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集合9篇)

作者:edditor12023-04-22 18:00:01282

作为一名认真负责的人民教师,经常要做好课堂讲稿的准备工作。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

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

(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尽可能的简洁,清晰。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并及时反馈。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 第2篇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个框题《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及其依据。我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认识:

主要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这三个方面来谈。

首先,来谈(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上一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框题:

灿烂的中华文化,了解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本框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民族精神。因此本框是对前面教材的进一步延伸。只有对民族精神产生更多的认可感和归属感,才会自觉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学习也为学习下一个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起到了铺垫作用。由此可见,这两个单元在内容上是一脉相承的。

本节课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两目组成,主要讲述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以及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十分重视青少年思想建设的今天,就需要从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华,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课的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谈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我们先来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来看.

能力目标:

1能体会出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最后是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

2.知道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据:

民族精神是比较抽象的,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上不自觉地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那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

民族精神我传承

依据: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经济利益至上使许多不良的思想卷土重来,学生的思想严重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主义的影响,爱国主义已成为口头的摆设,要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难上加难。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所在,化知为行,以知导行,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要靠他们传承,自觉用行动来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方法

以上就是我关于对教材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完成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又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因此,我从教法和学法这两个方面来谈教学方法。我先来谈教法:

(一)教法

当前思想品德课程改革强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学生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为落实新课改精神,同时结合本课内容,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1、演示法

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又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中国*******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等教学资源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情境法

教师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

3、活动法:本节课中设计了三个活动,设计的宗旨分别是:

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以及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谈完了教法的运用,我再来谈一谈与之相应的学法的引导:

(二)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教就是为了不教。”一位优秀的教师应重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存在差异,我采取多样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评法

以上就是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在其运用过程中要凭借一定的媒介和材料。那么,我来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教具。

三、教具

多媒体

在呈现图片和播放视频的时候需要用到多媒体,便于学生理解民族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抛砖引玉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积极探究掌握新知,30分钟、情感共鸣升华新知、3分钟、布置作业拓展转化,2分钟。

那么,我们先来看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

抛砖引玉,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能量北京》flash,短片展现的是北京奥运会运动图标,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想到了什么。

导课设计的依据:

学生可能会说想到了奥运会,想到了奥运健儿,奥运精神,进尔过渡到民族精神。从学生熟悉的、引以为傲的奥运会入手,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对学习本课感兴趣。这是思想品德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学生对民族精神感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

积极探究掌握新知。帮助学生对民族精神有更多的认识。

这个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

首先是活动一:

点击中国——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我们可以看到有五个福娃,每个福娃背后都有两张图片,请你根据图片判断相关的人物和事件,并以简单的词汇概括这些人和事所体现的精神。我们先来点击贝贝,是戴望舒的诗歌《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点击京京,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戚继光抗倭,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然后依次点击欢欢,迎迎和妮妮。分别展现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的故事、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从他们身上我们依次看到了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他们对祖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才会有这些流芳千古的事迹。

依据: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同学对民族精神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设计了第二个活动:

扫描中国——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活动的任务:

填写三个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活动的要求:

(1)按座位分成三组,两分钟准备时间。

(2)各组以接力的形式回答,可以自由选择时期作答。不仅要说该时期的民族精神,并且要说出其突出人物和主要事迹。各组间接力间隔时间不得超过5秒,内容不得重复,每位同学只有一次回答机会。

(3)找一名同学作为记录人,记录接力赛结果。

活动设计的依据:

采用竞赛的形式可以极大地增强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同学们的回答互为补充,使每位同学都能更多地领略我们中华民族英雄的风采。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会从人物的外在表现逐渐认识到人物的内在价值,从而感悟到人的生存价值和社会价值,自然而然地与自身进行对比,自悟自评,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学生可以自己得出结论: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并且,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会增强对这些杰出人物的崇敬热爱之情,立志也做一位民族英雄,可是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九年级学生,应该如何做呢?

