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
本文为大家分享农产品调研报告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保障食品安全提出六点建议。
一、xx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初步建成了覆盖市、县、乡镇、基地(市场)四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着力保障人民群众消费安全,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xx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过于分散,监管难度大
种植业方面:我市农产品生产过于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无法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难以真正做到无缝对接。
养殖业方面:我市畜禽水产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养殖户购买劣质苗种、饲料,养殖物有病乱用药等情况时有发生,给我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未健全完善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与农技推广中心在行政管理上没有理顺关系,既有县直管,也有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等形式。少数乡镇虽然建立了检测室,但办公用房年久失修,检测设备陈旧落后,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多数乡镇还未建立检测室,监管手段和监管能力有限,监测人员要兼顾乡镇的其它工作,监测效果不尽人意。
(三)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缺乏专职检测人员。市级检测中心在编人员只有4人,六县在编的检测执法人员不到100人,人少事多,超负荷工作;四城区目前尚未设立渔政机构,开展监管工作难度大。
缺乏必要的设备。市级检测中心只能做定性分析,无法开展定量分析。如瘦肉精检测只能进行初步筛选工作,要送到自治区才能确认检测结果;水产品检测则均需送自治区进行检测。
缺乏经费保障。目前我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业务经费为每年一申请一审批,没有形成常态化管理,经费来源缺乏保障。各县区都没有专项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举步维艰。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有待健全完善
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水产品既无标识,经营者又未建立台账,对于问题水产品,其溯源调查的难度很大。同时,由于人力不足,部分县的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未能正常开展,导致一些不免疫、不佩戴耳标的畜牧产品流向市场,造成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三、加快推进xx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建议健全农产品质量,使龙大的药残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始终与日本最新标准同步。
四、建立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投入品是关键。20xx年市政府发布实施了《烟台市农药经营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大力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农技农资结合、协会服务、企业直销、龙头企业带动等农业投入品有效服务模式,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莱阳市以配送中心为平台,设立农资连锁超市,在企业、村庄设立连锁专供点,实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的服务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放心农资的配送能力和水平。目前,全市化肥、农药集中配送率分别达到85%和80%以上。
五、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市委、市政府要求,利用三年的时间,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目前,全市已有烟台市和3个县市区经编委批准,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或办公室),8个县市区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机构设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执法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分别设置;一种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执法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合署办公,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结合产业特点和乡镇机构改革,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实行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与农技综合服务站一个机构两块牌子。20xx年4月,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xx年市政府又把“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完善公益性职能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写进了烟发〔20xx〕1号文件,明确规定每个村至少设立一名技术员,三年完成。目前全市共有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33个,在编人员1800多人。
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有利于农民就业和增收,有利于增强农业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又快又好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产业支撑,是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20xx年11月初到20xx年元月中旬,我们组成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问题调研课题组,深入全市17个县市区,临汾、侯马两个开发区和多家企业调查研究,多次邀请专家教授召开研讨会,反复征询意见,最终形成这个报告,希望对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所帮助。
一、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
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依靠我市面临的发展条件,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内容非常多,只能从中选择重点扶持发展。可以肯定地讲,未来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地靠的主要是特色,只有把特色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要准确的把握特色,就必须清楚资源状况和发展条件,这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前提。
我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区域内地形复杂,动植物种类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水果、核桃、枣、牛、羊等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明显优势。20xx年,全市农村牧渔业总产值累计68。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累计45。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粮食总产量累计1720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19%。20xx年末,猪出栏1235412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2%;羊出栏667403只,比上年同期减少2。7%。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我市特殊的的干鲜果产品,永和枣子、隰县贡梨、古县核桃质地优良,久负盛名,快速发展的吉县苹果近年来誉满全国,我市已经成为国内枣子、贡梨、核桃、苹果等优质干鲜果基地。最后看中药材生产,由于山地多,气候适宜,我市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有一百多种而且大部分生长在山区,质地好,无污染,是发展中药材加工的优质原料。近年来安泽、襄汾、曲沃等县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有些品种已经成为国内市场的主要产区,例如安泽连翘年产量占全国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襄汾生地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市有着明显优势。
二、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依据丰富资源和有利条件,近年来市政府大力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到20xx年底,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6家(资产总值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6家,年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流通贸易型、基地型企业(包括合作社)29家,年交易额超过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4。38亿元,加工型企业年销售总额32亿元。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17万人,带动农户64。9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增收237826万元,户均增收3664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142万亩,其中无公害认证面积120万亩,认证产品41个;绿色认证面积42万亩,认证产品114个;有机认证企业4家;gap认证企业5家,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在近三个月的调研中,我们总的体会是: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是较快的,正在成长为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力量,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受煤、焦、铁产业高利润影响,民间投资严重不足。农产品加工业要快速发展,需要民间增加投资。然而,多年来受煤、焦、铁等产业高利润吸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资本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20xx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454850万元;而同期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6954万元,只有第二产业的4。6%。随着煤、焦、铁资源供应日趋紧缺,今后若干年内煤、焦、铁产业继续保持高利润,民间投资仍加速向这些产业流动,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仍将不足。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设法解决农产品加工业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涉及领域宽阔,优势产业不突出。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加工涉及粮食、畜牧、干鲜果、蔬菜和中药材五个领域,但没有一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今后必须解决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三)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规模决定着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尽管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整体上看企业规模还是偏小,在与其他地区的企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如上述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其中进入省“1311”规划重点企业的只有一家。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企业的资源实力、技术能力都很弱,没有一家企业设有产品研发机构,严重制约着企业竞争能力。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当地的超市中都很少见到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设法扩大企业规模。
(四)管理水平落后,产业素质不高。我市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特色明显、质量上乘,市场销路也不错,但企业发展却困难重重,就是走不上快速发展轨道。深入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例如缺乏品牌意识,许多企业高度重视产品质量,认为只要质量好,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殊不知,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消费者购买产品首先认知的是品牌,是品牌的知名度。多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慢,品牌知名度低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市没有一个全国知名品牌,区域性知名品牌也很少。再如还缺乏营销意识,许多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生产,千方百计更新设备、扩大规模、上新产品,对市场营销投入很少,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规划,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队伍。形象地讲,就是“正规军”式的生产,“游击队”式的营销。再如缺乏标准意识,许多企业产品规格不标准、包装没档次,甚至没有条形码,更赶不上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通行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标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五)没有发展规划,重复建设严重。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但某些领域加工能力已经超过我市现有的农产品产量。以玉米加工业为例,到20xx年底全市正投资、在建和筹建的玉米深加工能力严重超出我市玉米的生产能力,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没规划,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不到位。
三、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编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市政府编制的《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农产品加工业确定为今后五年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市委二届三次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突破口,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市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与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农产品加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构想落到实处,确实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使之成长为优势产业,就必经编制并实施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目标和重点。
(二)找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立足点。
目前,全国有许多地方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且不少地方的农产品加工业达到很高水平,在国内外市场已占据明显优势。例如内蒙古的奶制品业和羊毛加工业。这种形势下,我市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就必须找准立足点,应立足“特、精、高”三字方针。特即特色,我市盛产多种特色产品,如永和的红枣,古县、安泽的核桃,浮山的小米等,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要在这些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把特色变成市场优势;精即精细,不因为特色农产品为我市特有而粗制造,要精工细作,把质量提高;高即高标准,为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标准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政策的限制和引导来推广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可研究制订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三)找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领域非常广,但都没有做强做大。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和我市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一把抓,都变成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只能根据我市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选择特色和重点进行深加工,并全力做强做大。经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及今后若干年我市应重点扶持三大产业:一是核桃加工业。以古县、安泽一带特有的核桃产品为原料,制订扶持政策,扩大招商引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强产品开发,使核桃加工业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枣子加工业。永和枣子个大肉厚不生虫,别具特色,多年来畅销不衰,已经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特色产品,最近又被国际组织认定为绿色环保产品,但多年来一直卖的是原产品,没有深加工,附加值低,收益上不去,而且产品品种少,市场占有率也上不去。应充分发挥永和枣子这个历史名牌产品的优势,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使我市的红枣产业成长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现代新型产业。三是中药加工业。近年来襄汾生地和安泽连翘产销量已占全国市场的1/3和1/4,在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同永和红枣一样,卖的是原产品,产销量虽然大,但经济效益和对市场的影响却不大。应借助已占有的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使我市逐渐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中药产品生产基地。另外吉县苹果、隰县梨、浮山小米和蒲县莜麦也很有特色,可鼓励相关县和相关部门发展深加工。
(四)确定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
综观国内市场,目前在市场上占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不外两种形式:一是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例如河南以双汇为主体的肉制品加工业和内蒙以伊利、蒙牛为主体的奶制品加工业;二是企业集群,例如四川、湖北的炸菜产业和我省太原一带的陈醋产业。分析我市情况,我们认为这两种形式都符合我市实际。也就是说,今后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可采取两种战略,即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战略和企业集群战略。对那些产量较大、加工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例如玉米深加工、水果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采取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战略;对那些产量不是很大但很有特色而开发加工又不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例如特色食品、特色工艺品等等,应采取企业集群发展战略,即鼓励众类中小企业或同时生产相同产品或相互协作生产相同产品,通过大量中小企业同一集群形成的规模优势,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产业优势。
(五)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近年来我市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地看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一是规模不大,不具备规模优势,对企业投资尤其是外部大企业投资缺乏吸引力;二是质量不高,绝大多数农产品还是几百年上千年传下来的老品种,很难适合现代化的流水线加工;三是有污染,目前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的主体,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要做强做大,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其产品就必须达到国际上通行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检测标准,而我市绝大多数农产品处于煤焦铁铸电等产业包围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根本达不到生产有机绿色产品的要求。我市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认真搞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与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产业、企业、要素的集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带和块状经济的形成,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
(六)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资金支持体系。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资本的原始积累还没有完成,要加快发展,政府还必须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应着力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制订优惠政策,吸引煤焦铁铸电等产业资金向农产品加工业流动。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市煤焦铁铸电等行业已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企业家手中都握有大量自有资金。尤其是煤矿企业,近年来面对市场短缺,积累了巨额货币财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市政府应研究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这些行业的企业家向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成立由政府牵头,企业、金融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或协调委员会,在银企之间建立起双方沟通的有效渠道;探索新形式下银企之间交流增强、互信的新形式新途径,促进双方之间的信用合作。三是扩大政府投资渠道和投资规模,形成长期高效的政府投入机制,政府投入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确保每年投入资金总量的增加速度高于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和涉农部门的联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争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信用资金;重新审视资金投入办法,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集中财力支持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之间的资金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合并、控股、兼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以此提高现有企业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
(七)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
