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
作为我国一群无名的、无私奉献的教师,教学设计是他们经常要用到的。教学设计通常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教学时数等。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李清照和项羽,体会其性格特点。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喜欢听歌曲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曲《月满西楼》,可要认真听哦!
课件播放歌曲。
歌曲听完了,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指生交流。
2、这首歌柔美、清幽,你知道它的歌词是谁写的吗?
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李清照的资料,谁来说一说你对她的了解?
指名交流后,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著有《易安居士文集》。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多是离愁别绪,婉约缠绵。她也写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宋代才女——李清照,一起走近她的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板书课题)
二、诵读古诗,悟情入境
课件展示: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
生自由练读,指生展示读。
读得流畅,字正腔圆,也读出了节奏和美感。她之所以读得这样美,原来他注意了停顿。
课件展示: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指生展读。
2、读着读着,在这首诗中有没有一个人物跃入你的眼帘?
生交流:项羽
知道项羽这个人吗?谁来谈一谈你的了解?指生交流。
课件展示:
项羽:秦朝末年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不愿屈服投降、苟且偷生,在乌江边自刎而死。
3、在诗中,李清照用了一个字直接表达对项羽情感,我们看谁的眼睛最亮能找出来,到底是哪一个字呢?
生:思
李清照为什么“思”项羽?指生交流。
谁能用诗句来回答?
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4、项羽这位乱世英雄,一生有很多传奇的故事呢?其中《霸王别姬》被拍成了电影,下面我们一起欣赏!
课件播放:《霸王别姬》片段
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指生交流。
好一个“不肯过江东”!其实他本可以渡过乌江来逃生的,可是他不愿苟且偷生,最终选择乌江自刎,死也死得如此惨烈。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概,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来,咱们一起来赞颂项羽:齐读古诗。
5、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下面我们回到民不聊生的南宋!
课件展示:
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掳走徽、钦二帝,正值国家危亡的时刻,但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身为知府,没有奋勇抗敌,却临阵逃跑。李清照为丈夫的行为感到羞耻,同时腐败无能的宋统治者也使李清照愤慨,于是在行至乌江时,有感于项羽的悲壮,写下了这首诗。
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大声呼喊:齐诵《夏日绝句》!
短短的这么一首五言绝句,里面却藏着三个典故呢?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以后再讲。
三、融会贯通感情升华
看到北方大好河山沦落敌手,哪位爱国志士不想收复?陆游在生命弥留之际,还心系国家,他这样写:示儿(课件展示《示儿》,生齐读);林升看到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他异常愤慨地写道:题临安邸(课件展示《题临安邸》,生齐读);抗金名将岳飞,一天之内收到13道金牌未改精忠报国初衷,他写道:满江红(课件展示《满江红》,生齐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情怀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常听人说起岁寒三友这个词,谁愿意告诉老师岁寒三友具体指什么?
2、你们见过梅花吗?(出示图片)
3、都说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4、板书课题。(出示古诗)
二、初次朗读诗歌,解决生字新词
1、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讨论交流,自学字词。
3、出示字词,检查自学情况。
三、熟读诗歌,理解诗文
1、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学生交流后老师点击重点问题学生读一遍)
2、好,带着这些疑问大声朗读诗歌
3,小组讨论古诗意思。
4,汇报交流诗意。
5、引导分析墨梅特点及精神
6、诗人真是光赞美梅花吗?他为什么要做这首诗呢?出示作者的资料,学生读一读。交流做诗的原因及目的。
7、认真欣赏图画,说说你对他的理解。
8、再读诗歌,体会感情。
四、回顾反思:
1、“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2、请学生说说“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积累与梅花有关的古诗。
知识目标:
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能力目标:
1、分析本文通过对比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讲述,设问、启发、讨论等法。
预习要点:
1、解决生字词
2、把握结构,划分层次
3、找出小说中人物描写片段,找出主人公。
4、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鲁迅为什么要写故乡?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只是表述回忆故乡的美好,还是有别的什么情感在里面?
课堂研讨: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吟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感知情节: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将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话,并表现小说的写作意图。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判断小说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说中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主题思想”。这篇小说中闰土处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对表现小说的主题起决定作用,因此闰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而“我”只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2、感知情节: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四、合作探究,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1、此次回故乡,“我”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明确:能围绕“沉重、失望”,并自圆其说即可。
2、神游《故乡》,能否用一个字来概括故乡给“我”的印象?
明确:变
那么,究竟故乡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人变
A、以闰土为例,讨论完成表格
对比内容少年闰土中年闰土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
语态“手捏钢叉,向猹尽力刺去”
很高兴,说话脱口而出,滔滔不绝。
4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现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9个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生活态度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从表中的填出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通过对比写法,从外貌、动作、语态、对我态度、对生活态度等方面写出了二十年前后闰土的变化,请同学们说说,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闰土这一形象揭示了什么?
明确:精神状态的变化,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旧中国农民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他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B、除了闰土,杨二嫂也有了变化,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明确: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2)景变
二十年前: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美丽)
二十年后: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阴晦)
3、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真的不相同吗?为什么?
明确:其实,以前的故乡和现实的故乡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那时“我”是以纯真少年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罢了,所以世界显得那样单纯、美好,甚至有一丝神奇。
4、然而是什么原因让“我”觉得记忆中的故乡如此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如此让人失望呢?