面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设计了第三个活动:

感受中国——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让学生观看三幅不同主题的图片。第一幅展现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五讲四美的美德。这些美德是民族精神在生活中的细节化、具体化;

第二幅展现的学生在北京奥运会这个国际体育盛会中所折射的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民族精神;

第三幅展现的是中华儿女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彰显的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活动设计的依据:

让学生感觉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难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就能体现和传播民族精神。

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对民族精神这一优秀品质有更深刻的情绪体验,我特别设计了

第三个环节:

情感共鸣,升华新知

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flash短片。第一遍,让学生观看,其庄重的展现了我国的主要开国元勋们的形象。第二遍,师生共唱,其展现的是在解放时期,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浴血奋战的画面。

活动设计的依据:

通过触动心灵的歌曲,振奋人心的画面,达到情景交融,使师生产生共鸣,使同学们从内心再次体验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升华,自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但是,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从我们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设计了

第四个环节:

布置作业,拓展转化

这是一封以“弘扬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学生”为题目的倡议书。让学生思考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归纳总结出三条,填到空白处。经过筛选后,下节课我们来进行一个宣誓,并且把它挂在我们的教室。

依据:

这样做,可以时刻督促学生:

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注入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接下来,是我说课的最后一个内容:

五、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三、弘扬和传递民族精神

我采用要点式板书,这样设计比较直观、系统,还能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整堂课的设计,我本着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采用多样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新,培养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我的说课完毕!敬请各位专家、评委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 第3篇

一、说教材

(一)首先是对于教材的分析:《我知我家》是人教版社八年级上册思想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习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次就是对于学情的分析,初二的孩子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对《我知我家》这一框题的学习,不仅会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情感上的了解,还有更深一层次,那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的责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爱自己的家。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型;了解家庭的相关功能;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标:增强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自己良好的家风和传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热爱、对于父母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对于“家”的理解;对于家庭关系的确立的认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的认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并明确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一首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的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我所设计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这三种学法。希望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主动探索,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由学生自己来把握整个学习过程的节奏。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应试能力、以及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要着重突出讲解的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5-6分钟)我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大约5-6分钟的新课导入。首先我会为学生播放歌曲《大中国》,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各种照片,先通过歌曲与图片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而通过歌曲和图片的展示,我意图让学生知道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在家里各族人民是兄弟姐妹、是亲人,彼此之间有亲情。但是我们每个人除了这个大家之外还有自己的小家,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彼此之间就像一颗大树上的枝与干相互牵连。接着我会设计小一个活动,让每个学生绘制自己的亲情树,让学生从自己的家人开始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的含义。

(2)讲授新课

活动一:我说我家(30-35分钟)我会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然后我会让学生从自己的家庭成员、家庭特色等各个方面去介绍自己的家,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结构的不同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家庭结构,然后我会总结一下,告诉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结构,都不能淡化家人之间的关系,父母永远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永远是手足情深。虽然我们的家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建立的情形不同,家庭结构有别,但一样的是:我们都有家人,都有亲情。

活动二:

我爱我家我会给学生播放配乐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汶川地震相关作品),告诉他们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许多孩子失去父母,也让许多父母痛失孩子,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诗歌及音乐作品,就是网友为纪念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小生命所作的。然后我会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父母们怎样的心情?第二个问题:在孩子与妈妈的对话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约定,是什么?(来生还要一起走)这个心愿真的能实现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领悟到,也许他们曾经和父母有过争吵,有过意见分歧。也许他们曾抱怨过父母的诸多不是,但所有的这些不快、不解、不满在最纯真的亲情面前,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生命是父母给的,这种关系不可改变,无法选择。与痛失亲人的同胞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和幸运,亲人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每天都能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何须等到来世?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换句话说,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父母肯定有不少值得称道地方。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再次认识自己的家庭。

活动三:我家“趣事”大爆料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认为自己父亲或母亲最值得他自豪的事.(让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家中的趣事同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个很人性化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既然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我们就应该学会接受、学会珍爱。当我们学会用“心”来看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时,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真的很优秀。

(3)知识小结,巩固升华(2-3分钟)我主要通过两个部分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一个是通过看板书回忆所学内容,同时还准备了两道小练习来帮助学生进行操练,最后总结一下,儿不嫌母丑,爱家要知家,爱父母要知父母,我们要发扬良好家风,为家庭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贡献。

(4)课后作业课外实践: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活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六、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学生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 第4篇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公民的政治生活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两个单元,本单元在内容上是前两个单元的延伸和深化,也是政治生活的核心内容。本框题的学习是为后一框题作铺垫,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往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了解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力和义务。

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人民代表大会有关资料用于学习。

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加涅"为学习设计教学"的主张(学习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美国布鲁纳"发现法"(重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主动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

依据:学习的迁移性原则;皮亚杰发展心理学理论,主张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3、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及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依据:本节内容不仅是高考的重点,也是考试易错点。

4、说教学模式:"设疑—探究—归纳—提高".