在我国现有体制下,领导是否重视,特别是各地党委、政府“一把手”是否重视,对农产品加工业能否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加强宣传工作,使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重新认识农产品加工业在今后我市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能够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放到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组织力量加强调查研究,编制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使农产品加工业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深入审批制度改革,在严格落实产业政策的同时,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克服政府宏观管理工作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力量。为此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目前我县农产品初加工现状是:
一、农产品产后处理的主要方式和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种植业主要有水稻、玉米、花生和大豆。水稻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量在20万吨左右,在秋收时节,主要是人力收割,由于收割时间较长,后期有掉粒、倒伏现象发生,给百姓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由于水稻成熟后就收割,水稻水份相对超高,这样又存在水份大,不易储藏。还有水稻加工设备不够先进,在进行加工时出现碎粒,这样就降低了水稻出米率。玉米种植面积在90万亩左右,年产量在80万吨左右,玉米产后主要是做饲料,同时存在收割期间工时费用过高现象。玉米水份过高,不业储藏也是存在的大问题。大豆种植面积是两万亩左右,年产量在4000吨左右,主要是榨油。
目前我县有设施农业31万亩,3078个设施蔬菜小区,年产各类反季节蔬菜100万吨,产值20亿元,占人均收入的35%。为了便于储藏,应建几处大型气调储藏库。为了便于运输,通往小区的路还有很多是土路。存在雨雪天气路滑,误车现象时有发生,所以以后还要在这方面加大些投入。
目前我县肉鸡年加工8000万只,肉鸭年加工3000万只,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禽产品加工业)3家,年带动农户两万户以上。随着鸡、鸭产量的逐步上升,今年我县被市政府列为农业产业化鸭鹅大县。
二、主要农产品产后损失率
具调查,水稻产后损失率在5%-8%之间,玉米产后损失率在3%--6%之间,大豆产后损失率在10%左右。设施农业蔬菜产后损失率大约在5%左右,但有个别发生病变或意外损毁损失可能还要略大一些。禽类产后损失率大约在4---8%之间,但是如果有疫情,损失要大。
三、近年来地方政府为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出台的扶持政策及成效
为了减少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产品产后损失,县农机局出售的收割机,政府给予20%的补贴。这样就大大减少了产品在收割时的损失。目前我县设施蔬菜小区建设,每一个小区政府补贴7万元。设施牧业小区每建设一个小区政府补贴20万元。
四、对争取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专项投入的具体立项建议
1、在粮食降低水分上应采取建设两处大型烘干塔。
2、在蔬菜储备上应建设一大型蔬菜保鲜库。
3、在禽产品加工产业中,应当对大型龙头企业进行扶持,企业的一些大项目应当给予优先扶持。
为摸清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了解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倾听企业的政策需求和建议,农产品加工局今年首次开展了全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工作。在各地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调查共收到10922家企业上报的有效样本。在此基础上,农产品加工局完成了1项全国总报告和17项地区分报告,全面分析了全国及部分重点地区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行业发展制约因素及转型发展趋势等内容。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特点
当前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已进入转型关键时期。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至1992年之前为滞缓阶段。这一时期成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经历几十年的优胜劣汰后,当前仍在生产经营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2.9%。1992年至20xx年为兴起阶段。由于不断化改革影响,该阶段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并呈现企业数量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这10年中登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21.4%。20xx年至20xx年为高速阶段。受居民食品消费社会化供应步伐加快、加入WTO等因素影响,此阶段新建企业呈爆发式增长,登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66.5%。由于企业增长快,竞争激励,从20xx年起小麦制粉、玉米淀粉等部分子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初显。20xx年至今为转型阶段。受成本增加、产能过剩、投资放缓等因素影响,新建企业增速明显放慢,现存企业加快了设备、技术的改造升级步伐。调查结果表明,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呈现以下阶段性特点:
(一)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平均创企时间为11年。食用类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集中度不高,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数量的占比仅为2.4%。根据调查分析,“最常见”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主营业务收入在20xx万元至1亿元之间,从业人数在100人左右的小型企业。从企业创建年限看,粮食酒加工企业的“资历最老”,平均年龄为14.3岁,其次是烟草、乳制品、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海水水产品等行业,企业平均年龄分别为13.4、12.8、12.6和12.4岁;薯类制品、杂粮杂豆制品、羊产品,以及木本植物油加工等行业是最为年轻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0.0、9.9、9.8和9.4岁。
(二)总体技术水平较弱,科企合作正在加强。调查显示,多数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有13.1%的企业认为自身技术水平在国内占优势地位,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仍占优势地位仅有4.4%,下降了8.7个百分点。从加工装备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的关键生产设备绝大部分是国内品牌,但使用效果明显低于原装进口品牌的;企业自主研发或者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的设备使用效果较好,近年来的安装率也在上升。从技术连结关系看,62.5%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连结关系,其中,最常见的合作方式是聘请兼职技术顾问;科企共建研发中心也是较常见的技术连结方式,研发中心设在企业和设在科研单位设置的'分别为22.6%和11.4%;企业委托科研单位开发新产品的占比为18.8%,直接购买科研单位技术专利的占比为9.3%。 从合作效果看,认为科研单位对本企业有较大帮助或者非常有帮助的达到33.3%,其中共建研发中心并设在科研单位的效果最好。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严重,是我国大部分食用类农产品加工子行业的竞争现状。为应对日益高企的成本上涨压力,近年来企业纷纷主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60%左右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调整。以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调整方向的企业占比最多,32.8%的企业近年来正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在结构调整上,部分企业走得更远,完全尝试新行业。刚刚尝试进入新行业的占6.5%,已成功转型到新行业的约占2.3%。
(四)加快产业链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愈来愈重视向上下游延伸发展。一方面,企业重视原料的供应能力建设。当前56.3%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了原料种养殖基地,未来3年有37.3%的企业将加强原料基地建设;除自建基地外,企业还加强农资供应合作,约56.6%的企业向农户或合作社提供某种生产资料,其中种子是供应比例最高的生产资料,29.2%的企业给上游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供应过种子,化肥、种苗、农药的供应比例分别为22.2%、21.1%和17.4%。另一方面,企业拓宽了服务业经营项目。种植基地观光旅游是最常见的休闲服务,在有种养殖基地的企业中,20.3%的企业开发了休闲农业项目,工业旅游、产品体验店等也发展迅速,13.8%的企业开展了工厂参观旅游,13.8%的企业有产品体验店。
(五)“互联网+”前景广阔,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仍低。
受网络销售火爆增长影响,大部分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重视利用互联网开展销售业务。当前,47.5%的企业已开展了某种形式的电商销售,其中64.3%的大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开展了电商业务,是微型企业的1.9倍。已开展电商业务的企业中,自建电商销售部门的占比为53.8%,在阿里、京东、1号店等电商平台有自营店的占34.6%;由经销商在电商平台代理销售的占46.8%。在尚未开展电商销售的企业中,超过半数正在筹划开展相关业务。与互联网销售业务增长迅速形成对比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采用了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是一种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经营管理企业的占比仅为18.8%。
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对“三农”发展贡献突出。调查结果显示,81.3%的加工企业与农户或者农民合作社签订了长期订单;88.9%的加工企业只从国内购买农产品原料;近七成的加企业雇佣本地员工的比例在80%以上。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与“三农”发展天然紧密联系,为农产品稳定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制约因素
目前,多数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成本上涨、融资困难、招工不足和副产物加工利用不充分等制约因素。
一是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不足。过半数(53.9%)的企业没有研发中心,导致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能力薄弱。多数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意识到创新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跳出当前低端模仿、同质竞争的必由之路。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存在不少难点。46.33%的企业受缺乏技术人员困扰,44.3%的企业认为创新费用太高,缺乏市场和信息技术,对新产品、新技术需求不明确也是企业常见的创新难点。
二是普遍面临成本上涨压力。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近3年来成本上升压力最大的是用工成本,其次为原料成本,选择的比例分别为77.6%和74.2%。52.5%的企业在财务费用(含利息、融资担保等)上感受到压力,46.3%的企业认为销售费用较重。此外,23%的企业在环保成本上感觉有压力。环保成本压力较高的有猪、牛、羊、禽、其他肉产品加工,蛋品加工,乳制品加工,以及薯类制品加工等行业,感压比例在30-40%之间;
环保压力较小的有茶叶、蜂产品、中药、稻谷制品等行业,感压比例在10-15%之间。
三是企业资金缺口、用工缺口均较大。70.1%的企业存在资金缺口,大部分企业同时缺少长期资金和流动资金。长期资金的缺口率约为22.8%,即全部企业平均有22.8%的长期资金需求无法满足;流动资金缺口更为严重,缺口率为31.5%。食用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用工荒比较敏感,经常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占比为37.8%,技术工、普通工和销售人员的缺工比例基本相同,缺口率均在12%左右。存在招工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用工多。分行业看,粮食加工与制造行业因薪酬、福利吸引力小产生的招工缺口较大;植物油加工、食用畜产品加工行业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少;果蔬茶加工行业的季节性用工缺口最大。
四是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三分之二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加工副产物,但能够较充分利用副产物的企业占比仅为20.2%。认为副产物价值没有充分开发,还有较大挖掘空间的企业占比为25.3%,将副产物销售给其他企业的占比为26.3%,还有约5.7%的企业完全将副产物作为废弃物处理。分行业看,乳制品、蜂产品、茶叶等加工行业没有副产物的企业比例较高,分别为60.2%、58.3%、51.2%;植物油加工、小麦制品、稻谷制品等行业将加工副产物销售给其他企业的比例较高,均在35%以上;果蔬制品、水产制品行业的副产物综合利用情况不好,10.4%的蔬菜制品企业、9.1%的干果/坚果制品企业、7.3%的水果制品企业,以及10.7%的淡水水产品企业和8.9%的海水水产品企业将副产物废弃。
三、对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处在新阶段的背景下,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偏小、技术落后,应加快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进入转型发展关键阶段,政府应加强引导,一方面加强质量监管,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改变小微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乱,卫生状况堪忧的现状;另一方面应帮助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加快设备升级、技术创新,通过融资政策扶持企业加强科研投入,通过促进科企对接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第二,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促进产销对接。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最重视的问题是销售渠道。70.6%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认为企业近期的发展制约因素是销售;73.1%的企业长期发展关注重点是市场拓展;74.8%的企业重视管理层的市场推广能力培训;62.5%的企业认为人才储备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销售团队的能力不足;70.7%的企业认为行业协会提供的市场信息服务最有价值;76.3%的企业已开展或筹划开展电商业务。为帮助解决企业困难,应积极扶持产品品质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地方特色产品、地方老字号产品等的宣传推荐力度。政府还应重视电商销售对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作用,积极组织电商平台与企业对接,加强电商业务的培训和推广。
第三,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减少资金和用工缺口。流动资金缺口、招工缺口是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易患的“季节病”。国家应鼓励各级各类金融机构深入研究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收购、生产销售、资金回笼的时间特点,建立符合食用类农产品加工行业特点的融资政策。解决用工困难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季节用工稳定机制,将原料基地建设与工厂用工等相结合,吸纳农产品采收后的赋闲劳动力,还要加快技术升级,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第四,鼓励原料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原料基地未来将成为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原料基地建设对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是企业提高产品品质、保障原料供应、降低原料成本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应鼓励企业建设种养殖基地,扶持企业开发利用基地从事休闲农业经营,从而扩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五,支持副产物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对企业综合利用秸秆、稻壳米糠、果皮果渣、畜禽骨血等副产物综合利用设施装备投入实行政策性奖补;对企业综合利用技术设施装备改造升级贷款基准利息给予一定的补贴;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综合利用设备装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副产物递次利用、循环利用、高值利用,努力实现增值增效,资源化利用、绿色化发展。
一、 背景概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尤其是果蔬的安全和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冷链是确保食品安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我国冷链这一块发展比较缓慢,没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果蔬损失相当严重,是美国的15倍,尤其在运输中的环节损耗,由于需要二次装卸还有运输中没有很好的制冷,使得果蔬质量下降,很多发生质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合理的优化运输方法和运输设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解决运输问题,和我国农产品远销,以及降低农产品损耗和保持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消费层次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从温饱型向营养调剂型转变,国内消费的肉、蛋、奶、鱼、果蔬等主要农副产品需求量迅速增加,国内生鲜产品市场已基本建立,供给量正逐年上涨。此外,随着农产品贸易的快速增长,包括水产品、畜产品、果蔬在内的生鲜产品在出口农产品总量中占相当比重。20xx年,我国出口畜产品达36亿美元,家禽产品达9.1亿美元,水产品达78.9亿美元,同比增长值分别为13.0%、40.8%和13.0%;出口蔬菜680万吨,同比增长13.0%;出口水果364.6万吨,同比增长16.6%。国内外市场对生鲜产品需求的扩张,引发了对于专业化、一体化的生鲜品冷链物流需求的释放。
生鲜产品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因此物流过程中必须使用专门的冷藏设施和冷藏运输工具,而且还要对产品进行必要的保鲜处理。由于在整个物流过程中对于温度的控制要求极高,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环节的管理难度和操作难度都比较大。在我国,目前冷链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流通领域发展滞后,冷库资源和冷藏运输资源相对短缺,生鲜产品供应链和物流管理技术落后,国内80%以上的生鲜商品还是采用常温流通手段。常温链容易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生命周期短,不仅使生产者利益受损对消费者饮食安全构成隐患还造成巨额浪费。以农产品为例,我国是果蔬生产大国,年蔬菜产量超过5.6亿吨,水果产量超过1.6 亿吨,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据统计,由于保鲜流通环节的落后,我国每年大约有8000万吨果蔬腐烂,占果蔬总产量的20%-40%,浪费总资金达800亿人民币高居世界榜首。显然,传统的生鲜产品的流通方式已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效率低下的生鲜物流系统也已成为我国生鲜产品流通的瓶颈。另外,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卫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都将刺激着高效率、专业化、一体化的冷链物流迅速发展。
二:调研的目的及内容
(一)调研的目的:
(1)。了解周谷堆农产品市场的现状。
(2)。了解农产品的组成,和与其相关的信息,比如产地、价格、运输方式等。
(3)。了解农产品损失的主要原因和损失造成的影响。
(4)。了解周谷堆农产品仓储方式,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5)。 分析周谷堆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优化方案和措施。
(二)调研的内容:
(1)。了解周谷堆农产品市场的现状,对市场现状进行实地的考察。了解市场的组成,以及存在的问题。
(2)。对市场的农产品种类进行调查,以及各自的产地、销售地。
(3)。对周谷堆的农产品进行采样调查,对其生产地、销售地、运输工具、运输方式、批发价、零售价等的调查。
(4)。对农产品的损失进行调查。了解其损失的主要原因和损失造成的影响。
(5)。对农产品的仓储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其主要有哪些仓储方式,及其仓储效果。
(6)。对周谷堆的信息化现状进行调查。
三、调研的基本情况
1.市场现状
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以本省特色农产品品种加外省调入的品种形成多品种、价格平稳、交通便捷、服务周到、收费低廉等优势,使市场辐射范围不断扩大,场内农产品平均日成交量近600万公斤、成交额2500多万元,并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流通局面,成为区域重要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作为踞皖之中的“大菜篮子”。
水果交易市场:水果交易市场是周谷堆市场建立最早的市场,经过市场十多年来的滚动发展建设,目前已由初期的占地6000平方米发展成为占地28000平方米,经营品种从单一到多样化,场内汇集了南北中名特优水果,国内品种应有
尽有,并且有部分国外精品水果在市场上市,日平均交易量100万公斤以上,为周边区域最大的水果批发交易市场。
蔬菜交易市场:蔬菜交易市场是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三大专业特色市场(蔬菜、水果、水产品)之一,也是市场发展的龙头部分,现占地40000平方米,建有电子地磅、电子结算系统等现代化管理设施及手段。日成交量200-250万公斤以上,交易品种达一百多个,货源来自省内周边地区及全国各大蔬菜生产基地,除满足合肥市及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外,还辐射到省内各地及省外的湖北黄梅、江西九江、河南商城等地,交易辐射半径达400公里范围,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流通局面,成为远近闻名的“大菜篮子”。
水产品交易市场:水产交易业务自1996年开拓引进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经营品种从单一的淡水鱼类,发展为集淡水、特水、海水产品及冷冻水产品等多种交易为体的综合型水产交易市场。目前水产市场占地18000平方米,繁荣兴旺,品种齐全,价格平稳,日平均交易量100万公斤,现已发展成为安徽省最大的水产品交易市场。
畜禽肉类交易市场:畜禽肉类交易市场占地10000平方米,建设有目前省内较为先进的轨道吊挂式交易设施,配备了专用预冷库和冷藏库,交易设施齐全,经营环境优越。肉类市场采用现代化的电子结算交易模式,整个交易流程实行无货币化,保证了买卖的公平、公开,也确保了双方的资金安全。
综合零配交易区:20xx年新建成开业的综合零配区是以零售及加工配送为主的交易区域,该区域整合了牛羊肉、腌腊制品、冷冻品交易业务,新引进了海产品、贝类及高档精品鱼类新业务,成为市场业务发展的一个亮点。
粮油干货交易市场:粮油干货市场总占地55000平方米,经营全国各地主、杂粮、油料、东西调料、南北风味,以及禽蛋等,品种繁多,价格平稳。
2.信息化现状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检测中心:周谷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占地200多平方米,下设:化学实验室、定量定性分析室以及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配
备专业检测人员和农产品质量监督员。装备有原子荧光光度仪、气相色谱仪(进口)、液相色谱仪(进口)、64通道大容量农残速测仪等检测仪器。目前可对农产品农药和兽药残毒进行精确的定性定量分析。可检测出有机磷、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毒;砷、汞、铅、镉等有害重金属残留;孔雀石绿、结晶紫、氯霉素、瘦肉精等兽药残留物质。
全场电子监控系统
全场电子监控系统,担负不间断监控、录制各种事故状况的任务,对保障市场的交易秩序,打击欺行霸市、偷盗、打架斗殴等行为起到了良好的监管作用。
肉食电子结算系统
肉食市场建成了国内较为先进的轨道吊挂式交易设施,采取现代化的电子结算交易模式,方便了客户交易,也提升了市场管理水平和档次。
蔬菜电子结算系统
20xx年6月1日,周谷堆蔬菜电子结算系统建成并成功运行,实现了IC卡结算模式,成为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模式的一次革命,彻底改变了沿用多年的对手交易方式。
一次性结算系统
一次性结算系统是蔬菜市场及水果市场农产品入门登记采用的收费系统,该系统针对卖方一次性结清所需的交易费用。系统与60吨地磅相连,系统自动调出已存取的车辆信息,进场时按重量收取交易费,操作简单,方便。
这些是周谷堆市场现有的信息化设备,但是并没有被普遍的利用。周谷堆的信息化还存在一下一些问题:
(1)。没有完善的网站,信息共享度太低。
(2)。很多的在周谷堆的业主没有自己的电脑,信息的传递多数是通过电话。获得信息的途径太单一。
(3)。没有很好的监控设备,对于温度的控制和调节无法实时完成。
3.主要的运输工具
运输工具很凌乱,有比较大的货运车,也有很小的三轮车。冷藏车
很少。
4.仓储设备
设有一个集中仓库,但没有自动化设备,而且制冷设备很简单空调,还有很多个小型的仓库,其制冷也是主要以空调为主。
四、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两天的调研及对各个批发商的采访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损失的原因如下:
运输过程中的损失较大,原因是运输设备极不完善,没有很好的制冷控温设备,运输设备比较落后;
基本无冷藏处理,预冷、制冷更是很少采用;
运至目的地后的仓储设备落后,完全的人工搬运,机械化低,仓库内制冷设备简单,无法满足不同果蔬的需求;
