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必备21篇)

作者:edditor12023-03-17 16:00:01468

本文为大家分享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1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滩、艘”等l2个生字,会写“园、孔”等l0个字,会写“花园、石桥”等6个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3.选择照片或图画,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感受美好生活。

【教学难点】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重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

小朋友们,你见过这样的场景吗?(舰队海鸥少先队员小桥流水)

2.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一群少先队员去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的生活,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板书:识字1场景歌)

3.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题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识记生字。

(1)注意读准“艘”和“翠”是平舌音,;“孔”是第三声,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词语正音,如“孔雀”。

(2)识记生字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艘”和“舰”,“舟”是形旁表义,右边的部分表示读音。

图文对照识记:“孔”,借助图画,展示石桥桥洞的样子——圆圆的,像

一个大洞,可以说“—孔石桥”。

熟字换偏旁识记:“帆、园、铜”。

加一加识记“军、群、滩”。

组词扩展识记:“逗号、句号、省略号”来帮助学生识记“号”。

2.读读词语

沙滩海滩一艘军舰军舰军人帆船风帆稻田水稻翠竹翠鸟

【设计意图: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识记生字,以求更快地扫除语言障碍。】

2.认识多音字:“行”和“号”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我每天一个人步行上学。

B.这位小同学小号吹得棒极了。

这里的加点字“行”读轻声“xíng”,意思是“走”,还有一个读音是“ háng”,意思是“行列;行业”;“号”在这里读“hào”,意思是“西式喇叭”,还有一个读音是“háo”意思是“大声哭叫”。组词如下:

xíng(行走)(步行)hào(小号)(号角)

行háng(银行)(行家)号háo(号啕大哭)(哀号)

②读一读:

A.今天妈妈去银行(háng)办理业务。

B.小弟弟妈妈不在身边,就号(háo)啕大哭。

3.学生玩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4.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沙滩本课指中国少年先锋队的旗帜。

稻田水边或水中由沙子淤积成的陆地。

队旗生长水稻的水田;种稻的田。

5.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四、学习“会写字”

园孔桥群队旗铜号领巾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群、旗、铜”。

“群”左右结构,左右等宽,两部分横画要等距,左边横画紧凑,右边横画长短不一,中恒最短在横中线上侧,下横最长起笔在竖中线上。

“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顶部左低右高,右边部分上下紧凑。

“铜”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钅”第二笔是横,“同”字首笔竖在竖中线上。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会写字教学,细致入微,层层推进,使学生正确、规范地写好生字,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的同时,感受到了美丽景色、美好的生活。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和课文进行了亲密接触。这节课,我们要深入了解课文。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文中写了哪些场景?

2.出示本课时教学目标。

【设计意图:提出核心问题的方法来导入本课,使学生明确了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二、品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文中写了哪些场景?

文中描写的场景有海滩、山村、公园、校园。

【设计意图:先整体感知课文大体内容,理顺课文脉络,先总后分的教学路线,找准学习的契入点。】

2.学习第一小节

(1)出示第一小节图文,这一小节描写的是什么画面?

“一只、一片、一艘、一条”都是数量词。这一小节描写的是一幅海滩风景图。

(2)“一只、一片、一艘、一条”都是数量词。仿照第一小节说一说。

一只(小鸟)一片(树叶)

一艘(轮船)一条(小鱼)

3.学习第二小节

出示第二小节图文,这一小节描写的是什么画面?

一方鱼塘,绿油油的秧苗,一行行的垂柳和美丽的花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村田园风光图。

4.请说一说,前两节描写了哪些景物?

前两小节描写了:海鸥、沙滩、军舰、帆船、鱼塘、稻田、垂柳、花园。

5.阅读方法解密——认识数量词:

概念:数量词是数词和量词的合称。数词是指表示数字的词,如:一、二……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数量单位的词,如:只、片……

作用:明了清晰,具有很好的说服性。

判断:借助含有数字和数量单位的词来判断。

6.学习第三、四小节

(1)从课文原文中用下划线画出三、四小节描写景物的词语。

小溪、石桥、翠竹、飞鸟、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

(2)出示第三小节图文

你怎样理解“孔、道、丛”这些量词?

“孔、道、丛”都不是常用的量词,“孔”指有孔的物品;“道”指某些长形的东西;“丛”指聚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木。

(3)出示第四小节

为什么说一队“红领巾”?“红领巾”指的是什么?

借代的修辞手法,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所以说一队“红领巾”。“红领巾”指的是少先队员。

7.说一说文中有哪些数量词?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丛翠竹,一群飞鸟。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

8.课文前三个小节和最后一小节所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前三个小节是描写的静态的景色,最后一小节是描写的活动场景。

9.说一说,看谁说得多。

一(方)鱼塘一(块)稻田

一(孔)石桥一(丛)翠竹

一(只)海鸥一(条)帆船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理解字义,仿写量词,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积累词语的能力。】

三、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量词歌》

听读《量词歌》,跟着录音多读几遍,熟悉量词歌这种儿歌形式,积累常见的量词搭配。

四、总结课文主旨

本文是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我们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感知了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六、主题延伸

选择你熟悉的一处场景,仿照课文,写一写。

三个小朋友一棵棵小树

两只小鸟一片片白云

七、当堂检测

八、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海滩风景→海鸥海滩军舰帆船

场景歌田园风光→鱼塘稻田垂柳花园

公园景色→小溪石桥翠竹飞鸟

活动场面→队旗铜号红领巾欢笑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本课,关键是将图文对应起来,能形象地记住词串,有滋有味地朗读韵文,使其仿佛身临其境,对四幅场景有一个整体认识,从而深切的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风光,有些难度。为了攻克这一难点,课上我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以文中插图,这样这些场景就在在学生头脑中会逐渐清晰起来。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比如:“军舰”、“帆船”、“铜号”、“队旗”等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我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悟再来体会词语意思就水到渠成。

2.体现了随文识字的教学特点,识字的基础上组词、在组词的基础上练习说话,实现了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

不足之处:总感觉学生对本课词串的认读没有多少障碍,因而给他们留出读书识字的时间少了些,而强调画面多了些。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2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二、探究新知

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官员们是怎样说的呢?学生汇报,师适时板书:

2、师引导:那么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其他人有什么意见呢?曹操呢?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3、现在请大家试着学官员的口气读一读他们的话。

这里面有三个官员说话了,读谁愿意来当官员学着官员的口气读一读。指名3个来读。

师:其他同学想不想也来读一读,那么老师提议一、二、三小组分别读三个官员的话,第四小组的同学读旁白,同意吗?(分小组读)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曹冲又想出什么办法呢?

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请大家用"xxxx"画出表示曹冲做法的语句。

2、课文用几句话来讲曹冲的办法呢?(四句)也就是四个步骤,现在我们把这四步总结出来:

3、师:曹冲的办法可真好,想不想当一回小曹冲?老师这儿有一些东西,大家请看(师出示教具)请大家前后桌的同学一起来读他的办法,合作讨论怎样来演示这个办法,等一下派代表来演示。

4、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5、师:现在你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6、师:我们知道曹冲的办法是按四个步骤来的。那么有谁能用:

(师板书:先……然后……再把……再……)来说一说

师:谁再来用其它的自己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曹冲的办法?

7、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来的呢?

8、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三、归纳总结

现在看来,依靠科技无穷的力量,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才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应该像曹冲一样,要多观察,多向别人学习,爱动脑筋,祝你们都成为聪明的孩子。

四、当堂练习

选字填空。

在再象相像

①这件事过几天()说吧!

②河边来了一头大()。

③你不要()他一样贪(tān)玩。

④你现()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吧?

⑤朋友之间应该互()帮忙(bāng máng)。

板书设计:

称象

官员们曹冲

造秤以船代秤

宰象割块以石代象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象下(装石),

称出(重量);

先……然后……再把……再……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要认识的字:灰、迎、阿、姨、追、顶、披、鼓。

2、要会写的字:河、借、姐、呢、呀、哪。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中的不同人物、不同语气,尽可能体会、表演课文某一个片段。

情感目标

增强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生字制作卡、表演童话剧所需头饰(几只蝌蚪、大鲤鱼、小鲤鱼、乌龟、青蛙)。

2、有关蝌蚪的科普片段或把“实物”带进课堂。

学生准备

1、有条件的到河边观察一下蝌蚪。

2、了解蝌蚪或其他小动物的生长过程(以图片或文字形式展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汇报课前预习

师: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请同学们来汇报:通过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小蝌蚪(或查阅有关小蝌蚪的知识),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生交流。(略)

设计理念:此处提前布置的预习体现了两个任务:一个是读书,另一个是读“自然”这本大书。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鼓励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多了解课外知识,进而爱小动物,爱大自然。

二、初读课文,简述梗概

1、师:同学们,大自然中生活着我们人类的许多好朋友,它们和我们一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活着,所以大自然中每天都会发生数不清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请大家快来看一看吧!

学生自由读课文几遍(要读充分)。

2、出示6幅图画于黑板,引导帮助学生简述课文。

设计理念:二年级复述难不难?“简述”显然降低了要求。借助图画,再加上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能够说出课文大概(真正的课堂上学生还时有发挥呢!),此时的复述,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的了解,有了整体的印象,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看、说、记的能力!

这个环节出现早不早?实际教学证明效果很好。前提是课前的预习及复述前的读书要“充分”。“充分”不是毫无问题,而是有足够的遍数,使学生能够对课文留下印象,这时的复述,就是建立在这个“印象”的基础上完成的。

三、“玩”中学字词

1、师:同学们,读了几遍课文,你们就讲得这么好,真不简单啊!有几个“小淘气”想和大家捉迷藏,你们敢不敢?好,请看黑板上这些字——(出示14个生字)——已经藏进课文中了,我喊“预备——开始”,你们拿起笔,开始找,找到一个,叫三声它的名字,马上用笔把它圈起来,别让它跑了!

学生圈、读生字词。(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个别稍慢的学生要适当帮助指导)教师出示卡片,进行“读词大赛”!

2、“谜语大比拼”。

(1)出示生字:河、姐、借、呢、呀、哪。

(2)学生给每个生字编个谜语(可从音、形、义各方面充分发挥想象),形式应多样活泼,用说出来、画出来动作表演出来等形式都可以。

(3)个别竞猜:编谜语的同学“单挑”同学猜谜语。

(4)分组打擂竞猜。

3、“词语接龙”。

规则:用生字组词,分组在一定时间内说得多而对的为胜。

(1)各组成员分头准备,在集中到组里,确定发言同学,其他同学可准备补充。

(2)各组比赛,教师相机调控。

4、“句子选美”

教师出词语,分组派代表说句子,最后全体参与评出“最美”的句子。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体现了识字、学词、说句的层次性,步步为营,比较扎实。学生如何认识字?其实正如认识人,见面多了自然就熟了。在这个环节中,字单独出现过,在词中出现过,又在句中出现,反复出现,使学生和它渐渐“熟悉”;二是灵活多样的形式。自始至终,学生们既在“玩”,又在学,而且是在愉悦地、自主地学。在“玩”中发展思维,在“玩”中发展学生听说的能力,开发他们“创造记忆”字词的综合学习能力,在“玩”中又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激发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四、生字书写

1、出示偏旁:氵、女、亻、口。

师生交流:它们“美”在哪里?

附参考:“女”:一个美丽的女孩,跳完舞后做优雅的谢幕动作。

“亻”:一个身子挺拔的同学,昂首挺胸,站得笔直。

“口”:一张漂亮的小嘴巴!

“氵”:像浪花一样漂亮、奔涌,但每一朵都在自己特定的泳道上,不犯规!

2、师生观察交流偏旁书写的规律。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练习书写,小组内评比出优胜者,进行鼓励表扬!

