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颜真卿《劝学》译文及赏析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译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这首诗告诫我们:年轻时不知道勤奋学习,年老时读书就晚了。
解说: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赏析
《劝学》是唐朝诗人颜真卿所写的一首古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暂,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达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作者简介
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后为李缢杀。唐代宗大历元年(765年),颜真卿因奏宰相元载阻塞言路,遭贬谪。三年(768年)四月,由吉州司马改为抚州刺史。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抚州学子杨志坚家贫如洗却嗜学如命,其妻耐不住贫困生活,提出离婚,杨写了一首《送妻诗》,表明自己矢志读书无奈同意离婚的心情。杨妻将这首诗作为离婚的证据呈献颜真卿。颜看了杨诗后,非常同情杨的遭遇,钦佩其苦读精神,对杨妻嫌贫爱富的行为进行责罚,并赠给杨志坚布匹、粮食,将杨留在署中任职。为此,颜还将《按杨志坚妻求别适判》公诸于众。这则判词对临川良好学风、淳朴婚俗的形成起了较好的导向作用。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他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第2篇:颜真卿《劝学》译文及赏析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颜真卿《劝学》译文及赏析范文,送一篇给你。
劝 学
qīng
【唐】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
三更灯火:三更半夜,很晚了。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老了,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 方:才。
变废为宝,发挥余热
——考卷中阅读材料的“二次利用”
一份语文试卷到教师评讲结束,生命基本宣告完结。即便是有些学生在一段时间过后会复习试卷上语基部分的知识点,但后半部分的阅读理解部分绝对无人问津是,成为名符其实的“鸡肋”。但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充分利用好阅读材料服务于写作。这也不失为一种“举手之劳”的写作素材积累方法。
近年来,笔者多次参加各类调研考试的高三作文阅卷,发现部分优秀考试作文,所使用的写作素材除了来源于生活的积累、课本素材外,有大量似曾相识的素材和构思的出现,细细研究,这类写作素材竟然来源于平时我们所做的各类试卷的阅读材料中。
更为惊奇的是一篇刊登在媒体上的2012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忧与爱》,写的是对于城市旧书店前途的忧与爱,表达对社会文化事业改革的关注。而相关的材料竟然出现在2012苏北四市高三摸底考试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为现代作家李琬的《旧书》一文。
慧眼识珠——发掘考卷中阅读材料不为人知的秘密
《2013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中对于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为:“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由此可见,文学类文本的材料选择标准,与同为大纲中对于写作的要求——“形象丰满”、“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等不谋而合。可见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材料选择的情感取向与写作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都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实质。 把视线放宽到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都是选择典型的阅读材料,覆盖了主要人文话题,有了指向学术研究规范的重要话题,有指向个体的人生体验,也有指向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感受与欣赏,还有通过优秀的历史人物思考个人与社会、百姓与国家的关系。此外,考卷中的阅读材料呈现出严谨、细致、清晰、朴实、优美等不同的语言风格特征。
由此可见,考卷中阅读材料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的丰富性和可操作性。
丰富性体现在:人物(事件)素材、优美语言段落、小说(散文、议论文)的结构与立意,这三个方面也是我们从一篇阅读材料中“榨取剩余价值”的三个有效途径。可操作性体现在:由于考试的时效性带来考卷阅读材料的时效性,因此考卷上的材料大多比较新颖,学生经过考试以及老师的评讲之后对该材料的印象也更为深刻,也具有“能用起”来的可能性。
就地取材——从阅读材料中积累写作素材与思路
(1)、优美语言段落的积累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中有大量的写景、历史散文,文章中大量出现的写景段落、借景抒情的抒情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素材最直接的积累。这需要我们同学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分类,并按照一定的条目集中整理和识记。
如《金色的飘落》(2011江苏经典模拟卷)中的第二小节:“这是银杏树的落叶,它不像白杨梧桐香樟的落叶,踩上去没有落叶枯萎沙沙的碎裂声。它很厚实,还带着刚离开树干母体的生命汁液。落叶的黄
同样的耀眼夺目,感人肺腑,但它的金黄,不是梵高笔下向日葵燃烧得令你疯狂的金黄,而是一种比白重一些的淡金、淡黄。有种若有似无,丝丝缕缕,沁入你心灵,让你的灵魂为之轻轻颤动的情调。”
以上文字写景综合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来写银杏树飘落的景象,突出了落叶飞舞的灵动壮美,为下文抒写生命的感悟作铺垫。所以在涉及到写秋景、落叶的辉煌、生命的感悟等内容的时候,学生完全可以适当借鉴,灵活运用。
同样这篇文章中还有“一片片染着新生嫩绿的银杏叶儿,沿着细细的枝条争先恐后地向天空涌去,把青春的梦想涂满湛蓝湛蓝的天空”等大量的句子都充满着对生命的感悟,同样可以语段素材直接积累。
其他如《一个人的仪式》、《被春天染红的小溪》、《充满诱惑的天柱山》、《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等阅读材料中都可以找出各种场景的语段。
(2)、人物(事件)素材的积累
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中有大量的写人记事散文,很多素材可以被学生提炼。还以阅读材料《旧书》为例。《旧书》一文中有几个典型的场景描写,写了旧书店的偏僻和没落、在书店品读书的温馨回忆,以及旧书记录的令人无法释怀的往事等。大量的素材可以为诸多作文服务,如《守静》、《忧与爱》、《尺度》等等。