信息化程度低,可能会出现过远运输,很多时候会由于果蔬周转太慢导致损失严重;
对运输过程监控也只有电话联系,没有GPRS系统无法对车辆进行实时监控,车辆内部没有温控设备,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并处理。
五、调研意义
1. 在对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研活动中,了解了我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本运作程序及其现状,进一步分析该市场运作的缺陷所在。针对其中运输损失这一块提出可行的优化方案及为改善信息闭塞问题而加强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2. 在对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研活动中,针对周谷堆市场来自不同产地的同种产品的价格进行调查,得出其价格不同的各种原因中有由于运输距离的长短而导致中间损失的不同,从而支持了我们的理论:运输过程会产生不小的损失,达到了调研的预期目的。
3. 在对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研活动中,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使大学生获得了一个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在校大学生走出校门,进一步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加朝气蓬勃的姿态投入到下一步的生活学习中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促进中部崛起、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基本县情
xx县位于x、x、x三省交界,是一个革命老区县,共和国将军县,同时又是一个贫困县,人口大县,农牧业大县。全县人口103万人,辖27个乡镇,876个行政村,行政区域面积4215平方公里。xx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县,国家商品粮重点县,全国品牌茶生产基地,全省生猪养殖重点县,全省大豆产业化、肉牛养殖重点县。20xx年,全县出产粮食50万吨,棉花1000吨,花生5500吨,蔬菜34万吨,水果20xx吨,水产品7000吨,中药材3000吨,木材20万立方米,楠竹50万根。
二、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全县现有涉农市场16个。从分布上看,城关地区占有12个,27个乡镇仅占4个;从类型上看,农产品批发市场仅2个(均在城关),农贸市场14个;从建市时间看,近10年新的仅2个,10年前建的14个,其中有9个系上世纪80年代所建,规模、硬件设施等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发展需要。
(二)存在问题
1、现有市场数量不足。xx县人口大县和农牧业大县,现有16个涉农市场远不能满足本地人民群众日常消费购买需要,更不可能承担起农产品外销的重任,直接导致农产品买难、卖难,产品腐烂、变质,“有品无市”伤农。
2、现有市场质量不高。前面说过,全县16个涉农市场有14个是10年前所建,其中9个是上世纪80年代所建,市场陈旧残破,严重老化,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市场硬件设施,都已不适应时代贸易需求。同时,16个市场中,纯菜市场占了8个,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仅占50%。
3、现有市场布局不合理。xx县辖有农村乡镇26个,而分布在乡镇的农贸市场只有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没有一个,绝大部分农民销售产品只能以街为市,占路为市,既影响农村集镇的市容市貌和交通,更严重导致农产品不能适时、保鲜销售,农民增产不增收,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
4、新建市场有计无力。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应当属半公益性质的建设。如果市场运作进行建设,投资者靠收取租赁费恐怕猴年马月都无法收回投资,此类项目招商引资根本无人问津。而xx又是国家级贫困县,县财政充其量只能是“保吃饭”财政甚或吃饭都难保,乡镇政府保运转经费都存在缺口,靠当地政府投资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也只能是幻想。
三、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情况
xx县是国扶县,当然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点扶持。但单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建设来看,xx还未享受到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xx省出台了《市场体系建设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其中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有对口扶持政策,我们县积极申报相关项目,得到了关心支持,近10年新建的童家岭菜市和伍市农贸综合市场共争取到16万元资金支持。
四、今后扶贫工作思路和政策建议
xx县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具有现实需求和优势。一是农业出产优势。xx是一个农牧业大县,农业出产品种丰富,出产量大,粮食、茶叶、蔬菜、药材、木材、生猪、山羊、肉牛、水产等都形成了规模基地种养。二是地理优势。xx地处湘、鄂、赣三省交汇处,历来是边界贸易的重地。境内交通运输便捷,106国道穿境而过,现已开建的杭瑞高速公路纵贯南北,京珠高速在xx开设出口,到省会长沙只需90分钟,到古城岳阳只需60分钟。我们认为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步伐,是解决农民买难卖难、促使农民增产又增收的重要途径,恳请国家对此项建设给予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一)在一个时期内,国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建设。
(二)长期支持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改造升级。
(三)对贫困地区农产品交易税费进行减免。
在对消费者是否会选择师智敏有机山茶油作为礼品赠送亲友进行统计后发现,60%的消费者会将师智敏有机山茶油作为礼品。可见,送礼送健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山茶油的制造成本还很高,价格也高于一般的健康保健食品。一般的家庭不能接受其价格,不会经常性地食用,但是作为礼品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所以,在营销过程中需要强调其与丰富的营养、神奇的保健功效,弱化其价格因素,使人们认识到购买本产品物超所值。同时,人们对包装要求上档次,这也从侧面了解到人们对师智敏有机山茶油的保健功效不再持怀疑态度。
对于山茶油生产厂家的选择,实际上反映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度。在受调查者中,绝大多数的人选择金龙鱼,可见金龙鱼这个大品牌已经深入人心,目前在中百超市有一种富川山茶油可以和我们的师智敏有机山茶油相提并论,富川有礼品装750ml的两瓶装,价格是218元,虽然价格比我们的师智敏有机山茶油便宜,但是我们的师智敏有机山茶油是2L两瓶装288元, 在这方面我们的师智敏有机山茶油有一定优势,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人对富川的品牌还没有一个认可度,只要我们大做宣传的话应该可以优先强占市场。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山茶油市场推广的以下结论:
一是山茶油市场空白、机遇与挑战并存。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对师智敏有机山茶油认知度偏低,在同类新品保健食用油中比重仅占到31.4%,而消费者目前大量长期食用的食用油主要是:豆油、花生油占34.3%,菜籽油占62.9%,动物油5.7%
由此表明,山茶油市场目前还属于空白市场,而随着消费者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山茶油凭借强身、益智、美容等高品质优势,将会在我国食用油市场迅速发展。山茶油市场的巨大潜力将是山茶油开发的优势所在。从数据中我们也可看出,消费者对山茶油的认知度低于同类新品保健食用油中相对早期上市的橄榄油、玉米油和棕榈油。因此,在山茶油市场推广中,应注重对产品的宣传介绍,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产品功效、特质。
二是注重品质和性价比。在关于消费者选用食用油主要考虑因素这一项中,有42.9%的受访者选择了色泽、品质好的,有34.3%的人选择大瓶实惠的,另外22.8%的人选择了包装上档次和广告中经常看到的产品。数据显示,在食用油作为一种人们日常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品质是消费者选购产品的关键因素。而食用油的直接购买者大多是家庭主妇,这一特殊顾客群相比其他顾客群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她们往往在购买过程中货比三家,从价格和品质两方面入手择优选购。所以,在山茶油的市场开发推广过程中,要注重产品品质,严把质量关;同时,找到适当低价与高品质的最优平衡点,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三是走品牌战略,努力塑造品牌形象。在关于消费者对食用油的品牌忠诚度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1.4%的消费者相信品牌,并一直购买某一品牌;20%的消费者随机购买,偶尔购买品牌油;而仅有8.6%的消费者从不注重品牌。由此可见,消费者对品牌的重视程度和忠诚度。这一结论为我们建议现在生产厂家要走品牌路线,塑造品牌形象提供了理论支柱。在品牌化商品越来越多地占据市场领导者地位的今天,塑造产品品牌和企业形象已经成为各个行业企业管理者的首要课题。因此,师智敏有机山茶油在质量过硬、价格令顾客满意的前提下,更要全力打造品牌形象,培养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唯有如此,才能开创良好的局面。
一、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我县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是在县农牧局的领导下,积极配合工商、质检、公安等单位开展。每年我们都要结合3.15活动,开展假冒伪劣农产品的打假活动。一方面对初级农产品产地加强管理,尤其是对无公害蔬菜基地加大了指导监督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对农资系列用品的检查监督力度,对生产、使用、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清理和整顿农资市场,对手续不健全,没有规范经营的行为进行 了纠正;三是对在市场上出现或接群众举报的假冒伪劣农资解决予以没收,并按照管理办法没收相关手续或进行罚款;四是加强了对农产品市场监管,根据群众举报和检查出的不符合环保、绿色、健康要求的农产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进行严肃处理;五是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仅靠一台非常普通农药残留仪开展农产品农药检测工作。六是经常性宣传培训工作和市场整顿工作向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要搞好,要经常性进行宣传,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进行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管理的意识和水平,积极配合我们,才能搞好这项工作,因此我们经常性进行宣传和培训,给群众努力传授科学应用农药、化肥等农资的知识,一方面提高广大群众自觉生产健康、绿色农产品的自觉性和意识,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和管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水平。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
2、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生产管理
3、加强农资市场管理
4、加强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管理
5、加强农产品的检测和监督
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的宣传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监管检测体系机构建设情况
目前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挂靠县农技站,由县农技站开展各项工作。既没有单独的办公室,没有编制,也没有工作经费,也没有任何大气、水分、土壤、农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仪器,对大气、水分、土壤的成分、有毒物质含量无法检测,只能加强灌溉水的源头管理和农资的科学化应用;对农资的化验检测只能凭经验和分析,眼观手摸,对假农资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和化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农产品市场不能科学检测农药化肥等有毒物质,不能为执法人员提供科学的执法依据。
四、存在的问题
1、没有单独设立机构,也没有编制人员,没有办公场地,目前挂靠县农技站。
2、没有工作经费,难以经常性下乡开展正常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和培训工作。
3、没有任何化验检测仪器设备,难以进一步开展大气、水分、土壤、农资、农产品检验检测等各项工作。
五、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落实人员、办公场地、仪器设备。
2、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经费,为每年正常开展这项工作提供保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已上升为营养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涉及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事关入世后农业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民对我们政府的信任。
一、__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正确引导下,__市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焦为主的工业县,农业生产相对滞后。全市42万亩耕地,其中小麦17万亩,复播作物以大豆、油葵、蔬菜为主;春播12万亩,以玉米、甘薯、谷子为主,4万亩蔬菜,其它作物5万亩。除粮食外,有些农产品还需从外地调入,尤其是蔬菜,大都要从太原、太谷、榆次调运。据我市植保站三年来对市场上三十多种蔬菜、水果抽样检测,本地农产品超标率低于外地调入的农产品,总体有机磷超标率为30。因此我市农产品质量还属基本安全。但我市环境污染对部分地区农产品的生产会直接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产品生产安全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思路对策
1、思路
我市农产品安全生产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改善农业环境为基础,以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强生产全程监控为重点,以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质量安全认证、质量安全执法,市场信息等体系,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程,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2、对策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保证。
(1)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目前,我市检测手段只有一套农药残留速测仪,只能初步检测出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的超标率。当然要建高标准、高精度的'有害物质的检测设备是我市经济不允许的,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建设。要执行好国家和省颁布的《植物检测疫条例》、《山西省农药管理办法》、《农药管理条例》、《山西省农药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抓起,配合工商、公安查处国家禁用高毒、剧毒农药,并加强农产品市场质量管理。我市政府可根据当地市场制定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执法,打击不合格农产品。
(3)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标识认证为基础,积极推行行业标准,大力培育有市场前景的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市张兰镇的丘陵山区新发展了8000亩红枣、核桃生产基地,无污染、光照充足,生产的果品质量高,下一步计划在上级机构的帮助进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建成附近县市最大的无公害干果基地。我市绵黄芪是地道中药材,近两年在绵山脚下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地区共发展了1万亩;生产条件十分优越,质量认证更会使我市的特产更具特色。
(4)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以质量标准为依据,瞄准市场需求,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信息采集、处理与发布的标准化、规范化。并通过网络及时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经营和消费者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品牌等方面的信息。
(5)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主要切入点。制定我市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规划,制定技术规程,对品种选定、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建立监督举报制度。
(6)加强领导,增加对安全农产品生产的投入和扶持。农产品安全生产涉及面广,需各部门的配合执行,这就需要领导全面协调计划、财政、科技、法制、工商、卫生、质检、环保等部门之间的关系,按照职责分工,齐抓共管,一管到底。
一、调研地点:
xx市xx区农贸市场
二、调研时间:
xxxx年xx月上旬
三、调研对象:
消费者以及经销商
四、调研方法:
观察和询问以及问卷三者合一的形式
五、调研目的:
分析农产品的各种价格,农产品市场的饱和度和市场集中度农产品各种买卖渠道,农贸市场环境住哪概况以及消费者对待农产品的消费的特点、消费观念和他们对待市场产品特点所持态度和现在市场发展状况以及农产品服务将要的服务发展方向。
六、农贸市场农产品现状
目前,农贸市场集中了蓄产品市场、粮食产品市场、水果产品市场、蔬菜产品市场、肉类产品市场以及人们各种生活消费市场组合的农贸市场。在各种农产品买卖区中呈现出不是很集中的状况,小部分市场产品较分散,大多农产品都在交易厅棚里进行,农产品经营零销商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实行各种渠道买卖农产品为主。在农产品供应基本能满足人们需求,价格总体上波动不是很大,出小部分农产品因种种原因波动大外,其余在消费者面前还算合理。在农产品质量上还能够符合消费者营养需求,资量上有保证,人们可安全食用。各种农产品共给和需求基本处于稳定状态。目前人们对农场品主要以主食类、蔬菜类、肉禽类、杂粮类为主。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中贸易小市场、直销中心小卖区、农产品初加工小区、农民合作卖区、农民经纪人、行业小协会、仓储小物流中转站以及初放形小卖区为基础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
在粮食市场上,主要供应以大米、面粉、玉米等主食为主以及其他食品为辅。需求方面又以大米为最大需求粮食产品,在粮食市场上,种类还比较齐全,货源也还稳定,价格波动不是很明显。人们都喜欢一小批量购买为主,在粮食的种类、价格、质量、消费场所还算满意。两市供应上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粮食市场比较集中,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个别合作以及联盟经营,主要以厅棚为买卖场所以及租的门面买卖未辅。所以在粮食市场上无论是共给还是需求以及价格、质量上都还能满足人们的满意度。
在蔬菜市场上,由于近期销售渠道的变化和持续的下雨,蔬菜在供给上有点不足,价格短期类产生波动,有的蔬菜甚至短缺,共给状况不是很好,但在调查中显示今年的蔬菜总体价格呈现下降趋势,在未来短期中蔬菜供给上会慢慢好转,价格波动幅度不是很大。近期看,蔬菜产品大部分还是供应上及时,新鲜程度较好,市民们关心的质量上野蛮有保证的,基本能满足人们需求,价格还以算合理。近期中,大白菜、胡萝卜的价格都上升,其他蔬菜都有价格上升的趋势,从总体上看,市场上一个周内蔬菜价格都同比上升,共给需求不是很平衡,共给有点不足。
在肉类产品市场上,主要以猪肉消费为主,供给上能满足人们需求,在价格上保持在xx元到xx元每斤波动,但从近期看加个有上升的趋势,肉类除猪肉供给外还有鱼类、羊肉、牛肉、鸭肉、鸡肉等肉禽产品。羊肉、牛肉、鸡肉在近期内基本价格稳定,鸡肉在xx元每斤。肉内在渠道来源上有零售商、中间商、自销商等销售主渠道,都集中在厅棚里一起销售,从总体上看,供给还是处于稳定中,能瞒住消费者需求,价格上不是波动很大。
在果类产品市场上,主要以西瓜、苹果、香蕉、葡萄为主。近期中,西瓜销量很大,本周西瓜主要在xx元每斤市场价格,市场情景也不错,但短期由于天气变冷价格有呈现下降趋势,香蕉现阶段也明显在价格上下降,供给上有点偏多,香蕉在xx元到xx元每斤左右波动,市场情景不是很好,但短期中波动不是很大。苹果以及其他水果类产品价格波动不是很明显,但市场情景便哈不是很大,总之,在果类产品中,种类比较齐全,能满足消费者需求,近期中,供给又慢慢大于需求的趋势,价格可能有下降的波动。
七、农产品市场分析
在粮食产品市场上,大米基本保持在xx元每斤的价格水平,由于大米是必需品,人们不可缺的生活消费品,大米的需求是去发弹性的,有在我们国家政府的各种政策下,大米的价格波动幅度是很小的,无论是消费者还是销售者在价格上都不必担心。目前,大米在供给上还是质量上都能满足需求,销量能保持在一定水平上,销售渠道来源于农民直销、零售商和经销商。目前,其他粮食产品如玉米、面粉由于季节的影响,价格上存在小小波动,由于暑期放假,好多学生返乡回家,我们xx市场需求明显减少,但价格不会明显波动。在蔬菜产品上,大葱xx元每斤、洋葱xx元每斤、蒜瓣xx元每斤、白菜xx元每斤、香菇xx元每斤、洋芋xx元每斤、花菜xx元每斤、南瓜xx元每斤、菠菜类xx元每斤、生姜xx元每斤、白萝卜xx元每斤、黄瓜类xx元每斤、蒜苔xx元每斤等。在本周蔬菜产品供给价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蒜类产品在经过“蒜你狠”之后,价格已开始回落,经过调查分析,由于市场去年价格一直很好,当地居民在一年时间里,加大了种植面积,导致供给明显大于需求,使今年的蔬菜蒜类价格到价格下降阶段,又由于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未来价格预期、今年的利息调整以及种种原因,在蒜类产品价格下降的同时其他蔬菜产品价格上升,比如:大白菜、胡萝卜、冬瓜价格都比上周价格明显上升,但上升价格还算合理,供应上还比较新鲜、及时。
农贸市场上蔬菜种类也齐全,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从消费者消费特点看,易简装为主,方便人们购买观察。有服务上门送货的潜在市场,但现在人们对增加服务费比较反感,比较不赞同。但对订货送货上门对很多人来说都很方便、及时、快捷、节约时间,他们都比较赞同订货送上门,但在质量上有一定的问题。在蔬菜市场上,近期中,蔬菜价格总体上升趋势,还算合理,在供应商销售渠道上有新的销售服务渠道。
在水果市场上,具体的调查了西瓜、香蕉两种水果,西瓜主要有周边瓜农供应,西瓜在xx元每斤左右波动,本周的西瓜x元每斤,在上周基础上下降xx元,消费倾向挺高的,质量上也有保证,消费市场情景不错,由于短期内下雨,天气变冷,从而影响消费,供给大于需求,导致西瓜价格下降,但由于天气慢慢转热,未来的销量情景应该不错,瓜农不必担心,应持乐观态度。
本周香蕉价格以xx元每斤,在上周得价格基础上下降了xx元,由于转入夏天,天气渐渐变热,各地的香蕉的成熟度加快,由于保存的措施不是很好,所以导致供给明显加大,在消费上不及与供给,销售者为了最大程度上售出去,减少储存成本,所以在香蕉价格上出现现阶段的持续下降,在此希望销售者应以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销售香蕉,以减少成本。又由于水果类产品在消费商富有弹性和具有替代品以及水果类产品不是人们必需品,所以销售者需进行合理的定价,以达到最大收益。
在肉类市场上,主要以猪肉销量最大,价格在xx元到xx元每斤,由于最近供应渠道的延伸,供应状况不是很好,需求量大,较上季度的价格基础上呈上升价格,但据调查这种价格波动不是很快,是一种正常波动。供应上肉类能满足市场需求,保质保量,价格上在未来预期中不会一直升会哟下降的趋势。
八、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市场规模小、服务半径、市场又是不是很方便人们购买,市场上基础设施、管理次序不是很好,市场区分已不是很明显,没有农残控制系统体系,农贸市场有的还占道经营,脏乱情况有点不是很好,规划上起点不是很好,市场区分还不是很明显,配套设施不全,当地农产品生产优势逐步建立,版规模不是很大,农产品质量上、新鲜程度不是很好,我们的xx区龙头企业少,经营规模小、规模效应没有从分发挥出来,对我们xx区的农产品带动市场的带动不是很明显,农贸市场好多产品来至于其他县城,没有推行有效地检疫系统和没有很好的组织开展农药残留和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有些农产品不是那么的放心食用!
九、我的建议
在我的调研情况中显示,大多数人们对现在的价格还比较合理,人们主要在农产品的质量、价格、营养、新鲜度、方便快捷、购买环境以及服务上都比较关心,在农产品上比较喜欢简装,易于购买观察,销售服务有定制送货上门的潜在市场。
所以,现在我们花溪的现状中,我觉得还应该多方面的筹集资金以支持农产品市场的规划建设,重视带动,吸引社会资金和贷款,参与到农产品整体建设中,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步伐,也使农产品市场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加快人们的经济增长。并进一步的建立完善的规章着制度,改进交易方式,规范我们很多不足的交易行为,不断提高农产品中的组织管理水平,应到农民经纪人从单一的农副产品交易到农产品交易向生产、加工、保鲜、储运营销等一体化经营转变,并健全我们的规章制度,加强我们的市场调研,应该编制主要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规划,预测并发布农产品市场行情供给情况,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性,落实好我们的相关制度,发挥好我们的`特设产品优势,共同推动我们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市场信息搜集系统建设,合理布局,并加强交易厅棚改扩建保鲜措施。
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好我们的市场结构,经一步完善粮食市场、肉类市场、水果市场、蔬菜市场、粮油等市场产品市场区域的加大、质量规格、包装等方面的有效控制,推行有效地检疫系统,组织开展农药残留和产品质量检测工作,确保市场农产品的安全放心!总之,农产品的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也关系到我们销售者自己的经济收益,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好好在农产品上好好下功夫,加大加质的生产,加大我们的投入力度,长期中慢慢的经一步提高我们的经济收入,我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会取的好绩效的!
