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2
“冬日的阳光”营造了一种温馨而又伤感的氛围,“孩童时代”点明了整篇作品的主题,“骆驼”是整篇作品的主线。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冬阳童年骆驼队课件,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一、说教材
本文是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单元训练重点】
阅读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根据课文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地读写“毡帽、优质、咀嚼、铃铛、交错、沙漠、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2、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特点。
【授课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谈话法、重点突破教学法。
三、说学法
联想、感情朗读、默读、做批注。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轻轻地走进童年的记忆
1、创设情景,走进自己的童年。
激发“共鸣”应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上乘境界。教师若能善设机巧,让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共鸣”。如此学习课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林海音童年在老北京的生活,现在的小学生却不太容易领悟得深刻。所以我安排了笑谈自己的童年趣事来导课,进而欣赏作者的童年趣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这样导入: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无忧无虑又充满幻想。你小时候做过哪些有趣得事,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2、激发想象,走进作者的童年。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词语进行联想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课题是文眼,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包容量如此大、又如此具有审美特质的题目,却是不多见的。要抓住这一素材,展开一个凝练的、对全课的展开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联想环节,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1)林海音的童年是在老北京的城南度过的。她的童年里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呢?今天,我们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
(2)这种形式的题目以前见过吗?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看实际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得到了不错的落实。学生凭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个性化的理解,基本上都把握住了一点一——童年的快乐。应该说,这一理解与课文真正要表达的那种怀念而感伤的情绪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是这种距离,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们之间的差距为后面的学习,无论是在内容理解上还是在情绪体验上,既提供了一种铺垫,又提供了相当的增容空间,使得下文的展开和深入变得更容易而自然。
多媒体能再现一种失去的场景,我用形象优美的画面,让人伤感的《送别》的音乐,转瞬间就把孩子们带回到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接着设问,其实,在作家林海音女士的脑海中也无数次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课件1: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照片并配有《送别》伴奏)。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
(二)诵读感悟,深深地体味童年的往事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时巩固运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查字典,解决字、词的一些简单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都是我经常布置的预习内容。本课对于常识性的知识,应放手让学生在预习时自行解决。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我除了正音和范读一些难读的句子外,相机解决一些常识性问题问题。这些已经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自行解决:
(1)拉骆驼的;(2)毡帽;(3)骆驼的反刍现象;(4)反穿大羊皮等。
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我更认同钱正权教授的观点,语文教学中也要重视理性的培养。本课条理非常清晰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素材。我这样设问:“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往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能概括出,课文是以季节交替的顺序,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么几件事。从而领悟到了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俗话说,会讲的讲成一条线,不会讲的讲成一大片。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找好“切入点”,良好的切入点能“牵一发而动全文”,能“切”出兴趣,“切”出能力,“切”出高效课堂。我选择了这样的切入点:“把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反反复复多读几遍,好好品味品味,简单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堂教学实际证明是可行的,能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能紧扣文本特点,突出教学重点;能解决教学难点;能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坚持个性化理解,个性化感悟,个性化朗读。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阅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在四个片段的教学中,都采取了“默读——做批注——谈感悟——感情朗读”的教学模式。例:
<一>学骆驼咀嚼
师:骆驼咀嚼有趣吗?来一起读一读。
师:看骆驼咀嚼,林海音的牙齿怎么也动起来了呢?
师:你认为这个时候的林海音怎么样?
师:这份天真,这份好奇,你能读出来吗?
师:林海音写下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你认为42岁的林海音再看到骆驼,还会学它们咀嚼吗?为什么?
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二>和爸爸争论骆驼脖子上系铃铛的原因
(1)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现实的,而当时林海音的想法是天真的、充满诗意的。来读一读,读出这份天真、幻想和诗意。
(2)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在想什么,笑得又是什么?
(3)你同意谁的观点?
(4)我们来对读一遍这个片段。
(5)42岁的林海音再看到骆驼,再听到驼铃声,还这样想吗?读这一段话:
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
<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语文学习有一个广阔的空间,拓展材料的运用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是问,总是问!”最能体现童年林海音的天真好奇,但文中却寥寥数语带过,学生不好体会,所以再次增设了一份《我们看还去》中的问爸爸妈妈什么是贼的材料。这份拓展材料在不遏制学生想象力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信息,解决了难点。
1、大家看这件事:谁来读读?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2、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课文,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
生:
3、既然“总是问,总是问!”想一想,她还可能会问些什么?
生:
1、既然“总是问,总是问!”她的问题肯定不仅仅是关于骆驼的。在《城南旧事》里,有这么一个情景,指名读一读。
课件5:
2、林海音为什么“总是问,总是问!”呢?
