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
作为人民教师,经常需要撰写一篇好的讲义,而讲义是进行教学的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向量作为一种基本工具,在数学解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向量知识,可以解决不少复杂的的代数几何问题。《空间向量数量积及其应用》,计划安排两节课时,本节课是第2课时。也就是,在有了平面向量数量积公式,空间向量坐标表示,以及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基础知识之后,本节课是进一步去认识、掌握空间向量数量积的变形公式,然后,围绕着空间向量的几何应用展开讨论和研究。
通常,按照传统方法解立体几何题,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作图能力,学生往往由于这些能力的不足造成解题困难。用向量处理立体几何问题,可使学生克服空间想象力的障碍而顺利解题,为研究立体几何提供了新的思想方法和工具,具有相当大的优越性;而且,在丰富学生思维结构的同时,应用数学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空间向量的数量积公式及向量的夹角公式;
②运用公式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有关问题。
能力目标:
①比较平面、空间向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转化的能力;
②探究空间几何图形,将几何问题代数化,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②通过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体会数学美的魅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向量数量积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将几何问题等价转化为向量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向量运算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采取启发引导、形数转化、反馈评价等方式;
学法:体现自主探索、观察发现、类比猜想、合作交流等形式。
三、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的调整:基于教材中主要是运用向量夹角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所以,首先让学生掌握教材所要求的基本面;其次,鉴于向量兼容了代数、几何的特色,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发展前景,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向量法”的优势,安排了两个分别运用向量的“代数运算”和“几何运算”来处理空间几何问题的典型例题,为解决空间的度量、位置关系问题找到一种新方法,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渠道。以下,是我制定的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类比猜想,探求新知、公式运用,巩固提高、回顾小结,整体感知、课外探究,激发热情
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
给出问题一: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E=EA1,
D1F=,如何确定的夹角?
[设计意图]:问题的给出,一时之间可能会使学生感到突然,但预计应该会让他们联想到平面向量的夹角公式,由此作一番类比猜想,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处理过程]:
设问:平面向量的夹角问题如何求得的?
是否可将平面内求得两向量的夹角公式推广到空间?公式的形式是否会有所变化?
学生活动:回顾平面向量数量积、向量夹角公式及其坐标表示;类比猜想,认识空间向量的夹角问题。
(二)建构数学:(板书)
对于空间两个非零向量
(三)公式运用:
1、问题一的解决:
①学生活动:解决上述问题。
②.变式运用:已知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
AE=EA1,D1F=,求BE、FD所成的角?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立几法、向量法来解决几何问题,并注意区分两个向量夹角与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夹角。
[处理过程]:(由以往教学实践,部分学生可能想到用传统的几何方法)
设问:如何用向量方法求BE、FD所成的角?
(引导学生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得B、D、E、F的坐标,进一步得到的坐标,最后代入空间向量夹角公式…计算得出的向量夹角是钝角,而异面直线成锐角。)
[评价]:
①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由向量的夹角来解决,可见,解决立体几何的有关问题时,方法并不唯一。在此,可以比较向量法和几何法,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
②两个向量夹角与两条异面直线间的夹角是有区别的。
2.问题二的探究:
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90°,
AC=1,CB=,侧棱AA1=1,侧面AA1B1B的
两条对角线交点为D,B1C1中点为M。
(1)求证:CD⊥平面BDM;
(2)求面B1BD与面CBD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立几法、向量法的尝试,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运用向量法的优越性。
[处理过程]:
①学生活动:让学生先试行用传统方法解决问题,估计不少学生会感到有一定困难。
[设问]:类似于上题做法,能否用向量法解决这一问题?
②学生活动:进入思考讨论
③相互分析交流——达成共识:
(i)证明线面垂直可转化为证线线垂直,进一步转化为证向量间的垂直,即向量的数量积等于零;
(ii)求二面角的平面角,转化为求那两条与二面角的棱垂直的射线所成的角,在此,可构造两向量(提醒其方向,及向量始点的自由、不唯一性),然后求其夹角,从而解决问题。
④解题过程:
[评价]:“传统解法”需作辅助线,有时不易作出;而使用“向量解法”,程序化强,便于操作,求解的关键在于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基本原则:使图中尽可能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这样便于用坐标表示相关的点及向量),然后利用坐标系确定各相关的点及向量坐标,再借助向量坐标运算法则及公式,无需添加辅助线,即可达到解题的目的。
3.小结,利用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中有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板书)
(1)适当地构建空间直角坐标系;
(2)用坐标表示相关的点、空间向量;
(3)进行空间向量的运算;
(4)体炼共性,转化为几何结论。
(四)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相互交流。
(五)课外探究:
(这是2000年高考题)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的
底面ABCD是菱形,且∠C1CB=∠C1CD=∠BCD=60°,
当xx的值是多少时,能使A1C⊥平面C1BD,请给出证明。
[设计意图]:这是2000年高考第18题第3小题,是个探索型问题。把它放在这里,一方面:在高二阶段,接触到高考题,学生的兴趣颇高,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解题中,再次让学生感受到:单纯用立体几何知识解答较繁,而利用向量法去思考,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从而大大降低了求解的难度,同时亦可激发他们不断求知、不断探索的欲望。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引入:
问题一的解决:
课外探究:
空间向量数量积、夹角公式:
问题二的解决:
布置作业:
用向量解几何题的步骤: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学生活动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空间。例题内容的安排上,注意逐步推进,力求使教师的启发引导与学生的思维同步,顺应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另外,课外探究题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拓展探索的余地,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和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一、教材分析
本节《浮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上节《浮力》,知道浮力的产生及其大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较扎实,已经学习了系统的力学基础知识,刚学过浮力产生的原因及阿基米德原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知识面广,学习习惯较好,自学能力较强。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应用实验归纳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随着实验的总结、拓展,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正常思维潜能,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究,搜集整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知识要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从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理解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选种诸方面的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六、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七、教学仪器:烧杯、水、橡皮泥、乒乓球、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一)新课引入
实验:乒乓球在水中下沉、悬浮、上浮、漂浮。分析受力情况。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A、当物体浸没时:
*F浮 *F浮>G物物体上浮: *F浮=G物物体悬浮 B、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二、应用: *1、轮船的原理 *排水量 *2、潜水艇 *3、气球和飞艇 1、课外思考并推导:物体的浮沉可以用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定吗? 2、思考:物体的浮沉状态完全取决于什么?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就是要改变什么? *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二、1、探究:造船比赛 *1、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回答:它是下沉还是上浮?。 *2、怎样使整块橡皮泥漂浮在水面上? *你采用办法是。 *此时橡皮泥的重力变了吗?是什么力变了? *3、总结出轮船的原理: *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体积,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最终使F浮=G船,浮在水面。 * 练习: 1、排水量为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 所装货物共重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N, 如果河水密度为1.0×103kg/m3,船排开的河水的体积 是m3。(取g=10N/kg) 二、2、潜水艇 潜水艇浸没水中后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重力(向水舱充水或排水)来实现沉浮 二、3、气球、飞艇是采用什么办法升空的? 用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的. 一、物体浮沉的条件 A、当物体浸没时: F浮 F浮>G物物体上浮: F浮=G物物体悬浮 B、当物体漂浮时:F浮=G物 二、应用: 1、轮船的原理 排水量 2、潜水艇 3、气球和飞艇 作业:P100,1、2、3、6做在书上 P100,4、5做在本子上。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57页及相关的练习题。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57页的内容,是在学了6、7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金色的秋天后进行教学的。大家知道,新教材中的“用数学”,类似于老教材中的应用题。通过“用数学”教学,既要求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又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4、教学重点: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教学难点:学生学会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说教法 这节课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三、说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学习后再进行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同桌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依据这节课的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为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要求,这节课的程序安排为: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的小动物,它们生活的很愉快,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它们在干什么呢? 谁想来说一说。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可是,小动物们在玩耍时,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在我们就一起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吧! 出示课题:用数学。 (设计意图:课一开始教师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与小动物一起走进“美丽的大森林”,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心理准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学习例1)仔细观察画面,你看到些什么? 生:我看到了草地上原来有9只小鹿在吃草,后来走了3只。 师:你们观察的很仔细,一共有9只小鹿,老师把它表示出来?(课件出示:大括号和9只。)谁来在说一说这个大括号表示什么呢? 2、师:那你能帮助小鹿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请先自己想想,然后举手说发现的数学问题(原来有9只小鹿,跑掉了3只,还剩几只?) 草地上还剩几只鹿?(课件出示:?只) 3、师:你的问题提得真好。你们仔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同桌互相讨论一下怎样进行计算。 师:哪个同学说一说怎样进行列式? 生:算式是:9-3=6,草地上还剩6只鹿。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多叫几个学生来说一说)。 那么还剩几只呢? 4、师小结: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这么快就帮助小鹿解决了问题,你们真了不起。