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高考历史可能是所有高考科目里最难的,一些考生大省的历史平均分在40分左右。历史选择就有48分的分值,而正确率只有20%到30%。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的解答技巧一、选择题:审清两个要素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
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也就是我平时所说的时间定位)。近年来文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2、审清答题主题。
答题主题就是指试题所提供的各种材料(材料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图表、漫画、民谣、历史俗语、小说等),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主题和主流价值取向。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目的、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选择的时候注意回答的方向,比如本题要求你回答某一措施的目的,你却选择了客观作用的相关选项。二、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和论述题):做好非选择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把握六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六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和开放型。下面对六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
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2、综合型。
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3、说明型。
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高考历史答题万能公式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高考历史的答题技巧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历史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作文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
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历史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我们应该找准适合题目的主要线索,依据线索,整理出第一层次的若干方面,这些方面有几个,就应用几个并列自然段去阐述。一般来说,在第一层次(或每个自然段)内部,只需要将知识要点化就行了,不必再细化第三、第四层次为更多的自然段了。
四、语言到位
例如说鸦片战争就是特指第一次鸦片战争,不能理解为两次鸦片战争。所以,历史学科考试答题,不能自造历史名词,也不能用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甚至修辞手法。要充分尊重历史学科语言的严肃性和科学性,采用教材中的标准概念、历史老师讲解时的正确观点来阐述史实,分析史料,评价人物。同时,文字要简洁,语言要精练。
五、材料解析题
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高考大纲与去年相比考试范围并没有做调整,只是在考试说明中替换了几道例题。从更换的例题来看,2012年高考将继续加强对考生整理材料,完整、准确、合理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所以,专家告诉广大考生,在解答材料解析题时应按照略读材料——分析题干——细读材料、提取信息——组织答案的过程解题。
专家解释说,略读材料主要是粗略地阅读材料,了解材料的大致内容,特别是试题如有导语应给予关注。分析题干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时应注意题干中的提问项、限制项等要求。细读材料就是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在细读材料过程中还应注意材料与教科书所学知识的联系(既可以是时代背景,也可以是相似事件的联系),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教科书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分析角度分析材料、组织答案。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就是材料出处中所提示时间、材料主题思想等信息。”专家说,最后根据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六、开放性试题
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个观点至关重要
2010年高考开始历史试卷中增加了开放性的试题,2011年高考文综试卷中则单独成题,共12分,分值很大,是考生得分的重点。
此类问题,专家认为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观点、按照一定逻辑思维运用历史知识论证观点的能力。所以专家给出了他总结出的解答此类试题方法,供考生参考。
第一步:明确答题要求——“评论”。
第二步:解读“观点”的内涵(如:时间界定、包含要素、因果关系等)。
第三步:选择要论述的观点。
选择观点的基本原则:一般试题所给材料中会有多种观点,选择哪一个观点至关重要。观点不是选得越多越好,如果观点选得过多,就不能够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述,因此建议学生选取其中的一种观点(一些试题会要求对材料中所有观点进行评述)。
第四步: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与内涵相关的史实。
今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给了我很多启示,我谈的是自己的感受,一家之言,贻笑大方了!每种感受我试举几例。
第一、我觉得试题植根于厚重的历史文化的土壤,简而言之就是看过去。
全国Ⅰ我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性陈述。在创作的过程中先要知道“管鲍之交”的历史典故,也要知道“一箭之仇”这个成语的来历,才能通透的理解材料,进行友谊入手,识人,知人,让人等入手,见微知著,进行创作。我们做老师的可以先问问我们自己,这些典故和材料背后对人物的评述,我们自己是否清晰。
第二、我觉得试题着眼于当下,以古视今,设置情境。今年劳动课加入高中,蒋子龙《记忆里的光》、白居易《观刈麦》等素材,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传统。通过精心设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浸润的方式在语文试题中得以体现。
全国Ⅲ卷实用类阅读材料《对话〈钟南山:苍生在上〉作者》、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宋史•苏轼传》等都体现出可贵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前提是这些事件你知道,且有感悟。
第三:我觉得试题望向未来,望向世界。
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北京卷作文“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以上是我对试题的感受,再回到语文教学中,每个人都意识到语文教学的弊端,都提倡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该革。可是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做读书的老师,教读书的学生。
用个故事做一个设喻吧,有是一个机修工,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机器某一处轮轴卡壳是因为中间进入异物,在实践中每次修理的时候果真都是这个原因。可是有一次修理的时候它没有异物,但它任然不动,请专家,也是未果,最后多方查找只是总闸电线烧了。没电了,仅此而已,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固化,我想这个工人以后再遇到此类问题的时候一定会思索另外的方式。
我也看过旮旯老师演讲的视频,和她的课。天文历史,纵横捭阖,因为见过,所以知道,所以感悟。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一点。我们语文教学要想改革,就得让语文老师不被杂务所烦扰,真正去阅读,做一个好的引导者,如果我们自己不理解,不明白,思维固化,又何谈引导。
读书,读那些书呢?读《诗经》,《尚书》《春秋》《逍遥游》《道德经》《离骚》等等先对中华特有的精神素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读史书《二十四史》《古文观止》等等,知其所以然,接着读《苏轼传》《杜甫传》各类名人传记(积极健康向上之人),你会明白各派哲学思想在中国文人身上的凝聚和探索,有趣且带给您思索。知其何以此?最后我们读家书,家训,古今亦可,知其何以做?