3、人到中年的林海音,这样的问题还会再问吗?
这一在每个片段反复追问的问题,把原文中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那份隐约的沉重感一扫而光。使学生和文章、和作者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一个个消逝的问题,其实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课堂上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学生的理解和心灵的感悟,在这一片段中,和文章、作者靠近了,结合了。种种感情交织在字里行间,弥漫课堂,充溢心灵。
4、再读这段话。
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这段话是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主旋律,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整堂课,学生主要就是在笑谈趣事的过程中,品悟“童年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这段话不只是形式的简单重复,学生的理解感悟也在一次次地加深、升华。这是一种回环旋绕的递进。在教学中,这段话一共让学生朗读了四次,达到了熟能成诵的效果,丰富了语言积累。应该说,开始时学生的诵读是比较被生硬的,一定程度上游离在课文情绪场之外。而到后来,当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他们的朗读也渐入情味味。这种感悟和朗读的提升,应该说是水到渠成地实现的。
(三)提炼主题,感伤与怀念
适时地引导学生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既是理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又能交给他们一定的表达方法。我是这样引导的:齐读:“……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哪些景色和人物啊!”从这里你读懂了什么?结合课文,这里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的一种什么情感?
生:(板)深深的怀念淡淡的感伤
阅读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我总是适时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推荐经典图书。《城南旧事》当然在推荐之列。这本书老师看过,里边有生活悲惨的妞儿,有命运凄惨的秀贞,有她想念着的荡悠悠的秋千,还有那那毛茸茸的小鸡,希望大家有机会好好读读这本书。
最后,再一次回归主题,读出感悟:这篇文章就是《城南旧事》的序言。冬阳下的骆驼队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抹不去的记忆。请大家再来读读课题,读出作者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五、说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
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得非常美,散文的形式下洋溢着诗般的情愫。这种遥远的回忆、感伤的情绪,似乎必是(如佛经所言吧)经历过后方能领悟得了的。学生能感悟到几分,开始我心中也没有底,但是在课堂上,裆学生的朗读中已渗入了那么多的不可名状的感触,文中那种无法言表的情绪被学生充分地体贴着。它们自然而然也就总结出了“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这一主题。这正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也是我力求想让学生感悟到的主题。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卸煤、咀嚼、交错、幼稚、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通过情境教学法,提高发散思维想象的能力。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作者追忆童年的感情。
2.难点: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品读赏析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接触过的关于思念家乡的文学作品;
教师引导:中国现代作家多有恋乡情结的作品。恋乡源于生命中曾经的苦痛与欢乐、苦难与幸福。尤其是回忆童年故乡题材的创作,更是饱蘸着作者的情与爱,是唱给童年故乡的生命咏叹曲。我们今天一起走近林海音看看她眼中的老北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复习生字词,给诗歌断句,标出重读字词,并且明确诗歌总体结构。诗人从我怎样相信未来到为什么相信未来,最后呼吁人们相信未来。这是整体感知的第一步,通过自己的诵读体验。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文件,注意朗读者节奏、语气、语调的变化,从而体会诗人当时的特殊情感。
3.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讨论作者笔下一共写了几幅童年的画面。
明确:第一幅画面:“骆驼队停留在我家门口”,当爸爸和拉骆驼的人在讲价钱时,“我”在看骆驼吃东西。第二幅画面:“我”和爸爸关于骆驼“为什么脖子上带铜铃”的对话。第三幅画面:“我”在追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里去了”。第四幅画面:作者在回忆中重温了童年的生活画面,最后点明创作《城南旧事》的心灵体验。
回顾四个画面,尤其前三个画面,作者勾勒了老北京城一个普通平民家庭的生活场面:冬天购买烧煤,这在许多北方人家是多么平常普通的场景,然后作者却抓住了这一生活画面,给我们带来了细腻温馨又带有寂寞感伤的情感体验,这样在开篇就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三)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1.这四幅画面你最喜欢哪一幅?结合原文说明你的理由。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爸爸在和他讲价钱。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还是“乌金墨玉”?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了驼队、看到冒着的白烟,置身其中一样。
教师补充:当时的北京流行有一句话:家有半碗粥,不去门头沟。说的就是当年门头沟采煤人、拉煤人的痛苦生活。因此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的“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的字样便不是那么高雅、诗意了。
②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明确:走了三天三夜的骆驼一定饿坏了,小小的童心充满对这卑微生命的同情,于是“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动物就是生灵,从动物的生命表现中会体味到人的生命感受。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走在冬阳下的骆驼队,在别人看来,也许是普通的,却给童年的作者带来了无尽的乐趣。我读过作者的《城南旧事》,她所想念的人物里面,有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名叫妞儿。妞儿的童年就没有作者那样美好,她没有自己的父母,养父母也不疼爱她。和作者的一段交往,也许是妞儿童年最美好的日子了,可惜她只有悲惨的童年,没机会长大。想读读关于妞儿的故事吗?