老师真是太高兴了。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而又蕴含数学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本环节的教学要发挥学生个体潜能,寻找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过渡:看大森林的小白兔来了,它在干什么呢?(原来在采蘑菇)它遇到了什么问题? 1、提问:看着这幅画面,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蘑菇图) 在学生提出:“左边有6个蘑菇,右边有2个蘑菇,一共有几个蘑菇?” 谁知道这个小问号问什么呢? 生:一共是多少个蘑菇? 师:谁能把这个问题再说一遍呢? (多让几个同学说,不断指导完整地说出图意的条件和问题) 2、师:同学们真不错,会把这个问题说得这么完整。那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一说你的想法? 你还能在列出一个算式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同学们很会思考问题!说的也非常好。老师真是太佩服你们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提高学生了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课件出示:白鹅图和猴子图 1、师:你们帮小白兔解决了问题,他高高兴兴的来到小河边,看,它看到了谁? 师:原来是一群可爱的大白鹅。这里也有数学问题呢?老师看谁的眼睛最亮,发现什么了?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指名两各学生汇报) 自己试着列出算式。、交流算法。 2、5只大白鹅高兴的上岸了,它们看到了一群猴子,请你仔细观察,你会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集体交流。 3、练习十二的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展台展示优秀作业。 说一说:企鹅图为什么第一幅用“减法”,而第二幅用“加法”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这一节课有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并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五)板书设计 8和9加减法的应用 9—3=6(只)6+2=8(个)8—3=5(只) 五、小结收获,渗透联系 师:这节课我们帮小动物解决了很多的问题,也收获了许多知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希望同学们能够善于观察,动脑思考,做一个有心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说反思: 本节课是在前面看图列式及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和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因此本节课我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年龄特征,我整节课以故事来贯穿。如学习小鹿图后,我以小白兔采蘑菇引出并教学了蘑菇图,之后,我又结合白鹅图和猴子图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用处又巩固了新课,同时我还设计了生动有趣的“小竞赛”练习,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数学魅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吸引并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因此,整节课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异常兴奋,同时也掌握得较好。 但在练习中,我发现仍有个别学生出现对所求问题还是理解不透,把问题作为条件去减,所以今后的教学中是应反复强调对图意的理解和说明。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好处,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潜力,在学生操作、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潜力。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潜力。 4、透过“圆的直径、周长的变化,圆周率不变”的探索,对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结合我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圆的周长公式 【说教学难点】 对圆周率π的理解 【说学具准备】 每四个学生一组 1、直径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的圆片各一个 2、直尺一把 3、细绳一条、两根长31.4厘米的细铁丝 4、实验表格 5、计算器 【说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议、电脑 【说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培养创新意识 1、电脑演示:有甲、乙两学生争论。 甲说:“我脑袋大。” 乙说:“我脑袋比你在大。” 师:“如果你是裁判员应如何评判,两人才能都服气?”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甲生:“看谁的脑袋大。” 师:“如果看不出来怎样办?” 乙生:“把头放入水中,看谁的水面上升得高谁的头就大。” 师:“十分好!很有创意。” 丙生:“用绳绕头一周,测量绳的长度。” 师:“你的办法很有新意,我们的头近似球体,横切面近似于圆,你用绳子测的长度(线测方法),就是脑袋的横切面的周长,谁的周长大谁的头就大。这天我们共同学习“圆的周长”。师板书圆的周长的定义。 二、动手尝试操作,探求新知 1、动手尝试操作 (1)组织学生四人小组用绳测量直径是1厘米和2厘米的小圆的周长,并把测量的结果填入实验表格。 圆的周长c(厘米) 直径d(厘米) 周长÷直径(c÷d) 1 2 3 4 (2)组织学生讨论,除了用绳作测量工具外,还有什么办法能测出圆的周长。 讨论后得出:也能够把圆放在尺上滚动一周,来直接量出它的周长(滚动方法测量),把圆对折进行测量(折叠法)。 (3)用滚动的方法测出直径是3厘米、4厘米的圆的周长,并填好实验表格。 2、探索规律 (1)师将填好的实验表格在实物投影议上出示。 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变化,比值不变,都是3倍多一点。 (2)思想教育 师:“任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都是3倍多一点,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圆周率用字母π(读pai)来表示。其实,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约1500年前,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他的这一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早一千年。π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过程中通常取3.14。 教师用绳的一端系一粉笔头,手拿另一端,绕动绳粉笔头在空中“画出一圈”。 师:“像这个圆你能用线测和滚动的方法量出它的周长吗?” 生:“不能”。 师:“这说明用线测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是有局限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找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呢?” (3)推导圆周长公式 师:“从公式看出,明白什么条件能够求出圆周长?” 生:“直径、半径。” 师:“如果圆的周长已知,怎样才能求出圆的半径或直径?” 三、圆周长公式的应用(尝试练习) 1、出示例1 学生尝试练习,找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讲评。 2、完成例1下面的“做一做”。 3、出示例2 学生尝试练习,找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讲评。 4、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5、第8页练习二的1、2、3题。 四、再次尝试操作、第二次创新 1、求出人脑袋的横切面的半径 (1)利用桌面上现有的测量工具,透过计算,怎样求出你脑袋的半径? (2)四人一组互相合作,动手测量,计算时可利用计算器。 (3)将运算的结果对全班公布,并说明理由。 2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圆,谁的面积大 (1)组织学生将长为31.4厘米的铁丝折成正方形和圆形,比一比谁的面积大? 师将折好的正方形和圆形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得出结论“圆的面积较大。”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饭店的桌面一般都设计成圆形的,而课桌设计成长方形的桌面。把讨论的结果讲给同学们听。 五、全课小结 1、这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资料? 2、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师:“这天我们透过测量学习了圆的周长的求法,而且我们还明白了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较大。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如何求圆的面积”。 六、作业 第9页练习二中的第9、10、11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圆的周长 c=πdc=2πr 例1、一张圆桌面的直径是0.95米。这张圆桌面的周长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生板演)3.14×0.95 =2.983 =2.98(米) 答:这张圆桌面的周长约是2.98米。 例2、一个圆形水池,周长是37.68米。它的直径是多少米? (生板演)解:设水池的直径是X米。 3.14×X=37.68 X=12 或:37.68÷3.14=12(米) 答:水池的直径是12米。 一、说教材 《圆的周长》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二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线图形,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圆的认识”,这些知识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记住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⒉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测量方法和圆周率的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情感目标: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事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对圆周率的认识。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采取直观演示法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渗透转化思想。利用动手实验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圆周率,并推导出圆周长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接着运用自学辅导法,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培养“说”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启发诱导法”层层设疑,给学生造成思维冲突,从而“逼着”学生去思考、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关系。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组交流。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5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利用“课件”演示唐老鸭和米老鼠在公园里跑步的情景。瞬间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说明:他们刚刚跑完一圈,就争吵起来了,都说自己跑的路线长。那么,到底是谁跑的路程长呢?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求唐老鸭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样求?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提问:如果要求米老鼠所走路程,实际就是求圆的什么呢?从而引入课题:圆的周长(板书) 可是,圆的周长现在我们还没有学,无法算出米老鼠跑的路程,我利用这个问题设下了认知障碍,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引导探索新知 ⒈直观感知,认识圆周长。 我让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先摸一摸圆,初步感知圆的周长就是圆一周的长度。然后通过电脑屏幕上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再次感知了“圆的周长”后,我设计了2个问题:围成圆的这条线是一条什么线?学生回答“曲线”(板书)我又问: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学生回答“圆的周长” (板书),最后问学生: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吗?揭示圆的周长概念(并完善板书)。培养了学生把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语言,更增强了学生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并形象理解圆周长的意义。 揭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后,我以一个实物圆,问学生可以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引导学生说出用绳子绕圆一周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并演示 “绳测法”让学生观察。接着又问:“你还有其他方法测量吗?”引出“滚测法”,并观看课件演示,教师指导操作要点,充分认识了圆的周长。 ⒉揭示矛盾,产生探索新知欲望。 我利用课件出示“摩天轮”图片,以及(演示)小球的运动轨迹甩出一个圆,显然,用刚才的“绳测法”、“滚测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的欲望,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⒊操作实验。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分成3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层次:观察猜想。 (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 第二层次:验证猜想。 我让学生同桌合作,先测量,再填表: 圆的周长(cm) 圆的直径(cm) 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cm) 通过测量,指名学生汇报,并板书一组由学生测量、计算出的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比值”,并逐一把这些比值写在黑板上。3.18、3.17、3.15、3.14、3.19,(板书)让学生观察数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层次:演示课件 对于学生的发现,我并不急于表态,而是演示用“滚测法”测量圆的周长的动画过程。进一步突出“3倍多一点。 得出:任何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通过以上这3个层次的教学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⒋介绍圆周率 ①首先介绍“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并介绍π的读写法。 ②其次介绍“周髀算经”这本书和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③最后指导看书P63页第一自然段,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⒌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根据圆周长与它的直径关系,通过思考学生独立地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或C=2πr(板书)。这样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6.实践运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知识。如何运用我们本课所学的知识呢?我安排学生解决以下3个问题。 ①第1个问题:你现在能求“摩天轮”的周长了吗? ②第2个问题:你会求这个“圆”(演示)的周长了吗? ③第3个问题:你能解决米老鼠和唐老鸭的争议问题吗? 学生利用周长公式很快就解决了课前所无法解决的3个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体验成功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三)初步运用新知 在学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乐时,我又安排了3道习题:进一步巩固新知,形成熟练技能。 1、判断题。 (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对圆周率的理解) 2、看图题。 3、求半圆的周长 由于本课是“圆的周长”的第一课时,所以这3道题的安排以基础练习为主,适当补充了提高练习。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圆的周长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自己小结本节知识,使学生对圆的周长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重点。 (五)课后作业 布置了一道课后习题:过了一个星期,米老鼠和唐老鸭又在公园里见面了,这一次米老鼠沿着红色的大圈跑,唐老鸭沿着蓝色的两个小圈跑,这一次到底是谁跑的路线长呢?要求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完成。 围绕米老鼠和唐老鸭再次跑步问题,进行课后讨论,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首尾照应,并使整堂课在温馨的故事中开始,在故事中结束。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的周长》。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并初步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也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教学圆的周长可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知道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4、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公式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方法。 5、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6、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发和学法: (一)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多借助实物演示,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 (二)本节课主要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猜想。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三)本节课围绕教学重难点运用了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愿意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自主探索,建立模型;解释运用,深化知识;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激发兴趣。2、认识圆的周长。3、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激发兴趣。“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广泛”,根据本节知识认识新概念抽象的特点,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显示小灰驴和小花驴赛跑激趣引入,揭示课题。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习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2、认识圆的周长。让学生拿出圆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说一说圆周长指的是那部分?通过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心理学实验证明,“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掌握,理解的标志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揭示圆周长概念。 3、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在揭示了圆周长概念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圆形物品,并汇报结果,再说说自己测量的方法。线绕法、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指导操作要点。这就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的理解。 师甩动系着绳的瓶盖,形成一个圆,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很明显用刚才的线绕法、滚动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这就引起了认知的冲突,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这部分分为四个环节:1、猜测。2、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3、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4、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1、猜测。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观察这些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帮助学生掌握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精神得到培养。 2、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破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中。通过测量,汇报。学生观察数据,通过对比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同概括。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参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板书。再介绍π的读写法。最后结合画像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阔学生的认识视野,增强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 4、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引导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推导圆周长公式 C=πd 、C=2πr,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三)解释运用,深化知识。 这一程序我主要从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开放练习及解决课始问题等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促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小结中,不仅关注了本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的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随想 本节课设计以我校的教研主题为导向,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按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理念,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引出学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深刻起来。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直观认识圆的周长,知道圆的周长的含义;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利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圆周长测量方法和圆周率的探索,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和形象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的伟大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说教学重点: 能利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说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 说教学准备: 课件,直径不同的圆,细绳,软皮尺,直尺,计算器。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位老朋友了。(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相信大家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很多的了解了,我不让大家介绍了,老师要问同学们两个问题。” 1、什么叫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什么有关? 学生思考后回答:围成长方形四条边长的总和叫长方形的周长,围成正 方形四条边长总和叫正方形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和宽有关,正方形周长和边长有关。 (课件出示圆形) 师:“你对圆形有哪些了解?” 学生能说出圆的各部分名称,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对称轴就是圆的直径。 师:那什么是圆的周长呢? 生:围成圆一圈弧线的长度总和叫圆的周长。 师:那你还想知道哪些圆的知识呢? 生:我想知道圆的周长和面积。 师:这节课我能满足你们的一个愿望,我们一起来研究的是圆的周长。 (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周长的测量(自主发现、动手操作) 师:利用准备的学具,测量一枚一元硬币的周长,看哪位同学的方法最准确? 学生说出三种方法:绳测法、滚动法、软皮尺测,学生边说边进行演示。 2、圆周与直径的探究 师:在刚才的操作中,我们用绳测、滚动的方法都能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绳测、滚动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太麻烦,有时也做不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种既简单又能准确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大家想一想圆的周 长与什么有关系。生“直径。”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系?圆的周长跟直径是否存在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3、小组合作探究圆周长与直径、半径的关系。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分好了四人小组,现在要小组合作了,老师希望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先听清楚要求再动手去做。 小组合作要求: 1、利用手中的学具测量物品中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 2、把测量的数据填入记录单中,用计算器算出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几倍。(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观察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师:哪个小组先汇报?先说说你们采用的方法,再说结果。生:绕线法。生:滚动法。 学生汇报几组数据,教师板书。 师: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组说说?生:圆的周长÷直径=3倍多一些。 师:打开数学书,我们自学83页知识来了解。 学生自学了解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在计算的时候只取它的近似值。 (板书:圆周率π)课件出示补充祖冲之小知识窗 早在1500多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3.之间。这是当时计算出的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比国外科学家的发现要早1000多年。师:看完这个小知识,你有什么想法?生:祖冲之真伟大,我们的祖先非常的有智慧。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我们更应该发扬光大。师:圆的周长怎么求呀?生:圆的周长=直径×师:板书C=πd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生:C表示圆的周长,d表示直径,π表示圆周率, C=πd师:如果知道半径,应该怎样写?生:C=2πr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三、实践与应用 1、一面圆镜的镜面直径是40厘米,在它的边缘镶嵌着一根金属条。这根金属条的长至少是多少厘米? 2、求圆的周长 (1)r=6 (2) r=10 (3) d=5 3、校园里有一颗大柳树,我想知道柳树的直径,你们有什么办法吗?同学们课下求一求。 四、教师小结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四小节轴对称图形。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前面所学的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 3.教学目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可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3)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教材和连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4.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5.教学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四、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五个主要的教学程序是: (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五、说课过程: 第一、观图激趣、设疑导入。 1、(出示两幅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哪一幅图比较美?