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梯形面积说课稿(推荐20篇)

作者:edditor12023-08-30 19:40:09370

作为一个默默耕耘的教育者,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关于课堂讲稿的工作,而课堂讲稿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研活动是很有帮助的。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梯形面积说课稿,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1篇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新授课《梯形的面积》。它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的一节课,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示的推导基础上通过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并且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但这节课比前两节课又有所提高,他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推导,但又没有指明具体的方法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联系前面两节的教学内容,不难看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关系最密切,且两者的教学思路也相似,同时梯形面积的教学与三角形面积的教学其公式的基本推导方法相同,除以2的道理也一样,所以它是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并为今后学习圆面积、立体图形表面积及解答求积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学情来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具有了一定探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但对转化这种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想并不熟悉。所以开课时利用课件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得推导过称的回顾再次向学生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加深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这些都为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⒈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运用所掌握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⒉培养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⒊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可以互相转化的。

⒋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用到的学具有:自制的两个梯形图片、剪刀、直尺、教科书等。

我用到的教具:梯形图片、剪刀、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等。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因次我将教学流程预设为四个环节:

一、以回顾旧知为导入,明确新知任务及探究方法。

我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示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明白在解决新问题时学会用转化的方法,从而打开学生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思路,为学生在后边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借助不同的旧知解决新问题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想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学具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转化成果。并进行全班展示。并让学生观察找出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梯形之间的联系,然后再选取其中的一到三种进行推导验证,使学生明白不论用哪一种转化后的图形进行推导最终都会归结为一种,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通过两个层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推导验证,完善建构。

四、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五、总结完善,自我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推导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对于推导的过程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问题。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2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思考。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继续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再利用字母表述出新学的计算公式,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后通过例题进一步说明怎样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猜测—验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学法:与教法相结合,主要通过复习旧知——提出猜想——检验猜想——抽象概括——巩固提高——概括小结过程,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事实说话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铺垫诱导

复习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要求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复习梯形的特征。拿出梯形的图形,回忆梯形的特征(上底,下底,高,面积)。

2、诱发猜想,主动探索

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给出一般梯形(上底,下底,高),老师提出疑问:你们如何去求梯形面积。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生:打算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梯形的面积。

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用两个相同的梯形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计算梯形的面积。

3、验证猜想,体验成功

根据猜想,给出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梯形模具和记录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让不同的验证方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加以演示,使学生感受“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并叙述梯形与转化后图形之间的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

4、抽象概括,总结提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感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

所以两个相等梯形面积=

因此一个梯形面积=

字母表示:

5、加深感受,完善结构

学生对一般梯形的面积推导已经有了深刻认识,但对梯形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这时老师就应继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化。提出问题:是否任意梯形面积都可用这个公式计算呢?出示不同的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模具,让学生小组动手实验,自己研究,分析,记录。感知“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任意的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6、巩固应用,强化提高

1)出示例3,理解题旨,学生尝试。

2)、练习p89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利用2分钟时间小组内交流本堂课自己的收获,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这节课在同学们自己的努力下有了这么多的收获,你们快乐吗?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梯形的知识,因此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愿同学们都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3篇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三单元第3小节《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正确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几何图形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法:

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本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1、回忆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说说平形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回想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谈话引出课题。

关于梯形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也就是为梯形面积的推导做好铺垫,并在学习新课之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怀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

(二)讲授新课。

1、直接切入主题:

对于梯形的面积你们打算怎样找到它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探寻知识的意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为新课的展开起好前奏。)

2、动手操作前让学生先对梯形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研究建议:

①选择喜欢的梯形,按照“转化”的思路来研究。

②小组分工合作,考虑不同的转化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可有意识地参加到小组中去合作、辅导〉

5、分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深化点拔。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边说边演示其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沿着高切割、拼摆〉〈沿着一条腰的中线切割、拼摆〉…。

(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2×高(上底+下底)×高÷2……

刚才同学们采用不同的割补、拼摆等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不同的面积公式,运用这些公式,我们都可以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只不过,这些公式从形式上看略有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整理成: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7、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8、应用公式,尝试计算梯形面积(出示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计算)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亲自去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假想,共同探讨,互相验证,更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的过程,真真正正地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深化巩固。

1、学习例1

(1)借助教具演示,理解“横截面”的含义。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么?

