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集锦5篇)

作者:edditor12023-01-14 10:41:30116

作为教师,一般都要编制教案 ,教案的编制对我们掌握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是很有帮助的。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抓住典故,感受词人对率军北伐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的仰慕赞叹之情。

2、知人论世,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体悟他英雄报国无门的悲壮之感。

教学方法:

知人论世,涵泳品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题入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是地名,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镇江,沿长江。对面是扬州的瓜洲,有句诗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一水,就是长江。北固亭,在北固山上,临长江。20xx年,我在镇江参加教师培训,在远处看到了北固山与北固亭,轮廓一如教材插图。

(生看插图,描述插图)山巅有亭翼然,草木郁乎苍苍,半空沙鸥翔集,江中百舸争流。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

怀古,对古人之事的追溯,发自己的情思。怀古诗词一般什么样的模式?

写景咏史抒怀(板书)

二、简介作者

辛弃疾是什么人?(南宋词人)他还是位武艺高强,侠肝义胆的英雄。

(材料)公元1162年,23岁的辛弃疾受北方起义军首领耿京的委派,从山东济南赴建康(今南京)面见宋高宗,联络共同抗金之事。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他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投降金朝,起义军已溃散,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深夜突入有五万之众的金兵军营中,生擒张安国,策马飞奔,星夜渡江,直到建康,将叛徒交南宋朝廷处置。

设疑:就是这样一个能在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宛如探囊取物的英雄,南渡之后的人生是怎样的呢?看一看他登上北固亭,发出的慨叹就知道了。

三、探讨登高

(插曲)我顺便问一下,为什么诗人词人登上高山,登上亭台楼阁,也就是登高,就会吟诗作词写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那么我要问一句,古人为什么要登高?为了望远。这只是原因之一。

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它特殊的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就要登高。古代天子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最常提及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可见,最初的登高有浓重的宗教意义。后来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成了文人们一种消遣。

登高的时候人往往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古人讲过一句话,登高者必自卑。为什么登高者会自卑呢?因为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生出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世说新语》里有一个王海的人,他登上高处以后感叹我由来不悲,今日直欲悲,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就很自然地感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如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那么辛弃疾在登上了北固亭有此愁思与慨叹吗?

四、文本研析

1、请同学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情感,并分别找什么地方是写景、咏史及抒怀的内容。

2、检查朗读情况及对课文的大体把握。

3、以典故为切入口,研析课文。

北固亭引发了辛弃疾的无限遐思,他究竟想到了什么呢?(许多历史人物)

是的,在自己的作品中,借助一些经典的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或情感,这种手法叫用典。这首词最突出的'特点是用典(板书)请同学找出词中所用的典故。

板书:

典故一:孙权

典故二:刘裕

典故三:刘义隆

典故四:佛狸祠

典故五:廉颇

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

(1)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句用了关于孙权的典故。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顺序应是什么?(无处觅英雄孙仲谋),请问,作者为什么要倒装?(一是音韵格律,二是强调孙权是个英雄)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他的对手曹操有赞美他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有下一个疑问,三国时的英雄很多,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等都是英雄,为什么只提孙权呢?(京口是孙权的地盘,当年的东吴与南宋王朝很类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孙权北拒曹操,赵宋王朝偏安临安。对孙权的赞叹,也对统治的指责,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板书:渴望英雄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个典故给了你怎样的感觉?表达了什么感情?(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率军北伐英姿飒爽)刘裕与前面写到的孙权有什么共同点?(一事业都在京口起步,二是都勇敢面对强敌,三是都建立了伟大的功业。)板书:展现英雄

(3)下片用刘义隆北伐的典故。刘义隆是个好个好大喜功的人,他的北伐战争的特点是什么?(草草)其结果?(仓皇北顾)作者用刘义隆的典故想说明什么?(反对草率出兵)草率出兵的后果是什么?(烽火扬州路金人就在对面的,当年的扬州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宁静美好不在了,眼前是狼烟与铁血!)板书:反对草率出兵

(4)再看下一个典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给你什么感觉?

