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汇总7篇)

作者:edditor12023-08-21 11:40:09207

本文为大家分享光合作用教学设计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1篇

一、设计思想

【设计理念】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研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最想突出的处理:

1.还原科学研究的历史面貌,突出生物学的“实验学科”特点;

2.以实验探究贯穿整个教学。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整个第三章乃至整个高中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本章节内容按照课标安排应2课时完成,我准备改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只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第二课时“通过实验学习有关光合色素的知识”,第三课时具体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是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光合作用研究的历史,本来不需一个课时的时间,但我准备让学生以经典的光合作用研究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为线索,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的艰辛历程和学会探究的一般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① 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

②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反应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理解假设的提出要有实验和观察的依据,需要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同时,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关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②讨论科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和实验,避免知识“去背景”和“简单化”。

③明确科学的研究态度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

⑤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②培养观察、分析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

①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②实验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四、教学难点

单因子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搜集相关图片和素材;制作Flash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题特点和材料处理

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是整个高中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而本节课仅仅对“光合作用的发现”进行探讨学习。就知识目标看很少,很容易达到;但是我为该节课定下的能力目标却很高,是学生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达到“掌握科学实验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的目标,为以后生物学的学习扫除障碍。所以我在教材处理上,按时间线索对有关光合作用的经典实验纵然书上没有的也进行了补充学习,沿着科学家的脚印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发现探究之旅。使学生在体会科学的艰辛和严谨的同时,体验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教学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新课程的教育体系要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循序渐进,通过相应的现象或情境引入,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去归纳,做出结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进入到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 而我则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3、本节课也有些失误的地方,最重要的是:由于本课题实验多,跨度大,学生又没有科学探究实验设计的基础,在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如果时间不把握好,很难完成教学计划。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㈠、选材原因

本章的第一节课《光合作用的产物》已经对探究淀粉和氧气的实验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而没有选择探究二氧化碳和水这两个原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倡导的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综合利用已有知识,积极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新的问题,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㈡、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⒈知识目标:

①知道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掌握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

⒉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②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⒊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㈢、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㈣、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实验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最有效的方法,而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初中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设计实验成为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课堂上要加强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提高教师引导性语言的含金量,针对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困惑或错误,以提问、质疑等方式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帮助学生梳理实验设计中的难点,进而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等,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互相配合完成实验,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㈠、复习:

本节课是从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开始的。因为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实验方法是本节课探究的突破点。课堂从复习入手,一方面引起学生的回忆,同时更重要的是起到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㈡、新课教学

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身边事”,以教材中的“绿色植物是以什么为原料制造有机物的呢”开始新课教学。当学生回答出二氧化碳时,提出本节课的问题“二氧化碳真的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⒉分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针对问题作出“二氧化碳是(不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的假设,并让学生说出判断假设正确的依据,启发学生从光合作用的产物入手来探究原料。

在学生设计实验之前,引导学生回顾设计实验时容易忽略的原则-----对比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并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本次探究要以“二氧化碳”为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具互相讨论,设计实验,探究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⒊相互交流,完善实验

学生设计实验完成之后,小组推荐代表交流方案。我先让实验方案和书上设计的实验一样的小组进行汇报,然后找有问题的小组汇报,并让他提出他遇到的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思考、解决。然后小组间对实验方案提出不同的意见。

最后学生一共设计了三种实验方案:一种是通过检验绿色植物有无淀粉生成,一种是通过观察水草有无氧气产生,第三种是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来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3篇

1、知识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②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和场所,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生发保生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难点: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了解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

4、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文导入

1、创设问题情境:动物和人每天需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需植物则没有摄食现象,那么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营养物质吗?

2、观看视频

3、学生产生疑问: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是怎么来的?

二、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经验推测得出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

(一)海尔蒙特实验(比利时科学家、1648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哪一权威的挑战? 回答要点:海尔蒙特的实验是对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推测的挑战。

②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就能长大吗?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 回答要点:不能;海尔蒙特忽视了空气对柳树长大的作用。

③我们可以怎样使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空气成分的变化间接的表现出来?

