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观察激趣,理论铺垫
出示例三主题图,师提问:观察路线图从小明家到学校一共有几条路线?生:3条
师:3条路线中哪条最短呢?生:中间的最短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中间的是线段可以直接到达学校其余两条绕弯了…… 师动画演示三条线比较
师小结:我们可以把小明家和学校看成两个端点,那么中间这条路线就是一条线段,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二、问题导入,引发冲突
师:同学们,你们看蓝色路线和红色的路线构成了什么图形?生:三角形
师:是呀,我们对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几条线段?
生:3条。
师:如果给你6条线段,你能围成几个独立的三角形呢?
生:2个。
师:好,老师就给你6条线段(课件6条线段20cm 10cm 8cm 6cm 4cm 4cm),用它们进行围三角形的比赛,用这6条线段围成两个独立的三角形(课件出示要求),围的时候要注意:(1)不能改变线段的长度;(2)每条线段只能用一次;(3)操作要规范,顶点要对齐。开始!
师:围成了几个独立的三角形?
生:1个。
师:有围成两个的吗?
生:没有。
师:那在围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1:有的三条线段围不起来。
师:这个发现非常重要。
生2:有一条20厘米的线段很长,其他那两条合在一起都没有20厘米的线段长,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师:这位同学还对围不成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真爱思考!
师:看来,我们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不仅仅需要三条线段,还要考虑这三条线段的长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有认知上的冲突,才能引起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渴求。导入的设计,让学生从动手实践开始,对自己旧的认知——只要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产生冲突,从而引发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三、积累数据,初步发现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研究: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我们继续用这6条线段来研究。请各小组交流各自围成三角形的数据和不能围成的数据,选一名组长把每名组员数据和结果都记录下来,填在表格内,其他组员注意倾听是否有重复的数据,如果有只记录一次。然后,结合实验数据,算一算、想一想,并把你的发现和想法写下来。
师:老师看到大家研究得很热烈,哪些同学发现了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哪些同学发现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师: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在刚才的合作交流中,同学们就表现出了很强的合作能力,还有许多的发现。
师:下面就先来说说围不成的原因。哪个组先来汇报?请这组同学带着学具到前面来,边围边说说你们发现的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
生:我手中20厘米这条线段是最长的,第二长和第三长的两条线段加起来都没有20厘米的这条线段长,所以围不成。(板书数据)
师:给大家围一围,比一比看看好吗?
师:这组同学,能够把两边合在一起,跟第三边去比较,发现了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也找到了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真会思考!老师还请同学们注意,我们是用三条线段来围三角形,只有围成了三角形,我们才能把它们称之为边。
师:哪些小组和他们的发现相同?也来说说围不成的原因。
生:我发现的围不成的原因就是因为两条线段合起来还没有另一条长,所以围不成。
师:你能不能借助手中数据,列成式子来表示?
生:6+8<20。
师:虽然他们的数据不同,但都发现了围不成的原因。其他同学也发现了吗?谁来概括地说说: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那两条线段合起来都比第三条短,所以围不成。(板书:两边和小于第三边。)
师:我们找到了围不成三角形的一种情况。在刚才的操作中,还发现在什么情况下也围不成三角形吗?
生:我用10,6和4也围不成。
师:还有同学也尝试这组数据吗?有围成的吗?都认为围不成是吗?好,谁来到前边边围边说说围不成的原因?
生:我们看到4和6合在一起等于10厘米,向下围,就变成了两条直线。
师:是两条线段。老师也表扬你说得很清楚。其他同学同意吗?还有没有尝试这组数据的同学,我们结合学过的知识一起思考:想一想,如果两条线段合在一起,跟第三条一样长,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
生:如果两条线段合在一起跟第三条线段一样长,那么向上一点点,就围不成了,挨不上,不能形成三角形的顶点。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同学们刚才通过想象和思考发现了围不成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看电脑精准的演示。从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如果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也围不成三角形。(板书:相等。)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研究,发现都在什么情况下,三条线段就围不成三角形?
