是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人们,觉醒吧,不好好保护自己的文明,我们就丢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个强大的国家一定有自己灿烂的文明,我们应该以史为鉴,珍视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传承我们的五千年文明!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7篇

学习传统文化,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谐快乐,这既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又是这段时间以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收获。以前,我们遇事很多时候都是根据自己当时当地的心情、情绪来处理面对的问题。如果我们学了传统文化,有一颗宽爱地心,我们会在矛盾冲突发生以前有预见性地化解矛盾,无论何时,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从对方的出发点考虑问题,理解对方,从而更有效地沟通思想,解决问题。

《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们时时如此,积极主动地工作。那么,我们的工作该是多么和谐惬意的一件事。因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学深,学透,学到我们的骨髓里,运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学习传统文化,对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学习传统文化应该体会到以下几点:学会爱社会,爱祖国和遵纪守法、学会感恩、学会礼仪为先、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廉耻、学会替他人着想、学会与人和谐相处等等。

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深入更多人们的心灵,走向大众。带来一个和谐的社会。走向一个美好的未来。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8篇

首先我很高兴能够选上杨老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杨老师的传统文化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节课不仅仅在于教会你传统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让我对自己更加懂得了让自己过的充实,让自己学会了取舍以及洒脱。

记得小时候学古诗,学名著,当时只不过是为了学业要求,为了显示让父母开心。高中时学习孟子论语,只不过是为了高考的要求。当时在我的心中认为这些文化的精华是很高深,但是当时却很少去体会里面真正所代表的意义。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却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么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学,如何改,想不想学,想不想改。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上这堂课的开始,老师就让我们每人准备自己对国学和传统文化认识和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上去讲讲。在自己的准备和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来传统文化对我们人手的指导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说我自己讲的《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们经常缺少主见,总希望依赖他人。很多时候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以前没学到什么。其实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学习的,别人的只能参考,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听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还是要克服自己惰性,从根本上博学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顺利伐舟。还有《论语-学而》中的过则勿禅改,其实一个人不要害怕做错事,没有谁是都不错的。但很少人却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它。我们都只会选择逃避,怕丢脸,总是找一堆的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一个大丈夫如果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么他还能做什么呢?我们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一错再错,所以要勇于承认错误的同时,并且学会改正。还有《孟子-公孙丑上》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自己从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便决定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所要承担的责任。不要抱怨什么条件,运气等一些因素不好,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们做下了决定,我们就要有接受后果的那些担当,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败。或许有些东西的优劣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承担我们以前做这些事情的后果,好比那句话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对我们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贪图享受,不要现在把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毁了。一学期课当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和指导,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四书五经,原来还有如此多的东西。老师的卦象讲解更是精彩。这些枯燥的知识,通过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仿佛是一个小故事一样,每一个道理都在鞭策着我。国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古人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领悟出来的,每一句话言简意赅,同时又是我们的生活写照。其实回想一下,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我现在觉得以前的我是如此的可笑和无知。以前的我每天都在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天都想着明天要怎么做,以后要怎么做,但是真正去做的却很少。一个学期以后除了发现自己的`年龄大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增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后,我学会了在每天的课余时间多看些书。我记得老师说过人这一生很短,很多人都觉得人这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的人觉得无聊呢?

我当时就被这句话震住了。是啊,我已经不止不觉过了人生的二十年,可是我在虚无的时空里就这么浪费掉了。人生最开始的二十年,本应该是我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好让自己过好接下来日子准备着。现在想想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每天都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我记得老师解过一个慌字,人为什么会慌,是因为心里没有底,心慌。每个人都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内心。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从容的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面对挫折。我偶尔会在星期二的时候跑去听老师的从内盛到外亡。我记得当时你讲海上钢琴师的时候,你说了其实成功的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不要患得患失,要学取舍。我突然有所领悟,对啊,人这一生很幸运的就是有的选择,但也不幸的就是我们的选择太多了,很多小孩子学这学那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会。我也是,学的东西太杂了,到头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出来换饭吃,是该值得好好深思了。其实在课中你给的经典句子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

