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初中生物教案(热门17篇)

作者:edditor12023-01-27 19:20:02116

你知道怎样设计高中生物学的教案吗?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初中生物教案 第1篇

目标

1、了解开花的一般习性、影响开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两种传粉方式,能够举例说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结构特点和人工辅助授粉的意义。

情感目标

通过“风媒花和虫媒花”对传粉的适应特征,继续树立“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1、花的传粉方式和风媒花、虫媒花的特点,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植物生长到一定的时间就要开花,花开才能传粉,传粉的结果是产生种子和果实。植物的这一系列的生理过程,“传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同的植物,它们的传粉方式是不一样的。对于某一种植物来说,传粉的方式又是相对稳定的。植物具有什么样的传粉方式,这与植物本身花的结构有关,是长期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只有了解了不同种植物的传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为多结果实和种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从教学的安排看,讲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时候,北方的学校已进入了秋季,而秋季开花的植物相对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给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可根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有计划的提早安排采集的种类、时间、地点。也可以在不同的开花季节,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制成幻灯片以备课上之用。

教法建议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开花现象是有一些感性认识的,所以讲述时要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知识,并要强调开花时花的各部分都已发育成熟,花被展开,花蕊显露出来。

对于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可以先通过录像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有的学生误以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头上,也属于自花传粉。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自花传粉的概念,并指出凡是单性花都不可能进行自花传粉。

建议教师要求学生在异花传粉植物生长开花季节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时要设置对照植株(即除未进行人工辅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况尽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过对比,才能看出人工辅助授粉的效果。

教学设计

重点:花的传粉方式;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征。

难点:对虫媒花和风媒花的观察和比较。

手段: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设计思想:

对于开花和传粉的概念,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了解,但并不一定准确,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对录像的观察和教师

初中生物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

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

探究一:什么是生物?

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观察

(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

(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观察的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鸟捕食鱼

牛在草地上吃草

大熊猫吃竹叶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

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野牛在晨光中呼吸

小鸟在呼吸-

鱼用鳃呼吸

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

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

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

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

含羞草

警觉的兔子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菜豆的生长

红狐的生长

6.传和变异的特性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

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人胚胎初期细胞群

一些单细胞生物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

生物的七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课后习题

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海葵B、恐龙蛋化石

C、电动狗D、珊瑚的骨骼

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

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大汗淋漓D、馒头上长“白毛”

5、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

A:应激性B:多样性

C:变异性D:遗传性

6、(2009威海)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教学反思

《认识生物》一课的实践,导入新课用时一分钟左右,然后进入自主学习阅读文本阶段。共计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我的观察,大多数学生只能读三遍,少数学生只能读两遍多一点。然后做练习题。做练习题这个过程两班情况差不多。从学生做题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文本仍然很陌生。对训练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迅速的找到相应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从文本寻找。

从而浪费了大量时间。在作训练单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自己完成并且能够有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如:恐龙化石为什么不是生物?学生能够回答出它不具备任何一种生命现象,没有一项生物的特征。不能吸收营养物质,不能生长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体内废物。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反应。所以说恐龙化石不是生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做到这一点已经充分证明了学生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在回答课后问题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它是不是生物的问题时,班级产生了分歧: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

争论的焦点就是“钟乳石在慢慢长大”。针对这个问题我主要采取了“导”而不是讲,让学生看课本中的图。引导学生明白“钟乳石在慢慢长大”和动植物的长大区别是溶岩的堆积,不是靠吸收营养物质长大。整堂课绝大多数学生都动起来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来。可以说效果远胜于原来的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教案 第3篇

一、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四、教学设计

1、什么是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2、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3、生物的特征: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4、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初中生物教案 第4篇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

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

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

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

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

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

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

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

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

(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初中生物教案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四、布置作业:生物实验报告册P10、13、16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初中生物教案 第6篇

教学目的

(1)理解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2)性别决定的方式

(3)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

教学重点

(1)染色体组型的概念

(2)xy型性别决定的方式

(3)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人类染色体组型的分组特点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教学过程

(一)染色体组型概念染色体的类型人类染色体组型分析

(二)性别决定的概念和类型

(三)伴性遗传

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规律

知识拓展

遗传病不同遗传方式的判断依据与方法

①先确定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

a.遗传系谱图中,只要双亲正常,生出孩子有患病的,则该病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遗传系谱图中,只要双亲都表现患病,他们的子代中有表现正常的,则该病一定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②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a.隐性遗传情况的判定。在确定是隐性遗传的情况下,就不要考虑显性情况,只考虑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很容易区分开)。这样就把问题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思维的头绪简单明了,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下面两点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

第一,在隐性遗传的系谱里,只要有一世代父亲表现正常,女儿中有表现有病的(父正女病就一定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第二,在隐性遗传的系谱中,只要有一世代母亲表现有病,儿子中表现有正常的(母病儿正),就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而必定是常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

b.显性遗传情况的判定。关于显性遗传的判断,也有两个特点可作为判断的依据。

第一,在显性遗传的系谱中,只要有一世代父亲表现有病,女儿中表现有正常的(父病女正)。就一定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

第二,在显性遗传的系谱中,只要有一世代母亲表现正常,儿子中有表现有病的(母正儿病,就一定不是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必定是常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