再比如《空荡荡的院子》(2012常州市高三期末)一文围绕“院子”组织材料,借院子的渐渐衰败和空荡来表现父母的逐渐衰老,表达对故土和家园难以割舍的情感。文章中涉及的空荡荡的院子的场景描写,老人的神态描写等等,都能作为素材积累。
笔者记录的另一篇优秀作文《守静》中写一座城市的文化坚守,材料就来自《从北京到北京的距离》(2011苏州高三调研试卷)和《北京声音》(2012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研考试)。
在积累这一类阅读材料素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紧扣文章的主题和立意,找出所对应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民族情感等等,这样才能碰到合适的写作话题的时候自然联想到相应的素材。
(3)、思路与结构的积累
2013届四地摸底考卷阅读材料选择的是台湾作家林双不的小小说《枪》。小说内容写的是作者深夜搭乘计程车,从上车到下车,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笔者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边读边问,问学生为何要这样写,有时问学生读到此你在想什么,你心情如何,换了你是作者,你如何安排下面的情节等等问题,如此几番“角色互换”,学生对读者和作者的心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习之后就是创作实践,让学生以司机为
作者写一篇小小说。除了原文的素材仿写、借用外,很多学生对情节作了创造,细节是设置得如临其境,出来了很多读起来耳目一新的文本,最后为了共享这些创造资源,笔者又组织学生互改作文,再次体验双重角色。
2012南京高三调研阅读材料《南山雨》,以“南山雨”为题,是主人公的诗册里的词语,象征着一种闲适淡泊的生活境界。文章以此为线索,串联几个事件,既增加了文章的美感,也表明了作者对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肯定。这样的写作结构和思路,给我们的学生提供很多借鉴。有学生在写作文《柳暗花明》时模仿这样的结构,以诗句切入,串联事件,表明作者经历心灵挣扎之后的豁然开朗,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
不落窠臼——切勿生搬硬套,避免抄袭、雷同之嫌
以上方法在具体写作使用时,一定要注意用得恰到好处,不会给阅卷老师造成生搬硬套、抄袭雷同的印象。所以,我们对于积累的材料与方法要进行二次创作:(1)对于语段的积累,要先进行有效的配对,并恰到好处地融入自己的文章,切不可不看场合,完全复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文章需要,进行“移花接木”、“乾坤挪移”。(2)对于人物(事件)的积累,尤其注意“同质化”倾向,不能留有原材料的痕迹,要学会举一反三,进行牵引,进行有效的引申,灵活的化解,“偷梁换柱”、“张冠李戴”。(3)对于结构与思路,我们需要学习的是整体写作的意识,文章虽短,但要有设计。利用阅读材料关注当下、紧扣热点的特点,增强文章的层次感,拓展视角,使文章呈现不一样的面貌。
特别提醒的是,教师在评讲试卷的时候,一定要在掌握阅读材料主旨的基础上,点拨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理性积累相关素材,指导学生建立相对合理的素材储备体系。
高三学生学习繁重,需要通过阅读积累材料的方法显然不够现实,学生每天单独的阅读时间显然不足甚至没有。而学生每天接触、完成的试卷中有着大量的有效信息,如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使阅读材料完成阅读题的考查使命之后,“变废为宝”,“发挥余热”为写作服务,还需要我们的深入研究与科学探讨。
扬大附中东部分校语文组 卜新尧22500013365108104
高一必修三语文师说原文及赏析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学习是一架保持平衡的天平,一边是付出,一边是收获,少付出少收获,多付出多收获,不劳必定无获!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勤奋至关重要!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一必修三语文师说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唐代: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已见出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问,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
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
我行我素成语释义及反义词为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我行我素,汉语成语,拼音是wǒ xíng wǒsù,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受外界影响,按自己向来的行事方式去做。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我行我素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我行我素成语解析素:平素,向来。不管人家怎样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一套去做。《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二、我行我素成语反义词言听计从 [ yán tīng jì cóng ]
对某人说的话,出的主意,全都听信照办。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魏书·崔浩传》:“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隆也。”
百依百顺 [ bǎi yī bǎi shùn ]
形容在一切事情上都很顺从。
百依百从 [ bǎi yī bǎi cóng ]
百:比喻很多;依:顺从;从:跟从。什么都依从。形容一味顺从。
占风使帆 [ zhān fēng shǐ fān ]
比喻随机应变,看风头办事。
三、我行我素成语造句1、他竟然不吸取教训,仍旧我行我素。
2、十几年来,他一直是我行我素,潜心钻研数论,不管社会上起任何风浪,他都熟视无睹。
3、老师三番五次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我行我素,屡教不改。
4、市政府早已三令五申,不准请客送礼,但有的人仍然我行我素。
5、从心所欲,不是说可以倚老卖老,我行我素,予取予求,惹人生厌。
6、对于上级指示,我行我素,甚至阳奉阴违,必然会犯错误。
7、他做事主观,又不肯接受同志意见,我行我素,终于给工作造成了损失。
8、与陈德霖曾共事的人,多认为他自视甚高,任事我行我素,同僚关系处理得不算好。
9、我原本以为我的老板是个我行我素的人,其实老板人非常的好。
10、他看来是另有企图,对我们的劝告悍然不顾,仍旧我行我素。
11、他从来不是我行我素的人,不知怎么回事他近来变得冷酷无情,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12、你再这样我行我素,迟早会众叛亲离。
13、张三是个我行我素的人。
14、他是个我行我素的人,别人怎么说都是无动于衷!
