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哈姆莱特教案(汇编14篇)

作者:edditor12023-08-18 20:20:12455

本文为大家分享哈姆莱特教案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哈姆莱特教案 第1篇

一 课堂导入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 作者简介和戏剧介绍

1 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后,着力塑造了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2简单介绍课文选段之前的情节。

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哈姆莱特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哈姆莱特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哈姆莱特疯了。哈姆莱特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失足落水而死。新王克劳狄斯送哈姆莱特去英国,哈姆莱特半路回来。课文情节在此展开。

三 自读课文,熟悉内容,

1 校正字音

枭(xiaō)首 棕榈(lǘ)树 戕(qiāng)害 蟊(máo)贼 篡(cuàn)夺

玉玺(x?) 繁文缛(r?)节 嗜(shì) 杀 战栗(lì) 吮(sh?n)吸 万恶不赦(shè)

2 注意生词

孟浪:①鲁莽;轻率 戕害:伤害;残害

3 理清人物关系。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人文主义者。 老国王:哈姆莱特之父,被弟弟克劳狄斯杀死。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在老国王死后不久,嫁给老国王弟弟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之叔,谋害自己的哥哥,并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霍拉旭:哈姆莱特好友 波洛涅斯:保守的大臣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原为哈姆莱特友。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莱特情人。

四 通过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戏剧情节梗概

1 让学生复述课文主要情节。

明确:哈姆莱特回国后,向好友霍拉旭讲述叔父阴谋害自己及自己脱险经过。新王利用奥菲利亚兄长雷奥提斯丧父失妹之痛,与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哈姆莱特,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哈姆莱特真相,最终哈姆莱特与仇人同归于尽。

2 学生划分戏剧情节的层次,指出划分依据。

板书 : 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老国王 王后 新王克劳狄斯 大臣波洛涅斯

哈姆莱特 阴 谋 雷欧提斯 奥菲利亚

比剑

悲 剧

同归于尽

第二课时

一导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这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台词,是由哈姆莱特发出的感叹,它引发着一代代人的思考,我们知道这句话背后有怎样的意义吗?哈姆莱特他究竟在思考什么?这节我们就来探讨台词的隐含意义。具体来讲,戏剧台词体现人物的思想和个性,并且具有动作性,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我们重温课文的重头戏——比剑部分,看看台词之后隐藏着什么。

二 重读课文重点部分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节比剑部分。

三 分析讨论

1 通过问学生小问题探讨情节发展。

(1)国王是真心想要使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和解吗?他是真心希望哈姆莱特胜利吗?

明确:不是。他只是做好表面文章,为达到其借刀杀人目的而隐藏起险恶用心。

(2)哈姆莱特为什么爽快答应和雷欧提斯比剑?他在比剑之前对雷欧提斯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哈姆莱特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

◆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古代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①具有强烈的激情。②典型的修辞特点:排比,比喻。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解决办法

◆①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

◆②可以指导学生排演节选部分,让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浓郁的诗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杰出的剧作家。教师应简要介绍莎土比亚的创作活动,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诵读,通过诵读去揣摩品味剧中人物的深挚感情,读出莎剧特有的浓郁诗情。

◆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等录像资料,或是利用课余时间排演成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体感知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外化部分】

◆3.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艺术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莱特》。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其戏剧创作的特点。

◆3.概述节选部分紧张的故事情节,明确该剧是悲剧。

◆悲剧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其情节曲折多变。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4.【提问】本剧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

◆(1)动作化。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2)性格化。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5.【提问】如何看待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二定的联系。先看天命思想。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以上所讲的两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6.【提问】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明确】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哈姆莱特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体会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及其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分析文章主旨

2、注重读台词,理清心理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3、注重读、说、研、写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教学

重点 体会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及其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教学

难点 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课时

教 学 内 容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从1877年开始到现,平均每十二天就有一篇或一部研究《哈姆莱特》的论文或专著问世,真是说不完的莎士比亚,道不尽的哈姆莱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在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之一的《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莱特》

“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 英国谚语

二、作家作品简介:莎士比亚 ( 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他被称为是“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莎士比亚 人生经历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三,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

但莎士比亚后来却赢得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观众的拥护和爱戴,学生们曾在学校业余演出过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如《哈姆雷特》 《错误的喜剧》。

1599年莎士比亚参加了伦敦著名的环球剧院,并成为股东兼演员。莎士比亚逐渐富裕起来,并为他的家庭取得了世袭贵族的称号。1612年他作为一个有钱的绅士衣绵还乡,四年后就与世长辞

莎士比亚戏剧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历史剧、喜剧时期。写出了历史剧《亨利四世》等9部历史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10部喜剧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等3部悲剧。

中期:悲剧时期。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后期:传奇剧时期。

一生共创作剧本37部。154首14行诗。

莎士比亚艺术成就介绍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创作方法上要“莎士比亚化”,称赞莎士比亚剧作情节丰富,浑然一体,赞许他历史剧中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他以奇伟的笔触对英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英国社会做了形象、深入的刻画。

他创作了37部戏剧,2部长诗,154首十四行诗,特别是悲剧和喜剧,是世界文坛上的艺术珍品。四大悲剧是代表他最高成就的作品。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

《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

《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

《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哈姆莱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且被人引用最多的一部剧本。习惯上将本剧与《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并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 人。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 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

※ 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

※ 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名列第一。他被誉为“奥林匹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难怪英国有了这句谚语。虽然这话有浓厚的殖民色彩,但莎士比亚的重要性也可见一斑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