(3)学生尝试计算横截面积。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从中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本课的作业体现了“课已终,趣犹存”这一特点。通过作业练习教师能从中得到反馈信息,能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促进教法的改进。〉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4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地位分析。

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知识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是在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孩子已经熟练地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知道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将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一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进行计算。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应用转化的策略,将梯形转化为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的它的面积。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了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转化策略,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空间能力。为学生将要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奠定基础。

2、教材思路分析。

按照复习引新,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巩固与应用,建立知识联系顺序组织内容的;例题的讲解突出通过孩子动手操作、讨论,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练习安排了5个层次。

3、确定教学目标:

基于对苏教版以上教材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孩子能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孩子能够熟练地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2)能力培养方面:在公式的推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合作交往意识;感受数学在自己身边,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数学素养。

4、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在计算梯形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教学,应用演绎推理。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直观演示法:让孩子在教具中直观地表示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

小组合作、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同样的梯形去拼平行四边形,合作交流,相互启发。

运用演绎推理:探讨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后,运用演绎推理,实行归纳概括……获得结论。

组织变式,有层次练习,增加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一组高相等、上底与下底和相等的梯形面积,通过演绎推理可以把三角形看成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成上底上底、下底相等的梯形。

三、说学法

教学时,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借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采用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方法各抒己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以学生为中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地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点与难点,体现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方式,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新课。

从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会计算它的面积吗?入手,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复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推导方法,为下面的新课教学做好准备,这是本节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出示梯形,计算它的面积,很多孩子不会计算,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

第二个环节:动手操作,探究公式。

首先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怎样?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

为贯彻“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自主探究公式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第二步(结合课件4以及教具梯形,在梯形上画一画,课件出示,数形结合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适时板书)观察表格,你能发现梯形和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吗?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的同时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课件,和教师准备的模具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转化,数形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这时就要我们教师点拨。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结合板书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应用演绎推理?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孩子理解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让他说一说,既是巩固新知,又在帮助孩子深化理解。

第三个环节:运用知识,深化认识。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巩固练习:

(1)直接用公式求面积。

(2)先让学生计算出大坝的横截面的面积,再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发展与综合性练习。

(1)下面图中那几个梯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体会两底之和相等、高相等的梯形面积相等,并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2)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近其可能地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算出梯形麦田的面积和小麦的吨数,增加实际应用的色彩,体验数学学习的有用性。

用发展的眼光看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通过孩子的计算,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讨论与演绎推理可以把三角形看成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成上底上底、下底相等的梯形。

五、说板书设计

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板书的结构便于演绎推理得出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计算:

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2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六、说教学感受

在本课的的学习中,我紧扣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现实意义,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沟通已有知识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素质。

很荣幸能参加今天的说课活动,真诚地希望能得到各位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谢谢!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5篇

教学内容:

教材95—96页梯形的面积及例3;第96页“做一做”;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6,7,8题。

教材分析:

本课试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提醒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的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教材中多角度地推导出了梯形面积公式,并展示了三种方法:一是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二试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三是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通过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探索活动中深刻体验和感悟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并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不断发展空间想象力,体验数学再创造的乐趣,并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由学生谈对梯形的认识和讲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提供保障。在新课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明探究梯形的面积的方法及合作的要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完全按要求完成学习。接下来为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利用自己准备好的梯形,通过分割法和组合法对图形进行重组,并用文字写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在交流中找到最为简便的公式,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写出字母公式。学生完成公式的推导之后要独立完成例3及“做一做”,在练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认识。除此之外,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要多收集一些习题,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题

学生准备:

前置作业,梯形若干个,彩笔,练习本。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师谈话:说一说你对梯形的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评价。

生1:梯形有上底,下底和高。

生2:梯形有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

师接着谈话: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学生发言预设: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试用割补法把它变成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推到出来的。

生2:三角形的面积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用平行四边形面积除以2,得到的就是三角形的面积。

……

师小结:同学们能不能用学过的这些方法设计一种推导方案,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揭示课题,提示学生可以把已学过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下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方法迁移,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公式。

师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推导一下梯形的面积公式吧!要看清要求,在小组研究中要分好工。

多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1)做一做:利用手中准备好的梯形纸片,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

(2)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与梯形有哪些联系?

