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二氧化碳教案(推荐6篇)

作者:edditor12023-02-01 10:00:24412

作为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教师,经常会有教案的需求,而教案的编制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二氧化碳教案,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二氧化碳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

2、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4、通过演示实验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5、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6、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一、自主练习

1、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2、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3、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xx ”,也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 xx”。

4、绿色植物不仅满足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二、小组交流

(一)思索讨论,交流表达

1、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了吸收土壤中少量的无机盐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原料。

2、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二)合作探究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2阅读教材第122页,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学生讨论: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画面(2)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

画面(3)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

画面(4)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阅读教材第123页,金鱼藻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金鱼藻实验说明了什么?

(四)学生思索、交流表达并明确: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五)学生阅读“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并思索得出: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六)、课堂测试

(一)选择题

1.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是()

a、只在白天b、黑夜无光时c、只在黑夜d、有光时

2.下列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a、氧气和有机物b、二氧化碳和氧气

c、水和氧气d、水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教案 第2篇

学习目标:

1、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3、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4、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

1、进一步探究光合作用的实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学习难点:

设计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

学习方法:

观察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情景质疑:

1、提问:光合作用的概念、产物、条件?

2、引入: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二、问题探究与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阅读教材,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画面(2)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画面(3)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是否总能成功?此实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探究实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学生先讨论实验材料,实验步骤,然后参考教材,小组试做并进行交流对比。

学习任务二:探究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尝试应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对自然界有什么好处?

尝试应用:为保护环境,我们应怎么做?学习任务三: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自主学习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试写出光合作用公式:

3、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4、分组讨论:在光照下,种植过密、适中、过稀的植物的结果怎样,并分析原因。

5、尝试应用:如何科学种田才能获得高产?(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

三、诊断评价:

1、进行光合作用时,植物不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A.二氧化碳B.水C.高温D.光

2、要保证城市居民每天都能得到新鲜氧气,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多盖高楼,居住在高层B.扩大居住面积C.美化环境D.多植草坪多种树

3、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可能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和海平面上升,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办法中与减轻或消灭温室效应无关的是()

A.保护好现有森林,大力植树造林B.积极治理大气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转化为其它物质的措施C.减少矿物能源消耗,尽量使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D.禁止使用氟利昂

4、合理密植能够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主要是因为这一措施能够让农作物()

A.充分利用化肥B.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气C.充分利用太阳光能D.充分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光合作用的实质是()

A.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B.制造有机物,释放能量C.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D.分解有机物,吸收氧气

6、大面积绿化有利于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是因为()

A.可稳定大气中氧的含量B.可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C.可稳定大气中氮的含量D.可稳定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

7、我国北方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温室里把种植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下列关于这种生态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养殖为种植提供二氧化碳和水B.冬季养殖可以提高室温,有利于植物生长C.种植可以为养殖提供丰富的氧气D.养殖可以为种植提供有机肥料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力

1、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2、归纳光合作用反应式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独立探究中培养创新意识

2、认同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重要意义,形成爱护植被意识

教学重点

1、光合作用概念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完成探究活动

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探究活动器材

课时安排二课时

过程

一课时

导言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空气的氧的含量及所占的比例不足21%。但我们为什么没有感到缺氧呢?

生物圈的空气中氧如此之少,而在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吸和燃料的燃烧每天都消耗了空气中大量的氧。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氧。

二、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探讨问题:

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实验

【活动目标】

检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材料器具】

金鱼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试管、卫生香牙签、火柴、小木块、碳酸氢钠、清水。

【方法步骤】

1、取一个玻璃水槽或20cm直径的标本瓶,注满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氢钠,用玻璃棒搅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将采集的金鱼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带顶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内,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将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垫上两个小木条,使漏斗与水槽底部分开。

3.取一支盛满清水的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转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试管内要充满水。

4.将实验装置放在温暖而阳光充足的环境里,使金鱼藻接受阳光照射。不久你可以看到许多气泡从金鱼藻放出,并聚集在试管顶端。

5.待收集约1/2管气体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试管并立即倒转,使水落到试管的下部。然后,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中。请注意观察卫生香或牙签的燃烧情况。

【讨论】

1.请描述浸入水中的金鱼藻在光照条件下产生气体的状况。

2.将带火星的卫生香或牙签伸入试管后发生哪种实验现象?

3.分析该实验结果,获得的实验结论是。

【思考】绿色植物在光下释放氧气有什么意义?

技能

三、拓展训练

分析数据:

试管与灯的距离cm每分钟产生的气泡个数

1060

20xx

3010

405

问题

1.光源与金鱼藻的距离远近与其产生的气泡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

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产生

四、总结

1.绿色植物光的合作用产生氧气。

2.实验经验总结

反思

板书计划

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过程

二、实验

1、目的

2、要求

3、现象

4、结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二氧化碳教案 第4篇

一、教学理念

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外,还可以避免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而在课题3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3.对本课题的两个探究学习活动设计各有侧重:探究活动1: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把重点放在了实验的设计方面,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有关问题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回到家里继续进行实验求证;探究活动2: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则更侧重了实验的实施过程和对有关现象的分析以及由此可得出的结论等,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两个实验探究活动都铺设了巧妙的阶梯:对探究活动1采用了先演示实验后给出提示的方法,对探究活动2则采用了填写表格的形式,从而使得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的准备:CAI多媒体课件、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500 mL、350 mL)2瓶或以上、阶梯蜡烛、火柴、小烧杯(装水)等。

