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集锦11篇)

作者:edditor12023-08-30 21:40:01427

本文为大家分享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1篇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新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经过作者的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书中,我了解和学习了音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懂得了全面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也了解了音乐课程目标为何要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来分类,《音乐课程标准》这本书给了我教学上很多理论依据。

一、在“参与创造”中鼓励学生

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讲究学生的“参与”“创造”,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动”字,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探讨、表现。“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找不出答案,请教别的同学寻求帮助和提示,集思广益营造出热烈活跃的气氛。这样既能动员所有的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又从博采众长中感受到乐趣,这样的交流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好风气。

二、在“评价方式”中关注学生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演奏)等方式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自评、互评,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重点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乐趣。评价语言可采用“想象很丰富”“回答很精彩”等。

三、在“教学软件”中吸引学生

音乐教材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师要在多媒体上下功夫,除去直接用的软件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一些融图、文、音乐、flash于一体的PPT,恰当的运用能使学生自觉地融进音乐里去体味、想象和触摸,从而降低了专业化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同时作品要表现的音乐形象、音乐意境也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拓展想象”中启发学生

“音乐不寻求统一答案”,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要让他们亲自去体验音乐并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常常以“谁还有补充?”“思路可以再开阔一些!”“还有别的唱法吗?”等方式启发学生更丰富的联想。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学生愉悦地进入音乐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2篇

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3篇

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4篇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视角。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吸收了现实生活中新颖的音乐场景,构建了丰富的教学形式,教材汇集了许多新信息、新设想。新教材还设计了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生动情景,如“音的强弱”、“音的长短”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音的强弱”一课,以音乐故事的形式出现,先将动物的叫声引入,以自然界的声音引到生活直至音乐中,从生活开始、到生活结束。这样的课,寓音乐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鉴赏、表现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参与,置身于具体情景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

三、转变教学重心。

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比如,以唱歌为主的课,不光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唱歌曲,并有当众表演的机会,有时甚至是以学生选唱为主。乐器演奏则强调学生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听赏课曲目的选择则要为学生提供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可能。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5篇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是提高音乐教学效益,发展学生全面素质的先决条件。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参与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是音乐课教学的特点。

以往的音乐课教学生主要是学唱歌曲为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够全面提高,甚至会有一些压力。通过参加培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知道并体会到小学音乐课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幽默风趣的老师要以轻松诙谐的形态和语言活跃课堂气氛;能歌善舞的老师要以优美的歌声和轻盈的舞姿感染学生;键盘水平高的老师要以流畅的琴声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调控能力强的老师要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对音乐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对音乐优质课的观摩,使我知道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因材施教,如对待活泼聪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对待文静内向的学生要多鼓励赞赏;对待协调性差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动作协调;对待调皮顽劣的学生,要扬长避短,既要发扬他们积极一面,又要采取机智的办法帮助他们转化。

由于知识的拓展、更新,社会的发展或家庭的影响,学生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在心理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最佳发展期,面一年龄段可能有所不同,甚至是动态的。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去研究学生,灵活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一堂创设新颖、活泼的音乐课,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环境中充满兴趣地进行各种音乐学习和活动,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音乐课观摩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感受音乐的乐感,随着旋律来让学生说一说,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并用歌表演的形势来体现出来。

音乐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合理安排教学的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例如:省教育学院的林教授讲到的在音乐课导入这一个环节,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分别采用故事导入、挂图导入、谈话导入、舞蹈或律动导入等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低年级的节奏训练中,可以广泛采用"声势教学"的手法,让学生通过自身肢体的感受去理解节奏,表现节奏,使学生以整个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充分展示其音乐潜能。还可以利用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用简单的小乐器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来进行教学,从而增加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努力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6篇

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研读过新《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我开始学习其他教师的论文,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这些教师的论文中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因此,带着疑问,我认真地学习了这个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7篇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新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经过作者的`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书中,我了解和学习了音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懂得了全面体现“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等基本理念。也了解了音乐课程目标为何要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来分类,《音乐课程标准》这本书给了我教学上很多理论依据。

一、在“参与创造”中鼓励学生

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讲究学生的“参与”“创造”,让学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课堂气氛讲究一个“动”字,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探讨、表现。“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找不出答案,请教别的同学寻求帮助和提示,集思广益营造出热烈活跃的气氛。这样既能动员所有的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又从博采众长中感受到乐趣,这样的交流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养成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好风气。

二、在“评价方式”中关注学生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演奏)等方式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自评、互评,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重点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乐趣。评价语言可采用“想象很丰富”“回答很精彩”等。

三、在“教学软件”中吸引学生

音乐教材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师要在多媒体上下功夫,除去直接用的软件以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一些融图、文、音乐、flash于一体的PPT,恰当的运用能使学生自觉地融进音乐里去体味、想象和触摸,从而降低了专业化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同时作品要表现的音乐形象、音乐意境也就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在“拓展想象”中启发学生