依据: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在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到发展;美国布鲁纳动机性原则,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内在动机,这是教学成败异常重要的因素。

二、说教法

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同时,由于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会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四、说教学过程

(说下教学流程,如:由人大图片导入新课—学生探究和分组讨论:如,人民是怎样行使国家权力?我国的国家机关是怎样构成的?--教师点评—小结)具体说下好点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三)层层深入,突破难点

(四)归纳小结,交流感悟

(五)课后拓展,注重实践

1、导入新课:(2分钟)

课件展示出:2011年3月的两会相关图片。 导语设计的依据:以图片和视频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讲授15分钟,学生合作探究15分钟)

(1)人民怎样当家作主(如人民—代表—各级人大—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机关或决定国家重大事务)从这个示意图可看出,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什么?(提问下)

通过学生对学过知识的复习,让学生同桌讨论,总结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

以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学过知识的掌握,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通过同桌之间讨论,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能力及总结能力。

(2)肩负着人民重托(结合他的产生,他的地位,有那些权利,对人大代表是一种责任的理解,什么样的人可当选人大代表?)也可模议:假如我是人大代表?

以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帮助人民解决问题的材料,指导学生总结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及权力和职责。

以给出材料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并能联系实际,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可结合今年人大会议议程分析出全国人大的职权?全国人大与其常委会的关系?)通过学生自我阅读教材后,小组合作,共同探究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职权及常设机关,重点讨论其职权。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并,展示所收集的与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相关的图片,和学生一起享受讨论成果。

①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以问题教法开始,由易到难设计题目,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

②经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沟通的良好品质;学生的广泛参与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表达能力。

③以图片展示的形式对学生感观上的刺激,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 人民——国家的主人,间接行使国家权力。

2、 人民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法律地位:

(2)产生和任期:

(3)权力:

(4)义务:

3、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地位:

(2)职权:

(3)组织体系:

5、布置作业

针对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五、效果评估

这节课教学效果好,我通过创设情境作为引线,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及其职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使情感得以升华,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更强的社会主任翁的意识。

结束:

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 第5篇

一、说教材

1.本框题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题位于《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本单元引领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好本框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2.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知道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手段和市场经济的含义

(2).把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点和作用。

(3).理解市场规则对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4).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及后果

发展要求:结实实例分析用法律和道德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

重点: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优点及不足

依据:这是认识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学好这个知识点有助于了解市场经济是如何运作的,更好地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难点:如何配置资源、社会信用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依据:如何配置要与以前的知识相联系,关于社会信用制度方面的内容学生接触较少,理解起来有些难度

二、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本课以小王要买大家电为导入,资金的有限和需求的无限构成矛盾,引出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尽的。但是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把有限的资源来满足无限的需求,就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学生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应该比较好理解,所以时间不用过多。

2.讲授新课

用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用粮票、肉票买商品为例,说明当时资源有限,用计划的手段来调节资源。而如今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得出资源配置的两种最基本手段。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那么怎样进行资源配置呢?用小王要买液晶电视为例,引出材料,进行第一个探究:

(1)根据材料,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

(2)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书本,分析资源是如何配置的。

教师本人在黑板上,通过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供求关系变化和价格变动的影响: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生产扩大——供不应求——价格下落——生产缩小。在生产扩大时,意味着资源的流入,在生产缩小时,意味着资源的流出,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价格也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本质上体现了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所以得出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然后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也能够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现市场调节的优点。根据同学亲身感受到,我们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20多年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每年的GDP都保持高速增长,生活也越来越富裕,这些都是市场调节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利用小王要买家电,向学生求助通过什么方法能买到更加便宜的同款商品,学生一般都会说网购。的确,教师可以通过网购这个事例又一次印证市场调节优点,因为网络购物也是由市场调节的。

从市场优点中,通过过渡,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市场调节也不完美,得出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这块知识点,我通过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与学,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也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然后通过几个判断题来检验学生的成果。同时由教师来总结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弊端。最后通过一个思考: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应该让市场调节,政府不应该管!让学生思考,市场调节局限性所带来的后果,深刻认识到,在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政府管理。

