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推荐8篇)

作者:edditor12023-01-28 22:01:34585

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有必要进行教学设计,它是一种将教育原则转变成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的方案。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生3:…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师适当引导并鼓励)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 )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 )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 )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 )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授课人

所在单位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在涂一涂,比一比中培养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的活动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难点: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小数的意义不同。

课前准备

教师

视频投影仪、图例

学生

两张同样大的方格纸、彩笔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

情境

发现

问题

我们已经和小数成为了好朋友,会比较小数的大小了。

1、大家来看这样两个小数0.3和0.30谁大呢?

2、你想通过什么方法证明0.3=0.30呢?

学生可能回答03.=0.30

学生汇报

课伊始激发学生学习的的热情,只有与小数成为好朋友,学生才能高兴地去发现它的奥妙和神奇。

二、动手

操作,

体验

探究。

(一)引导

第一次发现

3.和老师一起动手试一试,好吗?

4.快拿两张方格纸用彩笔涂一涂,表示0.3和0.30

教师巡视

5.在黑板粘贴的图例上随着学生的汇报涂色。

6.在小组内一起数一数涂色的方格数。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7.指名汇报(板书:0.3=0.30)

1.学生动手操作,用彩笔。

2.互相欣赏。

3.指名汇报涂色的过程。

4.学生小组合作。

5.学生汇报。

得出结论0.3=0.30

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通过操作使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分数的意义进行回顾。涂色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数一数方格使学生亲身经历涂色部分面积是相等的过程。

(二)引导第二次发现

1.视频投影仪出示教材,P10T1.0.2和0.20谁大?

2.指名一边涂色一边汇报

1.学生在教材上完成涂色、比较。

2.同桌交流得出结论:

0.2x0.20

再次实际操作使学生感受到这两个小数也是一样大的。

(三)引导第三次发现

1、投影仪出示教材的第2题,2个同样大的方格。

2、提问:你想怎样涂色,使两部分相等?

3、快动手试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结果

4、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汇报。

6、教师板书

0.5=0.500.7=0.70

0.9=0.900.1=0.10

……

1、学生自由回答。

2、学生自由涂色、写数。

3、小组合作交流。

4、小组代表汇报,说明理由。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的思维从几个数拓展到许多组数的比较。

(四)引导学生总结概括。

1、提问:通过以上这些活动,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在小组内交流。

3、师板书结论:强调小数大小相等,但表示的意义不同。

1、小组合作交流。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明白就可以)

由具体实例归纳一般规律,使学生对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感性上理解小数的意义。

三、联系

生活,

趣味

拓展。

1.指板书

提问:你还可以运用生活实际来说明两个小数是相等的吗?

2.师: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大小不变,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应用,请看投影仪,你会填吗?

0.4=()元

0.60米=()米

1.500千克=()千克

8元=()元

3.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小数吗?

板书:

()=()=()

4.教师巡视

5.指导汇报

师板书:

0.4=0.40=0.400

学生可能汇报:

0.5元表示5角;

0.50元表示5角0分;所以0.5=0.50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交流

3.学生自由选择小数独立完成

4.同桌之间交流

5.学生汇报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蕴含着生活。

通过这一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灵活运用小数这一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加深对这一规理解与应用,激发学生感受小数的神奇。

四、总结

升华,

回归

生活。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想对小数朋友说什么呢?

2.到生活中去寻找两个小数相等的例子,好吗?

看谁细心,找的最多

学生自由谈体会。

通过这一简短的提问,使学生更加喜欢小数,为进一步探索小数点的规律以及小数加减法作了铺垫。

让数学回归生活,学以致用。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 第3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页,练习第5、6题,比大小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学难点:

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3只小猴、4个梨、3个桃、2个香蕉的图片: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旧知辅垫: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一些数字,请看黑板(边板边说)你们能读出它们吗?

教师在黑板上分别摆上数字卡片3、1、5、2、4

师:你们能按从小到大的数字排列。(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摆)

师:谁还能从大到小排列呢?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1、出示主题图

师;有几只猴子到山上玩耍,他们也遇到了一些数字

信息。(出示挂图)

从这幅图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呢?