5、出示生字:河、姐、借、呢、呀、哪。

(1)先观察交流:怎样写,它们看起来才最美?

提示:“河”——“小河”不能太宽,它(氵)太宽了“可”就过不去了。

“姐”——“姐”是个美丽的女孩,所以要把“女”字旁写美丽。

“呢”、“呀”、“哪”——注意那张美丽的小嘴(口)。

此处宜采取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这样使许学生对难点、重点更易接受,更直观。

如“河”、“借”——左右两部分,好比两个朋友照相,谁胖些,谁瘦些?(“氵”、“亻”瘦;“可”、“昔”胖)那么田字格好比像框,怎么照?(瘦的略让,胖的略出。)

(2)教师示范,学生练习书写。

(3)“小小书法家”评选。

①小组内评选出优秀者。

②优秀者的字贴于教室《书法家》展框。

③请获胜者上台介绍经验。

设计理念:灵活、新鲜的语言设计,力求把“死”的变成“活”的,“枯”的变“荣”!每个字都是一个生命,或活泼,或俏丽,能静会动!汉字有魅力,更应该有魔力!让每个孩子从心里爱它,看它时怦然心动,写它时心旷神怡!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4篇

教学目标:

1.在互动实践中,了解一些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在情境中,围绕“有趣”把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清楚,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和自信。

3.在交际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学会有礼貌地提问,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过程:

课前激趣:欣赏图片,走近“有趣的动物”。

交际情境一:聊一聊身边有趣的动物

1.出示话题,学生畅聊。

从小到大你一定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动物,在你熟悉的动物中,哪种是最有趣的?什么地方最有趣?请学生聊一聊动物名和它最有趣的地方。

2.小结“有趣之处”:有的动物样子可爱,有的习性有趣(吃、睡、玩……),有的具备特殊功能,有的本领奇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有趣,让人喜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动物聊起,通过大量的网络搜索,定格了十几种动物,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还有家里养的、动物园看到的等,抓住该动物最有趣、最搞笑、最可爱的一个镜头呈现,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真实的联想,拓宽了聊天的思路,很自然地拉近了学生与动物之间的距离,从而无痕地亮出了本课的主题——有趣的动物。)

交际情境二:动物王国趣味交友会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动物王国正在开交友大会,看,那么多有趣的动物都来参加了呢!咱们也赶紧带上头饰,化身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一起去参加吧!

1.教师示范,自我介绍。

(1)教师自我介绍。

你们好!我是可爱的小猫。我想和你们交朋友,让我介绍一下我最有趣的地方吧!

我是小猫咪咪,我最喜欢玩主人的拖鞋了,大大的拖鞋软软的,好舒服。我钻进来钻出去,玩起了躲猫猫。我躺进去一看,哈哈,正好可以当我的床呢!(视频补充)我是不是很有趣?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2)交流小猫的有趣之处。

听了我的介绍,你觉得我哪里有趣?我是怎么把自己的有趣之处介绍清楚的?(关注内容和介绍时的表情、动作等。)

(3)链接生活,语言增量。

我最有趣的一件事是玩拖鞋,你生活中见过的小猫还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学生交流,如小猫玩绒线球、小猫抓老鼠、小猫啃鱼骨头……

过渡:每个人眼中的小猫的有趣之处是不一样的,你能学着小猫的样子把自己最有趣的地方介绍清楚吗?

(设计意图:课前,学生和教师各自利用空余时间观察了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制作了头饰。一戴上头饰,我们此刻就是“小猫”“小狗”“乌龟”“金鱼”“荷兰鼠”……课堂俨然成了动物王国趣味交友会的现场。通过教师“小猫”的示范引领,学生认识到“有趣之处”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从而明晰学生的角色意识。)

2.角色扮演,自我介绍。

(1)学生自由准备,用几句话把自己最有趣的地方介绍清楚。

可以学着小猫的样子,加上表情、动作等,有困难的小动物可以借助提示,能干的小动物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板书:说清楚)

(2)学生上台介绍。

哪个小动物愿意来介绍自己最有趣的地方,跟大家交个好朋友?其他小动物认真听,听他有没有把自己最有趣的地方说清楚。(板书:听认真)

(3)交流评价。

他有没有说出自己的有趣之处,说得有趣吗?(有趣的地方说清楚了才能吸引别人,交到更多的朋友。)

对这个你想交的朋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你可以怎样有礼貌地提问?(板书:问明白)

(4)明确交友的方法。

在交友会中,我们要做到先想再说,说得清楚;认真倾听,听得明白;补充提问,问得有礼。

(设计意图:努力营造充满趣味化、情感浓厚的话语场,给予主动上台交友的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并请其他学生做到“认真听,听他有没有把自己最有趣的地方说清楚”。当自我介绍的学生乐于表达,认真聆听的学生懂得尊重,彼此交友的欲望强烈,交际就显得活而不乱了。)

3.自由交友,互相介绍。

(1)自由交友。

你最想跟哪个小动物交朋友?用上这些办法,把自己最有趣的地方用几句话完整清楚地介绍给对方。听明白的小朋友还可以把你交到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小动物们兴致盎然地离开座位,相互介绍,自由交友。)

(2)上台展示交友。

邀请朋友上台,相互自我介绍。(关注上台礼仪)

(3)尝试相互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

你交到的新朋友是谁?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朋友吗?

生:这是我新交到的动物朋友——小狗多多。多多的毛是黑白相间的,摸上去特别柔软,最有趣的是它最爱在主人回来的时候,叼着主人的拖鞋蹲在门口迎接,还摇头晃脑,尾巴一甩一甩的……

(4)交流评价。

上台的动物:你朋友最有趣的地方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听了新朋友对你的介绍,你还有补充的吗?

台下的动物:哪些小朋友也想和这些有趣的小动物交朋友,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5)小结交友成功的法宝。

把有趣之处说清楚,在别人说的时候听认真,想了解更多的时候有礼问,就会吸引更多人和你们交朋友。

(设计意图:如何展开多种形式和多个对象的口语交际,使得口语交际路径成为阡陌纵横的“通途”,也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交际互动中来。当学生学会了“独白”式的自我介绍,跃跃欲试时,自由交友环节就水到渠成地为交际对象打开了多扇对话的窗口,引发了学生的内在交往需求,从而产生了富有实效的“对白式”口语交际活动。)

4.扩大交际圈,介绍朋友。

亲爱的小动物们,请把你刚交到的有趣的朋友介绍给身边的朋友吧,这样我们就能交到更多朋友!可以用老师的句式,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如果觉得你的新朋友没有你有趣,还可以再次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交际是层层递进、循环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沉浸在交友的愉快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着口语交流,形成了交织的信息网,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人际交往素养,收获了自信、快乐和满满的成就感。)

交际情境三:分享更多有趣的动物

1.分享交友的喜悦。

今天你交到了哪些有趣的动物朋友?你开心吗?

2.推荐更多和动物交朋友的渠道。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5篇

教学内容:

春天的小雨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一些象声词,感受春雨带给人们的快乐和希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声音带给人们的喜悦,体会人们对春雨的喜爱。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听过春天小雨唱的歌曲吗?(没有)。那么大家看过小雨开的音乐会吗?(没有)那么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看啊?想。那么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吧!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春天的小雨》

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掌握象声词:

1.听老师范读课文。

思考: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你是从哪知道的?

(下了很长时间,从第一自然段)齐读

2、顽皮的小雨发出了各种声音,请你们读一读。拿出笔来,把表示声音的词画一画。

汇报:⑴谁找到第一个词了?(说的时候有一定的顺序,从前往后说。)

板书:叮叮咚咚

嘀嘀嗒嗒

⑵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心情怎样?怎样来读更好呢?(愉悦、清脆。)指名朗读

⑶雨不大,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这就是春雨的特点。

结合春雨的特点,谁能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雨不大,像( )像( )像( )

板书:淅淅沥沥

淅淅沥沥:是说雨下来时的声音很轻柔。

指导朗读(小组比赛读)

3、春雨就是这样绵绵地滋润着大地,唤醒万物的。

如果你是一滴小雨你想不想来到人类的世界啊?(想,那么文中的小雨和你的想法是否一样呢?就让我们来问一问它吧)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那么小雨想不想来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高兴得哗啦哗啦和推字)大家能做个推的动作吗?好的,大家看一看我们用什么推得,(手)所以它与我们的小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的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那种高兴得哗啦哗啦的感情。

4、走在雨中,侧耳倾听,你仿佛置身在音乐厅中,那声音是如此的优美。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啪啦啪啦

哗啦啦

既然春雨把我们带入了音乐厅,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演奏这场音乐会,好吗?现在老师就是指挥,同学们要听老师的指挥,

否则出现的就不是音乐,而是噪音。

练习读: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啦哗啦啦

1组2组3组齐读

再整句一齐读:太棒了!你们是真正的小乐手。我们可以开演奏会了。

这是小雨滴在树叶上像什么呢?(学生:像一颗颗大大的珍珠)那么大家想一想它真不真贵啊。那你们想想,春雨贵如(油)所以啊农民伯伯特别喜欢它,那么谁能带着珍贵之情来读一读呢?

师范读,生齐读。

各种声音除了使整个森林好像音乐厅之外,声音还像什么?(小鼓)

5、小鼓是什么样的声音?

板书:啪嗵嗵嗵咚——咚咚咚——

6、春风看到了,她连忙来凑热闹。书上的哪个词看出她来得特别急?(突然)可以换成什么词?(忽然)

7、她使雨声发生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了?

板书:嗵嗵嗵

咚咚咚

啪啪啪

每个小组再分别读一下,最后的要齐读,看老师的手势。

指导朗读

这真是一场及时的雨呀!课文我们学习完了。看看黑板上的这些词,你发现了什么?

(表示声音,多带有口字旁。)

我们把表示声音的词叫做象声词

板书:象声词

四.总结

这么多声音都是描写小雨的,让我们在春天的小雨中聆听了一场美妙的音乐会。作者能把雨中这些声音细腻地写出来,就是因为他能观察生活。同学们,我们也要作生活中的有心人,倾听生活中悦耳的声音,并能在你的表达中让句子发出悦耳的声音来.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6篇

教学要求:

1.学会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3个新字。完成课后有关词句练习。能说出趋向动词的不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回答课后问题。初步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3.仔细看图,讲述图意,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和表态能力。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正确理解动词。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或幻灯片)、蝌蚪贴图、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昨天,老师捡到了一张“寻人启事”,你们想看看吗?

2.(出示寻人启示)读: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听说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板书:小蝌蚪找妈妈)

二、引导看图

1.图片中,哪些是小蝌蚪?小蝌蚪在什么地方?(指名看图)说说小蝌蚪的样子。

(学生试说: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黑的,长着长尾巴。)

2.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见了谁?(鲤鱼乌龟)教师相机板书:乌龟

三、自学课文

老师提出要求,对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地读懂。读后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小蝌蚪找妈妈的?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它有什么变化?

四、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习生字新词。

(1)在课文里找出生字,画下来,读一读,相互正音。

(2)同桌相互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然后写一写。

(3)教师重点指导:

蝌蚪,kēdǒu,都是左右结构,虫字旁。群,qún,13笔,左右结构。灰,huī,6笔,半包围结构,右下是“火”。腿,tuǐ,13笔,左右结构,右边是退。姨,yí,9笔,左右结构,左边女字旁,右边夷字边。注意“女”作偏旁时,横不要出头。宽,kuān,三拼音,10笔。嘴,zuǐ,要读准平舌音,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龟,guī,7笔,注意下边的写法。摆,bǎi,左右结构,13笔,追,zhuī,翘舌音,9笔。要写好右边。肚,dù,左右结构,7笔。鼓,gǔ,左右结构,13笔,注意写好右边的笔画。

2.试着回答问题:小蝌蚪是什么样的?小蝌蚪怎样长成青蛙的?青蛙长得什么样?