“音乐不寻求统一答案”,在教学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要让他们亲自去体验音乐并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常常以“谁还有补充?”“思路可以再开阔一些!”“还有别的唱法吗?”等方式启发学生更丰富的联想。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学生愉悦地进入音乐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8篇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音乐课堂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不仅完善了课堂教学,也使音乐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

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学生是音乐课堂上的主体,而教师是辅助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刑事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音乐可以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享受,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完全的带领学生体验美、欣赏美。同样,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最大动力,在理解音乐美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一些音乐活动,让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仅体现在音乐课堂上,要让音乐长期持久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处。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

新课标中,增加了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致。尊重学生的个体,注重个性发展,首先教师要去了解每位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制定属于他自己的教育方式,这样师生间才能建立平衡的师生关系。

三、课堂设计思路

在所有的科目中,学生们普遍都喜欢上音乐课。因为音乐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但如果总是一种课堂模式来进行上课,学生就会对音乐渐渐的失去兴趣。新课标中要求教师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在音乐实践中,可以将音乐知识、技能完全的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将知识记得更牢。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尊重艺术,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音乐是广泛的,它代表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教师在上课中除了完成所教授的作品外,也要让学生理解与掌握这首作品的时代背景,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热爱祖热爱民族的意义。

五、感悟: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9篇

新课标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实施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它的出台,给了教师广阔的教学创新空间。新课程进一步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和课程繁、难、偏、旧的现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音乐课程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现实感受。传统的音乐教育以教师不停地教,学生不停地唱为方法,早已为学生所厌烦,更不可能感兴趣。而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又被止进课堂,使课堂更加无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能把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快乐的课堂,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课堂呢?下面是我的思考。

一、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反思:音乐美育的目标

教育的全部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在于让儿童发现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儿童的身心,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快乐,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才能唤起儿童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的动力。也只有快乐,才能催发儿童对学习的激情,催生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

二、我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一是指身体的运动,二是指思维的启动。要用各种方法把学生从旧的观念中根本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音乐活动中,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加上视觉、触觉上的活动去把握,去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用丰富的情感,健康的心态带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

在孩子们眼中,音乐老师是“愉快”的代名词,是他们的“欢乐天使”,教师的言行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倘若,他们的“欢乐天使”在心理上一旦出现不健康因素,并由此影响到教学行为中,这势必会对孩子们造成极大的伤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伴随着情感的互动。让学生们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让他们每天都能健康地成长,应该是我们教师情感上的最大满足。所以,音乐教师应该加强修养,注意对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学会把握自己情绪,着力提高调节和控制整个课堂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音乐“生活化”

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可以让学生模拟马蹄、闹钟、火车、青蛙等等的节奏;给高年级的学生欣赏flash作品,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面的音乐音效,让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去亲身体验到音乐和生活不可分隔的关系,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美的享受。

3、让音乐课堂成为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天地

(1)、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美

在教学中适当地介绍伟大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和讲解音乐家的优秀作品,会激发学生各种美好的感情,提高他们对生活中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识别能力,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感情,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则可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还可促使他们品味歌曲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根据歌词的意思让学生自编手语操,更能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这样,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通过音乐艺术形象、音乐的内在感情感染学生,心灵美的花朵,就会在他们心中悄然开放。新人教版音乐第九册中有一首歌曲《雨花石》,这首歌曲的音区比较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对变声中的男同学。在唱歌之前先通过朗诵歌词让他们领悟歌词中所赞美的雨花石的精神所在,小声学会歌曲之后,再让学生自己按照歌词编手语操,选择学生自编动作中最优美最合适的作为大家的统一动作,在唱歌的过程中,并不强调学生的歌唱要多到位,但是在做手语操的过程中,学生会更加理解雨花石那种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语言美

音符、乐句组成的旋律所表达的感情即音乐语言。在教学中通过听、唱、欣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使其能逐步理解音乐语言。即一首乐曲,不需老师讲解分析,只听一遍或几遍就能把握它的情绪,掌握其情感基调,能说出它是优美的或是激昂的,是欢快跳跃的或是缓慢抒情的。低年级的小朋友词汇较贫乏,不能用语言准确表达其情感,可通过形体表演来表现其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如:弹奏一段节奏较快有跳跃感的乐曲,让学生听后表演,一位小朋友背起书包,蹦蹦跳跳向讲台走来。再弹一段进行曲,让学生表演,他也学着解放军的样子走起正步来了。

三、结论与启示

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学生愉悦地进入音乐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10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己走过几年的历程。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广大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中扎实实践新课程理念,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但是,我作为一名一线的基础音乐教师,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重学习评价的外在鼓励,轻评价功能的内在发挥。

