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条据书信 > 详情页

德鲁克读书分享

作者:2022-06-23 10:09:390

德鲁克读书分享1


大家好:

今天我分享的书籍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勾画了党和国家走向未来的宏伟图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述深刻的道理,用大白话、大实话等俗文俚语来释疑解惑,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

这本书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启示,接下来我将以选取的三段讲话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是拧紧“总开关”——理想信念的核心问题。

坚定理想信念,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总开关”问题没有解决好,这样那样的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这是2013年9月23日至25日,习近平全程参加并指导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

“总开关”问题的目的是在于告诫我们党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只有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了,思想、作风、行为才会端正;反之,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歪了,思想、作风、行为就会跑偏,就会对党和国家造成巨大危害。作为党员,我们要加强学习,切实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

二是累并快乐着——带着乐观主义精神努力工作

我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2013年3月22日,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幽默地借用和改造了一个当今社会流行语,以此表达他对待工作和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

时间是最不偏私的,无论对谁,它都严格地给予一天24小时的平等待遇。如何利用好时间,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的每日行程都是被严格安排好的,中间少有空闲时间,就算有,他也必须认真准备和思考下一个行程中自己需要展现的内容。一句“累并快乐着”,是习近平在践行“实干兴邦”的诺言,也是他对执政为民的完美诠释,这句话体现了他对待事业的执著和忠诚,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三是行百里者半九十——青年要毫不懈怠地努力奋斗

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越要动员广大青年为之奋斗。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这句话形容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总是雄心壮志,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毅力,没有了决心,想草草了事。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古语是想勉励青年一代,正是希望我们青年人要牢牢把握当前大展才华的好机会,孜孜不倦地努力拼搏,为国家的发展的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更加去细读并在生活工作中去实践。


德鲁克读书分享2


读书分享——如何阅读?

有句话说:凡是成功者,都是读书家。就是说,要想成功,就必须多读书,不断的充实自己。

也许很多人有过这样的感觉,书是读了不少,但是却没效果,怎么才能把书中的知识用起来呢?

我想,首先要选择有用的书去读,但是怎么定义有用,这个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其次是摸索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高效的读书。先了解整体框架,包括去读序、读后记、读目录,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写这本书的时间、目的。去寻找解读这本书背后的故事。然后设定读书的目的,也就是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主动性,有意识的去寻找答案。接下来要设定读书的目标,就是去实践,要行动。我们不能只输入,还要懂得输出。为了完成一本书的阅读,我们还要用时间来约束自己。多长时间要读完全书,每天什么时间段读这本书,都要安排好,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做完规定的事。同样,也可以选择几本自己比较喜欢的书,根据个人的时间、爱好等方式把要读的书进行分类,不同场合读不同类型的书。那么还要经常做的就是“温故而知新”了,对于读完的书要经常回顾回顾……品味品味……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款手机阅读软件和一本书。手机APP《微信读书》,内容丰富,书目齐全,功能强大,希望你会喜欢。

同样,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这样一本好书,我向大家推荐。书的作者海伦.凯勒,一个又聋又盲的女孩子,她的生命几乎全部在黑暗中度过,但她用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成为了不起的作家,被称为十九世纪的奇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自传,也是她在黑暗生活中的挣扎和奋起,她对光明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曾经也将继续鼓舞一代又一代读者在平淡甚至苦难的生活中点起希望的灯。海伦·凯勒的一生为人们树立了与命运拼搏的榜样,而今她的名字已经成为坚忍不拔意志的象征,鼓舞着无数人克服困难,战胜厄运,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开卷有益!让书籍,成为我们一生的朋友。希望读书让你的生活工作更加多姿多彩。

分享完毕。


德鲁克读书分享3


《探索,成长的力量》读书分享

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寒假读到的这本书——《探索,成长的力量》。寒假期间,学习中心组洪老师要求大家开展线上读书会,大家要共读一本书。因为这是一本课程故事的合辑,读起来比较轻松好上手,不像一些专业书籍一样,可能让人看不下去。并且因为它讲课程故事,跟我们当前课改中所做的事情息息相关,于是就选择了这本书。