“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

三、生字词

傀儡kuílěi 觊觎j ì yú 吮舐sh?n shì 害臊hài sào

缔结 dì 厮守sī 郁郁寡欢 貂皮diāo

四、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概况

据专家考察,《哈姆莱特》是1600年以后莎士比亚在第二个时期创作的一个五幕剧,据说是根据观众的记录本出版的。

《哈姆莱特》的素材来源于丹麦的一个历史史话,在原剧中,只有王子复仇一个单一的故事,而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对《哈姆莱特》的冲突和线索加以改变,安排了几重线索纠葛在一起。

《哈姆莱特》第一幕主要是表现哈姆莱特的父亲、丹麦老王的鬼魂来告诉王子哈姆莱特他的死因:哈姆莱特的叔父谋害了他,然后和哈姆莱特的母亲结婚。

这就是哈姆莱特身上的双重悲哀: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就此揭示了悲剧的前因。

第二幕中哈姆莱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并装疯,他与叔父克劳狄斯互相试探,哈姆莱特准备证实鬼魂的话后再实施复仇计划。

第三幕中哈姆莱特把鬼魂所讲的谋杀老王的情节编成戏演给新国王、自己的叔父克劳狄斯看。果然叔父没看完戏就愤然离开,两人都知道对方已经知道真相,对立的冲突暴露:哈姆莱特要报仇,而克劳狄斯要杀死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还没有想到具体的复仇计划,克劳狄斯就安排了一系列计划,想借英王的手杀死哈姆莱特,被哈姆莱特识破,更对他的叔父怀有满腔仇恨。

哈姆莱特进内宫见母亲时,路遇叔父克劳狄斯独自跪在神像前忏悔。这对身带佩剑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复仇的好机会,他却开始犹豫。

因为按西方的__观念,人在临死之前忏悔,无论他犯了什么罪行,灵魂也会得到宽恕和拯救。想到父亲因为没有进行临终忏悔就被叔父谋害,所以灵魂永远在地狱受煎熬;为了不让叔父的灵魂进天堂,哈姆莱特一时犹豫,放过了克劳狄斯,反而使叔父有机会谋害自己。

第三幕中,哈姆莱特在宫内和母亲谈话。证实父亲是被叔父害死后,他不禁激动地谴责母亲,在母亲面前大发莱霆,哈姆莱特的母亲惊恐不已。

哈姆莱特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躲在帷幕后的大臣波洛涅斯以为哈姆莱特要杀死王后,一时多事,大喊“救命”。被哈姆莱特当作其叔父误杀。

由此剧本多了一条线索。

哈 姆莱特与叔父克劳狄斯之间有杀父之仇;到了第三幕结尾时,哈姆莱特又误杀了波洛涅斯,与其子莱欧提斯之间有了冤仇

到了第四幕,这两个冤仇进一步发展。哈姆莱特识破叔父要借英王之手加害于自己的阴谋;而莱欧提斯听说父亲被杀害,因父亲被恋人杀死而发疯的妹妹奥菲莉娅又落到河里淹死,令他非常痛苦。

剧本中出现双重的仇恨纠缠在一起。

第五幕中,两个仇恨的年轻人相互比剑,而真正的罪人克劳狄斯却在旁边观战。等到真相大白,身中毒剑的莱欧提斯临死前说出克劳狄斯的奸计,哈姆莱特终于杀死克劳狄斯,报了父仇。但他的母亲已无意中替他喝了毒药而死,哈姆莱特自己也与仇人同归于尽。

整个悲剧在舞台上的一片悲哀中结束

五、课文初步感悟

1、节选课文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剧中人物及关系

剧中人物

哈姆莱特教案 第4篇

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理解本剧的主题。

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重点

难点重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具

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

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 (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们举的多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①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

②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

③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2)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创作了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代表作是《哈姆莱特》。

(3)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破灭,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风雨》(1611)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一场类似《哈姆莱特》的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中变得风平浪静。

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三、《哈姆莱特》介绍

创作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莱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现实社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戏剧情节介绍。

四、整体感知:文章选自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部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

奸王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看戏后呢?

点拨:

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①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死状和死因相似的戏;②让好友霍拉旭观察奸王的容色举止;③装疯卖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

国王先问戏的“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又问戏名,担心自己的罪恶被揭穿。后来又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戏未演完即匆忙离开。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明了他做贼心虚、杀人阴谋被人揭穿时的被人揭穿时烦躁、焦虑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五、问题探究

演戏前哈姆莱特的语言,特别是回答国王“你过得好吗,哈姆莱特贤侄?”的话以及对奥菲利娅的话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

(1)多是疯话,这是哈姆莱特故意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

(2)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你认为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从客观上讲,首先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哈姆莱特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切实际;他受人民爱戴却又不相信群众,而是孤军奋战;他勇敢地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却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反对人民的暴动,摆脱不了宿命论的束缚。这暴露了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

戏剧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矛盾?(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戏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宫艾尔西城堡内外为背景,实际上广泛地反映了英国的各种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六、小结:

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情节是丰富的。这场戏包含着几组矛盾线索。在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情节主线外,还写了他与奥菲利娅间的不幸爱情,他和霍拉旭间的真诚友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揭示了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也增强了剧作的可读性。

七、布置作业: 试分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这节课我们来看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二、本文语言特点

学生探讨本文语言特点,教师加以引导。

点拨: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

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

五、分析《哈姆莱特》的影响、主要人物形象

影响:

《哈姆莱特》这个悲剧是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最丰富的作品;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已经在西方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世界各国的导演和批评家往往把这出戏当作自己的毕业课题;翻译家总想译一译这部作品;演员总想演一演这个角色。三个多世纪以来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种.种不同的译本,种.种不同的演出,真是五光十色。

《哈姆莱特》可以说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被人们讨论最多的一部悲剧了。并且还由此而产生了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它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哈姆莱特的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完本文后,并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哈姆莱特和克劳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作品通过他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的斗争,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的先进性、战斗性及局限性。哈姆莱特是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

八、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三,体会本文悲愤忧郁的基调,把握作品主题。

完成本课辅导练习。

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

哈姆莱特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tobeornottobe,

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PPT展示:哈姆莱特)

二、复杂的剧中人物关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解①,大致了解选文部分的情节。

2、你对选文中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了解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吗?