五、课堂练习

认记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

2.听写:蝌蚪一群灰色乌龟宽嘴巴鼓眼睛

3.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样子。

二、导学课文

1.导读第1自然段

(1)课文里是怎么描写小蝌蚪的呢?(一群小蝌蚪,长着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教师一边讲评一边板书:池塘一群黑灰色

(2)小蝌蚪现在在做什么呀?(快活地游来游去)

(3)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我们也来快活地读读书,请齐读第一段。

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怎么了?(长出了两条后腿。)(师贴长后腿的画于黑板上)

(4)小蝌蚪太想念自己的妈妈了,于是鲤鱼妈妈决定帮助它们找妈妈,它是怎样回答的呢?课文又是怎样写的呢?我们就是这群小蝌蚪,再来读读他们的话。(生读蝌蚪的话)

(5)(出示——鲤鱼)老师现在来当鲤鱼妈妈,谁来当小蝌蚪,向我打听?(请学生当小蝌蚪来练习)

(6)交换,学生念鲤鱼妈妈,教师念小蝌蚪。

理解“迎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师生对读,边读边做动作)

(7)从鲤鱼妈妈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蝌蚪妈妈的特点是什么?(四条腿,宽嘴巴。)

2.导读第3自然段

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继续游啊游,过了几天,小蝌蚪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又长出了两条前腿。)(师贴长前腿的画于黑板上)

小蝌蚪又错把乌龟当妈妈。(乌龟同青蛙一样是四条腿,宽嘴巴)

理解“追上去”在句子中的作用。(从背后赶上去打招呼)表演动作。

3.导读第4自然段。

指名朗读本段。青蛙妈妈什么样?找出描写大青蛙的句子。

板书:四条腿(蹲)宽嘴巴大眼睛(鼓)绿衣裳(披)白肚皮(露)

理解“游过去”在句子中的作用。(小蝌蚪找到了真正的妈妈,心里很高兴、很踏实)表演动作。

4.齐读第5自然段。

小蝌蚪象我们同学一样聪明,认定了青蛙就是自己的妈妈,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昵?(小蝌蚪尾巴变短了)(师贴出小蝌蚪尾巴变短的图片)小青蛙以后跟着妈妈做什么?(捉害虫)

5.小结: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专门吃害虫。青蛙善于捕捉害虫,一只青蛙一天要吃害虫40~50只,多的达到200多只。一只青蛙一年能吃15000多只害虫。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

三、课堂练习

1.读写生字新词。

2.仿写句子。

地点有什么样子干什么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有一群鹅

有一群小鸡

有一只猴子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看拼音,写汉字。

Qīng wā mā ma yǒu sì tiáo tuǐ,kuān kuān de zuǐ ba,gǔ zhe dà yǎn jing,pī zhe bì lǜ de yī shang,lòu zhe xuě bái de dù pī。

2.说说小蝌蚪是怎样一步一步变成青蛙的——开始什么样?后来呢?教师板书:

大脑袋黑灰色长尾巴→长两条后腿→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了→脱掉了尾巴→换上了绿衣裳。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把课文内容讲一讲

老师提示线索:池塘里……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小蝌蚪游呀游……不知什么时候……

四、总结

课文里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讲述了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每一段的写法都是一样的:先写小蝌蚪的变化,再写小蝌蚪看见了谁,最后用对话来结束。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生字、新词,而且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作者根据图画的主要内容,合理想象,按顺序写出了这样一篇好文章,对我们今后的看图作文会有帮助。

五、课堂练习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青蛙和蝌蚪。

2.完成课后习题3。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7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柱、底”等9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课前准备:

字词卡片,演示曹冲称象过程的投影片或实验材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二、学习新课

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

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写字(针对学生实际,激发写字兴趣。)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先描红,再书写。

2、针对学生实际,对典型字进行重点指导。如“船”等。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二、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三、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体会曹冲称象的过程。

2、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3、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四、拓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五、写字(加强写字指导,培养写字习惯。)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观察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注意事项。

3、自由练写,展示评价。部编本二年级上册语文《曹冲称象》第一课时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8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2、学写生字“称”,“秤”,“柱”,“杆”,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的品质。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四课《曹冲称象》,看老师板书课题。

“曹”上下结构,上宽下窄;

两点水+“中国”的“中”,就是“冲”;

“称”左右结构,左边略窄,右边略宽;

“象”字笔画比较多,一共十一笔,仔细看。

2、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知道了大概内容,学习了生字词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出示)

曹冲称象官员们议论

四根柱子重量砍一棵大树

到底秤杆船身

画一条线去做果然

(1)一起读(2)开火车读

二、学习生字

1、过渡:同学们词语记得清,读的准。下面我们来学写几个生字词,看看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2、出示“称”,“秤”,“柱”,“杆”。

(1)指名说(2)师总结:左右结构的字,先看宽窄(出示),再看高矮(出示)。

3、师范写“称”,禾木旁略窄,左边稍宽。

“杆”,左边木字旁高于右边“干”,“干”最后一笔悬针竖,长于右边。

4、正姿,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描一个,写一个)

5、检查反馈。

三、学习课文

1、我们继续读课文,再读课题。

(1)课文中有——“曹冲”(出示),他姓“曹”,名“冲”。读

(2)曹冲的父亲是谁?(出示),曹操姓“曹”,名“操”,字孟德。读

(3)故事里还有谁?(出示)——官员,大象。读

(4)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曹冲、曹操、官员、大象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吗?(曹操得到一头大象,他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大臣们想的办法称不出大象的重量,曹冲的办法可以称出大象的重量。)

2、同学们,官员们想了什么办法称大象呢?你想从哪个自然段告诉大家。指读,相机正音。

(1)(出示第三段)

(2)这段文字哪一句,写出了官员的想法?(变红: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称,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指读

(3)这个方法行不行?为什么不行?(划线: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呢?)齐读

(4)没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提的起这杆大称,看来这个办法行不通啊。

(5)官员们由“大象”(出示)想到“大称”。象大称就大,秤杆就长,但是没有大力士能够提的起大象,这个办法不行。哪位同学,能看图说说官员的想法。

2、没人能称的起它,所以这个办法行不通,官员的办法不行,曹冲的呢?哪一个自然段是曹冲称象呢?(出示第四段)

(1)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指读(变红: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2)出示:①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②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男生读①女生读②,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问小朋友上几年级,“哦~你才上二年级”,老师想强调什么呢?

这样的句子我们小朋友会说吗?(你想强调什么?)

(4)我们再来读读①,和这些成年官员相比,曹冲确实太小了,只有七岁的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呢?这段文字说了曹冲称象的过程,同学们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5)

(5)开火车,一人一句。中间询问有称象的方法吗?

(6)从第几句到第几句是称象的过程。(2—4句)

(7)我们来合作读一读,师读②,女生读③,男生读④。想想曹冲称象一共几个步骤?

(8)谁来读第一个步骤(出示:变红),这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根据学生们回答圈出“赶”、“画”)赶什么?画什么?出示卡片:赶象上船,再问船舷在哪,小朋友们指一指,出示:在船舷上做记号。

(9)第③句话里有几个动作?(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圈出“赶”、“装”)把大象往哪赶?装什么呢?出示卡片: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第④句话,这句话里主要动作?(圈出“称”)称什么呢?出示:称石头的重量。

(10)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出示,齐读

(11)出示卡片读句子,卡片代表哪一句?谁能按先后顺序排序

(12)这四个步骤是有先后顺序的,文中有两个表示先后的词语。(圈出“再”、“然后”)“再”应该放在哪一步?“然后”应该放在哪一步?像这样表示先后的词语,你还能再说吗?(先怎样?接着怎样?)

(13)谁能按照步骤,用上表示先后的词语,说一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说一说,交流。

(14)过程非常连贯清楚,(出示:图片),看这幅图,哪一步?哪句话?①②③④

(15)请你们四位同学上台来说一说称象的步骤。按照顺序贴在黑板上。

(16)看图,用上表示先后的词,再来说说,称象的步骤。同桌自由说,指名说。

(17)这三句话,写出了称象的四个步骤,一起再读。

(18)同学们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小朋友们一定很清楚了,这个方法好在哪里呢?(出示)官员们仅仅想到用大称,(出示)而曹冲想到船,(出示)船就是——称,人提不起大称,(出示)但水可以托起大象,水就是——秤杆,大象一次称不出来,曹冲用了什么方法代替(出示:一块块石头)

四、拓展延伸

1、遇到这样的难题,小曹冲比官员们多想了几个步骤,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果此时此刻你穿越了,你想不想夸一夸他。

2、遇到难题,我们也要像小曹冲一样,思维多转几个弯,我们一起拍手读儿歌,夸夸小曹冲。

五、作业

(1)课后想一想,如果现在让你们去称这头象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方法?

(2)把这个小故事讲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听一听。

六、板书

曹冲称象

先赶象上船

接着在船舷上做记号

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

然后称石头的重量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9篇

【教学要求】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3、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课件出示1)(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课件出示2)(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看看人们是怎样称大象的。

2、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想知道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提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二、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提醒学生(课件出示3自学要求)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检查自读效果如果有的学生还没有读顺,再提醒他们自读相应的句子、段落,力求大部分学生能把课文读通读顺。

3、(课件出示4)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然后按“谁做了什么事”的思路口头填空:课文讲了的故事。

(学生填“曹冲称象”正确,填“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更好,应给予充分肯定)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认真读课题,注意轻声,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想想可以找哪些朋友。

2、朗读课文:(课件出示5)

(1)给课文标好自然段;

(2)圈出文中的生字,并给生字找几个朋友;

(3)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三.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课件出示6)

zhùzuòchènɡɡǎnzhànrándǐsuìchuán

柱做秤杆站然底岁船

cáochēnɡyuányìlùnzhònɡliànɡkǎnɡēxiànzhǐ

曹称员议论重量砍割线止

1、指名领读,正音。注意平舌音与翘舌音,前鼻音与后鼻音的区别。

“柱、秤、称、站、船、重、止、然”是翘舌音,“做、岁、曹”是平舌音。“然、站、杆、论、砍、线”是前鼻音。“称、秤、重、量”是后鼻音,“论”是边音。

2、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3、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官员们都想出什么办法?(课件出示7)

(有的说造一杆大秤称)

2.曹冲想出了什么办法?(课件出示8)

(曹冲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先把大象赶到船上,记下船吃水的位置,再把大象赶下船,装上石头,到原来的位置,然后称石头就行了。)

3.结果怎样?

按照曹冲的办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曹冲称象办法的句子。

五.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课件出示9)出示生字:“柱、杆、做、站、然、底、秤、岁、船”。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加一加:“木+主”是“柱”。“木”加“干”是“杆”。“立”加“占”是“站”,“亻”加“故”是“做”。

(2)换一换:“低”换掉“亻”加“广”是“底”,“沿”换掉“氵”加“舟”是“船”。

(3)(课件出示10)猜谜语:“山下有夕阳”就是“岁”。“平衡的禾木”是“秤”。

3、师重点指导“然、底”。(板书:然底)

(课件出示11)出示“然、底”田字格课件。

“然”上部左右两个长方形,紧紧靠在一起,“犬”改捺为点,整个字呈上收下放状。

“底”字,横不要写得过长,撇都要写成长斜撇,广字旁的上点在横画中间的上方。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反馈检查。

1、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的又对又快。

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的多。

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课外作业新设计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禾()()()

灬()()()

2、抄写本课会写的字。

3、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哪种最好?