(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试着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4)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

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评价并板书。学生汇报预设:

生1:我们组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如下图),梯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一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上底乘高,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减去上底,分别求出面积再相加,梯形的面积=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

生2:我们小组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如下图),小三角形的底试梯形的上底,大三角形是梯形的下底,高是一样的,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生3: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下图),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试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之和,从而推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大家通过探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去想,推导出的公式也不相同,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三个公式,哪一个最简便?

生齐:第三种。

师:通过我们多角度的实验,可以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师板书)。如果上底用子母a表示,下底用字母b表示,高用字母h表示,那么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公式可以表示为什么呢?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S=(a+b)×h÷2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防守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学生在研究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策略意识的形成。

2,教学例3

出示例3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教师进行方法指导。

学生发言预设:从图中可知大坝的上底是36m,下底是120m,高是135m,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可求出大坝的面积是(36+120)×135÷2=10530(m2)

3,完成教材96页“做一做”

请你说一说“做一做”的习题所表达的意思。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阐述解题过程,能够深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

(一)预习答疑

1,完成“旧知链接”习题

学生回答对梯形的认识及研究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说明:通过复习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加深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认识,为本课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奠定基础。

2,完成“新知速递”习题。

学生全班订正答案。

教师对方法进行小结。

(二)教材习题

1,练习二十一第6题

师提问: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习题,教师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汇报,全班评议。

2,练习二十一第7题

师:怎样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举手,教师指名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并全班汇报订正,教师进行方法小结。

(三)课堂作业

1,想一想,填一填。

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梯形的面积等于()。

2,计算下面梯形的面积。(单位:cm)

3,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铁片剪去一个角(如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单位:cm),剩下部分的面积试多少平方厘米?

4,求下图阴影部分的面积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能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进行教学,整个教学设计充分运用猜想,探索,验证等学习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称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能否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的能力。针对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合作学习,防守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用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且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种方式的学习,既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又能够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6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新授课《梯形的面积》。它属于“空间与图形”学习领域的一节课,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示的推导基础上通过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并且会计算面积的图形。但这节课比前两节课又有所提高,他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方法推导,但又没有指明具体的方法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联系前面两节的教学内容,不难看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关系最密切,且两者的教学思路也相似,同时梯形面积的教学与三角形面积的教学其公式的基本推导方法相同,除以2的道理也一样,所以它是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并为今后学习圆面积、立体图形表面积及解答求积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学情来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具有了一定探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但对转化这种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想并不熟悉。所以开课时利用课件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得推导过称的回顾再次向学生渗透数学“转化”的思想。加深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这些都为学生自主研究、探索“梯形的面积”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运用迁移规律,利用学具进行自主探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运用所掌握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可以互相转化的。

4、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协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用到的学具有:自制的两个梯形图片、剪刀、直尺、教科书等。

我用到的教具:梯形图片、剪刀、实物展台、多媒体课件等。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因次我将教学流程预设为四个环节:

一、以回顾旧知为导入,明确新知任务及探究方法。

我引导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示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明白在解决新问题时学会用转化的方法,从而打开学生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思路,为学生在后边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借助不同的旧知解决新问题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想让学生自己利用手中学具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在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转化成果。并进行全班展示。并让学生观察找出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梯形之间的联系,然后再选取其中的一到三种进行推导验证,使学生明白不论用哪一种转化后的图形进行推导最终都会归结为一种,就是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通过两个层次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推导验证,完善建构。