(展示PPT)

三、课文探究

本节课我们就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1、尖锐的人物矛盾冲突

问题: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的冲突推动的,而戏剧冲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那么选文中“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注意心理分析)

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将戏剧引向高潮!

哈姆莱特教案 第6篇

一、导入新课: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成双翩飞的蝴蝶,寄托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死相依的恋情;相向哀鸣的鸳鸯,传递着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的悲音;酷暑六月的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震撼世界数百年的经典悲剧——《哈姆莱特》(板书)。

二、相关介绍:

1、关于作者 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少年时代曾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家道衰落,中途辍学,前往伦敦谋生。他先是在伦敦的剧院里打杂,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接触了社会各阶层人士,进一步接触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一生创作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中历史剧有《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马克思称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英国戏剧家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2、剧情简介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接到了父亲暴亡、叔叔继位、母亲改嫁的消息。回国后,父亲的鬼魂告诉哈姆莱特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装疯卖傻,假装对女友奥菲莉娅十分冷淡。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为了弄清鬼魂的话是否属实,哈姆莱特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霸嫂、篡位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为了弄清王子是否真的发疯,克劳狄斯就让王后去找哈姆莱特谈话,并派首相波洛涅斯在幕后偷听,王后企图劝说哈姆莱特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将躲在暗处的首相当成国王杀死。狡猾的克劳狄斯借口保护哈姆莱特,就派他出使英国,想要英格兰国王在哈姆莱特上岸时就杀掉他。哈姆莱特识破奸谋,伪造信函,脱险回国。奥菲莉娅因父亲被杀、情人“变心”而精神恍忽,落水而亡。奥菲莉娅的哥哥雷欧提斯对哈姆莱特极为怨恨,奸王克劳狄斯趁机拉拢他,两人合谋设计通过比剑杀死哈姆莱特。本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选文是第五幕第二场,为全剧的结尾部分。

三、课文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

问1:哪位同学给我们用简要的语言复述一下课文的故事情节?

明确:哈姆莱特对朋友霍拉旭讲述偷换密信、死里逃生的过程,并发誓要为父报仇。奥斯里克、贵族先后奉国王之命来传达、询问打赌比剑之事,哈姆莱特欣然答应。克劳狄斯设下圈套,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双双中毒剑,王后喝毒酒而死,雷欧提斯临死前揭穿阴谋,哈姆莱特拼尽最后力气用毒剑刺伤奸王,并逼他喝下毒酒。哈姆莱特死前要霍拉旭传述自己的故事。内容要点可概括为:(1)两人密谈——讲述逃生经过,发誓为父报仇;(2)受命比剑——两人传旨比剑,王子欣然应允;(3)比剑复仇——双双中剑受伤,王后饮鸩而死,奸王被杀身亡。

学生细读第一部分。

问2:王子察觉奸谋后是如何做的?对于国王、雷欧提斯,他决定做些什么?你从中可看出哈姆莱特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王子察觉奸谋后,在感慨国王阴险歹毒、自己危机四伏的同时,头脑中迅速设计了应对的策略——伪造文书,借英王之手除掉两个传书来使。这些表明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善谋。哈姆莱特发誓要剪除杀父、霸母、篡位、害己的奸王,不让他继续为非作歹。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哈姆莱特为自己在怨愤的雷欧提斯面前情绪失控感到后悔,对于雷欧提斯惨痛的遭遇深表理解,并且想要去取得他的好感和谅解。这些表明了哈姆莱特的真诚善良。

学生细读第二部分。

问3:面对奥斯里克,哈姆莱特说话的态度怎样?贵族询问比剑,哈姆莱特是如何回答的?这些内容显示了哈姆莱特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奥斯里克讲究繁文缛节,说话文绉绉,对上阿谀谄媚,哈姆莱特很讨厌、鄙视他,故意地进行有力的嘲讽,比如:说奥斯里克是“水苍蝇”“畜生的主子”,“拥有大批粪土”;时而说天热,时而说天冷,弄得奥斯里克狼狈不堪。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正直率真。贵族来询问是否想好决定比剑,哈姆莱特认为自己定然不会失败,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是国王的奸谋就欣然应允,并且对不好的预兆,即使是死亡,他也愿意去面对。这些说明了哈姆莱特的自信豪爽、草率鲁莽、安于天命(乐天知命)。

学生细读第三部分。

问4:比剑前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一番表白,表明哈姆莱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一番表白,语气诚恳,满怀愧疚,希求宽恕,显示了他的诚恳坦率。

问5:两人的剑术谁更高超?