教师跟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在黑板上贴出水果图,并标上数子。

(二)引导学生学习“>”“<”和“=”

师:我们这节课来学习比较数字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请同学们观察猴子和水果的数量,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教学“>”“<”和“=’)

1、教学“=”

(1)师:我们来比一比,哪些水果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

(2)教师说明:当桃子和猴子的数量一样多时,我们就说3只猴子和3个桃相等。(板书:“3=3”),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3)师:同学们看看,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有趣的地方?你们还能举出其它例子吗?

2、教学“>”(猴子和香蕉比)

(1)学生观察得出,猴比香蕉多,教学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开口大,朝大数。

(3)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3、教学“<”(猴子和梨比)

(1)学生观察得出,猴比梨少,教学3<4(板书3<4)。

(2)请学生观察“<”,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尖头小,对小数。”

(3)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吗?”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同桌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1)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2)让学生边读边用手指在空中写两遍

5、发散思维

师:看看这些数字,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三、拓展运用

1、第20页第5题,教师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学生独立填写,教师巡视,再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摆一摆。

2、第2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几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游戏:比一比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比大小,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的数量是可以比的?谁和谁比?几大于几?”

(2)同桌游戏:同桌间拿出学具,摆一摆,比一比,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四、总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读一遍: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

教学反思:

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是数概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数概念的难点。

本节课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生不仅要学习运算符号,“+”、“-”,还要学习关系符号,“>”、“<”、“=”。认识这三种符号后,学生是怎样区别和理解的呢?我在教学时,特别让学生注意符号的开口方向:“>”开口向左是大于号;“<”开口向右是小于号;两边都相同的数用等于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顺口溜:相同数间用等号;开口大,朝大数;尖头小,对小数:可以帮助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记忆。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 第4篇

课题:比大小

教师笔记

教学内容:教材17页及练习三第6、7、8题。

(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整理三种水果学具,用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活动,探索出由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认识符号“=”、“>”和“<”,知道它们的含义,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

理解“=”“>”和“<”的含义。

难点:

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课前复习

今天猴子兄弟想请我们去花果山做客,不过我们要先回答出它给我们带来的问题。

(1)教师报数,请学生拿数字卡片到前面来。(2、5、3、1、4)

(2)猴子兄弟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同桌纠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主题图,同时教师讲故事:同学们一起到花果山上看一看吧!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猴子兄弟分水果吗?

1、出示问题:

(1)图上有哪些水果?

(2)猴子、桃子、香蕉、梨的数量分别是多少?

(3)每只猴子分一个桃子,一根香蕉,一个梨,够分吗?

2、学生汇报说发现,同时教师教学“=”“>”和“<”

(1)教学“=”猴子和桃比。(同样多)

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观察等号两边的数的特点,请学生举例子。(例如:2=25=5)

(2)教学“>”(猴和香蕉比)。

?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4)发散思维。《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5)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6)请学生观察三个算式,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开口向左大于号>,开口向右小于号

(7)指导书写“=”“>”和“<”

二:总结

同学们今天有哪些收获?今天,我们认识了三个好朋友“<”“>”“=”,还帮助了猴子兄弟,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玩我们的数字游戏哦!

检测练学

1、闯关题《课本19页6,7,8以及典型列题》

2、游戏:

(1)教师出示两张数字卡片,学生用手势比多少。

(2)同桌合作,一名学生写两个数,另一名学生比多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分数的大小,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比较分母相同的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初步对比、总结的能力。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分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相应的投影片。

2、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若干张,水彩笔。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分之几的分数,同学们能够通过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一些你喜欢的分数吗?

(1)学生用纸折分数

(2)小组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表示出了那些分数。

(3)全班交流汇报展示的过程,有针对性的张贴并板书四组分数:(3/4,1/4)、

(1/4,1/2)、(3/8,1/8)、(1/8,1/6)。

2、观察分数,组织分类。

刚才老师把同学们展示的分数张贴了四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四组分数,你能给它分一下类吗?

(1)学生独立观察每组分数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如何分类

(3)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陈述分类的思维过程。

(4)教师小结:我们把分数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像3/4和1/4、3/8和1/8,一类是分子都是1,而分母不同,像1/4和1/2、1/8和1/6

3、引导质疑,引入课题

对于刚才我们分出的这两类分数,大家想研究它们哪方面的问题?

(1)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我想知道两个分数哪一个大,哪一个小?

