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 > 详情页

期末评语文言文

作者:2022-06-26 10:19:302

期末评语文言文1


高考语文阅读文言文的思路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文言诗文的理解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咬文嚼字不是一味的钻牛角尖,要有合理的思维路线,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语文阅读文言文的思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阅读文言文的思路

一、以规律解文

这里的规律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材料和规则,也包括言语运用的具体规律。文言诗文特殊的语法规范、修辞手法,遣词用语、炼句炼意方面的独特规律,都是我们理解文言作品的切实有效的工具,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些规律,从规律出发来解读作品,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比如辞赋一类的作品,上下句多采用相似的语言结构,处在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意,可以避免望文生义的错误。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一个对句:“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对“游泳”二字,教材没有注解,而译文多是“游来游去”“穿来穿去”之类。其实这是不确切的。上句“翔集”既为两个不同的动作,下句的“游泳”与之相对,也应是两个不同的动作。原来“游”和“泳”是有区别的,“泳”不是一般的游,而是指潜行水底。这样,上句译为“沙滩上的鸥鸟一会儿展翅飞翔,一会儿栖止聚集”;下句译为“五色的鱼儿一会儿浮上水面,一会儿潜入水底”,正好对应。这不仅涉及到一个词的理解,也涉及到是否真的领悟到作者所描绘的境界。

文言文行文简洁,省略很多。从成分上说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定语、省宾语、省兼语、省介词等;从省略方式上说有承前省和蒙后省。阅读时要根据上下文弄清楚到底省略了什么。如199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题,“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中的“货”“市”词意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都是“卖出”B、都是“买入”C、卖出、买入D、买入、卖出。

要答好此题,关键是弄清“辄货市粟麦”是一个省略句,应是“月俸得白米,辄货(之)市粟麦”,这样一来句子意思就清楚了,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应选C。

文言文中经常使用通假字,如果对这一特点有所认识并形成阅读意识,解读时就会时时提醒自己,少犯错误。如《汉书李广苏建传》中关于苏武的一节,其中有一句“单于招会武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教材把“前以”注解为“以前因为”,翻译过来就成了“以前因为投降(匈奴)以及死亡,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这在文理上根本不通,如果通假的意识强一点,判断或查明“前”同“翦”,即“除去”的意思,那么译文就是“除去投降(匈奴)以及死亡的,跟随苏武回到汉朝的共九人”,如此便可文通字顺。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对词句作出分析判断。一个词,一个句子只有联系它所处的语境才能产生实际的意义,如果将它们从中孤立起来,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发生误解。因此,结合语境理解词句的意义就成了古诗文解读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白居易《琵琶行》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这里的“弟”和“阿姨”,指的是谁,他们与琵琶女是什么关系?对此教材并没有作出注解,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句与上下文的连贯情况来推断其在文中的所指对象。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遭遇时,只说了自己的籍贯和住处,没有涉及家世,所述内容全是教坊里的欢乐奢华和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看不出同家人有何来往。从“十三学得琵琶成,名数教坊第一部”一句可知,琵琶女自幼就来到教坊,早已失去了和家人的联系,可见“弟”和“阿姨”是她的亲属的可能性极小,因此也就不可能翻译成“弟弟”和“姨妈”。查唐代《教坊记》中的记载:“坊中诸女,以气类相似,约为香火兄弟。”由此可知“弟”应当是指琵琶女在教坊中气类相似的诸姐妹。从琵琶女自幼生活在教坊的事实可知,“阿姨”所指应当是教坊中歌伎娼女的养母(即鸨母)。据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的同教坊的姐妹们,前去从军服役(充当营妓),教坊的鸨母也离开了人世,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的容貌也已衰老。”这等于教坊散伙,琵琶女无以为生了。迫于生计,不得不嫁给商人。这样的解释,与琵琶女年轻时欢乐奢华的生活叙述以及她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叙述恰好一脉相承。如果按照现代汉语的用于习惯不假思索将“弟”和“阿姨”解释为“弟弟”和“姨妈”,就会造成前后内容难以贯通。

三、以事解文

以事解文就是根据相关的种种事实去解析文意,其中包括与诗文有关的事实、作者的经历、创作的动机和目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风俗、习惯等,也包括可以作为参照的相关文章。作者写诗著文,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相关的事都说得明明白白,有很多意思是蕴含在相关的事实之中的。读者从作品中能解读出多少信息,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作品,永远和这相伴随的事实有关。