③不能确定判断类型

若系谱中无上述特征,就只能做不确定判断,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方向推测,通常的原则是:若该现在代与代之间呈现连续性,则该病很可能为显性遗传,若系谱中的患者无性别差异,男女患者各占1/2,则该病很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若系谱中的患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患者相差很大,则该病很可能是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它又分以下三种情况:

a.若系谱中的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则该遗传病更可能是伴x染色体的隐性遗传病。

b.若系谱中的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则该遗传病更可能是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病。

c.若系谱中,每个世代表现为:父亲有病,儿子全病,女儿全正常,患者只在男性中出现,则更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病(由只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

[练习]

1、为了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性,某医生向学员分析讲解了下列有白化病和色盲两种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设白化病的致病基因为a,色盲的致病基因为b,请回答:

(1)写出下列个体可能的基因型:ⅲ-8;ⅲ-10 。

(2)若ⅲ-8与ⅲ-10结婚,生育子女中只患白化病或色盲一种遗传病的概率是;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3)若ⅲ-9与ⅲ-7结婚,子女中可能患的遗传病是,发病的概率是。

2、下表是4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比较,请分析回答:病名代号非近亲婚配子代发病率表兄妹婚配子代发病率甲1:310 000 1:8 600乙1:14 500 1:1 700丙1:38 000 1:3 100丁1:40 000 1:3 000

(1)4种疾病中可判断属于隐性遗传病的有。

(2)表兄妹婚配子代的发病率远高于非近亲婚配子代的发病率,其原因是。

3.某家属中有的成员患有丙种遗传病(设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有的成员患丁种遗传病(设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见系谱图。现已查明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问:a、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丁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b、写出下面两个体的基因型ⅲ8,ⅲ9 。

c、若ⅲ8和ⅲ9婚配,子女中只患丙或丁一种遗传病的概率为;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

初中生物教案 第7篇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和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结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开花和结果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花的主要结构2、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说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习惯重点:概述花的主要结构,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难点:描述传粉和受精的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观察到的草履虫的形态结构,说明草履虫整个身体只由一个细胞构成。

(2)识别草履虫的细部特征,依据观察到的影像,把握草履虫的结构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认同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和资料分析,提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草履虫为例认同生物(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并初步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相适应。

(2)通过学习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热爱生物学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树立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植株的生长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2.锻炼观察、测量、解读实验数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关注一种植物的根的生长的过程,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学会记录数据、解读数据的方法;

2.学习收集信息、筛选信息、交流及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体验实验的艰辛与快乐,树立持之以恒的科学意志,领悟科学方法;

2.学会倾听与感受,提高人文素养;3.通过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难点:在探究实验中,耐心、细致、求实地完成测量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工作。

三、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本自己设计方案观察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做好观察记录以备交流。

2.教学课件:根尖生长过程的各部分细胞动态变化的多媒体课件、根尖的结构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贺知章《咏柳》诗歌,引出课题:展示古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说明这个咏春风绿柳的诗句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引出万千枝条及绿叶都是芽发育成的,从而导出本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

五、板书设计

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

1.分生区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2.伸长区的细胞增长,增加细胞体积

流动的组织——血液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初中生物教案 第8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浓度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2.了解水蚤的分类地位、生活环境、结构特点等;

3.掌握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到酗酒对人体的危害;

2.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初中生物教案 第9篇

(一)引入:人们常说:酗酒有害健康,这句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开门见山的引入,体现了关注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实验方案环节,教师稍作引导,突出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完善实验方案环节,师生互动,强调设计实验必须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设置对照原

则等,体现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实施实验方案:

选取实验材料环节,创建“材料自选超市”,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按需取材,充分体现学生开展实验的自主性。

实施实验方案阶段:注重实验细节,力求使得实验更加科学、准确:

①使用凹玻片,确保酒精能够充分影响水蚤;

②针对学生在计数水蚤心率过程中遇到的水蚤心率过快,难以准确计数的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了更为准确的“打点计数法”,大大提高了计数水蚤心率的准确度。

(四)整理、分析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汇报实验数据,师生互动,共同分析实验误差。同时,针对数据较多难以直接得出结论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折线图,化繁为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得出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准确、科学的实验结论。

初中生物教案 第10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身边的空气质量及空气质量的相关知识。

3.通过学习讨论,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知识,进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2.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明确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及防治。

三、教学设计目标和思路

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空气质量与人体健

康的密切关系,让学生关注空气质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资料”及利用课本资料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从中体会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特别是使学生明确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危害,进而树立环保意识。而对“当地空气质量”的教学,一方面组织学生课前进行调查,利用课上时间进行交流讨论来学习,另一方面则通过“空气质量日报”、补充资料来加以拓展,使学生增加对空气质量知识的认识。教学中设计“污染空气的主要因素”的讨论,旨在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多样性、严重性,进而为空气污染防

治的学习埋下伏笔;而让学生完成“倡议书”,主要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会,确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通过评比展出来宣传环保意识,服务社会,使全社会关注人类的生活环境,共同参与环境的保护。最后以诗的形式结束新课,可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便于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为学生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教学过程

师:前面学习了人体的呼吸,我们知道了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使外界气体不断进入肺部,又使体内气体不断排到体外。那么,你知道人每天呼吸多少次?又呼进呼出多少空气?(生感兴趣但又困惑。)

师:回忆上课内容,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生:16次。

师:对,那么16乘上每天的分数就可以计算了吧!同学们算一下。生;(计算)23040次

师:很好,如果每次呼吸500毫升,那么一天呼吸多少气体呢?生:(计算)11520000毫升(即11520升)。

师:人一天呼吸一万多升气体,可见空气跟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资料并思考。

投影:你知道吗?

