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人口教案(推荐10篇)

作者:edditor12023-05-25 14:20:29160

作为一个默默耕耘的教育者,我们经常会用到“教案”,因为教案就是我们教学的蓝图,它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人口教案,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人口教案 第1篇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的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的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的人口政策的认识。

内容点析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

关于我国的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的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的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

2.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亿(2000年),占世界人口1/5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的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

如何运用“我国的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的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

(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

(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

(3)学会阅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数据,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3.本节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本节教材通过正文、图表和活动教材的讨论,突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的人口国情的理解,增强执行、宣传我国的人口国策的自觉性。

4.总之,本节没有明显的难点,但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数据比上一节要多很多,特别是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的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就成为本节突出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课本插图、数字和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的人口国情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口增长过快;当前人口基数大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的人口东多西少。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理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掌握的地理数据是:我国有12.95亿人口(2000年),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我国的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200万左右;我国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2000年)。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的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的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的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的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的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的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人口东多西少】

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的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在讲我国的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

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的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

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的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20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

人口教案 第2篇

学习内容:

人口普查----读多位数

学习目标:

1、掌握亿以内的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重点:

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能正确读出亿以内的数。

学习难点:

掌握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学习过程:

一、前置练习

1.你都知道哪些计数单位?

2.介绍数位顺序表。

3.读出下面各数。

742读作:()

4600读作:()

3215读作:()

5009读作:()

7010读作:()

10000读作:()

你能说出这些数的读数方法吗?

二、探究学习

(一)想一想,探究交流

1.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请看以下数据

①全国总人口数约为1295330000人。

②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

2.你能读出以上的人口数吗?

3.与同学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读这些数的?

4.认识数位分级。

小组交流一下数位分级的方法,再写下来。

说明:较大数是按照分级的方法来读的。每级的数都是按照原来学过的数的读法来读的。亿级的数读完后加个亿字,万级的数读完后加个万字。如:123456789,亿级的数是1,读作一亿;

万级的数是2345,读作二千三百四十五万,整个数读作:一亿二千三百四十五万六千七百八十九。

5.思考:

①我们原来读数时末尾有0的数应怎样读?小组交流后,写下来。

说明:读较大数时,每级末尾的0都是按照上面的方法来处理的。

②把下面的数中每级末尾的零先画出来,再按照刚才的方法读一读。

67800000读作:()

13820000读作:()

人口教案 第3篇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7页《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本班共有32名学生,其中男生19人,女生13人,新转来两名学生。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习,较好的接受新知识,在三年级的`数学期末检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个别同学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能跟上教学的进度,这也是班级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另外多数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审题习惯、检查习惯都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内容分析:

《人口普查》包括1、亿以内的读法。2、亿以内数的写法。 3、比较数的大小三个知识点。本教学设计是针对亿以内数的写法而备的。《亿以内数的写法》是在亿以内数的读法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教材出示了四幅情景图,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同时补充了一些其他情景,帮助学生建立数感。

四、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3、找到数级,明确每一级各个数位上必须填满数字的原理。(一个数开头不能写0)

六、教学课时(人口普查的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大数,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1. 整万数的写法。

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课件)

a. 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78、44,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b. 练习:写出下列各数

五万、 六千万、 三千二百万、 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 含有万级和亿级两级数的写法

出示题目(课件)

a. 提问:三百零八万四千这个数有几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

b.师生小结亿以上的数的写法。(让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数的规则)。

①弄清有几级的数。

②从最高位写起,写出每一级上的数。

③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八.课堂练习

写数(课件出示)

九、全课总结,作业安排。

1、 总结多位数的写法(课件出示)

2、 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写数的。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老师强调: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但有关零的问题,读法和写法不一样。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

3、教材第6页第2题 、教材第7页第2题

十.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来自百度网站)

十一. 自我问答:这部分的知识虽是新知识,就知识本身而言,学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通过作业的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的标较好,怎样让学生体会到大数的改写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渗透给学生的,怎样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本案例中做的还不够,需要大家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人口教案 第4篇

【学习目标】

1、知道我过的人口数量、分布,学会分析我过的人口增长趋势

2、知道我国的民族数量与分布特点,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3、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民族观

【学习重难点】

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人口政策,我国民族分布 及各民族风情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一、我国人口数量