本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不少老师便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上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越高,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了老师“号召”同学们“掌声鼓励”,同学们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评价同学也只是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这些表扬方式,使得音乐课堂上掌声不断,“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十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外在激励,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时,都会视为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但是长此以往,鼓励者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被鼓励者也会习以为常,而起不到鼓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鼓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重现代技术的形式,轻师生自身潜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甚至上级业务部门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聘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服务。而效果呢?我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学习过程,轻“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

一位教师在执教唱歌课《谁唱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际效果地体现以听为主的教学手段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便采用了先让学生听范唱两遍,接下来让学生跟琴模唱两遍,接下来便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创编歌词、小组讨论创编动作、小组讨论如何用打击乐器伴奏、小组合作创作绘画作品……一节课表现看来学生是能动起来了,气氛也很活跃,但最后的检测结果却令人失望: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最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结果是只听见老师的琴声、老师的歌声,却不闻学生优美的歌声,更谈不上准确的唱准时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不外于老师对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导少,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形式表现。《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指出了我们过去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过分注意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轻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要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即“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四、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作用

据笔者观察和理解,现在周边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音乐教师平时上音乐课单凭录音机、一本音乐课本执教的现象(公开课除外),上课环节不外于老师操纵录音机学生自己聆听歌曲,学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后是学生自己在录音带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学生唱了整整一节课,至于难点、重点的乐句根本谈不上用琴来听辨、赏析、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新课程实际过程中,师生应互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共同发展。

在新课改中,教师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程在各个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获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实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第11篇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己走过几年的历程。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广大音乐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在教学中扎实实践新课程理念,使音乐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了动感和活力。但是,我作为一名一线的基础音乐教师,课改中出现的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重学习评价的外在鼓励,轻评价功能的内在发挥。

本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这样不少老师便片面认为,课堂教学上鼓励的力度越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越高,因而在音乐课堂上频繁出现了老师“号召”同学们“掌声鼓励”,同学们就一起伸出小手拍着,“棒棒,你最棒!”,同学回答问题正确时,老师评价同学也只是仅限于“你真棒!”,“你真勇敢”……这些表扬方式,使得音乐课堂上掌声不断,“你真棒”的赞扬声不绝于耳。十多年的音乐教学经验告诉我,这种外在激励,在学生一开始接触时,都会视为一种动力,一种鞭策,但是长此以往,鼓励者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被鼓励者也会习以为常,而起不到鼓励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过多的外在鼓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进取,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 ,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提倡鼓励学生,并不意味着就是要在课堂上说几句简单的赞扬语,做几个赞扬的动作,而是要使评价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要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二、重现代技术的形式,轻师生自身潜能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运用电脑网络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教育潜力,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因此许多学校甚至上级业务部门评价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实践了新课程理念,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在教学中是否使用了多媒体课件,以至于出现许多音乐教师都喜欢在电脑上做文章的现象,本来用大歌片、小黑板可以解决的问题,却不惜一切代价,请人、聘人,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制作多媒体课件。一个人授课,后面千军万马为其服务。而效果呢?我的教学实践表明,如果在条件,设备不具备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自身潜能,利用自身优势,创作性的开展教学,同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学习过程,轻“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

一位教师在执教唱歌课《谁唱歌》时,为了最大限度实际效果地体现以听为主的教学手段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便采用了先让学生听范唱两遍,接下来让学生跟琴模唱两遍,接下来便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创编歌词、小组讨论创编动作、小组讨论如何用打击乐器伴奏、小组合作创作绘画作品……一节课表现看来学生是能动起来了,气氛也很活跃,但最后的检测结果却令人失望:老师要求同学们用最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结果是只听见老师的琴声、老师的歌声,却不闻学生优美的歌声,更谈不上准确的唱准时值……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不外于老师对如何唱好本歌曲引导少,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形式表现。《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目标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这段话指出了我们过去的课程存在的问题:过分注意知识传授,忽视了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课改就是要改变这一现状,但这决不意味着我们在教学中可轻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是要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即“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

四、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作用

据笔者观察和理解,现在周边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音乐教师平时上音乐课单凭录音机、一本音乐课本执教的现象(公开课除外),上课环节不外于老师操纵录音机学生自己聆听歌曲,学生自己跟唱歌曲,一遍又一遍,最后是学生自己在录音带的伴奏下唱歌曲,表演歌曲,学生唱了整整一节课,至于难点、重点的乐句根本谈不上用琴来听辨、赏析、体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纳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新课程实际过程中,师生应互为主体,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融洽的,在和谐中不断共同发展。在新课改中,教师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新课程在各个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的作用应获得新的提升,而不是下降。作为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提供实施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找准切入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集锦11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小学音乐新课标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