15、在一个集体中,如果对集体和他人的利益全不考虑,只是我行我素,就可能犯错误。
16、哪知我们老板是个刚愎自用的人,我们将利害关係说破嘴了,他还是我行我素。
17、她太任性,做事完全不顾他人的感受,虽经师长告诫,仍是依然故我,我行我素。
18、纵然警方三令五申地要汽车驾驶人喝酒不开车,但有些民眾还是我行我素。
19、华罗庚上学期间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常常独出心裁我行我素。
20、她一向是一个我行我素的人,从不理睬别人的看法。
21、她对父母的忠告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
22、他这种骄傲自大,我行我素的做法不得人心,遭到群众的强烈反对。
23、他向来我行我素,对别人的指责与批评,置若罔闻。
24、尽管明文规定都帖在了地铁里,有些人却视而不见,照样我行我素。
25、这种几乎是完全我行我素的神情总是使我感到目瞪口呆,满心赞佩。
26、史密斯我行我素,拒不执行命令。
27、但林秀发现,丈夫赵勇依旧我行我素,于是两人行同陌路
素养大赛小结
台上四位选手,轻点翻页笔,随着屏幕上内容的变换,参赛选手侃侃而谈着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课堂的精彩生成、课后反馈的实效,台下老师们快速地记着笔记,写下自己的思考。这是品德组、健康组、信息组2017年桃李杯素养大赛正在进行中。
为了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学实效,扎实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整体提升教师教学教研水平,本组响应学校号召,积极组织桃李杯素养大赛。
一、快乐参赛 不讲条件服从大局
从各组分别各自组赛,到品德组健康组信息组综合实践组联合组赛,再到品德组健康组信息组团队组赛,每一次参赛内容的重新确定,参赛选手和评委老师们都能愉快地接受、积极地准备。
二、群策群力 三易方案认真对待
考虑到各组课程的特色和大赛的公平性,方案从微型课程竞赛,到微课竞赛,再到说课竞赛,大家献计献策,力求赛出水平。我们认为,“说课”是教师钻研教材,探讨教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最后确定本次竞赛方式为说课比赛,并制定了评分细则。
三、赛出风采 学科特色直面生活
每一轮方案的初稿出来,陈文清、向前、邹勇鹏、余慧四位选手都积极准备,本轮比赛,虽然最后展示的内容只有说课,但实际上选手们在前期准备过程中,进行了微型课程、微课、说课等一系列准备,也正有这些基础,展示的说课可操作性强、贴近学生学情、穿插的案例丰富。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邹勇鹏、余慧老师的课件设计十分精美,充分利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展示课堂,展示了信息技术课的特色,给我们一种看大片的享受,邹勇鹏老师引入的微课视频有针对性解决了学生学习进度不一的问题,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教学的作用。更为难得的是,邹勇鹏、余慧老师注重课堂学习与孩子生活的结合,从《童谣配图》入手,让枯燥的文档编排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向往的情感。
作为生命与健康学科教师,向前老师在刚接手后勤工作,十分繁忙紧张的情况下,精心准备参赛资料。为了更有针对性,舍弃了网络上满屏满屏的资料,而是花大力气搜集了学校孩子们中的案例、图片、视频,通过身边的故事,指导孩子们《远离危险地带》,做自己的守护天使,十分有现实意义。
作为品德学科唯一的参赛教师,陈文清老师虽然刚获得一师一优课省级优秀的奖励、2016年桃李杯素养大赛的特等奖,但是她仍然能认真准备,虚心请教,用课前指导搜集资料的自主学习、富有儿童趣味的图片、课堂游戏体验等方式,唤醒孩子们对《我们的大地妈妈》的深厚情感,并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开发课程资源,让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
四、中肯点评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评委周金普副校长、李坚坚主席、周启庸老师工作繁忙,但是仍然愉快地接受了当评委的任务,事前详细了解了评分细则、并对各学科特点进行了了解,现场进行了详细记载,赛后点评更是从理论的高度到实际操作的细节都进行了指导,点评总结中,对青年教师的优势不遗余力地褒奖,同时也敢于说实话,对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让竞赛真正起到促进青年教师和本学科教师成长的作用。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素书原文及译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