巩固练习。加深记忆。

总结完善,自我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推导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对于推导的过程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问题。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7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独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8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独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9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梯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一个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经历、探索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并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中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2、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二、说学生

由于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容易就会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用一个梯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对有的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班额人数较多,因此在合作中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结合几何形体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知识的迁移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采用“小组活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体现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学的探究过程,利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采用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来突出教学重点,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以旧引新,学法迁移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梯形的面积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根据我班现有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班同学喜欢听故事吗?”学生上五年级以来,最感兴趣的就是爱听故事。于是,我通过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悟出转化法来解决梯形的面积。由此,很自然的导入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求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活动。因为学生学过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所以很容易就会想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面积公式的途径。最后,再用课件直观展示出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发散验证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一般的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方法验证我们刚才的发现呢?”以此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刚才的结论。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展示学生们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激发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愿望。同时也达到既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形成数学技能,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围绕这个目的,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些练习:

第一题:是判断题,加深学生对推导公式的印象。

第二题:基本题,例3,基本题,课本中的“做一做”。目的在于让学生准确使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三题:是书中89页做一做,能发现了什么?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四题:课本90页的第1题,给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题:是一道变式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层次性,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五环节: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成功和体验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基础,师生在交流中共享学习的快乐。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10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8-89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在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过程中已经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充分体验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在学习的应用。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教材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思考,进行实际操作,依照求之前的经验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并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将转化策略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拼、剪、画、说“活动中,使学生领悟转化思想,感受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怎样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找到转化后图形与原来梯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梯形卡纸。

学具:

剪刀、各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呢?(这样是为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做好了铺垫。因为三角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与梯形有许多相似之处,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就并不困难。)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片,汽车玻璃是什么形状的?你会计算这块玻璃形的面积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梯形的面积,相信学习完这节课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在实际情景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这样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

二、探索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向:

我们在学习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

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转化)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动手转化:

(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好一些梯形,其中有一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小组活动:

(1)梯形可以合理转化为什么图形?怎样转化?

(2)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有什么联系?

小组合作交流,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小组合作,鼓励做法多样。)

3、公式推导:

根据转化方法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归纳总结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梯形面积=(上底+下底)x高÷2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进一步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他想到的推导方法展示出来,既达到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4、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三、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我们已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那么我们就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三峡水电站)三峡水电站是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同学们请看图,你能求出这个梯形的面积吗?学生试做,二生板书。

(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学生获得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出示了课本的例题,求梯形大坝的横截面面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学生探究发现的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学以致用”,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四、巩固练习

1、选择(进一步明白求梯形面积公式的条件)。

2、是非判断题。(判断出对错并且说出原因,提高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3、我最聪明。(拓展提高)

五、反思总结,拓展延伸

1、学生谈收获,谈学习方法。

2、组内互评:这节课你最想表扬谁,为什么?

3、完成课内作业。

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这幅汽车图片,现在你能计算这汽车的玻璃面积了吗?课件出示玻璃的数据,学生作业。

(解决了前面导课提出的的问题,回应引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猜想”、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应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11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88页和89页

教学目标: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出示:王大爷家有一块果园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树占地10平方米,那么王大爷家这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3+5)42=16(平方厘米)

生5: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5+3)42=16(平方厘米)

生7:(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5+3)(42)=16(平方厘米)

生9:(3+5)24=16(平方厘米)

生10: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现在谁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15: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四、知识小结,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12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梯形的面积》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六单元第四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探索过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给出操作的材料和方法,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提出“小组合用,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要求,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的机会和更大的探索的空间,这一内容为后继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作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学生已经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的活动经验,了解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对于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小组讨论及课前铺垫应该能够得能顺利完成。但对于选取从两腰的中点进行剪切、旋转的割补法学生未必能够想到,这应该是普遍存在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小组合作探索梯形面积公式、交流及应用的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数学思考:在参与操作、观察、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问题解决:会利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4.情感与态度:获得小组合作学习的愉快体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感受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条理性。

(二)教学重点: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分析、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个梯形割补成长方形的推导方法。