答案:

1、禾(种)(秧)(稼)

灬(然)(黑)(燕)

2、略。

3、文中有两种称象的方法。一种是造一杆大秤称。曹冲的方法是把象赶到船上称。

曹冲的方法最好,最管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通过读读比比,初步领会在句子中恰当地加上一些词语,可以把话说得更加具体、明确、有力。

3、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模拟称象的演示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复习词语:柱子做秤杆站出来果然七岁上船曹冲议论

砍倒重量官员为止一条线

(1)指名学生认读生词。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请学生讲一讲故事大概,其他同学补充。

4、继续学习《4曹冲称象》。(板书:4曹冲称象)

二、分步细读,重点感悟

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课件出示12大象图片)感悟大象“又高又大”。

(1)指名朗读

(2)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

(课件出示13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3)激发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课件出示14)

大象的身子像(—堵墙)

大象的.身子还像()。

腿像(四根柱子)

腿还像()。

(4)指导朗读,提示学生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3、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板书:官员们造大秤)

4、学习第4自然段,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

(2)教师出示“……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3)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

(课件出示15图文)演示曹冲称象的过程图。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赶象上岸,装上石头——称石头

(板书: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赶象上岸装上石头称石头)

(4)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从而认识到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5、指导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注意“微笑着”“果然”这两个词的语气。

三、升华认识,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一头大象,官员们想不出好办法称它的重量,小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呢?

(绝大多数学生会说曹冲善于观察、肯动脑筋,这也正确深层次探究曹冲怎么会想出这么个好办法,则缘于他善于联想秤提不动大象,曹冲想到船载得起;又联想到石头,石头可以代替大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曹冲善于联想的特点。)

2、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司马光砸缸救小朋友的故事,今天又学了曹冲想出好办法称象的故事,有的同学还知道比利时的小英雄撒尿浇灭导火索的故事,那么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想了什么办法解决呢?还有什么难题,现在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说出来吧,大家帮你想办法,好吗?

学生提问题,其他同学解决问题。

四、完成课后第3题(课件出示16课后第3题)

1、自由朗读句子,再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正确的语气

2、说说每组的后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后一个比前一个句子更具体、生动。)

五、拓展延伸,总结提高。

1、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

(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课外作业新设计

1、把《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用下列词语写句子。

(1)…才…(2)…到底…

3、练习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方法。

答案:

1、略。

2、(1)…才…我的弟弟今年才两岁。

(2)…到底…你到底去还是不去呢?

3、略。

【板书设计】

4曹冲称象

官员们造大秤

曹冲:曹冲赶象上船画一条线赶象上岸装上石头称石头

【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我以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小故事《曹冲称象》为学习材料,创设了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内容进行对比,即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课文第4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段。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用实物道具和课件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曹冲当时是如何称象的。注意指导学生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再……然后……”,描述称象的过程,为复述课文作准备。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一块石头一般有几百斤重,甚至上千斤。曹冲用石头称象,结果的误差是比较大的。而且石头需要士兵们一块一块地抬到船上,再一块一块地称,真辛苦!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误差要小得多。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给予学生掌声与喝彩,少责难与批评,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敢于探索,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不气馁,并且有积极健康心理的开拓型人才。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10篇

教材分析:

《曹冲称象》讲的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想出办法称象的故事,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特点,也说明了遇事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难题曹冲的年纪与学生相仿,且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学生必将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内容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用将大象和石头等量代换的方法来称象,令人惊叹。

教学内容:

《曹冲称象》是一个民间方为流传的历史故事。课文通过对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的介绍以及与大臣们方法的对比,表现了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语言通俗易懂。教学时,要避免分析,而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启发思考,鼓励学生创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称、象”等11个生字,会写“再、象”等8个字,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

3、教师通过称象办法引导让学生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并想出其它巧妙的称象办法。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通过读、思、述、议、演示、观察等学习活动,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教师引导让学生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并想出其它巧妙的称象办法。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模拟称象的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塑料肥皂盒盖、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块等去体验称象过程。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都用什么称呀?(出示秤称实物画面)那,大家见过有人称大象吗?(出示大象画面)是呀,大象又高又大,怎样称出它的重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古代故事《曹冲称象》。(教师出示第一张有课题的幻灯片)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二、认读词语:

教师提出要求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然后温馨提示: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官、员、堵、议、杆、秤沿”等字的读音。(教师出示第2—3张幻灯片,引导学生读准生字,重点指导“称、官、堵、沿”的写法)

3、利用生字课件(教师出示第4张幻灯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部分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然后在书中给生字注音。

4、小组同学合作,帮助认字有差距的同学学会生字。(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

三、整体感知:

1、教师引语:“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方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等问题是我们要读书弄懂的重要问题,下面请你们轻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然后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出示第5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学习)

(1)学生读书后知道本文讲的一件事情: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曹冲小时候想办法称象的故事。(教师点播第5张幻灯片后面的部分出现故事内容)

(2)教师出示幻灯片第6张引导学生想一想: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这头大象的呢?用“~~~”画出文中的句子,并根据文中描写的内容画一画大象的样子。

2、教师引语:刚才你们认真读书感悟了本文讲的故事,下面老师和你们一起分步细读,读懂各段意思,重点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大象“又高又大”。(教师出示第7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感悟大象的样子)

a、指名朗读

b、学生画出写大象又高又大的语句,互相交流再出示“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个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大象“又高又大”。

c、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你是从哪些话中看出大象又高又大”?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发展思维和语言,学生说出: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教师出示第8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感受到大象的身子像墙,腿像柱子。)

d、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读出惊奇、疑问的语气。

e.教师引导:“像……像……”这两个比喻句把大象的高大写得既生动又形象。请你仿照这个句子说一说:()像(),()像()。(教师出示第9张幻灯片引导)

f、教师(教师出示第10张幻灯片引导)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启发学生的思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耳朵像,鼻子像,尾巴像。

3、教师引语:听老师读第三自然段,一边听,一边想:官员们都有哪些称象的办法?(教师出示第11张幻灯片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官员们的称象办法:

(1)四个同学一组,分角色练习朗读,再互换角色朗读,(教师出示第11张后半部分幻灯片引导学生读句子)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2)思考、讨论:官员们提出了什么称象办法?他们的办法好吗?为什么?

官员们

造大秤称大象(教师出示第12张幻灯片引导)

宰大象称大象(教师出示第13张幻灯片引导)

曹操不满意(教师出示第14张幻灯片引导)

4、教师引语:曹操对官员说的称象的办法不满意怎么办呢?下面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自然段,感悟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教师出示第15张幻灯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a、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并用横线划出来。b、互相讨论:曹冲称象分为几步完成?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

(1)自由朗读,要求读熟:曹操的儿子曹冲才7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教师出示第16张幻灯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

(2)(教师出示第17——19张幻灯片引导小组合作学习)幻灯片上按照“先……再……然后……”等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出示句子,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再指名学生说,师生共同评价,看是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说清楚了。

(3)实验演示指名学生上讲台,一边说一边通过道具实验演示曹冲的称象办法教师提醒全班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出示第20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演说曹冲称象的步骤。)

(4)(教师出示第21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比较说出三种方法哪种好?三种方法:

a、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

b、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c、把大象赶到船上,用船来称。

d、思考、讨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吗?为什么?

(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用船代替秤,解决了提不动的难题;用石头代替大象,解决不能把大象宰割成一块一块称的问题,从而认识到曹冲聪明、善于观察事物、爱动脑筋。)

5、(教师出示第22张幻灯片)启发学生说出其他更好的称象办法:曹冲才7岁,就这么聪明,你也跟他差不多年纪,在我们科技进步的今天你还有其他更好的称象办法吗?同桌互相说一说,看看谁的方法最简便最不伤害大象!

(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在我们科技进步的今天还有其他更好的称象办法,使学生的思维更有新意。)

四、课堂作业:

(教师出示第23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巩固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大象一()墙

一()柱子一()大秤

一()大船一()石头

五、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第24张幻灯片)引导学生回家做拓展作业:

a、结合现在的条件,你有什么称象的好办法请写出来?

b、给爸爸妈妈讲故事。

六、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大象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三种方法称象:

1、造一杆大秤称象(官员说)

2、宰大象割肉再称(官员说)

3、把大象赶上船来称(曹冲说)

曹冲说的第三种办法好:曹冲聪明、善于观察事物、爱动脑筋。

教学反思:

《曹冲称象》一课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全文共五个自然段,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介绍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读,多种形式朗读,解决不认识的字,弄清文章的主要意思。通过理解文字语言去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抓住文中几处内容进行对比。(1)官员们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办法的对比。分析官员们的称象方法的结果和曹冲称象的结果。(2)曹操前后态度的对比。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是本课的重难点,我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让学生抓住“直摇头”的“直”字来强调曹操对这些办法是不满意的。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是用分步骤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称象的过程,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指导学生,并抓住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再……然后…”,描述称象的过程,在总结板书时指出曹冲不是神童,他的办法是想出来的。表现在第一,他认真听别人的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他能够创新。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学文结束前我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我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说:“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同学们想出了不少的办法,但有不少的方法对当时来说是不太可能,其中有一个同学想出的办法是:把曹冲称的沙子换成人,就会更加省事。就这样这节课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11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会写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

2、能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尝试使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

朗读、背诵儿歌,了解数量词,并运用数量词表达不同的事物。

难点

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准备

教师:1.多媒体课件。

2、“海鸥”“队旗”等图片。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场景展示的美丽景色,了解不同事物数量词的不同表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那就让我们高举队旗,吹响铜号,高高兴兴地出发吧!(以动画形式出现少先队员举旗、吹号去旅游的活动场面)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图片。

①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出示: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少先队员是多么高兴呀!

②你会读这句话吗?碰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呢?正音“领”。(自由读,指名读)

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词与词之间的停顿,要有节奏,听老师读一遍。大家再来试一试。

③你有不懂的地方吗?重点理解“铜号”“红领巾”。

图示理解“铜号”,“红领巾”指少先队员。

2、学习第1节。

小朋友,你们听,听到了什么?(海浪声)对呀!我们要去的第一站是海边(板书),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①师:请看(出示图),一只海鸥在空中自由飞翔,海面上驶来一条帆船和一艘军舰。啊,多美的大海港湾呀!老师给美丽的大海港湾配了一些美丽的文字,你会读这些文字吗?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

出示:一只海鸥,一条帆船。一艘军舰,一处港湾。

②我们看到的像一只、一条、一艘、一处这些词就叫数量词。数量词与后面的事物一定要搭配得当,否则会闹出笑话的。如:我们可以说一条海鸥、一条军舰吗?(不行)

③小朋友来到港湾,你觉得港湾的景色怎样呢?那你能读读吗?

怎样才能读出港湾的美呢?小朋友可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港湾的景色,那就能读出港湾的美了!

3、学习第2节。

①出示乡村景色: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尽量用数量词说话。

师:太阳暖暖地照着一块稻田,稻田的旁边是一方鱼塘,小鱼们在快乐地游来游去。鱼塘旁边种着一行垂柳,这里好似一片花园。

出示: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片花园。

②图示理解“一方鱼塘”“一块稻田”。

③指导朗读。

④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带拼音的字吗?出示:鱼塘、稻田、花园、垂柳。

4、小结:我们欣赏了两个景点,谁能把我们刚才看到的景色告诉大家呢?