其实传统文化的范围太广太广,太深邃了。它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9篇

首先我很高兴能够选上杨老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杨老师的传统文化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节课不仅仅在于教会你传统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让我对自己更加懂得了让自己过的充实,让自己学会了取舍以及洒脱。

记得小时候学古诗,学名著,当时只不过是为了学业要求,为了显示让父母开心。高中时学习孟子论语,只不过是为了高考的要求。当时在我的心中认为这些文化的精华是很高深,但是当时却很少去体会里面真正所代表的意义。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却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么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学,如何改,想不想学,想不想改。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上这堂课的开始,老师就让我们每人准备自己对国学和传统文化认识和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上去讲讲。在自己的准备和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来传统文化对我们人手的指导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说我自己讲的《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们经常缺少主见,总希望依赖他人。很多时候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以前没学到什么。其实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学习的,别人的只能参考,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听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还是要克服自己惰性,从根本上博学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顺利伐舟。还有《论语-学而》中的过则勿禅改,其实一个人不要害怕做错事,没有谁是都不错的。但很少人却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它。我们都只会选择逃避,怕丢脸,总是找一堆的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一个大丈夫如果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么他还能做什么呢?我们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一错再错,所以要勇于承认错误的同时,并且学会改正。还有《孟子-公孙丑上》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自己从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便决定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所要承担的责任。不要抱怨什么条件,运气等一些因素不好,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们做下了决定,我们就要有接受后果的那些担当,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败。或许有些东西的优劣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承担我们以前做这些事情的后果,好比那句话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对我们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贪图享受,不要现在把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毁了。一学期课当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和指导,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四书五经,原来还有如此多的东西。老师的卦象讲解更是精彩。这些枯燥的知识,通过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仿佛是一个小故事一样,每一个道理都在鞭策着我。国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古人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领悟出来的,每一句话言简意赅,同时又是我们的生活写照。其实回想一下,我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我现在觉得以前的我是如此的可笑和无知。以前的我每天都在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每天都想着明天要怎么做,以后要怎么做,但是真正去做的却很少。一个学期以后除了发现自己的年龄大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增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之后,我学会了在每天的课余时间多看些书。我记得老师说过人这一生很短,很多人都觉得人这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的人觉得无聊呢?

我当时就被这句话震住了。是啊,我已经不止不觉过了人生的二十年,可是我在虚无的时空里就这么浪费掉了。人生最开始的二十年,本应该是我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好让自己过好接下来日子准备着。现在想想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每天都在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我记得老师解过一个慌字,人为什么会慌,是因为心里没有底,心慌。每个人都应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内心。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从容的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面对挫折。我偶尔会在星期二的时候跑去听老师的从内盛到外亡。我记得当时你讲海上钢琴师的时候,你说了其实成功的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不要患得患失,要学取舍。我突然有所领悟,对啊,人这一生很幸运的就是有的选择,但也不幸的就是我们的选择太多了,很多小孩子学这学那到头来什么都没有学会。我也是,学的东西太杂了,到头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拿出来换饭吃,是该值得好好深思了。其实在课中你给的经典句子不仅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

其实传统文化的范围太广太广,太深邃了。它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10篇

翻开尘封的历史,有多少贤人雅士忧国忧民的情怀让我们感动,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处在浮躁的当今社会,多少人荒废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又怎么不让人忧心呢?

姑且不说北京旧城墙被拆除所带来的物质文化和传统精神文化的丢失,有的地方争先把古代名人当成自己的祖先加以重金炒作,以创造收入,就让人大跌眼界。试问:有谁还在真正捍卫民族文化?20XX年,韩国人把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向联合国申请了文化遗产保护,并获得了成功,这件事曾让无数的中国人感到痛心疾首。如何保护好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从这份痛中,要不要更深思、更反省一下自己呢?