哈姆莱特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

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欣赏并点评名言

1、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点评:别轻言放弃

2、Ignorance is the curse of God, knowledge the wing wherewith we fly to

无知乃是罪恶,知识乃是我们藉以飞向天堂的翅膀。

点评:请热爱知识,知识会改变命运。

3、Rich gifts wax poor when givers prove (william shakewspeare British dramalist)

如果送礼的人不是出於真心,再贵重的礼物也会失去它的价值。

点评:礼物只是情谊的载体。

4、To mourn a mischief that is past and gone is the next way to draw new mischief

为了一去不复返的灾祸而悲伤将会导致新的灾祸。

点评:让昨天成为昨天,活在当下。

这些充满智慧的语言皆出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作家,走近他完成于1601年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

环节二、了解莎士比亚及作品影响力

1、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2、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

《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

《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

《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3、英国人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因为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4、“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鲁迅1908年

5、“最伟大的戏剧天才”。——马克思

6、《哈姆雷特》全名是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又名 《王子复仇记》。

7、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莱特》。

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经调查世界前100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和传说人物,哈姆莱特排名第一。

9、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哈姆雷特》人类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国位列其中的书有:《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孙子兵法》 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经典著作,《道德经》 道家学派的开山力作,《论语》 规范中国人两千多年的行为准则,《毛主席语录》 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书,《红楼梦》 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环节三、浏览,理清人物关系,了解矛盾冲突。

1、剧中人物

哈姆莱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奥斯里克 大臣

罗森格兰兹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2、讨论人物关系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3、结论: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哈姆莱特教案 第8篇

教学重点:

1、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2、品位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

2、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

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哈姆雷特(板书)

二、作家作品

作者: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作品: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

三、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

1、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2、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3、剧中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奥斯克里(宫廷大臣)

四、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哈姆雷特》全文。

第二课时

一、欣赏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

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3、动作化的语言

4、个性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

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

二、品评人物形象

1、品评人物的方法

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

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3、名家观点

三、作业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板书设计;

哈姆莱特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

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莎士比亚对人生和时代作出深入思考后,着力塑造了一些新时代的悲剧主人公:他们从中世纪的禁锢和蒙昧中醒来,雄心勃勃地想要发展或完善自己,但又不能克服时代和自身的局限,在同环境和内心敌对势力的力量悬殊斗争中,遭到不可避免的失败和牺牲。《哈姆莱特》正代表了莎士比亚对这种理想与进步背后隐患和人性弱点的反思。

四、简单介绍戏剧情节

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而叔父克劳狄斯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哈姆莱特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哈姆莱特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哈姆莱特疯了。哈姆莱特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奥

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失足落水而死。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亲死亡、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妹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被毒剑刺中,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熟悉内容

1.理清人物关系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哈姆莱特:丹麦王子,人文主义者。

老国王:哈姆莱特之父,被弟弟克劳狄斯杀死。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在老国王死后不久,嫁给老国王弟弟克劳狄斯。

克劳狄斯:哈姆莱特之叔,谋害自己的哥哥,并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霍拉旭:哈姆莱特好友

波洛涅斯:保守的大臣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原为哈姆莱特友。

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莱特情人。

2.整体感知

概述第三幕第一场的主要情节、人物及场景: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哈姆莱特》原著。(朱生豪翻译)。

2.欣赏《哈姆莱特》电影。

哈姆莱特教案 第10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

分析戏剧冲突,并从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鉴赏戏剧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观赏感受,通过影视与剧本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

分析揣摩,懂得分析戏剧冲突及人物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品味欣赏哈姆莱特身上蕴涵的人性魅力及剧本的悲剧力量,初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流露的

人文主义思想。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步骤及过程:

备 注 一、导入新课。

二、人物和故事情节介绍

1、 地点 丹麦宫廷

人物 哈姆雷特 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 丹麦国王,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葛特露德 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 御前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后背叛王子

福丁布拉斯 挪威王子

2、《哈姆莱特》情节简介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有名的四大悲剧之一。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位丹麦王子,他本来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念书,回国时他父王已经暴死,母后葛忒露德已经改嫁给他的叔父,新王克罗迪斯。国内谣诼纷纭,哈姆莱特对父亲的暴死与母亲的匆促改嫁也感到非常悲愤,又看出到处都是恶事败行,因此一直郁郁不乐。正在这时,他父亲的鬼魂在他面前显现,详细告诉他克罗迪斯谋杀自己的罪行,并命他为自己复仇。哈姆莱特把这一复仇的任务理解为反对一般罪恶斗争的任务,这就使他心烦意乱,犹豫不决。他开始装疯,但他的装疯引起了叔父的怀疑,克罗迪斯派了许多人──哈姆莱特的老同学罗森克兰兹和纪尔顿斯丹,甚至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莉娅──来试探哈姆莱特,想由此猜出王子的心事。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下,哈姆莱特又利用一个戏班子进宫堡演出的机会,把《贡札果谋杀案》稍加改编,以此试探国王。演出尚未终场,克罗迪斯便仓皇离去,这样就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罪行。在克罗迪斯的指使下,葛忒露德召儿子到她房中谈话,哈姆莱特发现有人在帷幕后面偷听,便误以为那人就是克罗迪斯,拔剑把他刺死。不料隐藏在那里的不是他叔父,而是他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宫内大臣波洛涅斯。奥菲莉娅因此而发疯,终于惨死。克罗迪斯知道自己的罪恶已被哈姆莱特识破,就设法打发王子出使英国,并写密信给英王要他把哈姆莱特处死。幸而在半途哈姆莱特脱险逃回,克罗迪斯的阴谋未能得逞。于是克罗迪斯又设下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准备了真剑、毒剑和毒酒,一定要结果哈姆莱特的生命。在比剑过程中,母后葛忒露德误饮了毒酒,毒发身死。雷欧提斯用毒剑刺伤了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后来也以夺过来的毒剑刺伤了雷欧提斯。在临死以前,雷欧提斯揭发了克罗迪斯的罪恶阴谋,哈姆莱特便用毒剑、毒酒把克罗迪斯也杀死了。

三、题材来源及作者介绍

1、题材来源

王子复仇的故事取材于十二世纪的一部丹麦史;1570年一位法国作家把它改编成剧本;十六世纪八十年代中,伦敦舞台上曾多次上演过莎士比亚同时代剧作家据此改编的戏。1601年,莎士比亚又把它重新改编。

2、作者介绍

①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是“英国戏剧之父” 。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被赋予了“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②作品介绍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 《亨利六世》(上中下)