2.学生分组实验的用品准备: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气管(直角型的、直的)、橡胶导管、药匙、酒精灯、小木条、火柴、集气瓶(2个)、玻璃片(2片)、小烧杯、镊子、浸过石蕊试液的小花(每小组4朵)、稀盐酸、醋酸等。

3.学生准备:分好四人合作的学习小组并复习学过的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二氧化碳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

2、说明光合作用的实质。

3、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4、通过演示实验完成探究活动“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5、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6、阐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还是氧的制造者,培养学生爱护绿色植物,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感情。

重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

难点:

光合作用的实质、分析实验数据。

一、自主练习

1、是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

2、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

3、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xx ”,也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 xx”。

4、绿色植物不仅满足自身、、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

二、小组交流

(一)思索讨论,交流表达

1、海尔蒙特认为这是因为柳树除了吸收土壤中少量的无机盐外,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水是合成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原料。

2、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二)合作探究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2、阅读教材第122页,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

学生讨论:

画面(1)中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画面(2)小白鼠为什么会死去?

画面(3)中蜡烛为什么不熄灭?其燃烧时所需的氧气从哪里来?植物为什么也能很好地生长?

画面(4)中为什么二者放在一起时,却都能正常地活着,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师生共同归纳,通过分析普利斯特利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阅读教材第123页,金鱼藻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1)实验装置里的金鱼藻在阳光下是否放出了气泡?

(2)将快要熄灭的卫生香伸进管口,看到有何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金鱼藻实验说明了什么?

(四)学生思索、交流表达并明确: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五)学生阅读“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并思索得出: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

(六)、课堂测试

(一)选择题

1、植物体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是()

a、只在白天 b、黑夜无光时 c、只在黑夜 d、有光时

2、下列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a、氧气和有机物 b、二氧化碳和氧气

c、水和氧气 d、水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教案 第6篇

一、--思路

二氧化碳是学生继氧气之后要学习的又一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但对co2的性质和用途未必有科学的认识。由于学生在学习o2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教材中关于co2的基础知识,学生大都能通过预习来掌握。然而,多年来的接受式学习,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co2通入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co2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错误结论。

本堂课准备从生活实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co2的性质提出一些大胆的猜测;在此基础上先由教师提出三个探究任务: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装有两只高矮不同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引导学生实验探究,并发现新问题: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从而引发学生的再次探究。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使学生初步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会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心态;教学的核心是发现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大致流程:

二、教案

课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授课人

高建萍

学校

湖北省武汉市水果湖一中

知识与技能:

知道co2的主要性质和用途,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体会合理的假设对探究的重要性,尝试根据实验现象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2.经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co2性质的学习,加深原有的关于co2的认识,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已经熟悉的物质。

2.通过实验探究co2的化学性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体会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勇于实践对于人们认识物质的意义。

重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作用

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探究: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教学

方法

基于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实验探究。

仪器

药品

集气瓶、烧杯、试管、玻璃片、铁架台、橡皮塞、导气管、吸管、胶头滴管、酒精灯、试管夹、铁皮、锥形瓶。

石蕊、石蕊试液、石蕊试纸、稀硫酸、蜡烛、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二氧化碳的信息。

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组织学生列举日常生活或学习中与co2有关的事例,推测co2的性质。

教师归纳板书。

(课件配合出示学生提出的事例和相应的猜测)

交流发言、讨论。

猜测:二氧化碳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可能溶于水;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可能会变成无色液体或固体。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对co2的初步认识,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事实做出合理的猜测。

组织学生第一次探究。

提出探究任务:

⑴向石灰水中吹气;⑵向放有两只高矮不同、正在燃烧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⑶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

多媒体播放自制的课件:紫色石蕊试液自述。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观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集体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产生认知冲突:究竟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色?

co2与紫色石蕊试液的作用是本节课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学生缺乏对酸碱指示剂的感性认识,通过计算机设计拟人动画介绍紫色石蕊试液和石蕊试纸的组成、使用方法和特性,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通过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验证假设,并能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

组织学生第二次探究。

明确探究任务:探究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试液变红的原因。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猜测原因、设计实验方案。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验证假设。

组织学生交流、评价各小组的验证实验。

猜测:石蕊变红的可能原因有空气、水、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后的产物;二氧化碳本身等。

设计实验方案:(一)向装有蒸馏水的试管中吹气,将所得试液滴到石蕊试纸上;(二)取两张石蕊试纸,一张滴蒸馏水、一张保持干燥,同时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

分组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第二次探究的问题情景是建立在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co2后,试液变红色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的疑问之上的。由此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做出新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真实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意识都得到了展现和提高。

引导学生自学。

根据有关co2的性质,总结归纳用途。

自读教材p-115,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讨论、交流,归纳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

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看问题,感受和体会化学的价值。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明白性质决定用途的道理。

设置实验情景: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然后将一底部被剪开的饮料瓶罩在两支蜡烛上。

猜测哪一只蜡烛先灭;观察实验。

课后对这一现象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解释。

再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生活中的事例→性质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再次探究→结论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二氧化碳教案(推荐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二氧化碳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