《木兰辞》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对于诗中的“思”“忆”一般都作“想”“考虑”来理解。我们知道木兰在织布时是怀着满腹的心事的,下文木兰也向母亲说明了自己的心事就是想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可她为什么还要向母亲表白自己“无所思,无所忆”呢?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其实这里的“思”“忆”并不能当泛指的“想”“考虑”来讲,而是有着特定的意义和内涵的。与《木兰辞》同时代的乐府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样几句诗“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这里的“何所思”、“何所忆”分明的道出一个多情的女子,希望与有情人终成眷属,却因母亲的阻挠而不得如愿的幽怨和愁闷。同样《西洲曲》中的“忆梅下西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汉乐府民歌中的《有所思》等,“思”和“忆”都是表达女子的爱情之思,相思之忆的。根据民歌的这一传统再来看《木兰辞》中的诗句,原来是母亲听到女儿的叹息声,便敏感到已长大成人的木兰是不是有心上人了,想出嫁了?木兰的回答是对母亲猜想的否定。母亲问中含有关切,木兰答中带着斩截。这样一个不为儿女情长所困,勇敢地站出来为父分忧,报效国家的女英雄形象便清晰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而不了解这些背景,则解读不出这些诗句中的丰富内涵,对木兰形象的认识也会受到局限。

四、以理解文

所谓以理解文,是指要根据事实常理去理解文意。作者是根据生活的逻辑、事理常情来创作诗文的,这就给我们解读诗文提供一种参照的思路。如果解出的意义有悖于常理,不合逻辑,就需要回过头来再作仔细的推敲。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但教材对其中“借书满架”的“借”字向来不注,而译文则是“借来的……”。有人著文说:“所谓借书满架,也是散人闲趣;未必都是借来的。”看到“未必都是借来的”,说明已注意到了事之常理,对“借”的解释产生了怀疑,但所谓的“散人闲趣”之论,却未免牵强附会。归有光当时所读何书?那又是怎样的家庭?为什么要“借书”?何况,即使真需要“借”,哪有“满架”之理?这样以理推究,问题就来了,。因此就需要查阅,《康熙字典》上就有:借,音积义同。原来“借”就是“积”,即使堆叠,码放。于是文意便豁然贯通。在“借书满架”之后,接的一句就是“偃仰啸歌”。教材注为:“偃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啸歌:长啸或吟唱。这是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借”来满架的书,这个归有光还不好好念,“生活悠然自得”还不算,还要显示什么“豪放自若”。如果真如此,他的满腹经纶从哪里来的?他真的那么懒散或者豪放吗?特别是为什么要在“借书满架”之后紧接“偃仰啸歌”一句?这些事“理”、文“理”,使我们对上述注释大惑不解。其实,偃仰者,头之低昂也;啸歌者,吟诵诗文也。原来这是在描写他自己非常投入地读书的情景。真是读书不讲理,相差十万八千里。