第二、自身+环境,多采用情境教学法,增强代入感,用语文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正好与任务驱动题目的增加不谋而合。
考题贴近生活,更要求我们在套路模式中,加入孩子自己的思考与感悟,毕竟也是要学会表达,为生活服务的。九年级一道考题,《送东阳马生序》,其中“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余则蕴袍敝衣处期间”形成对比的作用,如果以往知识点背诵只是说突出读书带给他乐趣,使他忘了条件的艰苦。可是经过情境代入之后,学生更明白,自己吃穿不如别人而毫不在意,必须内心强大。
第三、教学中穿插进时政评说,增强民族自信心,也学会兼容并蓄,合作共赢。
不忽略时政,我们生活在当下,既要识汉源本义,也要与国际接轨。关注当下,也是引领孩子知道这世界上更好的,开阔其眼界,才有更高之 。
以上是我对语文教学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的探讨,俗气点讲是为了考试,往大处着眼,希望语文能是我们在匮乏困顿引领我们走出困境的希望之灯,是我们心灵栖息的最美家园!
高考历史问题的评价方法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指导高中历史各题型答题技巧。首先对史实的掌握,一个事情是什么就是什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问题的评价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问题的评价方法(1)坚持正确的立场。人民的立场、进步的立场、爱国的立场、全球利益的立场等等,就是正确的立场。比如说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在拉历史的倒车,他违背了人性,企图从根本上抹煞人类文明。因此,希特勒是整个人类的公敌,为人不耻,遭人唾弃。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条原则涉及到的主要是人物的评价。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作用来进行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一般而言,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客观上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应给历史人物以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观其出身而是观其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如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饱读四书五经,一生从未当过资本家,但其思想主张和行为却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因此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人物。其次,对一定历史人物或社会集团,应该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其言行。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原因来讲,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时,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一定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当然肯定。
(4)评价历史事物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上的善良愿望未必都能得到善的效果,恶的动机又常常成全了善的效果,以至以往文明处处交织着这种善与恶的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应将效果与动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不可偏废,同时应将对效果的评价放在首位,因为对历史起作用较大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同时动机对效果的实现又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高考历史复习策略历史成绩与会不会复习、会不会考试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考试前,特别是在高考前的复习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吃透考试的要求,对考试的内容,范围,能力要求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第二,仔细看课本,在考试前,特别是高考前要仔细地看课本。很多优秀考生,他们不仅看一遍课本,有的还要看三、四遍,每遍有每遍的感受。看得遍数多了,吃透了课本,就能更牢靠地把握基础知识,运用起来就会更加熟练。
第三,融会贯通,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把课本知识贯通起来。为了融会贯通,使繁杂的知识变成简化的知识,最好能用图表来表示,使这些知识看起来一目了然,便于记忆,运用。这样就能在头脑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网络系统。
第四,培养分析、综合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历史是古为今用,因此,要善于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社会中的重大事件、国内外发生的重要热点及焦点问题。通过运用,就会把知识学活、学通,在考试时就回得心应手。
高考历史学习方法及考试技巧1.越是临近高考越是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
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背诵和基本概念、基本定义方面的梳理工作,将掌握得不是很准确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计划性做练习题,一定要讲究实效。
要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侧重对选择题的训练,因其不用书写,可以在短时间内做相对较多的试题;选择题是分数最大的题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类型的试题,则需要有选择地做一部分。为了节省时间,简答题只要写上三言两语的要点。回答题可只写审题角度,历史小论文也要练习,但写上四五篇即可,不必用过多精力。
3.完整地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
“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生熟练把握答题节奏。此外,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适的经验。遇到不会做的题怎么办、遇到模棱两可难以选择的题怎么办、怎样化解紧张情绪等。
4.时间安排上也应该有个计划。
考虑到历史高考一般都在上午举行,因此做题时最好也在上午训练,并且注意限时,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来。
5.整理笔记,仔细阅读以前做的练习试卷。
这些笔记和卷子记录着你的学习过程,从中可以回顾史实,调整视角,了解如何审题,如何解答。对笔记中的特别记述要再认知,对做错的习题要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知识是青年人的的荣誉,老年人的慰藉,穷人最宝贵的财产,富人最珍贵的装饰品。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某学校在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撰写《文艺复兴简史》。
为此,同学们收集了很多历史人物资料。其中,对文艺复兴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
A.伏尔泰 达·芬奇 哥白尼
B.莎士比亚 达·芬奇 但丁
C.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
D.托尔斯泰 贝多芬 莎士比亚
2、近期,意大利政府展示了大航海家哥伦布写于1493年的一封信件的原件,里面详述了发现“新大陆”的细节。
“新大陆”指 ( )A.非洲 B.美洲 C.亚洲 D.欧洲
3、2015年5月,卡梅伦成功连任英国首相,并组建新内阁。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是虽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但她却不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这说明英国的政治制度是( )A.君主立宪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民主制
4、孟德斯鸠认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必须分置,否则自由便不复存在。
在资产阶级创立新体制的过程中,最早贯彻这一思想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5、对于如何读历史?认为:“西洋史应特别留心法国大革命”。
这主要因为法国大革命( )A.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
B.取得了民族独立,同时走上民主政治道路
C.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
D.彻底摧毁封建制,广泛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6、崛起于法国动荡之际的拿破仑果敢刚毅,一生传奇。
其是非成败,众说纷纭;身前身后,褒贬不一。如果以推动文明进步、创造文明遗产的角度肯定拿破仑,可选择的史实依据是( )①夺取政权,加冕称帝 ②打败反法联军,冲击欧洲封建势力,扩散法国大革命成果 ③征战欧洲,扩疆拓土 ④亲自主持编制并颁布实施《民法典》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一部纪录片中这样评述:“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上述两人的主要贡献分别是 ()A.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创制内燃机B.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研制改良蒸汽机
C.发明电灯、制造汽车中学
D.提出相对论 创造了火车机车
8、一百多年来,不同肤色的劳动者用不同的语言,用同样的旋律,唱着《国际歌》,它的诞生与哪次运动有关