(1)小明同学家在20xx年3月建了新房,于去年9月对新房进行了装修和油漆,可新房里住了没几天小明和爷爷就觉得身体不适,不久他俩就生病住院了。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2)清晨,当你行走在一片树林中,你会觉得空气特别新鲜,心情格外地舒畅,精神也为之振奋,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

(生阅读思考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油漆中的有害物质挥发到空气中,人把它吸入体内后而引起的。师:好。

生:小孩与老人的抵抗力较差,所以小明和爷爷生病了。

师:对!生病与抵抗力也有关。

生:装饰材料中也会挥发出有害物质,影响身体健康,从而致使他俩生病。

师:很好!有没有其他的看法呢?

生:是房间里没有通风透气,使有害物质不能及时扩散而造成的。如果让有害物质全部扩散后,再住到新房里就不会得病了。

师:有道理。那么第二题呢?

生:是因为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产生了大量的氧气。

师:对!

生:树林的空气里没有灰尘等颗粒,也没有有害气体。

师:很好。

生:植物能释放出一些物质,有的可以杀菌,有的可以使空气新鲜。师:对!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从上面的讨论学习中我们可以发现空气质量的好坏与人的身体健康关系很大。请同学们阅读课本“资料分析”

(1)(2)(3)并谈谈从中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代表发言。)

生:我知道了城市街道的空气污染较公园等园林处严重,所以交通警察的发病率比园林工人高。城市工业区的污染比非工业区严重,因而工业区的发病率就高。吸烟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十分严重,但吸烟的人数在增多。

师:你讲得很好。

生:我知道了呼吸系统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那是因为空气被不断污染,质量越来越差而造成的。

生:呼吸系统的发病率升高是因为空气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师:对!由以上事实我们不难发现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吸烟呢?同学们能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呢?

生:可能他们不知道吸烟的危害,或吸烟已经习惯了。

生:他们已经吸烟上瘾了,无法戒掉。

生:可能吸烟时有一种快乐的感觉吧。

生:吸烟是为了一些工作的需要,人际的交往或出于被迫无奈。师:你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但必须明确吸烟是危害健康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因好奇也吸过烟呢?请举手。

(有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师甚感惊讶但又很沉着。)

师:噢!我班有好几位学生也吸过烟呢!那么,请你们谈谈吸烟的感受与体会。

生:我吸了一口就吐掉了,吸烟很呛。

生:吸烟喉部难受,不舒服。

生:我吸了半口就咳嗽起来,呛人。

生:吸烟不仅呛人,而且熏得我流泪。

师:以上同学们讲出了自己的体会,谢谢你们能坦诚地告诉老师。吸烟不仅危害自己,同时也会影响他人的健康,所以同学们不能再吸烟。“

初中生物教案 第11篇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

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

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师:那么植物呢?也是出汗、排尿吗?请大家看I-5。

生:回答说:“植物通过落叶能带走一部分废物。植物也能通过呼吸排出废物。”

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并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看图I-7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它会合起来。”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例如,人用苍蝇拍打苍蝇,苍蝇会立即飞走。”

学生3回答说:“狗看到骨头就会流口水。”

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教师补充说明含羞草的叶子合起并垂下,其实是在保护叶片。让学生用手碰一下盆栽含羞草的叶子,亲自感受一下。继续说明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继续让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特性。

师:出示I-8在在生长的蘑菇和I-9种子的萌发图片,以及I-10图学生讨论。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说:“生物体可以从小长大。”

学生2回答说:“生物还可以繁殖。”

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从同学们的叙述中,不仅可以看到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一本领,还可以看出生物适应环境这一本领。另外生物也能影响环境。例如,植被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接着鼓励学生多观察生物,从而得出更多更新颖的建议。请学生思考: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特征?任举一种你熟悉的生物,它也有这些特征吗?生: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说:“有。例如,图片中的猎豹,它有情感,也要呼吸,也要营养,也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能力,遇到情况会声音来传递信息,也能从小长大并繁殖后代。”

二、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教师打出课本第6页的图片,让学生指出图中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哪个是生物,为什么?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物特征的。

师:教师小结:学完这节课后,你们该知道什么是生物了吧?

生:学完这节课后,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进行新陈代谢,有生老病死,有传递信息的本领,活动有规律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

师: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小生命,看到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

生:不是,它们都有生命。

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

生: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那些生命,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初中生物教案 第12篇

目的 认识气孔开闭的多种因素,学会用纤维素胶合剂制作标本的方法。

实验前的思考

纤维素胶合剂是常用的文具用品,利用它在叶面上留下的“印痕”,可以了解气孔数的多少,开闭情况。制成的薄片又可以长久保存。

材料器具

同种盆栽植物数盆;标签纸,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100毫升的小烧杯;纤维素胶合剂,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蒸馏水。

步骤

方法一 观察土壤干燥和潮湿的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1.在实验前一周,取两盆同种盆栽植物,分别标上A和B。给A盆植物浇足水;对B盆植物不浇水,并放在阳光下,使它处于干燥状态。