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节日的意义,主要在于弘扬一种文化,倡导一种精神,如果借节日安排休息度假,那就忽略了节日的文化价值,让节日埋没于集中进行的物质消费中,依附于它的休闲活动,自然会变得乏味。节日,不能仅仅被当作是消费和休闲,人们更应注重享受文化的滋养。因此,“黄金周”不能只有“黄金”,好淡忘了“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春节,这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灯,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映照着当代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明亮又温暖,从满满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了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们的一片归心。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的情感释放日,我们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清明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的支柱。清明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季节仪式。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起源与人们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复合了古代秋尝与祈求子嗣等内容,蕴含了中国人家庭团聚、分享亲情、向往美好的人伦理想,具有整合与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赏月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沟通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上人团圆”的情怀。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有人说:“只有整个社会具有文化良心,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所以在我成长的路上,我那不变的初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始终伴我左右、牵着我的手,于是我成长的脚步更沉稳、更坚定!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11篇

从一三年开始,也就是癸巳年,笔者开始接触传统文化,起初因为对佛学感兴趣,把基本的几部佛经读完,然后被《药师经》中的东方世界吸引,经常反复诵读体悟,感悟出生命中很多奇妙又无法解释的现象和佛理。

笔者带着佛经中的疑问进而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看传统医书时,顿时对中医养生的神秘震撼,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规律,进而开始接触并学习有关命理方面的传统文化。

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发现各种术数书中有很多思想观点以及结论并不能让人完全信服,为了找到可靠的证据说服自己,继而翻阅过很多关于原始五行解说的书籍,发现古人对天文方面的研究成果竟然与当今的天文学成就高度吻合,惊叹之余,为了弄明白古人是怎样发现日月星辰运转规律对生命产生影响的奥秘,看了很多传统书籍,虽然没能找到合适的解释,但是发现,从魏晋以后隋唐以前有一种外来学说被吸收进来,那就是古巴比伦的星座文化。

我离开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进入了西方世界的星座学说,不同的文明带给人不同的文化体验,两河流域的传统文化也很精彩,西方文化的直观表述加之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让我很快学会了绘制星盘并对星盘进行解读,对于同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用东方传统文化衍化和用西方星座文化解读的结果竟然高度相似,当然侧重有所不同,那就是,东方重客观体用,西方重自我感受,让我瞬间化解了学习传统文化中产生的很多疑问。

于是笔者又返回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逐渐清晰的生命画面出现在眼前,这种感觉就像我们平时看三维立体画一样,瞬间突显出来,结构严谨,无懈可击,只要不过多的注重某些细节,始终会保持全局的完整,然而,这个结果却令笔者更加迷茫了,为什么会这样?

宇宙中存在了何种能量在操控着万事万物的规律?这种规律象征始终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自从新冠疫情开始,笔者开始对道家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放弃了其他自媒体平台中财经领域和星座领域的创作,3月22日正是甲子日,也是一个新的开始,笔者注册百家号成功通过,开始发表了第一篇文章《老子的道德经说了个什么道》并开始体悟老子的思想。

这就是笔者八年来学习传统文化走过的路,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微小心得,希望能够对想要学习或是正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朋友有一点帮助。

首先,您学习传统文化想解决什么问题?如果您仅仅是因为国学热,想要弘扬传统文化,那么很难深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去,还会感觉枯燥乏味,并坚持不了多久。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有目标,有追求,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顺其自然地把自己代入到传统文化的玄妙之中。

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精华的传承,其中,也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困惑的观念,也会遇到古人有意无意间挖的陷阱,如果把这些当成糟粕,那么您会少走很多弯路,如果把这些当成经验去实践,您将学会更多识别真伪和爬出陷阱的技能。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精华与糟粕的共同存在,在老子看来是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都会有用,但非只有好作用。

如果您对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兴趣,笔者的观点是最好读原著,不加任何注释的那种。您可以看一下笔者百家号中对《道德经》的体悟,也许你会嗤之以鼻或者咯咯大笑,甚至笔者写完后过段时间再读也会深感肤浅,即使这样,丝毫不会改变笔者对《道德经》的继续体悟。虽然幼稚,甚至体悟出的涵义距离《道德经》原著思想已经十万八千里,但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体悟,这就是学习的过程,把别人的解读临摹得再好,终究不是最真实的自己,我们寻找的是自己生命中的需要而不是和自己玩皮影戏。