明确: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来自于人的变化:儿时故乡,给我许多欢乐、甜蜜的回忆,甚至可以说代表了一种“理想”;而现实的“故乡”却面目全非,毫无生气,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纯真与温情,变得冷漠、麻木、市侩和猥琐,使“我”感到“希望”的幻灭,心中无比的“悲哀”。
5、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憧憬未来,但未来是有希望的吗?同学们认为作者对待希望的态度是怎样的?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引导学生探究“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行动,才有路,有实践,才有希望。希望来自奋斗,鲁迅先生要我们明白的`就是这一点。
五、拓展延伸
1、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2、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教材解读】
《猫》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5课,作者是老舍先生。这篇课文以朴实而生动的文笔介绍了猫的性格古怪和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感情真挚,文风亲切自然,语言平实,毫无雕琢,读后令人难忘。
《猫》是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写动物的,选编《猫》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继续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二是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它小时候的可爱,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以“自读,感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用事实说话的写作方法,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
【教学难点】
1、 体会文中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 产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以猫为背景的课题 猫),喜欢这种小动物吗?用一两句话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好吗?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说一说喜欢猫的理由。)
有一个人也非常喜欢猫,他除了喜欢猫之外,还有一项了不起的本领——写文章。于是,他专门为猫写了一篇文章,文章写得太好了,就被编入了我们的'教材,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猫》。板书:猫 (作者:老舍)
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清字词障碍。
过渡:之前老师布置大家用“五步读书法”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效果。
三、梳理框架,重点学习1——3自然段。
过渡:老舍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凡大作家写文章最讲究的一点就是选取适合的材料。老舍先生写《猫》也是这样,他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选取了两种猫来写,一是成年的大猫,一是未满月的小猫。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哪里写的是成年大猫,哪里写的是未满月的小猫。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大猫(1—3);小猫(4)
师:下面,我们就重点通过1——3自然段的学习,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体会其蕴含于字里行间对猫的感情。
(一)学生分自然朗读课文。(教师借机点拨,指导投入感情读书。)
(二)再读课文,划出中心句。
师: 1——3自然段是围绕一句话展开写,同学再默读速想:1—3自然段围绕哪句话写的?
(猫的性格的确有些古怪。)请同学们把这句话画下来吧。像这样根据了一段或几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叫什么句?(中心句)
过渡:1——3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猫的性格的确有些古怪来写的。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自然段。
(三)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写出了猫哪些古怪的性格?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归纳并板书:老实 贪玩 尽职
1、 指生读“老实”句。
师:这两句话有什么关系?作者用了一种方法,让我们觉得这猫真的是太老实了?(学习作者用“事例”写猫的方法,真实可信。)请同学们用线画下举例子的句子。(师在大屏幕上涂红)
2、请大家再看一看“贪玩”“尽职”的句子里,哪是举的例子?(指生回答)也画下来。(师在大屏幕上涂红)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运用两个关联词:任凭……也…… 非……不可……
3、师生合作读课文。师读:猫的特点的句子,生读:举事例句。
小结:这种举事例的方法,有什么好处?(真实可信,内容具体。)
过渡:第一自然写了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那么二、三自然段又写了猫哪些古怪的性格呢?
(四)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画下最能表现猫性格古怪的句子。
交流汇报。
第二自然段:指生朗读“高兴”句子。
1、老舍先生从哪两个方面写了猫高兴时的表现?(动作 叫声)让学生圈出写猫动作的词:蹭、伸、跳、踩。
2、从这几个词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猫?(调皮、淘气、捣乱)这么调皮这么淘气,还给老舍先生捣乱,老舍先生为什么还喜欢它呢?(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爱猫如子的感情。)
3、猫的叫声连用了四个词,还有一个特殊的描写声音的词——“咕噜咕噜”,只有在什么情况下,猫才会有这种“咕噜咕噜”的声音?
4、淘气
哪些地方写猫的淘气,找出关键句。还有从几方面写小猫的淘气?
体会到:a.什么东西都玩
b.玩起来不怕率跟头,也不怕撞疼
c.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耍个没完
小猫:淘气 枝折花落
四、小结:
在这一段中,老舍先生直接用事实说话,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猫古怪特点。而且,老舍先生用了极富变换的动词、拟声词、恰当的关联词把猫的调皮、好动、可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让我们感受了他的语言魅力。有人这样评价老舍的语言:(大屏幕出示)一、用字,活中求变;二、句式,长短相间;三、修辞,真切自然;四、语言,传神有味。
五、拓展作业。
老舍先生的爱好非常广泛,除了爱养猫外,还爱打拳、唱戏、说相声、养花等等。尤其是对花的喜爱非同一般,为此还写了一篇《养花》的文章。请大家认真阅读,重点标画:体现老舍先生爱花的句子。
一、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统览全文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匆匆”是什么意思,生活语言中什么时候用到“匆匆”一词;然后,引导学生初步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说的“匆匆”指什么,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时间的“匆匆”,并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根据课文语言流畅上口和情感表达直白浓烈的特点,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视学生的自主多元感悟,重视学生朗读中谈体会和朗读中的师生评价、交流,真正达到有感情朗读的要求。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感受深的段落。
三、激发兴趣,为文配画
1.激发兴趣,提出要求。
朱自清的散文成就很高,因为他的文不仅仅是文,还是画,更是诗,诗情画意,读后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他的《荷塘月色》就被拍成了电视散文MTV,请大家赏美画,听美文。看完《荷塘月色》后,再引导学生为《匆匆》一文拍电视散文MTV。
2.再读课文,感悟散文意境,为下一步的图画创意打基础。
3.小组合作,构思画面,画外配音。
这一环节,请小组同学合作,共同创作一两段内容,要求有朗读,有画中景的描述,举例如下(第一自然段)。
生(甲):(描述场面)一望无际的田野,金黄一片,丰收在望,一派秋天的景象。高高的天空,燕子们呼朋唤友,相约一起飞向南方。春染大地时,它们又飞到了这去年住过的地方。
生(乙):(朗读)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生(丙):(描述场面)燕子飞过青青的柳梢,飞过鲜艳的花朵,好一派迷人的春色……
生(乙):(朗读)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
是……
4.交流展示。
小组学习后,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相机评价、鼓励。
四、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读好课文后,布置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惜时的现代诗歌、古代诗词、名言警句、故事等,办专题手抄报。手抄报办好后,开展手抄报一周展活动。在展出期间,学生可以观摩阅读,可以相互比较,还可以交流经验,进行口语交际。展出结束,从材料掌握、书写、版面设计等方面评出优秀小报。
教学要求
一.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从而爱护小动物。
二.懂得本课抓住猫的性格特点,有层次地叙述方法。
三.能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谈话:
哪些小朋友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张猫的图片,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八张姿态各异的猫图)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喜欢)是啊,猫是那么活泼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笔下的宠物儿,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这不,我们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10猫)。
二、检查预习,理清脉络。
1.课前你们读了课文了吗?读了几遍?(哇,这么认真)那么你们说说老舍爷爷写了几只猫?