2.一周后,把A、B植株一起放在阳光下一整天后,从每株植物上摘下一张叶片,用纤维素胶合剂涂在叶的背面。20分钟后,胶合剂全部干燥。

3.从叶背面把薄膜剥落下来(见图),

把接触叶面的凝结层一面放在载玻片的上面,制成一张简易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开闭的印迹,填表。

方法二 观察植株在阳光和黑暗不同条件下气孔的开闭情况

用上述A、B两盆植物作实验材料,一同放在黑暗处,24小时后,用上述方法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并作镜检,填表。

方法三 植株茎部经不同液体处理后气孔的开闭情况

1.取4只小烧杯,编上A、B、C、D,分别注入0.5%甘油、0.1%硝酸钾溶液、0.1%乙酸适量、蒸馏水10毫升。

2.向每只烧杯内放入同一种植物的叶各一片,一起放在阳光下照射12小时。

3.取下各编号的叶,在它背面涂上纤维素胶合剂,干涸后,撕下,制成装片观察,并把结果填入下表。

注意事项

1.纤维素胶合剂必须涂得薄而均匀,等全部干燥后才能小心剥落。

2.要选择最清楚的部位制成装片。

分析和讨论

湿度大的盆栽植物由于水分供给充足,在阳光下气孔张开。在黑暗下,气孔微张;干燥的盆栽植物水分供给量少,在阳光下气孔微张,直至体内水分大量排出,发生萎蔫而止,气孔关闭。在黑暗下,气孔关闭。不同液体处理植株叶片,观察气孔开闭情况的实验结果同“甘油、硝酸钾、乙酸对植物萎蔫影响的验证”完全一样。

初中生物教案 第13篇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 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 动物标本1-2件;

3. 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展示盆栽植物和一个小机器人,说明它们的根本不同在哪里?

盆栽植物是生物。说明生物与非生物是有区别的。生物具有区别非生物的本质特征。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下面是讨论的大致内容: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物质

(1)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为动物提供了食物;

(2)寄生植物获取别的生物体中的有机物。如猪笼草、菟丝子、食人树等;

(3)动物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现成的有机物。如猫抓鼠吃;青蛙抓虫吃;狗吃肉;羊吃草等;

(4)细菌、真菌等分解枯枝落叶朽木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任何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物质。

2.生物需要呼吸

(1)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提供,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

量都是由呼吸作用提供的。

(2)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是呼吸。成人呼吸频率16-18/每分钟。

(3)鱼生活在水中需要大量滤水从水中摄取氧气。

(4)鲸每15-20分钟就要从水中冒出呼吸一次。

(5)水生的爬行动物有专门适应水中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如海龟它的肺能贮藏空气,

它的泄殖腔内有肛门囊,囊壁富有血管,可在水中呼吸。鳖喉部有粘膜形成绒毛突起,其上毛细血管丰富,水中气体可由此进入,可以10小时在水中不出来。

(6)水生植物有气道如藕的茎中有气道;水稻的茎杆是中空的可通气。

3.生物体都能繁殖后代

(1)许多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

(2)有些植物能产生秧子如白薯、草莓;小麦、水稻能分蘖;

(3)白薯、土豆能出芽。

(4)藻类、苔藓、蕨类能产生孢子,用孢子繁殖后代。

(5)细菌、草履虫等生物通过分裂生殖,产生新个体。

(6)许多动物通过产崽繁殖后代。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1)植物缺水会发蔫;水多了会涝。

(2)施肥少了长不好;施肥多了会烧苗。

(3)含羞草受到外界刺激会做出反应;捕虫植物有特殊的捕虫作用。

(4)植物有向光性、向水性、向肥性等。

(5)动物会捕捉食物逃避敌害等。

5.生物能将身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

(1)植物能够通过落叶带走一部分废物。

(2)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将废物排出体外。

6.生物能生长

(1)植物能由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2)小鸟由卵孵出长成大鸟。小孩能够长成一个大人。等

7.生物还会生病、衰老、死亡

(1)植物有生有死,植物会生病。

(2)动物有生有死,动物也会生病。

8.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等等。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一说什么是生物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研究、讨论、汇报、发言、补充发言等形式来完成。挖掘学生身边的事情,回顾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既是一个组织者又是一个参与者。可以展开思路,大胆去想。给每个学生参与创造了机会,因为发言的人多,信息广,给每个人的学习也创造了机会。 通过讨论和交流,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初中生物教案 第14篇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一、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四、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

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

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初中生物教案 第15篇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通过观察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二、学情分析

生理方面,这时的学生无论是身体形态还是生理功能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生理的发展必然会对心理产生影响,所以这时的学生往往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的说教感到厌倦等心理问题;生理的发展同样会对智力产生影响,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由于学生具有以上特点,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充分起到组织和带领的作用,采用民主型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通过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感知力,记忆力,情感力都有所提高,从而是学习成绩的到提高,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把握住人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段。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

【讲授】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这门课叫生物,到底什么是生物?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事物,大家能不能说出什么是生物?

大家可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举出一些事物,并说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 非生物?

(学生可思考,讨论并交流)

[讲授新课]

一、观察分析——什么是生物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的基本要求:

1、要有目的。

2、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及时记录。

3、有计划、有耐心。

4、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我们观察一段多媒体片段,大家边看边把画面中的生物和非生物分开记录下来,看谁记得最多,分得准确。准备好了吗?开始。

多媒体演示

学生:一边认真观看一边紧张记录。

教师:给予评价鼓励。

教师:你们是怎样把它们区分开来的呢?