五、以情解文

以情解文的情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诗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情绪和情感,另一方面则是作品中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和艺术情景。只有从这些思想情感、生活情景、艺术境界出发,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追寻诗文的准确含义。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作者思想感情的指向决定了诗文语句的意义归属。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一首七律诗“惯于长夜过春时”,该诗的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中的“慈母泪”,一般都认为是和文中“不几天,即听到外面纷纷传我被捕,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相照应。如果单从这两句来印证理解的话,“慈母泪”显然是指作者的母亲因担忧作者当时的险恶处境而落泪,这样的理解固然有道理,但如果仅限于此,就失之浮浅了。这首诗在课文的第四部分,是鲁迅得知柔石等人遇害,在极度压抑悲愤中所作的。鲁迅在与朋友的信中也明确指明了这是一首“悼念柔石的诗”。诗的其它几联尽管都曲折的表达了对柔石的悼念,但显然都不及“梦里依稀慈母泪”更恰切更深刻的浓缩了对柔石的深深怀念。文章在引了这首诗后,紧接着有一段对柔石母亲的叙述,这段文字实际上就是对“慈母泪”的照应和具体解释。文中说,“我知道这失明母亲的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作者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纪念文章而不能,只得选了一幅一个母亲悲哀的献出自己的儿子取得名曰《牺牲》的木刻,算是只有作者一个人心里知道的关于柔石的纪念。木刻中这位悲哀的母亲不正是现实中柔石母亲的形象化身吗?作者知道柔石失明的母亲眷眷的心,是因为自己也有一位挚爱着自己的母亲;作者知道柔石那拳拳的心,是因为自己也和柔石一样一往情深的关爱着老母亲。这是基于这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心灵才会产生强烈的震颤:自己的老母亲在异地听到自己被捕的传言时已经是“饮泣”而至于生病了,那么由己推人,柔石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呢?如果他得知自己挚爱的儿子被杀害的消息后将会怎么样呢?“梦里依稀慈母泪”正是这种假想情景的艺术概括,“慈母泪”也就成了巧妙融会作者悲与愤两种情感的鲜明意象。它既是对柔石的最深沉的纪念,又是对反动派暴行的无声胜有声的血泪控诉。照此说来,“慈母泪”除了写自己的母亲外,更重要的是写柔石的母亲,因为作者写自己是为了更好的写柔石,写自己的母亲,恰恰是为了衬托写柔石的母亲。把握住了诗中作者情感的脉络,才会对诗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写作用意有更深刻的领会。

高三语文怎么备考

一、基础知识积累期(一个月)

在这一时期,我复习语文的主要方向就是基础知识。或许大家会问:语文有什么基础知识啊,不就是几个字的读音,几篇文言文背诵,还有一些诗句的默写吗?难道这也需要花时间去复习吗?在我看来,恰恰是这些最不起眼的基础知识,才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以,考试大纲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篇章,一定要集中起来复习,而且不要对自己过于自信,背诵过后要默写,默写完之后一定要记得对照课本检查。千万别嫌麻烦,有时候,就是我们不怎么注重的东西到头来成为我们成功的推动力的,所以,在这个阶段,我希望大家沉下心来,认真去做。

二、专项突破期(三个月)

这一时期,我开始主攻考试的各个专题,比如语音、成语、病句、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整个备考过程中复习压力比较大的一个时期。我的做法是选择了一本比较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按专题分类的)开始了针对性的训练。每个专题的用时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自己哪些地方薄弱,就应该在那些地方多花时间,多下功夫。

三、冲刺补充期(三个月)

这一时期,我们就到了冲刺阶段,在经历了基础知识积累和专项训练之后,我们便可以开始高考真题的训练了,我是坚持每两天做一套高考真题(包括作文)。这里我要强调一下参考答案的重要性。在做完一份高考试卷后,我们要养成一个对答案的习惯,而且着重关注自己出错的题目和一些在答题过程中表述不当的地方。想想自己在做题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是自己思维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四、总结反思期(一个月)

这一时期,我的做法是每三天做一套高考真题,这个阶段的真题练习需要限时。并且我建议大家在这一阶段再一次回归基础知识,结合自己在专项突破期和冲刺补充期的总结,对自己的应试能力和状态做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估。这个时期很特殊,因为是高考前的最后一段集中的复习时间了,很多同学会产生焦虑、烦躁、闷闷不乐等情绪,建议大家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按照之前的复习节奏和作息就好,不过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不要在最后阶段泄了气。

高三语文怎么复习

1.研读考纲。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大家复习备考的依据。大家解读考试大纲时,除要关注考试范围、新增内容外,更应该关注题型示例及样卷。它们不但让我们对高考试卷的长度、题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诉我们本年高考题目的命题走向。

2.回归课本。

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大家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整理清楚,尤其是容易得分的背诵默写部分。

3.背诵名篇名句整理高考在即,熟练掌握以上高三语文的复习计划要求和方面,经常对照高三语文的复习计划做好高考语文复习工作的总结,是你考成优异的高考成绩的必备因素。

4.做真题。

最后阶段,大家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

5.看纠错本。

把纠错本中的错误按基础、文言、阅读、语言运用等分别归类,把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的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期末评语文言文2


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点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加以应用,知识就失去了价值。了解你自己在做什么事,知道热爱做什么样的事,知道能把什么事做成什么样,这就是智慧。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1

字:

1.古今字

2.通假字

3.异体字

词:

1.实词

2.虚词

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3.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4.一词多义