xx是一个农业大市,是湖南省粮、油、棉、麻、菜、蔗、水产品等主要产区,农产品资源丰富,商品率较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xx市农产品加工现状
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xx的农产品加工业以部分农民自行开设家庭作坊(主要从粮食、白酒粗加工)开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苎麻热使我市的苎麻加工业得到了空前发展。经过近几年来的产业资源整合,产业链条延伸,产品国际、国内质量认证意识加强,国内、省内知名品牌增多,xx农产品加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涌现出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据调查,我市现有大大小小农产品加工企业3030家,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有1066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9家,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共83家,涉及到粮食、蔬菜、肉类、水产品、油脂、水果、茶叶、甘蔗、木材、竹业、棉花、苎麻、芦苇等多个产业。个体加工有13436户,从业人员123752人,农产品加工年总产值达33亿多元。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品牌,其中有全国名牌“益鑫泰”,湖南名牌“粒粒晶”、“油中王”等。“粒粒晶”米业的三个品牌取得了国家农业部的绿色认证,同时申报成为国家免检产品,至20xx年底全市已取得认证的产品达285个。在第八届省农博会上,口口香大米、粒粒晶大米、克明面条、松花皮蛋等一些名牌产品参展吸引了很多客商,林结巴坛子菜、乡里乡土菜等一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倍受客商青睐,短短几天时间内,共获产品销售收入1125万元,签定产品销售合同2.5亿元。随着农产品加工的快速发展,产业化经营也渐成气候。
一是优质农产品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近几年来,加强对原有农产品基地的改造与管理,根据市场需求扩建了一批新基地。优质稻基地达200万亩,年产80万吨以上;优质麻基地40万亩,年产量达6万吨以上;优质棉基地30万亩,年产量5万吨以上;优质双低油菜面积100万亩,年产优质菜籽10万吨;优质茶叶、水果、竹业、畜牧水产等产业基地规模和产量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是通过外引内联、招商引资扩大了规模,增强了竞争势力。湖南辣妹子公司与湖南友谊阿波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集资金、品牌、资产、信息、商贸、管理、技术优势于一体,使各项指标逐年攀升;xx泰升果汁公司与香港迎溢公司合作,既解决了产品出口问题,又增强了企业的经济势力;南县顺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与江苏淮阳市进出口公司合作,资产扩张到近3000万元,产品远销美国、欧盟、东南亚等国,创汇100多万美元。
三是产品出口创汇有好势头。xx泰升果汁、湖南建玲竹业、xx三益茶叶、南县顺祥水产食品、沅江市湘中木业等公司的优质产品陆续打入国际市场,年创汇在3000万美元以上。
四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各农产品加工企业非常重视科技投入。湖南油中王实业公司、xx粒粒晶粮食购销公司、xx泰升果汁公司、湖南建玲竹业公司、沅江湘中木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引进了国外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如湖南建玲竹业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分别从德国和台湾进口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自动生产线和两条紫外固化生产线,确保了产品质量标准。
五是公司带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致辞富农民。湖南辣妹子食品公司年产值1.5亿元,消化桔子2万吨,水产品1000吨,辣椒、豆角、大豆等蔬菜3000吨,带动农户3万户,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3000万元,带动相关乡、镇企业增收3000万元。南且顺祥水产食品公司带动农民建龙虾基地2.5万亩,按合同年收购水产品4000多吨,带动农户2万多户,仅龙虾一项就帮助农民增收800多万元。
二、xx市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对策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关键环节,没有农产品加工环节,就根本谈不上农业产业化,更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产品经过精深加工后,其价值可以增加几倍甚至十几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大都在3﹕1左右,美国高达5﹕1左右,而我国仅为0.5﹕1,相差6—10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会成为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虽说xx的农产品加工业在近几年来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等原因,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阻碍着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快xx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实现资源整合、做大做强、产业化经营,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手:
(一)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首先,培育好主导产业。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传统产业,在已具备的粮、猪、禽、蛋、油、棉、麻、茶、果、菜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基础上,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系列;分作物建立优势产业区域,重点培育南县的棉花、沅江的苎麻、赫山的水稻、资阳的“三薯”、桃江的竹业、安化的水果等,使之逐步形成区域主导产业;注重特色产业的培育、开发,安化的山野菜、大通湖的水产品、赫山的莲藕、杨树产业等。其次,拓展加工领域。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要放在食品工业、饲料加工、精深加工方面。进一步扩大米业、油料、柑桔、苎麻、蔬菜、畜禽水产品等加工规模,提高主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拓展副产品加工升值领域,通过挖潜改造,开拓新产品,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第三,把农产品加工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起来。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工业化的重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防止新的雷同。结合城镇发展规划,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分行业集中优势建立并逐步形成产业园区,如米业加工的兰溪米市。
(二)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在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是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他们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不仅是生产加工中心,而且是信息中心、科研中心和服务中心;不仅要搞好自身的经营管理,而且上要开拓市场、下要组织带动农户搞好原料基地建设。因此,对于已有的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和各地认定的龙头企业,一是在财税政策上予以扶持。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对龙头企业和新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一定年限税费的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予以扶持。由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安排专项贷款用于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三是在投资政策上予以扶持。各级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商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等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四是在外经外贸政策上予以扶持。加大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利用外资,发展“三资”企业龙头。五是在科技政策上予以扶持。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和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
(三)加强基地建设,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足量、优质的原料。生产基地是主导产业在地域上的表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当前,我市农产品品种结构与现代农产品加工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虽然几个大宗农产品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真正用于精深加工的并不多。加工企业要注意培育自己的优质原料基地。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条件的话,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市场和加工业的需要,建立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大型原料基地和健全的储藏流通体系。政府要引导农民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种植大户、专业村、专业乡等群体生产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乡一品”或“一县一品”的连片生产格局。并积极发展订单生产,不断提高生产标准,最终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
(四)加强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一是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全过程以及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国家和行业相配套的标准体系,全面实行农业标准化。二是实施体系。通过贯彻实施体系中的标准指导农业生产,降低农业产品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正确采购和使用生产资料,科学规范生产的各个环节,保证生产出符合标准规定的合格产品。三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地方合作经济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展指导和服务,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必要的技术标准咨询,为创汇农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排忧解难。四是监测体系。积极加大对动植物病虫害和残留物的监测力度,达到防患于未然。五是认证体系。加大对农产品开展产品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力度,以更好地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积极扶持和培育优质产品,使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成为国际名牌,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五)营造宽松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积极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大户)提供优质服务,时刻注重经济发展环境的宏观治理和微观治理;对于确立的重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大户),着手试行并逐步健全推广“绿色110”制度;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大户)公布报警电话及责任人姓名,实行重点保护。
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农产品集中分散和价格形成功能,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是农产品流通链条的中心环节。XX市农产品批发交易总额占城市农产品消费总额80%以上,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研究,充分发挥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对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丰富市民生活、繁荣城乡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状
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扩张,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推行“菜篮子”工程时期。经过持续多年的投入,基本形成了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的农产品批发体系和产区、销区和集散地市场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经营、政府适度调节、流通有序、渠道多样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以粮油、蔬菜、肉类、水产、果品、干杂、家禽、花木等产品批发零售为主,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及周边,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分布于二三圈层区(市)县。
农产品批发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市场交易日趋繁荣活跃。市商务局重点跟踪的农产品市场中,至20xx年9月,龙泉聚和果蔬交易中心成交额53.50亿元,其中批发额53.17亿元,分别同比增加0.5%、0.6%;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成交额达42.97亿元,其中批发额41.77亿元,分别同比增加6.1%、6.4%;XX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成交额达22.07亿元,其中批发额21.41亿元,分别同比增加6.8%、6.9%;XX市果品有限公司成交额达15.54亿元,其中批发额 14.82亿元,分别同比增加47.9%、46.0%;鑫丰市场投资成交额达7.03亿元,其中批发额6.29亿元,分别同比增加19.1%、 24.1%;三联家禽批发市场成交额达28.45亿元,其中批发额26.57亿元,分别同比增加475.2%、467.0%;高店子花卉市场成交额达 4.61亿元,其中批发额2.94亿元,分别同比增加8.0%、0.7%。
2.一批亿元龙头市场快速崛起。至20xx年底,全市交易额上亿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达9个,分别是成都龙泉聚合(国际)果蔬交易中心、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XX市农副产品批发中心、XX市蔬菜批发市场、XX市果品有限公司、XX市鑫丰粮食市场、四川三联家禽批发市场、成都高店子花卉市场和青石桥农贸市场。9家市场总营业面积38.25万平方米,经营摊位数6294个,从业人员12371人,20xx年总交易额180亿元,20xx年交易额达203.09亿元,同比增长12.8%。目前,纳入市商务局重点跟踪的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达11个。
3.市场辐射区域进一步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品种日益丰富,经营的农产品主要来源于四川省内、西南和西北地区,通过 “南菜北运”、“西菜东运”,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成都龙泉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等市场经营的农产品不仅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还远销香港、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提高了市场的外向度。
4.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合作、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直销基地农产品等新型农商发展模式正成为许多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选择。农民通过以土地租赁、入股、种植技术管理等多种方式与农产品销售企业合作,有力地带动了农产品种植向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既繁荣了市场,又活跃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市场的发展壮大,吸收转化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并有效带动了餐饮、交通运输、包装及印刷等相关产业的壮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创造就业岗位已达1.3万余个,仅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一家,吸纳农民工就业达20xx余人,带动周边农民人均增收20xx元。
5.检验检测和信息提供等服务能力得到增强。随着农产品全面走向市场和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求的提高,加之政府加大了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检测设备和信息化设备的支持,全市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质量检验检测室。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健全了协议准入制度、经销商管理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购销台帐制度、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制度。一批市场还加入了全国性的信息网,设立了电子屏幕、建立了电子化信息管理平台、开通了全国客服电话,实现电子化管理、网络化办公,农产品市场的交易方式和信息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6.农产品批发市场已处于功能变革完善过渡时期。当前,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瓶颈制约日益凸显,主要反映为市场数量多、规模小、档次低、基础设施陈旧,市场功能不完善,特别是许多市场人流物流不畅、环境卫生条件差,分级、筛选、包装、冷藏保鲜、加工配送、检验检测、质量监控、信息服务等环节跟不上,严重影响了市场竞争能力,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产品流通需要。按照中心城区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简称“中调战略”)、《XX市食用农产品市场规划》和《XX市现代农业物流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两个规划”)、《XX市**政府关于同意整合XX市食用农产品市场规划和XX市现代农业物流业发展规划项目的批复》(成府函[20xx]17号)要求,农产品批发市场已进入全面升级改造时期。遵循“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扶优汰劣”原则,全市调整后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共39个,将对不符合两个规划的已建、在建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适当调整,今后在绕城高速内不再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绕城高速内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外迁。在推进39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中,重点发展5个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的区域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中心),其中年交易额在100亿元以上的1个。
二、行业龙头的主要做法
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调查报告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调查报告
顺应“中调战略”和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需要,我市部分农产品市场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率先加快了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整合优势资源、股份制改造、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加快硬件、软件上水平等有效举措提升市场功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成都龙泉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
成都龙泉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位于XX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民营独资企业四川聚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20xx年投资3亿元人民币兴建。公司围绕“买全国,卖全国,建设国际化的现代综合农产品物流中心”定位,已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商务部“双百市场”和“绿色市场”、“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五十强市场”、“全国蔬菜批发十强市场”,是目前西部最大、功能最全、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大型果蔬交易中心。在经营农业产业化事业过程中,聚和公司走出了一条区域农产品物流“大进大出”的路子,对增加农民自主就业,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带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高起点定位市场,高水平规划建设。瞄准“建设西部现代农产品交易中心、国际一流的冷链生鲜公共物流中心、东盟农产品中西部集散中心、西部最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及农产品价格指数发布信息中心、西部最大的农产品拍卖及期货交易中心”发展目标,根据农产品物流中心发展的需要,聚和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机制,大力整合西部地区资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高标准、高水平地构建中国一流的“XX市农产品交易中心”。目前,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已建成一期占地325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蔬菜交易区7.8万平方米、水果交易区2.3万平方米、特色精品展示交易厅1.1万平方米、商务中心0.8万平方米、综合楼1.5万平方米,8000吨德国、荷兰先进技术设备的气调保鲜冷藏库,8吨/小时光电加工分选线以及电子结算中心、信息管理中心、检验检疫中心和安全监控中心。二期项目工程占地300亩,包括5万吨综合保鲜冷藏库、标准化净菜加工配送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项目,计划投资4亿元,即将组织实施,整个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预计年交易额可突破150亿元人民币,促进就业5000人,将成为四川乃至中西部地区“买全国、卖全国”的重要交易平台和国际化的现代综合农产品物流中心。
2.高效集散区域果蔬,强劲辐射国内国际。遵循“功能齐全、经营安全、信息快捷”的物流理念,凭借集农产品展示交易、气调保鲜、物流配送、分选加工、电子商务、基地建设、无公害检验检测、进出口贸易等多功能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先进功能配套设施,聚和以场地设施租赁、交易管理、信息服务、气调保鲜、光电分选和第三方物流为主要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大流通、大商贸,取得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20xx年实现交易量达320万吨,交易额达70亿元,缴纳税收400多万元,吸纳农民工就业20xx余人,所销售农产品辐射四川、甘肃、陕西、新疆、内蒙古、黑龙江、江苏、云南、贵州、青海等20余个省市。出口香港、新加坡、泰国、印尼、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水果、蔬菜 2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40多万美元。物流中心现日均吞吐量达8500吨,日车流量达1700辆次,日人流量1.6万人次,日交易额达1900万元,销售品种达100余种,极大地推动了西部农产品的快速流通,提升了农产品从生产、储藏、运输到销售环节的附加值。整个项目全部投运后,预计年物流量将达 600万吨,物流价值达100亿元。
3.高标准建设种植基地,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秉承“建市场带产业,让果蔬动起来,让农民富起来”的企业宗旨,公司以“市场+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合作模式,在四川省内组建了10余个标准化种植基地,覆盖面积6000余亩,种植农户3000余户,数百亩标准化种植基地已通过四川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注册成为出口创汇基地,获得国家认监委认可的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标志。公司对基地的土壤、种植、用药、采收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实行“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管理、统一抽样检测、统一品牌包装”的“五统一”基地开发建设模式,使优质果率从50%提高到80%,社员每亩农资投入降低10%以上,每亩生产成本投入减少300元—500元,平均每斤水果销售价格提高0.5元左右, 社员每亩果树收入增加约1000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动农产品种植业朝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商户直销基地农产品已经成为聚和市场交易的主流,除聚和的四川基地外,市场内商户在云南孟腊的辣椒、四季豆、红椒、南瓜种植基地,在缅甸、越南的南瓜种植基地,在海南的青椒、茄子、豇豆种植基地等基地农产品通过聚和集散,畅销四川、陕西、湖北、银川、重庆、西藏等地。
(二)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
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前身为原成都火车南站批发市场,公司注册资本9000万元,XX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城乡商贸物流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各持51%和 49%的股份,根据城市发展需要,20xx年底整体搬迁至XX县白家镇。公司搬迁后,围绕“当好XX市‘菜篮子工程’标杆,打造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定位,已发展成为以蔬菜、肉类、淡水鱼、肉制品批发为龙头和以粮油副食、海产品批发为辅助的XX市最大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先后获得商务部“双百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全国农产品综合批发“五十强市场”称号,是XX市蔬菜供应的“第一菜篮子”、XX市最大规模的“一站式采购”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20xx年,市场实现成交量104万吨,占成都中心城区蔬菜批发采购量的60%,同比增长49.59%;实现成交额56亿元,同比增长23.73%,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保障成都“菜篮子”供应、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到了较好的带动示范作用。
1. 扩充功能,加快向优质产品集散地转变。围绕“打造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大型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目标,搬迁后的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从扩充功能,提升硬件设施入手,规划占地面积525亩,净用地402亩,计划投资4.5亿元,规划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固定档位20xx余个,场内道路面积8.5万平方米,停车场6万平方米,车位1800个。已建成的一期蔬菜、肉类、海水产、粮油副食四大批发交易区建筑面积8.5万平方米,市场稳定商户3000余家,带动生产基地建设100余个。正抓紧规划二期集休闲观光和消费体验为一体的全新海鲜城、水产及冻品经营项目、加工配送中心(中央大厨房)、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集商务酒店、餐饮娱乐、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等配套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商业中心。
2.提升业态,率先实现肉类质量安全可追溯。公司投资1000万元,引入四川省内首套国内领先的肉类滑轨交易、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通过rfid、ic卡身份验证、溯源芯片捆绑等技术,率先建成XX市肉类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试点批发市场,实现了市场肉类轨道式经营、电子化结算、程序化管理、信息化追溯。市场已入住白条猪供应商37家,定点资质的屠宰企业21家,长期经营商18家,日均白条猪肉滑轨交易量达1000-1200头,是四川省最大最规范的生猪白条批发市场。同时,市场积极为市民提供“放心肉”供应,场内生鲜分割配送商户已达70余家,日分销生鲜白条猪700-800头,企业在与5家XX市标准化菜市实现对接的同时,还开设“成农批”品牌放心肉专卖店18家,日均销量达2600公斤,白条猪生鲜分割配送覆盖了整个中心城区。
3.突出特色,努力扩大优势品种的区域交易和辐射。围绕做大做强以食用菌为代表的优势交易品种,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食用菌集散中心,公司专门开设了食用菌专销街。采取生产合作、承包经营、统购包销等方式,已与XX市95%以上的食用菌主产区生产基地建立了产销对接,搭建起了XX市最大的食用菌集散平台和外销口岸。目前市场食用菌专销街区食用菌日均交易量已达100余吨,仅金针菇和香菇两个主要品种日均交易量达40吨。淡水鱼日均交易量已达200余吨,占XX市场份额的50%以上。市场食用菌除供给XX市及省内各二级城市外,40%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乌鲁木齐、拉萨等地,市场辐射达20多个省(市、自治区)。
4.升级服务,着力打造高水平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公司先后投入240余万元,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肉类、蔬菜、水果、食用菌现场检测室,配备了16名专业检测人员,投入年运行费用110万元,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仅今年上半年,检测蔬菜、猪肉、鱼肉、腌制品等品种达23859批次,按程序处理不合格品种216批次。从20xx年9月起,市场所有收费均实现ic卡缴费,在行业内率先建成了以中央结算为主导的电子化信息管理平台。市场陆续实行了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等27类商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商品备案制度,开展了电子化备案,区别管理备案商品数量已达10719个,建成了较完善的“检测-准入-监管-追溯”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20xx 年10月,公司集信息、检测、监控、结算、客服和办公为一体的标准化客户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并与深圳农产品总公司网络对接,实现电子化管理、网络化办公,开通了400全国客服电话,利用深圳农产品公司构建的全国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体系,为市场商家提供全方位贴心、周到的服务。