哪一幅图不美?为什么?通过观察学生发现:这幅图不美。(教师手举不美的图画)因为这幅图的左右两边大小不一样?有没有办法使两边的图形画成一模一样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通过让学生观察色彩鲜艳的蝴蝶图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第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电脑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P121的枫叶、蜻蜓、天平三幅图) (电脑操作)通过观察得知:这些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等。 (通过观察,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教师进行演示操作、指导学生学习。) 第三、演示导学、形成概念。 1、(电脑演示)并让学生同步进行模仿操作。先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把它剪下,再把纸打开,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折痕两侧的图形完全重合,从而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认识对称轴。 (教师板书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电脑形象的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2.(电脑出示练习)当学生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些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观察判断,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第四、动手操作、加深认识。 1.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和找出对称轴,(投影出示P122页的方格图)让学生把学具中的图形剪下来,折一折,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检查学生能否运用新知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2、让学生折一折之后,汇报结果。 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重点指导折圆的对称轴。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就是本圆的直径。 (在操作中,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找对称轴,运用电脑演示练习1的1一6题。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第五、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一、)综合练习。 1、游戏。全体起立,每人做一个姿势,从正面看左右两边是对称的。再请三人上台表演。 2、抢答;观察周围哪些事物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3、判断: 生活中不仅有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我们所学的数字、字母和汉字中也有一些可以看成轴对称图形。 (1)下面的数字或字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123456789 ABCDEFGH (2)像这样写法的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口工用中由日直水清甲 (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可以看出中国的汉字是非常美的。谁能举例说出哪些汉字可以写成轴对称图形吗?) (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4、配乐剪轴对称图形比赛。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彩色纸用对折的方法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然后贴在白纸上。并把剪得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让大家欣赏。) 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图形较美?为什么?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竞赛,目的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调节;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轴对称图形的美。) 5、观察并说出下图的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A与A、B与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否相等? (这题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归纳小结。 设问:今天学了什么? 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怎样判断轴对称图形? 什么叫对称轴? 怎样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新课后的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完整认识。) 现在能把两侧大小不同的蝴蝶图画成一模一样吗?(教师拿着新课引入时的不对称的蝴蝶图) (前后呼应,解答课前疑难,目的是检查学生活用知识的情况。) 全课小结:这节课,我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附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条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十一册分数、百分数、比的综合应用练习课 2、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理清分数、百分数、比之间互为相通的数量关系; 2)学会辨析分数、百分数、比之间互为相通的数量关系进行编题、解题,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3)沟通分数、百分数、比之间互为相通的数量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联想理清数量关系,并学会辨析数量关系进行编题、解题。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整堂课始终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 1、自主探索,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寻求解答思路和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整堂课的设计,时时考虑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个领路人。并注重到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和交流,做到互相评议,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发展练习,再巩固练习和应用练习,层层递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游戏——用四个数字让学生展开联想,激活课堂气氛,做好思维铺垫。 (二)展开: 1、出示: 男生: 女生: 2、说明:这表示某一个班的男生、女生的人数统计图。谁能说说这幅图中男生、女生之间的数量关系吗?(提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说) 3、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学生个人发表意见——小结:同学们的表现很好,这些关系差不多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分数、百分数、比的关系。 4、你能不能加入一个条件,提出一个问题使他成为应用题呢? 生说——辨析——修正——练习 5、变换条件和问题再行练习。 (三)拓展练习 请把下题划线句子改变说法(不改变题目意思)并用多种方法解答: 养鸡场鸡比鸭多2/7。鸭有140只,鸡有多少只? 一、说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的,同时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因而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说学情分析 因为六年级学生正在经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究、猜测验证、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理解公式中的固定值“π”是如何得来的。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五、说教学准备 一套多媒体课件、若干大小不同的圆片、一把直尺、一根绳子、一个计算器 六、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把上海世博会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在创设情境时,我把城市地球馆中的地球模型“蓝色星球”介绍给学生,顺其自然地提出本节课的数学问题:同学们,我们可以把“蓝色星球”最大的横截面近似的看做一个圆,那么对于这个巨大的圆,你怎样求出它的周长呢? 【设计意图:上海世博会这个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突破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热情和渴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个别同学会想到以前学习周长的一些知识,以小见大,既然求大圆的周长没有好办法,那么我们可以找一些较小的圆,来求他们的周长。这时,我会及时地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你的想法为同学们打开了智慧之门,老师真为你高兴!”如果没有同学想到这一层,我会帮助他们回想以前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不正是把长方形的操场联想长方形的纸片,从而启发学生用小圆代替大圆来解决问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1)让学生熟悉圆的周长的概念。 因为有以前的知识做铺垫,因此让学生自己先指一指圆的周长,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2)测量圆的周长。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几种方法,再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此时,我及时巡视,调查学情,如果有的学生没有想出办法,我会在这个环节渗透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那就是有困难向书本请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无形中渗透了自学的方法——向书本请教。】 2、合作交流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方法,或者讨论有疑问的地方。这时,我会作为一个参与者融入到他们的交流中去。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旨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交流、质疑,实现思想的碰撞与思维方式的互补,也使学生逐渐养成学会倾听的好习惯,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会“取”和“舍”,即学会分析。】 3、汇报展示 (1)有的学生用一根绳子把圆片绕一圈,然后捏住两端,把绳子撑直,用直尺量出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2)还有的学生在圆上的任意一个点做个记号,并对准直尺的零刻度,然后把原片沿着直尺滚动一周,直到这个点又和直尺重合,这两点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教师点评:你们的方法都很巧妙,都是在用直尺直接测量周长不方便的情况下,化曲为直,转化成一条线段,再测量出这条线段长度的同时也得出了圆的周长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学生的展示,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此时,教师质疑,这些小圆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那么“蓝色星球”最大横截面的周长,再比如赤道的长度,还能用以上这些方法吗?显然不能。 【设计意图:再次把学生带回课堂伊始的情境中,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 4、猜想验证 (1)观察多媒体课件:分别以五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作为直径,画出了五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①小组合作 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两人合作测量直径,一人用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第四个人把相关数据按要求填入下列表格中。然后看看有什么发现。 周长直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1号圆片 2号圆片 3号圆片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提倡学生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猜想,然后再根据猜想进行验证。】 ②学习“圆周率”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的圆计算出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实际上,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通常我们称之为“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我们只取它的近似数π≈3。14。(板书:圆周率,π≈3。14) (3)渗透数学文化 教师介绍《周髀算经》中与圆的周长相关的内容以及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然后请学生谈谈想法。 【设计意图:数学文化的渗透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推导公式 学生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用字母表示为C=πd,教师追问如果已知半径呢,学生会想到C=2πr。(板书公式:C=πd,C=2πr)这时教师顺势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使学生灵活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分析理解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的大豆和40公顷玉米。大豆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60÷100=3/5 40÷100=2/5 这里的3/5和2/5是什么意思? 2、60:40=3:2 你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一些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教学例题2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1) 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说说:要分配什么?3:2是什么意思? (2) 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 (3) 交流 (4) 用分数怎么解答? 