生:如果两边的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条边,就围不成三角形。
师:结合刚才小组内的探究,再来说说,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有怎样的关系?
生:如果两条线段合起来比第三条长,就能围成了。
师:到前面来,边围边说,请你先说说数据(板书数据:4厘米、8厘米、6厘米),然后再说你的发现。
师:同意吗?老师看到,大家用不同数据也围成了不同的三角形,发现了三边关系。谁愿意拿着记录单,说说你的不同数据?(板书数据)
生:我们用了10厘米、8厘米、6厘米,还用了10厘米、8厘米、4厘米,不论用哪组,只要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大于)
师:综合之前的研究,谁能概括地说说,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三角形三边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
生:围不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围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动手实践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数学知识,经历形成过程的重要手段。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在学生同桌合作、小组合作之后,让他们自主发现围成三角形和围不成三角形的线段分别有怎样的关系,进而总结规律,学生的体会深刻而具体。]
三、深入探究,完善结论
师:只要两边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都同意吗?有不同意见吗?我有一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这些是围不成三角形的数据,以其中任意一组为例,我也能找到两边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啊,看20+4大于6,可它却围不成三角形。说明我们的发现不够准确,换句话说不够严密。再到围成的数据当中,也任选一组,看看两边和大于第三边又是怎样的情况,对比着思考,又有怎样的发现?先想一想,再到小组里去说一说。
生:我发现,应该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才行。围不成的数据里,有两组大于,一组小于的情况;而围成的数据里,三组都是大于,所以,应该是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其他同学同意吗?也就是说,在三角形中,必须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书:任意)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发现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那就是……(齐读)这是学习了稳定性之后发现的三角形的又一个特性。学习到这里,我想大家对刚才自己的研究过程及结论,可能有需要调整的地方,请你把它修改和完善。
[设计意图:“任意”一词对于学生来说,运用到数学结论当中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发现规律的不严谨,然后通过对比,补充“任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同时,也渗透了“一个反例就可以发现规律的不严密”及“对比观察”的数学思想。]
师:请这组同学来说说他们的修改情况。
生:我们组对结论进行了修改。
师:我们再回到课前小明上学路线图,你能用惊天学过的知识说说为什么中间的路线最短?生: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下面我们就运用今天的知识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对结论等进行修改,就是一个自我反馈的过程。通过进一步思考、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深入、扎实的学习。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评价的习惯,也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师:首先,进行准确的判断。(课件出示判断题)
2.给你一条2厘米的线段,一条5厘米的线段,根据我们学习的知识,想一想要想围成一个三角形,第三条线段可以是多长?
3.师:接下来,运用今天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师:认识他吗?对,他就是被称为亚洲小巨人的篮球明星——姚明。姚明身高腿长,他的腿长约1.2米,有人说,姚明一步就能迈三米,你觉得这种说法可信吗?能不能用今天的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呢?
4.师:这是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有几条路可以走?哪条路最近?能用今天的数学知识来说说为什么吗?
师小结:看来这真是一条便捷路线。可是在生活中,不是所有的捷径都能走的。比如有的人为了近,就斜穿草坪甚至斜穿马路,都是不允许的。不过,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就可以选择便捷的路线。看,这是我国首个对角斑马线。(示屏)在红绿灯的正确指引下,人们就可以斜穿马路,大大方便了行人。这种斑马线的设计者是杭州的一位交警叔叔。在记者采访时,他说,这种斑马线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数学中三角形三边关系(齐读)。希望大家也能像这位交警叔叔一样,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相信大家经过不断的积累、总结,在数学方面一定能有更多的收获,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板书: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不能 能
20 10 8 10+8<20 10 8 68+6>10
10 4 4 4+4<10 4=\\\"\\\" 8=\\\"\\\" 10=\\\"\\\">10
10 6 4 6+4=10 8 4 6 4+6>8
4 4 8 4+4=8 6 4 4 4+4>6
两条线段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 任意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概念、角的分类和角的度量等知识。在本课之前,学生又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研究了三角形的分类。这些都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内角和作了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为本课内容的教学作了铺垫。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有助于理解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学习、研究几何问题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 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教学难点:
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不同类形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若干个 记录表
学生准备:量角器 直尺 剪刀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三角形
出示谜语: 形状似座山,稳定性能坚
三竿首尾连,学问不简单 (打一图形名称)
(预设:三角形)
师:谁能介绍介绍三角形?