还是利用小王要买家电,刚才学生给小王提建议去网购,然后用2012年8月份出现的一个网络事件“京东挑起电商价格大战”来进行第二个探究。让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秩序非常重要,体现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的配置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应该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探讨,发挥集体的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最后由教师来进行总计和归纳,得出如何建立良好市场秩序。在总结中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中,市场规则知识点具体分为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在教学指导意见中,市场规则的具体内容不需要掌握,所以不用多说。而对于诚信的重要性和怎么建设社会系用制度建设还是要求理解。总结起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最重要的是四个字,法律和道德。

3.归纳小结

通过上述探究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市场经济是一个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大舞台,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完善和适应这个“大舞台”?在本课中主要靠法律和道德,但是这还不够,要使市场调节这只“无形手”发挥得更好,还要和”有形手”相结合,即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更好。指出宏观调控下节课再学习,体现课程的连续性。最后再次谈到小王,网购还要看商家的信用如何,相信他能够在网上买到自己中意的液晶电视,使小王这个事例能贯穿本课的始终,体现知识生活化。最后展现知识框架。

4.课堂拓展提升

准备“毒胶囊事件”材料,看情况可用可不用。

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 第6篇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思想政治必修Ⅰ)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三课第二框节中内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是人教版教材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第第三课第

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消费及其类型,这为过渡到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经济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题前面承接本教材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这部分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这重点内容,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经济常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识记四种消费心理的涵义,理解四大消费原则的内涵以及“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二)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要求学生对照自己的消费观念,引导学生克服自己身上的不理性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学生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促使学生从情感上憎恶奢侈浪费,崇尚理性消费,崇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践行正确的消费原则;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环保和绿色消费的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等观念。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根据教材与学生实际,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并能正确评价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消费心理。

重点的依据:这是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多数学生消费心理存在误区,需要重点讲解。

2.教学难点: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懂得应该坚持怎样的消费观念。 难点的依据:旨在结合前面内容,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过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既定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 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深入教材的基础上,我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分析,教学重点是消费心理的面面观 教学难点: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正确认识艰苦奋斗的现实意义。因为难,不在于知识有多深奥,而在于现代社会物质条件优越,再加上家长对独生子女“全情付出”“有求必 应”,浪费之风在学生中大有市场,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成为中学生陌生的名词。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教育,容易流于形式,成为空洞说教,落不到实处。因此是教学中的难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发展,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框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分钟)复习导入—提问上节课知识(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消费的类型和消费结构)

2.讲授新课:(3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重难点和学生实际,设计生活中的两段生活场景,通过设问的变化分别讲解形形色色的消费心理,知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践行科学的消费原则。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得知识兴趣化。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一)消费心理面面观 (二)做理智的消费者

1、从众心理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求异心理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攀比心理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求实心理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布置作业。

做一份调查,回家以后,调查一下同学们家里的日常收支消费支出,然后总结出一些经验。

其次,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 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再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景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实践活动中,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语: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夫人“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 第7篇

一、说教材

(一)首先是对于教材的分析:《我知我家》是人教版社八年级上册思想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习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次就是对于学情的`分析,初二的孩子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对《我知我家》这一框题的学习,不仅会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情感上的了解,还有更深一层次,那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的责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爱自己的家。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型;了解家庭的相关功能;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2、能力目标:增强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自己良好的家风和传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热爱、对于父母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对于“家”的理解;对于家庭关系的确立的认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的认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并明确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二、说教法

1、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一首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的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我所设计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这三种学法。希望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主动探索,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由学生自己来把握整个学习过程的节奏。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应试能力、以及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要着重突出讲解的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5-6分钟)我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大约5-6分钟的新课导入。首先我会为学生播放歌曲《大中国》,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各种照片,先通过歌曲与图片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而通过歌曲和图片的展示,我意图让学生知道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在家里各族人民是兄弟姐妹、是亲人,彼此之间有亲情。但是我们每个人除了这个大家之外还有自己的小家,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彼此之间就像一颗大树上的枝与干相互牵连。接着我会设计小一个活动,让每个学生绘制自己的亲情树,让学生从自己的家人开始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的含义。