《理查二世》 《理查三世》《约翰王》

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

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 《李尔白》《麦克白》

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③四大悲剧剧情介绍

《哈姆雷特》是描写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而遭毁灭的故事,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一曲悲壮的颂歌。《奥赛罗》写的是摩乐人贵族奥赛罗由于多疑和嫉妒,听信谗言,掐死妻子苔丝德蒙娜,而后自己悔恨自杀的悲剧故事。作者愤怒抨击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李尔王》描写一个专制独裁的昏君,由于刚愎自用而遭受一场悲剧的遭遇,揭示了资产阶级原始积累时期的利己主义和对权势、财富的贪欲。《麦克白》揭示了野心对人的腐蚀作用,是心理描写的杰作。

四、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五、问题探究

一)、《哈姆雷特》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2、尖锐的矛盾冲突

3、动作化的语言

4、个性化的语言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尖锐的矛盾冲突

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

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


哈姆莱特教案 第1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之有一双理性的慧眼和一颗积极健康的心。

教学重点 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赏析“比剑”部分的精彩,品味哈姆莱特的多义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主题;把握哈姆雷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引领,导入王子

1、指名朗读和翻译并进行点评,导入新课。

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

翻译: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点评:别轻言放弃。

Ignorance is the curse of God, knowledge the wing wherewith we fly to

翻译:无知乃是罪恶,知识乃是我们藉以飞向天堂的翅膀。

点评:请热爱知识,知识会改变命运。

Rich gifts wax poor when givers prove (william shakewspeare British dramalist)

翻译:如果送礼的人不是出於真心,再贵重的礼物也会失去它的价值。

点评:礼物只是情谊的载体。

To mourn a mischief that is past and gone is the next way to draw new mischief (William Shkespeare, British dramatist)

翻译:为了一去不复返的灾祸而悲伤将会导致新的灾祸。

点评:让昨天成为昨天,活在当下。

导入:这些充满智慧的语言皆出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作家,走近他完成于1601年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

2、走近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

英国人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因为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鲁迅称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马克思称“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本·琼斯称“时代的灵魂”,“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莎翁对自己作品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哈姆雷特》全名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又名《王子复仇记》。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莱特》。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经调查世界前100名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和传说人物,哈姆莱特排名第一。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哈姆雷特》人类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国位列其中的书有:《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孙子兵法》 世界上最早的军事经典著作,《道德经》 道家学派的开山力作,《论语》 规范中国人两千多年的行为准则,《毛主席语录》 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书,《红楼梦》 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二、整体感知,走近王子

1、剧情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

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2、剧中人物。

哈姆莱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 王后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 王子挚友

奥斯里克 大臣

罗森格兰兹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王子同学,背叛王子

3、人物关系。

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

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

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

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小结::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4、节选部分主要情节及结构。

让学生填空:这篇文章讲了“ 和 的故事”。

主要要点:哈姆莱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忆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故事,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奚落,嘲讽;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的故事,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三、重点赏析,深入王子

1、教师提问:在这三部分中,大家觉得哪部分最精彩?

预设:比剑部分。

2、赏析“比剑”。

思考:你认为“比剑”部分精彩在何处?请给出相关理由。

赏析示例:

精彩之一:将众多矛盾集中在此环节。

一方面是不同人物间的矛盾。比如,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矛盾,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有杀父霸母、企图谋害其姓名之仇。再如,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之间,哈姆莱特无意杀死雷欧提斯的父亲,并且间接害死其妹妹。

另一方面,同一人物内心也存在矛盾。 如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态度,既充满仇恨、视其为对手关系,又请求得到其原谅。又如雷欧提斯本人对哈姆莱特的态度,既想杀掉他,又犹豫,并且乞求得到哈姆莱特的原谅。又如,国王克劳狄斯的矛盾,外表很平静,倾向于哈姆莱特,口头说着“来,哈姆莱特,让我替你们二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取得胜利”,心里极度恐慌,想暗杀哈姆莱特,越快越好,且一计不成又施一技。

精彩之二:情节方面。

比剑部分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短暂的时间里,在小小的空间里,四个主要人物(王后、国王、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均死去。 此部分精彩不是独立的,与前面轻松幽默的情节相调剂。哈姆莱特与奥斯里克的谈话类似于传统戏曲里的插科打诨,使本文雅俗共存,使整个剧本富有张力,更能体现悲剧的崇高。

情节悬念迭生,比如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觉察剑有毒,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等悬念一直抓住读者的心。

精彩之三:人物个性鲜明。

人物个性的鲜明性和复杂性在比剑部分得到了集中体现。如哈姆莱特的勇敢、坚定与犹豫,想复仇又充满了仁心善意,在这部分得到了集中体现。又如,雷欧提斯的勇敢、犹疑及善良交织在一起。国王的表里不一、阴险狡诈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这一部分,作者将笔端直指人物心灵,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可悲可叹、可圈可点。

精彩之四:人物语言。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动作化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哈姆莱特说:“ 好,你这败坏伦常、嗜杀贪淫、万恶不赦的丹麦奸王!喝干了这杯毒药——你那颗珍珠是在这儿吗? ——跟我的母亲一道去吧!”这些话是哈姆莱特愤怒的一吼,对奸王的控诉。可以看出性格犹豫、行动迟缓的哈姆莱特终于做到控诉一针见血,动作狠而有力。又如,国王说:“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个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取得胜利”这些话可以看出国王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要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言不由衷、笑里藏刀。

其次,语言的动作化。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精彩之五:对主题的彰显与升华。

比剑部分充分展示了主题,无论是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还是人性的复杂性都在此部分得到了彰显。

(以上几个方面只是教师的预设,学生若说出其他方面,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3、教师总结:以上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两大的方面,即形式和内容。我们在赏析文学作品时,均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去赏析。具体到对戏剧的赏析,可以抓住其内容,比如矛盾冲突、情节安排、人物设臵与主题,还可以抓住其形式,比如语言和手法等。

四、聆听独白,理解王子

1、诵读·感知: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整个悲剧的核心,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冲突。诵读这部分内容,诵读的同时思考这样的问题:

哈姆莱特怎样看待生死?