读图1-7、1-8分析我国人口数量

1、全国人口数量: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 亿,占世界 ,居世界第 位

2、各省人口数量

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我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份有 个,分别是 ,除 外均居于东部地区,山东省人口居全国第 位

二、我国人口增长

读课本P11,完成活动,分析我过人口增 长趋势及原因

1、人口增长状况

根据我国人口增长图回答:1949年前增长 ,1949年人口数为 亿,以后人口迅速 ,到2000年达 亿,51年增加 亿,人口呈 上升趋势,虽然实施计划生育,由于人口基数 ,增长速度仍然

2、人口增长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生活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 ,人口死亡率 ,人口出生 率 ,人口迅速

三、我国人口分布

读图1-9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

1、地区人口分布

①黑河——腾冲线:我国人口分布以此线为界,以东人口 ,以西人口

②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特点:东部地区人口 ,西部地区人口 ,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 ,干旱荒漠地区人口 ,平原、 盆地人口 ,山地、高原人口 ,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 ,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 ,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 ,汉族地区人口 ,大部分少数 民族地区人口

2、城乡人口分布

①特点:农村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

②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我国城镇人口将不 断

四、我国人口政策

读课本P14,结合七年级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现状:目前,我国人口比重 ,青少年比重 ,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

2、我国人口政策:人口增长必须与 、 相协调,与 相适应,实行

,控制 ,提高 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五、我国民族概况

读课本P15,完成相关内容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 个民族, 族人口最多, 占 , 个少数民族,占 ,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

2、各民族具有 地 位

六、我国民族分布

1、分布特点: 、 ,相互交错分布

2、分布状况: 分布最广,主要集中 在 和 ,少数民族则分布在 、 、 地区

3、我国民族分布最多的`省是

七 、我国民族风情

1、民族乐器

长鼓 两面鼓 马头琴 和欢萧

冬不拉 神鼓 鹰笛 芦笙

2、民族节日

那达慕大会 泼水节 火把节

三月三歌会 晒佛节、雪顿节、忘果节

3、体育活动

手鼓舞 孔雀舞 跳板

摔跤、赛马、射箭

【巩固练习】

1、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原因是

A 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B 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 少

C 我国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国家 D 人口增长过快,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 增长的正确叙述是

A 人口增长速度回升快 B 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增长数量减少

C 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在减少 D 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

3、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A 东南少、西北多 B 西南少、东北多 C 东南多、西北少 D 西南多、东北少

4、下列关于我国“黑河——腾冲”一线两侧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 以西多高原、山地,以东多平原 B 以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以东经济发展速度快

C 以西人口密集,以东人口稀少 D 以西交通不便,以东交通便利

5、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

A 西北、东南、东北 B 西北、西南、东南 C 西北、西南、东北 D 西南、华北、东北

6、台湾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

A 土家族 B 瑶族 C 布依族 D 高山族

7、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布民族数目最多的省区分别是

A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B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 区

C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 D 壮族、云南省

8、当你走进他们的村庄,好客的主人双手献上洁白的哈达,这里的民族是

A 傣族 B 壮族 C 高山族 D 藏族

9、有关我国的民族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A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B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云南省

人口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 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及其转变。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世界人口增长在空间上的差异

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一)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板书】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人口的数量变化

【提问】请大家看世界60亿人口日(图),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个小孩的出生,社会如此关注,甚至安南也亲临现场?

【讲述】这个小孩的出生,意义重大,据说他很荣幸地成为了“世界公民”,可以享受许多优惠的政策。从这个图片,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人口不断增长,目前已经达到了相当庞大的数量,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7000多万的数量在继续增大。

【提问】请同学计算到今年,世界人口大概达到了多少?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

【新课教学】结合P3的活动,讲授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基数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学生自主计算问题的结果;让学生自主思考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人口基数的关系;

学生讨论从中得到的启发。

【小结】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图】根据图和图和P2读图思考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和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结合读图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的原因;

【讲述】10万年以来的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特点:

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较少,人口增长缓慢;

农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数量增多;

工业革命开始,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继续较快;

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增长。

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最根本的是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继而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等,从而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导致人口增长数量变化。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对比100年以前的人口增长特点(在图中找到图的时段):


人口教案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⑵掌握不同时期影响中国国内和国际上人口迁移的因素。?

⑶掌握人口迁移的特点及意义。

⑷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⑵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分析探究的能力。?