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100×3/5=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100×2/5=40(公顷) (5) 用归一方法怎么解答? 3、归纳小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怎样解答? 4、学习例题3 (1) 小组尝试解答检验 (2) 全班交流、反馈 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二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棵 (3) 例题2和例题3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巩固练习与检测 1、水果店运来桔子和梨共840千克,梨和桔子的重量的比是3:2,桔子和梨各重多少千克? 2、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7,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3、教材53页的2、3题 四、小结(略) 五、作业:练习十三的第一、二、五题。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学生接触不确定现象。结合“抛硬币”游戏过程,体会落地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是不能事先确定的`。进而通过“摸球”试验,体会有的试验结果是一定发生的,有的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是可能发生的。 教学目标: 1、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不是确定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二、说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通过观察法和动手实验法。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初步体会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教师)生活中有些事情的结果无法确定,所以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二)探究新知 例1、例2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则是确定的。因此,可以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教学例1时可以让学生先猜“抛一枚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朝上?”“亲自抛一抛,验证猜想,最后用“可能是正面,也可能是反面”来描述这一现象。 教学例2时,可让学生依次摸球得出结论再进行分类。 例3应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进行分析和推理,最后列举出这场足球赛的3种可能结果。 教学中注意有序地列出随机现象的所有可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猜想、分析及推理能力。 (三)课堂练习 课堂活动及练习题1、2、3。 (四)布置作业、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鲁教版)六年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圆锥体积》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例五、相应的“试一试”及“练一练”。 2、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及其应用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课时内容。让学生学好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按照实验、观察、推导、归纳、实际应用的程序进行安排。 3、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能正确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⑵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4、教学目标: ⑴知识方面: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学会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求圆锥的体积; ⑵能力方面:能解决一些有关圆锥的实际问题,通过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观察比较能力; ⑶德育方面: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渗透转化思想,培养交流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5、教、学具准备: ⑴教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 ⑵学具准备:让学生分组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若干对,准备一定量的细沙。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学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比较、思索,才能更加深刻地领略到知识的真谛。因此,我在设计教法时,根据本节几何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1、实验操作法。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学生已经认识圆锥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实验: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用空圆锥盛满沙后倒入等底等高空圆柱中,发现“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利用实验法,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发挥桥梁和启智的作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从而逐步从具体的操作过渡到内部语言。 2、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三法优化组合。几何知识具有逻辑性、严密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做实验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比较法、讨论法、发现法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假如这句话中去掉“等底等高”这几个字还能否成立,并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重要意义,得出结论:不是所有的圆锥体积都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加深了“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说学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还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讲求教法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实验转化法 有些知识单凭解说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在奥秘。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时,我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做好操作的准备,也就是各自准备好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一对,一定量的沙;其次,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点;第三,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比较、发现、总结。这样,通过实验操作推导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合作、概括归纳等能力。 2、尝试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本节课在学习例五时,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自己去发现、总结、归纳,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 ⑴出示圆柱: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⑵出示圆锥:如果想知道这个容器的容积,怎么办? 2、教学例五 ⑴引导观察:这个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估计一下: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⑶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估计? ⑷分组验证;引导学生用适合的方法进行操作验证。 ⑸交流:说说自己小组是怎么验证的,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⑹讨论: ①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个圆锥的容积是这个圆柱容积的三分之一,那能不能说圆锥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应该怎么说才准确? ②那怎么算出这个圆锥的容积呢? ③推导出圆锥体积的公式(师板书)。④如果已知r和h圆锥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计算?如果已知d和h圆锥体积公式怎样计算? ⑺完成“试一试”。 3、巩固练习 做“练一练”。 4、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今后注意?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 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 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 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习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式方程的应用》。我将从“学习内容定位、学习目标认定、重难点确立、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具体如下: 一、学习内容定位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式方程的应用》是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6.3分式方程中第三课时内容。它是分式方程解法的延展与最终归宿,也是本章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从知识的掌握来看,本节课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和运用;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它将为研究数学问题提供研究思想与方法,利用分式方程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是中考必考内容。在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作用重要,意义重大。 二、学习目标认定: 1、知识目标:指导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过程,学会从题中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面对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运用所学数学方程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在互动合作学习中发展能力,强化方程思想应用意识。 三、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审题、寻找等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分式方程的数学模型。 2、学习难点: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审题设元、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正确解答。 四、学情分析 在初一时,学生就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明白遇到实际问题可以列方程解决,但分析问题能力、审题能力、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依然影响学生学习。上一节通过学习“分式方程”的解法,使学生会解分式方程,理解了增根的含义,会检验分式方程的根,为继续学习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奠定了基础。 五、教学策略 1、难点突破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从不同角度展示找出的等量关系,在交流中质疑、在质疑中辨析、在辨析中统一认识,掌握寻找等量关系的一般方法。 2、学法分析 让学生根据教材和教师提供的预习学案先进行自我探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探究心得与疑难问题,在质疑辨析、互动交流中归纳总结,纠错矫枉,达成共识,实现学习目标。 3、教法分析 (1)情境互动法:整节课始终围绕“分式方程的应用”这条主线,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分式方程,体验解题过程,学会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 (2)点拨指导法:在学生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点、易混点、疑难点以及学习中应注意事项、方法规律、适时点拨,进而达到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将讨论交流推向高潮、引向深入。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通过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门面房出租信息,引出要学习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学情调查、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组织大家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3)合作探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纠错矫枉,感悟寻找等量关系,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点评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时,教师对如何寻找等量关系进行点评,强调易错易混之处,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5)达标检测、这既是学生对分式方程的理解和应用,也是方程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以达到检测学习效果的目的,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6)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吸收、内化整合,初步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查缺补漏,促进学生整体提高。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会正确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的关系;知道负数都小于零,正数都大于零。 