在作出选择的时候,王子考虑到了哪些问题?

在思考与行动的抉择中,哈姆莱特选择了什么?

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

2、探究研讨。

哈姆莱特怎样看待生死?

明确:生存太痛苦,毁灭更痛苦。

在作出选择的时候,王子考虑到了哪些问题?

明确:哈姆莱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在作出选择时,王子不是惧怕死亡本身,而是惧怕“灵魂不死”。死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是痛苦的延续等。“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独白人们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第66首相比,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诗,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人文主义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

在思考与行动的抉择中,哈姆莱特选择了什么?

明确:王子选择了行动。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

这段著名的内心独白暴露出哈姆莱特的错综复杂的性格特征是犹豫不决。一个关于生与死的选择一度令他进退维谷。但是,经过苦苦的内心争斗哈姆莱特最终放弃了死亡。因为当哈姆莱特听到父亲死讯、得知母亲与克劳迪斯的迅速成婚之后万分震惊,却又无法采用任何手段为父亲复仇,便立刻想到以自杀解决一切烦恼和痛苦。可一想到人死虽如同睡眠,进入的却是一个有去无回的未知世界,他便开始犹豫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于是,在经历激烈的内心争斗之后,哈姆莱特终于选择了活着。

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他为什么有意装作疯子?

明确: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所以,隐藏在疯狂里面的是思索,装疯是为了麻痹敌人,装疯是为了弄清真相,装疯是为了等待复仇的时机。哈姆莱特看似疯狂,实则清醒!

3、在剧作结尾,哈姆莱特选择了和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它能避免吗?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终究归于两个方面,即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当时社会未提供先进分子必胜的条件,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是时代悲剧。文中的克劳狄斯身居高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而主观原因就是哈姆莱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畅所欲言:恩格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你眼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人?

教师提示: 抓住文本,回答模式为:根据课本的 内容,我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 样的人。

小组内讨论后作答。

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

从开头和结尾可见,哈姆雷特是冷静而理智的。哈姆雷特具有坚定的信念,富有责任心。

从哈姆雷特的语言可见,他的善良,叔父的奸诈。

从情节分析,哈姆雷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从语言上看,哈姆雷特复仇为的是尊严的重建,复仇是他生存的目的。

从全篇情节看,哈是一个悲惨的英雄,是一个罪人。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

从“戏中戏”可见,哈姆雷特的聪明机智。哈姆雷特勇敢的承担了扭转乾坤的任务,他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从他的话可见,哈姆雷特是一个厉害的批评家。福丁布拉斯与哈姆莱特复仇之比较,两点相同,三点不同,由此可见哈姆莱特行动上的消极。……

总之,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这里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个身负为父复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5、小结:屈原曾说过:“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正可以说明哈姆莱特在颠倒混乱的时代和社会中保持着一颗理性而纯真的心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试图改变那个社会,知其不可而为之,确实难能可贵!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会是一个智慧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将会是一个腾飞的民族。幼稚的思想总比没有思想好,偏激的观点胜过一切不假思索的结论。思考让我们成熟,让我 们深刻,让我们个性回归,引我们走向真理。我们要善于思考,培养 美好的品性,有一双理性的慧眼,有一颗积极健康的心,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和民族的人!

五、情动于衷,演绎王子

1、根据你的理解,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小情节,试着表演王子。

播放学生表演视频。

2、探究作品的主题。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

明确: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借这个丹麦的故事来反映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社会。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充分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六、真情告白,对话王子

如果你是王子忠诚的朋友或随从,你会如何劝慰他,理解他,支持他?

哈姆莱特教案 第12篇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⑴ 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⑵ 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⑶ 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能力培养目标:

⑴ 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 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3、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4、美育渗透目标:

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2、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3、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4、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5、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6、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7、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他以《水浒》为例。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可见中外古今在这一点上是有共同点的。

8、反复诵读哈姆莱特的台词,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莎士比亚诗化的语言,极具感染力。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加以欣赏和品味。

诗化的语言,可从下述特点体会理解:

⑴ 具有强烈的激情。

⑵ 典型的修辞特点:排比,比喻。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难点:

⑴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⑵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解决办法:

⑴ 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

⑵ 可以指导学生排演节选部分,让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浓郁的诗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剧作家。教师应简要介绍莎土比亚的创作活动,然后重点指导学生诵读,通过诵读去揣摩品味剧中人物的深挚感情,读出莎剧特有的浓郁诗情。

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等录像资料,或是利用课余时间排演成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二、整体感知

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

⑴ 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⑵ 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⑶ 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3、全剧剧情: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

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艺术大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最主要的代表作《哈姆莱特》。(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其戏剧创作的特点。

3、概述节选部分紧张的故事情节,明确该剧是悲剧。

悲剧是一部典型的悲剧,其情节曲折多变。

“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4、提问:本剧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

⑴ 动作化:

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这段话真挚、恳切,打动人心,而在全剧里他一贯的语言风格是尖刻、讥嘲、不留情面的。之所以有这种变化,是因为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的遭遇感同身受,对他产生了由衷的同情。透过这段话语,我们感受到哈姆莱特善良、美好的天性。同时,它对此后剧情的发展也产生影响:雷欧提斯被他的话感动了,一意要复仇的心犹疑起来,所以第一、第二回合他都无心进攻,延缓了克劳狄斯的毒计的实现;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决心击中哈姆莱特的时候,旁白是“可是我的良心却不赞成我干这件事”;临死前,他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使得哈姆莱特能抓住最后的时机杀死克劳狄斯。