四、教学方法、过程

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自主分析总结得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时课件辅助推导过程。另外,对于割补的方法,如果学生不能呈现教师要采用课件演示。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13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梯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一个课时。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经历、探索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并形成了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中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2、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二、说学生

由于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初步理解了平移、旋转的思想,具备了初步的归纳、对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启发。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容易就会利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而用一个梯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对有的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另外,由于班额人数较多,因此在合作中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策略

根据教学的三维目标,结合几何形体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知识的迁移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采用“小组活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体现变知识的接受过程为科学的探究过程,利用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采用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来突出教学重点,从而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以旧引新,学法迁移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与理解,我对梯形的面积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开始,根据我班现有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我们班同学喜欢听故事吗?”学生上五年级以来,最感兴趣的就是爱听故事。于是,我通过讲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悟出转化法来解决梯形的面积。由此,很自然的导入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求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活动。因为学生学过了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所以很容易就会想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推导面积公式的途径。最后,再用课件直观展示出梯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发散验证

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我们手中只有一个一般的梯形,你们能不能自己动脑想出别的方法验证我们刚才的发现呢?”以此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刚才的结论。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通过展示学生们个性化的研究思路与成果,激发他们成功的学习体验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积极愿望。同时也达到 既突出“重点”,又化解“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使学生真正学好数学,形成数学技能,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围绕这个目的,我设计了下面的一些练习:

第一题:是判断题,加深学生对推导公式的印象。

第二题:基本题,例3,基本题,课本中的“做一做”。目的在于让学生准确使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三题:是书中89页做一做,能发现了什么?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第四题:课本90页的第1题,给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题:是一道变式练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练习设计由浅入深,有层次性,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五环节:课堂回顾,总结收获

成功和体验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基础,师生在交流中共享学习的快乐。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14篇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独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15篇

我将分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

二、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把握

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对本课的理解和思考

1、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地位和作用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知识的学习,能满足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需要,要进一步学习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的基础。

本单元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做基础的,先借助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通过割补、平移,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继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又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做基础的。最后是梯形的面积,既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又可以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做基础。三种基础图形面积计算的联系比较紧密,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组合图形的面积更是以这些基本图形为基础来计算的

2、对学生的分析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能力基础:

五年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知道了拼摆、割补、平移的基本操作方法,也理解了数学的“转化”思想。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学生能力的增长点:

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让学生理解由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的方法来求面积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进行操作与观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困惑点:

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是否能呈现多样,即使方法呈现多样,公式推导存在困难。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

掌握梯形面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经历小组探索、讨论、归纳等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探索性和方法的多样化,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三、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1)提出问题、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2)迁移类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

3)有放有收、捕捉学生课堂生成。

4)练习梯度、促使学生各有所获。

四、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引导法、尝试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本课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情境引入

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了解车窗的形状,

师:车窗的玻璃是什么形状?要做这块玻璃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让学生明确要求梯形的面积。)

师:梯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有没有计算公式呢?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迁移类推、主动探究

1、回顾旧知,深化“转化”思想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它是怎样的推导出来的?

学生交流、教师用课件演示推导过程,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

2、小组合作,归纳推理

指导操作实验,推倒梯形面积公式。

(1)师:梯形的公式能不能借助前面学过的图形面积推导方法来研究呢?

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

(2)反馈交流,学生反馈和课件同步。

(3)导出公式。

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原梯形的两底是什么关系?

②平行四边形的高与原梯形的高又是什么关系?

(4)不同推导方法的交流,教师评价。

3、生活运用、实例解答

①出示例3,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②拿出大坝模型,认识横截面,使学生明白大坝横截面是一个平面。

③学生试做。

④订正。提问: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除以2”

(三)交互反馈、巩固练习

(1)第89页做一做

(2)第90页的第一题

(3)科技小组制作飞机模型,机翼的平面图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组成的,它的面积是多少?

(4)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多少平方米?