5.固定搭配

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

动词+者(…的人)

6.词类活用

(1)名词 活用为动词

使动

意动

作状语

(2)动词 活用为名词

使动

意动

(3)形容词 活用为名词

动词

使动

意动

(4)数词 活用为动词

(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

例:六王毕,四海一; 统礼仪,一制度;

句:

1.判断句:“…者,…也”、“…,…也”、“…者,…”、“…,…”、

2.否定句:“非”

3.省略句:

4.被动句:“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

5.倒装句:

(1)主谓倒装

(2)状语后置 “于”

(3)定语后置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宾语前置

A: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大王来何操。

B: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 例:未之有也。

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

6.固定句式

“如……何? “不亦……乎” “何其……” ”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

“得无……乎” “与其……孰若……” “宁……无”。

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2

古字通假

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

B:假借。

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甚矣,汝之不惠”

C:古今字。

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

D: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俛同“俯”)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读音完全相同。如:故不错意也 《唐睢不辱使命》 “错”(cuò) 通“措”

(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

(3)形旁或声旁相同。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 “伸”

(4)读音相近。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检测

项为之强 《童趣》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公输盘不说 《公输》

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答案:

“强” 通“僵” (jiāng)

“女”同“汝” (rǔ)

“反” 通“返” (fǎn)

“被”通“披” (pī)

“属” 通“嘱” (zhǔ)

“要”通“邀”(yāo)

“畔” 通“叛” (pàn)

“说” 通“悦” (yuè)

“乡” 通“向” (xiàng)

“与” 通“举” (jǔ)

高中语文常用文言文知识3

古今异义词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

①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A: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如:皮(兽皮——皮肤,表皮——包在外面的东西,封皮)

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

B: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

如:甘(味美,味道甜——味美,心理乐意)

病(重病——病)

C:由专名扩大为通名。

如:江、河(长江、黄河——一切河流)

匠(专指木工,其他工匠另有名称,铁匠叫“冶”,瓦匠叫“陶”— 泛指各种有专门技艺的人)

好(与“丑”反义,一般专指女子相貌漂亮——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与“坏”反义,对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修饰)

中国(中原地区——全中国)

D: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如:秋(秋季——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② 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A: 词义程度的减弱。

如:饿(严重的饥饿,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般的肚子饿)

怨(恨。“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不满意,责备,任劳任怨)

B: 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

谷(各种谷物——专指稻谷)

丈夫(专指成年男子或男子“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女子的配偶)

金(金属——金子)

臭(各种气味“其臭如兰”——难闻的气味)

丈人(老人——岳父) 子(孩子——儿子)

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C:词义义项的减少。

劝(鼓励、劝说、规劝“劝学”,“肃劝权召瑜海”——劝说,规劝)

迁(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战、守、迁皆不及施”“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迁移,变换)

让(责备,谦让——谦让)

怜(爱,怜悯,爱惜——怜悯)

③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A: 由表示甲事物转变为表示乙事物。

涕(眼泪——鼻涕)

币(礼物“置币遗单于”《苏武》——钱)

B: 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

走(快步跑,逃跑。“窃计欲亡走燕”《廉颇》——一般步行)

去(离开——到某地去)

勤(辛苦,与“逸”相对。勤而无所,必生悖心”《崤之战》——做事尽力,不偷懒)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

牺牲(作祭品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为正义事业献身)

假(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假期,真假) 偷(苟且——偷窃)

④ 感情色彩变化。

A:褒义词变为贬义词。

明哲保身(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爪牙(勇士,武将——坏人的党羽)

衣冠禽兽(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道德败坏的人)

B: 贬义词转为褒义词。

乖(偏执、不驯顺“行为偏僻性乖张”——听话,安顺)

锻炼(玩弄法律、陷人入罪“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却,批驳退回,内通纳《汉书》——

锻炼身体,褒义)

C: 中性词变为褒义或贬义。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表谦虚的中性词,“先帝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不道德,贬义词)

谤(公开批评别人的过失,“能谤讥于市朝者”——无中生有的诬蔑,贬义词)

钩心斗角(形容阿房宫的形制——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祥(预兆,有吉有凶“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吉兆)

⑤名称说法改变。

“目”改为“眼睛”,

“日”改为“太阳”