⑶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及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⑵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判断人口迁移产生影响的观点。?

⑶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观和环保观。

二、重、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阅读探究法。讨论归纳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自主阅读“宁夏南部山区吊庄移民”的有关图文资料和课文内容,讨论分析总结: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人口迁移的概念:三大要素,即空间移位、居住地的变更,时间限度(一般在一年以上)。

学生活动:阅读实例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人口迁移所包含的三大要素。利用教材第?17?页活动第?1?题实例,尝试判断这些实例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并说明理由。结合教材第?17?页活动第?2?题,完成相关内容。

人口迁移分类:

⑴国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与国之间,大洲与大洲之间的人口迁移。

⑵国内人口迁移:发生在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

①城市化:

②逆城市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生阅读:阅读“宁南山区人口迁移”和“美国国内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及“中国历史上几次大的人口迁移”总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总结:四大因素,即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强调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重要的。

学生观看视频:北方地区许多老人在海南和昆明买房而出现“候鸟族”。美国有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以后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气候不仅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而且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着人口的迁移。

再如:水资源及丰歉程度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然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严重自然灾害,会发生人口的大迁移。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河北、山东等省农民的“闯关东”现象,就是一种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触发的原因是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引起的饥荒,但是,自然灾害之所以能够引起饥荒,则是因为落后的生产关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结合)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的结果。我国历史上古楼兰城市的消失,也从某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现在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也是人口密集地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人口教案 第7篇

知识目标:

理解世界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及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和分布特点。(2)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及分布地区。

[教学难点]

(1)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的概念。(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3)人口问题及对策。

(4)三大人种的地区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推理、比较、讨论法、谈话法、小品表演等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搜集有关人口问题的资料。

[教具准备]: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

讲授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吗?地球上的人口总数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活动1] 让学生结合课本65页活动1,并根据平时的了解展开讨论。并出示幻灯片(资料:地球上第50亿位和第60亿位居民)

[过 渡] 同学们都讲的很好,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世界人口是怎样增长的?

一、世界人口增长

[活动2] 读图分析问题。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该曲线图的变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曲线图中,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说明人口增长的越快,然后引导学生分时段,边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边分析人口增长速度的特点。(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1998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国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尼日利亚高高高巴西英国德国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学 生] 学生讨论回答

[练一练2] 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而从大洲来看,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最大的,下面我们依据非洲人口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

[教师投影演示] 在学生绘制完柱状图后,教师再用投影图给学生演示绘制过程,使学生真正掌握。

[过 渡]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不断地加快。但各国由于国情的不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一,从而导致世界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活动4] 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67页活动题1,想想人口密度是怎样来计算的呢?

[师生小结] 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状况。人口密度=该地区的人口总数/该地区的总面积

[活动5] 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找出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地区和稀疏地区?那么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投影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

人口教案 第8篇

人口的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课标:(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

让学生学会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

让学生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把这三点放在一个“课标”中,是因为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当学生在分析某一个增长模式的特点时,必然涉及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而这些影响因素的现状不同,又一定会与区域发展联系起来,实际上不同增长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分布。

本“课标”没有要求学生记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特别强调“分析”,所以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些人口数据,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再使用学生自己“建立”的人口模式分析其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每种人口增长模式的意义。

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习题时要注意这点。

二、教材分析

人口及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一切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教材安排在必修2的第一章第一节,对其他章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并将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内容.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的课标要求部分教材没有相应的单独章节内容,都分散揉到第一第二章中,需要去分析挖掘教材.

三、学情分析

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经学过。高中地理的学习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感受型为主的学习上升到理性层面.

人口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也是普遍被关注的问题. 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调查研究、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但缺乏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思维能力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虽然在初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因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差异较大,且还不能形成知识结构,需合作学习,并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

2、? 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类型并能理解其转变的原因及时空分布。

3、? 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4、? 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方法与绘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分析,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并通过绘制图表,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

3、结合调查分析,利用乡土地理进一步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3、关注家乡的人口问题,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

1、? 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 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

六、教学难点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及其原因。

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比较法 调查研究法

案例分析法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八、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九、课时安排2课时

十、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与备注 导入 播放视频:世界人口的增长

给出问题:材料中说明了世界人口的什么特点? 带者问题看视频

初步概括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视频内容丰富易激发学生兴趣,带者问题观看其目的性强,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的数量在时间上的变化特点 引导读图:

课文图“10万年来人口增长”结合地图册“世界人口增长折线图”,

1、两张图有何异同?

