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摘抄读后感(合集4篇)

作者:edditor12023-07-22 10:41:31224

当你品味过一部作品之后,我想你肯定领悟到了很多,为什么不沉下心来,写一篇读后感 ?你有没有想好如何撰写读后感 ?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摘抄读后感,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摘抄读后感 第1篇

《人间草木》,是汪曾祺先生去世17年之后集结的一本散文集。由他的儿子汪朗直接作序,序言的题目是“人间送小温”。一个“小温”,为序言和正文,铺絮出“温暖而又清静”的文字小巢。这巢里的所有文字,都温暖而不燥热,清静而不寂寞。这就是《人间草木》。

这巢里,热腾着通俗的柴米油盐,俗却又耐人寻味。这就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

(一)汪增祺先生轶事

我喜欢汪曾祺先生,是因为我喜欢汪曾祺先生的轶事:“扎小辫子”的汪曾祺:先生晚年,头发稀疏而长,小孙女儿闲给老爷子扎起满头的小辫儿,还要扎上鲜艳的蝴蝶结。儿女们哈哈大笑,老头儿也哈哈大笑,连说“好玩儿,真好玩儿!”

什么是“玩”?什么人能玩得这么好?

“写文章挨小孩儿批”的汪曾祺:老头儿喜欢把自己写的东西先让小孩读,刚玩过泥巴的小孩拿过来稿子,夹着许多不认识的字儿,念得结结巴巴,然后嘴一撇“不咋样”!老先生就非常的惶恐。

“黑屋子画土豆”的汪曾祺:老头儿和老伴儿“下放”期间,要住在一个阴暗的小黑屋子里,因为太黑暗,那些要做“口粮”的土豆儿,却乘机开出了蓝色的小花,汪曾祺夫妇就非常的高兴,把蓝色的土豆花放在缺口的碗里,照着画画,庆幸能来到这样的地方看到这样真实的土豆花儿。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这不是当代版的柳宗元吗?充满幽默、从容之心的人,会把“下放”和“贬谪”,当成祛腥提鲜的生活佐料。

不像我,加了几节课,就成天哭哭啼啼的,一听领导说要写什么方案,心就搓成一团脏兮兮的废纸。所以,我现在不管读什么,都能读出励志的味道。

(二)《人间草木》内和外的文章

其实我最先读到的先生的文章,不是《人间草木》,而是收录在语文课本里的《端午的鸭蛋》。之所以收在语文课本里,我想是因为它迎合了初三上册“民俗单元”的主题特点,写的也并不见得有多好,以至于《人间草木》里没有收录这篇散文。

我读到的汪曾祺先生的第二篇文章,是小说《受戒》。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清爽、干净、通透的小说。《受戒》中小英子和小和尚的对话,让我再次深刻理解什么是“紧贴人物的对话”。

(最近特别火的那部《出家》,被誉为“一部承袭汪曾祺《受戒》传统的新小说”。)

《人间草木》里最出名的要属《葡萄月令》。极其的清新、自然、诗意。

第一次读葡萄月令,我脑海中蹦出来的是《诗经》:

“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后来很多名人都仿写过《葡萄月令》。不久前,我还在丛桦《山有木兮木有枝》里看见过《葡萄月令》的影子。

(三)《人间草木》中的人物轶事

我想,汪曾祺先生恬淡、自然而有味道的文章,没有人会读出励志的味道,偏偏我读出来了。

可见我多么有慧根。《人间草木》,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部分“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分别记叙了沈从文、赵树理、闻一多、金岳霖、老舍等泰斗级人物的故事,特别是在西南联大跑警报期间的奇人趣事。

西南联大的师生们,趁跑警报的时候捡拾松子吃,称赞昆明的松子儿“个大皮薄仁饱”;趁跑逃警报的时候谈恋爱;趁跑警报的时候,捡别人掉下的金戒指;还有的人趁别人跑警报的时候去洗头,因为别人都跑警报了,锅炉房的热水就没人用,自己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还有一位广东的同窗,利用别人跑警报的功夫煮莲子吃,他一边听着炸弹乒乒乓乓的爆炸,一边神色不动的搅和冰糖莲子……

血肉横飞的警报,被汪曾祺先生写得诗意盎然。让人想到孙犁先生的《荷花淀》。

炮火与血腥中跳动的是一颗浸淫在诗意中的心脏。诗意,让灾难里诞生快乐。

我最喜欢《人间草木》中的金岳霖先生。我对金岳霖先生的旧印象是:她因为爱林徽因而一生未娶,终日郁郁寡欢。

其实不是,这不是全部的金先生。我从《人间草木》里的金先生辐射开去,去查阅了有关资料,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岳霖先生是一位自由的,浪漫的,闲适的人,即使没有梁思成,他和林徽因也不会因情成眷属,因为他的爱里没有婚姻,没有羁绊。

金岳霖先生的一生也不是郁郁寡欢的,相反,汪曾祺先生用了“自得其乐”这个词。

金岳霖先生在西南联大的时候,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它把脖子伸到桌子上,陪金先生一起吃饭,谁说金岳霖先生是孤独的呢?