⑥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辨析。

注意单音词不能与现在的复音词混淆。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复音节词为主。如:

痛恨(痛心,遗憾——非常恨)

地方(土地方圆——与中央相对的某一地区)

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 配偶)

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方位名词)

注意不要把双音词误认为两个单音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偶。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望洋”指仰视的样子,不能理解为“看着大海”

“匍匐以进”《中山狼传》 “匍匐”指伏地而行,是一个双音节词。

注意古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连用的现象。如: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和睦”是同义连用,都是“和好”的意思。

登即相许和 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注意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古汉语中有的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词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

逼迫兼弟兄 昼夜勤作息 《孔雀东南飞》

以上所说只是一般情况,其实某些词语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不同,要根据具体语境分析,防止以“今义”解释“古义”。


期末评语文言文3


知识不需要对成功负责,需要对成功负责的东西,叫技能。然而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

距——拒,抵御,抵抗; 内——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邀,邀请;

3、臣之不敢倍德:

倍——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隙,隔阂,嫌隙;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骖乘:坐在车右担任侍卫的人;

二、词类活用

1、沛公欲王关中:

王:大王——称王;

2、范增数目:

目:眼睛——使眼色;

3、道芷阳间行:

道:道路——取道;

4、夜驰之沛公军;复夜去:

夜:夜晚——连夜;

5、吾得兄事之:

兄:兄长——向对待兄长一样;

6、常以身翼蔽:

翼:翅膀——像翅膀一样;

7、头发上指:

上:上面——向上;

8、日夜望将军至:

日夜:白天和黑夜;日日夜夜;

9、臣活之:

活:使……活;

10、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从:使……从;

11、素善留侯张良:

善:善良——交好、友好;

12、秋毫不敢有所近:

近:与“远”相对——沾染、接触;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为”

1、用作动词

音wéi

表动作: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

使子婴为相

表观点:认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

表判断;是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用作介词

表被动;为所/为……所 音wéi

若属皆且为所虏

表原因、涉及对象 音wèi

慎毋为妇死,贵贱情何薄/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用作助词

句末语气,表疑问或反问 音wéi

何辞为?

(二)虚词“因”

1、动词:沿袭、继续

蒙故业,因遗策

2、名词:原因、缘由

于今无会因(到现在没有相会的机缘了)

3、连词:表顺承,于是,就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表原因,因为,由于

鼠,子神也,因爱鼠,不蓄猫犬(鼠,是子神啊,因为喜欢老鼠,所以不蓄养猫狗)

4、介词:

凭借、条件

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着、趁机

因计沛公于坐/因招沛公出/因言曰

因为、由于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三)虚词“而”

1、表目的:来,用来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表转折:但,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表修饰:(地,着)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4、表修饰:(地,着)

项王按剑而跽曰

5、表递进: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表并列:而且,或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

7、表顺承:然后,接下来

拨剑切而啖之

(四)实词

1、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抬起;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动词,举荐,推荐

范进中举:

名词,科举考试制度

戍卒叫,函谷举:

动词,攻克,占领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发动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全、尽

2、谢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谢曰

动词,谢罪、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道歉

往昔初阳岁,谢家事夫婿

动词,辞别

阿母谢媒人

动词,推辞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动词,劝诫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籍何以至此;

2)沛公安在?

3)大王来何操?

4)客何为者?

(常见疑问代词:谁、何、安、奚、孰、胡)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之作为动词有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2)古之人不余欺也。

(以前的人没有欺骗我啊;代词余作为动词欺的宾语,在否定句中前置)

3、“是”、“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以强调突出宾语

1)何陋之有?/姜氏何厌之有?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无乃尔是过与?

(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贪于财货;

2、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3、具告以事;

4、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因击沛公于坐;

7、樊哙覆其盾于地

(三)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6、此亡秦之续耳;

(四)固定句式

1、孰与:同……相比,哪一个更;

2、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

3、项王未有以应:有用来……的;

4、何……为:表疑问或反诘,干什么,为什么?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陈情表》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闵, 通“悯”,所忧愁的事

2、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臣密今年四十有六

有, 通“又”, 多

二、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

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

4、则刘病日笃。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

5、夙遭闵凶。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6、猥以微贱。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

7、臣少多疾病。

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8、①具以表闻。

②拜表以闻

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以”