首先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它是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19年9月的,由张斌、虞永平教授主编。全书以故事的形式叙述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立场、经验、反思以及幼儿和教师的成功、喜悦、收获、苦恼、失落、决心和意志,真实地反映了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国幼儿园教育发展的真实画面。书中的内容都来自幼儿园课程实践的点滴,教师以讲述故事的形式回忆和梳理自己的课程经历。

正式介绍书的内容之前,我想就这几个概念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养故事、观察记录、学习故事和课程故事。可能有的老师还分不清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异同。

教养故事,就是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教育事件,比如说有个孩子刚来幼儿园因为入园焦虑总是哭,后来老师通过交流、陪伴、和家人沟通等等方式,帮助这个孩子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又或者某个孩子总是打人、咬人,很有攻击性,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如何做的。这样的过程和反思记录下来的,可能就是教养故事。

观察记录我们写得非常多,就是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游戏等情况进行一个片段式的观察,再采取白描的方式记录下来,一般有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被观察者、事件描述、反思评价等。这个观察的内容可以是孩子正向的积极的表现,也可以是不那么好的表现。

学习故事是发源于新西兰的一种比较新型的过程性评价方式。它更关注与孩子比较出彩的行为表现,也叫“哇时刻”,而且它的行文结构比较固定,一般分为注意、识别与回应三大板块。

最后,课程故事。在书的序言中,有这样的对于课程故事的表述——幼儿园课程故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实践叙事,就是讲述那些以小见大发人深省、关乎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故事。它是幼儿教师对课程实践过程中真实事件的叙述,其目的在于通过故事去体悟并闸述教育工作所蕴含的规律、原理,促进叙述主体和听众(读者)对教育现象一一特别是课程问题——的深度理解与思考;是一种将客观事实呈现、主观感受体验和理性观点阐释融为一体的教育经验发现过程。

序言中用回顾、反思、研究、分享、成长这五个词对课程故事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阐述,在这里我们就不具体展开了。

接下来我从这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第一,书的主要内容;第二,我将就书中的一个故事展开比较详细的介绍;第三,读完此书我的一些感悟。

我将书中的故事整理成了一张图表,可以看到,全书一共14个故事,故事来自于山东、江苏、浙江、四川、福建、北京六个省的11所幼儿园。其中江苏省所在的幼儿园故事的篇数最高,有7篇,占了一半。看的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因为虞永平教授是江苏南京的,所以在选送篇目上有一些倾斜,哈哈,开个玩笑!然后从课程持续时间上来看,最短的课程是进行了1个月,最长的则开展了9个月,接近一年的时间了。课程的年龄段集中在中大班,可能也是因为小班孩子年龄比较小,开展这种有一定深度的系统的课程难度比较大。从课程的时间来看,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课程基本是2018年开展的,猜测出版社团队18年开始收集故事,然后集结、删选、修订、出版,于是这本书2019年9月正式出版问世了。不过,最早的一个课程却发生在2015年11月到2016年6月,江苏省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的《咿咿呀呀唱大戏》。我就联想,15年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开始课程改革,还连课程故事是什么都不知道。再次感慨一下,专家引领的力量,哈哈!

言归正传,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课程的实施它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简简单单的事情,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做支持。做课程急不得,因为你想要把一个事情搞清楚、弄明白,要追随孩子、观察孩子,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所得,是需要时间的。你看,书中的课程,最短的也进行了1个月。

《一封信引发的“停车场”》读书分享

接下来,我就《一封信引发的“停车场”》这个故事与大家进行简要的分享。这是中班的课程,时间进行了9个月。可能我们老师一看到9个月就在想,什么事儿啊,能做那么久?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课程主要围绕“停车场”的线索展开,每一个环节的产生都是因为孩子们发现了新的问题或者产生了新的兴趣。(根据思维导图进行介绍)

读完这本书,我有什么思考和感悟呢?