(生1: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
生2: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师:你喜欢哪种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师:同学们会画三角形吗?请你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你喜欢的三角形。
师:钝角、直角、锐角三角形三兄弟吵起来了?我们快去看一看。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一规律,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三、自主学习(展示量角法)
1.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内角和
(1)板书展示三角形
师:要想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我们得先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三角形里面的三个角都是三角形的内角。)
师:你能过来指指吗?同意吗?内角有几个?
师: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标上∠1、∠2、∠3。
师:你能像老师一样把你的三角形标上∠1、∠2、∠3吗?
(2)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的和,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即:∠1+∠2+∠3)
师:就是把∠1+∠2+∠3加起来。
师:根据我们以前的经验,我们怎么知道∠1、∠2、∠3的度数呢?(预设:用量角器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量一量你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算出他们的和。(4分钟)
学生测量(1分40)汇报结果(5人)。
教师填写测量汇报单。
师:观察汇报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所有三角形内角和度数不一样、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
四、合作探究
师:这是同学们亲自测量发现的,没有得到统一的结果,这个办法不能使人信服,有没有别的方法验证?老师给每个小组都提供了很多个三角形,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三角形来研究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多少度。 (8分钟)(剪拼法)
1.操作验证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 (6分钟)
(1)操作验证:小组合作
拿出装有学具的信封[信封里面有老师为学生事先准备的各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小组之间的三角形大小都不同)];拿出自备的直尺 剪刀
(老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保证学生能真正地试验,操作和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等方式去探究问题。)
2.学生汇报
(1)转化法:
生:两个同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每个直角都是90度,内角和就是36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的一半180度。
师:他们用长方形的内角和来研究今天所学的知识,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折拼法
生:把三角形三个内角分别向下边折叠,拼成了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他们是用折拼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动手能力真强)
(3)剪拼法
生:把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来,拼成一个平角,平角是18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师:提问怎样能很快的找到三个角?把他们做上标记。)
标记上之后再拼一拼,可见标记的方法很科学。(20分钟)
3.教师演示
师: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怎么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的?
师:这是什么三角形?把他折一折。
师:这是什么三角形?我们也可以把他折一折。你有什么发现?(折完以后都有一个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分别通过剪拼法验证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内角和。
师:注意观察。
师:演示完毕有什么发现?(预设这些三角形剪接后都拼成了平角)平角是180度,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刚刚我们研究了什么三角形。他们的内角和都是180度,那我们研究的这些三角形能不能代表所有的三角形,能。(因为三角形按角分类只能分成这三种。)(22分钟)
4.演示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出示一些三角形,让学生指出内角和。
师:你有什么发现?(无论是什么样的三角形他的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形状大小没有关系。)(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师:那我们再看看刚刚汇报的结果。为什么之前测量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这样得到结果呢?(测量的不够精确,存在误差)
师:如果测量仪器再精密一些,测量的更准确一些都可以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现在确定这个结论了吗?(25分钟)
师:除了这节课大家想到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也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到初中我们还有更严密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早在300多年前就有一位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帕斯卡,他在12岁时就验证了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师:你们能用今天的发现做一些练习吗?
