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汇编13篇)

作者:edditor12023-07-11 11:20:08164

本文为大家分享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1篇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由本节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本章作为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承前”意味着要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的重要内容,“启后”意味着要在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在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编排化学反应与物质分类,使学生对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能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立意更高些。

2.教学内容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应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同时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并制作分类图。

(2)过程与方法: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建立分类思想,体会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体会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难点分析】

本课题没有难点。

5.课时安排

共1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其实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

2.学生“生活概念”的分析

分类法是研究和处理庞大而复杂的现实问题的最常用方法,联系实际面较宽,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概念。学生在预习时已经按照我的引导查阅了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上没问题,但是处理信息能力及对信息的加工能力、整合知识、运用知识等能力较差,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以获得发展为目的。我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中教师适时适量地加以提示,帮助学生在概念的框架下逐渐构建,对知识的综合性、整体性的认识,并将它合理化、理论化,在个体学习的条件下,再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经过小组成员思维的磋商,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本节课我采用了活动探究式教学,学生采取小组活动探究形式。

四、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教学生怎样去学,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思敢思会思

学生在课堂上要敢于思考,积极配合教师,改变“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充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既活跃了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必要与快乐。

2.做高效合作

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激发集体荣誉感。通过学生小组实验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探究欲和操作能力。

3.议学会交流

本节教材对理论教学的要求不高,学生应参与讨论,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4.乐乐于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展示图书馆、超市图片,图书馆里的图书、超市里的商品成千上万,为什么你能快速找到所需要的图书或商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探究活动1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学生分组活动:

在1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

讨论分类的意义。思维的发散,让学生意识到分类法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存在,明确分类的意义。引出本节课题。

探究活动2学生分组活动:

对下述化合物:

NaCl、HCl、CaCl2、CuO、H2O、Fe2O3分类。

请你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在对这些物质分类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5页、第5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三疑三探。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并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把比熟练地转化成分数,将分数知识横向迁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自探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大班30人,小班20人。

思考:把这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学生商量分法,得出: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来分比较合理。

2、大班人数和小班人数的比是3:2,学生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数目。)学生分好后,交流分法。

3、小结。

二、解疑合探,知识迁移

1、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分,应该怎样分?学生讨论分法,并试着解决。

2、交流方法,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⑴、借助表格分。

⑵、发现橘子总数被平均分成了5份,大班占3份,小班占2份。先求出一份的数,再分别乘以3和2,就求出了大班和小班分的橘子个数。别占橘子总数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分数的意义解题。

3、引导学生小结方法⑶的思路。

⑴计算分配的总份数。

⑵计算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⑶利用乘法的意义解题。

4、你喜欢哪种方法,请说明理由。

5、回忆学过的“平均分配”,可以看成几比几?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比是2:9。需要巧克力多少克?

2、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60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3)班和二年(3)班,两班人数相等。想一想,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你会按怎样的比例分配,两班各栽多少棵?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3题合理搭配早餐。

四、总结评价,课后延伸。

1、总结。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比的应用

大班30人,小班20人。

思考:把这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3、先求出一共分成几份,再求出大班和小班分的个数分

(以上方法可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3篇

[教材简析]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关系和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分配”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2、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了解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学习方法]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140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各位同学,现在是橘子丰收的季节,大家来看看农场的一些丰收的场面。这些果子老师想把它们送给你们两个班的,怎么分配这些果子呢?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平均分配,把橘子平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小棒进行实际的操作。

(2)分组进行操作,组长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师:如果这些橘子的个数刚好是140个,按刚才的比3:2进行分配,该怎么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

(3)提问方法,学生板书。

方法一:3+2=5140÷5=28(个)28×3=84(个)28×2=56(个)

方法二:3+2=5140×3/5=84(个)140×2/5=56(个)

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一一解决。

1、课本75页试一试: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

2、笑笑帮妈妈洗碗,妈妈拿给笑笑一瓶浓缩液,要求笑笑按这瓶浓缩液上的比1:4加清水稀释成600毫升的稀释液洗碗,你能帮笑笑算出要用多少毫升的浓缩液和清水呢?