如果我们一味的阅读传统经典,甚至可以背诵,但是从来不用,那就毫无意义。如果想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玄妙之处,就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研究上,一定要用,要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感悟出古人的大智慧。

无论学习哪方面的传统文化,保有认真求实精神显得非常必要,但前提是得学会挑选书籍。比如专注中医术数类,那就从基础开始看起,循着问题找书,不要随着兴趣宽泛涉猎,集中精力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证据,毕竟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书籍汗牛充栋,我们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把所有书统统看完。

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快,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在这个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态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世人厌倦了外在物质享受,逐渐追寻内在精神满足,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但在学习、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的进入很多思想以及认识上的误区。

由兴趣引导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之初,难免会对古人及其思想或者某种信仰产生崇拜心理,而盲目相信其中的思想表现出的大智慧,也难免会主观片面的夸大某派贤人、某种术数、某种信仰在传承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作用,从而极度主观的评价这些内容,对自己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产生过多干扰,以及屏蔽了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持有的怀疑精神,那么这样就会产生迷信思想,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摆正自己的价值观和认识论很重要。

文明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是文明的传承,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进步的思想,同时也有糟粕的经验,我们不能把古人失败的经验当成认识事物的法宝,更不能错误的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所以掌握古人思想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在阅读传统经典书籍时,笔者再次建议最好阅读古人的原著,而不是后人对原著的注疏。因为后人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带有自己的思想对原著进行解释,难免会遵循历史规律偏离原著思想,我们需要的是自然规律而不是社会经验。

有人说,阅读原著时由于自己认知限制,会偏移古人的逻辑和思想太多得不到真实解释,那也不能因噎废食,毕竟这是一条自我体悟之路,他人爱莫能助,也是一条必经之路,这种最肤浅的解读,是您此时此刻的体悟,不受任何解释的扰乱,是内心对自然规律的体验,即使前人的解释非常完美,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但不能接受,除非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因为只有自己的思想认识才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我们不能失去宝贵的自我思考能力。

但是在自己理解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讲不通的地方,这很正常,毕竟有些经典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更何况有些经典已经被后人篡改,但不要怀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也不要为了把经典思想讲通,而把很多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硬生生的安放在原著之上,这样会把我们应该面对的问题错误的解决掉,从而失去原著真实思想浮现出来的机会,所以不要为了自圆其说而生搬硬套,这样的解读既不符合原著思想,还会违背学习传统文化的初衷。

不要过度纠结某句话,甚至某个汉字的解读之上,每个汉字可以解释出多种涵义,但是经典之所以传承至今,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古人认识事物的正确思想,如果实在无法解释某个字或者某句话时,那么就放过,当做完通篇理解,基本可以体会出古人思想时,您会发现,那些不懂的字和句子已经不再重要,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基本思想而不是古人经验的制作过程,有时候我们根本就没能读懂一本经典,但只要弄明白经典中的逻辑思想,也算是一种进步,毕竟我们不是专门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

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逐渐深入的时候,要培养出学习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辩证取舍。如果认为传统文化全部是智慧精华的人,那么他就是在迷信,如果认为传统文化全是愚民思想和糟粕的人,甚至为了验证西方文化先进性而学习传统文化的人,那么他就是无知,这些态度都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善于学习传统文化的人身上。

我们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对待西方文化,即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抵制抛弃。每一种文明都会有相应的文化传承,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魅力所在。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阐述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礼教影响下的先人尚且能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我们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更应该放下偏执。

所以任何文化中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权衡利弊,吸收实践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总结转化糟粕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学习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以后笔者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不足之处请朋友们多多指教。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12篇

古老的中国在过去是个礼仪之邦,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希望我们的国家除了繁荣富强之外,还是一个真正的礼仪之邦,人人都有很高的文化教养。要达到这个目标,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是从现在开始普遍地熟悉背诵最有文化价值的东西——经典诗文。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而孩子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华文明靠他们传承,民族精神靠他们弘扬,中华民族靠他们振兴。