五、测评反馈
1.判断。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是90°。
(2)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能是钝角。
(3)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
4. 剪一剪。
把一个三角形纸板沿直线剪一刀,剩下的纸板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六、课后作业
69页第1题、第3题。
七、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由范文网的会员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以下9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
下面由范文网的作者为你提供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的写法。
我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开始就由求两个我们已经熟悉的直角三角尺的内角和入手。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他们已经知道了两块三角尺的内角和是180°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猜测,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这也正是我本节课要与学生共同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想说为什么又不知怎么说,又因不知道怎么说而感情特别激动。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于是我让他们将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拿出来进行研究,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当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之后找到自己的验证方法时,他们体验了成功,也学会了学习。在这节课中我们共同找到了几种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方法。学生们拿着他们手中的三角形,讲述自己的验证方法,虽然有的方法很不成熟,但也可以看出这个过程中,渗透了他们发现的乐趣。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撕下来拼接到一起,有的同学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沿着三角形的中位线折到一起……
但试想一下,如果我上课之初,就告诉孩子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并且告诉孩子我的验证方法,即便告诉的方法再多,再详细,他们学到的也只是我的有限的方法,而且是老师的方法,不是自己发现的方法。
不过在进行动手操作的时候,有些小组没有抓到很好的要领,而我也没给予及时的指导;或者说,因为时间的关系,我的指导没有很好的说清楚,导致个别小组动手的时候不是很清楚。
对于活动性课程,我的把握不是很到位。在活动中出现的小问题,有的时候我经常会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怎样及时解决,这个是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第2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这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范文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但愿对你有参考作用。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材是先让学生通过计算三角尺得个内角的度数和,激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吗?再通过组织操作活动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根据这样的教材安排,本课的重点也就应放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探索上,让学生在探索中深入理解得出过程。针对教材的如此安排,我也设计了如下的开放的课堂预设:
验证过程
1、要知道我们猜测的是否正确,你有什么办法验证呢?
先独立思考,有想法了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交流想法:
生一:我们组根据刚才三角板的内角和是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得出的,所以,我们就用量角器量出了三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
学生说出了测量的度数相加,虽然不是很精确180度,量的过程中有点误差,得到了在180度左右。
生二:我们组是把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跟书上一样去折,折在一起发现正好是个平角,所以我们发现锐角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度。(及时表扬了能主动预习的好习惯。)
生三:我们组把钝角三角形跟刚才一组一样,折在一起,发现也能拼成一个平角,所以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
生四:我们组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跟上面两组的同学一样折在一起,三个角拼起来也是一个平角,所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度。
生五:我们也是折的,但我们没有把三个角折在一起,而是把两个小的角折到直角那里发现两个锐角合起来正好与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重合,图形也就成了一个长方形,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再加个直角也就是180度。
也有同学提出了采用了减下角再拼的方法。
以上这个小片段,虽然在孩子们表述中没这么流利,完整,但却是他们最真实的发现,这堂课上下来,感觉收获很大。
自己感觉这节课的设计上把握了学生学习起点与心理,遵循了教材让学生先猜想再验证的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重复粉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交流机会。学生思考着,讨论着,交流着,感悟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寻求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强。
第3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给大家带来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
今天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对于三角板,学生是不陌生的,所以我们从一副三角板入手,让学生算出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是180°,于是抛出问题,在其他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和是不是也是180°呢?学生当然会猜是。我觉得今天孩子不仅学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还学到了对待一个猜想就要想办法来验证的数学思想。当我要求孩子们来验证的时候,有的孩子想到了量,有的孩子想到了折,这里我先让孩子们都去量,量了以后,因为有的同学量的不精确,所以我建议更精确的验证方法,孩子又想到了折,我又让孩子们去折。事后想想,如果我一开始就让孩子们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一下,说不定碰撞的火花会跟激烈些。我这样一步一步来的话,就有些按部就班,没有那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了。后来,校长提出,一开始有个孩子说到他量到175°,比较接近180°的时候,我只是强调要精确,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一资源,如果我这时候让孩子把他画的这个三角形撕下来,折一折来验证的话,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这点我没想到,看来我还不够智慧啊!
杨教导也提出,后面的习题三,正方形内角和是360°,而把它对折变成三角形,就变成了180°,把三角形对折还是180°,这道题我没有深入,这是教材没把握好啊!