( )A.巴黎公社 B.宪章运动 C.十月革命 D.里昂工人起义
9、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提出的要求是
( )①要求获得选举权 ②参与国家管理 ③反对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 ④反对资本家的剥削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小明在学习某历史事件时了解到以下内容: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由此可以推断出他学习的历史事件是()A.美国南北战争B.匈牙利改革
C.俄国1861年改革D.日本明治维新
11、当日本在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胁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文中的“社会变革”指( )A.大化改新 B.武装倒幕 C.明治维新 D.废除农奴制
12、19世纪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电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能源进人人类的生活。电的发明( )A.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B.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就
C.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D.促进火车的发明
13、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所以被定性为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
)A.因列强争夺殖民地而引发
B.交战双方都蒙受巨大损失
C.推动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D.波及欧、亚、非及太平洋广大地区
14、1914年6月,一个偶发事件点燃了一场燃遍全球的战火,这个偶发事件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凡尔登战役 C.国会纵火案 D.德国突袭波兰
15、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的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谬论,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
该理论是()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版权所有A.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 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6、科学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发明改变我们的生活。
下列搭配正确的选项是( )A.莱特兄弟——汽车 B.瓦特——飞机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牛顿——进化论
17、1770-1780年间,美洲是整个欧洲的注意力中心。
……政治思想不仅仅由欧洲向美洲传播,也发生了反向的交流:大西洋彼岸的事件也影响了欧洲人,使他们希望改革甚至废除君主制。下面示意图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18、19世纪中期,美国南北矛盾无法调和,这主要是围绕下列哪一问题(
)A.工业品进出口问题 B.是否开放国内市场
C.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D.是否提高关税问题
19、下列交通运输工具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发明创造的有(
)①火车 ②汽车 ③汽船 ④飞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法国史学家米西勒认为,14—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这两个“发现”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倡导人文主义 B.发现了美洲大陆
C.把世界开始连为一体 D.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
二、非选择题:(21题12分,22题16分,23题12分。共40分)
21、创新是民族进步和国家富强的不竭源泉,科技创新推动了近代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大国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百年年前,英国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这场变革没有你死我活的拼杀,而是通过和平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改编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上)
材料二:以爱迪生为代表的美国众多发明家们的发明……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19世纪末远远赶上并超过在过去两个世纪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德国。
——电视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870年至1913年间……恰恰是一波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期,这波全球化的动力是英国,其对外商业扩张的同时,也使一大批“新
兴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在那一时代崛起,而英国的全球领导地位日益受到削弱……在全球秩序陷入瓦解的情况下,世界却缺乏新的领导者来维护基本秩序。”w Ww .x K b 1 .c o M
——摘编自《“一战”发生机理时刻警醒当今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的“彻底改变了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和平变革”是指什么重大事件?(2分)请写出这场“变革”使人类进入什么时代?(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19世纪末美国赶超欧洲德国的主要原因。(2分)结合所需知识,列举美国在这一时期交通运输业的新发明。(2分)
22、划时代的科学成就、先进的思想理念充实着人类文明的宝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科学力量】
材料一:“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
(1)材料一告诉我们:科学追求真理要锲而不舍、求真求实。请完成下列填空:
①牛顿以勤奋、观察入微闻名于世,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方面。
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据材料三,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2分)
(4)结合本题所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积极意义。(2分)
②在20世纪最后一期《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迷的开启者”,你认为这个“世纪人物”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精神丰碑】
材料二:它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以人权对抗神权、以法律对抗专制、以科学对抗蒙昧的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发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场思想解放运动?(2分)请列举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及代表人物。(4分)
X k B 1 .c o m
材料三:德国电视二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纪录片。……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很多城市里还有马克思阅读小组,“马克思”似乎回归德国人的生活了。
——2011年2月23日中国广播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依据材料三指出马克思“回归”德国人生活的理由。(2分)
【沉淀认识】
(4)结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为自由而战】
材料一:华盛顿有所为,美利坚民族得以独立;华盛顿有所不为,美利坚人民不受其害。
——易中天《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
材料二:“一百多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宣言》。这项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盏希望的航灯出现在千百万黑人奴隶面前……”
——马丁﹒路德﹒金1963年8月的演说
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有哪些“有所为”?(2分)材料二中,
【为民主立法】
材料三:摘自《人权宣言》
第一条:在权力方面,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六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对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
(2)《人权宣言》是哪个国家的文献?(2分)哪些规定体现出它在为民主立法?(2分)
【为统治而变】
材料四:1861年改革是国内外形势挑战的结果,当时的俄国,危险和机遇并存,沙皇政府的当权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实行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分配。