(四)开放延伸、拓展训练

(1)第90页的第3题

(2)第90页的第4题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16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思考。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继续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再利用字母表述出新学的计算公式,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后通过例题进一步说明怎样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猜测—验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学法:与教法相结合,主要通过复习旧知——提出猜想——检验猜想——抽象概括——巩固提高——概括小结过程,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事实说话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铺垫诱导

复习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要求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复习梯形的特征。拿出梯形的图形,回忆梯形的特征(上底,下底,高,面积)。

2、诱发猜想,主动探索

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给出一般梯形(上底,下底,高),老师提出疑问:你们如何去求梯形面积。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生:打算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梯形的面积。

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用两个相同的梯形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计算梯形的面积。

3、验证猜想,体验成功

根据猜想,给出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梯形模具和记录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让不同的验证方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加以演示,使学生感受“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并叙述梯形与转化后图形之间的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

4、抽象概括,总结提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感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nbs

p;

所以两个相等梯形面积=

因此一个梯形面积=

字母表示:

5、加深感受,完善结构

学生对一般梯形的面积推导已经有了深刻认识,但对梯形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这时老师就应继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化。提出问题:是否任意梯形面积都可用这个公式计算呢?出示不同的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模具,让学生小组动手实验,自己研究,分析,记录。感知“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任意的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6、巩固应用,强化提高

1)出示例3,理解题旨,学生尝试。

2)、练习p89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利用2分钟时间小组内交流本堂课自己的收获,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这节课在同学们自己的努力下有了这么多的收获,你们快乐吗?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梯形的知识,因此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愿同学们都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17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的编排不同于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方法思考。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同时继续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以便于学生理解。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概括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再利用字母表述出新学的计算公式,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最后通过例题进一步说明怎样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相应的练习。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

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猜测—验证”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主动探索,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学法:与教法相结合,主要通过复习旧知——提出猜想——检验猜想——抽象概括——巩固提高——概括小结过程,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让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

事实说话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铺垫诱导

复习求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要求学生回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复习梯形的特征。拿出梯形的图形,回忆梯形的特征(上底,下底,高,面积)。

2、诱发猜想,主动探索

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给出一般梯形(上底,下底,高),老师提出疑问:你们如何去求梯形面积。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生:打算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梯形的面积。

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用两个相同的梯形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计算梯形的面积。

3、验证猜想,体验成功

根据猜想,给出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梯形模具和记录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并让不同的验证方法在实物投影仪上加以演示,使学生感受“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同时并叙述梯形与转化后图形之间的关系。

4、抽象概括,总结提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感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5、加深感受,完善结构

学生对一般梯形的面积推导已经有了深刻认识,但对梯形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这时老师就应继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化。提出问题:是否任意梯形面积都可用这个公式计算呢?出示不同的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模具,让学生小组动手实验,自己研究,分析,记录。感知“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且任意的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6、巩固应用,强化提高

1)出示例3,理解题旨,学生尝试。

2)练习p89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运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总观全课,找到收获

利用2分钟时间小组内交流本堂课自己的收获,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这节课在同学们自己的努力下有了这么多的收获,你们快乐吗?

同学们只要我们留意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梯形的知识,因此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愿同学们都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18篇

一、基于课程标准

本节课的内容标准是:能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学段目标规定为:

1、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位置关系,再认梯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探索出解决梯形面积的有效办法。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

二、基于教材

《梯形面积》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以及理解梯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面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打好了基础。因此我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教材第88页,由车窗玻璃抽象出梯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接着88页中间,通过不同的剪拼的方法,自己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89页的例3是对梯形面积公式的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89页的“做一做”是求车窗玻璃的面积,和本节课的导课前后呼应,更贴近生活。

三、基于学生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已经了解了梯形的特征,理解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初步感受到“转化”的数学思想。但是,本节课不仅让学生利用一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而且还要感受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所以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就成了本节课所要突破的难点。

四、叙写学习目标

1、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并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通过合作、观察、比较,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自己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在学生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中运用课件,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生动、形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公式各种推导方法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五、评价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的评价方式是交流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应用式评价。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力求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针对目标1,我采用交流式评价和应用式评价,评价任务是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和会求梯形的面积。