1、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借)……身份”。

猥以微贱。

凭,介词。

臣具以表闻。

用,拿,介词。

汾阳王以副元帅

凭借……身份

2)表示原因,介词。

臣以险衅/臣以供养无主 因为

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因为

2、用作连词

夫夷以近 又、而且,表并列关系

谨拜表以闻 来,表目的关系

今不忍人无寇暴乱,以乱天子边事 来,表目的关系

木欣欣以向荣,水涓涓而始流 (地,着),表修饰关系

(二)虚词“之”用作助词。

(1)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憧。 的,定中之间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的,定中之间

(2)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助词。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可不翻译

(三)文中重点掌握实词

1、当

(1)当侍东宫。 任,充当,动词。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一定,副词。

2、命

(1)辞不赴命。 任命,名词。

(2)人命危浅。 生命、性命,名词。

(3)更相为命。 生活、生存,名词。

3、终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与“既”配合,起并列联合作用,相当干“又”,连词。

(2)无以终余年。 结束,度完,动词。

(3)愿乞终养。 终了,动词。

(四)表示官职变动的实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迁,改官。

5、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6、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

7、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8、出,指出京受任。

9、去,卸职。

《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10、黜,废免,革职免官。

《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1、放,放逐。

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3、夺,罢官免职。

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

《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

15、复,恢复旧职。

《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四、重点句式

(一)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

2、有所希冀。

“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元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是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又写作“亡以”,表示“没有办法”,“没有什么用来”。

4、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是以”,连词性的介宾词组,即“以是”的倒装,表示结果或结论,用在分句或句子的开头(有时置于主语后),上承说明原因的分句或句子,可译为“因此”“所以”。

5、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非独”,连词,表示除所说的意思之外,还有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里,可译为“不单”“不仅”“不只”之类。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

婴,被……缠着。

2、戍卒叫,函谷举

函谷关被攻克

2、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表示被动

3、吾属今为之虏矣

“为”表示被动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为”表示被动

5、不拘于时

“于”表示被动

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表示被动

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

《段太尉轶事状》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不嗛,辄奋击。

嗛(qiè),通“慊”,满足,快意。

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椎,通“槌”,打,砸。

3.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通“逊”,谦恭。

4.出入岐周邠斄间。

斄,通“邰”,今陕西武功

二、词类活用

1.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坏:使动用法,使……坏。

2.晞一营大噪,尽甲。

甲:名词作动词,穿上铠甲。

3.乃我困汝。

困:使动用法,使……处于困境险地。

4.遇不可,必达其志。

达:使动用法,使……表达出来。

5.裂裳衣疮。

衣:名词作动词,用衣裳缠裹。

6.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败:使动用法,使……败坏。

三、一词多义

(一)虚词“且”

1、作为连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尚且、还,表让步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并且,表并列关系

2、作为副词

且为之奈何? 将,

罪且及副元帅 将要

年且九十 将近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暂且,姑且

3、固定用法

且夫:放在句首,表示下文是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况且,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况且,再说

(二)虚词“则”

1、用作连词

1)表承接关系,就、便、那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表假设关系,如果、假若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表转折关系,可是、却、倒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用作副词,表示判断,乃、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三)实词“诚”

1、用作名词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诚:名词,真心真意

2、用作副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副词,肯定、确实、确然

3、用作连词

公诚以都虞侯命某者 诚:连词,表假设,果真

(四)实词“固”

1、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固:形容词,城墙坚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动词,巩固,安定

3、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形容词,固执,顽固

4、蔺相如固止之

固:形容词,坚决,坚持

5、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副词,本来,原来,固然

(五)实词“适”

1、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

适:动词,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适:动词,女子出嫁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动词,适合,适应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从上面看恰好与地面相平)

适:副词,恰好

5、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适:副词,刚刚,刚才

四、重点句式

(一)宾语前置

1、欲谁归罪: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谁”作为动词“归罪”的宾语,故前置

2、汝将何以视天地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为介词“以”的宾语,故前置

(二)省略句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

省略“告诉“的宾语、“不许”的主语

2、(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省略主语“公”

3、前太守臣逵察臣(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为)秀才。

省略“臣”的谓语

拜臣(为)郎中/除臣(为)洗马。 省略“臣”的谓语

4、具以表闻(之)