他不但有宠物,他还有许多的小朋友,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他就把梨或者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再去继续搜罗。

金先生晚年的时候,深居简出,曾经劝他“你要接触接触社会”,于是80岁的金岳霖先生,就和一个蹬平板三轮车的约好,每天蹬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一个世界大学问家坐在一个平常的三轮车上,东张西望,这是多么有趣的情景!

金岳霖先生,还有众多的朋友,君子之交,无朋无党,无酒无食,清茶一杯,闲谈片刻,其乐融融,兄弟怡怡。

想一想,有这样一些人,居学府重镇,守巅峰学府,虽学贯中西,却能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毫无渣滓,这是多么畅快的人世与人事!

(四)关于西南联大的自由

西南联大的自由,特别是西南联大文学系的自由,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里特别推崇。

联大教授上课没有考评,甚至一学年也没有象样的考试。甚至没有评分。

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大学问家刘文典先生讲了一年的庄子,作为学生的汪曾祺只记住了教授开头的一句“《庄子》,嘿,我是不懂的了,也没有人懂。”刘先生讲课是东拉西扯,有时扯到和庄子毫不相干的事。

有一个专门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30年出的人才都多,对于其中的原因,他做出的结论是:

自由。汪曾祺先生也非常认可这种自由,他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这种自由,自己成不了一位文学家”。

关于自由,作为一名当代的初中教师,我也有话要说——

现在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非常时髦的词,一时髦,往往有的人就会把所有传统的东西全盘接收。备不住有一些语文教师就开始叫嚣:“看西南联大那么自由,没有考试,没有备课,没有研讨,没有评分,却交出了那么多的大才子,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应该仿效西南联大!”

这是对自由的曲解。

如果真的仿效当年的联大中学系,那将是对现代教育,特别是对初中教育的灾难。

西南联大是什么?

是一批人尖子教育另一批人尖子。

是精英教育精英。

而我们的初中教育是什么?

是平凡的教师,教育平凡的学生。

是义务教育。所以“人才观”和西南联大的“人才观”也是不一样的。西南联大的人才是“精英人才”,而我们的人才是“合格的公民”,甚至都不是“优秀的公民”,更不是教育家、作家、画家、歌唱家,只是合格的公民。

我们所教出来的大部分学生,95%吧,只是普通的市民,不是精英。他们没有精英的素质,所以不能用自由来放纵他们。

这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和西南联大的教育本质不同,宗旨意义不同。

沈从文先生给学生出的题目,非常具体,比如《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倒是很可以学一学。

摘抄读后感 第2篇

《红星照耀中国》是由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斯诺著写的。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_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有新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将领的情况。

我们从本书中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时的艰辛,中国共产党在每次战斗中的艰苦、战术的精湛以及那惊人的毅力。

起初,中国共产党只能在“地下活动”,并不敢公开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被国民党瞧不起地称为“赤匪”“共匪”,这种称呼足够可以说明共产党当时的境况是多么的艰辛与困难,终日在危机四伏地活动。而_曾经被国民党称为“赤匪第一号”人物被通缉。如今的我们很明确地知道,_领导我们走的是一条正确的、光明的大道,但在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难以被人认可,而且被人们污蔑为“赤匪”,从而可想而知,_在一种怎样的逆境中领导中国_走向光明、胜利的。

书中多次提到的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困难时做的决策,最著名的就是“长征”。斯诺同_、周恩来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采访,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出了广泛深入地调查。中国红军长征的第一步就是要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接下来就是巧夺大渡河。在这期间他们赢得了不少少数民族的友谊,甚至吸引了大部分人参加红军,这足以证明中国红军在人民中的威望和号召力。万里长征中的红军牺牲无数,也是中国_军经历的最壮丽、最严酷的生命之战。长征所折射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_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仅照耀中国的西北,也照耀全中国,全世界!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战士艰韧不拔的无产阶级_精神,让“红星”,永远闪耀!

摘抄读后感 第3篇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 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有心情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己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政府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真的有种不愿意的猜测,余华是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摘抄读后感 第4篇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朱熹说:“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无论怎样读,最关键的是要读好书。

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涤,一本好的书能够为我们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一本好的书能够让我们受益无穷。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从资料上看《论语》包括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许多资料从量上看并不多,但却十分深刻,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期望经过实行仁政,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孔子主张仁是要加强人的自我修养,孔子主张仁最基本的意思是爱人。

从体例上看,它属于早期的语录散文,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话,三是对华能够体现出人的性格品质甚至气质。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它更是意义非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我们如何有修养,“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教我们如何学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我们要有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们要谦虚,“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教我们要珍惜时间。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会友,以书为乐,“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能够一日不吃,觉能够一日不睡,恕不能够一日不读”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以往说:“我扑在书上,就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在书中遨游,在书中畅想,与书携手,读书,读好书。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摘抄读后感(合集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摘抄读后感,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