生1:两只,一只大猫,一只小猫。生2:一只猫。
师:到底写几只呢?别急!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
生:不是,课文就写了一只猫,课文第4段第一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1、2、3段写的是大花猫,第4段是写它小的时候。
师:说的真棒,你不仅预习认真,还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是的,课文的1、2、3自然段写的是大花猫,第4自然段是写它小的时候。那么。作者是怎样写他家的猫呢?
三、自读课文,品味内容。
这是一只怎样的猫呢?请大家快速地读读课文,找找重点句,划划重点词。完成下面填空,并说说你是怎么读懂的?
这是一只( )的猫。
生自渎课文,边读边说。
生可能填:古怪,老实,贪玩,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胆小,勇猛,淘气等词。
师随机指导理解
(1)屏息凝视(意思是抑制住呼吸,集中注意力地看)。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猫的尽职?猫怎样屏息凝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猫屏息凝视的情形。
(学生无法准确描述时,课件播放一段《猫捉老鼠》的片段)然后引导学生说:猫一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也不敢,生活中遇到过屏息凝视的情况吗?学生联系过去的生活经验运用屏息凝视说话练习。
师小结:瞧,为了抓住老鼠,猫是多么尽职啊。
(2)尽职在文中什么?(指猫等老鼠)。文中的第一幅图画的是大花猫捉老鼠很尽职(大花猫正在追赶一只拼命逃窜的小老鼠情景),而整篇课文中竟没有关于这幅图的描写。为什么?是不是作者忘了写?(原来在等待老鼠出洞时,大花猫就非常尽职;当老鼠出现时,大花猫一定更尽职,所以不必再介绍)。
师小结:是啊,有了这么尽职的猫,再狡猾的老鼠也插翅难飞。
(学生填写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可能需要指导,应启发学生抓住第二自然段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后面用了冒号(:),表示下面写猫的温柔可亲。让学生懂得,那些句子都是在写猫高兴时的特点。
学生填写淘气时,可能出现把小猫撞疼了也不哭,说成是勇敢的猫。应指导学生说说勇敢是指在遇到什么情况时才能说。)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一下子就从文中找出这么多描写猫的性格特点的词语。
(1)现在请你们把这些特点归类,哪些词语写小猫、哪些词语写大猫?
(2)那么描写大猫的这些特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读,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写作顺序,重新排列这些特点。看谁排得最好。
(老实)(贪玩)(尽职)
(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
(胆小)(勇猛)
师根据板书相机引导理解古怪
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发现了什么?每组词语这间有什么联系?(前后自相矛盾)把这么多自相矛盾的特点集中在一只猫的身上,难怪作者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的作用可以渗透讲解----总起句)
师:大花猫性格古怪,小花猫又很淘气,面对这样一只古怪而又淘气的猫,老舍爷爷一定感到很头疼吧?
生:不会,他非常喜欢他家的这只猫。
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是啊,古怪也好,淘气也罢,在老舍爷爷眼里都非常可爱。把你喜欢(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爱猫之情)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大家,做得到吗?注意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①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从这个字读出什么味来?
②这个句子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演一下,好吗?老师来演大作家老舍爷爷,谁来演猫?