引读:我们来到港湾,看到了________,来到乡村,乡村有________。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后两节。

三、巩固识字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景色,我们还认识了10位新朋友。小朋友的表现真棒,老师要送你们一份礼物,你看,要想摘到苹果,可要叫出字宝宝的名字哟!出示会认的字。

1、齐读,自由读。

2、同桌合作读,“开火车”认读。

四、指导背诵

1、这些苹果宝宝我们都摘到了,现在放入课文中,你还找得到它们吗?(顺势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

2、两人一组比赛读,看谁读得既流畅又不错字、掉字、加字。

3、举行“我是背诵小能手”比赛,激励学生踊跃背诵。

梳理板书

场景歌

一只海鸥一方鱼塘一道小溪一面队旗

一条帆船一块稻田一座石桥一把铜号

一艘军舰一行垂柳一丛翠竹一队“红领巾”

一处港湾一片花园一群飞鸟一片欢笑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整齐、规范地书写10个生字。

2、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整齐、规范地书写10个生字。

难点

仿照课文,学习用数量词表达生活中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课文,全班评价。

2、全班齐背课文。

二、总结数量词的用法

1、再读黑板上的词语。

2、这些词语有它们的好朋友,现在需要请小朋友来帮忙,找出它们的好朋友。我们再来把课文读一读,想想它们的好朋友是谁。(全班齐读全文)

3、发卡片给学生,玩找朋友游戏。

4、认识数量词。

刚才找出来的词,我们叫它们数量词。(板书:数量词)

一般我们表达一种事物时,都要配上合适的数量词,例如:一个人、一本书。好,看着黑板,我们再来读一读。

小朋友想想,还有哪些数量词?细心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你能找到哪些数量词?(指名说)

三、实践活动

看看我们的课文,一种事物配上合适的数量词,就成了优美的小诗了。我相信我们班的小朋友也一样的棒,也能写出这么美的小诗。有信心吗?

(课件:学生看图说话)

四、书写指导

今天,一群小朋友领着我们一起去欣赏了美丽的港湾,又去了山村、公园,看到了优美的风景。其实,还有很多生字宝宝也想认识一下大家,赶紧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1、出示生字。

2、请你仔细观察,看看哪个生字比较难写。

3、全班交流,指名补充。

4、师生合作,书空生字。

5、“开火车”组词。

6、学生描红并书写生字。

梳理板书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了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可以说,这次的教学过程是轻松、愉快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12篇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了妈妈的样子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我会认”中的13个生字,会写“两、就、哪”等9个字。

2.通过细读课文,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历程中,逐渐发育成青蛙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几经曲折最后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

3.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1.读题

2.质疑:

①小蝌蚪长什么样?

②它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

③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生字表二中的拼音老师)

2.读给同桌听,互相正音。

3.看连环画,找到相应的小节,一起读一读。

4.自由选择文中的一个小节读给大家听。

(三)学习生字

会认字

塘、脑、袋、灰、捕、迎、阿、姨、宽、龟、顶、披、鼓

会写字

两、就、哪、宽、顶、肚、皮、孩、跳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小蝌蚪长什么样的呢?出示第一节课文,自由读、指名读读。

2.根据课文内容同桌合作画一幅画。

3.对照课文,评一评画得对不对,为什么?(检测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朗读课文,表现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5.仿照《小蜻蜓》的曲调,学唱歌曲《小蝌蚪》(小蝌蚪真可爱,黑灰身子大脑袋,甩着长尾水中游,游来游去多快活!)

(五)课后延伸

1.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大青蛙)

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我们下节课再学。课后请去搜集关于青蛙方面的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出问题

1.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展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如:读生字说说记字好方法;读课文说出小蝌蚪的样子;展示自己所画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图画;唱上节课教的儿歌等等)

2.我们已经知道了小蝌蚪可爱的样儿,那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构建问题情景。这节课就围绕这些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学习、研究。

(二)围绕问题,探究学习

学生想先深入了解哪个问题,就先学习哪一部分。

问题1: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怎么样?

1.自由朗读2.3.4小节,先把所有写小蝌蚪妈妈样子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再四人小组内交流,看看是否找对找全。讨论一下怎样连起来说说青蛙的样儿?

2.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3.研读描写青蛙样儿的句子,感悟“披、露、鼓”等用词的准确、生动

简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知道青蛙是种有益的动物,我们要保护小蝌蚪和大青蛙,做环保小卫士。

朗读句子,体会青蛙的美,表达大家对青蛙的喜爱之情。

4.学唱歌曲《青蛙妈妈》,记住青蛙特征,积累好词。

(自编歌曲:大青蛙四条腿,披着绿衣露白肚,鼓眼睛儿宽嘴巴,捉起害虫顶呱呱。)

5.对比朗读写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特点的话,知道他们的样子不一样,这是小蝌蚪要找妈妈的原因之一、

问题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呢?

1.由读读2.3两节,边读边想,你能自己读懂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需要请教大家?

2.重点理解:

(1)小蝌蚪为什么忽然想到要找妈妈?(这是小蝌蚪找妈妈的另一个原因。)

(2)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作自己的妈妈了?(知道鲤鱼妈妈、乌龟妈妈介绍得不够全面。)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再现找的过程(请几位小朋友戴上拇指玩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表演中随机理解:迎上去、追上去)。

4.小蝌蚪最后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齐读第5节,体会见面时的情景。

抓住青蛙妈妈的话“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质疑,可引出下一个问题情景,即:问题3: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三)复习巩固,完成书面作业。

1.课文中的生字,还记得吗?谁来领大家读一读?

2.口头填空:荷叶上()着一只大青蛙,()着碧绿的衣裳,()着雪白的肚皮,()着一对大眼睛。

(四)课后延伸,

请大家课后去搜集有关小蝌蚪生长变化方面的知识与图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学生简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

2.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请大家仔细读读全文。

(二)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描写小蝌蚪形体变化的句子。

2.给小蝌蚪形体变化过程图标上序号。

3.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

4.完成填空题: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腿,再长出两条()腿,后来尾巴变()了,最后尾巴()了,成了一只()。

5.读读说说:(用“已经”说话,可以先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训练,然后再进行开放性训练,如:小蝌蚪的尾巴已经不见了。它们黑灰色的身子已经变成了青绿色。它们已经变成了小青蛙。小青蛙已经会跳了。小青蛙已经会捉害虫了……

书上作业:

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三)总结导行: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收获?

(四)课后延伸:

1.画小蝌蚪变化过程的连环画。

2.课后阅读所提供的学习资料。(摘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方惠珍的《小蝌蚪找妈妈》)

附板书

01小蝌蚪→找→妈妈

问鲤鱼、乌龟?(青蛙)

大脑袋先长后腿四条腿

黑灰色的身子再长前腿宽嘴巴

长长的尾巴尾巴变短披绿衣

尾巴不见露白肚

鼓眼睛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13篇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的量词,但对于本课中的量词,学生是初次接触,因此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量词,并学会正确的使用这些量词。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滩、艘”等12个生字。会写“园、孔”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学习数量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铜、队”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引导学生发现美,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愿意吗?请你给我招招手,(我就跟你招招手)、点点头、笑一笑、去旅游。那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跟随《场景歌》中的一群少先队员去旅游,好不好?(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少先队员分别到了哪些地方?

板:(海边、乡村、公园)

三、随情境学文、识字

1、学习第四小节:

⑴先来看看要做哪些准备吧。你看到了什么了?指名说,引导说出事物与数量词的搭配(出示图片:一面队旗,一把铜号,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

⑵师:要想去玩呀,得先拿生字参观券啊!

(出示:“铜号”、“红领巾”)认识生字“铜、号、领”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字。读对了,这张参观卷就送给你了。我们高举着少先队队旗,吹响铜号,戴好红领巾,欢声笑语的去郊游。大家是多么高兴啊!你能把这一小节读好吗?(互相读,指名读,齐读)

2、情境延伸,学习第一小节:

师:出发喽!我们先去海边,好不好?(出示:海边景色)

⑴预设学路1:

①师:(出示海边景色),你看到什么了?(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②小朋友说的真好!这里啊藏着几个生字宝宝,说说怎么记住他们的(引导识记生字方法),记好了就去下一个地方参观。(出示卡片:海、鸥、滩、军、舰、帆)

③师:蔚蓝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威武的大军舰,一条彩色的小帆船在漂游着。一只雪白的海鸥从海面飞过,无数游客在美丽的沙滩上玩耍。好美丽的海边景色啊!(出示图片: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

你想读吗?(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⑵预设学路2:

①师:前面是什么地方,到处一片翠绿鲜红?

师:(出示:乡村景色),你看到了什么了?(尽量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这里的生字宝宝也想考考你。通过了,我们就去下一个地方参观。(出示:稻(禾字旁跟禾苗有关)

自主学习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师:一方鱼塘,小鱼们在快乐地游来游去。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儿正向你们招手呢,小村子美吗?谁想用朗读来表现它。(出示:一方鱼塘、一块稻田、一行垂柳、一座花园。)(自由读、指名读、四人小组赛读)。

⑶预设学路3:

①师:我们已经到了最后一站。(出示:公园景色),你看到了什么?

(尽量引导学生说出事物与量词的搭配)。

你会读这两个词语吗?(出示:石桥、翠竹)并且认识“桥”“翠”。特别注意“桥”的右边是“乔”而不是“交”。

②师:瞧,一竿竿翠竹修长挺拔,一孔石桥横跨小溪,溪水哗啦啦地唱着歌,歌声引来了一群快乐的飞鸟。

(出示图片: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竿翠竹,一群飞鸟。)

同学们,我们一路上看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那那些认识的生字宝宝,你能认的出吗(开火车认读,玩摘苹果游戏,检查生字)

四、诵读全文

1、师:同学们,这些美丽的景色呀,都在我们的课文里。快来读读吧。翻到课本第16页。(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生读,评价)

3、多种形式读(对读,拍手读,男女生读)

师:让我们想象着刚才看到的美景,尽情地读一读。(齐读)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玩得开心吗?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生活在这么多姿多彩,美丽的地方是多么幸福,快乐啊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14篇

3、拍手歌

【教学目标】

1.认识“世、界”等l3个生字,会写“歌、丛”等l0个生字,了解“隹、鸟”偏旁表义的特点,会写“丛林、深处”等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读出儿歌的节奏,体验儿歌带来的快乐。

3.感受动物生活的自由、快乐,产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儿歌,了解“隹”“鸟”偏旁表义的特点,用部件归类法识字。感受动物生活的自由、快乐,产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读出儿歌的节奏,用部件归类法识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儿歌的节奏,做拍手游戏。(重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玩过拍手歌的游戏吗?做过哪些?我们做一做吧!

2.本课是识字歌谣,让我们一起拍着小手读一读吧!(板书:识字3拍手歌)

3.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题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识记生字。

(1)注意读准:翘舌音“世”,前鼻音“锦雁”,后鼻音“雄鹰翔猛灵”。

可以借助汉字构字规律来读准字音,如“锦”的金字旁,“丛”上部的“从”;还可回顾学生已经学过的字进行读音对比,如“锦鸡——风景”“深浅——上升——生灵”“雄鹰——声音”“猛——门”,以帮助学生区分前后鼻音。

(2)识记生字

归类识字:“雀、雁、鹰”三个字都有“隹”部,与鸟有关。

图文结合识字:课生字中的“锦”字,字形容易与“棉”字相混淆。教学中,可以与理解课文内容“孔雀锦鸡是伙伴”相结合,出示孔雀和锦鸡的图片,从锦鸡羽毛的颜色、花纹与“锦”字本义对接,或者出示锦缎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锦”,再通过组词拓展,“锦缎、锦旗、锦上添花”等,形义结合,复现巩固“锦”的字音与字形。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如“锦缎”,后引申为色彩艳丽,如儿歌中的“锦鸡”。

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界、灵”,如“田介”是“界”;

运用字理识记:“休、丛”,出示“休”的字源演变;

形声字构字规律识记:“猛、翔”,如“猛”左边的反犬旁是形旁,表示字义,右边的“孟”是声旁表示字音。

2.认读生词

世界世上边界界限孔雀山雀锦鸡锦绣雄鹰英雄老鹰鹰眼飞翔滑翔大雁雁群猛虎猛烈百灵灵活休息休闲

2.认识多音字:“奇”和“处”

练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A.数学课上,小明分不清奇数和偶数。

B.春天到了,南方到处都花红柳绿。

这里的加点字“奇”读轻声“jī”,意思是“数目不成双的,与‘偶’相对?”;还有一个读音是“qí”,意思是“?惊异,引以为奇;出人意料的,令人不测的;特殊的,稀罕,不常见的”;“处”在这里读“chù”,意思是“地方、处所;部分;部门”,还有一个读音是“chǔ”,意思是“相处”。组词如下:

jī(奇数)chù(到处)(处处)

奇处

qí(奇怪)(好奇)chǔ(相处)(处理)

②读一读:

A.科学家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奇(qí)怪的问题。

B.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chǔ)。

3.学生玩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4.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新奇鸟名。头上有羽冠,尾羽延长成巨大尾屏,开屏时如彩扇,尤为艳丽。

锦鸡彼此有交情的人。

朋友新颖奇特;新鲜奇妙。

5.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新词,掌握好其音、形、意,教会学生学习识字的方法,增强学生识字和理解运用字词的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歌丛深处六熊猫九朋友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你有什么办法识记它们吗?