又如,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既有些得意,又对雷欧提斯的状态有些纳闷,因此脱口说了一句:“你怎么说?”雷欧提斯被这句话激起了斗志。他对克劳狄斯说:“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这句话表明他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莱特,想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而克劳狄斯对他使用了激将法:“我怕你击不中他。”然而雷欧提斯还是迟疑不决。光明正大、毫无猜忌之心的哈姆莱特又一次提醒他:“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终于,雷欧提斯冒失地刺出致哈姆莱特死命的一剑。

⑵ 性格化:

哈姆莱特的语言有这样几个特点: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做出亲热和善的样子。他的一些语言,如“来,哈姆莱特,来,让我替你们两人和解和解”“我们的孩子,定会胜利”等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5、提问:如何看待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

课文里,哈姆莱特在思想和行为上有两点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天命思想,一是无所顾忌地同意了克劳狄斯设下的赌局——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两点之间有着二定的联系。先看天命思想。在这全剧的最后一幕里,哈姆莱特似乎忽然变成了宿命论的信徒。他说过这些话:“……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就在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

他如此强调天命,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其一,对于罪大恶极的克劳狄斯,哈姆莱特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得的惩罚,而不殃及别的无辜的人,因为此前他曾误杀大臣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了奥菲莉娅之死。他觉得自己在除“恶”的时候,同时也在作恶;因此无法摆脱良心上的不安,便把一切归于天意。其二,哈姆莱特接连遭到巨大的灾祸的打击,先是父王被叔父暗害,母后改嫁给叔父,接着是奥菲莉娅落水身亡,他不明白这些残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也只好把一切都视为上天注定。

从去英国的途中逃回来的哈姆莱特虽然意识到事情很危急,他必须尽快对克劳狄斯采取行动,可是在脑子里充满了天命思想的情况下,他似乎无法确定一场周密的复仇计划,也不能很好地应对克劳狄斯设下的圈套。他对于比赛虽然有不好的预兆,但是他对生命、对世界都不觉得值得珍惜和留恋(“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为父亲报仇的念头也根本被抛到了一边。

所以,对于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即使他本能地意识到其中有阴谋,也不愿去深究,或想办法拒绝,他毫不迟疑地答应和雷欧提斯比赛,也许是希望一切都尽快结束。临死前,他对霍拉旭说:“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传述我的故事吧。”在哈姆莱特眼里,世界彻底失去了它美好、光明的面目,显得“冷酷”、狰狞。能和敌人同归于尽,对他而言,是一种可以接受的结局。

关于哈姆莱特,一般认为,忧郁、延宕(犹豫、拖延)是他性格中的两大特征。以上所讲的两点,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忧郁、延宕性格在特殊时刻的一种表现。

6、提问: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

明确:奥斯里克来征询哈姆莱特的意见时,拘谨守礼,套话连篇,咬文嚼字,而且反应迟钝,根本意识不到对方对他的嘲讽,哈姆莱特本来就很反感他,因此借机大大捉弄了他一番,制造出不少笑料。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作者却饶有兴致地描绘了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以及哈姆莱特对他的嘲弄。这种情节是插科打诨性的,具有调节欣赏者的情绪、活跃场上气氛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戏曲里,也有类似的情况。

四、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哈姆莱特教案 第13篇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理解本剧的主题。

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仔细揣摩,理清哈姆莱特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通过讨论、探究、交流,教师点拨,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难点是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节选自莎士比亚名剧《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二场“城堡中的厅堂”,主要写了哈姆莱特为替父报仇,亲自导演了一出“戏中戏”,以此来试探奸王克劳狄斯,结果证实了奸王的罪恶,于是哈姆莱特坚定了复仇的决心,由于是节选部分,所以教师必须对全剧内容、时代背景、作者及其代表作、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有所介绍,以便加深学生对全文主旨的理解;课前可安排学生先自读全剧,把握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来认真阅读课文,才能更好地把握哈姆莱特的形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教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心弦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谁来为大家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学们举的多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

(1)早期(1590~1600年):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①历史剧如《理查三世》(1592)、《亨利三世》(1599)等,谴责封建暴君,歌颂开明君主,表现了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暴政和封建割据的开明政治理想。

②喜剧如《仲夏夜之梦》(1596),《第十二夜》(1600)、《皆大欢喜》(16O0)等,描写温柔美丽、坚毅勇敢的妇女,冲破重重封建阻拦,终于获得爱情胜利,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社会人生主张。

③就连这时期写成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也同样具有不少明朗乐观的因素。

(2)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创作了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代表作是《哈姆雷特》。

(3)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乃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为浪漫空幻。《辛白林》(1609)和《冬天的故事》(1610)写失散后的团聚或遭诬陷后的昭雪、和解。《暴风雨》(1611)写米兰公爵用魔法把谋权篡位的弟弟安东尼奥等所乘的船摄到荒岛,并宽恕了他,其弟也交还了王位。一场类似《哈姆雷特》的政治风暴,在宽恕感化中变得风平浪静。

莎翁悲剧的特点:

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三、《哈姆莱特》介绍

创作的社会背景: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莱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现实社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戏剧情节介绍。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整体感知

文章选自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部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

奸王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看戏后呢?