生2:我想知道两个分数的和是多少

(2)有选择的解决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比较一下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这一问题,好吗?(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究新知:

1、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3/4和1/4谁大?你是怎么想的,四人一组拿出手中另一张正方形纸分一分,涂一涂,发挥集体的力量,看能不能得到答案”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比的思维过程

(3)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其中的3份,也就是三个1/4,而另一张纸表示其中的一份,也就是一个1/4,3个1/4比一个1/4大,所以3/4>1/4。

(4)用同样的方法比较3/8和1/8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左边图)。

②学生争当“小老师”自行讲解比的过程。

2、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

(1)质疑:

“1/4和1/2谁大呢?大家是怎么想的,用刚才比较的方法,四人一组想一想”。

(2)四人一组合作学习,分一分、涂一涂、比一比、说一说。

(3)交流汇报。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右上图)。

②小组选代表说出自己小组比较的思维过程。(师适当引导并小评)

(4)教师小结:

把两张完全相同的正方形纸,一张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1/4;而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也就是1/2。4份中的一份,比2份中的一分少,也就是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所以1/4<1/2。

(5)用同样的方法比较1/8和1/6的大小。

①出示图(见课本61页中间右图)。

②学生自告奋勇讲解比较的过程。

③根据分类总结比较大小的策略。

(1)学生独立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

(2)小组交流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比较大小的方法。

(3)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小的分数小;分子是1的分数比大小,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4)拓展延伸

为什么?说明:分母相同,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那么每一份的、大小就相同,分子大的表示取得份数,分数就大;分子小的表示取得份数少,分数就小。

分子是1的分数表示都取其中的一份,分母小的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得的份数少,其中的1份反而大;而分母大的表示平均分得的份数多,其中的一份反而小。

(三)巩固、实践、应用。

1、给分数先涂上颜色再比较大小(见课本61页下图)。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按份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投影出示)

(1)、学生独立看一看、涂一涂、比一比。

(2)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3、电脑出示题意: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1)学生独立审题。

(2)小组交流,把自己分的思维过程讲给同伴听。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评:

同学们表现的很出色,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更新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学会了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知道了比较分数的大小分两种情况,也就是分母相同还有分子是1的时候。分母相同时,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当分子是1时,分母越大,分数反而越小。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图形、实物,经历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分数大小。

2、经历质疑、验证和归纳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具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一张画有两个完全一样图形的纸,若干个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回顾本单元分数的知识点,提出问题3/4和1/4谁大?(电脑出示)

(小组活动)利用准备好的学具,看能想出几种方法比较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

交流汇报: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点评。(这里,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种方法。

1、通过涂色,比较涂色面积的大小,进而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数小棒的方式,发现一个整体的3/4要比这个整体1/4的小棒根数多;

3、想象某种情境,比较他们的大小;

4、利用“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这样的规律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二、验证规律

对于“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这个规律,多数同学没有理解,有疑问,师生共同验证这个规律。(利用电脑出示幻灯片,比较这几组数的大小,)

验证后的'结论: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大;

分子相同,分母小的分数大。

三、数学游戏(小组合作,体验多个分数比较大小)

四、总结收获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 第7篇

教学内容:

教材第17页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三第3、4、6、7、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和“<”,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和“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2.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

2、投影仪。

3、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2个香蕉和3个桃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5的数字卡片;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

(1)课件展示

(2)画外音

(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摆法一般有两种:

(5)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课件展示的象形图下面分别动画写出“3”、“4”、“3”、“2”。

二、教学新课

1、教学“3=3”

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也不多,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且在图下面写上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

2、教学“3>2”方法和教学“3=3”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

3、教学“3<4”方法如前,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号的形状对比来说。

4、区分“>”“<”和“=”。

小结: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观察可发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就是比较多少;谁和谁同样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少,就用“<”表示。

三、课堂练习

1、第17页做一做第1、2题

2、第18页练习三第3题、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小结:我们认识了“>”“<”和“=”3种符号,知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在比较时,仍然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1.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种笔画“竖钩”和1个偏旁“提土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和1个偏旁“提土旁”。

2、会写“小、少”,认识新笔画“竖钩”。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学词

1、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去美丽的农家小院去做客吧,大家请跟我来。(出示农家小院情境图)

你们瞧,院子里有哪些东西呀?(随机出示带拼音词卡)

2、谁能当小导游带领大家认识院子里的东西名称?(相机正音)