以后要注意,但是这节课上孩子的表现还是比较令我满意的,比平时好!呵呵!
第4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在范文网上除了这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你还可以找到更多与你行业相关的其他精品范文。
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上我围绕以下几点去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营造研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为此我抛出大、小两个三角形争吵的情境,让学生评判谁说的对?为什么争吵?导入课引出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动。我在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时,没有按教材设计的量角求和环节进行,而是从学生熟悉的正方形纸的内角和是360°入手,再把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后会怎样呢?猜想一下其中的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猜测以下是不是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呢?再组织学生去探究,动手验证,并得出结论。生在不断的发现中很自然地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猜想。这样既使学生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又使学生有高度的热情去继续深入地研究“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以及存在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把握好生成性资源,让学生认识到有些客观原因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研究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第二层练习是已知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或底角的度数,让学生应用结论求另外的内角度数。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练习设计提问体现开放性,“你还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运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思索。
四、教学中存在不足
在教学中,由于我对学生了解的不够充分,让学生自己想其它的验证方法,难度较大,浪费了大量时间,使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练习较少,新知没有得到充分巩固,以后应引起重视。在设计教案时要了解学生,深入教材,精心设计。
第5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本文是范文网的网友推荐,并由本站编辑整理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仅供写作参考。
三角形内角和,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的特点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的学习和探究。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对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是不陌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了内角的概念,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因此本节课我提出的研究的重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在上课前我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大三角形”将军和“小三角形”将军内角和一样大吗?引起同学们思考,激发出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接着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首先提出度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之后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发现有的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的非常接近180°,让学生发现测量角的度数时容易产生误差,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之后学生通过撕角拼一拼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
本课新知识传授很好的把握三个环节:
1、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通过量、折、剪、拼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究,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得出研究问题的结论,有利于学生培养“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掌握要领。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就发挥想象,提出度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
2、在动手操作中验证猜想。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通过撕拼角的方式,小组合作交流,验证猜想,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3、重视问题预设,培养“空间观念”。
“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特别重视问题的提出,再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验证猜想,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我在归纳总结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强化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学会大胆放手,轻松自己,发展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那怕他想错了做错了,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知道自己错了错在哪儿,给他们更自由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他们思考的欲望,也只有这样才能扬起他们创造的风帆!
第6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希望这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范文能对你的学习与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在学校教学示范课上,讲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整节课还算比较顺利,在课堂是完成了教学目标,并且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的过程。现在总结一下课堂上的几点不足: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在课堂教学的重点过程中,我设计的是小组合作探究,“先讨论有几种验证方法,再分别选择不同的方法验证,验证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使学生通过不同的验证方法得出共同的的结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的观察到不同的验证方法,这样一个人的验证过程就成了几个人人学习成果。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学生接受到尽量多的信息。但是学生们的表现却不令人满意,也许是公开课学生放不开的原因,他们只是各自验证完了和同桌交流一下,完全没有以往在班级里那种热烈讨论的气氛。虽然我在后面的学习汇报过程中使用了投影仪展示,但还是不如学生小组内交流更直接。因此,我这一设计的目的效果不理想。
2、我本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由于在试讲的过程中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练习题没有完成,而这一道题又是这堂课教学内容一个升华,因此我想尽量完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尽量控制时间,由于过于注意时间,导致了在学生用投影仪演示完后,为了更清晰的演示折、拼的过程的动画忘了播放,影响了又一个给学生直观展示的机会。这一问题的出现我觉得是我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7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以下是范文网小编精心搜集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合作探究,实验论证”生动地诠释了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本课新知识传授很好的把握三个环节。
一是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法,掌握要领。上课开始,我通过提问三角板中每个角的度数以及每块三角板的内角的和是多少?初步让学生感知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质疑:,这仅仅是一副三角板的内角和,而且也是直角三角形,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中的三个内角的都是180°呢?这个问题一提出去就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接着就让学生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提出度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