3、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18:9:8,这样一个7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1)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做题。

(2)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介绍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1、举例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关于比的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消毒药水中酒精和水分配,饮料中的各种配料的比……你能举个事例吗?

2、数学书第56页练一练第2题。

3、数学故事:

一个老地主临死时把他的11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继承二分之一,老二继承四分之一,老三继承六分之一,可是三个儿子不知道怎样分,你能帮助他吗?

孩子在学了按比例分配之后兴趣正在浓厚的时刻,在次给他增加难度,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再次得到升华。

五、回顾教学,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应用的一些方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我们班准备在班队会上进行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比赛。要求:选择几样水果,按照一定的比,设计制作500克一盘的水果沙拉。要求要简介设计的名称、思路,并计算出所需水果的数量。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3+2=5方法二:3+2=5

140÷5=28(个)140×3/5=84(个)

28×3=84(个)140×2/5=56(个)

28×2=56(个)

答:大班分到84个,小班分到56个。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充分挖掘教材,旧知迁移新知。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反思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本重点例题当成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两种分法,这位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或教具,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主题、客体、媒体处于不断地先通过互作用和转换生成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常常发生难以预设和意料的变化。对此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积极、热情的“旁观者”,时时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心关注,感受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审时度势地做出激励,调整,启迪,补充,提醒等及时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高效而少费时。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以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使学生明白算理,从而明白按比例分配。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猜想、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了新知,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发现而喜悦,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师在小结升华时讲解。

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汇报等具体的情景中明白了算理,学生已经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掌握的比较好,教师只要在小结时加以强调,: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4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5—56页。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的量。

教学准备:

PPT

三角形学具

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六年级一班的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之比是3:4”,(PPT)从这个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

生1: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之比是4:3、

生2:全班的人数是7份,男生占其中的3份,女生占其中的4份。

生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4。

生4: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3、

生5: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3/7。

生6: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4/7。

生7: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4。

生8: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3、

师:看来,同学们对“比”的知识掌握得相当不错。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

师:最近,笑笑遇到了一个问题。(PPT)谁来说说是什么问题?

生:她要把一筐橘子分给幼儿园的大班和小班,可是不知道怎么分合理。

师:你们能帮助她吗?怎么分合理?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1:按班级来分,每个班分这筐橘子的一半。

师:每个班分这筐橘子的一半,这是我们以前所学习过的哪种分法?

生:平均分。

师:还有谁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2: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来分。

师:按人数比来分是按几比几分?

生:按3:2分。(板书:3:2)

师:那你们知道“平均分”是按几比几来分吗?

生:按1:1分。

师:我们以前所提到的“平均分”,其实就是按照1:1的比进行分配,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按照“平均分”并不合理。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一些特定的因素,然后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PPT:按3:2分合理)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板书:比的应用)

3、分一分。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PPT)

①小组合作(用三角形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你们桌上的纸袋,用里面的三角形代替橘子,来实际操作一下。请大家一边分,一边在本子上记录下你们分配的过程。最后看看大班和小班各能分到多少个橘子。

②小组汇报。(投影学生的分配记录)

师:分好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来说说你们分配的过程?

生1:我们是这样分的:先给大班3个,小班2个;然后再给大班3个,小班2个;第三次还是给大班3个,小班2个,就这样,我们一共分了8次,分完了。我们由此知道这堆三角形有40个,最后大班分到了24个,小班分到16个。

师:分了8次分完了,看来你们做事比较有耐心。事实上很多科研成果也是通过科学家们的无数次实验得来的,所以耐心完成一件工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生2:我们前两次分的方法和他们一样,第三次分的时候我们发现还剩下很多,我们就给大班分了6个,小班分4个,这样又分了2次就分完了。这堆三角形有40个,最后大班分到24个,小班分到16个。

师:分的结果都一样,但看来你们分的次数要比他们少一些,分得快一些,看来你们也动了脑筋。

生3:因为要按3:2来分,而三角形有一大堆,所以我们就想给大班分30个,小班分20个,后来发现三角形不够,就换成给大班15个,小班10个;剩下的大班给9个,小班给6个,一下子就分完了。

师:你们虽然开始不够,但你们的想法很好,而且实际上你们也一下子就分完了,能干。

生4:列算式解。

师:利用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的见解很独到。

③发现规律。

师:同学们,在刚刚分三角形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PPT:表格)谁来说一说?