(你们看这只猫的动作是多么温柔可亲啊,似乎是一个孩子在向大人撒娇。当猫的身体接触到作者的腿时,作者所感到的不是猫碰了他,撞了他,而像一位温柔可亲的小孩在亲昵他,可见老舍爷爷对猫是多么喜爱啊!其实只要我们对动物充满爱心,人和动物是可以和睦相处。谁能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把老舍爷爷的爱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我们也一起读一读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或找到不同的句子)
(2)比一比,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①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一个个脚印。
(第一句把脚印比作小梅花,多美啊,尽管是猫踩脏了稿子,但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朵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踩几个脚印其厌烦之意一目了然。)
师指导朗读:你能把这两组句子不同的感情读出来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3)师引读:
师:说它老实吧,......什么事也不过问。
生:可是,......它也不肯回来。
师:说它贪玩吧,......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生:可是,......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读一读,这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
(1)说它老实吧(1)说它贪玩吧
(2)它很老实(2)它很贪玩
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我们体会体会,这种语气给你什么感觉?(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娓娓讲述自己的宝贝)
启发: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等。但是作者却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如此惹人喜爱,这更说明了什么?(作者爱猫,觉得猫像玩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或作者热爱生活,观察仔细等等)
指导朗读:现在我们看,谁能把作者对猫的喜爱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想一想猫的叫声长短不同,丰富多腔,粗细各异。使作者觉得自己是在欣赏什么?(乐曲,体会爱猫之情。)
(4)生:我非常佩服猫的勇猛,它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生:小猫很有趣,路还走不好,玩起来可是没完没了,撞疼了也不哭,活像个顽皮的小男孩。
生:我特别喜欢小花猫的天真、淘气,你看它抱着花枝打秋千,玩得多开心!
师:一只猫,老舍先生用如此富有深情的句子把它描述得栩栩如生。这一切都来自于老舍先生对于猫真挚的感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饱含深情的文章吧!
五、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老舍笔下的猫,充满了灵性,真是惹人喜爱,有个同学想在家里养只猫,可是他妈妈不同意,说猫叫起来太难听,又会把家里踩得到处都是脚印。大家能帮他一起来说服他的妈妈吗?为了使你的说服更有说服力,建议你用上课文中的语言。
六、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愿同学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初步掌握归类识字的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研读中明白寓意: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教学重点、难点:研读课文,明白寓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解题
1、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2、谁能把题目读一读?能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的音读准了。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这些词你会读吗?(窜出来树桩撞死锄头庄稼乐滋滋)指名读,齐读。
(2)如果让你给这六个字分类,你会怎么分?
小结:你们一个个都很棒,已经学会了归类识字,这可是识字的一种好办法!
3、再次解题:你们都已读了课文,现在你能用一句话解释一下课题是什么意思了吗?
4、质疑:根据这个课题,你能提几个问题吗?板书:怎么等?等的结果?
三、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四、深读课文,明白寓意
种田人守呀守,等呀等,结果呢?板书:庄稼全完野兔没来(课件出示句子):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一)研读课文,知道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1、田里的庄稼怎么会全完的呢?请你找一找,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把它用横线划下来。
2、学习句子:从此他丢掉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1)自由读读句子,看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交流预设:
a、"丢掉了锄头"可以知道他没有到田里去锄过草,没有到田里去挖过地。(是呀,锄头可是种田人最重要的劳动工具,现在他连锄头也不要了,又怎么去劳动呢?)
b、你是怎么理解"整天在树桩旁等着"这句话的?你们看,早晨,太阳刚从东方升起,他已经坐在树桩旁等了;中午,太阳高照,他没回家休息,还是坐着等;傍晚,太阳已经下山了,他仍旧在等,从早到晚,他一直都在等。
c、他在树桩旁傻等,人家在干什么呀?想象说话:别人———时,他在等;别人———时,他在等;别人———时,他在等;别人———时,他在等;别人———时,他还在等……是呀,一田到晚,他什么活也不干,一心只想着等兔子,他是多么渴望得到兔子呀!
(3)朗读指导:
a、谁愿意来读读这个句子?先自己准备一下,指名读。
b、你对他的朗读满意吗?那你能试一试吗?
c、寓言的朗读和其它课文的朗读有点不一样,它就好象在讲一个笑话故事,听老师来读一读。d、谁还愿意读?
e、一天、两天、三天,从此他再也不出门劳动了,就在树桩旁傻等,让我们一起读,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4)结:种田人整天什么农活也不干,也难怪,他的庄稼全完了!
3、学到这儿,你明白了什么?(板书预设)不劳动是不会有收获的。
(二)研读课文,知道不能凭着运气生活。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因为没有劳动,所以庄稼全完了,;可是他整天都在傻等,怎么又没等到野兔呢?
2、理解"窜","窜"是什么意思?笔直地向前跑,能叫"窜"吗?究竟怎样的跑才叫"窜"?(窜就是没有方向地乱跑)
3、什么原因,野兔要这么慌乱地从树林了跑出来,四人小组想象野兔"窜"的种种原因。
(1)后面有猎人追赶
(2)受伤了
(3)有野兽追击
(4)他发现前面有好玩的东西
(5)他想到森林外面去玩一玩
(6)他想出去找朋友玩
(7)他和别的野兔比赛跑步
小结:你们刚才说的种种情况确实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因为这些原因,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就撞死的可能性大吗?
4、种田人意识到这一点了吗?从哪里知道?能给"乐滋滋"换一个词吗?(喜滋滋、美滋滋、乐呵呵、乐哈哈、喜洋洋)
5、朗读指导:想到今后每天都能捡一只野兔,种田人更是开心极了,你能把他心里想的这句话读好吗?
(1)指名读
(2)每天都白捡一只野兔,这是一件多美的事呀,谁再来读读?
(3)不是一只,也不是两只,三只、四只……而是每天都有一只呀,还想读吗?
(4)让我们都来做做这样的美梦吧!