二是动手操作验证猜想。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有选择的用度量的方法或者用折一折的方法或者拼一拼的方法等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印证猜想,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三是进行总结强化了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科学验证了结果,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的第二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一些活动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成立的理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总结。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其实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大部分的学生已经知道了这一知识,所以很轻松地就可以答出。但是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特别重视问题的提出,再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鼓励学生倾听他人的方法。
本课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第二环节里。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猜想。为此,我设计了大量的操作活动:画一画、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拼一拼、撕一撕等,我没有限定了具体的操作环节,但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分组活动,感觉更利于我的目标落实。但在分组活动中,我更注意解决学生活动中遇到了问题的解决,比如说画,老师走入学生中指导要领,因此学生交上来画的作品也非常的漂亮。学生观察能力得到了培养。再比如说折,有的学生就是折不好,因为那第一折有一定的难度,它不仅要顶点和边的重合,其实还要折痕和边的平行,这个认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的。教师也要走上前去点拨一下。再比如撕,如果事先没有标好具体的角,撕后就找不到要拼的角了……所以在限定的操作活动中,既体现了老师的“扶”又体现了老师的“放”。做到了“扶”而不死,“伴”而有度,“放”而不乱。我还制作了动画课件,更直观的展示了活动过程,生动又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到每种活动的特点,这对他认识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在此环节增加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培养。
在归纳总结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说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习题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为了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我除了设计了一些基本的已知三角形二个内角求第三个角的练习题外,还设计了几道习题,第一道是已知一个三角形有二个锐角,你能判断出是什么三角形吗?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明白,任意三角形都有二个锐角,因此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定义是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而锐角三角形则必须是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才是锐角三角形的道理。
这道题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三角形按角分的定义的理解。第二道题是一个三角形最大角是60°,它是什么三角形?通过对此题的研究,使学生发现判断是什么三角形主要看最大角的大小,如果最大角是锐角,也可以判断是锐角三角形。
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等边三角形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第三题我拓展延伸到三角形外角,第四题我设计了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探究。
第8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本文系列之一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范文,你可能需要。
整节课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猜测、验证、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结构化的学习材料,有各类的三角形、相同的三角形等,促使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思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推理归纳能力,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立足长远,注重长效,不仅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落实,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在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撕拼的验证方法其实是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成了平角,使学生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有所感悟;在对测量的结果出现不同答案的交流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测量时会出现误差,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探究精神。
3、遵循教材,不唯教材。
本节课上,延伸了教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把学生的学习置于更广阔的数学文化背景中,激起了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
4、不足之处:
学生在折纸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后汇报时,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老师的引导不能及时跟进。再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时地引导好学生思考,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9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下面这篇由网友为大家搜集整理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的写法格式,希望大家喜欢!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课堂上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一、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探究平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这节课在复习旧知“三角形的特征”后,我引出了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而画一个有两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却无法画出这一问题的出现,使学生萌生了想了解其中奥秘的想法,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由于学生对三角尺上每个角的度数比较熟悉,新知的探究就从这里入手。我先让学生分别算出每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都是180°,由此引发学生的猜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是否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我趁势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撕一撕、拼一拼、折一折、算一算。在明确验证方法后,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动手操作、记录、观察,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为180°。之后我组织学生在全班汇报交流,有的小组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有的小组通过撕一撕、拼一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还有的小组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的方法也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此时我利用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在演示中进一步验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中获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确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探究新知是为了应用,这节课在练习的安排上,我注意把握练习层次,共安排三个层次,由易到难,逐步加深。在应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或一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练习内容的安排从知识的直接应用到间接应用,数学信息的出现从比较显现到较为隐藏。第二层练习是判断题,让学生应用结论思考分析,检验语言的严密性。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这些练习顾及到了智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形式上具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