5.着眼高端,坚持走专、精、深、特发展道路。围绕做专、做精、做深、做好特色“菜篮子工程”,公司正计划充分发挥深蓉两大国有股东的优势,突出基地与市场两个重点,加快打造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与成都商物投(集团)公司的标准化零售终端网络对接,推进全过程食品安全追溯,带动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障成都及周边地区蔬菜快捷、低价、安全供应。同时,有效整合商流、物流、信息流,着力培育拳头交易品种,做好特色“菜篮子工程”,促进成都及四川优势农产品外销。结合下步城区青石桥海鲜市场迁入,加快建设冷链物流仓储,构建城南冻品交易中心,打造西部最大的淡水鱼交易中心和特色火锅配料专业街。依托毗邻空港优势建设体验式海鲜城,培育高档干货产品集散销售专区,大力发展肉类、海鲜、淡水鱼和蔬菜批发配送业务,做精做深“菜篮子工程”,有效满足成都及周边地区多元化需求。
三、深化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五点建议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已取得了以点带面、示范推进的明显成效,但农产品批发市场业态提升、功能扩张、管理升级等任务还很艰巨,结合调查情况,建议如下。
1.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管促工作联动机制建设。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管理和促进工作涉及部门多,相关职能部门之间协同服务、联合执法的整体合力发挥还不够充分。建议在坚持目前属地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成立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管理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商务、规划、建设、国土、财政、工商、房管、城管、林业与园林、卫生、物价、质监、公安等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工作,加大协调力度,共同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工作。
2.加快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改造升级。把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作为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快落实“两个规划”,根据各区(市)县经济发展的阶段、批发市场自身现状及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在改造和加强市场硬件设施的同时,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市场的服务和辐射能力。
3.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和提升的政策支持。
市农产品批发市场调查报告各类报告
——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搬迁改造予以更大支持。在对区域内辐射能力强、服务面广、对周围其它小市场有带动和影响作用的大型市场予以投资倾斜的同时,通过设立项目建设扶助资金、实行项目贷款利息补贴等方式,引导、扶持、鼓励市场组织进行资本积累,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加快搬迁改造,提档升级步伐。
——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税收予以减免和规范。农产品流通市场在社会功能上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市场建设用地面积较大,但很大一部分土地被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信息发布中心、污水处理站、道路、停车场和绿化带等非营利性辅助设施占用,且很多市场主要以棚区为主,建议税务部门适当减免企业非盈利性土地部分的土地使用税和部分房产税。另外,市场内商户的税费一般由市场方代缴,国家规定基地直销免缴税费,但基地直销与收购转销没有明确的区分,很容易造成部分转销商户浑水摸鱼,避缴税费,市场方反映压力较大,希望税务部门制定农产品流通市场包税制度,进一步规范商企缴税行为。
——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能源费用给予优惠。农产品批发市场冷藏库、水产、净菜业务水电需求巨大。目前市场的水、电以商业标准缴纳,企业反映经营成本很大,希望将农产品批发市场水、电纳入农用标准,减轻压力。
4. 加快提升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目前,市场方自检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只能通过信息公示、规劝退市等方式避免问题蔬菜流入销售市场,并向农业和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由于市场自设的检测机构不能出具法定的检测报告,工商部门无法对问题蔬菜进行处理,无法对销售者进行处罚。另一方面,具有法定资质的检测中心出据检测报告的周期较长,程序较复杂,无法及时为工商部门提供及时处理问题产品的依据。建议加快建立健全以市农业质量监测中心为龙头、区(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为骨干、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为基础的市、区(市县)、街道(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通过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联合执法监督室、推广快检技术、加强市场自检结果复核等措施,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工作。
5.积极开拓多元化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部门协同服务作用和农产品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优势产品为载体,鼓励企业积极创品牌、创名牌,打造市场品牌新形象,吸引来自国内外的采购,提高市场竞争力。引导“龙头企业”同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科学的种养殖技术,促进产品加工逐步由粗向深、细、精转化,促使产品增值。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团体营销和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组织化、协作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快内外市场联动,积极开展产地与销地市场间合作,采取直销、代理、委托等销售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力促全市农产品更大循环、更大流通、更大繁荣,不断提高成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产品经纪人是活跃在农村经济领域,从事农产品收购、储存、销售等中介服务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其在搞活农村商品流通、助农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抓好我县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其组织化程度,规范其经营行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我县新一轮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根据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有关要求,现将我县农产品经纪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今后发展思路等情况作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我县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是11月初经县民政局批准成立,由县农副公司牵头,县农民经纪人自愿发起组成的非营利性、公益性社会团体,是全县性行业社团组织,协会发展会员59个,其中单位会员13个,个人会员46个。县供销联社在12月初举办了全县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培训班,免费为农民群众提供住宿和培训资料,全县参加培训的农民经纪人和农产品经营大户达70人次,取得农产品经纪人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达67人,为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我县农产品经纪人目前的组织形式看,农产品经纪人以自然人居多,法人组织相对较少。其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双石铺、凤州、平木、留凤关、河口等中心城镇、交通要道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其中有少数农产品经纪人经营规模较大,经常在四川、河南等地进行农产品交易活动,但是从事国际农产品交流的少之又少。我县农产品经纪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平时从事种植、养殖等农事活动,在销售旺季或农闲季节则自发“转型”成为农产品经纪人,这种经营形式既保证了农业生产,又保证了农副产品的顺利销售,也给农副产品营销网络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此类经纪人约占全部经纪人队伍的60——70%左右。也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经纪人专职进行经营活动,他们不但拥有自己的门市,具有稳定的客户群,而且资金实力较雄厚,经营规模也较大,早已不从事农事活动。此类经纪人约占全部经纪人的30%左右,他们是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主力军。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农产品经纪人已经成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带动力量,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促进力量。他们在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替代的。纵观我县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历程,他们有几点作用非常值得肯定:
(一)在农产品货畅其流上有促进作用。
农产品经纪人长期从事农产品流通业务,上连龙头企业或外地客商,下连农户,有广阔的销售渠道,有利于活跃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
(二)在市场信息的传递上有促进作用。
农产品经纪人长年从事购销活动,有稳定的客户群体,他们走南闯北,腿长耳灵,信息渠道畅通,掌握着大量的经济信息、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在打造农产品品牌上有促进作用。
农产品经纪人见多识广,他们深知品牌的功效和作用,因此,他们坚持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并积极引进外地的品牌。
(四)在农业科技的应用推广上有促进作用。
农产品经纪人一方面是商人,一方面是义务科技宣传员、推广员,他们不仅积极引进新品种,而且对品种改良、技术推广非常积极,直至产品推销都全程服务,对农业科技进步有重大贡献。
(五)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促进作用。
农产品经纪人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但最初大都是农民,他们不离土不离乡,降低了农民土地短缺矛盾,自己富裕了,而且通过搞活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也带动了周围农民收入的增加。实践证明,当地出一个“大贩子”,会带出一批“中贩子”,跟上一群“小贩子”,相当一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被转移到非农产业。
二、存在问题。
由于我县农产品经纪人多是自发产生的,多年来,地方政府大多停留在一般性号召和鼓励上,缺乏有效的研究和扶持。因此,对农产品经纪人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缺乏有效统一的政策和策略。组织形式过于分散,多为单打独斗,单帮独闯;经营方式相对落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金融部门缺乏有力的资金扶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纪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经纪大户少,法人组织少,加入经纪人协会的更少;
二是执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不灵。主要表现在执业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经过专业培训的不多,主要凭经验执业,不能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掌握和运用信息;
三是法律意识淡薄,维权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多数经纪人做买卖凭感情,口头谈价,不签合同,一旦发生纠纷,没有维权依据,多数都受损失;
四是社会地位不高,政府扶持不足。主要表现在:虽然农产品经纪人在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个别人对他们还存有“二道贩子”的偏见,他们在融资、税金、登记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困难,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健康有序地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科技企业、流通企业和中介组织。根据我县实际,应把农产品经纪人的发展规范问题置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局中去运筹,置于产业化的链条中去把握,置于产业化经营龙头的地位中去对待。制定发展目标和途径,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抓住关键的瓶颈环节,积极应对发展中的挑战。
1、加强对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管理。
过去,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是自发兴起的,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在以后的发展中,县上要成立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担负起对全县农产品经纪人的组织、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能,加强对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工作的领导。
2、努力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制定并实行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扶持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要建立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的激励机制,注重总结经纪人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作用明显、贡献突出的典型要大力推广,对成效显著的农产品经纪人要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
3、加强调研,搞好规划。
搞好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是一项创新工作,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找准问题,采取相应对策是加快农产品经纪人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制定农产品经纪人发展规划,可以明确发展目标,增强工作动力,更好地促进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
4、扶优扶特、加快培育我县优质名牌农产品。
我县大部分优质农产品没有注册品牌,现急需注册商标,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同时,要扶持有实力的经纪人在全国大城市建立直销点或发展配送、连锁经营。
5、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建议金融部门研究制定扶持农产品经纪人发展的政策,使经纪人大户在本地的特色优势产业扩大经销规模,并积极鼓励经纪人延伸产业链条,向产品加工、产前、产中服务领域拓展。在经纪人贷款担保形式和抵押内容上灵活调整,完善管理办法,帮助农产品经纪人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6、完善和创新经纪人协会的运行机制。
我县由供销社牵头组建的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一个,今后要进一步明确协会的法律身份、经济角色和社会角色。协会一定要切实承担起服务、协调、指导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的职责。政府对农产品经纪人协会要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对经纪人的扶持,要通过协会去落实,使协会的权利和义务对等。
一、严谨治学
教师的工作方式不是像其他职业那样使用什么工具,而是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情操的陶冶者。
今天的时代已经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学习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学、心理学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对学生的成长规律也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教育新形势的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要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要掌握它是不容易的,需要不断的钻研。因此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研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位研究型的教师。
二、团结协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始终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生荣誉校。
三、尊重家长
我们除了上好课外,还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以便更好地教好学生。
四、廉洁从教
工作中我们要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杜绝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或有偿家教等以教谋私行为。
五、为人师表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要行为世范,为人师表。要注意言教,更要注意身教,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思想进步的导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才能真正为人民师表。而我们所说的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须先行为示范。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身的。身为教师,要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本人始终本着以上八点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做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食品质量水平不容乐观,有毒有害食品时有曝光,生猪“瘦肉精”、毒豆芽、毒奶粉等问题食品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链条上重要的一环,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分工规定,从田头到餐桌的安全监管链中,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即种植、养殖环节)的监管,承担源头把关的责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依据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该法明确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过程是从农田到市场;明确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统一监管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监管体制与执法依据,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管。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联合农业执法局全方位开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履行监管职责,依法开展对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主体监管,加强农产品例行监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切实提升农产品安全监管水平,有效规范农产品生产行为,我县全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较好保障了全县初级农产品消费安全。
一、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从近年来开展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情况来看,我县农产品质量总体安全可靠。蔬菜监测合格率稳中有升,生猪养殖环节“瘦肉精”检出率连续三年为零。目前大部分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术都有了一定提高,农业投入品使用日益规范,有机磷、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经营、使用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农药残留超标情况逐年好转,近几年来全县未发生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一)健全监管网络,落实监管责任
近年来,县农产品监管中心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快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在原23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基础上增设农产品质量监管站,明确农产品安全监管员,建立了多级监管网络。
在责任落实方面,按照局各科、站的职能,对职责范围、责任内容和责任追究进行了规定和明确。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每年由局一把手与各科、站和街道乡镇农业科、办负责人签订工作责任书,落实监管任务。
(二)加强检验监测,提升监管实效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为抓手,明确监测任务,积极配合上级业务部门,抓好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为提高监测覆盖面和时效性,在江店梅山建立了2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配置速测和自检设备,加强蔬菜的农残检测。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思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逐步推广建设。
(三)加强行政执法,强化源头监管
农业行政执法是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组织开展了系列农业专项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行动,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顿”、“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添加剂专项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等整治活动。同时,在农药、兽药等投入品使用高峰期间如夏、秋季加强日常监督管理。通过专项集中整治和日常监管相结合,引导农药、肥料等农资店建立连锁经营模式,实行规范经营,严厉打击销售经营高毒禁用农药和假劣农资行为,确保农产品生产源头安全。
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统一印发农产品生产记录本分发到经营主体手中,规范农事操作的记载,并利用现场监管、技术培训等,加强督促指导,不断规范生产行为。
(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质量安全
近年来,县农林局积极推广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有机和绿色食品“三品”认证,开展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指导,推广昆虫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初步构建了一套涉及产前、产中、产后安全标准体系,将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降低农残等措施具体化、规范化和简单化,使农户在生产中有标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市场主体,发挥他们作为农业标准化推广的有效载体作用。目前已创建县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9个,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2个,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程3.29万亩,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安全意识
利用网络、报纸等传播媒介和农技下乡等方法加强宣传,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贯彻活动,组织开展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为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和效果,向消费者和农产品生产者编印发放蔬菜种植生产基本知识、畜禽、水产养殖基本知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汇编》等技术和宣传资料,做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同步宣传。针对产业基地实际和群众需求,重点开展科学种植养殖和安全用药培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职责交叉的环节分工不明确
农产食品生产和消费要经过一个完整的链条,包括生产(种植、养殖)、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烹饪等环节,从农田到餐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对食品的污染,造成农产品的不安全。实践中各行政机关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来进行分工,即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采取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该规定虽然简单明确,但在管理体制上往往形成部门职能交叉的模糊地带,最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二)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不完善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界定还不够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包括哪些类型的标准和哪些级别的标准,以及它们之间的适用原则,实际工作中参照标准不统一。在农药残留国家标准,有很多农产品没有对应的检测标准,比如目前常用的杀菌剂腐霉利,经常检测到药物残留,但国家标准里没有相应的叶菜类蔬菜的残留标准,而只有茄果类蔬菜、黄瓜以及韭菜的残留标准,而这三者之间的标准值差距很大,很多时候叶菜检测结果参照茄果类蔬菜就是合格的,参照韭菜的标准就超标了,这给监管工作带来困惑。
(三)散户生产经营主体管理难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违法行为有具体的规定,而对家庭散户生产中的违法行为缺乏约束机制。我县农产品的生产主体很大一部分还是种植、养殖散户,而且外地人租地种养殖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员流动大,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此外,有一部分农民专业组织合作社,实际上也是散户生产,根本做不到企业化生产的要求,其登记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需要,而是为了征用赔偿和银行抵押贷款使用。对于农产品生产散户,其数量多且相对弱势,在依法监管上存在监管难、处罚难、执行难的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方面制定相应细则。
(四)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不足
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任务量大面广,而我县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人员偏少,有限的监管力量难以应付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而乡镇农产品安全监管站只是增挂牌子、明确职能,没有编制人员增加,很多监管职责没有落实到位。
农产品安全监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基层管理还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农产品质量检测与实际要求差距较大。目前常用的监管手段就是抽样监测,包括快速检测、定性检测以及定量检测。我县目前主要是快速定性检测,但是实验结果误差大,可能导致误判,损害被检测者的利益,难以全面评定农产品安全。而定量检测时间长,费用高,时效性不强,由于农产品的流通很快,等检测结果出来时农产品早已销售出去并可能已造成危害,检测结果往往只能作为事后警告或责任追究的依据。
另外,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只能查封、扣押,不能采取其他处理手段,而农产品很多都是鲜活产品,比如蔬菜,不及时处理就会烂掉,而生猪圈养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以上这些经济损失或经费由谁来负担,在执法实践中都很难操作。
(五)市场准入制度不够健全,质量问题追溯难
初级农产品实行市场准入的种类少,除了猪肉等个别农产品实行了市场准入外,许多初级农产品没有产地证明或未经质量检验便进入了市场。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的水平还较低,市场准入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加上来自我县区周边的河南、湖北农产品的涌入,对农产品市场造成冲击,销售的农产品来源更难监控,目前,我县虽然已经建立农产品之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但是还不能真正付诸实施,一些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标准化措施得不到有效贯彻和执行。尤其对于那些散户生产、品牌市场知名度还不高、生产规模不大的农产品,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消费者难以进行质量追溯以维护自身应有的权益。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建议
1、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及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的核心,需要有统一、权威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首先,要根据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标准包含的级别和种类,从而扩大标准的适用范围;其次,根据农产品标准的特点及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际,确定一个起草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主体,统一农产品的定义及检测标准;再次,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让这些标准家喻户晓、让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广泛采用。
2、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
有效的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应该以清楚、合理、科学的职责分工为基础。事实上,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农产品安全监管也是由多部门共同完成的。这说明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多头管理,而在于部门之间是否有合理而明确的分工。而我国目前存在的问题恰恰就在于部门分工不明确,时常出现扯皮现象,食品安全管理中出现漏洞和脱节现象一再说明了这一点。必须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理顺管理体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真正实现“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真正建立起有效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3、创新监管执法联合执法手段