(2)讲授新课活动一:我说我家(30-35分钟)我会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然后我会让学生从自己的家庭成员、家庭特色等各个方面去介绍自己的家,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结构的不同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单亲家庭、联合家庭。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家庭结构,然后我会总结一下,告诉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结构,都不能淡化家人之间的关系,父母永远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永远是手足情深。虽然我们的家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建立的情形不同,家庭结构有别,但一样的是:我们都有家人,都有亲情。

活动二:

我爱我家我会给学生播放配乐诗《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汶川地震相关作品),告诉他们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许多孩子失去父母,也让许多父母痛失孩子,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诗歌及音乐作品,就是网友为纪念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小生命所作的。然后我会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父母们怎样的心情?第二个问题:在孩子与妈妈的对话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约定,是什么?(来生还要一起走)这个心愿真的能实现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领悟到,也许他们曾经和父母有过争吵,有过意见分歧。也许他们曾抱怨过父母的诸多不是,但所有的这些不快、不解、不满在最纯真的亲情面前,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生命是父母给的,这种关系不可改变,无法选择。与痛失亲人的同胞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和幸运,亲人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每天都能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何须等到来世?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换句话说,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父母肯定有不少值得称道地方。让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再次认识自己的家庭。

活动三:我家“趣事”大爆料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认为自己父亲或母亲最值得他自豪的事.(让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家中的趣事同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个很人性化的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既然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我们就应该学会接受、学会珍爱。当我们学会用“心”来看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时,就会发现其实他们真的很优秀。

(3)知识小结,巩固升华(2-3分钟)我主要通过两个部分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一个是通过看板书回忆所学内容,同时还准备了两道小练习来帮助学生进行操练,最后总结一下,儿不嫌母丑,爱家要知家,爱父母要知父母,我们要发扬良好家风,为家庭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做贡献。

(4)课后作业课外实践: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五、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生活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结束:

各位领导、老师、学生们,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 第8篇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知我家》是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题。本册教材的主题是学会交往,其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来安排的,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实验场。所以,把与父母的交往作为开篇,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因此,本单元又是学生与同伴交往、与教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交往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后续内容的一块奠基石。

二、说教学目标

本框题的的是知识目标是: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几个类型;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能力目标是:在日常生活中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理解家的含义;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不会因父母地位甚至父母缺陷而改变。初步形成为家庭作贡献、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框题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和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认识家庭关系的情形。教学难点是: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亲子之情,继承与发扬良好的家风和传统。

四、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师生对话法、自由讨论法和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2-3分钟)

本课的引言是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对子女的疼爱,也包含了亲子之间有时也有矛盾。我就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阅读这个小故事,从中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从而引出家、父母等问题。接着,我指出:作为子女、家庭中的一员,我们要了解家庭,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长辈。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一框题《我知我家》。

2、讲授新课:(35分钟)

第一框题《我知我家》分为两个目。在讲第一目"家庭关系的建立"时,我先安排第一个活动,通过两个情景让学生谈谈对家的理解。让大家知道家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接着,讲了家庭的含义。引出这个问题,是为后面讲家庭中父母子女关系,特别是权利义务关系提供法律依据。此后,讲几种家庭类型,并简要说明各类家庭的特点。

在讲第二目"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时,主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攀比父母,甚至有个别学生嫌弃自己的父母的心理,进行爱自己父母的教育。这里我安排第二个活动,让学生探讨两个问题,从中体会父母子女感情的天然和纯真。在此后的相关链接中,针对学生因家庭不富裕、家长普通而看不起家长的情况,作简要分析,意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父母。然后,教材引出要了解自己的家,了解自己的父母,要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立志为家庭作出自己的贡献。最后,我安排第三个活动,让大家填写家庭树,并讨论有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自己家庭的情感。

3、课堂小结。(2-3分钟)

在这节课最后,我利用多媒体,把板书的内容再一一投影出来,同时作简要说明。

4、布置作业。

(1)、什么是家庭?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哪几种情形?

(2)、现在常见的家庭类型有几种?你的家庭属于哪一种?

(3)、怎样理解与父母的血缘关系不可改变?