生1:我觉得不管怎样分,我们都要按照3:2的比来分,也就是我们每次分的三角形的个数都必须是3:2、

生2:我发现6:4,30:20,15:10,9:6结果都是3:2、

生3:我觉得按3:2的比来分和以前我们学过平均分是不一样的。平均分两个人分得的个数相同,而按3:2的比分来分的话,两个人分得的个数不同。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PPT)

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师:如果现在有140个橘子,按照3:2分给大班和小班,又该怎么分呢?每个班能分到多少个?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在本子上写一写,算一算。写完之后,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交流。②汇报展示。(抽生板演列式的两种方法)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投影其他方法)

师:这是谁做的?你是怎么想的?

方法一:表格

方法二:画图。

方法三:列式。

A:3+2=5140×3/5=84(个)140×2/5=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师:为什么要用“3+2”?“3/5”在这里表示什么?

生:用“3+2”算出橘子的总份数,3/5表示大班能分到橘子总数的3/5。

B:3+2=5140÷5=28(个)28×3=84(个)28×2=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师:为什么要“÷5”?

生:“÷5”是把总数平均分成5份,先求出1份是多少,再给大班分3份,小班分2份。

③比较不同的方法。

师:还有其他的做法吗?刚刚同学们想的这些方法都可以。在这么多的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呢?

师:列式计算的A方法,是先求出总份数,然后找到各部分的数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各部分的数量;而列式计算的B方法,是先求出总份数,然后算出一份的数量,最后根据各部分所占的份数来求出各部分的数量。

4。小结。

师:我个人觉得,同学们的这些方法各有千秋,都很不错,建议大家都掌握。那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关键还是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弄清各个数量之间的份数。

三、巩固新知。

1、填一填。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PPT)

师:(5题)甲班能得到18本。怎么得到的?(2题)按1:1来分,也就是平均分。

2、试一试。

师:试一试你能试着独立完成吗?做在课堂作业本上。(投影学生作业)

师:写完了吗?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做的。对吗?

生:回答。

四、知识拓展:

1、数学故事:阿凡提分马。

师:紧张的学习之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故事。(PPT)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什么?

师:其实,这个故事的问题根本,其实是在于原先商人的遗嘱中,1/2,1/4和1/6相加的和不为1、有兴趣的同学,我们可以下来以后再讨论。

2、闯关活动。

师: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问题,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5篇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课前让学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课上准备:有关课件、黄、蓝色颜料、量杯等。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情境一:师:作为一个大连人,你对自己的家乡熟悉吗?大连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今天特地给同学们带来几幅大连的风光图,咱们一起去看看。(课件演示)

看过之后,你对大连又有什么感受?如果把这些美丽的景色画下来?那主色调应该是什么色?(板书:绿)

现在我们就来调配绿色,为大连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谁知道绿色是怎么配出来的?(板书:黄+蓝——绿)

【策略说明:优美的风景与和谐的音乐会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会使数学学习活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情境二:同学们,你们在美术课上学过三原色,三原色中有绿色吗?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板书:黄+蓝——绿)

【策略说明:根据武秀华老师的建议“尽量简约,尽量直奔主题,不要做过多的渲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二、实验操作

1、动手操作,调配绿色

师:今天,咱们就用这两种颜色调配出绿色。(每组准备了蓝色和黄色颜料,一个小量杯,一个大量杯,大量杯上贴上组号)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配;各小组在调配之前先商量好每种颜色各用多少ml,用小量杯量取黄色与蓝色颜料,记录下数据之后倒入大量杯并搅拌。组内先进行分工,然后再动手操作,看哪个小组的动作最快。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进行指导。)