6、因为有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种田人便希望每天都能碰到这样的好运气,正因为有了这种不
切实际的想法,所以从捡到兔子的那天起,他便一直坐在树桩旁傻等(课件: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个星期后……一个月后……)每天,他就是在那儿撞运气,可直到最后,他还是没又等到兔子。
7、学到这儿,你又明白了什么?(板书: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三)观看动画,加深理解。
1、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这个故事,现在想看看动画吗?
2、现在,你想对种田人说些什么,请你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小结:靠碰运气是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只有实实在在去做,才能有收获。
(四)、说说身边的人和事
其实像种田人一样,因为一次碰到好运气,就想永远靠碰运气过日子的人在我们生活中也有,你能说一说吗?
五、课外阅读
(过渡:寓言,总是借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会有很大帮助。老师这还有一则寓言故事,请你们自由地读一读)
1、自由读读寓言,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推荐课外读物。其实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后我们可以去读读这本《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连加计算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理解连加计算的意义。
2、通过探究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10以内的连加计算。
三、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1、导语: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给你们讲的微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连加》
2、讲述连加的含义
我们先来看一组小明在给小鸡喂食的图片。(出示课件:5只小鸡)地上有几只小鸡?我们来数一数,1,2,3,4,5。
(出示课件:2只小鸡)接着跑来几只小鸡?(2只)(出示课件:1只小鸡)最后跑来几只小鸡?(1只)
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对了,用加法。列出的算式是5+2+1=。像这种算式数学上叫“连加”。
3、探究连加的计算顺序
像5+2+1这样的连加算式我们怎样来计算呢?
⑴看:原来地上有5只小鸡,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我们来数一数,(1,2,3……一共有7只)最后又跑来1只,现在一共有几只?(8只),5+2+1=8,一共有8只小鸡。
⑵小棒图
下面我们来看看小棒图,数一数左边的有几根小棒?中间有几根?右边呢?想一想用怎样列式计算?(4+3+1=)
⑶4+3+1=?先把左边的4根小棒和中间的3根小棒加起来等于7根小棒,再用7根小棒加右边的1根小棒等于8根小棒,所以4+3+1=8。一共有8根小棒。
⑷小三角形图
我们来看看小三角形图,有几个红三角形?几个蓝三角形?几个黄三角形?怎样列式计算?(3+4+2)
⑸3+4+2=?先把3个红三角形加上4个蓝三角形等于7个三角形,再用7个三角形加上2个黄三角形等于9个三角形。因此,3+4+2=9,一共有9个三角形。
4、总结计算顺序和方法
在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习惯上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它们的和加上第三个数。
5、巩固练习
2+2+4=?5+0+3=?
6、结束语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连加的含义和连加的计算顺序及方法,你学会了吗?
教学要求:
A组:
1、体会书包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的道理,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2、学会整理书包。
B组:
1、体会书包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的道理,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2、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
学会整理书包方法
教学难点:
按学习用品归类
教学准备:
书包、课本、练习本、文具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问: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爱惜学习用品”,我们知道了哪些是学习用品。这些学习用品我们天天要用到,所以我们要爱惜它们。那么,我们怎么来爱惜呢?(引导学生讲出整理书包)
2、师:整理书包是爱惜学习用品的一个方面。这节课,老师来教你们学习自己整理书包。你们愿意学吗?
3、出示课题:整理书包
二、指导学生学习整理书包
1、问:小朋友,你今天的书包是谁整理的?(爸爸、妈妈、奶奶、爷爷……自己)
2、师:你们真行,那么,想不想把书包整理得更好?(想)好,我们现在就来学一学这个本领。
3、师:小朋友,你们先来看看老师是怎么整理的。
教师示范,学生观看。
(1)打开书包,取出书包里所有东西;
(2)先把练习本整理好,再把课本整理好,垫板放在课本的上面;把文具盒整理好,放在垫板上面;
(3)依次将练习本、课本、垫板和文具盒放进书包里;
(4)没有用的东西丢到废纸篓里,还有一些学校里要用的东西放进书包里,要放整齐;
(5)合上书包盖,扣好袢儿。
4、问:你们都看清楚了吗?谁来说说怎样理书包?
5、学生口述过程,媒体出示。
三、组织学生操作练习
1、问:大家都记住整理书包的方法了吗?现在,谁愿意上来整理一下书包?其他小朋友看看他们理得好不好,对不对。
2、请三个学生当众整理书包。其他学生观看。
3、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整理的书包最好,就上来给他插一朵小花,然后说说为什么给他小花。(讲评、表扬。)
4、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整理书包,你们想不想像刚才三位小朋友那样整理自己的书包?(想)现在,我们来整理书包。
5、学生进行整理书包的操作。(重点帮助B组)
6、师:小朋友,你们的本领真大!现在,谁愿意把你整理的书包给大家看一下?请你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
四、巩固练习(小鬼当家)
1、师:小朋友你们听,这是什么歌啊?(小鬼当家),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鬼当家》的游戏,请你帮助一些不会整理书包小朋友整理书包好,你们愿意吗?(愿意)
2、出示一些书包。师:你们整理好书包后,请拿给后面客人老师看看,再说一说你是怎样理书包的。然后,把整理好的书包放回原来的位置。
3、学生进行整理书包的操作。(重点帮助B组)
4、师:小朋友,你们都整理好了书包,老师看见有的小朋友得到了一个笑脸,请你来说说是怎么得到这个笑脸?
5、小朋友介绍他得奖的原因。
五、总结
1、师:这节课,小朋友们学习了整理书包的方法,我们知道了整理书包先……再……接着……最后……(学生齐说步骤)你们真棒!所以老师想告诉你们:只要我们努力了,我们就一定能行!让我们一起说:我能行!