回答要点:①想法把由于植物生长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空气与外界的空气隔开;②验证空气成分有没有发生变化(怎样设计?)。

(二)普利斯特利实验(英国科学家、1771年)

1、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讨论:

①人们严格按照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要求重复他的实验,有的能成功,有的失败,你认为失败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与实验过程中植物有没有接受光照有关,有则成功,否则失败。

②你认为可以怎样进一步实验? 回答要点: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过程中增加阳光这一实验条件。

3、介绍英格豪斯的改进实验(结论:光在植物更新空气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三)萨克斯实验(德国科学家、1864年)

1、分析萨克斯实验(视频、动画演示):

①现象记录

植株的部位 现 象

叶片未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后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后不变蓝

②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混浊的空气。

2、学生讨论:

①这个实验探究的是什么问题?是否设置了对照组?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什么?如何显示实验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探究的是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问题。

对照组:见光的叶片部分与遮光的叶片部分。

实验中所需控制的单一变量是光。

通过淀粉遇碘能变蓝来显示实验结果。

②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要点:让叶片内原有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被植物运走或耗尽,以免干扰探究实验。

③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回答要点:植物长时间放在黑暗处,就会使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而使植物因缺乏生长发育必须的有机物而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候遇到阴雨天气,就会减产。原因是农作物接受光照少,从而使产生的有机物减少引起的。

(四)恩吉尔曼实验(德这科学家、1880年)

1、Flash动画演示

2、阅读、分析课文P85页第二节。

3、讨论: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得到了什么结果?

回答要点:实验变量是光照。结论: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4篇

一、教材的简要分析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生物界中几乎全部生物所需有机营养和能量的基本来源。

光合作用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生物学教科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也是中考、高考常考的知识要点。

《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是在学习了“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叶片的结构”和“蒸腾作用”之后,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设置单一变量、设置空白对照等实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实验与探究的方法去验证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的条件、产物和原料。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第1课时,需要教师组织和带领学生,通过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在观察和简单分析中,初步获得对“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等知识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 知识目标:

①概述“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和“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②写出“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

2. 能力目标:

使用简要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和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操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初步体验科学实验的设计的一般步骤;

②关注绿色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使学生知道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本节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方法可采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基础上,通过讨论和交流,总结出结论。

如何有效、有序地组织开展实验活动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突破该难点的方法拟采用:①课前安排预实验,有意识培养一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实验小

组的临时带头人;②课中教师需作好简要讲解、恰当示范,引导、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该实验的亲手操作。

对设立“对照实验”的理解和处理是另一个教学难点。突破该难点可采用提问“如果采用全部光照处理,没有遮光对照,能不能准确得出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引发学生思考得出“不采用对照实验就不能准确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四、教与学方法的拟定

以课前进行预备实验和课堂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操作为主线,以师生互动进行问题讨论和交流为特色,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光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本节课基本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有着跃跃欲试的探究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动、积极和自主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考虑到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都相对较弱,教师要着力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和参与者的角色,适时地、不断地启迪、指导和帮助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实验需要用到酒精灯、碘液等,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和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是首要的注意事项。教师要及时地仔细讲清实验注意事项,时刻关注和调整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

在完成实验操作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学生分组汇报和交流实验操作程序和观察结果,教师及时作出评价并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对教科书中的问题讨论,教师可进行变式处理,借用PPT比较直观、简明并规范提示学生,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和组织问题的答案,逐步养成在学习活动中善于思考、同伴合作和共享成果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从教师到学生、学生到教师”的教学流程的交替进行,随着实验步骤的步步有序操作,教师要不断地引发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不断生成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构建出“黑暗处理→部分遮光处理→酒精脱绿→滴加碘液染色→观察比较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知识链,完成“光合作用的产物”的学习内容。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5篇

一、设计理念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上老师的引导,我们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倡导“密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相联系,注重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课很据新课标理念,以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倡导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光合作用》,本节共分五个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本课时内容包含自养生物与异养生物、光合作用的概述、叶绿体中的色素三方面内容。学生在学完“细胞呼吸”以及理解“酶”与“ATP”的概念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的学习,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细胞器结构功能及细胞内能量与物质转换的理解。由于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之一,所以本节内容在激活原有知识的前提下,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知识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此阶段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形成的形式运算阶段,比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较强,并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可以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和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光合作用是学生学习完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结构和细胞中的能量及呼吸作用后的新知识,有一定生物学知识基础。但是本内容涉及到一些化学物理知识、且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往往比较抽象,但是高二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差,学生掌握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辨别自养、异养两类生物。