点拨:

目的是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位之罪行。

①让演员演一出情节跟自己父亲死状和死因相似的戏;②让好友霍拉旭观察奸王的容色举止;③装疯卖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

国王先问戏的“情节”:有没有要不得的地方?又问戏名,担心自己的罪恶被揭穿。后来又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戏未演完即匆忙离开。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

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明了他做贼心虚、杀人阴谋被人揭穿时的被人揭穿时烦躁、焦虑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六、问题探究

演戏前哈姆莱特的语言,特别是回答国王“你过得好吗,哈姆莱特贤侄?”的话以及对奥菲利娅的话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回答。)

点拨:

(1)多是疯话,这是哈姆莱特故意装出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

(2)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了,从而放松对王子复仇的警惕。

你认为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

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讲,首先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其次,是哈姆莱特性格中的矛盾。哈姆莱特有美好的理想但却不切实际;他受人民爱戴却又不相信群众,而是孤军奋战;他勇敢地担负起扭转乾坤的重任,却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反对人民的暴动,摆脱不了宿命论的束缚。这暴露了人文主义者的局限性。

戏剧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矛盾?(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

点拨:戏剧以中世纪丹麦王宫艾尔西城堡内外为背景,实际上广泛地反映了英国的各种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之间的矛盾。

七、小结:

课文节选部分的戏剧情节是丰富的。这场戏包含着几组矛盾线索。在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情节主线外,还写了他与奥菲利娅间的不幸爱情,他和霍拉旭间的真诚友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莱特的友谊的背叛。揭示了社会矛盾的纷繁复杂,也增强了剧作的可读性。

八、布置作业:

分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

完成“思考·探究·练习”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把握全剧内容,鉴赏本文扣人心弦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课文中哈姆莱特时而高雅、时而粗俗、时而晦涩难懂的语言,就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的心理活动和他复杂深沉的个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热、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更在揭示他内心的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人物之间富有强烈的对比性的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和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和邪气,哈姆莱特的矛盾与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与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我们来看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二、本文语言特点

学生探讨本文语言特点,教师加以引导。

点拨:大量运用比喻修辞格,使剧本具有了像诗一样的语言。

莎士比亚善于运用比喻、隐喻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

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铁匠的钻石那样黑漆一团了”(残酷的现实使哈姆莱特的理想变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应付以国王为代表的人所过的装疯生活);借喻如“一响空枪”(一场假戏)。

课文中类似的比喻句还有:明喻如“(开场词很短)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讽刺情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让那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马儿”喻“国王”。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机智、幽默,这种语言风格与哈姆莱特装疯时的精神状态相一致。

五、分析《哈姆莱特》的影响、主要人物形象

影响:

《哈姆莱特》这个悲剧是莎士比亚的中心作品,最丰富的作品;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已经在西方成为家喻户晓的形象。世界各国的导演和批评家往往把这出戏当作自己的毕业课题;翻译家总想译一译这部作品;演员总想演一演这个角色。三个多世纪以来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解释,种.种不同的译本,种.种不同的演出,真是五光十色。

《哈姆莱特》可以说是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被人们讨论最多的一部悲剧了。并且还由此而产生了一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可见它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

哈姆莱特的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读完本文后,并请结合全剧,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哈姆莱特和克劳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作品通过他与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封建恶势力的斗争,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义的先进性、战斗性及局限性。哈姆莱特是一个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艺术典型。

哈姆莱特教案 第14篇

【教材分析】

1、单元分析:

本剧居于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中将其定为自读课,应当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戏剧的前提下,了解一下西方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名篇,以开阔眼界,亲近经典,故本剧的学习应主要立足在了解之上而非深入研讨。

2、教材分析:

课文节选的是《哈》剧的第五幕第二场,是全局的高潮部分。鉴于《哈》剧较复杂的剧情和人物关系,须在进入文本学习前先向学生简介剧情,此其一;又因节选部分不能很好的表现哈姆莱特的主要性格,所以学生要想真正走进这一人物的内心尚有困难,无法自主研讨课后的思考题,故教师须向学生课前下发资料(或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但即便如此,本节课的定位应仍是了解名著而非欣赏名著,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介绍或讲解而非只是引导。

3、教法分析:

有两种课型可供选择:一是在程度较好的班级下发一定量的资料,让学生自主了解剧情和探讨人物性格,课上重点研讨人物和提出质疑,教师主要答疑。但在程度较弱的班级想要学有所得,教师仍要起主导作用,组织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活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下发歌德对哈姆莱特性格的细致分析的评价文章。

【教学过程】

注:第二种教法。

1、由学生简介莎士比亚导入

2、教师(学生)简介前四幕剧情

3、了解本场情节的发展及戏剧冲突

师生共同画出冲突示意图,明确本场情节是如何走向高潮的,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

4、体会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问:哈姆莱特最终没有摆脱死亡,你认为这样的结局符合人物性格吗?(引导学生再读剧本,分析本场中哈姆莱特的性格)

本场中的哈姆莱特:虽然机智,但为人坦荡,具有英国绅士的风度,更主要的是他悲观,相信宿命,缺少行动的主动性。

他的对手国王:奸诈阴险,善用诡计,制定了周密的计划。

结论:以君子来对小人,君子总是要失败的。哈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注:教师一定要在以上分析中及时补充出哈姆莱特忧郁、延宕的性格内核,帮助学生明白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的诗化语言及其内涵,进而粗略感知中西方话剧的差异。

⑴ 让学生选读自己喜欢的剧中的诗化语言,谈谈感受。

⑵ 教师补充本剧中的经典台词,加深学生感受。

6、作业:

阅读《哈姆莱特》全剧,写一篇读后感。

【教后记】

教这一篇很累,台词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更谈不上主动探究和研讨,好在经过我“奋力”的讲解和引导后,部分学生对《哈》剧有了较好的理解,开阔眼界的目的基本达到。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哈姆莱特教案(汇编1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哈姆莱特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