①形声字结构特点:“歌猫深熊”。

②熟字比较法:“从-丛”、“明-朋”、“外-处”、“发-友”。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学习隹字旁:

隹,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乌形。《说文解字》:“隹,鸟之短尾之总名也。”很多与鸟有关的常用字都包含“隹”,如雀、雁、鹰、雄、雕等。但“隹”也有作声旁的时候,如堆、推、谁等,则与鸟无关。

(3)学生观察后,交流如下:

本课要写的10个生字,“歌、深、猫、朋”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左右两部分高低宽窄:“丛、六、熊’’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处”和“友”是半包围结构,横撇与捺的位置是两字书写的难点,书写时要注意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写得端正,不要倾斜。

(4)老师范写,重点指导“歌、深、熊”。

杨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部首笔横折折折钩一笔写成,左折点在田字格中心,两撇撇尖穿插到木字旁的点下方,第二撇略长。

歌左右宽窄相当,顶部“哥”低,底部“欠”钩,窄、扁,下面的“可”宽、大,两个长“欠”首撇略高,“人”字的撇起笔横中线,伸向“哥”。

深,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底部左高右低;右边上部宽扁,下部宽大,横笔在横中线上,竖笔紧贴竖中线右侧。

熊上大下小,“能”左右齐平,上“匕”在右上格,下“匕”略大,起笔在横中线上侧;四点底上合下开,左点偏左,第二、三点分写在竖中线左右,末点偏右。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设计意图:会写字教学,细致入微,层层推进,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了生字,理解了词语,学会部件归类识字的方法,认识了很多动物朋友。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借助拼音朗读儿歌,读准字音,读懂内容,复习巩固“合在一起成新字”的方法。(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1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海、鸥、滩、军、舰、帆、秧、稻、塘”9个生字,会写“沙、海”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一、二两小节,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认识“海、鸥”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和大家要去几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想去吗?(想)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板帖:海鸥沙滩军舰帆船

2、小朋友真会观察,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自己试一试。

(1)自己读。

(2)谁会读?指名读。

(3)齐读。

3、真了不起,可里面的生字你会认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3)小朋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是怎么记的?(4)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生字。

4、瞧,这美丽的海滩正向我们招手呢!小朋友,这时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呀?

5、课文的第一小节就写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自己打开书来读一读。

(1)自己读。

(2)谁愿意来读?

(3)听到小朋友读得那样认真,老师也想来试试。(范读)

(4)请同桌一起读。

(5)起读。

(6)看着图试着背一背。

三、课间操《火车开了》。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树”,感受树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析散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品味,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去解读文本。

3、理解课文的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文本中“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①比较“菩提”与“棕榈”的抗争精神。

②通过探究整合学生在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熟知本文的形神、情理、虚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在她的笔下创设了两个浪漫的形象----橡树与木棉,它们作为人间真情的代表深入人心;道家学派的先哲庄子也提到了一棵树,在它的寓言中,凤凰非此树不栖息,它就是梧桐,梧桐既是庄子对滚滚尘世的追求。那么,作家林德笔下的那些树,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  二、品读全文,理解课文

1、这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在课文中都谈到了哪些树?重点说到得有哪几种?

2、寻找文中关于菩提树的描写并思考:菩提树在本文中有什么特点?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3、圣诞树是什么宗教的象征?在文中,作者认为它渗透了什么主题?

4、棕榈在作者笔下体现了什么品质?提示:倔强忍耐

5、棕榈树和回民之间有哪些共通性?提示: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期间的回民吻合

6、作者对圣诞树和棕榈树的态度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同样是面对苦难,同样是去抗争,你怎样去看待菩提树和棕榈树的抗争呢?(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你的学  四、小结

本文中这些树各有其精神内在,菩提的坚忍,桑树的清朴都值得让我们去反思。希望此生,同学们都会长参天大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活着的时候能给人带来阴凉,即使倒下了也能成为世界栋梁!

五、布置作业

请尝试从你熟悉的树(比如松树、柳树、杨树……)中任选一样或者两样,描绘它的形象,阐述它的精神意义,以“我愿化作——树”写一个200—300字的片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16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组文章。

2、正确认读至少十八个生字,会写六个。

过程与方法:

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文章中主要人物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中流传着许多美丽神奇的传说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民间传说故事。

(二)认读课文:把字音读准,长句子要多读几遍,读流利。

(三)理解课文:

1、用心读课文,想一想大禹是怎样治水的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练习把故事讲下来。

3、大禹为人们制伏了洪水,人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同学们,你认为大禹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字形记忆与书写指导:

(五)扩展阅读: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神话,传说,民间歌谣等脍炙人口的民间文学作品。让学生互相交流,更多地了解民间文学,增加文化内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17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7个,培养孩子独立识字,合作识字的能力。

2、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弄懂大禹为什么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的英雄?

技能目标:

1、提高小组分工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2、利用网络(Internet)自主查寻、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了解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难点

通过文中重点词句感受大禹不辞辛劳、公而忘私、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

2、对策

①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最感人的句子相互交流,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理解。

②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相关资源,学生自己上网获取信息,分析交流,谈出感受。

三、学习对象分析

1、学生特点

本课面向的是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识字方法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同时,学生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初步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该阶段的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对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的热情很高。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信息的查询及理解能力还很欠缺。

2、相应对策及学法指导

①利用网络教室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发挥其能动性,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找到答案。

②在教师引导下各小组学生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③教师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见解,使学生在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中得到提升。

四、教法设计及教学策略

1、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为指导,结合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发现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

本节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去实现,讲故事导入新课,初读故事整体感知,细读故事体验感悟,搜索故事拓展延伸。整节课由故事开始,至故事结束,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听、说、读、悟多种感官参与,放手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进行个别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拓宽了学习的广度。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使认识得到升华。

2、教学策略

①提供资源,方便学生查阅。

②师生互动,个别辅导,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评价,总结归纳提升。

五、教学媒体和资源应用设计

1、教学媒体

①全部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②利用Realplayer播放洪水泛滥及大地恢复平静的景象。

③利用网络(Internet)查找资料(学生操作)

④教师制作:

A.大禹治水的动画及配音课文朗读

B.生字游戏

C.“三过家门而不入”图片、配乐

D.歌曲《为了谁》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神话故事。

2、教学资源应用设计

媒体何时应用达到目的投影演示课题及问题设计情景导入及初读课文前吸引学生注意,明确读课文目的大禹治水的动画及配音课文朗读初步感知课文时图文并茂,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本课留下深刻印象投影演示生字游戏小组合作学习生字后以有趣的形式反馈学习成果播放洪水泛滥及大地恢复平静的录像在了解治水原因及治水结果时激发学生想象力及为感情朗读做好铺垫互联网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情节介绍及学生心目中的英雄资料深入体会大禹的奉献精神时及拓展延伸时激发学生对大禹及具有奉献精神的英雄们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歌曲《为了谁》结束本课时为英雄唱赞歌,使情感得到升华。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内容资源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应用分析讲故事

导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并认真读了,把你读的故事简单介绍给大家。是的,大家读的这些神话故事都歌颂了真、善、美,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动人传话——《大禹治水》(多媒体出示课题),顺利导入新课。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故事,在老师指引下交流。

①课件的搜集神话故事

②课件

1、这一设计旨在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通过读故事、讲故事的体验,学生对神话传说这一文学体裁有了初步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读故事

整体感知

1、读课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在大屏幕上。

2、播放教师已制作好的课件(动画),再配上课文朗读。

3、把学生分成小组选组长,合作学习生字。

4、课件出示生字,做生字游戏。反馈学习成果。

1、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

2、看动画、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学习结果,师生互动,评点正音。

课件

1、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激发学生思考、表达、交流的愿望,使学生能主动地探究学习,成为知识的构建者。

2、学生已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学,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可发挥学生自我评价作用。

细读故事

体验感悟

1、播放洪水泛滥的录像,在录像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2、同学们,画面上正是课文一自然段的内容,让我们读出自己的心情,读出感情。

3、看到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灾难如此严重,想到父亲临终前叮嘱,大禹坚定了治洪信念,大禹是怎样治水的?你觉得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三、四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互相交流。

4、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也可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自行搜索大禹治水十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同时大屏幕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画面,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感受。

5、课件将四自然段的词语:“才、仅仅、就、却”打成红色,再读、再体会大禹是个怎样的人?

6、播放录像:大地恢复平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此画面下提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7、大屏幕出示大禹画像,教师鼓励学生回答,此刻你想对大禹说什么?

1、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多方位的思考与想象,并作出回答(如:看到洪水淹没农田、冲倒房屋,百姓无家可归,听到有人喊救命……。心情难过伤心。)

2、在情境的渲染下,学生有感情朗读一自然段。

3、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学生画出了表现大禹在治水时经历的困难与挫折的词句,并在教师的指引下想象大禹还会吃哪些苦头,体会大禹治水的艰辛。

4、根据老师的提示,明确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方法。进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中,体会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5、注意屏幕上的红色字读,谈感受、谈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

6、在情境的渲染下,学生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五自然段,感受洪水治服后的幸福、安定的美好生活。

7、学生对比读第一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次体会大禹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同时表达对大禹感激、敬仰之情。

录像

互联网

课件

1、播放录像,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更好的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让学生说看完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为朗读作好情感铺垫,用读来表现自己内心感受,自然而然的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2、对三个重点句段的处理,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教师在重点、难点处给予引导,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本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同时在鼓励学生发言、交流时,训练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3、在录像的渲染下,提出你想对大禹说什么?学生在表达对大禹的崇敬之情时言语发源来自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思想性。

七、板书设计

大禹治水

千辛万苦

三过家门而不入

舍小家为大家,为民造福,无私奉献

八、练习设计

1、测试内容

①教师堂上提问:看到洪水泛滥及大地恢复平静你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大禹治理洪水时吃了哪些苦?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想对大禹说什么?以及你今后将以怎样的方式表达对大禹的崇敬与爱戴之情?学生讨论交流作出回答,教师概括总结。

②对学生合作完成任务情况,网上信息的搜集、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堂进行反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18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把各段连起来,理解课文内容。

3、从的过程当中,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当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教育学生要保护青蛙。

5、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它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对农作物有好处,是我们捉害虫的好帮手。

教学难点:

懂得应保护青蛙,并能向他人宣传保护青蛙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小蝌蚪、长出前腿的蝌蚪、长出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蝌蚪、青蛙”小图片。

2、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从的过程当中,使学生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当中的几次形体变化。

(二)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要保护青蛙。

(三)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青蛙在生长过程当中形体上的几次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引出课题。

1、一只青蛙在茂密的水草中产下了许多卵,卵一天天地长大,长出来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小蝌蚪)

对: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

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学生自己设教学目标。

问:从课题你知道什么?