在法律法规中要明确快速检测可以作为执法的依据,最大限度防止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流向市场,保障公众的消费安全。农业监管部门与农业执法联合,针对市场监管出现的问题,查出一件,处理一件,这样针对检验结果能够及时、快速的杜绝问题农产品流入销售渠道。如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测结果之日起五日内,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检;复检不合格的,复检费用由申请者承担。
4、建立健全农产品责任追溯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农产品责任追溯制度,对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行为应当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处罚上限,这样才能起到更大的威慑作用,从而更好地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
我国的农业尚不发达,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规模小和分散性强等特点,责任追溯难度较大。对农产品致人损害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之外,还需要规定一些免除责任的法定情形。可以更好地确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而且可以敦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为了避免承担法律责任,而在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农产品信息的记录、收集,从而保障了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真正预防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已上升为营养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涉及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事关入世后农业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民对我们政府的信任。
一、__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正确引导下,__市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焦为主的工业县,农业生产相对滞后。全市42万亩耕地,其中小麦17万亩,复播作物以大豆、油葵、蔬菜为主;春播12万亩,以玉米、甘薯、谷子为主,4万亩蔬菜,其它作物5万亩。除粮食外,有些农产品还需从外地调入,尤其是蔬菜,大都要从太原、太谷、榆次调运。据我市植保站三年来对市场上三十多种蔬菜、水果抽样检测,本地农产品超标率低于外地调入的农产品,总体有机磷超标率为30。因此我市农产品质量还属基本安全。但我市环境污染对部分地区农产品的生产会直接造成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农产品生产安全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思路对策
1、思路
我市农产品安全生产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以改善农业环境为基础,以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强生产全程监控为重点,以质量监测管理为手段,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质量安全认证、质量安全执法,市场信息等体系,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程,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靠。
2、对策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保证。
(1)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目前,我市检测手段只有一套农药残留速测仪,只能初步检测出蔬菜、水果中农药残留的超标率。当然要建高标准、高精度的有害物质的检测设备是我市经济不允许的,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建设。要执行好国家和省颁布的《植物检测疫条例》、《山西省农药管理办法》、《农药管理条例》、《山西省农药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农业法律法规。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抓起,配合工商、公安查处国家禁用高毒、剧毒农药,并加强农产品市场质量管理。我市政府可根据当地市场制定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执法,打击不合格农产品。
(3)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标识认证为基础,积极推行行业标准,大力培育有市场前景的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市张兰镇的丘陵山区新发展了8000亩红枣、核桃生产基地,无污染、光照充足,生产的果品质量高,下一步计划在上级机构的帮助进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建成附近县市最大的无公害干果基地。我市绵黄芪是地道中药材,近两年在绵山脚下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地区共发展了1万亩;生产条件十分优越,质量认证更会使我市的特产更具特色。
(4)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以质量标准为依据,瞄准市场需求,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实现信息采集、处理与发布的标准化、规范化。并通过网络及时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经营和消费者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品牌等方面的信息。
(5)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主要切入点。制定我市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规划,制定技术规程,对品种选定、肥料施用、病虫害防治等做出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建立监督举报制度。
(6)加强领导,增加对安全农产品生产的投入和扶持。农产品安全生产涉及面广,需各部门的配合执行,这就需要领导全面协调计划、财政、科技、法制、工商、卫生、质检、环保等部门之间的关系,按照职责分工,齐抓共管,一管到底。
一、基本状况
多年来,全乡紧紧围绕本地的资源优势、 围绕农业产业化一批以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应运而生,迅速崛起,为全乡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了农村工业化进程,成为全乡经济发展新的亮点。现在,全乡从事加工的各种类型经济组织1个,从业人员 74 人,其中水泥制品加工4家、榨油厂2家、豆腐房11家、磨米房4家按经济类型分:民营经济100%。按加工品种分为三大类: 农产品加工、水泥制品加工和砖产品加工。这些小企业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围绕为“三农”服务的目标,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其主要特点:
一是推进了农业向种植、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可转化各类农产品资源,惠及农户 ,调动激励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推动种植业协调发展。
二是推进了经济由传统农业向农村工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是龙头企业发挥“领头雁”作用
实践证明,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产业需要龙头企业作载体,市场需要龙头企业来拉动,发展经济更需要龙头企业的有力支撑。可带动农户实施订单农业,转化本乡农产品资源回报农民。
四是显现了农民增收和转移农村劳动力双赢的效果,农产品加工业惠及众多农民,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买难、卖难的历史问题。
二、我乡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乡加工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客观地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方方面面的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值得我们去深思、去研究、去探讨、去解决。
一是整个产业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形势平稳,农业支柱产业可转换为工业产值的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水泥制品和砖制品也大多是在本乡销售,更没有形成品牌。
二是产品结构优化不明显。市场销路窄,企业效益差,产品附加值低,工业产值增速缓慢的客观现实。
三是资源与加工对接出现矛盾。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融资难度大。金融部门流资贷款渠道越来越窄、难度越来越大、门槛越来越高是制约部分加工企业达产达效的主要“瓶颈”。
三、下步措施
1、坚守不移地稳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量的数据和不争的事实说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工业突破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更是农业、工业双跨越的基础。
2、加快加工产业战略调整。一是优化产业布局,挖掘产业潜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据现有企业建设若干个加工基地,通过农产品加工基地的建设,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二是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要有远瞻眼光,不能一直停留在传统式的农产品简单加工上,企业要滚动发展,必须在产品升级上档上下功夫。三是实施质量战略,积极扶持企业依靠质量闯市场,依靠名牌提升效益,各相关部门要下功夫积极协调、扶持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研发。
3、引入扶持和激劢机制。争取各级财政扶持,扶贫资金等要向加工业给予倾斜。
4、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向金融部门推介好的加工项目,以争取资金支持。信用社等涉农贷款主要金融部门,对发展前景好,生产经营有效益的加工业要给予贷款扶持。
5、加强领导。研究相关问题,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全力推进加工产业的大发展。
一、产销概况
(一)生产环节
粮油。粮油生产企业6家,合作社6家,种植大户23家。蔬菜(含食用菌)。蔬菜生产企业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xx家,家庭农场10家,种植大户49家。畜禽产品(含水产品)。畜禽生产企业xx家,合作社60家,家庭牧场3xx家,养殖大户xx00家。特色经果。特色经果企业25家、合作社46家、家庭农场7xx家、种植大户xx1家。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企业63家,年加工能力30.2万吨。
(二)流通环节
仓储。有7个仓储设施共39743米3,其中冷库5645米3,高温库3xxxx米3,气调库3290米3。
农产品物流。有物流企业xx邮政公司、xx邮政速递物流、顺丰、韵达等26家,运出农产品主要有火腿、辣椒面、猕猴桃等,20xx年运出xx1.5xx吨。运入农产品以茶叶、水果为主,20xx年运入44吨。
市场建设。有大型农产品批发经营市场7个、大型超市10家、农贸市场21个。20xx年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量37.2xx23万吨,销售额xx9252万元。农产品批发主要产品以蔬菜、水果为主,水果产地以昆明、四川、西双版纳为主。蔬菜以昆明、贵阳、曲靖、威宁以及湖北和四川为主,批发至市中心城区各农贸市场及周边乡镇和纳雍、发耳、赫章等地。
电商企业共6xx家,销售农特产品的网店(微店)数xxxx个。引进了淘宝、京东、邮乐购、那家网、贵农网等知名电商交易平台,本地电商企业自建电商交易平台有交易额的19个(中国网络菜市场、百姓购、凉都购等)。
建设“贵农网”县级运营中心和物流分拣中心,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今年以来,xx市新增乡镇快递服务网点56个(总数达到1xx个)。
(三)需求环节
20xx年xx市教育系统、医院食堂、大中型企业及中大型餐饮酒店采购粮油39xx76.xx吨、蔬菜需求6xx597.54吨、畜产品193xx.91吨、特色经果4773.91吨。
(四)产销对接情况
以“搭建贸易平台,推动农商联动”为主题,xx积极举办或组织参加省内外展示展销会,促成了意向性签约53份,落实订单金额1.25亿元,订购农产品3.xx万吨。进驻知名平台,开展网络促销,共上架本地商品700余种,销售商品500余万元。大力开展农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学校、进工矿企业、进大型餐饮企业及酒店、进农贸市场的农产品销售等“六进”活动。在大型连锁超市开设本地农产品销售专柜,在社区开设本地农产品直销店,在学校全部定向、定点采购使用本地农产品,协调大型企业食堂采购本地农产品,鼓励大型餐饮企业及酒店采购使用本地农产品,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建立优质农产品专区或专柜。
二、存在问题
(一)生产环节
粮油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少,基地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产量不高,满足不了学校、医院、企业食堂的消费需求,本地蔬菜市场需求量空间比较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面积小,规模化程度不高,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受外来蔬菜冲击,抗风险能力弱,严重影响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畜禽产品养殖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养殖主体以养殖大户居多,存栏数多,出栏数少,养殖压力大。特色畜产品没有卖到特价,市场风险高,养殖主体赢利困难,持续发展壮大增添难度。特色经果种植面积大,经营主体实施面积小,管理粗放,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精品少,产量低,市场占有率不高。xx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上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流通环节
仓储设施数量、库容不足,不能满足农产品丰产期储存需要。
物流业发展滞后,没有现代大型物流企业进驻,没有通过现代物流企业将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环节有效衔接,农产品生产形成订单的较少,订单销售有非常大的空间。xx市没有农产品信息平台公司,生产信息与需求信息脱节。
市场体系整体布局有待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少,布局不尽合理,交易的农产品以外来为主,没有形成“农批对接”。农贸市场建设步伐缓慢,管理水平不高,摊位费虚高,农产品均价偏高,影响生产基地持续发展,没有形成“农市对接”。超市销售的农产品以外来为主,本地生产、加工的农产品较少,占比非常小,没有形成“农超对接”。
通过电商平台交易的农产品数量少,特别是本地生产的农产品通过电商销售到外地的农产品数量较少。
(三)需求环节
学校在采购农产品时,注重的不是产品质量、新鲜程度,而是单价的便宜程度。医院食堂及大中型企业食堂、宾馆酒店餐饮业采取外包的方式,农产品采购主要到农贸市场及超市购买,从生产基地或物流企业直接配送的较少,“农医对接”、“农企对接”没有形成。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食堂采购数量有限。
三、建议
(一)需求环节
采购方式有集中配送和自行采购两种方式。
集中配送:学校营养餐和政府食堂建议采用集中配送方式。建议在县级建立2—3家配送中心(企业),政府食堂和学校营养餐根据食材需求与生产基地建立订单,经营主体按照订单组织生产,由配送中心集中统一配送。通过集中配送,政府便于指导,操作性性强,需求量大,管理方便,降低了生产风险和采购成本。有利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全程做好食品安全监管。
自行采购:企业食堂、医院食堂、大型酒店建议选择自行采购方式。企业食堂、医院食堂、大型酒店等根据需求情况,政府部门进行积极引导,业主自行选择,采取不同方式采购。可以与生产基地签约走订单集中配送,可以到农贸市场、超市等自行采购。
开拓市场有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
线下市场:立足本地。建立本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本地农产品交易提供平台,给市民采购本地农产品提供方便;在农贸市场内设立本地农产品专营店,方便市民选择购买;政府部门协调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主动加强与中大型超市、学校、机关、医院、大型企业、宾馆酒店、旅游景点的合作,争取订单,直接供货,实现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医对接、农企对接、农旅对接,减少销售环节;拓展贵阳等市(州);瞄准北京、上海、广州、对口帮扶城市和招商引资设点城市目标;靶向泰国、马来西亚等境外,建立直销店、专卖店、体验店和代销店等营销平台,开展产销对接、订单购销,逐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占有率,做强做大。
托展会展市场。继续办好xx市“生态凉都·高山珍品”特色农产品展销会,跨界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创建美食市场。在市县主要经济中心区建设“绿色农产品美食一条街”,开展面对面促销活动,弘扬美食文化,倡导绿色消费。
做亮展示市场。在市内机场、车站等城市主要交通枢纽和旅游景点设立“绿色农产品展示展销馆”,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对外影响力。
线上市场:做强网络市场。加快与淘宝、京东、黔邮乡情、那家网、贵农网等电商平台的合作进程,加速农村电商企业和服务站建设步伐,尽快壮大农村电商队伍,快速提升农产品营销网络实力,辐射全国市场。
(二)流通环节
仓储方面。按照生产、加工需求,合理规划、建设仓促、冷藏设施。
市场建设方面。合理规划增加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本地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在农贸市场内设立本地农特产品专营门店,加强管理,控制摊位费虚高的现象。
以县为单位建立2—3家配送中心(企业)。引进现代大型物流企业进驻,创建农产品信息平台公司。组建平台公司,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农产品大数据库。一是搭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和销售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平台作用,做大做强农产品物流。二是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发挥大数据效应,运用网络化管理,将农产品供应、市场、消费有效衔接。三是发挥大数据平台作用。广泛收集农产品信息,搭建好产业、园区、企业、农户和市场等之间的数据共享渠道,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各方面数据的有效对接和互联互通,促进线上线下合作,指导农产品流动快速见效。四是培育大数据运用人才。加强对农业干部、企业骨干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人员的大数据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大数据应用能力和水平。
广泛开展农产品宣传。以宣传特色、推介品牌、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线,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多方式宣传,提升xx市农产品形象。
(三)生产环节
合理规划粮油、蔬菜、特色经果种植面积,培养壮大和引进畜禽养殖企业,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努力发展订单,用订单指导农业生产。走好xx市的山地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路,用好用足用活本地特色优质自然资源及“三变”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政策资源。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三品一标”和“三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销售网络化)要求,加大农业设施、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划指导和资金投入、政策扶持、项目支撑,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信心和决心,保障农产品生产经营稳定持续发展。
一、xx县的基本情况
xx县地处四川阿坝州,是成都的菜篮子基地县,全县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3万亩。县城离5。12地震的震中汶川约56公里,人口约5万,全县每年1500万左右的财政收入主要是靠小水电和种蔬菜水果。此次大地震,农村的房屋垮塌严重,县城大部分房屋变成了危房,所幸大地震发生时,绝大多数农民都在菜地忙活,只造成不到200人死亡。由于地震,原来xx县至成都的210公里二级公路因多段被大山掩埋,无法通行,目前从成都到xx县只能绕道780公里,其中许多路段为临时推出的土路,而且要穿越许多高危路段。也正因为如此,至6月30日前,需从xx县紧急调运出售的蔬菜有大白菜、莴笋、白萝卜、莲花白、芹菜5个品种共计4100多吨。
二、工作组所开展的工作
6月17日上午,我厅接到国家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紧急对口帮助四川xx县解决蔬菜卖难问题的指示。当天晚上主管副厅长易昌伦同志、副巡视员罗双锋同志召集省商务厅市场运行调节处、长沙市商务局、长沙马王堆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和长沙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负责人,专题研究和部署。
与此同时,鉴于四川xx县是我省对口支援的灾区,我厅紧急请求省政府:
1、将我厅纳入湖南省赴四川救灾的组成单位;将我厅帮助xx县灾区解决农产品卖难纳入我省救灾统一行动方案;
2、请省政府统筹解决我厅救灾过程中的具体困难。
经报向厅长同意,由我厅市场运行调节处廖光辉处长带队,长沙市商务局市场运行调节处周小阳处长、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的尹世军副总经xx、红星蔬菜批发市场的邹宇峰副总经xx组成的工作组一行4人,于6月18日晚上12点抵达四川成都。
为便于在四川开展工作,工作组6月19日上午联系了当地蔬菜批发市场——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一同到四川省商务厅与市场运行调节处的同志进行了工作衔接,并听取了四川省厅和xx县驻成都工作人员的情况介绍。当天下午,工作组的同志根据上午了解到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论证,并拿出了几个初步预案。
6月20日上午,工作组一行4人及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的负责人共5人乘飞机转道九寨,转乘汽车,克服疲劳和高原反应、冒着山体滑坡和飞石的危险,历经8个多小时路程,于当晚10点多钟到达xx县,住进xx县商务局特地为工作组搭建的一个临时帐篷,并随即与xx县商务局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工作探讨。
6月21日上午,工作组利用帐篷办公,分别听取了县商务局、县农业局的介绍,对解决蔬菜卖难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讨论,对当前大白菜、萝卜、包菜、芹菜的外运经销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成本测算。
以其中数量最多的3200吨大白菜为例,经测算:收购单价为200元/吨,因绕道570公里运价由原来的197。4元/吨增加至733。2元/吨,运输途中至少损耗1/3,每吨损耗为66。67元,加上损耗部分须做垃圾处xx,每吨白菜的损耗部分需支出垃圾处xx费40元,这样,xx县至成都每吨大白菜的全部成本达到1040元/吨。成都市场目前大白菜批发价格为0。32元/斤,即640元/吨。也就是说,每运出销售1吨xx县大白菜要亏400元。工作组得出的结论是:除非政府给予相应运费补贴,否则蔬菜调出销售难以实现。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就主要考虑从长效机制建设入手,来帮助xx县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6月21日下午,工作组与xx县分管商务工作的周副县长、分管农业的万副县长、xx县经济商务局和农业水利局的同志一起,就解决xx县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农产品流通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设性建议:
一是,从短期方面:
鉴于地震导致交通中断,绕道运输成本大幅增加,急待上市销售的蔬菜达到4000多吨,由湖南省商务厅、长沙市商务局及长沙马王堆农产品股份公司、长沙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筹集资金50万元,由xx县商务局拿出具体的恢复商业营业网点、对农产品调运实行运费补贴等具体方案,经xx县人民政府同意后进行实施。同时,协调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在已有每天11车xx县蔬菜调运销售的基础上,组织和鼓励其市场经营户加大对xx县蔬菜的调运力度。
二是,从长期方面:
1、建议xx县政府抓住灾后重建的机会,提前科学规划农批市场、蔬菜冷藏运输设施、深加工设施建设。
2、建议xx县商务部门和农业部门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
3、加强产销对接。由长沙马王堆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长沙红星农副产品大市场、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3家企业分别与xx县商务、农业部门签订长期合作的框架性产销对接协议,拓宽xx县农产品流通渠道和辐射范围。
3个市场承诺:
1、负责组织和鼓励市场经销户到xx县调运农产品;
2、定期向xx县发布批发市场有关农产品的销售信息,包括:农产品销售品种、销售价格、销售量等;
3、优先安排经销xx县产地农产品的经销户进场摊位,设定xx县产地农产品销售专区;
4、对xx县产地农产品经销户的有关市场费用尽可能予以优惠;
5、保障xx县产地货物优先进场销售;
6、保证提供安全的交易环境和交易秩序;
7、组织、动员和鼓励市场经销户到xx县产地投资,建立蔬菜基地、蔬菜加工厂、冷藏库等。
三、后续工作设想
1、3个市场对所签协议抓紧深度落实。
2、建议国家商务部商财政部出台灾区农产品调运补贴措施,对四川省及对口支援省市调运灾区农产品的企业予以运费补贴;
3、建议国家商务部请示国务院,由国务院要求各对口支援省市,将灾区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批市场、冷藏运输设施、深加工设施等纳入对口援助的范畴。
我县地处湘北边陲,拥有丰富的资源,主要农产品的产地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和工业产生的“三废”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时间短、程度轻,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和资源优势。我县的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目前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仍然是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一、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县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开辟思路,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位居全省前列。截止20xx年11月,我县共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个、产地面积7.91万公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品22个,其中粮油产品2个,茶叶5个,蔬菜4个,水果5个,畜禽产品5个,其它1个;绿色食品企业5家,产品5个,产量26896吨;有机食品企业8家,均为茶叶企业,产品19个,产量813.5吨。
二、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益增强,但同时存在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是认证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所占比例极小,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市场流通体系和优质优价竞争机制发育相对滞后,品牌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实现,影响着开发效益;三是认证产品保障体系不完善,个别生产企业仅仅是通过认证了事,求得一个“绿色”或“有机”卖点,认证后的管理、企业自律行为、规范用标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社会对认证产品品牌的认知度;四是由于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实施,很难体现认证产品的优质优价。
三、加强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对策
(一)、围绕中心工作,做到“四个结合”
1、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要重点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优粮工程”建设,积极组织规模开发,抓好大型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快产品认证步伐,扩大总量规模。
2、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龙头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龙头企业,特别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代表了农业企业的最高水平,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代表了安全优质农产品品牌形象。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认证农产品品牌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能促进我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
3、与农民增收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要通过宣传和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育认证农产品消费市场,做好厂商合作、产销衔接,利用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调动农户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
4、与农产品出口相结合
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一个有力手段。要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开展国际认证合作,突破贸易技术壁垒,在促进农产品出口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组织领导,实施整体推进
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是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地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维护农民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将其纳入我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管领导具体负责,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阶段,建立健全长效发展机制。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
制定长期稳定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开发政策、资金扶持政策等,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股份制联合体和专业协会等,增加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借鉴江苏、山东、福建、黑龙江等地的先进经验,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机制,加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设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证认定、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宣传培训等工作,对于获得认证的企业给予资金或其他形式的奖励。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业务培训
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借助各方面力量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宣传活动,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倡导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技术培训方面,采取多种形式有计划、有步骤的对从事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的主管部门、生产者、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监督检测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起一支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五)、明确工作重点,提高认证水平