/ 拜表以闻(之) 省略动词“闻“的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

5、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省略动词“告”的宾语

6、农以(之)告谌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7、以(之)如司农治事堂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

8、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

省略分句“而未至”


期末评语文言文4


知识超越教会的垄断、大学扩大,使不属于教会的知识分子阶层集散地从属于教会的学者角色,军队和航海使得国王的权力大大膨胀,视野的扩大使原来的知识思想框架无法解释面前的一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诫子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4)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躁:轻薄浮躁

治性: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6)意与日去

日:日子,岁月

(7)遂成枯落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8)悲守穷庐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静以修身

古义:修养身心

今义:衣服显示出穿着人的线条

(2)夫君子之行

古义:操守,品行

今义:行走

(3)意与日去

古义:日子,岁月

今义:太阳

3.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1.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

(1)其一/犬坐于前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一狼仍从

从:跟从

(2)并驱如故

故:原来

(3)屠大窘

窘:处境困迫,为难

(4)顾野有麦场

顾:看,视

(5)积薪其中

薪:柴草

(6)苫蔽成丘

苫蔽:覆盖、遮盖

(7)目似瞑

瞑:闭上眼睛

(8)意暇甚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9)盖以诱敌

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3.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1)其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代“两狼”)

一狼洞其中(代词,指代“柴草堆”)

以攻其后也(代词,指代“屠户”)

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2)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词,代指“一狼”)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句末语气助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结构助词,的)

(3)敌

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

盖以诱敌(名词,敌人)

(4)止

一狼得骨止(停止)

止增笑耳(只是)

(5)意

目似瞑,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

(6)前

恐前后受其敌(前面)

狼不敢前(向前)

(7)以

投以骨(把)

以刀劈狼首(用)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连词,表目的)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一狼径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5.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转身看柴草堆的后面,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企图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

寓言四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溉:浇灌、灌溉

(2)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

(3)国人道之

道:讲述

(4)闻之于宋君

闻:使知道

(5)丁氏对曰

对:应答,回答

(6)身亡所寄

亡:无,没有

(7)因往晓之

晓:告知,开导

(8)若屈伸呼吸

若:你

(9)只使坠

只使:纵使,即使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3.解释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

求闻之若此(像)

不若无闻也(如)

若屈伸呼吸(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居住在国都中的人讲述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知道了。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4)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期末评语文言文5


高三语文组文言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组  范毅斌

文言文,在我们的学生看来,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词语。对高三学生而言,更是“谈之色变”。为什么会这样?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反思文言文教学,以便找到真正的原因以及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

一、人们对文言文的认识;

二、高考试题对学生的影响;

三、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谈谈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文言文的误会太深,对文言文产生了偏见。

1. 不只是学生,很多老师也认为文言文是一小部分人学习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应付高考,除此之外,别无它用。

其实,文言文也是现代汉语的一部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有文言文词语的解释,定位是书面语。也就是说,文言文只是和口语相对而言的汉语文言文。文者,纹也,文言只是修饰过的语言而矣,并不是现代汉语的异己,而是现代汉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2.我们每天都在大量使用文言,却天天都在声讨它,怪哉!

平时,我们在显示自己有文化时,会把成语摆出来“装点”自己的语言,在夸一个男生时,会说他英俊潇洒、文质彬彬;在夸一个女生时,会说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因为,这样用词,会让人感觉很有文采。其实,这些都是文言词语。“英”有“花”的意思;“文质彬彬”出自《论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体现的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使鱼沉,使雁落,使月闭,使花羞,此处极言女子之美貌。

3.大家把自己能看懂的文言当作是现代汉语,是白话文,自己不清楚的便是文言。

其实,现代汉语的范围很大,不仅仅是我们平常使用的口语和白话文。文言也是现代汉语的一个组成部分,文言属于现代汉语。文言文在传承,在发展,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就是汉语的精华,也是现代汉语的内容。

第二、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有很大的挑战。

1.全国语文高考文言文试题在选材上,不注重文章内容的文学性。

近年来,全国卷语文高考文言文试题都取材于史书中的人物传记,而且所学内容文学性不是很突出,学生阅读兴趣不浓厚。这从根本上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原本学生们就与文言文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需要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引导他们。结果,看到这样的试题,学生更是没有学习兴趣。