学课文你想知道什么?

3、师归纳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和小蝌蚪找它们的妈妈去。通过学习,我们要知道小蝌蚪找了几次妈妈,在找的过程当中它的形体有什么变化。学习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想;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还要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讲授新课。

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思考:

1、小蝌蚪找了几次才找到妈妈?

2、它们都找到了谁?

读后学生回答:小蝌蚪找了三次才找到妈妈。它们找到了:鲤鱼、乌龟、青蛙。过渡: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5段)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在自然段前标出序号。

(三)看图逐段学习理解。

1、观察第一幅图,说图意。

这幅图画的是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这幅图画的是小蝌蚪在水里快活地游玩。)

哪个自然段是写这幅图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小蝌蚪长的什么样?

贴出小蝌蚪的图片。

板书:大、黑、长长

它们在水里怎么游呀?

快活、高兴。

你觉得小蝌蚪长得怎么样?

(我觉得小蝌蚪长得很可爱。)

(3)指导朗读。

小蝌蚪长得这么可爱,在水里那么快乐活泼,我们读这一段就应该读出它们可爱、活泼的语气来。

试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可爱的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它们都在想:我们的妈妈在哪?要跟妈妈学点本领那该多好啊!于是它们下决心找到妈妈,它们是怎样找妈妈的呢?找妈妈的过程当中它们自己有什么变化?我们学习第2自然段。

3、学习第2自然段。

(1)出示学习方法:读,想,说。

想:

1、小蝌蚪有什么变化?

2、小蝌蚪看见谁?告诉了它们什么?

说:

什么样的小蝌蚪?看见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小声读第2自然段。

贴出长出两条后腿的小蝌蚪图。

(3)投影:

①看清小蝌蚪长出的两条后腿在什么位置。

②迎上去:面对面过去。

③观察小蝌蚪,迎上去时是什么心情?(着急的心情)

④我们读小蝌蚪说的话就应该读出它们着急的心情。

指名读、女生读。

⑤我们再观察鲤鱼妈妈回答它们的话是什么语气?(和蔼、可亲)那么我们就用和蔼的语气来读鲤鱼妈妈说的话。分小组分角色试读,请两组分角色朗读。

⑥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时,我们是先读再想这两步来理解内容,最后说出了这段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第3自然段。

4、学习第3自然段。

(1)小声读第3自然段。

边读、边想。

(2)看投影,观察小蝌蚪前腿的位置。

贴出长出两条前腿的小蝌蚪的图。

演示:追上去。

(3)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什么心情?(高兴。)他们怎么叫的?谁试着读一读。

(4)乌龟是小蝌蚪的妈妈吗?那为什么叫它妈妈?

(5)乌龟怎样回答小蝌蚪的?(笑着说。)

(6)有语气地读第3自然段。

(7)这段主要讲什么?

(又长出了两条前腿的小蝌蚪,错以乌龟为妈妈,从乌龟的话中,小蝌蚪又知道了它妈妈长得什么样。)

过渡:小蝌蚪知道妈妈长得什么样,他们又继续往前找,这回找到妈妈没有?我们学习第4自然段。

5、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这段,并找出问题的答案。

(2)指名汇报。

(尾巴变短的小蝌蚪。看见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知道这就是自己的妈妈。)

小蝌蚪终于找到了青蛙妈妈,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从它的话里,你们知道了什么?

做书后练习题2。(投影)

填空:

小蝌蚪先长出两条________,过了几天,长出两条________,又过了几天,________变短了,成了________。

(3)分角色朗读第4自然段。

这段主要写什么?

(尾巴变短的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过渡:妈妈见到自己的孩子,又会怎样呢?我们齐读第五自然段。

贴青蛙图。

指图问:我们现在应该叫它们什么呢?

(小青蛙)

追问:小青蛙怎样到了荷叶上?用了哪些动词?

(蹬、跳、蹦)

这三个动词用的非常恰当,生动、具体写出了青蛙具有跳跃的本领。

小蝌蚪找到了妈妈,他们要做些什么呢?

(跟妈妈一起捉害虫。)

青蛙一天捉70个害虫,一个月捉2100个,一年捉15000个害虫,所以人们都称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向小蝌蚪学习什么?

(做事不灰心,坚持到底,直到取得成功。)

(四)朗读全文。

朗读这篇课文,我们应该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下面我们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总结:你们看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当中,它们开始是大脑袋、黑身子、长尾巴,不久长出两条后腿,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最后尾巴不见了,就变成了青蛙。通过学习,我们还知道了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我们一定要保护他们。今后我们做事,一定要像小蝌蚪那样:遇到困难,不灰心,直到取得成功。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19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和其中蕴含的道理,知道要灵活运用知识,才会想出好办法。

2、学会15个生字,会写候、柱、底等9个字。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复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难点:曹冲想出称象办法的原因。课前准备:玻璃器皿装上水、木船、玩具象、天平、投影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1、放《三国演义》主题歌,你们看过(听说过)《三国演义》吗?2、请学生自由回答。3、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的名字?你怎么知道的?(随机表扬阅读面广的学生,告诉学生搜集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一、导入

1、启发谈话:曹操是三国时魏国的丞相,一次,有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就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适时认识生字“称”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设计意图: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自由读文,画出生字,了解内容。)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设计意图: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曹、称、秤、重”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反馈时,学生会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识字办法学习生字、掌握读音。(生自主识字,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持之以恒对学生进行方法渗透指导,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开放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我选择。)

4、去掉拼音读生字:

(1)同桌比赛读(2)男女比赛读(3)全班齐读。

5、开火车认读生字。(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练读,落实字音教学,又激发了兴趣,防止了重复和枯燥。)

6、指名读文把生字放到课文中,读一读。(提示读书姿势)读书时身体要站直或坐直,双手捧书,眼睛与书本保持一段距离,吸气定神再开口这是会读书的表现。其他同学仔细听,评价。(设计意图: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循序渐进,符合低年级认知规律。)

三、讨论(交流读书体会,整体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思考: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四、朗读(在理解中感悟读文,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设计意图: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五、拓展练习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

官员们曹冲

造大称

1、象上船,沿水面画线。

2、象上岸,船装石头。

3、船下沉至画线处,称石头。

4、计算石头总重量。

宰大象

曹操

直摇头曹操点头微笑

《称象》第二课时

课文特点: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七岁的曹冲想出称象的好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事,从中可以看出曹冲是个聪明。爱动脑筋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

2、继续学习预习课文,边读边电教,并练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想出的称象办法及官员们想出的称象办法和曹冲的办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要称一头活着的大象的重量是不成问题的,可在古时候,这却是件很难的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称象,让我们看看曹冲想出一个什么好办法称得大象的重量的。

二、范读课文

思考:围绕着称象,课文却写了什么?

你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试着提出来。

三、出示目标

通过学生的质疑导入目标。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A:称象这件事的时间:

古时候。

B:大象的来历:

人家送给曹操的。

C:人物:

曹操,曹冲,官员们。

2、当时曹操什么心情?谁能试着读出这种语气?

过渡:曹操看到的那头象是什么样子呢?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这头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来)

默读画句,这句话是个什么句?

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什么?

2、课文写的是称象的事,可为什么介绍这头大象的样子呢?

3、谁能试着读出大象的高大?

4、官员们看着这头象,发出了议论,议论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5、官员们议论什么问题?

6、谁能把议论的语气读出来?

过渡:大家都在认真地看,都在不停地议论,曹操却提出了问题,官员们是怎样回答的呢?

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

思考:官员们想出哪

几种称象方法?用()画出来。

2、曹操听了他们的话怎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体会直的意思)

曹操听了摇头

曹操听了直摇头

4、谁能试着读读这段,看谁体会得最好?

指名读评议分角色读

过渡: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都不满意,这时七岁的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曹冲的称象的办法是怎样的呢?

七、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说一说:曹冲所说的办法,要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还干什么?

2、做实验突破难点

让学生一边说称象的步骤,老师一边演示。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耻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通过比较,体会曹冲正是从官员人的办法中得到启发)。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民学看插图。

过渡:曹冲这样做对吗?他到底称出大象的重量没有?

八、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从哪儿可以看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

你还从哪个词当中得知他的办法好?谁能读出来?

2、称象这件事发生在曹冲几岁时?试比较下列句子的意思

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九、总结全文

1、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20篇

教材分析:

《曹冲称象》出自《三国志˙魏书˙邓哀王冲传》,选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儿童生活”为主题,重在以儿童的视角表现儿童生活。其意旨在于:重温历史经典故事,了解曹冲巧用木船称大象的好办法,感受曹冲善于观察、爱动脑思考,能大胆表达想法。

本文较为突出的特点:

1.用“再”“然后”这两个表示顺序的词,把称象的步骤表述的清楚明白,是引导学生有序表达的好范例。

2.运用对比的手法,对官员与曹冲称象办法的进行比较描写,突出曹冲的称象办法好,突显曹冲年少聪慧。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对比,体会“直、才、到底”等词表达的意思。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设计说明:识字与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们把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柱”等10个字,会写“别人、一同”等12个词语作为本课教学的第一目标;“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后练习“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词句“赶象上船、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在船舷上做记号、称石头的重量”读懂曹冲称象的过程,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使单元教学重点得以落实;“理解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课后习题针对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谈自己的想法,这也是针对单元教学重点而设的,但这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更是难点,要在教学中予以引导、落实。】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模拟称象的道具:如装水的玻璃缸小木船或塑料盒、玩具象(要有一定的重量)、小石头、秤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称、秤、杆、柱、低”5个生字,会写“别人、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6个词语。体会“到底”表达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初步了解曹冲与官员不同的'称象办法。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质疑交流。

(一)观看大象视频。

1.学生观看交流:这是什么动物?看后想说什么?

2.识记生字词“议论”。

(1)师小结:你们刚才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就是在“议论”大象。

(2)出示卡片,齐读、个别读。引导发现“议论”都是言字旁,与说话有关。

(3)师引:有一个小孩想出了称象的好方法,是谁?引出故事《曹冲称象》,板书课题。

(4)齐读课题,学习“称”(通过引导组词“称象、称一称、称重”加深印象,巩固读音。)

(二)围绕课题质疑:

读题目,大家想知道什么?(预设:“曹冲是什么人”“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大象到底有多重”)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在肯定之后,要告诉学生“曹冲想用什么办法称象”是我们要读懂的重要问题。)

(三)简单介绍故事历史及曹操、曹冲的身份。(课前可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预设:古时候,即距离现在一千八百年左右。曹冲字仓舒,是魏武帝曹操的儿子。曹冲自幼聪慧过人,在称象时不过7岁,去世时年仅13岁。)

【设计说明:首先,通过观看大象视屏引发学生对大象的直观感受,以此获得感性经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学贵有疑,引导学生质疑课题,即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也引发学生亲近历史,为探究历史故事中的“观象、议象、称象”做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读好长问句,认写相似字。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把句子读通顺,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二)反馈指导

1.指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朗读课文段落。

教师相机指导,重点指导学生读好对话中的长句。

(其中“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即是问句又是长句,指导读好停顿,再读出反问的语气,语调上扬。)

2.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个别读。

称象秤杆柱子到底做事七岁站出来大船然后

3.辨识、书写“称”“秤”“杆”。

(1)识记:由“禾”联想“种、秧、秤”。自古以来,劳动人民都非常重视粮食生产,他们用“秤”来公平准确地称重(教师出示称,实物讲解)。由“称”带出“杆”,并将“杆秤称东西”连起来读三遍。

(2)书写“杆、秤、称。”(各写一个,同桌互评,自己对照字表修改。)

【设计说明:通过随文识字,联想识字,比较识字,比较写字的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会写、会认三个容易混淆的字“称”“秤”“杆”。真正体现教师教的价值,即教学生所需,教学生所难,提高学生对相似字的辨析能力,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概率。】

三、学习课文1-2自然段,认识大象。

(一)自读课文1-2自然段。用“-”画出描写大象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找句子,反馈交流。

2.课件出示句子: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3.学生齐读、个别读。强调重读“又高又大、一堵墙、四根柱子”,突出大象的高大。

4.教师引读:他们先感到大象_又高又大_,再看到它的身子像一堵墙_,它的腿像_四根柱子____。

5.课件出示大象图片及句式,学生练说:

大象的耳朵像___________,象牙像___________,尾巴像___________

(二)比较句子,模仿运用

1.问:官员们看了怎议论的?