五、板书设计
略
一、说教材
本文是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选编这篇文章,目的是使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并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1.板书课题,请生念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题目很奇怪。由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说,师点评。
2.师:一个题目,三个关键词,这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呢?我相信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一定能更明白。
3.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课后“资料袋”中有关于她和这篇课文的介绍,大家读读,看看,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1.师:是呀,《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而《冬阳?童年?骆驼队》便是它的序言。既然是自传,这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其实就是林海音,而这文章就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回忆,随着她的思绪去感受小英子的生活。
2.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看文中回忆了小英子的哪几个有关骆驼的片断。
生自读。
3.交流
板书:学咀嚼(相机指导“嚼”字字形,请学生把“学咀嚼”写在相应段落的旁边;相
机指导学生找出除了“咀嚼”之外,另外一处用了这个“嚼”字地方,
了解其口语、书面语的不同读音。)
谈驼铃
剪驼毛
念骆驼
(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1.师:一件件往事,那都是林海音美好的追忆。几十年来林海音一直念念不忘的往事中,你又能读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是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写下自己一时的感受……
学生自读。
2.交流“学咀嚼”
(1)请研读了“学咀嚼”这件事的同学举手示意。
(2)请生读这个自然段,学生一起读读。
(3)请生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预设:①读到了林海音的“呆”
A.知道什么是“呆”吗?(眼睛直视一样事物,一动不动,目不转睛。)
是什么让她“呆”了?
B.请生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体会她观察的仔细,体会“那样”中的情感色彩。
C.师: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学着骆驼——也咀嚼起来。
想象当时小英子的神情,讨论这“呆”还是我们平时讲的意思吗。
齐读本段。
D.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请学生看插图,猜测小英子大概几岁了。
体会小孩子的好奇、专注。
E.师: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候,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课文中哪儿告诉你的?
生读课文16自然段相关句子。
师: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在现在的林海音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傻事。因为这好奇的呆、专注的傻只属于孩子。
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
②读到了骆驼的有趣。
教学程序从上述方案的B处始。
3.交流“谈驼铃”“念骆驼”
(1)师:这几段文字与“学咀嚼”这一段不一样,同学们发现没有?(对话描写)
(2)师: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
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
指名说。
(3)学生同桌互练,指名一桌桌分角色读。师点评。
(4)师:对于为什么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
小英子的观点是——
那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
(5)师: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6)师: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个对所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的小英子。课文中除了讲她问爸爸驼铃的事,还讲了她问什么?
生答
(7)指名生分角色读小英子与妈妈的对话。
(8)课文中妈妈怪小英子“总是问”,你猜小英子还会问些什么事呢?
(6)师: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问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4.交流“剪驼毛”
(1)师: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读。
(2)大家也读读,看看你们又从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3)交流: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说说从哪儿看出来的?并读好相关句子。
(4)师:读着这段文字,我有一个疑问——文章中写“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的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你们说拉骆驼的人像谁一样?
按常理,我们一般是说骆驼像人一样脱了旧驼绒袍子,可是文章中怎么写人像骆驼一样脱了反穿大羊皮呢?这不是写反了吗?
指名回答,进一步体会小英子的天真。
(5)师: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四)、链接拓展,最念是往昔
1.师:可是,她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林海音已经42岁了,而且早已身居台湾,可是童年的一幕幕却依然清晰地在她的眼前浮现,同学们联系你们自己的童年,你们猜猜她或许还会想起什么事来呢?能不能也像这篇课文的题目一样取一个名字?
交流。
师:是呀,这些或许都会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她写这些景写这些人写这些事,又何尝不是在抒发自己的情呢!
