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通用8篇)

作者:edditor12023-04-20 15:00:01567

本文为大家分享黄帝内经心得体会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第1篇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

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作为中医鼻祖故里——神医扁鹊封地,河北邢台内丘神头村的人,从小深受中医熏陶,虽然没有学习医生这个职业,但是对中医中药的热爱一点不亚于医生从业者!希望以后还可以多读几遍《黄帝内经》,真正的去了解这本医书。

《黄帝内经》这本书,我强烈的推荐大家去看看!

希望大家都可以做到养生长寿的最高境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将这本中医学之宗尽收囊中吧!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第2篇

经过了半年的大量阅读《黄帝内经》,老师终于给我们解经了,当解完一段以后,每个人都站起来发言,而我也深有体会。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两汉年间,在内容上主要以黄帝与岐伯、雷公等人的对话形式展开。下面我来解一小段给大家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黄帝问岐伯说:“我听说上古时代的人呀,大都能活过100岁,而且动作灵活没有衰老的迹象。

现在的人,年龄到了50岁上下就动作迟缓有了衰老的迹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们大都懂得养生之道,能够效法天地间的阴阳变化来调节自己,饮食有规律,不过分操劳,所以能活到100岁。现在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拼命地喝酒,任意地妄为,过份地生气,贪图享乐,起居没有规律,所以到了50岁左右就衰老了。”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从小很努力用功读书,事业一番风顺,而且从不做坏事,是一个好人,可他也只活到了65岁。

他死后很不服气于是去问上帝,上帝帮他一查原来他能活到102岁,那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平时的时候不注意调养自己,饭不好好吃,觉不好好睡,很容易生病,所以到了晚年就没有长寿,但如果他从小就保养自己的话,那他就能活过百岁。其实自己能活多久的寿命,关键看你是用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人生,好的习惯和乐观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还要注意四季气候的变化对自己的影响。

希望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发脾气,善待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希望所有人都能够长寿!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第3篇

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祖国文化的遗产珍贵的一部分。他不但是古代祖先们对于自然灾害与疾病邪恶作斗争的记实,同时也说明人民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认识疾病并逐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

内经全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等,不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中医学在理论体系与实践方面继续发展的基石。被后世尊为“医学之宗”的《黄帝内经》吸引初出入中医殿堂的我。

内经中有关人体内脏形态功能的记载很丰富,这都是经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总结得出来的。早在先秦西汉时期就有了如此详细的解剖知识,从此可知我国古代文化的高明与悠久的历史渊源。在内经中就有“剖而视之”的说法,说明我国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人体解剖。内经也提出了关于血脉循环的概况,这比西欧古罗马名医盖伦提出“血液循环的中心是肝脏”的学说要正确,而且也要早得多。与十七世纪英国医生哈威用科学方法证实血液循环原理早一千几百年。这为我国在世界医学领域画上了璀璨的一页,是我们的骄傲。

古人对脏腑功能的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用唯物主义哲学来概括、解析和提高,脏腑学说更是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精气学说等理论基础上。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内经》在强调整体观念时,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内经》按照各脏腑的作用性能而分归为五脏六腑,并运用阴阳统一法则来解释脏腑之间的关系。这关系是功能的主脏气,藏而不泻属阴,六腑功能主传化物,泻而不藏,属阳。根据阴阳学说的概念,阳主表,阴主里。这就是脏腑的表里关系。《灵枢》本神篇“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这种脏腑相结合是根据经络学说的循环路线,每一经都属一脏或腑。如“手太阴肺之脉,下络之肠上膈属肺。”在生理病理上这种相合也是有事实可见的,脾和胃就是经常相互影响而致病。又如小肠有火,口舌生疮,舌为心之苗,这我们都可以在生活实践观察和体验得到的。此外,内经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等理论来阐述和概括脉腑目的关系。

内经认为“五藏上通七窍外合皮毛血脉肌肉,外通四肢百骸”。这说明内脏与全身各组织也是相关的。

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联但又各司所职。但都是在心主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肮脏组织功能才能得到平衡协调。“主明则下安就是最好的印证。”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内经》明确提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四时之气,更伤五脏”《素问·生气通天论》。又如“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并认为“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二、内经还指出了七情所生与脏腑有关联。这说明内经在精神活动方面的内容有较丰富的记载。“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爱,肾在志为恐”。这说明古代医家早已观察到七情的精神活动与脏腑有关。

“怒伤肝,喜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爱伤肺,喜胜爱;恐伤肾,思胜怒。”这说明情志话幼不正常可能致病,也涉及到相生相克的问题,这更能说明七情不协调对机体有重要的影响。

三、内经的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体系是不相同的,我认为最明显的是,心心除了主血脉,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外,还是君主呢。心还主神明呢,统领其他脏腑功能。同样,肺除了司呼吸外还主一身之气,与全身水谷代谢有关,肺还主治节,与皮毛、鼻窍声音有关。肾脏为五脏六腑之精气及生殖之精,肾还主骨,生髓通于脑等等,五脏六腑相互关联显而易见吧。

内经五脏六腑功能与现代医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还是研究方法不同的结果。古代医学以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为基础,而现代医学以解剖学组织学为基础,再利用科学仪器作试验研究得出。

以上是我作为一名初学者读了《黄帝内经》的内脏学说的几点体会。当然,初出茅庐肯定有许多的不足,不过,让我们共同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开展祖国医学的学习,让祖国医学继承发扬光大,让中医的明天更加辉煌!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第4篇

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国学热”的影响,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着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固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

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

因此,我们要少生抱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平和的心境,向外营造和谐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名利固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健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荣辱观来思考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健康。“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宁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热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平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除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黄帝内经》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医把“动脑、动体、不动心”做为健康的秘诀。不仅如此,不动心才能凝神,不动心才能用心,在此基础上动脑动体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正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心的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铺下身子来勤勤恳恳地学习工作,做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消除不了内心的躁动而被俘虏于外界的喧嚣,那只能是“愚者佩之”,而流于浮夸或炫耀。

古人对心的宁静十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宁静。

因为宁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伟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宁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平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固然是告诉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宁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伟大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的匮乏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处充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宁静尤显可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正无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宁静,是心法。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第5篇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第6篇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详细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很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行中医中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行描述,可读性比较强,理解起来也很简单,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欢养生的,和注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非常科学和奇妙!