这节课我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猜想、去探究、去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范文网的小编希望以上9篇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范文能够帮到你,当然,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看更多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范文。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一:
边边边公理,是三角形判定方法研究的第一课时。
本课在教学时有三个难点:
1.体会有一组量、两组量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三组量对应相等的各种情况的分类;
3.利用“边边边”判定全等推理的.书写格式。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运用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有学生的预习,难点1的突破还是可以很快进行的,但是反例的列举还不够。难点2是学生分类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学生能够很顺利地分成四类:三条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三个角,但是不能更加细致地分类,不能进一步把两边一角分为两边及其它们的夹角、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不能把两角一边进一步分为两角及其夹边、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从课上的实施看,四种情况的分类基本做得比较好。课后细想,进一步的分类,本课也可以不再进行,可以到下一课再细化。理由是: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必要每一次的新知引进都要一步到位,况且本课要处理的问题还是挺多的,课堂教学要有所侧重。难点3的引导较好,但是学生全等推理的书写格式还有待于继续训练。证明全等的准备条件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之前就要书写说明;直接条件直接写,隐含条件要挖掘。
从本课的教学情况看,学生的预习还需指导,学生对课本上探究2的操作比较粗糙,课堂上需要教者认真示范引领;课堂容量的把握要适度,本课我安排了两个例题,一个开放型填空题和四个解答证明题,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充分的,四个证明题也是有学生上黑板板演的,多数同学是能够全部完成,但是不可否认,还是有同学没有来得及,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教学还不很充分,全面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要真正得到保证。
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参与到探索的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合作交流等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三角形稳定性的实例,让学生产生了学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为下一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第2篇: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反思范文网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反思范文很有深度,希望可以助您一臂之力。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简述
全等三角形的“边边边”判定(SSS)大约需要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本课需要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熟记“边边边”定理的内容; 能运用“边边边”定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这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能力、动手能力。 (2)在例题处理过程中组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讨论、交流解法,巩固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应用“边边边”定理解决问题。
(2)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大屏幕环境下的课堂环境非常熟悉,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思维活跃,对自己动手的活动兴趣很高;学生已经接触过全等三角形的很多性质,学生现在处于逻辑推理论证的初步阶段,从这章开始,学生应该逐步学会逻辑推理,这类题的推理书写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同时,我们知道,以前学生学习数学都是一些简单的图形,从这章开始出现了几个图形的变换或叠加,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全等条件是一个难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习过程中,通过课件创设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各知觉器官,做到“细观察、多动手、勤思考”.通过观察、猜想、探究、推理、模仿、体验等方法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学,自主探索” 的教学模式,采用情境探究法、谈话法等,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的任务。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准备一些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纸片(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大屏幕环境。(4)剪刀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多媒体显示,带领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其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在教师引导下回忆前面知识,为探究新知识作好准备。) 提出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如果只满足上述六个元素中的一部分,至少需要几个元素对应相等能保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呢?(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先确定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培养理性思维。)
(二)操作探究
出示探究一:(课前完成) 已知一个条件 已知两个条件
AD条件与图形 结论 条件与图形 结论
已知:△ABC与△DEF
FBCE条件1:AB=10cm AC=12cm BC=13cm 条件2:DE=10cm DF=12cm EF=13cm 让两个组学生按照条件1中所给出的条件画出三角形ABC,让另两个组学生按照条件2中所给出的条件画出三角形DEF。
画完后将三角形剪下来,与周围同学比一比,看所画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本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逐渐明朗。 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全等。
(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同时也渗透了分类的思想,引导学生从六个元素中选取部分元素可得到全等的三角形.)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入手,采取提问、猜测、探索、归纳等教学手段,使总结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判定.)
(三)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从上面的操作中,你发现具备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总结规律:边边边定理: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边边边”或“SSS”)
(在此处要留给学生较充分的独立思考、探究时间,在探究过程中,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在总结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规律得出后结合图形把该公理用几何符号语言表示,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四)尝试应用
1、结合课本,请同学们观察图形,从中找出全等的三角形,并把它们用序号表示出来。
2、例题讲解
出示例题:见课本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已知条件、图形特征及其与结论的关系,并思考证明的方法。而后进行小组交流,方法展示,教师最后作评价与总结) (要注意规范证明过程) 题后小结:
当要求证相等的两条线段或两个角位于两个三角形中时,通常可借助证明它们所在的三角形全等得证。
(总结提炼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2、完成教材后练习
2、3题.(通过练习训练,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课后小结
1、这节课通过对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究,你有什么收获?