(人们在祭祀,鼓响鸦鸣,场面热闹)那么,当时佛狸祠在谁的统治之下?(金人统治之下)是谁在那里热闹?是金人,还是汉人?(应是汉人,暗示汉人早已适应金人统治,安于现状)作者这样写到底想表达什么感情呢?(气愤,对老百姓的气愤,不对,应该忧虑,作者担心,如果再不抓紧北伐,那么北方人汉人的人心都会改变了。这个典故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板书:主张抓紧出兵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最后一个典故,大家怎么看这一典故?作者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但廉颇的结局如何?(没有被起用)作者呢?(也没被起用)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凭谁问这一慨叹!这个典故露出了作者的满腔悲愤。板书:一腔悲愤

(6)每学一个典故,通过分析促读,让情感充分表达。

五、读文总结

1、读课文。我们面对辛弃疾能做些什么呢?板书:为君去英雄泪

2、800多年以后的今天,有无数人在怀念着这位旷世奇才辛弃疾!网上有一个专为纪念他而设的网站,标题叫: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纪念馆。这六个字足以体现他一生的落寞而悲壮的爱国情怀。有一位在清明节在该网站留言如下:

怀稼轩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英雄千古,荒草无残碑/

曾记否,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匹马渡江/

叹此生,千古忠肝义胆,报国欲死无战场/

追往事,今不见/

我共君,醉明月/

说剑,论诗,醉舞,狂歌/

用我红巾翠袖,为君去英雄泪/

君醉里重揩西望眼,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为稼轩而作

一身胆气剑如虹,

沙场点兵却成空。

金戈铁马清风醉,

泣留诗行今人诵。

六、课后作业

背默全词。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第2篇

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属于“历史的回声”专题,这一专题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复习。

1、预习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

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材料在课前一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4、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入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设计说明:由刚学过的豪放词派代表苏轼的作品引入学习另一位豪放词派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并能与复习旧知衔接起来。)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2.课件投影,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被迫隐退,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弃疾一心雪耻复国,而韩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课件投影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四、教师范读或播放课件录音朗诵,疏通文字。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表达什么心愿?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

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上阕: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赢得”能否用“落得”来代替?

明确:比较体会强烈的讽刺意味;“仓皇北顾”(想象这一场景),匆忙而慌张,回头看着北方向南逃跑,突出并讽刺其可悲的结局。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林升的《题临安邸》就这样写道: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卞州。”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参考: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5.小结。

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六、把握词人情感,指导诵读。

1.本首词上下阙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字,朗读时韵脚要读得响亮,其后又有稍长停顿。

2.诵读时必须保持豪壮的基调,读出对古代英雄的仰慕、慨叹之情,读出年老但壮心不已的豪情以及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愤懑。尤其是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此句乃全文主旨所在。要读出词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不能把它看作是悲观语或怨语。

(此设计是让学生掌握一些诵读的要领,并能在诵读中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①

表达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

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

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情感显露形式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

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此设计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对比阅读

〈声声慢〉〈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进一步认识婉约派和豪放派区别。

项目分类 婉约词 豪放词

写作内容、对象个人身世 社会风云

叙述口吻 弱女子 士大夫

关注范围 都市风情 社稷抱负

表达方式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诗作视野 局限(小) 开阔(大)

诗作风格 委婉蕴藉 刚硬强健

诗作作用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总结: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 " 词为艳科 " 、 " 诗庄而词媚 " ,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 " 以诗为词 " 、 " 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 " 故为豪放不羁之语 " ,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七,归纳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八、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仰慕英雄慨叹难觅

孙权、刘裕 报国抱负讽刺朝廷

刘义隆借古讽今批评告诫豪迈激越

佛狸祠今昔对照隐忧愤懑深沉悲壮

廉颇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第3篇

指导思想:

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在赤壁怀古中认识了一个旷达豪迈的苏轼,观大江滚滚东流,浮想联翩。想到了当年的赤壁之战,想到了雄姿英发,勇猛儒雅的周瑜,更由此想到自己的不如意,而发出的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那么同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登上京口的北固亭后,又会作何感想呢?