2、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会用正负数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出示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 师:这是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猜猜看,这时的气温可能是多少度?(指名口答) (评:以温度引入负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猜温度”既能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究 1、认识温度计 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借助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多媒体出示温度计图)你了解温度计吗?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温度计上有两种计量单位:一种是摄氏度,一种是华氏度。我国统一使用摄氏度。 师:[多媒体出示标有沈阳温度读数(零下20℃)的温度计]谁能读出图中沈阳的温度?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指名口答) 师:(多媒体依次出示读数为零下22℃、零下18℃的温度计图)这时的温度又是多少呢?你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吗? [评:认识温度计是本环节的教学要点,而正确地读出温度计所示的零下温度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零下20℃、零下22℃、零下18℃的对比练习,既突出教学要点,又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2、教学例1。 (1)教学正、负数读写法 谈话:同学们,咱们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在气温上有很大差异。当沈阳还是千里冰封的世界时,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又是多少呢?咱们一一下。(多媒体出示三幅温度计图:沈阳零下20℃;南京0℃;海口零上20℃)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能看出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吗?你能说说怎样看出来的吗?你还能得到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小组讨论、指名汇报交流。) 师:沈阳和海口的气温一样吗?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吗?(学生记录后,展示、交流。) 师:数学语言需要交流,交流就要符号统一。(展示并板书-20℃、+20℃)这是科学家规定的记录方法。 讲解:“-”是负号,“+”是正号,要写得小一点。-20℃读作负二十摄氏度;+20℃读作正二十摄氏度。+20℃也可以简单记作20℃。 (2)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标有吐鲁番盆地某一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图:零下9℃、零上27℃)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吗?[指名反馈,教师揭示 (板书):-9℃、27℃] [评:通过练一练,既可以使学生更为准确、熟练地掌握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又为引入例2起到过渡作用。]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师:吐鲁番盆地的早晚温差非常大。人们常这样来形容:“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与它的地理特征有很大关系。(出示例2: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2)教师讲解“海拔”的含义。 (3)你能用以上的方法表示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板书:8844米、-155米) (4)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说一说分别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黑海海拔高度是-28米。 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拔是-11034米。 (评:两道例题两个层次,例1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负数,并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例2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根据例1中温度的表示方法,类推出海拔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一详一略,一扶一放。) 三、抽象概括,沟通联系。 1、揭示概念。 师(指板书):这里有许多数量,如果把它们的单位名称去掉,就得到一个个的数。你能把这些数分分类吗? 师:像-20、-9、-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你还能说出几个负数吗?能说得完吗? 像+20、27、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你还能说出几个正数吗?能说得完吗? 揭示课题(板书)。 2、介绍负数产生的历史。 (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九页“你知道吗?”) 3、认识0与正、负数的关系。 师:你认为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理由是什么?(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结果) 0与负数比、0与正数比,大小有什么关系?(指名回答) [评:揭示正负数时,让学生经历“具体——抽象(由具体数量抽象出数)”的过程,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让学生列举正、负数,可以初步感知正数的个数和负数的个数都是无限的。]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一第四题) 2、你知道这些温度吗?读一读。(教科书练习一第五题) 3、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多媒体出示地图,闪烁温度:石家庄﹣5℃、长春﹣10℃、杭州5℃、桂林10℃)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后,比一比这几个城市温度的高低。) 4、小明的一则。 今天天气很热,大约有10℃。好多爱美的女士为了避暑都打上了遮阳伞。 我跟着爸爸来到他上班的冷食加工厂,一进加工车间,感到凉飕飕的,估计温度大概有-15℃。爸爸打开冷柜,马上有一股寒气袭来,我猜冰柜里的温度大约有8.9℃吧。 回来的路上,碰到了同学,我们就聊开了。洪军说:前几天,他们全家到泰山旅游,爬上了海拔﹣1545米的山顶;晓玲说:他们全家去了连云港,听说连云港海的最低处是海拔34米呢! 这则中有些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你能找出来吗?你知道怎么改吗? [评:以的形式展示数学内容,既贴近生活、新颖有趣,又有利于联系实际、培养数感。] 五、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你有哪些收获,分享,好吗?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课外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搜集一些可以用负数表示的数量。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特点: 简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在引导学生创造的基础上,教学正、负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联系生活感知正数和负数意义相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人感到简洁、明快。 贴切。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经验。老师注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活动。使得学生乐学、深思,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始,老师让学生猜测沈阳大雪时的温度;接着自然地将温度计引出,并让学生自主交流温度计的有关知识;既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人感到真切、自然。 充实。数学重在思考。认识负数时,借助温度计和海拔,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负数、理解负数,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经历了“感知——探索——建构——应用”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增强认识,落实目标。使人感到实在、高效。 和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老师注意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例如:“你了解温度计吗?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你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吗?”、“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你有哪些收获,分享,好吗?”……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人感到轻松、流畅。 一、教材 (一)说教材 《反比例的意义》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2页例3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教学了成正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例”知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用它解决一些简单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教学时先复习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二)说教学目标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基于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反比例的特征,能够正确判断反比例关系。 (四)说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首先通过对正比例的复习,直接导入新课教学,揭示课题(成反比例的量),例3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三种量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在教师的引导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然后进一步抽象概括反比例关系式:xy=k(一定),接着运用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反比例,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 (五)说教学具准备: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改变传统的填压式教学模式,把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放手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出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采用引探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2、在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不仅能形成正比例关系,而且还能形成另外一种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量关系的另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出示课件。 高度(厘米)302015105 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 体积(立方厘米) 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本题与教材第39页例1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表中的两个量是高度和底面积。 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 (4)计算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乘积一定。 小结:那我们就说水的高度和体积成反比例关系,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提问:高底面积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板书:高×底面积=体积) (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6)、比较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课件出示成反比例的量改变规律的图像与成正比例的量改变规律的图像 设计意图:比较思想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的数学思想方法,比较是把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分析,综合而后肯定它们之间的同异,从而得出必定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成反比例的量》是继《成正比例的量》一课后学习的内容,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似之处,比较合实用比较法。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相似的内容,可以从知识的差别中找到同一,也可以从同一中找出差别。帮忙学生把新知识深化拓展。 (三)巩固练习。 1、生活中,哪些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举例说一说。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3、完成第43页做一做。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时你要提示大家注意什么?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说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圆的周长”是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圆”的第四节内容。“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学是以小学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为认知基础的,是小学中“圆的认识”的内容的深化,也是今后进一步研究圆的面积、的基础。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圆的周长,能用滚动、线绕等方法测量圆的周长。 2、在测量活动中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3、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能运用圆的周长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周率和圆周长公式的探究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探究过程 四.说教法和教学手段 1.本节课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讲授法为辅的教学方法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学法 1.