3、同桌互读、开火车读、全班读

4、去掉拼音读写有名称的词卡。

全班读,男女比赛读。

5、学生将写有名称的词卡贴在相应的动物或植物旁边,再读一读。

二、朗读韵文

1、读通韵文

①自己想办法读通韵文。

②同桌检查读(同桌读得好,表扬他,读不好,帮助他)

③指名分节读(相机正音,“子”的轻声,“一”的变调)

④交流读韵文后的发现。

(相机指出“大—小”“多—少”是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2、指导书写“小、少”

①出示“小、少”,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②认识新笔画——“竖钩”。

③师范写“小”“少”(笔顺演示:先中间后两边),学生书空。

④学生先描红,再试写“小”、“少”。

⑤书写展示、评议。

3、读好韵文

①自由练读韵文,要求把这段韵文读得很好听。

②指名读,师生评点。(节奏感)

③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读韵文。

④朗读展示(如拍手读、配上动作读、对读等等)

三、巩固识字

1、小朋友,我们一遍遍地读课文,不知不觉地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出示生字)

自由读——给生字点名——齐读。

2、学生自主选择生字识记

(相机指出:①“杏、桃、苹果”都是植物,所以有木字旁或草字旁;②认识新偏旁“提土旁”,结合“堆”的词义,理解为什么“堆”有提土旁。)

3、想想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生字宝宝?(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结合生活经验使用一些量词并能仿编韵文。

2、会写“牛、羊”2个生字。

课前准备:

课件、学生带有关实物

教学流程:

一、复现生字

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一比》的生字,你们还记得吗?(出示课件)

1、同桌认读生字,并给生字找朋友。

2、齐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韵文

1、这篇课文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指名分句读韵文。

2、想一想每一句话写什么?

(第一、三句比大小,第二、四句比多少。)

3、理解第2、4句

⑴指名读第2、4句

⑵看图,比较“一群鸭子”和“一只小鸟”,“一堆杏子”和“一个桃”。

说一说:()比()多,()比()少。

⑶理解“群”

①从哪里看出鸭子多?“群”表示什么?(多,在一起)

②出示“一群羊”和“一只羊”,“一群企鹅”和“一只企鹅”的图片,学生看图说:一()羊一()企鹅

③拓展说话:一群()

⑷理解“堆”

①从哪个字看出杏子多?“一堆鸭子”行吗?“堆”和“群”有什么不同?

②拓展说话:一堆()

4、理解第1、3句

⑴指名读第1、3句

⑵看图,比较“一头黄牛”和“一只猫”,“一个苹果”和“一颗枣”。

说一说:()比()大,()比()小。

⑶“头”和“只”换一换说行吗?为什么?

一头(),一只(),还能说吗?

⑷理解“颗”

①观察并比较实物:苹果一枣、罗汉果一莲子、葡萄—梨,初步感知“颗”指较小且近似圆形的东西。

②自由展示并说出自己所带的能用“一颗”表示的实物。

③拓展说话:一颗()

三、创设语境,仿编韵文

1、齐读课文

2、仿编韵文。

⑴创设语境(观看课件)

情境一:苹果和桃

情境二:西瓜和葡萄

情境三:马和猴

⑵小组合作,自编韵文。

⑶交流汇报。

四、练说数量词,积累语言

1、课件出示课后练习“我会说”

同桌讨论,指名说,齐说。

2、做游戏,找朋友

将量词卡片和物品名称卡片发给学生,开始唱《找朋友》的歌,歌曲结束以后,和自己找到的朋友站在一起,一起读出共同的名字。

五、指导书写“牛、羊”

1、出示“牛、羊”,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牛的竖要出头,竖要压在竖中线;羊的竖不能出头、竖也是压在竖中线)

2、课件演示“牛、羊”的笔顺,学生书空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书写展示、评议。

六、实践作业

回家说家庭用品,和爸爸妈妈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准。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板书设计随文识字时出现。

2、在本课设计中,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数量不一、大小不一的实物。

3、《比一比》这一课学生要理解的量词就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有些量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道理不可说或不必说;有的量词的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颗”多用于表示小而圆的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过早、生硬地灌进他们的耳朵,只有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说练练中对量词的使用有初步的感悟。

4.新课标强调我们的课堂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老师讲授的东西,对于学生来说是熟悉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或者是他们能接受的知识,这样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推荐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一年级比大小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