2、学生齐喊:我能行!
3、师:下课了,让我们听着音乐,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吧。
4、学生律动出教室。
教学目的:
1、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全文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以及把握小说通对情节反映的社会生活。
2、品析“心声”的内涵,并学会如何进行文学欣赏。
3、细品并学习小说中出色的心理描写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小说如何通过情节反映社会生活,让学生学会通过人物形象赏析小说。
2、细品语言,内化语言。
教学构思:
1、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课前预习,整体把握;
2、复述课文情节检查预习;
3、讨论人物、主题、心声内涵,并从中明的如何赏析文学作品。
4、通过美读比赛品析、内化语言。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来带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用好奇的眼晴打量我们周围的一切,接受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希望被他人接受,我们一路走来,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让我们一起走进《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及所反映的的社会生活。
1、检查课前预习情况,请同学复述全文故事情节。(四个主要情节不能掉)
2、请同学们仔细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下面的一个短语和一句话补充完整。
()的李京京
《心声》表达了李京京想…………的心声。
3、讨论:
(1)如果让你来朗读《万卡》这篇课文,你会不会朗读得和李京京一样好?为什么?
提示:《万卡》之所以打动李京京,是因为李京京有与万卡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情感体验,相似的倾诉需求,他的心与作品中的万卡的心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万卡的心声似乎也就成了他的心声。“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启示一:要融进小说中去,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启示二:要从小说中出来,从生活中发现小说,从小说中理解生活。
(2)从这篇小说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对你所看到的现象有何看法?
教师点拔,总结,引导学生对现象作正确的评价。
三、细品语言,内化语言。
1、从语言的角度你喜欢这篇小说吗?你喜欢哪一部分?朗读自己喜欢的地方!(尽量和李京京读得一样好。)
2、合作活动:
四人小组互样读给对方听,推荐读得最好的一名同学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砚、冕、乾、坤”这样四个生字,理解“墨梅、洗砚池、淡墨痕、好颜色、清气、满乾坤”等词。
2.能借助工具书自身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重点能借助工具书自身解释王冕的《墨梅》,体会诗中梅的特点和品性。
难点感受诗人借咏梅来表达自身品格高洁、孤傲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梅花历来是诗人们吟诵的对象。一二年级时,我们读王安石的《梅花》(齐读)五年级时我们读《雪梅》(齐背)这节课,我们读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说到王冕,他还是我们家乡人呢?(同学补充注释处的内容)
你对这个诗题“墨梅”是怎么理解的?
王冕一生喜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工画梅。他曾在自身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王冕画过许多幅墨梅,画家不只喜欢画画,还喜欢在画面空白处题上一首诗,几句话,以留下当时的心情感受。今天我们要读的这首诗就是王冕留在其中的一幅墨梅画的诗。
二、初读古诗,读准古诗。
1.齐读,读准确。
2.指读,读准确。
3.再读,读出节奏来。
4.读出平仄变化来。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解释古诗。
1.王冕画中的这株梅花长在哪里?
2.为何把池子称为“洗砚池”呢?(补充: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3.读着这首诗,想着画中的梅花,你看到这株梅花了吗?喜欢这株梅花吗?
4.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古诗:
“朵朵花开淡墨痕”
花开时那花儿的颜色(不浓艳),就像(用含着许多水的墨汁点染上去)一样。既没有(桃花那样娇艳),也没有(杏花那样如霞般粉红)。
朗读表示花开色淡如墨痕的样子。
“只留清气满乾坤”
理解“乾坤”(“乾”即天,“坤”即地,“乾坤”即天地)
想象你此刻身在何处,闻到那香气了吗?(在对话中体会“满乾坤”中无处没有,无人不知的意蕴。)可这样设置对话:你现在站在小溪头,鼻翼间却有香气飘逸;你现在来到了林间,那香气依然追随。即使你回到家里,心间依然还有那梅花的香味在萦绕。无论何时,无论何处,每个人都能闻到那梅花的香味。
朗读,表示梅花的香气到处都是的情景。
我想问问大家,你闻到的是怎样的梅香?(在交流中理解“清气”,联系其他植物的香,如桂花、栀子花的香,比较体会其中那种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特点,并能用“清”来组词,如“清幽、清淡、清雅”等来形容梅香。)
这种梅香,在王安石的诗中用另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暗香”(读王安石的《梅花》)
朗读表示梅香清雅的特点。
小结:这梅,色淡、气清。
“不要人夸好颜色”
知道句中的“颜色”指梅花的色彩。
体会梅花品格的高贵、高洁,不在意他人的夸耀,更不需要他人的奉承。
5.朗读,读出梅花的特点,读出自身对梅花的喜爱。
6.背诵古诗。
四、深入体会诗意。
1.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读了这首诗,你知道原因了吗?
2.交流,知道王冕喜欢的是梅的高洁、清雅,不计名利的品格。
3.补充王冕的生平资料。(详见和件)
4.读着这些王冕的生平简介,你是否对王冕,对这墨梅有了更深的体会?