2、说明光合作用的概念、反应式、阶段、场所、产物

3、说出色素的种类、颜色和吸收光谱。

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理解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的综合能力。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2、认同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之间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概述光合作用

2、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

2、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问题导学法

直观演示法

讲授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

精加工策略

集体讨论法

七、教学流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析:讨论教学,重点分析

解:知识探讨,解决难点

拓:知识延伸,总结拓展

八、教学准备

九、教学过程

导: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引导】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摄取食物,食物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再学生回答之后,说明食物的作用之一就是为我们提供了能量,并且我们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绝大部分最终都是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学生活动】

理解我们食物中的能量与植物光合作用的联系,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

【教师点拨】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①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 4400亿吨有机物;

②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

个三门峡水电站所发出的电力。

【学生活动】

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发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巨大作用。

【教师总结】

含有这么多能量的有机物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就学到过,是通过光合作用,从今天开始我们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应用。

【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并思考光合作用如何进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析:讨论教学,重点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

我们已经学过了细胞呼吸,并且知道无论是需氧还是厌氧的细胞呼吸都是以糖为底物。生物界的糖绝大部分最终来源于光合作用。提问:根据已学,说说那些生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学生活动】

回顾知识,思考光合作用的生物有哪些

【教师点拨】

精讲:自养生物与异样生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举例、判断

请学生阅读课本中光合作用的概述这部分内容,概括光合作用的概念,回答这个概念包含的反应物、产物、场所及能量转变。

【学生活动】

自主学习重点知识光合作用的基本知识,思考并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点拨】

精讲:光合作用概念及反应式、光合作用包含两个阶段。

【教学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提炼知识的能力。通过精加工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解:知识探讨,解决难点(15分钟)

【教师引导】

展示:氧同位素标记实验

提问:实验说明的问题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教师点拨】

精讲: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光合作用中氧的来源。

展示:叶绿体结构,并让学生回答各部分名称。

【学生活动】

理解光合作用氧的来源,回顾叶绿体知识。

【教师点拨】

精讲:叶绿体知识

【教学意图】

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意识。

拓:知识延伸,总结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

叶绿体结构来看,你猜猜看哪部分结构在光合作用中最重要?

【学生活动】

学生开始胡乱猜测,既引起学生参与兴趣,又对各结构进行简单的思考比较。

【教师点拨】

1、教师讲解基粒类囊体上的光合色素,色素的分类、功能。

2、不同的色素吸收光谱不同,课本89页列举的是叶绿素a的吸收光谱。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吸收光谱图

【学生活动】

精加工策略运用,观察吸收光谱图在老师引导下理解色素对光能的吸收。

【教学意图】

由叶绿体结构引申到叶绿素功能,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6篇

一、设计思路

光合作用的过程是本级主题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该知识点的系统性很强,但也很抽象。在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阐述光合作用中重要的物質变化和能量转换,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借助视频和课件,将讲授式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步步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全过程。通过对光反应课件的观看,由学生描述光反应的过程,并掌握其物质和能量变化。随后利用暗反应研究资料的展示,指导学生阅读和进行思维探究,由学生推导出暗反应的基本过程,归纳物质能量变化。最后由学生总结光合作用的实质,深化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一)生命观念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论证光合作用过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和生命观念

3、说明光合作用的阶段、场所和产物。概述光反应发生的变化和碳反应的过程。

(二)科学思维

1、分析C3、C5等物质变化和光合作用的相关曲线,培养识图建模及逻辑分析能力

2、阐明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使学生领悟提出问题、搜集事实、捕获信息和立论解释的科学思维过程。

(三)科学探究

探究光照强度、CO2浓度等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四)社会责任

分析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2、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

真正领悟探究实验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并很好地运用到设计实验中。

五、教学方法

探究与发现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六、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为主线,遵循科学家的探索思路,通过对几个经典实验的讨论分析,采取“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从中领悟科学探究的原则和一般方法。

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视频动画、录像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直观感性的认识;通过学生课前设计表格、角色扮演、代表介绍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活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确定实验方案,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并同步板书,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和总反应式中的各个部分;通过课堂实验设计,及时加深巩固本节课所学习、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产生与发展是受当时科学发展水平限制的,并通过一些具体的数据:500多次、300多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上的每一项发明和发现的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探索者的辛勤劳动,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生物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众多生物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科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奋斗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也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了解叶绿体,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

3.学习光合作用的公式及实验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

1.说出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分析实验原理及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难点:

阐明发现光合作用实验的原理。

教学工具:

板图、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导入:打开PPT,引导学生仔细研究和光合作用有联系的图,分析及思考光合作用的原理。

导议:提问

1:什么是光合作用呢?与光合作用有关的一系列元素是什么?