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又为了丰富孩子的课外生活,使部分有兴趣的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能说会道,语言素质加强,语感加强,我园积极地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为了达到人人都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唐诗》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阶段的要求,进行了不同年级组背诵不同段落的训练,并结合了动作、手势、表情等基本步骤的训练。本次诵读活动参与人数达40余人,是我园一次规模较大的读书活动。在活动中,师幼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组织,使这次诵读活动成功举行,圆满结束,并使我园的“读书活动”再次推向高潮。

通过这次活动,反映出教师们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责任心,教师非常重视这项活动,珍惜这次展示机会,很好的锻炼了各班幼儿的胆量,提高了幼儿的诵读水平。

每班幼儿态度认真,充满自信的展示着自己,能够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作品,能够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整体配合较为默契,达到了我们预期效果。通过评委老师的认真评选,以下节目获得不同奖项:

第一名:中班的《小树叶去旅行》;

第二名:大班的散文《天亮了》;

第三名:大班的《伞》。

存在问题:

1)个别班级纪律不够好。

2)朗读水平有待于提高。如:语速的调控、语调的抑扬顿挫、词句停顿、音节重读轻声等技巧性问题较为突出,希望在今后教学中加强朗读指导。

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师生召开讨论:谈一谈你在这次读书活动中的收获、发现的问题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总结之后,以书面形式上交。

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金瑛育园,我们深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便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13篇

无论是自然灾害、外敌入侵,抑或是外部封锁,从没压垮过中国人民,正是因为中国人具有不惧苦难的坚韧品格,怀有“舍小家顾大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习近平主席曾说,“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这次抗击疫情的举国战役中,这种宝贵的家国情怀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

1月23日,为有效遏制病毒传播,一场堪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公共卫生隔离行动在武汉开启。很多市民默默承受丧失亲人的痛苦,在家隔离配合政府防疫部署;一些家庭无私捐赠亲人遗体进行医学解剖,为增进人类对新冠肺炎的认识作出贡献。英雄的武汉人民有这样的共识:只要武汉疫情被有效控制,湖北和全国的疫情防控形势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放眼全中国,怀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中国人不计其数。来自中国各地的万余名医护人员快速驰援湖北与武汉,义无反顾地成为“最美逆行者”,有人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正是抱定共克时艰的意志,14亿中国人齐心响应国家号召,自觉居家隔离,为疫情防控尽自己的一份力。艾尔沃德在考察中国防疫工作后曾动情地说,“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极大延缓了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认为,“中国人民为防控疫情作出的牺牲,是对人类极大的贡献。”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提倡“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这一点在抗疫中也得到深刻体现。人们看到,在武汉“封城”的70多天里,武汉人并不孤单--来自中国各地的医疗和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武汉,全体中国人都在以各种方式为武汉加油打气,海外华人也纷纷捐款捐物,这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众志成城、战胜困难的真实写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一理想追求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人类所追求的公正合理世界秩序的价值目标是共通的。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国与各国的守望相助、“投桃报李”令人印象深刻。在日本捐赠给武汉抗疫物资的纸箱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无锡回赠给日本丰川市的口罩包装箱上,写着“一衣带水,源远流长”u20XXu20XX这场疫情防控,让人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更加闪亮。

多难兴邦,是中国人对灾难的一种辩证观。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坐标下,这场疫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历程中经历的又一个风浪。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华民族,再一次展现出了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放眼未来,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14亿中国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信心更加坚定,更有力量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风云中坚毅前行,努力实现既定发展目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14篇

翻开尘封的历史,有多少贤人雅士忧国忧民的情怀让我们感动,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处在浮躁的当今社会,多少人荒废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又怎么不让人忧心呢?

姑且不说北京旧城墙被拆除所带来的物质文化和传统精神文化的丢失,有的地方争先把古代名人当成自己的'祖先加以重金炒作,以创造收入,就让人大跌眼界。试问:有谁还在真正捍卫民族文化?2006年,韩国人把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向联合国申请了文化遗产保护,并获得了成功,这件事曾让无数的中国人感到痛心疾首。如何保护好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从这份痛中,要不要更深思、更反省一下自己呢?