5.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其中的“淡”与“清”,知道其中有“淡泊”“清高”之意。
6.所以同学们,王冕写《墨梅》这首诗,仅仅是为了表示梅花的淡雅高洁的品性吗?(不是的,他更是为了通过这首诗来表述自身的胸怀,他也如梅花那般品性高洁、流露了自身不逐名追利、孤芳自赏的性格。)
7.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身的志趣,志向。这就是“诗言志”。
8.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五、安排作业:
默写古诗。
写一段评价梅花或王冕的话。
[教学说明]
《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绝句教学设计。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又过上太平日子,看到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生机勃勃的春景,心情十分愉悦,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没有事先拟好题目,就用绝句这种诗的体载名称作了诗题,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绝句教学设计》。下面请同学们各自把诗句读一读,生字要读准。
2、学生自读。
3、复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4、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二,范读创设情境
1、学习第一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听着这充满感情地诵读,我们仿佛走近了诗人,也来到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草堂周围的景色真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出示画)(语言引导学生看图入情境):此时正是三月天气,日光柔和,微风徐徐。一日清晨,诗人杜甫正在桌案前研读诗文,忽然听到屋外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声,诗人循声望去,看到了什么?(黄鹂)黄鹂有同学知道吗?(贴黄鹂)
(3)介绍黄鹂。黄鹂是一种很美丽又会唱歌的小鸟,羽毛大部分是黄色的。
(4)学习“翠”、“鸣”。那活泼可爱、小巧玲珑的黄鹂鸟儿在哪儿鸣叫呢?(柳树枝间)怎样的柳树呢,诗人是用哪个字来形容柳树的?(翠)翠是什么意思?(嫩绿、翠绿的意思)可见此时正是什么时节?(早春时节)那么你们想,美丽的黄鹂鸟儿会在翠绿的柳树间怎样地鸣叫呢?(欢快地、自由自在地)
---------------------------
(5)读第一句诗。让我们一齐用欢快的语调,读一读第一句诗,注意七言绝句的(2、-2、-3)的节奏。
(6)说句意。第一句诗的意思同学们理解吗,谁能说说。(两只活泼可爱的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欢快的鸣叫着。)
2、学习第二句诗
(1)描绘情境。诗人正陶醉于黄鹂悦耳的鸣叫声中,忽然眼前掠过一道白色的弧线,这白色的弧线是什么?(白鹭)贴白鹭。
(2)介绍白鹭:白鹭是一种水鸟,浑身羽毛洁白,腿脚细长,在天空飞翔的身姿十分优美。
(3)讲“一行”、“青天”。那是一只白鹭吗?(不是)诗中哪能个词告诉你的?(一行)这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哪儿?(青天),青天是什么意思?(蔚蓝的天空)这里的青是碧蓝、瓦蓝的意思。
(4)说句意。那么二句诗的意思同学们会说吗?(一行排列整齐的白鹭正飞向蔚蓝的天空)
(5)洁白的鹭鸟飞向蔚蓝的天空这样的画面可真美啊,让我们齐读第二句诗,读出画面的美来。
3、体会诗境
(1)诗人作诗用语凝炼明快,仅仅两句诗就已使我们浮想联翩,画面里的色彩,诗中都体现出来了,你找到了诗中描写色彩的字吗?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着重号点出来。(黄、白、青、蓝)
(2)诗人用黄绿相映,青白对照,用色彩鲜明的字写出春天景物。
【教学设计】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在教学百分数意义时,我适当改进教材内容,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比较感兴趣、比较贴近实际的材料,从生活常见实例出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去学习百分数。通过比较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即"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然后通过学生的有针对性的自学讨论,补充完善对百分数的认识。要特别注意的是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相比的一种关系,不表示一个数值。百分数的后面不能带单位表示一个具体的量。这就是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区别,所以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教学中,我注意孕含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思想,可通过让学生分析一些百分数表示谁与谁比,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并抓住一些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资料,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练习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层次性和针对性,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读写百分数,初步认识百分数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激发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教具:多媒体
学习准备: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填写到调查记录单上。
教学过程:
里庄是个篮球之乡,村村都有篮球场,是不是?同学们爱篮球、画篮球、更爱玩篮球。谁能告诉我班里谁打篮球?前阶段举行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知道男篮和女篮冠军都给哪个队拿走的吗?(解放军队),我们江苏获得多少块金牌?
一、报道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10月23日,全国十运会在江苏南京隆重闭幕。我们江苏队获得56块金牌,占了金牌总数的12%,解放军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9%,广东队获得的金牌数是金牌总数的10%。
同学们,这三个队中,你们知道哪个队获得的金牌数呢?然后呢?的又是哪个队?
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具体说说看吗?如果把金牌总数看作是100份的话,江苏队就获得了——12份,解放军队?广东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二、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理解意义
老师在课前布置大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带来了吗?
(1)从生活中的百分数引出意义
A、实物投影学生收集的百分数。说一说,这个百分数是谁与谁比的。
板书:是的
B、像这样,请同桌交流你收集的这个百分数的意义。
C、我们现在已经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百分数了,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就能把它叫做百分数了呢?
板书: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2)巩固对意义的理解
老师收集两条信息。
(出示)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5%,人口却占世界的20%。目前,我国的耕地面积由于沙漠化、开发等因素,还在不断减少。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不到14%,而日本却高达60%。尽管如此,日本却从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筷子,很少砍伐本国树木。
问:这条信息中的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看了这句话你还有什么想法?
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百分数的意义?你还知道有关百分数的什么知识?
那你还想知道百分数的什么知识?