2.生僻的官名、地名、人名,往往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做文言文高考题时,往往被官名、地名、人名困扰,有时还会因此而耗费时间,影响答题速度,学生被官名、地名、人名纠缠着,很难走进文言文的大门。文言文的大门,很多学生尚未进入,这些看似常识的内容,更是无法掌握了。

第三、学生们已经学了好几年的文言文了,但是却很少有人掌握了合理的学习方法。

1.没有正确合理的文言文朗读方法。

学生们在读文言文时,大多没有节奏,没有正确的停顿,没有获取所读内容的信息,只是传声而矣。而且,读音还不够准确,更容易受方言影响。音不准,字不准,意更不准。

2.没有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大家都知道,文言文学习需要积累词语。最好的积累方法不是背诵字典、词典,而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及时查阅,及时积累,及时记忆。但是我们有的学生却连一本《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都没有。有字典的学生,却很少主动去查阅。

3.没有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人认为,积累好字词,学生就能学好文言文,其实不然。就想学习其他语言一样,文言文学习也需要思维,语言逻辑思维。有的学生总是在查字典,总是在做笔记,但总是读不懂文章大意。

4.做题时,没有做笔记、标记的习惯。

做文言文试题时,做好笔记、标记,有助于快速阅读掌握文言文内容。做题时,便于二次阅读,快速找到相应内容,及时做出判断,从而快速准确答题。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言文,从而合理使用文言文。

学生在学习、使用成语时,会遇到很多有文言背景的成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深挖其文言背景,感受文言带给我们的语言美。

我们在评论人或事时,有时会用到“过犹不及”这个成语。这时,要引导学生从文言背景去分析这个成语,要注意语句的停顿,要读成:过/犹/不及,不要读成:过犹/不及。因为“过犹不及”说的是:“过”与“不及”是一样的的。我们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作用,意识到文言文在现代汉语中的存在。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让学生尽量用最通俗的口语来表达,就像林汉达先生在写历史故事时那样,尽量脱离书面语言,让学生体会到使用文言的必要性。其实,更重要的是意识到:我们平时已经使用了大量的文言文,只是没有深入了解,人云亦云罢了。

第二、指导学生合理地去做练习题及高考题。

1.面对文学性不强的文言文,要学会为其整容。

所谓整容就是:划分文章层次,划分句子结构,用任务代替兴趣,以完成任务为乐趣。进而了解字词,掌握文章大意,有条理地分析内容结构,从而快、准、稳地答题。

2.面对文言文试题中出现的官名、地名、人名,要先辨别,后忽略。在辨别出官名后,可用长方形符号将其标出,在答题时,可以适当忽略,从而排除干扰,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无误答题。找出地名后,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排除干扰。找到人名后,忽略姓氏,将名字用圆圈符号标出来,再次读到人名时,便能快速识别从而读懂内容。

第三、要想从根本上学好文言文,还得掌握一种相对合理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抄读法”,当然,这种方法古已有之。所谓“抄读”就是:让学生通过抄写放慢阅读速度,用心思考,真正走入文章,用心思考,理解词句,读懂大意,思考内容。

下面,就以平时习题讲解为例,具体谈一谈“抄读法”。

1. 在平时练习或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将题中的文言文“抄读”在抄读本上。抄读时,不求速度,但求思考。学生试着划出句子的停顿节奏,可以在不懂得词句下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标记,以便讨论时目标明确。抄读时,一定要在抄读本上留下足够的空间,以便作注时使用。

2. 学生查字典、词典,给自己“抄读”的文章作注释,把查出来的字词解释写下来。

3. 小组讨论。在自己作注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疑难问题,翻译疏通全文。

4. 师生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依然存在的难点。

在讨论之前,学生集体朗读文章。只要有一人有疑问,便可喊停,大家一起讨论,老师适当引导。朗读期间,如果学生在发音方面、句间停顿方面有问题,老师会及时指导纠正。

5. 习题检测。文章不变,重新设计与此前不同的习题,来检验学生的“抄读”效果。

当然,使用“抄读法”之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快速明显的提升。因为文言文学习是需要过程的,而且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科学地使用“抄读法”。但是,我一直在耐心地引导他们亲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无限魅力。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反思,为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及考试成绩而坚持不懈。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期末评语文言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