第一,关于课程的缘起。书中的课程全部是源自与儿童的,那么是不是只有源自孩子的课程才是好的课程呢?其实并非如此,对于课程,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将其定义为好的或者不好的,也不能一味地说来自儿童的就是好的。课程可以基于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基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基于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基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基于园内外的独特资源。重点是,在课程行进中我们要追随孩子的兴趣,通过课程,要实现孩子经验的提升。

其次,关于课程故事的撰写。我们在写课程故事的时候,往往受到了幼儿园考核与评比的影响,我们试图撰写一篇“完美的”的课程故事,在这个故事中老师就像导演,孩子们像演员,老师看着孩子们按照自己预设的剧本一步一步往下走,然后获得老师认为他们应该有的发展,这是不对的。我们在阅读书中的故事时可以发现,这些故事是跌宕起伏的,是真实的,是对于老师和孩子们所做的事情的真实再现。他们会遇到问题,他们会偏离一开始设定好的轨道,但是他们的老师总是会及时停下来,和孩子们商量着一起做,这就是追随孩子。如果我们写的课程故事整个形成了一个“完美闭环”那么,这个课程故事就一定是经过修饰和导演的。

再次,关于在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我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做一个专业的有心人。要具备课程意识,建立正确的儿童观与资源观。第一,在做课程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学会耐心等待,让孩子先行,不要拽着孩子跑,不要剥夺孩子学习和尝试的机会,不要“我们觉得”而应该是“孩子怎么想”,把问题还给孩子,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孩子们获得经验的机会,都是他们养成良好学习品质的机会。老师们要有胆量、有思考、敢作为,要相信自己孩子的行动力,不要担心追随孩子会让事情失去控制。有时我们会觉得课程进行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就可以问问孩子;当遇到问题的时候,问问孩子;当遇到纷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问问孩子。这一次一次的问问孩子,就是我们儿童观的体现,就是对孩子的尊重与追随。课程是在做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教师应当重视孩子们的探索,在不同阶段引导与启发幼儿产生不一样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不断推动活动的发展。总之,这是一个相互促进与推动的过程。第二,教师要学会专业思考,比如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有能力区寻找相关理论来解释疑问或支持自我。建议教师组建了相对稳固的课程研究共同体,由几位老师商讨解决问题。

最后,关于课程中集体活动与生活活动、区域活动的结合。我认为,不是每一个主题的每一项内容都能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体现。源于生活的课程,比如洗手池故事,与孩子的一日生活密切相关,就很容易体现;但有一些节日的、主题下的课程,如何与生活活动、区域活动结合呢?我的建议是,相关的自然融合,无关的不要强行结合。例如三八妇女节课程下,老师们就会苦恼这个主题建构区能投放什么材料呢?有的老师就会生拉硬扯,说要给妈妈造房子。那么这就是老师强行解读的,不是孩子自发形成的,就没有太大必要。反之,像刚才的《一封信引发的“停车场”》这个课程,孩子们去建构区搭一搭停车场,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德鲁克读书分享4


各位同事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读书感悟。读书一直是我多年来的爱好之一,但随着年岁的增长,工作的日益忙碌,近些年读书的时间是越来越少,但有一本书,即便在繁忙,也每每拿来重温一下,因为我觉得这是一本能够直击心灵的数,每次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本书就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文化苦旅》。

我一直以来欣赏懂史且敢于评判历史的学者,而余秋雨先生,恰恰是这些学者中的豪杰,我认为,他的《文化苦旅》是文史学散文著作中最为出色的作品。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全书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见于笔端。《白发苏州》《江南小镇》等却是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直接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的心路历程。此外,还有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牌坊》、《庙宇》、《家住龙华》等。

总体来讲,我感觉读《文化苦旅》其实是读历史中的沧桑和厚重、叹息和哀伤。

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是《道士塔》,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也是当初吸引我读完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它给整个这本书奠定了基调。作为《文化旅》的开篇,《道士塔》用深深的叹息祭奠了历史中一个蒙昧的角落。道士王圆箓,一个原本是湖北麻城的一个普通农民,逃荒到了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当了敦煌莫高窟的家,1900年5月26凌晨,王道士大清早起来清除一个洞窟中的积沙,没想到发现一个裂开的墙缝里面似乎有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满满实实一洞的古代文物。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这天早晨,他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户,一门永久性的学间在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将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王圆篆,可以说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为了一己私利,这个无知的出家人把成千上万的宝藏以低价出卖给了洋人:为了建造一个三清观,他用刷子和铁锤毁掉了前人心血凝铸的瑰宝,只是为了腾出地方建立几个佛像,为了让洞窟亮堂一点,他还找了两个帮手,拎着石灰桶,拿着草刷子,把整个壁画刷了一遍。第一编石灰刷的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他就又来了一遍。当时读到这里,你的心情就跟作者那评价一样,第一句,“好可笑”、第二句,“我好恨”!就是这种感觉!可是你能说什么,他只是那个时代一个愚昧无知的道士,所以当你读到这的时候,你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沉重感,你就会感到无知多么可怕的境界。