(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有顺序的板书:读写法、用途、和分数的区别……)
三、自学课本,探究交流
1、自学是我们高年级同学常用的有效方法。看书P89-90
要求:默读、划出重要地方——思考所提问题——自由交流,看能解决其中的哪些问题?或者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生默读后,引导自由交流)
全班交流,解答问题。
(1)读法:读黑板上的百分数。
写法:请学生上来,大家一起边说边写。
(2)用途:便于统计和比较,因为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
是吗?让我们来试一试,能不能用刚学到的百分数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
哪组是投篮组。
组别投球数投中数
甲组5043
乙组200180
丙组300252四人小组分工计算,请其中的一个同学汇报。
汇报,我们一下子比较选出了投篮组了。
(3)和分数的区别
我们还是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吧!
(出示)下面哪几个分数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为什么?
一堆煤97/100吨,运走了它的75/100。
23/100米相当于46/100米的50/100。
(口答)
因此我们知道,百分数只能表示……,而分数呢?
现在,你认为分数和百分数在意义上有何区别?
(出示)“一堆煤97/100吨”不能改写成97%吨。为什么?
小结:通过我们的自学交流,我们已经掌握了百分数的(指读)意义、读写法、用途以及它和分数的区别。下面,我们就通过练习检查一下同学的掌握情况。
四、走入生活,实践运用
1、填一填:P91第4题
看谁填得又对又快!
2、根据这些读法,写出百分数
出示:百分之五十
百分之三点五
百分之一百
百分之二十四点七
百分之一百三十
百分之零点六五
百分之一
百分之五点七
百分之二百八十点三
百分之七十
学生动笔书写的过程中,教师突然叫停笔。
A、你写好几个,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几?
B、完成了任务的百分之一百的举手(展示评价)
C、请同学们读出其中的一个百分数,的、等于1的、等于二分之一的。
3、辩一辩:
1.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叫做百分数。
2.我们羊毛衫厂的产品质量特好,一件羊毛衫中的羊毛含量可达200%。
3.下周一大扫除,各班派10%的同学打扫,那每班派出的人数一样多。
4.一根绳长50%米。
五、小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
愉快吗?
问题?
你的收获是什么?(交待:……知识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对自己今天的学习满意吗?满意度可以达到百分之多少?
2、老师送大家一句名言,与大家共勉:
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
3、课外作业:收集一段含有百分数的资料,分析这个百分数的意义,谈谈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教学目标】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没有工具性就没有人文性。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没有人文性,工具性也就失去了灵魂。阅读教学要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习和发展语言,挖掘人文性和审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重视引领学生纵横联系,挖掘内涵,有效地体会文中寓意。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实现以读为本,兼顾听、说、写的训练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
引导学生查阅关于新疆建设兵团的资料,了解当时的艰苦条件和劳动环境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白杨树的“外秀”
1、情境导入(向学生展示了一幅茫茫大戈壁的图画),教师描述:“看,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然而,那高大挺秀的白杨引人注目,给大戈壁大来了生机与希望,也给旅客带来了快慰与喜悦。”
2、按要求预习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识生字,指导书写“疆”和“陷”。
(2)检查朗读,汇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找出三个问句,理清课文思路。
【设计意图: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述,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仿佛把他们带到了人烟稀少的大戈壁,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学习下文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同时,重视预习与书写的指导,突出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
二:研读,品析白杨树的“内秀”。
1、默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体会树的形象
2、交流汇报,重点指导。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理解“从来就这么直”,体会白杨树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
(2)理解“哪儿……哪儿……”,体会白杨树的适应能力强。
①想象说话:城市需要白杨树,它就 ;乡村需要白杨树,它就 ;公园需要白杨树,它就 ; 需要白杨树,它就 。
②朗读第1自然段,看关于戈壁滩的课件,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
(3)理解“不管……不管……都……”,体会白杨树不怕困难的精神。
写话: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来了,白杨树像 ,总是 。
(4)有感情朗读,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设计意图:“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两个句式归纳出白杨的特点,并相机用这两个句式练说话;学生理解了白杨的象征意义后,再带着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与爱戴去写话,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最后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从而潜移默化,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1)设问:爸爸的心孩子懂得吗?他表白一颗怎样的心?
(2)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爸爸有一颗怎样的心?
(3)补写: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 ,但不知道 。
提问:从这个写话中,体会到什么?
(4)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爸爸的心。
【设计意图:由于时代间隔,现在的学生很难理解文中“爸爸的心”。为突破难点,应采用补充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默读,思考:为什么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2)说话: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
三、联想,由树及人升华形象
1、思考:爸爸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
2、他还赞美了谁?这些人和白杨树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结:有多少边疆创业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次来成都参加教学活动的新疆代表队14人中就有13人是从全国各地到新疆去的。新疆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祖国各地也有无数的“白杨树”。正由于有了这些“白杨树”,我们的祖国才变得越来越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设计意图:联想结课,由白杨联想到无数边疆建设者,由边疆建设者联想到各地的建设者,由文中的小白杨联想到自己,在学生的无限遥想中教学戛然而止,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拓展:寻找身边的“白杨树”
1、描写一种事物,如粉笔、菊花……夸夸像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
2、推荐阅读《白杨礼赞》、《荔枝蜜》、《松树的风格》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家袁鹰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在本课的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在讨论和朗读中,学生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但是由于上课时间有限,我并没有对所有的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相接,而是抓住了2、3个方面进行详讲,以面代全。
例如“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是本文的又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看三组画面,思考其中的联系;读课文有关段落,注意其中的联系,从而使学生不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领悟了。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推荐15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优秀的教学设计模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