学生:因为生物是有生命的。

教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有哪些特征。

二、知识迁移——生物的特征

教师:这是一只小鸟,我们看看小鸟有一些什么特征?再想想这些特征其他生物是不是也具有?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小鸟要吃东西,需要营养,人和其他动物也需要营养。

教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也需要营养吗?

学生:植物也需要,我们为植物浇水、施肥就是为它们提供营养。

教师:太棒了,请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生长。生物还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小鸟要呼吸,如果没有氧气会弊死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呼吸。

教师:很好!那么植物需要呼吸吗?

学生:要,小学自然课里讲菜窖里有大量的CO2,这就是菜进行呼吸时放出来的。

教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会吸收大量的CO2,释放大量的O2;而在黑暗的环境中正好相反。

学生:小鸟要排废物,人和其他动物也可以通过排尿、排汗、呼吸将废物排出去。

教师:植物吗?植物也出汗、排尿吗?多媒体画面。

画面上一棵小树,点击一片叶子,叶子变黄,叶片飘落下来,同时画外音。“落叶归根,我带着这点废物先走了”。

学生:哇,原来植物是通过落叶,也可以通过呼吸排出废物的呀。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用小鸟举例说明生物还有哪些特征。

学生:小鸟受到惊吓就会飞走。打苍蝇时苍蝇也会飞走。小兔听到声音会逃走。

教师:这些都属于应激性。什么是应激性呢?就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有的同学可能要问了,植物有没有呢?请看(出示向一侧生长的植物)这就是植物对光刺激作出的反应,向光生长。其实生活中经常见到——如果放在窗台或阳台上的花不经常轻动,就会长成这个样子。多数情况下动物的应激性比较明显。哪位同学还能举出植物应激性的例子?

学生:含羞草的叶子被碰到后,会合起来。

教师:非常好!生物体还有哪些特征呢?

学生1:小鸟会生蛋,蛋可以孵化出新的生命,生物体可以繁殖的。

学生2:还有生物体都可以长大的。

教师:对,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但是不同的生物繁殖的方式不同。有的植物产生种子进行繁殖,而有的植物却利用根、茎、叶进行繁殖,鸟类产卵繁殖后代,哺乳动物通过产仔繁殖下一代。虽然方式不同,但是生物体生生不息地生存下来,正是生物体具有生长繁殖的特性。

教师:接着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书上没有说到的特征。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生物都有一定的寿命,都会死亡。

学生2:生物还能够进化。

学生3:生物还能够进行遗传变异。

学生4: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师:从同学们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生物还有许多特征,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就能提出许多的问题,我们就会从中受益无穷。

三、总结反馈,提高能力

教师:我们讨论了这么多生命现象,大家一定能够利用这些生物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现在我们来做一下课后练习。

学生:讨论后回答。

珊瑚虫是生物,因为只有它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具有生命。而钟乳石和珊瑚是没有生命特征的,机器人也没有。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学完这节课后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了吧?知道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吗?

学生:生物体有共同的特征:需要营养,需要呼吸,进行新陈代谢,可以生长和繁殖,还有一定的寿命……

[课堂小结、盘点收获]

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么多的生命现象。体会到观察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认真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观察和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热烈的讨论可以拓展我们的思路,激发我们的灵感,让你迸出思想的火花。积极的归纳总结让我们得到了正确的结论,使我们的知识系统化。今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或多或少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希望每一位同学都积极的参与。用我们自然界中最聪慧的大脑学会学习,探索生物无穷无尽的奥秘。

[课后实践]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各小组为一个调查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设计好调查路线,认真记录你观察到的每一种生物,填写好调查表,完成学生实验册

下星期第一节上课检查,科代表在上课前把实验册收齐。

[练习反馈]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除病毒外,生物体均具有严整的结构

B: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C :生物体的严整结构是指拥有细胞结构

D: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

2、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

A:应激性 B:多样性

C:变异性 D:遗传性

3、“ 朵朵葵花向太阳”这种生物现象在形态学上称生物的( )在生理学上称生物( ),在生态学上称生物的( )。

A:应激性 B:适应性

C:遗传性 D:向光性

4、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

A、电动狗 B、恐龙蛋化石 C、海葵 D、珊瑚的骨骼

5、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 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 D、休眠的青蛙

6、某学习小组在讨论生物基本特征时,出现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生物都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B、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C、同种的生物都是一样的 D、生物对外界的刺激能作出一定的反应

7、从结构上说,除 以外,生物体都是由 构成的 .

8、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母鸡下蛋 B、雨后彩虹C、大汗淋漓 D、稻浪滚滚

初中生物教案 第16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绿色植物的叶片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生物探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绿叶在光照下合成淀粉实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学生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绿色植物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领悟“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三、材料用具

盆栽的天竺葵(或三角梅等绿色植物)、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酒、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打火机)、清水、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取一盆长势旺盛的天竺葵,对它进行暗处理两昼夜,再取多个黑纸片(根据学生实验的组数而定),对多个叶片的上下两面进行遮盖,并用曲别针进行固定。然后,把它放置到光下进行光照数小时后备用。

(二)导入

在我们赖以生活的生物圈中,有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这个大工厂就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设问:绿色植物是怎样制造有机物的?它们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光照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