(请大家读诗)

作家作品: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文学家。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峣、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tuōzhograve;u)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66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写的一首感怀词(怀古诗)。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六十六岁时。当时韩侂胄(tuōzhograve;u)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一次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上阕:(两典,两人)孙权,刘裕。

孙权: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

刘裕: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遗风都被雨冲走了,风吹散了)。斜阳草树(稻草堆),寻常巷陌,人道寄奴(刘裕小名)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Q: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A:(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Q: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A:(“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表达了(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

Q:上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A:抒发了作者对前人先辈的崇敬,仰慕,向往之情,同时也对讽刺了现在宋氏的昏聩。

上阕,作者抒发的是思古之幽情,抒发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借古人先辈之事,来讽刺宋室昏聩kuigrave;。

下阕: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应得仓皇北固。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典故:(三典,两人)

刘义隆:(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佛狸祠:(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佛狸祠曾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联系烽火扬州路,由可堪回首引出)

廉颇:词人以廉颇自况,既有渴求他人来问,洋溢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抒发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作者是四十三年前,即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chuograve;银胡录,汉箭朝飞金朴姑。”(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

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辛弃疾: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多么像。

郭开说(新皇帝)大小便失禁解了军职跑到魏国。(忠国忠君之人)和其有相似之处。,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三层意思:

1.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

2.旧事和现在发生的事,对比。表明名俗安于异族统治,而国家坐视不管。

3,自己和廉颇一样,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空有满腹壮志,但壮志难酬。

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以古喻今。

2.不同点:

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第4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词大意。

2、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关键典故的含义和及其作用。

3、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通过圈点勾画法加之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学会各个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2、难点:体味词人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愿望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自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然而有些人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本文作者就是这样,他有一颗爱国之心,凭一己之力,挽救家国山河。让我们感受民族气节,体味赤诚之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文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关键字词的读音和词义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2、再读文章,理顺诗词的大概内容和结构层次。

明确:上片惋惜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赞美率军京口北伐的刘裕;下片讽刺了刘义隆冒进误国并表明自己要向廉颇学习的态度。

(三)深入研读

问题1:辛弃疾登北固亭,极目远眺,想到孙权和刘裕,寄托了什么情怀?

明确1:孙权曾在京口守国御敌,成就霸业。现如今却“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寄奴曾在京口起事北伐,曾经“气吞万里如虎”。作者借两位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问题2: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明确2:教师渗透时代背景——统治者抗金准备不足,想要仓促北伐,急功近利。作者此时人微言轻,不被重用,一腔热血只能流于悲叹。作者此时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典故,是在借鉴历史,来说明: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问题3:作者最后引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明确3:当政者昏庸无能,又有小人挑拨,作者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作者以廉颇自况,表明自己虽然老去,但依然有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四)拓展延伸

同一类型的文体作品的拓展,进行对比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将自己和英雄人物进行对比,抒发出年华渐去、壮志难酬的感慨。

(五)小结作业

1、小结:梳理板书进行小结。

2、作业布置:首先,熟读并背诵诗文;其次,学生可以将诗词转译为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第5篇

教学目的:

1、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2、能够感词人所感,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3、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法、品读法、推敲法、比较法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深厚独特的艺术魅力。

2、预设情境法,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验意境美的魅力。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准备:

一、查资料,了解作者及与作背景,并制成卡片

二、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三、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创设情境。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 青山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白发渔樵江楮上 / 惯看秋月春风 / 一壶浊酒喜相逢 / 古今多少事 / 都付笑谈中”

听完歌曲,品读苏词。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

(1)拿出预习卡片,熟悉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揣摩作者的情感。

2、运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范读

3、学生齐读

4、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1)说说你对这首词的感受

(2)提出你不能理解的词句

5、教师小结

这首词是苏轼游赤壁古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

三、赏析上阕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阕,讨论完成下表: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2、请学生试着用尽可能优美的语句把写景部分的语句再现出来,体会诗歌的意境

滚滚东流的长江汹涌奔腾,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搏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3、面对壮美的赤壁景观,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活动在这里的英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曾经在此的英雄。

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一声断喝长坂坡上的猛张飞,方天画戟无人能敌的俊吕布,运筹帷幄,世所难当的诸葛亮。

(1)学生自由朗读下阕,思考问题,完成下表,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

(2)学生思考:对周瑜的追述是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感情基调的矛盾实际反映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

“人生如梦”,人生是短暂的,虚幻的,又何必执着?

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表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

教师:

4、总结全文

内容:感怀、写景、咏史、抒情

基调:昂扬、感奋、豪迈、苍凉

全词写景、怀古、抒怀,三者完美结合,浑然一体。

四、拓展延伸,比较提高(可作为课下作业)

1、阅读比较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差异

(1)投影显示《雨霖铃》

(2)教师用俞文豹《吹剑录》中的文字总结:

婉约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扬柳岸,晓风残月”;

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2、有人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说说当代青年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观。

(这是个拓展性话题,不在于形成统一的结论,而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集锦5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