节日是一种文化习俗,节日的意义,主要在于弘扬一种文化,倡导一种精神,如果借节日安排休息度假,那就忽略了节日的文化价值,让节日埋没于集中进行的物质消费中,依附于它的休闲活动,自然会变得乏味。节日,不能仅仅被当作是消费和休闲,人们更应注重享受文化的滋养。因此,“黄金周”不能只有“黄金”,好淡忘了“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春节,这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灯,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映照着当代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明亮又温暖,从满满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了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们的一片归心。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的情感释放日,我们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清明节,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的支柱。清明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季节仪式。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大节。起源与人们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复合了古代秋尝与祈求子嗣等内容,蕴含了中国人家庭团聚、分享亲情、向往美好的人伦理想,具有整合与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赏月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沟通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上人团圆”的情怀。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有人说:“只有整个社会具有文化良心,我们的文化才有希望。”所以在我成长的路上,我那不变的初衷——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始终伴我左右、牵着我的手,于是我成长的脚步更沉稳、更坚定!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15篇

在我们椒江有许多文化墙,烈士山脚下就有一处。在那幽静的小路旁是一排图字结合的文化墙。

在大年初五的早上,我和爸爸吃过饭,一起来到烈士山脚下参观文化墙。我们来到了山脚的小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千字文》三个大字,接下来是千字文的简介,我从介绍中知道了《千字文》是周兴嗣所编的,《千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头“谓语助者,焉哉乎也”结尾。全文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据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絮的介绍了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首理、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方面。

《千字文》前四句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辰宿列张。”说的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黄色的`,宇宙形成于混沌蒙昧的状态中。太阳正了又斜,月亮圆了又缺,星辰布满在无边的太空中的天文现象。接下来是有关自然地理的“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说的是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形成霜。黄金产地在金沙江,玉石产在昆仑山冈。有修身养性的“德建名立,行端表正。空谷传声,虚堂习听。”说的是养成了好的道德就会有好的名声:就如同形体端庄了,仪表就正直了一样。空旷的山谷口呼喊声传得远,宽敞的厅堂里说话声非常清晰。还有关人伦道理的“罔谈彼短,靡恃已长。信使可覆,器欲难量。”说的是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长处就不思进取。诚实的话要经得起考验。

我一边走一边看使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懂得了很多的做人道理。我要向他们学习,继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16篇

今天参加学校疏帘淡月汉服社办的中国传统知识竞赛的决赛,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不值一提的活动,本来也是抱着分享不去争什么的态度去的,但是之后却是因为现场的情况气氛还有各种问题把心情搞砸了,最重要的,想想,可能就是言不尽意与词不达意都是让人很痛苦的事情。每个部门或者社团承担一个活动要办好都不容易,我也曾经这么过来的,所以那些小问题可以忽略,只是希望,大家,尤其是作为志于传播传统文化的同学们,记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人不可无傲骨,但不可有傲气。

正因言不尽意,想好好整理下自己的讲稿,也是了了一颗对传统文化爱得深沉的心。

首先,感谢主办方给了这样一个平台可以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人。我能进入决赛,是一种侥幸,但侥幸,也是一种天意。

我选的是第一个题目,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落点在精髓二字,精髓的基本解释为精气真髓,比喻事物的精华部分,我个人不太赞同这种解释,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历了几千年的吸收和沉淀,到现在糟粕其实已经很少,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灵魂,也即我们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那么,灵魂在哪里?我们可以把文化分为有形和无形两个部分,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思想,而文化的灵魂则在于其无形的思想层面,换一个词,哲学。并不是我一人这么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文化的灵魂直接指的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包括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还有后来传进来的佛家等等,这些在现代都被笼统地称为哲学。