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 第9篇

一、 教材分析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为高二哲学第四课的第一框,承担着与第二、第三课衔接的任务,是第二课和第三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辩证法知识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中包含了丰富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学生正确地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内容结构:

本框是按照什么是内外-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外因是任何起到这样的作用的逻辑组织教材的。

(三)教学目标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把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定性为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即知识、能力和觉悟。根据这一精神和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针对学生学习哲学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为了落实双基我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有)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

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2、 能力目标:(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注重探究学习,结合本课实际,我着重培养学生的)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逆境问题等。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

(四)教学重点

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立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因为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可以为下一框,更重要的是为下册的教学奠定基础;它既是这一节课中所学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培养学生觉悟的出发点,放在整个的哲学中,它也是支撑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原理之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看,这一原理是对学生影响极大的基本观点。所以必须作为重点来处理。

(五)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之所以把它确定为教学难点,是因为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可能会存在许多的疑点,特别是人生前途命运的具体问题,疑点就更多。如果不突破这一难点,下一框关于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问题的教学,就比较难取得实际教育效果。

二、 学生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二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总体上看,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但不成熟且在变化,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获得较好的统一。不进行积极的主动的思维活动,就不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也就难以从理性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法

根据新课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我从学生身边是事例入手通过设计提问,创造氛围,启迪思维,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四、学法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俗话说: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作为一堂成功的教学课,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学法指导中我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能从生活中感悟哲理,又会用哲理指导生活。

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首先荣幸邀请到衢州三中的一位老教师来到班级给学生简单介绍三中发展史。以此来导入。我认为这样用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来导入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哲学从生活中来这一新课程理念。

2、讲述新课

(1)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老教师介绍完后,我紧接着问:我们衢州三中是在不断发展的,那么三中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我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得出许多原因,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发言后我作适当的记录,并作相应的补充(教学、内部管理、区政府等)。然后我让学生区分哪些属于内部原因哪些属于外部原因。以此自然得出内因外因的概念和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在此基础上我跟踪提问:内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那它们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相同吗?这样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继续以三中的发展为例,并设置几个问题:学校是什么样性质的单位,它是朝什么方向发展的?为什么学校会有这样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样层层设问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回答,我给学生举了个企业的例子,并分析企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通过这样的示范,让学生举一反三同样来说明学校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从而让学生得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顺利突破了本框题的重点之一。

(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学生讨论过的基础上,我提出凝问,三中的要进一步发展除了教与学等内因,其他的一些外因又起什么作用呢?为了引导学生思考,我提示,三中的发展能离开区委区政府、区文教局等的支持吗?从而让学生得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因为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明确这个"条件"的含义,作为学生帮助者的教师,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则材料"桔生于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并附以地图说明,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懂,我让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淮南淮北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这些气候条件对橘子生长的作用,淮南气候条件适宜,长出的橘子又大又甜;淮北气候不适宜,长出的橘子又小又酸。从而得出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我认为这样通过和地理知识的结合让学生来分析外因的作用,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地位,又体现了文科综合的特点,并以此突破本节课的又一重点。

(4)外因是通过内因的来起作用的

明确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后,此时学生也还是停留在知其然,但仍不知其所以然,既不知道外因是如何起作用的,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为此我为学生选择了一副漫画:一个人想跳崖,但是又不敢跳,后来狮子的出现,这个人就跳过去。我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刚开始在犹豫,后来又为什么跳过去了。说明外因是如何其作用的。学生分析后我总结:想条和不敢跳是内因的两个方面,开始时想跳这方面小于不敢跳,因此这个人处在犹豫阶段,既没跳;当他后面出现了一头狮子,既外因,狮子的出现加强了想跳这一方面,从而使想跳大于不想跳,于是这个人一跃而起。从而得出:外因是通过加强或削弱内部矛盾一方面的力量,使得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从而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

这样通过漫画材料的分析既形象又直观且有趣味性,使学生学的快,达到轻松学习愉快学习的目的。而本节课难点也突破了。

至此课的内容上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也为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准备了一个思考题:让学生从内外因角度来谈谈神舟六号成功发射的原因。学生讨论发言后,我进行总结。

3、课堂小结

我用课件展示内容框架,总说分说一目了然。这样可以从整体上掌握本框内容

六、作业

为了培养学生运用哲学原理来指导生活,我为学生设计的课后作业是:通过分析上次阶段性考试成败的原因,谈谈如何为下次阶段性考试作准备。这样也体现了生活中的哲学这一理念。

七、板书设计

整堂课的板书,主要内容由课件展示,板书主要用于记录学生讨论的结果。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集合9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初中思想政治说课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