(三)实验讲授

1、先找同学起来读一下本节课的目的要求,并对本节课的材料用具进行清点,然后播放《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视频文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这个实验的大体步骤和某些应该注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家们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激励他们努力获得与科学家结论相似的结果,在这节课中,可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模拟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不断深入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

2尝试做“小科学家”的愿望。

(四)实验过程

1、提前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将一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启发思考: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

2、在经过黑暗处理的天竺葵上选取1~2片叶子,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然后将这盆小白菜移到阳光下照射3—4小时。选取的叶子必须大小合适,颜色比较新鲜。

(启发思考:为什么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

3、学生按照下列步骤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1)、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启发思考:.取下遮光黑纸时,遮光部位与见光部位有明显差别吗?)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在本步骤的操作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酒精的量以能浸没叶片为准,三角架上垫上石棉网,大烧杯里倒入热水并加盖。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如果高度不够,可以在酒精灯下垫上书本,保证用外焰加热。酒精灯用完不能用嘴吹灭,应用盖子直接盖上。

(启发思考:为什么要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水中直接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

(2)、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放在培养皿中,滴加碘液。由于酒精的温度比较高,可以用镊子夹取叶片,避免用手直接拿烫伤手指。然后放入清水中来回晃,期间可以更换大烧杯中的水。直到水变得比较清为止。(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时叶片颜色有没有变化?)将叶片取出放入培养皿中,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滴加碘液,以免污染实验桌。

(启发思考: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注意: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强调应注意安全)(3)、观察实验现象:叶片光照部分便蓝。(4)、分析得出结论:

a.光合作用的产物之一是淀粉。

b.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五、总结(学生总结,归纳)

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教师需要进一步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词,加强理解记忆。

注意事项:

a.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实际是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有机物---淀粉。

b.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2~3天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淀粉消耗完全而便于实验。

c.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的目的是让该部分不见光,易形成对比,验证光与制造有机物的关系。

d.酒精要隔水加热,直接加热不好控制温度防止发生危险。

e.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4、整理实验仪器。

实验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分组讨论以上七个思考题。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完成这七个思考题,学生理解了每一个实验步骤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做实验时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淀粉遇到碘液会变成蓝色,所以学生能很容易的根据叶片颜色的变化而得出结论。在这里有的学生的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究性试验强调学生大胆置疑、主动参与、共同合作,在其中设置一些引导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初中生物教案 第17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性染色体类型,理解xy型性别决定。

2.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3.掌握色盲致病基因的遗传方式,色盲遗传的特点。

4.了解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对比、观察,xy型性别决定图解的分析,以及色盲遗传图解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原理的学习,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了解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与人类遗传病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理解该项法规的科学基础。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结合本课内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2.对学生进行识图能力和遗传图解的训练。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色盲遗传。

[解决办法]

以人的色盲为例了解伴性遗传。在教学中可把色盲遗传的四种主要婚配的遗传图解归纳成一个总图解,这样就把知识化繁为简,便于学生掌握色盲基因的传递方式,归纳色盲遗传的特点,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

[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

(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伴x显性遗传。

[解决办法]通过比较和练习有关习题,对以上遗传知识作一般的了解。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谈话和复习(注意启发式教学)。

五、教具准备

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板书内容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学生活动设计

1.授课前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进行色盲普查,并对色盲患者作家谱调查。

2.让学生在图中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的区别,认识性染色体的作用。

3.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4.引导学生动手写出色盲遗传的几种婚配的遗传图解,分析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5.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小结。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通过银幕显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是:

1.以xy型为例,理解性别决定的知识。

2.以人的色盲为例,理解伴性遗传的知识。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应在教学中体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

提问:生物界普遍具有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设问: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将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为什么生物有一些性状在遗传时会对雌雄后代的影响不同?比如,人类中的色盲病,往往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生物遗传的第三个问题: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讲述: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各种生物一般都有一定数目的成对的染色体。雌雄性别实际上是生物的一对差别明显的性状,受染色体的控制。

在银幕上显示“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课件。

提问:人的细胞中有多少对染色体?

在学生回答后补充一句:有23对同源染色体。

(图中男女不同的一对染色体在不停闪烁,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问:男女个体染色体组成中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回答后进行讲述:第23对染色体在男女间存在着差异,女性是,同型的,男性是xy,异型的,y染色体很短小。由于这对不同的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明显而直接的关系,所以把它叫做性染色体,而其它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无关,叫做常染色体。因此,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应是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

这时可让学生动笔在书中图63、图64下写出人的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种类和数目的组成情况。(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22对常染色体+)

讲述: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而这种性染色体类型叫做xy型。xy型性别决定在生物界中较为普遍,除了人以外,还有果蝇、马、牛、羊等很多高等动物以及色麻等植物都属于xy型性别决定。

那么,性染色体是怎样来决定性别的呢?

用计算机动态模拟“xy型性别决定的示意图”课件。

同时教师应作一定的讲述: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只能产生一种雌配子,含x染色体;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能产生两种数目相同的雄配子,一种含x染色体,一种含y染色体。当含x染色体的雄配子和含x染色体的雌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含,它就发育成雌性;当含y染色体的雄配子和含x染色体的雌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含xy,它就发育成雄性个体。

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先相互讨论,再回答。

问1:一位不讲理的丈夫要他的妻子包生儿子,这事实上办得到吗?