本节课采用学生自带学具,动手操作实验,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2.学具有:圆形物体,绳子,直尺,两把三角尺。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学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两只蚂蚁分别绕正方形和圆形跑一圈,猜猜那只蚂蚁跑的路程长? 估计学生通过思考后会回答:“只要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就可以了。 由于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已经会求,那么圆的周长怎么求呢?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教学课题:圆周长的求法。 (二)探究课题,发现新知 1.你能测出圆的周长吗?同桌动手测量。 汇报测量方法。归纳“化曲为直”的方法 2、观察猜想 接着,教师设问:“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那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 教师再出示一组大小不等的圆。 估计学生通过观察后会回答:“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直径越长,圆的周长也越长。” 接着,教师继续设问:“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呢?” 通过正方形与圆形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猜想不是什么空穴来风,而往往是通过已知事物与未知事物的比较而产生的。 2.操作实验 为了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是否存在倍数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们小组合作,用绳子、直尺等工具将已经准备好的物体的周长和直径测量出来。通过测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测量,让学生亲身体会周长和直径的测量方法。 测量结束后,通过观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介绍圆周率和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科学家的无限景仰。 之后,再介绍π的一个重要性质,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如今的π已由计算机计算到了1,241,100,000,000个小数码。但计算时我们去它的近似值π≈3.14 3、推导公式 根据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你能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 (三)实际应用,熟悉新知 完成课本练一练 通过圆周长公式的正用、逆用,使得学生内化了公式,掌握了新知,并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思想。 (四)学习小结,自主评价 本节课以两个问题收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体会到了什么?” 通过小结,让学生们各抒己见,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以此来点明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线索,突破了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蚂蚁问题引入课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整个探究圆周率的过程以“探究发现”为线索,让学生体会到了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即观察猜想,操作实验,证明猜想,反思质疑。 最后,精心设计由易到难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同时,又渗透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思想。 七.说板书圆的周长(C) 测量:滚动法绳测法(化曲为直) 规律: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公式: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C=∏d 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C=2∏r 八.以后需改进的地方: 1、小组合作落到实处。 2、课堂中激励语与应多一些。 3、掌握好课堂时间。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孩子们对分数的运算有了一定的掌握,计算能力的日益提高,也使得孩子们有更深一步探求的欲望,因此,利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开展本节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掌握简单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基本技能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基本思想目标:在充分利用教材情境引导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建模、迁移等数学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树立能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掌握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确定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通过以下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的成功和愉悦。 1.观察发现法,通过观察电脑课件中国王的故事的演示,突出单位“1”这一重要知识点。 2.尝试发现法,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互相讲解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自己去列式,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3.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画线段图,感受文字与图形的转化统一。 4.最后运用概括总结法让学生概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及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实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程序安排如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引导学生“说” 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国王给大臣出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你能来解决吗?皇宫里的水池是有多少桶水组成的?”学生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这个问题实际的解决方法引出根据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从而引出例题。 第二环节:帮助学生“悟” 解决第一个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分下面四个步骤进行。 1.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所涉及到的量。 2.根据题目中的已知量,寻找其中的等量关系式。 3.尝试绘制线段图。 4.根据等量关系式尝试列试解答。 以上四个步骤都是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前提下,然后指名汇报,同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出完整的过程,最后让学生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 解决其他问题 如果说解决第一个问题由教师的扶到学生的悟,那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完全做到放,让学生通过自己刚才的发现,独立去完成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自主发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引起教师的重视,这样的学习方式出现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 第三环节:组织学生“用” 本节练习我以“谁是数学小能手”的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呈现了我精心设计的,层次不同的,由浅入深的四个问题情境。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上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已初步建立把文字转化成图形的思想方法,这几道题的设计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难易适宜的思考空间,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第四环节:指导学生“想” 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与讲解,请学生思考我们遇到此类的问题该如何入手,该找出其中哪些有用的信息,该怎样发现其中的问题,该如何进行分析和解决。 一、说教材 圆锥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围成的最基本的立体图形。由研究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扩展到研究圆锥的体积的。内容包括理解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具体运用。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之间的本质联系、提高几何知识掌握水平,为学习初中几何打下基础,同时提高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动手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是: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在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情境感知并进行猜想,再通过操作验证,从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总结归纳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尤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三、说学法 本节课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的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去发现,体验创造获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活动中迸发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以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实验求证、讨论归纳法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的直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近似圆锥形的沙堆,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很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导出课题“圆锥的体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 2、探索实验,得出结论 A、动手操作 把一个圆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点,让学生观察削成的圆锥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有什么关系·要求先标出上底的圆心点,不改娈下底面,注意安全。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B、观察猜想 观察、比较圆柱体与圆锥体。 突破知识点(1)“等底等高”;让学生猜测圆柱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关系。 突破知识点(2)圆锥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小、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2、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C、实验求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用天平称圆锥体和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木料的质量; (2)把圆锥体浸装有水的圆柱形水槽里量、算出体积; (3)用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柱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3、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通过这道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2)基础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底面面积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 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3)出示例2。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通过这道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并在课后从生活中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样激发了学生到生活中继续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一、说教材及教学理念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7节的内容,是对静电感应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应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难点,内容抽象、深奥,在生产生活中的涉及面广。上好本堂课就显得比较困难,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做好静电实验,而静电实验的成功率低,所以一旦实验失败便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同时我也准备了实验的实录,播放录像同样具有说服力。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课标的要求,我从一下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静电感应产生的原因,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 2.理解静电平衡时,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以及导体上电荷的分布情况。 3.