2、如何寻找证明全等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给出的,二是图中隐含的,如公共边等。
3、三角形全等是证明三角形中边等、角等的重要依据。 (整理本节课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上的收获与感悟,为以后的学习在研究思路上做好准备。)
(六)课后作业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分比做题和选做题,并可布置预习性作业).
七、教学评价与设计
练习题中的基础题完成得很好,准确率达到85%以上,而在综合应用题部分学生也注意到了审题和准确找出条件,比较难是一些隐含条件的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问题自然就解决了。通过操作动手,学习的投入性与主动性非常高,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能很好的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又非常感兴趣。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已掌握全等三角形(SSS)证明,并能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SSS)证明,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找全等条件是还有一定的难度,今后要多加练习。
八、教学反思
通过同学们的操作、交流、互动,我们实现了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的多层面了解。有一部分同学还有些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的知识是我们所没有了解,下来同学之间加强交流学习。希望已经掌握本节的同学们能通过课外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全等,并构建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美丽天地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主题图、认识三角形(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底和高,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内角和是 180 度等)、三角形的分类、整理与复习以及数学文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三角形的底与高、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度等。
2.通过对比了解三角形的不同类型。
3.通过观察、探究、操作的过程,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及分类。
4.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实验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空间观念。
本单元共用 6 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 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九1-4
第二课时:认识三角形 例3课堂活动1题及练习十1-3
第三课时:认识三角形例4 课堂活动2题及练习十4-8题
第四课时:三角形的分类例1及课堂活动1题及练习十一1-4
第五课时:三角形的分类例2、3及课堂活动2-4题及练习十一5-8
第六课时:整理与复习 及练习
单元教学重点: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的底与高。这是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等的基础,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单元教学难点:发现和体会”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 3 边“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折、画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和特性。
2、指出三角形边、角、定点、会辨认出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例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的三角形。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的这种性质就是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例2: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认识底和高:检查方法:拿一个锐角三角形。折痕的一端过三角形的顶点,另一端所指的边被分为两段,折后这两段要重合。
2、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实验操作中探索三角形3条边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例3: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课前准备好不同长短的小棒或吸管,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完成实验表格,在围成的三角形中,两边之和与第3边比较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过程。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例4:方法:1、通过量一量,加一加2、撕一撕,评一评等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思考: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知道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在操作中去认识各种类别的三角形及其特征。
教学过程:出示例1中的6个三角形。
提出要求:
(1)观察每个三角形中3个角分别是什么角?(不易观察的要用量角器度量)
(2)根据角的特点对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思考这样分的依据。
(3)给同桌同学讲一讲,你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教师:为什么这里说“有1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想一想,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直角呢?在一个三角形里面能不能有2个钝角呢?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
1、将红领巾或小彩旗对折,你有什么发现?
发现:(1)两条边相等。(2)两个角相等。(3)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对折后都是这样的呢?请拿出自己随意剪的三角形,进行对折,看有没有这些特征。
2、教学等腰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3、探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出示例3 按要求剪三角形。
(1)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
(2)用量角器量30°的角。
(3)剪三角形。
(4)展开。
2、仔细观察手中的三角形的角和边,也可以动手折一折或用直尺和量角器量量,看有什么发现?
3、在小组里面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说出你是怎样发现的。
4、反馈:
(1)3条边相等。
(2)3个角相等,都是60°。
(3)是轴对称图形。
(4)锐角三角形。
教师:像这种3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等边三角形。
教师:闭上眼睛想一想,等边三角形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征?
讨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怎样的关系? (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三角形知识点总结》,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