(答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参与光合作用的元素有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最后产生的是有机物和氧。)

讲述:板书光合作用的化学公式,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化学方程式是怎么产生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导思:绿色植物随处可见,有没有同学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过光合作用的过程?

可通过教材提供的几个著名实验为切入点进入学习: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成功地证明了绿色叶片在中产生淀粉的实验;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证明叶绿体是进行场所,且氧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实验;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证明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的实验。

学生活动:

1.仔细研究几个科学家的实验及实验结果。

2.讲一讲每个实验各自得出的结论。

3.结合几个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分析一下知道了哪些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4.由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你还想到了什么?

活动结果:通过分析科学家的实验背景及实验过程,可以获知科学的发现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自身不断努力和坚持的,现在课本上许许多多的科学成果都是几代科学家艰辛实验而成的,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及人类文明的'成长。

过渡:接下来,我们在实验中见证一下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吧,首先我来认识一下叶绿体。

问:叶绿体在叶子的哪个部位?主要有什么功能?结构是什么样的?教师在PPT上展示叶绿体的结构图。

(答:集中在叶肉细胞中,是主要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在显微镜中,叶绿体呈扁平的棉球形或球形。电镜下观察有双层膜,使叶绿体与细胞基质隔开,叶绿体的膜还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内部充满了基质和绿色的基粒。)

我们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叶绿体的超薄切片,看到的叶绿体的基粒,是不是一个单纯的圆柱体呢?

(答:不是,是由一层一层的结构重叠而成的。)

讲述:就像一元的硬币一样,它们就像一个个硬币一般累叠而成,形成一个圆柱体,叶绿体中有几十个这样的圆柱体,仔细想想,这样的形状对于光合作用有什么作用?)

(答:对光合作用化学反应的进行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实验成果展示:

出示叶绿体色素提取滤纸带,分析一下:

1,含量最多及最少的色素分别是什么?其中稀释扩散速度最快的是什么?

2,缺镁的植物在生长过程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小结:叶绿体中的色素分为两大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又分为两类: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类胡萝卜素也分为两类:胡萝卜素,呈橙黄色;叶黄素,呈黄色。

由于叶绿素含量约占总量的四分之三,而类胡萝卜素仅占四分之一,因此通常植物的叶子总是翠绿醉人的。这是由于叶绿素掩盖了类胡萝卜素颜色的缘故。但是,叶绿素很容易被破坏。秋天叶绿素会因为温度降低而被分解消失;其中活动比较稳定就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其中枫树“霜叶红于二月花”产生的缘由就是由于叶绿素分解的时候,大量花青素被转化形成了所造成的。那么这些色素存在的功能主要是什么呢?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慢慢转化成光能,在恩吉尔曼的光能转化分析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研究出叶绿体中4种色素的颜色是与它们吸收光的情况相关的,我们可将提取出的叶绿体中的4种色素溶液分别放在可见光与三棱镜之间,可以看到连续光谱中有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演示色素吸收光谱幻灯片。)

提问:同学们观察哪些波长的光吸收量大,哪些波长的光吸收量最少?

(答: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而对绿光吸收量最少。)

讲述:色素吸收的光,都能用于光合作用。由于色素对绿光的吸收量最少,绿光会被反射出来,因此叶绿体才呈现出绿色。

很好,综上可以得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载体,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我们不得不赞叹大自然的神奇。本节课中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实验过程,通过在科学家们的实验结果的分析基础上我们可以得知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参与光合作用的元素有叶绿体、光能、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有机物和氧气。最终明白我们不仅要知道实验结果,还要透过实验,分析科学家们实验设计的心理及思想,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分析光合作用。

目标巩固:

1.动动笔,写出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

2.小组之间互相诉述光合作用的完整过程。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汇总7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