2.同学们,虽然她早已身居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从来不曾有丝毫的改变,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
交流。
师:是的,她怀恋这个留下了她最美好时光的故土,怀恋那里的点点滴滴,有她的文章为证。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的“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拣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3.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生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4.师:《城南旧事》记录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那个惠安馆前可怜的“疯”女人——秀贞,那个儿时的好伙伴妞儿,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我把她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读读。
四、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冬天 骆驼 咀嚼、系铃铛
冬春之交 骆驼 脱毛
夏天 不见骆驼 影子
童年时代结束及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简单制作课件
课前思考:
1自学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围绕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哪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导语:
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
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板书: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童年重临心头 想象骆驼系铃铛
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夏天不见骆驼影子
一、说教材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为我们再现了童年生活的多彩与纯真,在学习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是单元教学的重点。
本文作为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独特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回忆了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让人感到作者充满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样的美好。
当然我们也知道,文中所描述的这些生活片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本身对五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平时对生活的感知和童趣。另外,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体会林海音的感情,达到和谐共鸣。
根据以上的分析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字。正确读写“优质、交错、寂寞、棉袄、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教学难点是领悟作者围绕关于“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自主反复阅读中,让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浮现于脑海中,从而让学生享受到作者给我们带来的别具风味的童年乐趣。而教师则在学生理解的关键处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乐趣的同时,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为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我将安排两课时来组织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课文回忆了童年时的哪些往事,落实本课的生字词。第二课时通过读几个主要的描写骆驼的镜头,体会骆驼给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领悟围绕骆驼队来回忆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了达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主要从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分别是再现童年事;体味童年趣;感怀童年情;追溯童年心。
(一)再现童年事
1、导入:童年是诗情画意的,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林海音童年的情趣,你还记得她写了自己童年的哪几件事情呢?
2、根据反馈,相机板书:看骆驼咀嚼——谈骆驼脖子上挂铃铛——剪垂在骆驼肚子底下的毛——想念骆驼。
3、适时小结:不管是看骆驼咀嚼还是想念骆驼,每个童年的场景,林海音都用儿童独特的眼光与儿童独特的心思描绘,读来令我们身临其境。
(此环节简单而顺畅,其目的是让学生再次浮现林海音描写的情景,进而让学生储备一定的情感基础,尽早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体味童年趣。
1、导入:孩子们,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进入那诗一般的童年生活吧,请你们用心去品品词句。哪个画面给你的感受最深,你好好读读,并在旁边写写批注。
2、交流读书所得。
3、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画面,我准备分四个板块来感受作者的童年情趣。当然,学生的交流是无序的,为了清晰起见,这里我按顺序呈现。
板块一:看骆驼咀嚼
出示句子: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计学生会说:我感受到了作者看得仔细,这画面很有趣等)
2、紧扣“你从哪些字词感受到作者看得仔细?”这个问题来展开探讨,同时穿插朗读训练。预设学生会从三个方面来交流意见:(1)抓“那样……那样……那样……”从骆驼咀嚼的样子和情态看出作者看得仔细。(2)抓“磨来磨去,冒,沾”从骆驼咀嚼的动作来品味,能看出作者看得很细微;(3)抓“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看得很入神。
3、顺势让学生齐读段落,并追问:想想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这里,我想让孩子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骆驼咀嚼的样子,更重要的是,边上还有一个天真可爱、看的入神的小女孩,小女孩、骆驼,画面就这样定格在孩子们的脑中。)
(这一板块,为了让孩子们浮现小作者看骆驼咀嚼的画面,我主要通过抓重点词教学,步步深入,让孩子在品词析句的同时,进入作者描写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从语言到画面”。)
板块二、走进“谈脖子上的铃铛”
1、导入:其实,作者不仅看骆驼看得仔细,看得有趣,她的一些想法也十分的与众不同,当作者看到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时,她又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课文第8自然段,具体可做如下引导:
(1)请同学们好好读一读,你觉得她的想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让学生联系大人的想法来谈谈。
(2)重点抓“寂寞”与“情趣”两个词深入感受作者当时的想法,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情趣来。
(3)结合爸爸的“想”与“笑”,感知我的天真与可爱,并以情促读,再次去读我的想法。
(在这里,我觉得作者与众不同的想法,其实就是童真童趣最好的诠释,这种童真童趣,只有让学生反复读,才能读出其中的韵味)
板块三:走进“剪骆驼肚子下的毛”(这里我作简略处理)
1、导入:孩子们,像这样只有童年才有的想法,还有很多。当春天来的时候,当作者看到骆驼肚子下的毛长长后,她又有什么奇特的想法,我们来读读。
2、交流后小结:多么有意思的作者,此时此刻,骆驼,小作者,童年,他们就这样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给我们留下的是多么奇妙的感觉。
板块四:想念骆驼
1、导:作者与骆驼成为朋友,可夏天来了,他们却不见了,于是她就问:
出示句子: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他们到哪里去?”
(1)好好读一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预设学生说作者很想念骆驼)
(2)可是就这样想了一天又一天,骆驼还没有来,忍不住就问,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读好这句话,个别读,指名读。并且抓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读出妈妈责怪而又很怜爱的心态。
2、小结:多么有意思的情怀,同学们我想这应该也只有孩童才有这样的想法吧!
