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作为一位教师,经常要撰写一篇出色的课堂讲稿,它能很好地纠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认识长方体说课稿,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掌握它们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端,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的综合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实际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具准备:长方体实物及相关课件、配套学具等等。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学法分析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本节课,我突出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做到“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说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们教师展示了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学生们,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的形成。所以,本节课我按照激趣引入、引导探索;自主学习、巩固应用;发展提高、交流评价;能力培养、体验成功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 。
设计意图:
为什么我要按照这4个步骤来进行教学呢?因为从研究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形成发展中的一次飞跃。在引入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在让学生观察和说说生活中的长方体,不仅在学生头脑中建立长方体图形的表象,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还让学生体会了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概念比较多,学习内容较为枯燥,如果仅靠传统说教式和灌输式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让学生以摸、看、量、算、比等多种形式分别感知长方体,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学生按预定的流程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我设计了基础题和发展题。基础题主要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此来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展题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和运用,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遵循了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再现学生的思维过程,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欢迎批评指正。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能够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以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依次展示)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展示)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形式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而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中,多媒体、长方体纸盒是我要准备的教具;小棒、接口、长方形纸片等是这节课要准备的学具。
(二、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模式二进行教学,提供大量可操作素材,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学生既获得知识上的体验又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按照新课程理念,我将卫星接收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整合,构建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拓展应用的新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在装有很多物体的魔袋中摸出长方体的小组活动,通过大家交流摸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长方体的表象,从中明确面、棱、顶点的概念,自然地引出今天的课题。
第二个环节: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操作实验)首先我出示一个萝卜,让学生猜一猜:要将萝卜切成长方体,至少要切几刀?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切萝卜的过程,使学生从中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
接着提供小棒、接口和长方形纸片等材料,让同学两两合作制作长方体,并填好实验操作单,明确要求后,学生互相交流,在动手实践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不断积累空间观念。
(成果展示,交流探索)当创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介绍制作材料、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随机提问、演示:你用了几张什么形状的纸片围长方体?围成的长方体中有没有形状大小相同的面?哪些面完全相同?插成的长方体框架中,用了几根小棒和几个接口,哪些小棒同样长?也就是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以及农远资源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取舍整合,使长方体的特征和空间位置关系清晰形象地显示出来,实现了学生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过渡,给学生以感性认识,逐步形成长方体的空间观念,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有了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学习,再让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填写好实践报告单,利用投影仪进行汇报展示,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得出长方体的特征。
接着以表格形式进行小结,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深化探索,实现飞跃)最后我出示一个包装箱,让学生观察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明确从左前方看到的长方体画出来只有三个面(出示实物图),看不到的棱我们用虚线表示(出示透视图)。多媒体演示,由实物抽象出长方体平面透视图,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实现的。
然后直接说明长宽高的概念,并不断变换长方体的放置方式让学生指出长宽高,说说长方体一共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进一步明确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每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接着提出:“我想用小铁丝做一个如图所示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多长的铁丝呢?”先让学生明确求铁丝的长度就是求长方体所有棱长的总和,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最后引导得出计算长方体棱长总和的最优方法,让学生在掌握长方体特征,认识长宽高的同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不断积累中形成,在形成中发展。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发展提高
根据远程教育的示例资源,结合实际情况,我加工整合了一个打捞海洋垃圾的倡议(出示),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
从基础知识,到生活中的运用,再到深化拓展,由浅入深,使孩子们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还增强了环保意识。
第四环节:交流评价,体验成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教师的提问,再一次把学生推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的评价,让学生既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又总结了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
整节课,我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突破传统思路,在摸——做——说——议——玩的线索中,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数学和会学数学的能力。
(四、说板书)
这节课我的板书是随教学过程的展开逐步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而且体现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将卫星接收到的远程教育资源与实际情况合理的取舍整合,制作出适合自己教学的多媒体,真正弥补了农村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
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既练习了重点、难点之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一、教学内容分析:《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28—29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设计意图: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既练习了重点、难点之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附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平平的。(板书: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
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既练习了重点、难点之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
一、设计理念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体验具有以下特点:
1、体验是对学习个体的重视。包括个体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因为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2、体验是学习个体在数学活动中的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整体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看一看、摸一 摸、摆一摆、拆一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体验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猜想、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
3、体验中的数学活动包括合作与交流。这是因为数学建构活动有其社会性质,也就是说,“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与分享,才能达到共同建构的目的。
二、设计思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其它立体图形做好铺垫。
教材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模型,归纳长方体的特征,接着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练一练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由浅入深,通过看立体图、实际测量、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形成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讨论、分类、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顶点、面的特点,初步学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
2、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长方体的特征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本节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合作发现,体验成功,和谐发展”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让学生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通过观察、测量、制作等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促进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多向交流和共同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同时,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愉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创新意识。
为此,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立体实物若干个(如火柴盒、乒乓球、牙膏盒、茶叶罐、魔方、墨水盒等),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即从分类中引入;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在设计填写学习报告单中深化;课外延伸。
三、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今天大家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体,请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来的立体都放在一起,然后分一分类。
小组汇报。要求:你们是怎样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指以长方体与非长方体为标准的组:请大家和他们组一样,把所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挑出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课题)。把另一堆放在一边。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里学生分自己带来的物体,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分类时,有的按制作材料不同分类;有的按形状不同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类……课中让学生知道数学课研究的是形状、大小,颜色和材料不是数学课研究的对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我们的数学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你是怎么知道它是长方体的?任意拿起一个长方体,观察一下,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大小相等。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去比。
(3)也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2、在你们的长方体中,有没有特殊的类型。
学生汇报:
(1)有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大小相等。这一类(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方体或立方体)是长方体的一种特殊情况。(并让学生画集合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有一个长方体有2个面是正方形,4个面是长方形,而且2个正方形大小相等,4个长方形大小也相等。
再让学生猜想一下,有没有一个长方体只有4个面是正方形?
[ 从一般的长方体到特殊的长方体,理解正方体是长方体的特殊情况。通过猜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在制作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顶点和棱的特点
1、自学课本1-2页了解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投影揭示下图)
2、用小圆球(顶点)和4种不同长度(分别以A,B,C,D表示)的小棒(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模型(如下图)。
3、出示小组合作制作要求:
(1)每组制作一个长方体和一个立方体;
(2)制作前先小组讨论填好领料单;
(3)按领料单领取材料;
(4)制作完成后,讨论棱和顶点有什么特点。如果材料不够或有多余,请说明为什么?
4、小组活动。
5、汇报:长方体是怎么领料的?顶点有什么特点?棱有什么特点?正方体怎么领料?顶点和棱各有什么特点?
[ 通过观察—讨论—领料—制作—汇报等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体验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理解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的特点。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在设计填写学生报告单中深化
请大家自己设计一张学习的报告单来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模仿老师的学习报告单来设计填写。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 立方体
面棱顶点
[ 课堂小结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报告单,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填写,在填写报告中深化理解知识和反省自已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五)课外延伸
1、找一个火柴盒和魔方,分别量出它们的长、宽、高。
2、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外实践操作,重在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建立空间观念,把数学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
本课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践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探索、操作和思考的情景。整节课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动手实践,有独立探究,有合作交流;有猜想,有验证;有观察,有分析,有想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尽可能大的活动空间中切实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是有用的。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认识长方体说课稿(通用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认识长方体说课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