目前,农产品质量认证已成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抓手”。要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紧紧依托农业系统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结合我县农业发展的实际,不断地规范、创新和完善我县农产品质量认证管理的运行体制和发展机制,保证认证工作的有效性、公正性和规范性。
(六)、加强后续管理,打击假冒伪劣
加强获证产品的后续监督和管理,做好获证企业和产品质量抽检工作,对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和产品,取消其认证标识使用权。配合工商行政管理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加大对认证产品市场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假冒认证产品的违法行为,保护认证产品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权益,维护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市场形象。
为进一步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根据市委批转的《政协*市委员会*年工作要点》安排,*月中旬,由*副主席带队,经科委负责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部分市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对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开展调研。调研组先后赴*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座谈,同时,采用书面形式调查了全市其他县市区的有关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市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目前,全市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和*省电商示范基地的*个,分别为:*。正式运营的电商产业园或电商城*个,分别为:*。正在打造电子商务产业园的*个,分别为*。全市以农产品电商为主体的企业近*家,加盟平台有阿里、京东、苏宁、邮乐优选、邮三湘、每天惠、智慧农村、智慧民生等。本土较大的农产品电商有口袋*、永兴果联金服、*农博网、三合乔龙网上商城、万马果蔬配送、四季网。农产品网店或微店*多个。*年全市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亿元,占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的*%,居全省第五位。
2.农产品网货逐渐增多。通过近两年的摸索,我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通道已打开,网货日益增多,例如,*县已注册的有*鸭、小徐瓜瓜;苏仙区有金朵高山菊、凤楚山河食品、芝草、瑞香米业、苏仙茶油;资兴市有清江柑橘、烟坪反季节西瓜、兰市兰花、坪石脐橙、汤溪茶叶、州门司东江湖梨;汝城县有优质水果、茶叶、优质稻、朝天椒、板鸭;安仁县有生平米、豪峰茶叶、湘鲁脐橙、天扶菇业等。永兴冰糖橙已成为我市农产品网货的“爆款”,华大农业通过对冰糖橙的甜酸度分级处理和分类包装,品牌策划,产品销价由过去的*元一斤提到最高*元一斤,大大提升产品价值,带动农民增收,成为我市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样板。*县正在规划“一乡一品、一县多品”网货产业链,如*血鸭、四里富硒大豆、太和朝天辣、光明萝卜已形成当地首批网货产业链。
3.农产品专项物流建设逐步推进。全市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农产品冷链物流有兴义物流、义捷物流、达达物流。*年以来,邮政、农村淘宝、京东、苏宁以及“四通一达”开始陆续在我市进乡入村设立服务站。目前农村淘宝已率先在我市*建立*个村级服务站,并分别与资兴、永兴、宜章等县签订了合作协议;京东已在*、资兴、*等建立县级服务中心,各乡镇服务站正在建设;邮政、供销等企业也在加快我市服务站的建设。预计*年底,全市各县到乡镇的农村物流体系可以实施全覆盖,为下一步农产品电商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4.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训已经启动。*高职院已开设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培养电商专业人才。*年,永兴县政府与省邮政公司合作,组建我市首家县级电子商务协会,开展了三期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训,培训人数达*余人;团市委也面向农村青年组织了多次人才培训;高新区东谷电商产业园、北湖区华泰城先后组织*余次的电子商务讲座,受训人数达*多人;*自*年*月农村淘宝进驻以来组织了多次专场培训,培训人数近*人;*科技电商扶贫产业园还引进专业公司打造众商实训基地,既组织培训又安排就业,形成实训+就业的人才培育模式,目前正在建立远程教育基地,促进电子商务意识和实操技能在农村的普及,并试点以科技电商特派员进乡镇建立农村电商孵化站的探索,四里镇农村电商扶贫孵化站已成为我市首家以“农产品电商+需扶贫乡村”创客实训基地。
二、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近两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电商企业的策划运营下,在广大电商带头人的共同努力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产品电商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1.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缺乏顶层设计。一是市县两级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大多数农业信息网只是单纯提供一些简单供求信息,且更新慢,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二是引导扶持不到位,基础设施、基本培训以及政策体系、法律保障和必要的监管服务滞后。三是我市尚未出台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和扶持办法。四是相关的专项规划没有细化出台,各县市区发展思路不明确,对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没有深入的了解、研究和定位,基本是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存在农产品电商主体野蛮生长的现象。
2.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一是农产品产业化程度不高。长期以来,以家庭为主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我市农业生产经营的分散化,一时难以形成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与电子商务所要求的标准化产品有很大差距。二是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农产品的品种类别较多,相应的标准不统一,大部分农产品,如桂东玉兰片、南瓜籽、大禾糍粑、牛肉、土鸡蛋等产品缺乏专业、统一的质量标准,基本上都是“三无”产品,且不同批次产品可能存在差异,客户反映质量褒贬不一,信用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三是农产品产业链建设滞后。我市大部分农村仍是采用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为主,种植种养规模小,没有经过分选、加工、包装、仓储、策划营销等环节,基本都是初级农产品,农产品附加值不高,无法发挥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效益优势。
3.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落后,支撑体系不完善。一是我市电子产业园建设相对滞后,电商投资运营环境不优,管理不规范,部分电商企业在洽谈中因环境不优而迁往广州、杭州、长沙等地。二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我市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山区,乡村一级是网络覆盖的薄弱地带,全市各县市区均有*%的农村地区尚未接通光纤,存在“信息高速公路”不畅,网络接通农户的“最后一公里”障碍,使得农民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参与到电子商务中来,直接影响了农产品供应链前端电子商务的发展,三是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技术服务、技术网络管理、金融结算、物流配送、网上税收渠道不畅,问题凸显。
4.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成本居高。我市农村物流体系极不完善,“四通一达”等社会第三方物流只能到县,邮政集团的网络虽然遍布城乡,但在乡村也仅能保障邮件的投递,车辆、人员配置、配送时效和费用都不能满足农产品电子商务快捷的要求,存在着快递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是农产品预冷、分级包装、贮藏(冷藏简易气调和气调贮藏)、运输、批发市场等物流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导致农产品物流成本非常高,在农产品网络零售中,整个物流成本达到*%到*%,以快递首重*公斤之内为例,*各县市区单价*元/件,而长沙仅需*元/件。此外,因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滞后(全市只有*家),目前绝大部分生鲜农产品是在常温下储存流通的,造成农产品流通损耗率高达*%至*%,如永兴县因无冷链物流,冰糖橙损耗率高,销量与收益不成比例。
5.高素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匮乏,供需矛盾突出。农村年轻人口流失现象严重,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村青年,一般选择到城里工作和生活。特别缺乏既懂农业、又懂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和农村电商带头人。同时,县市区政府部门精通电子商务的业务骨干也是非常匮乏,电商企业自身也人才稀缺,全市电商人才存量几乎为零,农产品电商人才的断层严重,供需矛盾极为突出。
三、扶持推动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为大力推进农产品电商和智慧农业发展,针对农产品电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有序发展。一是建立组织机构。建议市政府成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鼓励市县乡政府建立大型农产品网站,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网络平台。二是将各县市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激发工作动力,提升工作水平。三是编制我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既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又突出创新发展,按照调结构,补短板,去杠杆,去库存,促融合的思想,突出特色品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合理布局优势农产品区域、农村电子商务重点区、集聚区、示范区和服务点,提高产品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培育龙头企业。通过规划实施,引领电商发展,推动农产品销售。四是加快出台扶持产业链发展政策。*、研究出台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意见;*、争取国家政策,设立电商产业投融资平台和投资基金,通过股权和金融服务方式为当地农村电商的产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促推产业链发展;*、整合各项涉农资金,设立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农村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乡镇电商服务站点给予补助;*、各金融机构给予农村网商、电商企业等主体提供一定额度的贷款支持,并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产品产业链的发展。五是强化行业监管和统计。政府由促进向监管重心转移。成立*农产品电商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协调、自律、规划、监督、评价、会展、培训等作用,促进农产品电商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农产品电商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部署和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各项工作,审议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注重发挥工商、税务、统计等部门对电子商务活动的监管统计职能,研究制定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监督管理规范,加强电子商务标准和统计体系建设,建立有利于农产品网上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促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六是着力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线上与线下协同发展模式,完善农产品监测预警质量标准,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相关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实现农业产业链数据互联互通,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公共服务支撑。
2.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一是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制。分区域设立标准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各乡镇分设专业检测机构;各企业、合作社配备检验室、速测站,负责对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产品生产企业开展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提升农户安全生态意识,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建立农产品优选库。组织有关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共同建立农产品电商产品优选库,以乡镇为单位进行报送,对适合农产品电商销售的产品进行挖掘整理、注册认证,统一种养标准、统一加工标准、统一产品标识、统一产品定价、统一品牌包装、统一营销策划。三是培育网货形成农产品产业链。在产业培育和开发上参照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来分析,按照市场前景、竞争力强弱来划分级别。对有市场前景,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可以原产地成品进行网上销售;对市场前景和竞争力一般的农产品可作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对市场饱和没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建议转型升级。依靠淘宝、京东的大数据平台来确定网货品类,结合精准扶贫项目,引入有竞争力的产业培育实现订单式种养,形成“农户+电商企业+龙头企业”的网货产业链的开发模式。开通“淘宝—特色*馆“,不断充实馆内产品种类和入驻企业数量,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四是建立健全农产品溯源机制。加强农产品生产销售者的溯源意识,全面推行“索票方式”的溯源模式,逐步建立“标签方式”和“追溯卡方式”溯源模式。加大溯源信息平台建设,促使系统资源覆盖到各种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倒逼流通环节改善服务和经营,促进市场发育,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电商销售的竞争力和公信力。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电商平台。一是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实施“互联网+”发展战略机遇,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光纤进乡(镇)村入农户,同时,积极推进我市农产品网络信息系统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二是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鼓励打造聚集第三方服务商、电商孵化、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平台、网络培训等多功能、多业态融合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在贴租、入园奖励、产业资金申报、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予以支持,引导相关商户集聚发展。三是加快相关服务网点建设。积极推进金融网点到村,物流配送到村的城乡互动、互为一体的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为农产品经营户提供统一的货源组织、收购、订单处理、产品包装、包裹寄递、缴费等服务一站式解决。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功能。四是搭建多元化农村购销平台。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网络营销平台,帮助特色名优农产品企业开设网店,入驻网络销售平台,注重与淘宝网、京东商城、当当网、苏宁易购、国美在线、*号店等主流电商平台的无缝对接和相关合作。二是推动支持“农超”对接和网络营销,积极推动有实力的农产品生产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大型卖场对接,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实体店”的模式生产营销。三是创新电商O*O平台运营模式,大力推广O*O平台的应用,重点打造以智能售货机为终端的新型线上线下融合平台,利用遍布在小区、写字楼、酒店、餐厅、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农产品智能售货机来销售产品,充分利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打造独具特色的“互联网+社区电商”,便利市民农产品消费需求,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电子销售。
4.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成本。一是全面落实国办发〔*〕*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加大对物流基地建设、冷链系统建设等的政策性扶持力度,支持建设农产品流通全程冷链系统,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重点加强*优势农业产区冷库建设。由发改委、商务局、经信委、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交通局、农业委、国资委、质检局、文体广新局、邮政局等共同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二是优化物流节点空间布局,做好与产业布局、交通布局、城市规划的配套衔接,整合区域内邮政、物流、电商、传统商贸企业的物流资源,深入挖潜企业自用仓储资源,通过置换手段释放土地空间,建立商品仓储集散中心,加强农村物流配送中心、特别是农产品冷链仓储、分拣包装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村级网点等建设。三是建立物流联运机制,实现铁路和公路等运输方式无缝衔接,为物流企业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联运方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四是加快推进物流智能化建设,加强网络、设施和信息的共享衔接,打造物流价格监测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建设物流分拨中心和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采取集中收货、集中存货、统一发货和共同配送等方式,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5.强化人才支撑,助力农村电商长效发展。一是广泛开展电商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充分利用高校、职校、人社部门培训中心等资源,建立市县两级电商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电子商务人才实训基地,对从事农产品电商的农产品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和网店经营人员,开展系统的电子商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建立*电商交流微信群,有效实现学习交流、信息共享、资源互补,提高各类农产品电商主体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注重本土电商人才的培养。依托阿里“千县万村百万英才”项目,由团市委组织农村大学生,退役军人以及返乡就业人员,开展“数据分析与管理、选品议价、运营推广、实战分享”培训课程,帮助他们成为电商创业领头人或农村淘宝专职合伙人,重点培养一批高级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三是积极引进高层次电商人才。主动与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电子商务管理和研发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提升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对引进的优秀电商人才在工资报酬、子女就读等方面给予优惠。四是建立电商人才档案库。通过对电商人才的分类和动态管理,及时收集掌握各种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帮助企业和电子商务人才进行有效对接。
为摸清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了解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倾听企业的政策需求和建议,农产品加工局今年首次开展了全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工作。在各地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调查共收到10922家企业上报的'有效样本。在此基础上,农产品加工局完成了1项全国总报告和17项地区分报告,全面分析了全国及部分重点地区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行业发展制约因素及转型发展趋势等内容。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特点
当前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已进入转型关键时期。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至1992年之前为滞缓阶段。这一时期成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经历几十年的优胜劣汰后,当前仍在生产经营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2.9%。1992年至20xx年为兴起阶段。由于不断化改革影响,该阶段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并呈现企业数量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这10年中登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21.4%。20xx年至20xx年为高速阶段。受居民食品消费社会化供应步伐加快、加入WTO等因素影响,此阶段新建企业呈爆发式增长,登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66.5%。由于企业增长快,竞争激励,从20xx年起小麦制粉、玉米淀粉等部分子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初显。20xx年至今为转型阶段。受成本增加、产能过剩、投资放缓等因素影响,新建企业增速明显放慢,现存企业加快了设备、技术的改造升级步伐。调查结果表明,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呈现以下阶段性特点:
(一)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平均创企时间为11年。食用类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集中度不高,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数量的占比仅为2.4%。根据调查分析,“最常见”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主营业务收入在20xx万元至1亿元之间,从业人数在100人左右的小型企业。从企业创建年限看,粮食酒加工企业的“资历最老”,平均年龄为14.3岁,其次是烟草、乳制品、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海水水产品等行业,企业平均年龄分别为13.4、12.8、12.6和12.4岁;薯类制品、杂粮杂豆制品、羊产品,以及木本植物油加工等行业是最为年轻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0.0、9.9、9.8和9.4岁。
(二)总体技术水平较弱,科企合作正在加强。调查显示,多数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有13.1%的企业认为自身技术水平在国内占优势地位,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仍占优势地位仅有4.4%,下降了8.7个百分点。从加工装备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的关键生产设备绝大部分是国内品牌,但使用效果明显低于原装进口品牌的;企业自主研发或者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的设备使用效果较好,近年来的安装率也在上升。从技术连结关系看,62.5%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连结关系,其中,最常见的合作方式是聘请兼职技术顾问;科企共建研发中心也是较常见的技术连结方式,研发中心设在企业和设在科研单位设置的分别为22.6%和11.4%;企业委托科研单位开发新产品的占比为18.8%,直接购买科研单位技术专利的占比为9.3%。 从合作效果看,认为科研单位对本企业有较大帮助或者非常有帮助的达到33.3%,其中共建研发中心并设在科研单位的效果最好。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严重,是我国大部分食用类农产品加工子行业的竞争现状。为应对日益高企的成本上涨压力,近年来企业纷纷主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60%左右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调整。以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调整方向的企业占比最多,32.8%的企业近年来正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在结构调整上,部分企业走得更远,完全尝试新行业。刚刚尝试进入新行业的占6.5%,已成功转型到新行业的约占2.3%。
(四)加快产业链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愈来愈重视向上下游延伸发展。一方面,企业重视原料的供应能力建设。当前56.3%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了原料种养殖基地,未来3年有37.3%的企业将加强原料基地建设;除自建基地外,企业还加强农资供应合作,约56.6%的企业向农户或合作社提供某种生产资料,其中种子是供应比例最高的生产资料,29.2%的企业给上游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供应过种子,化肥、种苗、农药的供应比例分别为22.2%、21.1%和17.4%。另一方面,企业拓宽了服务业经营项目。种植基地观光旅游是最常见的休闲服务,在有种养殖基地的企业中,20.3%的企业开发了休闲农业项目,工业旅游、产品体验店等也发展迅速,13.8%的企业开展了工厂参观旅游,13.8%的企业有产品体验店。
(五)“互联网+”前景广阔,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仍低。
受网络销售火爆增长影响,大部分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重视利用互联网开展销售业务。当前,47.5%的企业已开展了某种形式的电商销售,其中64.3%的大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开展了电商业务,是微型企业的1.9倍。已开展电商业务的企业中,自建电商销售部门的占比为53.8%,在阿里、京东、1号店等电商平台有自营店的占34.6%;由经销商在电商平台代理销售的占46.8%。在尚未开展电商销售的企业中,超过半数正在筹划开展相关业务。与互联网销售业务增长迅速形成对比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采用了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是一种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经营管理企业的占比仅为18.8%。
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对“三农”发展贡献突出。调查结果显示,81.3%的加工企业与农户或者农民合作社签订了长期订单;88.9%的加工企业只从国内购买农产品原料;近七成的加企业雇佣本地员工的比例在80%以上。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与“三农”发展天然紧密联系,为农产品稳定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制约因素
目前,多数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成本上涨、融资困难、招工不足和副产物加工利用不充分等制约因素。
一是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不足。过半数(53.9%)的企业没有研发中心,导致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能力薄弱。多数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意识到创新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跳出当前低端模仿、同质竞争的必由之路。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存在不少难点。46.33%的企业受缺乏技术人员困扰,44.3%的企业认为创新费用太高,缺乏市场和信息技术,对新产品、新技术需求不明确也是企业常见的创新难点。
二是普遍面临成本上涨压力。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近3年来成本上升压力最大的是用工成本,其次为原料成本,选择的比例分别为77.6%和74.2%。52.5%的企业在财务费用(含利息、融资担保等)上感受到压力,46.3%的企业认为销售费用较重。此外,23%的企业在环保成本上感觉有压力。环保成本压力较高的有猪、牛、羊、禽、其他肉产品加工,蛋品加工,乳制品加工,以及薯类制品加工等行业,感压比例在30-40%之间;
环保压力较小的有茶叶、蜂产品、中药、稻谷制品等行业,感压比例在10-15%之间。
三是企业资金缺口、用工缺口均较大。70.1%的企业存在资金缺口,大部分企业同时缺少长期资金和流动资金。长期资金的缺口率约为22.8%,即全部企业平均有22.8%的长期资金需求无法满足;流动资金缺口更为严重,缺口率为31.5%。食用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用工荒比较敏感,经常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占比为37.8%,技术工、普通工和销售人员的缺工比例基本相同,缺口率均在12%左右。存在招工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用工多。分行业看,粮食加工与制造行业因薪酬、福利吸引力小产生的招工缺口较大;植物油加工、食用畜产品加工行业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少;果蔬茶加工行业的季节性用工缺口最大。
四是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三分之二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加工副产物,但能够较充分利用副产物的企业占比仅为20.2%。认为副产物价值没有充分开发,还有较大挖掘空间的企业占比为25.3%,将副产物销售给其他企业的占比为26.3%,还有约5.7%的企业完全将副产物作为废弃物处理。分行业看,乳制品、蜂产品、茶叶等加工行业没有副产物的企业比例较高,分别为60.2%、58.3%、51.2%;植物油加工、小麦制品、稻谷制品等行业将加工副产物销售给其他企业的比例较高,均在35%以上;果蔬制品、水产制品行业的副产物综合利用情况不好,10.4%的蔬菜制品企业、9.1%的干果/坚果制品企业、7.3%的水果制品企业,以及10.7%的淡水水产品企业和8.9%的海水水产品企业将副产物废弃。