知道尖端放电及其应用,知道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㈡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科学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生产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因为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教师问题质疑,学生的讨论、教师的总结的方法已达到突出重大的目的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引人,复习开题、目标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分析、分组讨论、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搜集了视频录像和图片。最后总结,学习目标再现,让学生自评目标达成情况,并进行提问质疑,并把问题抛到课后,做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利用静电感应实验,复习静电感应现象。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本质是什么? 启发得出: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那么重新分布的时候靠什么力分开的,重新分布以后导体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引出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理论推导,小组活动,归纳总结出,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征,其中用反证法和实验验证法。做法拉第圆通实验。 4、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实验演示和播放视频与图片。 5、归纳总结,再现目标。 7、学生质疑,结束新课,布置课后探究作业。 我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学科的总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拥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培养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现以《表单的应用》一课为例,谈谈新形势下计算机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DreamweaverMX网页制作集成工具来制作网页,以及动态、静态网站的设计与创建。 该课程从中职学生的特点出发,教学内容丰富实用,很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思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构建网站的基本知识,并通过理论学习和上机操作实验,熟悉网页开发平台的使用,熟悉构建网站的流程,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独立地创建个人及公司网站。 (二)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第一次涉及交互式网页的设计制作。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学习设计和创建各种客户表单,并通过表单域的设置,制作出交互式的网页。它将为其后的一些章节,如行为、可视化页面等内容奠定基础。本课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内容,作用尤为特殊和重要。 本课的内容与工作实际联系也十分密切。随着网络产业和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无论公司、企业,还是个人的网站,都无一例外地要在网页中使用表单来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因此学好《表单的应用》这一课程内容,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制作简单网页的知识,比如在网页中插入文字、图片、表格、超级链接等内容,同时他们又对Internet充满了兴趣,会运用网络来获取信息。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1、能够解释表单的概念。 2、能够列举出最常用的五种表单域。 3、能够说出各种表单域的作用和功能。 技能目标: 1、能够在网页中创建表单。 2、能够应用表单制作交互式网页,使浏览者与制作者之间进行交互沟通。 情感目标:1、学生积极动手参与,制作出的网页能够体现独特的个性。 2、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在合作中学会与他人协作、沟通。 3、设计表单时能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是以用户的身份去思考,设计出人性化的表单。 教学重点:创建表单及添加表单域。 教学难点:文本框的设定及下拉菜单的插入。 教学关键:创设情境,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设计制作如注册页、登录页等来突破难点。 教学设备:校园网、教师及学生用计算机、DreamweaverMX2004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素材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 虽然本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单纯讲授,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应用软件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法,采用"课前预习自然导课———教师示范———学生讨论———完成任务———教师讲评———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启发与点拨的方法,由浅入深,逐步引导与讲解演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另外,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协作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中,要明确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技能训练的教学思想,通过设置情境、假设主题,将工作实际融入教学,使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感性的认识,符合目前课改的新精神。 (二)学法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重视学生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相互促进的活动,因此学习的过程中,在观察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通过自主实践,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能够多思考、多交流、多表达,培养协作学习的好习惯;最后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体验自主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为日后自主设计并制作交互式网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设计 在教学程序中充分地贯彻教法与学法,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2、讲解示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4、分析讲评,巩固知识,培养创新。 下面我就结合教学过程谈谈教法和学法的具体运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作为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实际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我都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课前我就布置学生在网上注册邮箱,登录校友录,登录论坛等多项任务,因为学生喜欢这种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所以乐于参与,有了这种参与的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亲身体验,可以初步认识到表单式网页的具体作用和功能,这种实例比老师的详细描述要真实得多。在导课中,我又精心选择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交互式网页来展示给学生看,再联系课前布置的任务进行讲解与启发,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产生急于动手制作的欲望,自然地将学生领进教学情境之中。 (二)讲解示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新授部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其目的是让学生准确地掌握知识点,这也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然后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配以学生上机操作,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领会理论知识,掌握重点内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表单的组成及创建。在讲授表单的概念时,我结合具体页面,在启发中进行讲解,结合课前预习,让学生明确制作交互网页的重点就是表单就是网站设计者与浏览者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表单,网站设计者可以收集、分析用户的反馈意见,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从而使网站更具有吸引力。讲授中,对常用的表单域要向学生逐一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文本域、单选按钮、复选框、列表/菜单、文件域、跳转菜单、按钮等。在此过程,要结合实例教学,具体演示示范制作一个用户调查表,向学生介绍应如何设计表单,设置表单域,讲解其具体的作用与功能。 为了加深学生对表单域的理解,我结合具体的设计课题,理论联系实际,构设情境,布置多项任务,让学生完成。 例如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将学生假设为新浪网站设计者,亲自去思考应该如何去设计用户注册页,哪些项目是必需的,哪些表单域的设置可以简化使用者的操作步骤等,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举例来说,在用户需要填写的出生年月日一栏,我向学生提问:在你所填写的表单中,什么样的输入方式用起来最方便?学生经过回忆、讨论,很快明确下拉菜单是最方便的。因为用户不必输入数字,直接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就可以了。这样虽然我们制作者的工作任务多了,但用户方便了,设计的表单拉近了设计者与使用者间的距离,更加人性化了。做这项工作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下拉菜单域的设置方法与步骤,在操作中理解和掌握难点知识。 (三)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对教材涉及到的创建表单及各种表单域的设置已经有所了解,如果仅停留在这个层次,那么远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在学生上机操作的环节中,我模拟真正的网页,分别设计了多个主题,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自主选题,协作完成任务。比如重新设计新浪网站中的用户注册页、设计CCTV央视网站节目的用户收视率调查表,还有设计网上商城推广的玉兰油化妆品的有奖问答网页等。 在课前的预习和以往上网经历中,学生已经对网上的一些交互网页中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所以自己设计制作时,就会相应地考虑表单域的合理设置问题。在小组讨论中,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网页制作工程师,另一组是用户,分别考虑自己的需求,应该设置哪些栏目,有哪些具体要求等等,然后再一起交流和沟通,决定每一个网页中表单域的具体设置,比如是否设置意见与建议栏,在里面应该写上什么样的初始值,行数设为几会更加合理等,讨论后再进行具体的操作。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也充分感受到了网站设计的工作模式,各部门必须协作完成任务。 (四)分析讲评,巩固知识,培养创新 教师的归纳总结对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作品展示的环节。通过本课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认真对待学习任务,俨然将自己作为一名网站设计工程师,每一份作品,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因此在任务完成后,我通过多媒体教学平台,向学生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网页作品。 在讲评环节中,不能单纯从作品本身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每一份作品的创作过程,都是学生不断积累和进步的过程。在讲评中,对于网页中体现个性的部分,我重点鼓励。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给学生积极的评价,会令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促使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学生发展自我意识,增强学习自信心。 在计算机教学中,不能仅注重其工具性,还应关注其功能性和人文性。在本课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交互网页的美观性,无论是为表单添上一种色彩还是增加一个公司徽标,都可以使表单精彩十足,更加引人注目。因为随着Internet的迅速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网站的开发者和网页的设计者,必须考虑用户的需要,才能设计出更好的网页作品。要将这种思想贯穿于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及完善的人格。比如,对于用户来说,网页的配色、页面的布局等都是吸引其浏览的因素,所以,还要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比较优秀和全面的人才。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实用2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3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4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6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8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10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11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12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13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14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15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16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17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18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19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20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21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说课稿 第2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