针对目标2,我采用交流式评价和表现式评价,评价任务是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针对目标3,我采用交流式评价和表现式评价,评价任务是渗透转化、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课堂教学实践将本课的教学媒体应用以及效果向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演示课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以及它们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再次感受转化的数学思考方法,为新知学习及知识的迁移作好充分的铺垫。然后利用汽车窗户的形状抽象出梯形,导入新课。

(二)猜想验证,探究新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想梯形可以转化成以前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然后再动手验证自己的猜想,最后把自己的推导方法演示给大家。学生推导的方法是具有局限性,这时教师用课件将多样化的推导方法演示出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是大部分同学都用到的方法,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个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加下底,高就是梯形的高,因此就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还有一些方法在课堂上出现的较少,用一个梯形通过剪拼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梯形的面积;还可以先找到两腰的中点,连一条线,沿线剪开,通过翻转,把它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等等。课件图文并茂的演示,使学生清楚的看到转化后的图形和梯形之间的关系,弥补了学具展示不够规范、清楚的不足;避免了讲解抽象,学生难以形成清晰、完整表象的弊端。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习兴趣,也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应用公式,巩固新知。

习题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练习,利用公式直接求出梯形的面积。二是利用所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求水渠、河坝的横截面积,机翼的面积,圆木总根数,这些习题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课件真实的再现生活情景,从而帮助学生弄懂了题意。三是拓展练习,寻找合适的条件,求出图形中梯形的面积。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19篇

一、说教材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并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学习的经验。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所掌握的不仅仅是面积计算的公式,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更获得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通过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有效的实施正迁移。设计本课时,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进行“拼合转化”的思想束缚,大胆的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转化、作品展示,结合电教媒体的使用,理清学生的思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拟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自主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课中主题图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接着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过程,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继续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基本方法开展学习。有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基础,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学生自然会想到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具体怎样转化,转化成什么图形,全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进行操作活动,他们借助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转化图形、寻找等量、推导公式”三步曲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课堂上我并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配以白板和课件的直观演示酌情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推导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通过不同的练习,巩固拓展已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梯形面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及重要性,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回顾,归纳总结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整理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知识、领悟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梯形面积说课稿 第20篇

一、说教材分析

1、课标理念:

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要在已有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并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教学探索的经验。

2、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插图)

3、本节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长方形、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平移的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及我班学生特点,我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2)能力目标:

利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操作演示,通过合作探索,推导并归纳出公式。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采用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

本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知识迁移类推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课中主题图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

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再提出假设,今天我们要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否也可以将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进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设计来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二)、第二个环节是: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首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进行画、剪、拼、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2、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是了不起!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每个小组的成果。

3、有意识地按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一展示。

4、学生一边展示拼过程,一边介绍方法步骤。

方法一: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相同,运用“拼”的方法,选择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就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得出: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选择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

=长×宽÷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三:把一个梯形分割两个三角形

方法四: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 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上底与下底之和乘高除以二这一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设计意图:在整个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也当作教学资源,不但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不同方法和想法的平台,还通过实际操作、互动交流。启迪学生深思,引发争论,并碰撞思维火花,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达到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从而获取这一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既培养了学生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第三个环节是:看书质疑、自主学习

1、自学字母公式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开P88,自学书中的内容。

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表示梯形的上底、用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s=(a+b)×h÷2。

师:同学们刚才看书自学到什么呢?

2、出示例题: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求它的面积:学生读题、分析,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通过自学字母表达式、完成例3,培养学生的自学、看书、归纳能力;

(四)、第四个环节是:应用知识、巩固提高

创关检测:课本做一做、练习十七精选习题等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训练学生,巩固拓展已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学习,认识到梯形面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及重要性,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让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归纳概括的能力,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第五个环节是: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通过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本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促进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突出了重点,便于学生的识记与运用。

八、说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回顾本堂课的收获,给学生提供了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数学的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提高。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梯形面积说课稿(推荐2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梯形面积说课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