(3)材料四中的“危险”指的是什么?(2分)沙俄政府是怎样满足农民阶级利益的?(2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BDABADDBBD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BDCADBCACB
二、非选择题:
21、(1)科学技术对两次工业革命的巨大作用。
(2分)(2)蒸汽时代、(2分)电气时代 (2分)
(3)第一次工业革命:火车、轮船;(2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2分)
(4)都大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2分)也使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开始对落后地区的侵略和扩张。(2分)
22、(1)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2分) 爱因斯坦(2分)
(2)启蒙运动(2分) 核心:理性主义(2分) 代表:伏尔泰或孟德斯鸠或卢梭 (2分)
(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分),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2分)
(4)思想解放是新社会产生的号角,为革命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促进革命走向成功。或 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2分)
23、(1)南北战争(或美国内战)(2分)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2)1861年 (2分)
(3)明治维新 (2分)努力发展教育(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2分)
(4)要维护国家的统一,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坚持改革;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先进文明成果;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培养人才。(2分)
勤奋学习应体现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按时起床,充分预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及时复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1)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
(2)1945年8月,为了“和平民主”,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2)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
(3)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4)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3)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4)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
(6)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三罢斗争”。
5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1)革命与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
二、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公民意识度机制1、建立公正的社会制
(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古代选官制度所体现的“公正”。
(2)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
(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法律上保障了公民的“公正”,但又体现了奴隶遭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
(4)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资本主义政体中的“公正”。
(5)《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公正”。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新中国国家权力面前的“公正”。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少数民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民族间的“公正”。
(8)《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9)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秩序的“公正”格局。
2、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
(1)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
(3)苏维埃制度: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4)南京临时政府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另一个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权利与义务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推崇自由议论朝政的风气,以“众治”取代“独治”。
(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
(4)1787年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等自由。
(6)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三、人文精神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关注人生真谛
(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识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4)《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5)乡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尊重文明多样性1、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
(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2、雅典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利弊
(1)利
①雅典: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
②中国: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
(2)弊
①雅典: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
②中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3、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4、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1)文明拓展方式
①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
②罗马: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形式
①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②罗马:统一集权制。
(3)政体和统治方式
①希腊:君主制—贵族集体统治—公民全体集体统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②罗马: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君主专制,没有发展为民主制度。
(4)政治文明贡献:①希腊:民主政治。②罗马:法律。
五、团结精神、合作精神1.商帮: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
(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2)商帮形成的原因: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2、国共关系: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
(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3、战后世界的经济合作
(1)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2)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5)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区域性经济集团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往往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与世界性经济集团相比,在规模上有明显区别。世界性经济集团是面向世界各国,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4、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合作精神
(1)政党间的合作: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2)民族间的合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
(3)两岸合作:“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高考历史试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