《黄帝内经》详细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该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给予指导。

就比如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该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因为寒冷,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该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别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较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较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

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如果有个中医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也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根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判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一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善于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神奇为大家祛除病痛,拯救世人性命。

作为中医鼻祖故里——神医扁鹊封地,河北邢台内丘神头村的人,从小深受中医熏陶,虽然没有学习医生这个职业,但是对中医中药的热爱一点不亚于医生从业者!希望以后还可以多读几遍《黄帝内经》,真正的去了解这本医书。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第7篇

读《黄帝内经》是大一的这个暑假,我们作为中南大学临床八年制的学生,这算是科研训练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一项任务,初读《黄帝内经》,觉得它很无味,全是古文一两天之后还没看完三页,就放在了那里。一个月后,再次拿起《黄帝内经》,整理心情,一个人静静的品读,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它让我对养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像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也就是我们的老祖宗带给我们的财富。

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年轻人觉得自己现在熬熬夜,饿饿肚子,吹吹冷风是小事,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认为的这些小事便为他们老来以后的身体留下了疾病的隐患。我的奶奶就是一个例子,奶奶年轻时举得自己身体好,出去做工吹吹风淋淋雨没什么大事,现在风湿一直缠着奶奶,每当吹风下雨疾病发作疼痛难忍。所以现在的我们也不要觉得这些事情都是小事,等到疾病发作,后悔莫及。

作为当代大学生,熬夜是每个大学生都有的事情,早则十一点晚则转钟四五点甚至是通宵不眠,似乎都为大大小小的事情牵绊着,我们也不乏看到学生熬夜猝死的新闻,睡眠作为身体调节的时间,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如果失眠时间太少将减少你的身体排毒的时间,所以,我们作为大学生应当有适合规律的睡眠时间,为将来的工作打下牢固的身体基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所以很多都是百岁乃去。我想着都是现在所报导的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吧。

“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吃垃圾食品,吃的时候就是垃圾,吃进去更是垃圾,花钱找罪受。现在科技发达,许多反季节蔬果充斥着市场,我觉得每种食物在它该有的季节是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规律,在什么季节吃什么蔬菜,对我们的身体都是有不同的益处,但是反季节蔬菜的出现,对与大自然给我们的规律似乎有些违背。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我们应该顺应大自然的四时之需来对食物进行摄取,这样才能与大自然保持同步。

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由此看来,要想有好的身体,也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心态。所谓浩然正气也,就是说不能有歪心思,如果说一个人常常怀有坏坏的心思,这样自己心中就会常常想着,日久而生疾,常言道心病得要心药医,就说明心病源于心,所以浩然正气对于健康是很重要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从没有听说过哪个长寿老人脾气暴躁的,保持心平气和,对于养生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调整好这些方面我相信身体一定会变得很好。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说完《黄帝内经》有关养生的`内容,再来说说有关治病就医的内容。《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有关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

所谓“治未病”,就是防止生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天冷的时候多穿一件衣服,少吃些垃圾食品,少喝点酒,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内容,现在许多人都不注意自己的身体,以至于老来被疾病所烦忧。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想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作者说身体比头脑聪明,头脑是有为而治,身体是无为而治,不做什么能办好事永远比费很大力气办好事聪明!书里甚至说到一些所谓性格上的缺陷也是由于身体问题所致。比如说一个人很懒,能坐着就不站着,总想睡觉,这好像是脾出了问题。一个人没耐心,做事三分钟热血,是因为肝火太旺,相反磨磨蹭蹭犹豫不决的就是肝火太弱了!

《黄帝内经》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现在社会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行经腹痛等等,家中常备下火药,消炎药之类。

看了《黄帝内经》后得知目赤,咽痛是因为阴虚火旺;肩膀痛,头痛,行经腹痛是气血不调;大腿浮肿,脱发是肾功能不太好~气色发黄,眼睛干涩是肝功能不太好--也就是说现在小毛病不断的原因是心肝肾的功能不是很好,但是还没到功能损坏的程度,要是有损坏就会有很多地方生病了!很多人小时候身体很差,经常生病,长期服用药物,而大多数都是刺激肾脏的,因为生病而胃口很差,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身体虚弱,气血养的也不足。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规律饮食,规律起居,锻炼身体,最重要的是坚持,有个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让人身体健康,而且还能让人拥有姣好的容貌,何乐而不为呢?

《黄帝内经》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财富,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第8篇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最近,开始读《黄帝内径》这本书,主要是关注身体的健康,而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这本是不仅仅是对身体有意义,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又兼容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气”,达到养身修心的目的。

《黄帝内经》这本书家喻户晓,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究,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论,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再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更要注重自己情绪的调节。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其中一些理念值得践行。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静下心来,从读《黄帝内经》开始吧!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通用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