三、对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处在新阶段的背景下,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偏小、技术落后,应加快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进入转型发展关键阶段,政府应加强引导,一方面加强质量监管,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改变小微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乱,卫生状况堪忧的现状;另一方面应帮助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加快设备升级、技术创新,通过融资政策扶持企业加强科研投入,通过促进科企对接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第二,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促进产销对接。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最重视的问题是销售渠道。70.6%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认为企业近期的发展制约因素是销售;73.1%的企业长期发展关注重点是市场拓展;74.8%的企业重视管理层的市场推广能力培训;62.5%的企业认为人才储备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销售团队的能力不足;70.7%的企业认为行业协会提供的市场信息服务最有价值;76.3%的企业已开展或筹划开展电商业务。为帮助解决企业困难,应积极扶持产品品质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地方特色产品、地方老字号产品等的宣传推荐力度。政府还应重视电商销售对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作用,积极组织电商平台与企业对接,加强电商业务的培训和推广。
第三,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减少资金和用工缺口。流动资金缺口、招工缺口是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易患的“季节病”。国家应鼓励各级各类金融机构深入研究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收购、生产销售、资金回笼的时间特点,建立符合食用类农产品加工行业特点的融资政策。解决用工困难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季节用工稳定机制,将原料基地建设与工厂用工等相结合,吸纳农产品采收后的赋闲劳动力,还要加快技术升级,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第四,鼓励原料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原料基地未来将成为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原料基地建设对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是企业提高产品品质、保障原料供应、降低原料成本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应鼓励企业建设种养殖基地,扶持企业开发利用基地从事休闲农业经营,从而扩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五,支持副产物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对企业综合利用秸秆、稻壳米糠、果皮果渣、畜禽骨血等副产物综合利用设施装备投入实行政策性奖补;对企业综合利用技术设施装备改造升级贷款基准利息给予一定的补贴;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综合利用设备装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副产物递次利用、循环利用、高值利用,努力实现增值增效,资源化利用、绿色化发展。
为摸清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了解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倾听企业的政策需求和建议,农产品加工局今年首次开展了全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工作。在各地农产品加工业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下,调查共收到10922家企业上报的有效样本。在此基础上,农产品加工局完成了1项全国总报告和17项地区分报告,全面分析了全国及部分重点地区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行业发展制约因素及转型发展趋势等内容。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特点
当前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已进入转型关键时期。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建国初期至1992年之前为滞缓阶段。这一时期成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经历几十年的优胜劣汰后,当前仍在生产经营的企业数量占比仅为2.9%。1992年至20xx年为兴起阶段。由于不断化改革影响,该阶段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并呈现企业数量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这10年中登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21.4%。20xx年至20xx年为高速阶段。受居民食品消费社会化供应步伐加快、加入WTO等因素影响,此阶段新建企业呈爆发式增长,登记注册的企业占总数的66.5%。由于企业增长快,竞争激励,从20xx年起小麦制粉、玉米淀粉等部分子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初显。20xx年至今为转型阶段。受成本增加、产能过剩、投资放缓等因素影响,新建企业增速明显放慢,现存企业加快了设备、技术的改造升级步伐。调查结果表明,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主要呈现以下阶段性特点:
(一)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平均创企时间为11年。食用类农产品加工行业的集中度不高,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数量的占比仅为2.4%。根据调查分析,“最常见”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主营业务收入在20xx万元至1亿元之间,从业人数在100人左右的小型企业。从企业创建年限看,粮食酒加工企业的“资历最老”,平均年龄为14.3岁,其次是烟草、乳制品、中药饮片及中成药、海水水产品等行业,企业平均年龄分别为13.4、12.8、12.6和12.4岁;薯类制品、杂粮杂豆制品、羊产品,以及木本植物油加工等行业是最为年轻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0.0、9.9、9.8和9.4岁。
(二)总体技术水平较弱,科企合作正在加强。调查显示,多数企业的综合技术水平不高。有13.1%的企业认为自身技术水平在国内占优势地位,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仍占优势地位仅有4.4%,下降了8.7个百分点。从加工装备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使用的关键生产设备绝大部分是国内品牌,但使用效果明显低于原装进口品牌的;企业自主研发或者与科研单位合作研发的设备使用效果较好,近年来的安装率也在上升。从技术连结关系看,62.5%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建立连结关系,其中,最常见的合作方式是聘请兼职技术顾问;科企共建研发中心也是较常见的技术连结方式,研发中心设在企业和设在科研单位设置的分别为22.6%和11.4%;企业委托科研单位开发新产品的占比为18.8%,直接购买科研单位技术专利的占比为9.3%。 从合作效果看,认为科研单位对本企业有较大帮助或者非常有帮助的达到33.3%,其中共建研发中心并设在科研单位的效果最好。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严重,是我国大部分食用类农产品加工子行业的竞争现状。为应对日益高企的成本上涨压力,近年来企业纷纷主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60%左右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调整。以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调整方向的企业占比最多,32.8%的企业近年来正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在结构调整上,部分企业走得更远,完全尝试新行业。刚刚尝试进入新行业的占6.5%,已成功转型到新行业的约占2.3%。
(四)加快产业链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愈来愈重视向上下游延伸发展。一方面,企业重视原料的供应能力建设。当前56.3%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自建了原料种养殖基地,未来3年有37.3%的企业将加强原料基地建设;除自建基地外,企业还加强农资供应合作,约56.6%的企业向农户或合作社提供某种生产资料,其中种子是供应比例最高的生产资料,29.2%的企业给上游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供应过种子,化肥、种苗、农药的供应比例分别为22.2%、21.1%和17.4%。另一方面,企业拓宽了服务业经营项目。种植基地观光旅游是最常见的休闲服务,在有种养殖基地的企业中,20.3%的企业开发了休闲农业项目,工业旅游、产品体验店等也发展迅速,13.8%的企业开展了工厂参观旅游,13.8%的企业有产品体验店。
(五)“互联网+”前景广阔,但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仍低。
受网络销售火爆增长影响,大部分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重视利用互联网开展销售业务。当前,47.5%的企业已开展了某种形式的电商销售,其中64.3%的大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开展了电商业务,是微型企业的1.9倍。已开展电商业务的企业中,自建电商销售部门的占比为53.8%,在阿里、京东、1号店等电商平台有自营店的占34.6%;由经销商在电商平台代理销售的占46.8%。在尚未开展电商销售的企业中,超过半数正在筹划开展相关业务。与互联网销售业务增长迅速形成对比的是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普遍较低,采用了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是一种面向制造行业进行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集成一体化管理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经营管理企业的占比仅为18.8%。
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对“三农”发展贡献突出。调查结果显示,81.3%的加工企业与农户或者农民合作社签订了长期订单;88.9%的加工企业只从国内购买农产品原料;近七成的加企业雇佣本地员工的比例在80%以上。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与“三农”发展天然紧密联系,为农产品稳定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制约因素
目前,多数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成本上涨、融资困难、招工不足和副产物加工利用不充分等制约因素。
一是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不足。过半数(53.9%)的企业没有研发中心,导致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能力薄弱。多数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意识到创新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跳出当前低端模仿、同质竞争的必由之路。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存在不少难点。46.33%的企业受缺乏技术人员困扰,44.3%的企业认为创新费用太高,缺乏市场和信息技术,对新产品、新技术需求不明确也是企业常见的创新难点。
二是普遍面临成本上涨压力。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近3年来成本上升压力最大的是用工成本,其次为原料成本,选择的比例分别为77.6%和74.2%。52.5%的企业在财务费用(含利息、融资担保等)上感受到压力,46.3%的企业认为销售费用较重。此外,23%的企业在环保成本上感觉有压力。环保成本压力较高的有猪、牛、羊、禽、其他肉产品加工,蛋品加工,乳制品加工,以及薯类制品加工等行业,感压比例在30-40%之间;
环保压力较小的有茶叶、蜂产品、中药、稻谷制品等行业,感压比例在10-15%之间。
三是企业资金缺口、用工缺口均较大。70.1%的企业存在资金缺口,大部分企业同时缺少长期资金和流动资金。长期资金的缺口率约为22.8%,即全部企业平均有22.8%的长期资金需求无法满足;流动资金缺口更为严重,缺口率为31.5%。食用农产品加工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用工荒比较敏感,经常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占比为37.8%,技术工、普通工和销售人员的缺工比例基本相同,缺口率均在12%左右。存在招工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季节性用工多。分行业看,粮食加工与制造行业因薪酬、福利吸引力小产生的招工缺口较大;植物油加工、食用畜产品加工行业对应聘者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符合条件的应聘者少;果蔬茶加工行业的季节性用工缺口最大。
四是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三分之二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加工副产物,但能够较充分利用副产物的企业占比仅为20.2%。认为副产物价值没有充分开发,还有较大挖掘空间的企业占比为25.3%,将副产物销售给其他企业的占比为26.3%,还有约5.7%的企业完全将副产物作为废弃物处理。分行业看,乳制品、蜂产品、茶叶等加工行业没有副产物的企业比例较高,分别为60.2%、58.3%、51.2%;植物油加工、小麦制品、稻谷制品等行业将加工副产物销售给其他企业的比例较高,均在35%以上;果蔬制品、水产制品行业的副产物综合利用情况不好,10.4%的蔬菜制品企业、9.1%的干果/坚果制品企业、7.3%的水果制品企业,以及10.7%的淡水水产品企业和8.9%的海水水产品企业将副产物废弃。
三、对策建议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处在新阶段的背景下,我国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第一,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偏小、技术落后,应加快兼并重组和转型升级。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进入转型发展关键阶段,政府应加强引导,一方面加强质量监管,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改变小微型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小、散、乱,卫生状况堪忧的现状;另一方面应帮助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加快设备升级、技术创新,通过融资政策扶持企业加强科研投入,通过促进科企对接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第二,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促进产销对接。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最重视的问题是销售渠道。70.6%的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认为企业近期的发展制约因素是销售;73.1%的企业长期发展关注重点是市场拓展;74.8%的企业重视管理层的市场推广能力培训;62.5%的企业认为人才储备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销售团队的能力不足;70.7%的企业认为行业协会提供的市场信息服务最有价值;76.3%的企业已开展或筹划开展电商业务。为帮助解决企业困难,应积极扶持产品品质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品牌价值,加强地方特色产品、地方老字号产品等的宣传推荐力度。政府还应重视电商销售对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作用,积极组织电商平台与企业对接,加强电商业务的培训和推广。
第三,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减少资金和用工缺口。流动资金缺口、招工缺口是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易患的“季节病”。国家应鼓励各级各类金融机构深入研究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收购、生产销售、资金回笼的时间特点,建立符合食用类农产品加工行业特点的融资政策。解决用工困难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季节用工稳定机制,将原料基地建设与工厂用工等相结合,吸纳农产品采收后的赋闲劳动力,还要加快技术升级,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第四,鼓励原料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原料基地未来将成为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原料基地建设对保障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是企业提高产品品质、保障原料供应、降低原料成本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应鼓励企业建设种养殖基地,扶持企业开发利用基地从事休闲农业经营,从而扩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第五,支持副产物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对企业综合利用秸秆、稻壳米糠、果皮果渣、畜禽骨血等副产物综合利用设施装备投入实行政策性奖补;对企业综合利用技术设施装备改造升级贷款基准利息给予一定的补贴;对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综合利用设备装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副产物递次利用、循环利用、高值利用,努力实现增值增效,资源化利用、绿色化发展。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紧靠京津与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相连又有优良的海港,农产品流通条件优良。但长期以来,受地区经济的局限,农产品主要通过第三方流通到京津地区,对广泛区域市场的开发非常有限。导致农村市场体系滞后、农产品流通不畅已成为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影响农户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产品电子商务利用先进、便捷的技术,搭建农业信息应用平台,在网络上实施农产品的交易,以低成本、高效率、无地域界限等优势,给农产品流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针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化问题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的现状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指将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商务手段引入现行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中,以保证农产品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有效畅通,通过农产品物流、电子商务系统的动态策略联盟,建立起适合网络经济的高效能的农产品营销体系。农产品电子商务消除了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障碍,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农户进行广告宣传、信息搜寻、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的成本费用;而且电子商务依托全国或国际互联网的交易网络,使企业能够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因此,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打破了农产品营销中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产品的销售空间更为广阔,有利于农业企业树立市场全球化和产品标准化的观念。
整体来看,农产品进行电子商务化的程度不是很高,这主要跟农产品的特点有关。现如今网上已经有农产品的销售但是这些农产品只是一小部分,而且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展现销售的农产品都是能够长时间保存,方便运输,或者是有自主的品牌的商品。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农产品来说这些都是他们不具有的特性。部分蔬菜水果,肉类等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保鲜技术和农产品本生的特性不同极容易出现腐烂变坏的情况;同时农产品在电子商务化过程中如何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全方面的展现给消费者和客户让消费者全面了解等问题直接制约着农产品电子商务化的发展。
二、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化发展主要因素和问题表现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建设不完全,这些建设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的建设。硬件方面:虽然通讯网络已铺设到市、县、乡镇,同时由于我国在经济危机时期采取的家电下乡政策已经使我国大部分农村有了电子商务的终端——电脑。但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是非常落后的可以说几乎是没有的。农产品的销售还处于原始的当地自销和中间商的收购。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局限,使得农民的利益受损。软件方面,农民和企业有使用电子商务进行的意愿但是受到了自身素质和知识的影响,是自己的这些意愿很难成型。而且农民在销售的时候还是愿意接受现金的交易方式这与电子商务的简易化交易有所冲突。网上银行的交易以及货到付款的交易在大部分农民中还是很难实行的。
(二)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多数农产品的特点是水分多、容易腐烂,特别是蔬菜、水果,在物流作业过程中存在包装难、装卸难、运输难、仓储难等问题。物流公司对农产品的运输与其他工业产品一视同仁的分拣制度存储运输制度使得消费者在收到产品的时候会有一定的破损或者与原物不符。从而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期望。单就农产品的运输来说,还没有一家专门的物流公司在从事这方面的运输。据调查现在已经在进行网络销售的农产品都是通过快递公司来进行的。这就造成了农产品流通费用的增加。因为物流公司在运输这些产品的时候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成本,同时这部分成本最终会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致使这部分农产品在电子商务过程中虽然在销售价格上有优势但是运费成本的增加使得消费者所得的实惠就不是很明显,也减弱了消费者购买的期望。
(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电子商务对网上交易的农产品的品质、包装规格以及产品编码都有要求。但是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所以有些网站对农产品的标准化做了一些尝试,如“中农网”按照采购者的习惯将农产品及加工品分成了18大类,每一大类分成5到10个小类不等,并发布相应标准描述,而我国的部分农产品为非标准化的经验性产品,消费者必须在使用之后才能对该商品作出客观评价,而且农产品种类繁多,反映产品品质的指标复杂多样,给农产品标准化带来很大的难度。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已经成为阻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制约农产品电子商务化发展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一)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加大对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工作以及加强培养新时代现代农民和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人才。首先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维护工作。组织建立健全大型的综合性农村信息化网站及乡镇一级的电子商务网站,建立行业的或综合性的农产品专业网站,积极扶持和鼓励农业生产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县乡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及农户延伸,积极引导农民和涉农企业积极进入市场,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运用宏观调控、税收等手段鼓励涉农企业更多运用电子商务;加强村镇网络建设,为农户网上消费,参与和使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条件;通过以资金或优惠政策支持研发活动,提高电子商务技术水平。其次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移动通信工具等多种信息传递手段,以村级组织为基础,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建立传统媒体与现代信息网络优势互补的信息服务网络,提高信息体系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管理和协作机制,开辟稳定的信息交流通道,实现涉农数据的兼容和共享;并加快构建农产品市场预警和监管系统,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加强电子商务有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提高电子商务在农户中的可信度。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图文并茂的电子商务科技宣传和培训,传播电子商务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增强农户对电子商务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各级政府制定详细的规划,采取具体措施,有步骤、分阶段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对农民进行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教会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和网上交易的方法、技术及防范风险的方法,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和技术水平,改善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的社会基础。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加快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强化各级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组织开展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能力和自身的服务水平,教育农民使用和掌握检索网络信息和网上交易的方法。
**农产品经销有限公司成立于20__年10月,由包括镇党政班子成员在内的9名股东集资组建。仅20__年春节期间,就销售地产面粉30吨、玉米馇子10吨、森林鸡1万只、山野菜1.5吨,公司创利3万元,股东获红利10,拉动加工企业创利1万多元,农民增收10多万元。在调查中感到,组建经销公司是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户、企业与市场紧密连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形式。透过这一成功范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一、适应市场需求,突出本地特色,是项目选择的关键所在
发展经济,首先要研究好市场定位问题。尤其对刚成立的公司来说,更要把市场定位摆在重要位置,打好市场牌,做好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文章。**农产品经销有限公司就是在充分研究自然资源、产品质量、市场需求、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基础上,才把努力方向定位在农副产品销售上的。
一方面,有绿色、特色产品优势。没有好的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没有市场竞争力,也就没有好的效益。**镇地处半山区,土地肥沃,腐殖质厚,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极好的自然条件,农作物的品质十分优异。本地生产的面粉,面筋含量高,品质好;玉米属法国的孚拉尔玉米品种,完全按绿色生产流程组织生产,产品安全、无公害;西瓜等绿色产品在周边市县也有一定的市场。**镇大规模养殖森林鸡,年饲养量达10多万只,森林鸡的营养成份富集,是畜禽产品的一大特色。此外,本地出产的木耳、蘑菇等山产品也是远近闻名的特色物产。**农产品经销有限公司对本地生产的产品进行包装、宣传,统一打造品牌,努力使绿色特色产品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经实践证明,这是推动农业产业化、拉动农民增收的正确选择。
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农副产品质量好、价格低的矛盾。**镇出产的农产品品质好,但加工链条短、卖原字号产品,没有形成产品优势、价格优势,山区产品的特色没能充分展现出来。农产品如何能以较高的价格及时销售出去?这一问题成为困扰镇村干部和群众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农产品经销有限公司紧紧抓住了这个焦点,主动扩大宣传,实施品牌战略,努力开拓市场,使销售范围迅速扩大,销售量急剧上升,产品价格一路上涨。**农产品经销公司采取各种有效方法宣传自己的产品,通过在各种新闻媒体上打广告、散发宣传单等形式,积极把产品推向市场、开拓市场、抢占市场,提高产品的价格。特别是当产品销售一空时,公司还在县电视台打广告提醒消费者,一来防止假冒产品抢占市场,二来为今后的销售作铺垫。这条别具一格的广告给消费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实践证明,质量是根本,宣传是依托,品牌是纽带。只有狠抓产品质量,努力打造品牌,全面加强宣传,才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信任和接受,才能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使农民有好的收益,促进农民增收。
二、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勇于实践,是新时期农村干部的必备素质
发展经济必须要以创新思维开展工作,积极实践,勇闯市场,敢走新路。温州人进市场比我们早20多年,人人懂经营,家家是工厂,而我们的农村干部刚走出“三催三种”的服务模式,对市场经济一知半解。因此,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当前的重点问题来研究,而能否勇于带领群众奔市场、找活钱,则应成为当前检验干部思想观念的重要方面。按照市县关于乡村干部领办创办产业示范基地的要求,创办了**农产品经销有限公司,由被动工作变主动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并积极创新经营管理方式方法。
一方面,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干部在带头闯市场的同时,创新了经营理念,采取了虚拟经营的方式。所谓“虚拟经营”,是品牌运作的一种高级形式,即以公司为中介,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根据市场需要联系企业进行生产。农民生产原料,企业生产半成品,公司包装后出售,即“卖一个商标,三方得利”。这种经营方式不仅减少了大量的制造费用和资金,还能充分利用他人的要素投入,降低自身的风险;可使企业在有限的资源下,为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其目的是在竞争中最大效率地发挥企业有限的资源。虚拟经营不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运用的经营形式,但它的思维方法可为每一个企业所借鉴:就是运用自身最强的优势和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公司内部实行科学管理。管理出效益,严格管理是企业生存的根本。**公司的重大问题都由股东大会讨论研究决定,采购、加工、销售等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摒弃了家长制一人说了算的管理模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公司管理制度,使公司的管理模式与市场机制有机地协调起来。
三、注重质量和信誉,着力打造品牌,是获得成功的根本
1、以质量创品牌。任何一种产品都要靠质量获得市场,靠质量赢得信誉,靠质量谋求发展。谷雨农产品经销有限公司首先调查了解了小麦和玉米品种、管理、加工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加工企业进行考察,掌握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流程。在对比分析基础上,选出生产技术好的加工企业,与其签订供销合同。对木耳、森林鸡、蘑菇等山产品则是直接到采集户、养殖户家中收购,确保产品质量。
2、以品牌征服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向逐渐转移到品牌产品上,市场对品牌产品的认可程度也在逐年提高。因此,农产品只有创品牌,用过硬的品牌征服市场,才能真正促进农民增收。
3、以诚信维护品牌。在市场经济中,诚信是块金字招牌,只有坚持诚信经营,才能在市场经济中求得一席之位。**农产品经销有限公司正是坚持了诚信经营的原则,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农产品调研报告(汇总2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农产品调研报告,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