2、不同阶段人口增长有何特点?哪个阶段人口增长速度最快?

3、图表示出第几次科技革命人口最迅猛增长?

4、对比农业革命前与工业革命后人口增长加快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独立读图思考,并阅读课文相关内容,以四大组为单位竞争回答或补充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掌握读图方法

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学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与竞争意识

2、人口数量在空间上的变化特点

过渡:近100年来世界各地人口都在迅猛增长吗?

引导读图:图“1950-20XX年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

1、图中哪3个大洲人口数量增长较多?

2、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大洲就是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

3、为什么近50年来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以欧洲为例)

4、为什么近50年来中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飞快?(以亚洲为例)

过渡: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状况不同,人口政策也有所差别,引导读图及阅读部分并思考:

5、表中有几个发展中国家?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自然增长率。

6、假若把我国的人口政策与日本对调,将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读图思考并计算说明

合作探究:分2大组各讨论一种地区,组内以4人为单位。

讨论分析,组间交流,得出结论

归纳两大洲人口增长的共同影响因素

阅读并分析图表

合作探究,表达交流 培养读图分析与挖掘信息的能力,明确人口基数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分摊任务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并突显两大洲的可比性。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学会分析与归纳人口增长区域差异的原因,并能理解区域文化对人口的影

假设具极端性,易激发学生兴趣,能深刻理解不同地区人口问题,辨证地看待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3、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

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特点

人口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合作探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计算北京人口数量、面积的数据,算一算人口密度

形象感知手拉手站队绕地球赤道多少圈?

读我国人口增长图看《我国人口增长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教师: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

教师: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算一笔账,假设你们是三口之家,年收入是10000元,如果你的父母又超生一个弟妹,你们家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对你的成长有无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

说说我国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算一算,比一比东部地区以江苏、山东为例,西部以新疆、西藏为例。

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小组推举一位发言代表。

教师:人口的分布有其必然的自然、经济原因,人口的流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合理的人口流动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用行政命令,强行搬迁。在这方面,政府应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使人口有序流动。

全课:请同学们谈收获

拓展探究:

进行家乡人口状况调查

人口教案 第10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和践行我国的民族政策。2.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情感。3.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情感。2.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二)教学难点读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特点。三、教学策略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归纳能力,能够说出地图的方位和图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从知识上看,在前两节中,学生已经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有所了解,这将便于学生准确地说出少数民族较多的省区名称,理解民族分布的“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反过来也能加强对五个民族自治区的理解记忆;同时,学生已经知道了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利用我国人口密度线,便于学生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的理解和记忆。本节需要识记的知识内容较多,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可设计抢答、连线、拼图等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周恩来总理关于民族的论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动机。在落实第一个重点时,为了加深印象,对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特色知识的学习,可通过开展学生活动实现,让学生选取民族或自己所属民族进行介绍。需要注意,班级里可能会有学生不希望被当众说出自己是少数民族,此时需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不宜强求。在落实第二个重点时,要结合地图,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每组选取3~4个民族,就其省区分布范围进行介绍,最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民族分布特点的总结,突破难点。这样,既巩固了行政区划的内容,又掌握了民族分布特点。四、教学过程1.引入

教师:出示周恩来总理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各民族的灿烂文化。

学生:认识学习民族知识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

2.民族构成

教师:讲解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提出问题:

哪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

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各民族大小不同,法律地位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回答问题,找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根据图文资料,选取一个少数民族的概况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主要少数民族人口、文化和分布概况,强化民族平等意识。

3.民族文化教师:展示人民币上不同民族的文字,让学生找出所对应的民族。设计学生活动:连线各民族和与之对应的服饰、节庆景观。学生:体会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性;完成活动,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设计意图: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落实重点。

4.民族分布特点教师:利用民族分布图,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不同民族,判读分布范围,提问其分布省区名称,引导学生说出民族分布特点,并归纳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学生:完成活动,理解记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说出民族分布特征,突破难点。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通过民族分布特点引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示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各民族的贡献。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我国的民族自治政策。设计意图:培养推理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6.小结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学生:做笔记。设计意图:落实知识。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人口教案(推荐10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人口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