配好之后,小组长把调好的绿色放在前面一字排开,并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统计表中。

【策略说明: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调配绿色是现实而有趣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是乐于参与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观察。师:结合这些数据,再观察这些绿色,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同样是用黄色与蓝色配,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

师:为什么每组都用黄色和蓝色的颜料配绿色,调出来的绿色却不一样呢?结合数据自己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调配的绿色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①所有的小组所用的数据都不一样,则所配出来的绿色各不相同。学生可能会说所取的黄与蓝的量不同,所以颜色不同。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如果没有,再出示黄与蓝体积比为3:2的大小两杯绿色,量不同,但颜色却相同,以此引发学生思考。

②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完全相同,则这几组配出来的绿色完全一样。这种情况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每组所取的黄色与蓝色同样多,如20ml的黄色和20ml的蓝色,即黄色与蓝色的比为1:1,还有一种是每组取得黄色是相同的,蓝色也是相同的,如每组都取20ml和黄色和30ml和蓝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几组能配出来相同的绿色呢?

③有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不同,但配出来的绿色完全一样,即每组所取黄色与蓝色的比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几组能配出来相同的绿色呢?

(2)得出结论。师:用什么办法使各组能配出非常接近甚至是一样的绿色呢?

根据以上的数据,学生很有可能回答:每个组用的蓝色和黄色的量同样多就可以调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但如用此方法,则只能调配出一种绿色来,答案有局限性;学生也可能回答:每个组用的黄色一样多,用的蓝色也一样多,如每组都用10g黄色和30g蓝色,但用此方法,每组必须用同样多的量,如果有的组根据需要想多配点,怎么办?答案也有局限性;学生可能会想到,每组所用的量可以不相等,但只要所取的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一定的,如每组的黄色与蓝色的比都是1:3,就可以调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

(3)将统计表中各组所用蓝色与黄色的最简体积比写出来,引导学生再结合杯中的绿色观察,看所得结论是否正确。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用黄色与蓝色同样多也就是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1:1。

【策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结合课堂上出现的情况进行教学,学生调配出来的绿色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一矛盾会极大的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得出“只有各组所用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相同,各组才能配出完全一样的绿色来”这一结论。学习的目的性加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探究知识,对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有了深切的感悟。】

3、再次调配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的绿色。

(1)动手操作。师:我们需要调配出这种绿色(拿出事先调好的绿色),黄与蓝的比是3:2(板书),从3:2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的回答:在这瓶颜料中,黄色占其中3份,蓝色占其中2份;黄比蓝多1份,蓝比黄少1份;黄占绿的3/5,蓝占绿的2/5;黄占蓝的3/2,蓝占黄的2/3;黄比蓝1/2,蓝比黄少1/3等等。

【策略说明:主要目的复习旧知,沟通比与分数的关系,为学习新知进行铺垫。】

师:现在我们再来配一次绿色,所需要的黄色与蓝色的比为3:2,怎么配?

(2)小组进行动手操作,并记录分配的过程。反馈不同方法。全班观察杯中的绿色是否一样。

【策略说明:在量取的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黄色占了3份,蓝色占了2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管黄色与蓝色的量是多少,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都是3:2,不仅可以巩固比的化简内容,还会使学生体会到黄色颜料扩大到原来的几倍,蓝色颜料也要扩大为原来的几倍,为学生今后学习正比例积累了经验。】

三、动笔计算

1、出示问题:我配的绿色是120ml,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为3:2,算一算我用的黄、蓝色各是多少ml?请一学生重复问题,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习题:用黄色和蓝色颜料调配出120ml的绿色,黄色与蓝色的体积比是3:2,黄色与蓝色各需多少ml?

2、学生独立试做,并交流不同的算法。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

方法1:3+2=5120×3/5=72ml120×2/5=48ml

师:2/5和3/5各表示什么?说给同桌听一听。

方法2:3+2=5120÷5×3=72ml120÷5×2=48ml

师:谁能说说他是怎么想的?