再论述到中国哲学的鼻祖,是哪里?可以比较东西方的不同,西方的东西好像就是在不断地创新然后推翻前面的结论,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国家的文化就像金字塔一样,从上到下,不断增加;从古到今,不断扩充。而金字塔的顶端应该算哪里?我想,当之无愧的当属《易经》,或名《周易》。可能至今还有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更多的是一本卜筮之学,是迷信。但显然不是这样的。以其第一卦乾卦来说,这一卦属于大吉的卦,好像其中的利见大人啊,无咎啊,吉啊等等讲的就是卜筮,你会遇到什么,你要怎样面对,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跟算命差不多;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它更多的讲的是安身立命出世处世的道理,比如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句话就会被人拿来当座右铭或者拿来教训晚辈,因为这是实实在在的道理。而且,这里面有很多都讲的是象,系词里面说,圣人是: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地理,乃始作八卦,彖言乎象,爻言乎变,所以六十四卦里面有很多关于象的描述也是暗含着处世之道。

我想要强调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之前有一些国学朗诵活动的普及就是很好啊,虽然说美国那些地方的教育是多么多么好,但我依旧认为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抓起的重点是要从小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人有好有坏,为什么我们会有好坏的概念,就是因为我们是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准绳的,如果什么时候这个准绳没有了,我们的民族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为什么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大家,一是环境所致,二还是环境所致,现在应该抓紧的还是精英教育,但是可惜上下不同体,社会太浮躁,但,大乱之世必有伟人出,也许是现在还不够乱,也许,伟人还在成长。

对于某位菇凉提的问题,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还在?用一句文言回答。我实在不知道你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我想说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必然是以人为载体的,如果人都不在了,再牛掰的东西也只是个东西,没有了创始者赋予它灵魂,就只是死物,死物如何延续?不才认为这就应该归于中国医学的作用,没有中医都活不下来!当然,真相不是这么诡异耍流氓的,只是我现在能想到的也只有一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为代代人都有这样的抱负,灵魂不死,故而永存!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第17篇

我们课题组开展的题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第二阶段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现在我们将近期研究的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借用陶行知先生在《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中说的一句话:“在现状下,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本阶段我们研究的同时,切身感受到要想加强语文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定要遵循以上六个原则。我们在给学生讲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时,应该让学生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汉字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内容,能说会写也是小学语文对学生语文能力考查的重要标准。同时,汉字本身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讲解汉字的结构特点,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度,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中书法的艺术魅力。在低年级中,教师可以讲解诸如“日”“月”“羊”“火”这些字的古代的象形字结构和演变过程。在高年级阶段,则可以结合字形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例如,“社”是由“礻”和“土”组成的,“礻”代表神祇的意思。社在古代的意思就是神守护着土地的意思,因此中国古代人所称的社稷就是土地神的意思。古代帝王都要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建造神坛,这个神坛就是社稷,如果社稷变了,那么国家也就没了。由此,社稷一词在后来就与国家具有相等的含义。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时可以整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小学课堂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传统节日的因素,在节日当天进行教授。在教授时还可以加入相关道具,或者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小学课文《北京的春节》和《看花灯》两篇课文中,教师就可以现场带上花灯,让学生猜灯谜,也可以带上笔墨,让学生自己编词造句书写春联。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提升了对课堂的参与度,也提高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师应引导发挥好学生的诵读特长,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提高学生文化品位。通过读诵经典可以最直接地让学生产生对古代文化的印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据笔者的观察,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都让学生死记硬背经典,导致学生反而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厌恶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所带的班级中引入了唱诵式的读经方法,通过将诗歌编成一首首歌曲,让学生更加喜欢读经,也更容易记诵。例如,在教授古诗《十五夜望月月》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历史上还有哪些诗人写过关于中秋节的诗词?他们的诗词选取的是什么景物?中秋节人们一般都会表达怎样的思绪?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教学,采用入情入境的方法,带领学生体会诗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再引领学生走出诗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想。既锻炼了学生的品析诗文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对中华传统节日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上是我们课题组针对本阶段研究的一点感悟,接下来的研究,我们会本着上述留个原则,有目的、有方法地努力继续开拓进取!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汇总17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