问2: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小结:受精的卵细胞将来发育成什么性别,取决于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的组成,由含x的精子与合x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雌性个体(人类是女性);由含y的精子与含x的卵细胞结合而成的受精卵将来发育成雄性个体(人类是男性)。后代的性别主要取决于雄配子的类型和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总之,后代是雌性还是雄性比例是1∶1。

性染色体还有一种主要类型是zw型,比如,鸟类,与xy型性别决定刚好相反。雌性的性染色体是异型的zw,雄性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zz。

过渡: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上都携带着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由于性染色体的组成在雌雄个体间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就与性别相联系,所以,生物有些性状对雌雄后代的影响就不一样。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

(二)伴性遗传

讲述:以色盲为例进行学习。

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因此,患者就不适合当司机,因为,交通信号是红灯和绿灯,无法判断是停车还是通行。全色盲极个别,在病人的眼里世界上任何物体只有明和暗的区别,根本看不到其它任何颜色,病人看彩电就象看黑白电视一样。

银幕显示色盲检查图,让学生自我检查。

设问:色盲基因是隐性的,它与它的等位基因都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这是为什么?

在银幕上显示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

指出:由于y染色体很短小,因此,在x染色体上位于非同源区段上的基因y染色体就没有,比如,色盲基因b和它的等位基因b就只存在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讲述: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

让学生在预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填写有关色觉的女性男性的基因型(五种),然后说出六种婚配方式。

讲述:在六种婚配方式中,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子女全是色盲,男性正常与女性纯合体色觉正常者婚配,子女色觉均正常。另外四种婚配方式,情况较复杂,需要很好地分析。

请四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四种婚配的遗传图解。(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亲代的基因型,学生接着写亲代产生的配子和后代的基因型。)

师生共同检查四位同学写出的遗传图解,

银幕显示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以上图解,共同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

讲述:如果第1例中的女儿作了母亲,她的丈夫是色觉正常的男子,这就是第2例了。

提问:第1例中的色盲男子与第2例子代中的色盲男孩是什么关系?(回答:外祖父与外孙的关系)

又问:色盲男孩的色盲基因是谁遗传的?(答案:外祖父)

用彩色笔勾画出xb的传递方向。并指出,外祖父的色盲基因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了外孙。这是色盲遗传的一个特点,即隔代遗传。一般地说,色盲这种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孙。(要求学生在书中p·186上勾画出。)

进一步问:在第2例中,后代患病的可能性多大?儿子患病的可能性多大(答案:1/4、1/2)。

继续分析第3例,提问:母亲色盲会有正常的儿子吗?

(答案:不会有正常的儿子。因为,儿子中的x是母亲给的,母亲的基因型是xbxb。)

分析第4例提问:女儿是色盲,可以肯定她的亲代哪一方一定是色盲?(答案:父亲一定是色盲。)

又问:儿子是色盲,色盲基因是父亲给的?还是母亲给的?(答案:是母亲给的。)

在学生回答了以上问题后,指出:色盲性状决不会由父亲传给儿子,父亲是把y染色体传给了儿子,而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父亲的色盲基因只传给女儿,不传给儿子。这是色盲遗传的又一特点。

再问:以上几种婚配的后代中,色盲患者是男性多?还是女性多?为什么?

(答案:色盲是由隐性基因b控制的,b与b这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xy,只要x染色体上有b基因,就表现出色盲;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必须两个x染色体上都有b基因,即隐性纯合体才表现出色盲,xbxb基因型的个体虽携带有b基因,但表现出色觉正常,所以男色盲多于女色盲。(要求学生在书中p·186上勾画出。)指出:男色盲多于女色盲这是色盲遗传的又一特点。

讲述:根据我国社会普查资料得知,我国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色盲发病率仅为0。5%,实际情况,也是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色盲患者。

色盲遗传与性别有关,是因为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要伴随性染色体而传递,而男性与女性在性染色体上的组成又是不同的,因此,色盲遗传就表现出与性别相关联,这种特殊的遗传现象叫伴性遗传。(伴性遗传的概念,要求学生在书中p182上勾画出。)

指出:色盲遗传病实际上是伴x隐性遗传病。

指着图中第4例讲,如果近亲结婚,后代的发病率达到50%。

讲述:近亲结婚,遗传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增高。比如,我国湖南大庸市偏远地带有三个“傻子村”,其中的汪家小村,全村共500人,有250人智能偏低,其中呆痴58人。

一般说来,在一个群体中,各种遗传病的患者尽管数量不多,但是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却较多。近亲结婚者,往往有些基因是相同的,子代中隐性纯合体出现的可能性增加,所以发病率比一般群体高很多。所以,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和质量,应坚决杜绝近亲结婚。可向学生打趣地说:在婚姻问题上,千万不能亲上加亲。

(三)总结、扩展

绝大多数生物的性别是由受精时遗传物质的组成来决定的,最常见的是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根据生物的雌雄个体间性染色体组成上的差异,性染色体又主要分为xy型和zw型两类。属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xy,异型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时能产生两种数目相等的配子,即x型、y型的雄配子,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只能产生一种x型的雌配子,在受精机会相等时,子代的性别比为1∶1。

由于性染色体决定性别,性染色体在雌雄个体间又存在着差异,因此,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行为必然与性别相联系。以人的色盲遗传为例,学习了伴x隐性遗传。伴性遗传与常染色体遗传是有区别的。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是隔代遗传,一般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外孙。第二、往往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第三、父亲决不传给儿子。

在伴性遗传中还有伴x显性遗传和伴y染色体遗传,比如,人类中抗维生素d佝偻病有伴x显性遗传,蹼趾及其它的轻微畸形是伴y染色体遗传,它们各有不同的遗传特点。

(四)布置作业

(银幕显示)

1.果蝇的体细胞有四对染色体,它的一个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应是[ ]

a.3对常染色体+xy

b.3个常染色体+x

c.3对常染色体+

d.3个常染色体+y

(答案:b)

2.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儿子,问再生一个白化病女儿的可能性多大?