【教学最忌讳的是平铺直叙、波澜不惊的教学模式,在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四个片段,采取各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深入文本,真正感受到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深深怀念和依依不舍。】
(三)感怀童年情
导:刚才我们随着林海音走进了她的童年,她童年的那一幅幅画面令人回味无穷。我看同学们读的时候都笑了,或许这就是童年的生活吧。但是时光总会流逝的。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1)慢慢地用心读,你读出了什么感觉?
(2)抓“又,又,却也”来,孩子们注意这几个词,你再读一读。
(3)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预设学生会说:童年不再了,有点怀念)
引导:孩子们,作者看骆驼咀嚼的傻事是6、7岁时候,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42岁了,已经过了30来年了。孩子们,30多年啊,那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她已经离开北京,居住台湾了,根据这些,你再读读句子边读边想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计学生会说:神情专注向往或许轻轻地叹息皱着眉头)
(4)是啊,时光流逝,童年不再,而对童年的眷恋依然在,我们感觉到时间流逝的那一份份感伤,来,孩子们,带着这种感觉读。
(潜心会文,披文入情,冬阳童年骆驼队,那是温暖的感觉,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感觉依然在,可是童年却不在了。因此我们一定要引领孩子要走进作者的心,去怀想那美好的童年,这也是高年级孩子必需掌握的读书能力。)
(四)追溯童年心
导:30年过去了,可给我们的感觉,这童年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样。来,让我们读读这个句子。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1)学生齐读
(2)作者记得如此真切,可见她把童年的时光深深地烙在了心底,怪不得30多年后写的时候,往事一幕幕重上心头。但难道留在心底的仅仅是童年吗?(故乡)
小结:同学们文中流露出的是淡淡的感伤,但更多的是她的怀念。她怀念什么呢?自然是生活了30多年的故乡北京了,因此,到此我们才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3)孩子们,其实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只是一篇《城南旧事》的序。那么想要继续了解作者,就请同学们去读读她的《城南旧事》。
(读一篇文章,感受一段情怀,也认识了一位作者,但要把作者认识得更全面,就应该引领孩子走进她的作品。)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嚼”;能正确读写“咀嚼、幼稚、寂寞、重临”等词语,观摩研讨课《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反思、研讨课记录。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揣摩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情感,并揣摩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复习:如果说《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组画面,那么,请回忆这幅组图包含了哪几幅小画面。
2、导入:作者是怎样将这几件趣事串联在一起的?从这些有意思的往事中,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林海音呢?
二、品读课文,体会趣事
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选择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画,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说说有意思在哪里。
(1)看骆驼学咀嚼。
欣赏重点句子: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圈出表现骆驼动作的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如何仔细观察和如何细腻地描述事物的。
②“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思考:是什么让“我”看呆了?再读读这三个“那样”,你能读出些什么来?
导学:此时,英子不仅仅是觉得好玩,更是一下子看“呆”了。你能想象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思考:课文中有一个字和“呆”的意思很接近,你找到了吗?
③“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导学:对比着读一读,你读出不同了吗?(“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小结:是啊,小时候的作者看骆驼,居然看“呆”了,她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她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了;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作者虽说觉得骆驼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④教师范读,想象“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2)想象驼铃用处。
欣赏重点句子: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思考:两个“慢慢”说明了什么?作者赞美了骆驼的什么特点?
②“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思考:“我”与爸爸的想法有什么不同?爸爸听了“我”的想法为什么笑了?
你认为谁的话有道理?为什么支持他(她)的观点?
小结:现实的答案是正确的',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又不那么现实。
(3)想替骆驼剪毛。
①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了,太阳特别暖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齐读)
②细细地读读这段话。
思考:天气“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后面怎么不写“拉骆驼的人”脱“大羊皮”,却先写起了“骆驼”“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这不是写反了吗?
(可以猜测:或许这就是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许在天真的孩子眼里骆驼比人更具有吸引力……文本细节有时能创造独特的教学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别样的美。因此,教学时要留心细节,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追问骆驼去处。
①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②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③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④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三、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段,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多年以后,成年的林海音又在想些什么呢?听老师读最后两段,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呢?勾画出你感悟深的句子。
1、出示重点句子。
①“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②“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2、指名说句子和感悟。
3、课件出示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童年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经长大,不再是孩子了,很多童年时能想、能做的傻事长大后再也不会去想去做了;“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4、小结:童年一去不复返,我们仿佛能听见作者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但是童年的那份美好、那份纯真,却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长河中。带着这份怀念和留恋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响起《童年》)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把你的童年趣事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下来。
3、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冬阳童年骆驼队课件(实用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冬阳童年骆驼队课件,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