2.课件出示句子:

这么大的象有多重呢?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1)比较读,交流两个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引导关注“到底”,多了“到底”表示更好奇,更认真探究)

(2)给“到底”换个词。(究竟)

(3)学生用“到底”练习说话

(提示:如很想知道这头象怎么运来的,用“到底”问一问。)

【设计说明:“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并迁移运用。通过用“像”来说“象”,及了解关键词句“到底”意思,用“到底”说句子等训练方式,提升了学生语言实践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对大象的大有更立体的了解,对大象的重也有更强的好奇心。】

四、自读课文3-5自然段,找出官员和曹冲的称象方法。

(一)质疑:曹操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官员们和曹冲分别想出什么办法?用记号标出相关句子。

1.学生读书,找句子,交流汇报。

2.课件出示句子。

3.引导学生比较读两种办法。

4.教师总结板书:官员:用秤称象曹冲:用船称象

(二)设置悬念:官员和曹冲的办法,到底那一种更好呢?我们下节课再探个究竟。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找出两种办法并读好,让学生对官员的办法与曹冲的办法有个初步的印象,同时,设置悬念“官员和曹冲的办法,到底那一种更好呢”,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埋下伏笔。】

五、学生练习写字。

1.出示“别人、一同、柱子、一边、到底、秤杆”

2.教师范写“底”(强调斜钩要拉长一些。)

【设计说明: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书写的能力,教师要相信学生,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写字能力,但教师也要抓住较难的字,示范讲解。】

板书:

曹冲称象用船称

又高又大

官员们称象用秤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曹、称”等14个生字,会写“做、岁、站、船、然”5个字,会写“力气、出来、船身、石头、地方、果然”6个词语。体会“直”、“才”、表达的意思。

2.学习第四自然段,借助课后题的排序,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3.讨论交流“为什么曹冲称象的办法好”,感受曹冲的聪明才智,学习曹冲善于观察,乐于动脑,大胆表达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习词语。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听写句子:妈妈用秤杆称了称大西瓜。

【设计说明:复习巩固是提高学生识记生字效率的必要方法。教师通过听写句子再次巩固学生对“秤、杆、称”的认写,同时让学生明白学的文字是可以运用到生活中。】

二、读课文3-4自然段,说说官员与曹冲的称象办法,曹操赞同谁的?说出理由。

(一)思考汇报:

1.曹操赞同谁的办法?

赞同曹冲的。

2.说理由:

课件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引导学生读这两句话。(读出曹操面对两种方法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直”。

1.“曹操听了直摇头”直可以换个什么词?(不停地、不住地)

2.从“直”体会出什么?(曹操非常不赞同官员们的想法,因为砍树造大秤,费时费力;造了大秤也提不起。)

3.带着体会男女生比较读第3、4自然段,读出曹操对官员们办法的不满意,不赞同;对曹冲的办法的欣赏、赞同。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抓关键词句判断曹操对两种办法的不同态度,提高学生概括、理解、判断的能力。】

三、学习第4自然段,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一)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

1.引导学生自疑自答:对于这个办法,有什么不明白的?

(教师可以引导:为什么要在船舷上画线呢?石头为什么要装到船下沉的地方为止等)

2.学生说称象步骤,教师现场演示。(课前先准备好装水的盆、小木船、

玩具象、小石块、秤等,让学生根据曹冲的办法来说怎么做,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3.完成课后第二题,给内容排序。

4.借助排序中的关键词句说说称象的过程,提示用好“先、在、然后”

有序表达。

(二)交流讨论,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1.设疑:说说曹冲称象办法好在哪里?

2.生交流回答

(预设: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曹冲把“大船”当作大秤,用来称象,解决了没有大称的问题;二是曹冲想到用石块和大象进行进行等量代换,让大象丝毫无损。)

【设计说明: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懂得曹冲称象好在哪里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只有学好重点,才能突破难点。曹冲称象的步骤语言逻辑性强,一环紧扣一环,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说清楚弄明白称象过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自疑自答--学生说步骤、老师演示称象过程--完成课后第二题,给内容排序--用‘先、再、然后’等连接词把过程说具体清楚”这四个教学步骤,层层深入,让学生对曹冲称象的办法逻辑关系理解的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有序,从而轻松地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好在哪里。】

四、夸一夸曹冲。

(一)质疑:这么好的办法,曹冲几岁想出来的?

1.交流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七岁。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2.比较读一读,体会“才”的意思。

(预设:“才”突出表现曹冲年纪小。)

3.学生读句子:读出惊讶、夸赞的语气。

(二)想成为小曹冲吗?动动脑筋想想,你还有哪些好办法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

(三)拓展探究:有没有更好的称象办法?

【设计说明:通过启发学生说出我们科技进步的今天,还有其他更好的称象办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象,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培养创新思维。】

巩固练习:

一、学曹冲比聪明,看谁读的准。

身体像堵墙,腿像四根柱。

站在大象前,官员来议论。

到底有多重?砍树做称杆。

谁能提得动?七岁曹冲解,

先赶象上船,画上吃水线。

再赶象上岸,用船来做秤。

装石到线止,称石知象重。

照着说法做,果然知重量。

学习小曹冲,勤想又敢说。

二、看拼音,写词语。

ránhòuzhànlìsuìyuèzhùzichènggǎn

(然后)(站立)(岁月)(柱子)(秤杆)

精选阅读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曹冲称象》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述故事,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二、探究新知

讨论(读书讨论,比较称象方法,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1.引导学生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官员们是怎样说的呢?学生汇报,师适时板书:

2.师引导:那么当他这样说的时候其他人有什么意见呢?曹操呢?曹操听了为什么直摇头?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呢?

3.现在请大家试着学官员的口气读一读他们的话。

这里面有三个官员说话了,读谁愿意来当官员学着官员的口气读一读。指名3个来读。

师:其他同学想不想也来读一读,那么老师提议一、二、三小组分别读三个官员的话,第四小组的同学读旁白,同意吗?(分小组读)

过渡: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曹冲又想出什么办法呢?

演示(演示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的聪慧。)

1.引导学生读4、5自然段,请大家用"-------"画出表示曹冲做法的语句。

2.课文用几句话来讲曹冲的办法呢?(四句)也就是四个步骤,现在我们把这四步总结出来:

3.师:曹冲的办法可真好,想不想当一回小曹冲?老师这儿有一些东西,大家请看(师出示教具)请大家前后桌的同学一起来读他的办法,合作讨论怎样来演示这个办法,等一下派代表来演示。

4.师生或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可以多组进行,进行比赛。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5.师:现在你们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对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展开讨论.(可能有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师点拨)

(1)大象上船后,船为什么下沉?

(2)象上船后,为什么沿着水面在船舷上面一条线.

(3)象上岸后,往船上装石头,为什么要装到画线的地方.

(4)再读这一段,说说曹冲想出的办法比官员们提办法好在哪儿?

6.师:我们知道曹冲的办法是按四个步骤来的。那么有谁能用:

(师板书:先……然后……再把……再……)来说一说

师:谁再来用其它的自己喜欢的词语来说一说曹冲的办法?

7.提问:曹操认为曹冲的办法好不好?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果然"一词什么意思?曹冲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来的呢?

8.指导朗读课文,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扩展(引发思考,拓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四、归纳总结

现在看来,依靠科技无穷的力量,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曹冲才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应该像曹冲一样,要多观察,多向别人学习,爱动脑筋,祝你们都成为聪明的孩子。

五、当堂练习

选字填空。

在再象相像

①这件事过几天()说吧!

②河边来了一头大()。

③你不要()他一样贪(tān)玩。

④你现()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吧?

⑤朋友之间应该互()帮忙(bāngmáng)。

板书设计:

称象

官员们曹冲

造秤 以船代秤

宰象割块以石代象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象下(装石),

称出(重量);

先……然后……再把……再……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第21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形声识字法、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正确认读15个生字。

2、能正确书写木子旁的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杨”字。

3、通过接读、问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重点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自主识字。

2、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识字规律并运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猜谜语:冬天光着头,春夏长绿发,只有一只腿,小鸟喜欢它。同学们认识了哪些树呢?哪位小朋友说说。

2、每一种树木各有特点,有人还给它们写了一首儿歌叫《树之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儿歌。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强调“树”字的读音。

(3)听朗读录音。

二、借助拼音,读通儿歌。

过渡语:儿歌中有好多树木,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1、 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准字音。

2、 检查读文。

(1)儿歌有几句?

(2)指名读儿歌。重点指导“桦”“银”“柏”字的读音。

设计意图:

借助拼音认识字、学习词语和儿歌,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拼音的工具价值,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对拼音的准确定位。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儿歌降低了识字的难度,也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

三、读通儿歌,识写生字。

过渡语:儿歌中的树木很多,我们再读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一共讲了多少种树?圈一圈。我们给它们点点名,看看都到齐了没有?

1、认识各种树木的名称。

(1)借助图片认识词语。老师出示树木图片,学生认读树木名称。

(2)认读树木的名称。

梧桐枫树松树柏树桦树金桂水杉银杏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

(3)认识带有木字旁的生字,发现汉字特点。

过渡语:有几个调皮的生字宝宝偷偷从卡片上溜了出来,你们认识他们吗?

梧、桐、枫、柏、杉、松、棉、桦

①你能给它们找个好朋友吗?开火车认读并组词。

②仔细观察这些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都有木字旁。

③你们发现了字形里的秘密,再读一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梧、桐、枫,我发现这些字的读音就是木字旁旁边的字。

教师小结:左边木字旁表示它们都是树木,右边的字提示了它们的读音,像这样的字,我们把它们叫形声字。

④我们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认识更多的生字。猜猜它们都是什么树?

棕树、椰树、橡树、楠树、香樟、石榴

(4)指导书写“杨”字。

①木字旁的生字我们会认了,还要学会写呢!出示生字“杨”

②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它有什么共同点?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木字旁的捺要变点。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展示学生写的生字。

③师生评价(从间架结构和木字旁的变化等角度评价)同桌互评。其它木字旁的生字,书写时的规则是相同的。

2、学习掌、耐、守、银、化、装、疆

(1)借助拼音认读。

(2)去掉拼音认读。

(3)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4)你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补充“疆”的字理演变:左边的一把弓是用来丈量右边的田地,田地与田地之间要有界限,横就表示它们的界限。)

四、指导朗读,背诵儿歌

过渡语: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做朗读游戏。

1、师生接读,(我读杨树,同学们接读高……)同桌接读。

2、男女生合作读,男生重复后面三个字。

3、问读小游戏。

4、打拍子试背。

这一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11种树木,还认识了很多生字,学会了一种新的识字方法--形声识字法。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它认识更多的字。

五、作业设计。

1、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本课的生字。

2、给书上的树木标上名字,挂出名牌。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必备21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