方法3:解:设一份量为xml。

3x+2x=120

5x=120

x=24

3x=24×3=72

2x=24×2=48

方法4:3+2=5120÷5/2=48ml120÷5/3=72ml

3、比较几种方法之间的异同。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非常聪明,让我们再来看这两种方法(方法1和方法2),它们有什么联系?(把120ml平均分成5份,取3份,实际上就是求120的3/5是多少)以前我们没学分数乘法时,同学们习惯用整数的方法做,现在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的题咱们就可以用分数的方法来解决。用分数方法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找准谁占谁的几分之几)

4、如果我取60ml的黄色倒在杯子里,该往里倒多少ml的蓝色,才能配成黄与蓝比是3:2的绿色呢?请用分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策略说明:我认为,通过计算解决按比分配的问题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到不同的解决策略,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发展。其次,强化了用分数乘除法解题,因为用分数的方法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孩子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整数乘除法范畴,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书中的习题都是给出总量求部分量的题,而最后一题是已知部分量根据比求另一个部分量,因为这种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很常见,虽然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数量简单,因此学生并不难解决】

三、小结

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在生活中会常常遇到(板书:比的应用)。以前我们常说的平均分,实际上就是按照1:1的比进行分配的。课前,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一些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比,现在就把你搜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跟同伴们交流交流。(汇报: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

【策略说明:此环节第一个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另一个目的是还可以利用学生搜集的资料,改编成练习题,使学真实地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能够被老师所用,对学生来说也会感到很自豪,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必须提前掌握学生搜集的资料,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资料。】

四、巩固应用

1、(资料)学生营养午餐中菜的供给量,应包括瓜果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类、鱼肉禽蛋类等三类食物,这三类食物所占比分别为13:2:5左右为适宜。

师:一顿饭一个孩子大约需要100g菜,这100g菜中各类食物应该是多少克呢?你能用分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做完同学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内互相检查,并交流各自的做法。)教师再次提问:“你认为这道题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2、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饮食上要合理,不要挑食。如果营养搭配不当,很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出示:大头娃娃图)

老师看到同学们搜集到了这样一条信息:人们经过测量和统计,发现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部以下的高度比一般是2:13。和同桌说说从这个比中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

咱们来验证一下这条信息是否准确。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先估计一下她的头部大约有多长?(实际测量)请同学们根据头部与头部以下的高度比是2:13来算算她大约有多高。

(反馈:拿学生的本在投影上展示,同时由学生讲述各种方法。)

你们都知道自己的身高吧?有没有兴趣算一算自己头部的长度?(算完之后,同组内成员可以互相量一量,验证一下算得对不对。)

【策略说明:巩固应用部分的两个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生活中应用按比分配的例子很多,孩子搜集到的有关资料都是可利用的资源,直接用孩子的资料编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让孩子进一步感受到这样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其次,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学习时不仅不会感到枯燥,同时他们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会有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冗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

四、总结。

1、刚才我们根据2:13这个比解决了几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不管是给出部分量,根据比求总量,还是给出总量,根据比求部分量,都属于比的应用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可以采取什么策略?

2、你今天有什么收获?生活中按比分配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能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解决更多生活中的问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6篇

设计思路:本节课在谈话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现实背景中让学生亲身感受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并对例题进行探索,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释应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体验解题的多样化,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

2、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探索精神的养成。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掌握解题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价值

1、师:同学们,大家平时放过东西吗?

2、请大家分一分彩旗吧。(课件: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要把它发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已知两个班人数相等,如何分比较合理?)

注:学生一般会按平均分的方法解答,教师就可追问:这样分配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叫什么分法呢?

3、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不同量来进行分配的。

注:教师用谈话的方式,以两班分配植树任务的事情为事例,分步呈现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有关信息发表见解,体会平均分只是一种分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还需要更为合理的分配方式。这样结合旧知体会按比例分配的实际意义。

二、探究教学

1、探究例题

呈现例题,根据学生的建议,共同完成例1

师:植树节到了,学校准备了60棵树苗,按3:2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栽植,两个班各应栽多少棵? (2)分析题意:按3:2的比例分给两个班栽植告诉我们那些数学信息?