从《道士塔》到《这里真安静》;从莫高窟到墓地;从大清国到新加坡;从王圆录到三叶亭四迷等等等等。这本书涉及面之广、所跨度的时间、空间之长、之大,我个人认为没有任何一本散文集所能及。

《道士塔》奠定了《文化苦旅》的沉重基调。这种情绪在《文化苦旅》以后的文章中一再浮现。一路读下去,情绪始终低调难以张扬起来,但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所说:苦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确实读《文化苦旅》并不是一件舒心的事,需要用全部的心去体悟。但读着读着,你便会有所收获。

《文化苦旅》作为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用足迹来丈量中华文化,这段苦旅很长,37篇游记式的散文,写的几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胜,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过、流连过的地方,还包括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从中国诸多旅游名胜,到荒芜一片的阳关,从大漠到水乡,从西北到江南,从古迹到文人,无一处不是中华大地上历史的闪光点。

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千山万水的豪迈在余秋雨老师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触摸到了我们一些所不能接触的事物,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的魅力,见证文化的变迁,欣赏祖国的壮丽无垠。我们需要重新认真地对待我们的文化,要让它发扬光大,只有强大的中华文化,才会有强大的中华民族!漫漫文化路,需要我们勇敢、执着、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特别是我感觉,当前许多现代人已逐渐冷漠、麻木于这种文化的遗憾,我们经常在报纸网站上看到现代人对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和缺失,所以说,读完这本书,你真的会感受到一起你从来未曾感受到的东西,能够体会到现今对于一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多么重要,特别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思考,不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五个认同”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么,这不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么,这不正是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所遵循、倡导、和追求的东西么,所以这也是我今天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的理由,余秋雨先生的著作还有《千年一叹》、《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山居笔记》等等,但我觉得写的最好的还是这本《文化苦旅》,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这本书,我的推荐完了,谢谢大家。


德鲁克读书分享5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英国作家丹迪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是一部世界名著,也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它讲述了一位遇险的航海商人鲁滨逊独自一人飘流到一座荒岛,他克服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靠顽强的意志和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在岛上生活了28年,终于遇救返回故乡的故事。  

这本书的主人公鲁滨逊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鲁滨逊是何等的勇敢,在荒芜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啊!初到孤岛的他是绝望的,他说:“我整天悲痛着我这凄凉的环境,没有食物,没有房屋,没有衣服,没有武器,没有出路,没有被救的希望,眼前只有死,不是被野兽所吞,就是被野人所嚼……”但是,慢慢地,他开始对生活充满希望,不再整天沉浸在自己设计的悲观中,开始一心一意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建了小房子;做了桌子、小匣子;捕了小羊、小狗;种了小麦、稻子,甚至还英勇地从野人部落中解救了一名野人,并给他取名为“星期五”,从此“星期五”成为了他的仆人也是他的朋友。就这样,他用自己的智慧、勤劳与勇敢,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

鲁滨逊的坚强不仅让我佩服,他的乐观精神也很让我敬佩。初到荒岛,鲁滨逊因为没有助手,工具不全,缺乏经验,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花很大的劳力,费好长的时间。连做一块木板都要四十二天。他做的许多事情都是白费力气,没有成功,但他从不灰心失望,总是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令人欣慰的回报,他最后变得有船用,有面包吃,有陶器用,有房子住,这些都是费了很多力气、克服了许多困难才得来的!看到这里,我不禁反省自己,我做事一旦不成功,就会气馁,然后就不做了。这样是不对的,应该像鲁滨逊那样,总结了失败的经验又重新开始。

永不放弃,是成功最重要的一步。我想正是因为鲁滨逊他做到了这点,才能在逆境中生存下来。读完了故事,鲁滨逊用他对逆境的百折不挠、坚韧不拔、不畏艰险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为我们谱写了一段令世人尊敬的传奇。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德鲁克读书分享》,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