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作文素材  历史典故 > 详情页

从善如流历史典故

作者:梦霞2020-12-21 18:22:27156

从善如流历史典故

从善如流历史典故1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

  【释义】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意见);如流:像流水一样。像流水一样迅速而自然地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比喻乐于接受正确的意见,听从善意的规劝。

  【历史典故

  栾书,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卿,因屡立军功,升任中军元帅。公元前585年,楚国派数万精锐军队进攻郑国,郑国不敌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派栾书率军前往救郑,栾书的军队刚到郑国境内,就遇上了楚军。楚军见晋军来势汹汹,就退兵回国了。

  栾书不想就此撤兵,便去进攻与楚国结盟的蔡国。力量弱小的蔡国见晋国来犯,连忙派使者向楚国求救。楚国本不想与晋国正面交战,但蔡国来求救,很明显,此战已经避无可避了。于是,楚王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带领军队前去救援。

  晋国大将赵同和赵括向栾书请战,准备率军攻打前来援救的楚军,栾书同意了。这时,栾书的部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建议说,楚军本来已经退回去了,现在又折回来,一定是有备而来的,千万不可大意。此战如果我们获胜了,也只不过是打败楚军,并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但是如果失败了,就一定会令人感到耻辱。权衡利弊,这一战还是不打的好,我们不如收兵回国。栾书觉得他们说得有理,便下令准备撤军回国。

  但军中仍然有很多人想与楚军决一胜负,又听说栾书决定撤兵,就跟他说:“其实贤人与多数人的想法是一样,只要用心去做,事情就能成功。您为什么不按照多数人的想法去做呢?身为主帅,辅佐您的有11个人,其中只有3个人不主张开战,说明想打的人还是占多数的,您为什么不按多数人的想法行事呢?”栾书回答说:“正确的意见才能代表大多数。知庄子他们三个是晋国的贤人,他们所提的意见正确,能代表大多数人,我就采纳他们的意见。”于是,栾书下令撤兵回国。

  两年之后,栾书率兵攻占了蔡国,接着想去攻打楚国。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等人分析了当时的具体情况以后,建议栾书暂时先不要攻打楚国,而应该去侵袭沈国。栾书觉得他们的.建议正确合理,便去攻打沈国,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栾书能正确听取部下的意见,人们称赞他:“能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一样迅速。”

  【成长心语

  常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大凡能够建功立业、称雄一世的明君英主,他们对于敢于直言相劝,排除国家隐患的忠臣良将极为尊重。贤明的君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做到防患于未然,成就一番伟业。与此相反,拒绝不同意见,骄横专断的君主,到头来落个国破家亡、身败名裂的下场。正所谓:“多见者博,多闻者智;拒谏者塞,专己者孤。”一个人要是傲慢孤僻,拒谏饰非,一意孤行,没有不自讨苦吃的。所以,我们要多看多听,接受他人的批评意见。这样,才能使自己增长知识,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从善如流历史典故2

  “从善如流”指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自然。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从善如流典故:

  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是行也,郑伯将会晋师,门于许东门,大获焉。声伯如莒,逆也。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从善如流历史典故》,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范文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意见典故,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范文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