(答案:1/8)

3.有一个男孩是色盲患者,除他的祖父是色盲外,他的父母、祖母和外祖父母色觉都正常,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过程是[ ]

a.祖父——父亲——男孩

b.祖母——父亲——男孩

c.外祖父——母亲——男孩

d.外祖母——母亲——男孩

(答案:d)

4.口答:为什么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五)板书设计

(逐一显示在银幕上)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二)伴性遗传

1.色盲遗传

(1)色盲基因隐性,位于x染色体上。

(2)三大特点:

a.隔代遗传

b.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c.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2.伴性遗传概念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它的遗传方式是与性别相联系的,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八、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银幕显示使学生明确本堂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的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

2.通过练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更好地理解伴性遗传概念,区别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从而比较完整地认识性染色体基因的传递规律。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1.与很多生物一样,人的性别由什么决定?女性和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有什么区别?

2.人类中的色盲和白化病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什么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方式有什么不同的称呼?

3.伴x隐性遗传有那些特点?

以上问题请学生一一回答。

讲述:在人类的遗传病中,还有一种血友病与色盲病一样,也是伴x隐性遗传。血友病患者血浆中缺少抗血友病球蛋白,所以凝血发生障碍,患者皮下、肌肉内反复出血,形成瘀血,在受伤流血时不能自然止血,很容易引起失血过多而死亡。

银幕显示例题1:

由于控制血友病的基因是隐性的,且位于x染色体上,以下不可能的是[ ]

a.携带此基因的母亲把基因传给他的儿子

b.患血友病的父亲把基因传给儿子

c.患血友病的父亲把基因传给女儿

d.携带此基因的母亲把基因传给女儿

(答案:b)

指出:血友病遗传与色盲病的遗传规律相同,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银幕显示例题2:

假若某一性状总是从父亲直接传给儿子,又从儿子直接传给孙子,那么这一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 ]

a.由常染色体决定的

b.由x染色体决定的

c.由y染色体决定的

d.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答案:c)

银幕显示例题3:

决定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r基因控制红色,r基因控制白色,一只红眼雌果蝇与一只红眼雄果蝇杂交,其后代不可能出现的是[ ]

a.红眼雄果蝇

b.白眼雄果蝇

c.红眼雌果蝇

d.白眼雌果蝇

(答案:d)

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遗传图解(要求写出亲代、配子和子代的基因型)。

银幕显示例题4:

下列对右图中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d.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b)

要求学生回答时说出判断的理由。教师再作以下分析:

系谱中出现明显的不连续现象,可判断为隐性遗传。假设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后代女儿不会患病,因为父亲正常。因此致病基因不会在x染色体上,应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银幕显示例题5:

女性色盲,她的什么亲属一定患色盲[ ]

a.父亲和母亲

b.儿子和女儿

c.母亲和女儿

d.父亲和儿子

(答案:d)

强调:女性色盲,她的父亲一定是色盲,她的儿子全是色盲。

银幕显示例题6:

杂合白色公牛所产生的精子中,同时具有y性染色体和黑色基因的精子占[ ]

a.1/2

b.1/4

c.1/6

d.1/8

(答案:b)

先让学生思考,再讲解:白色基因和黑色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与xy染色体自由组合,能产生4种比例相同的精子,因此,同时含有y染色体和黑色基因的精子占1/4。(含黑色基因精子的可能性是1/2,含y染色体的精子占1/2,两种均含的则占1/2×1/2=1/4。)

银幕显示例题7:

下图为某个色盲家族的遗传系谱图,色盲基因是b,请回答:(图中□表示男正常,○表示女正常,表示男色盲,表示女色盲。)

(1)11号的色盲基因来自于1代个体中的______号。

(2)在这个系谱图中可以肯定为女性携带者的一共有______人,她们是______。

(3)7号和8号再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机率为______。他们极易生出病孩的原因是______。

(4)6号的基因型是______。

(答案:(1)2号(2)4人、ⅰ2ⅰ4ⅱ7ⅱ10(3)1/4、近亲结婚(4)xbxb或xbxb)

(三)布置作业

教材p·189中的复习题1、2、3、4。

九、参考资料

1.不同生物性别决定的机制有所不同大多数生物性别决定于性染色体的差异,主要分为xy型和zw型两种,少数生物取决于体细胞染色体的倍数性。比如蜜蜂,未受精的卵发育成雄性个体,受精卵发育为雌性个体。极少数生物的性别决定于个体发育所处的内、外环境条件。比如:温度变化能改变性别发育的方向,某些蛙类为雌体,xy为雄体,但若蝌蚪在20℃下发育,子代一半为雄性,一半为雌性,在30℃下发育,则全部为雄蛙。

2.血友病患者寿命较短最多能活到22岁。血友病因症状严重,病人生育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几乎没有致病基因纯合型的女性患者,血友病患者基本上全都是男性。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初中生物教案(热门17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初中生物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