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方法

第一种:60÷(2+3)=12(棵) 12×3=36(棵) 12×2=24(棵)

第二种:2+3=5

60×3/5=36(棵) 60×2/5=24(棵)

注: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上两种解法,对于学生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的解法,老师应给予肯定。而重点放在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解答的方法上,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我们通常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按比例分配。

3、思考:如何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呢?

讨论: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用按比例分配方法解决实际是要注意什么呢?

指导学生检验不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小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将感性的解题经验归纳,深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关键是被分的总数和分配的比,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教材做一做。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教材的编排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既是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又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发展点,它们用承上启下的作用。按比例分配问题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又有它独特的价值。在谈话导入环节中,设问如何分配植树任务才合理?引发学习的思维,发现平均分之外的另一种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为了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概括,形成普遍方法,指导他们及时反思十分必要。教学中先是观察分析这类题型的结构,并讨论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和步骤。接着引导学生归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规律,并反思遇到不同的问题,应选择哪种方法比较合适。这样在回顾反思中理清思路,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7篇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

课上准备:小红旗。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老师有140个橘子,要分给幼儿园两个班的小朋友,你觉得怎样分才算合理呢?(平均分,这样才公平。)

经调查,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这回如果我们还把这些小旗平均分给这两个班,你觉得还合理吗?为什么?(不合理,因为每个人分到的就不一样多了。)

怎么分合理呢?请你静静地想一想,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同学说说你的想法。(按人数比30:20=3:2进行分配。)

3、3:2表示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按比分的必要性以及初步沟通按比分与平均分的关系。

二、问题解决活动

合作研究怎样按3:2这个“比”来分配

为了研究方便,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小旗代替橘子。

(一)合作研究

1、合作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分工合作,每分一次,就详细记录下当次分给大班和小班小旗的面数,直到分完为止。(提示:记录时,不累计上次分得的小旗面数)

大班小班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大班分得()面小旗

小班分得()面小旗

2、学生合作研究

3、教师组织反馈交流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收集约三种不同的分法,分步展示在黑板上。

四人一组交流讨论要求

(1)在组长带领下逐一分析每种分法,你们能理解这些分法吗?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2)观察、比较这几种分法,你能发现什么?

插问:你觉得分一次至少需要多少面小旗?为什么?

也就是可以把5面小旗按3:2进行分配,那这一次是把几面小旗按3:2进行分配的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预设:

分法1:每次分给大班3面,分给小班2面。

表扬:认真有耐心,十二次。

分法2: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分,分的次数明显减少。

表扬:很会动脑筋,在分的过程中及时进行了调整。

分法3:先按人数分给大班30面,分给小班20面,余下的再按比分。

表扬:很会联系实际情况,这种分法在实际生活中非常实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有五个,其一,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动手操作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逐次分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记录单能够恰好的保留学生最初的思维轨迹。其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其三,让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按比分的不同策略。其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反思能力,倾听习惯,使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方法的丰富和能力的提高。其五,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能力

(二)验证

1、问题:大班和小班分得面数的比是不是3:2?你是怎么知道的?

大班小班

分得小旗的总面数

人数

平均每人分到小旗的面数

30:20=3:2=36:24

2、师生一起小结:

(1)平均每人分到的小旗同样多吗?

(2)把这些小旗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比来分配是合理的分法吗?

(3)虽然不知道小旗的总面数,但是大家动手分一分,是否就能成功的把这些小旗按3:2进行分配?

[设计意图]正式打通人数比与小旗面数比之间的关系,深化比的意义。使学生初步体会按比分的本质:即每个“单位”分到同样多。

(三)当我们知道总数的情况下的按比分配

1、问题:如果有180面小旗,你打算怎样按3:2进行分配?你能想到几种方法?

2、四人一组交流,说说你想到的方法:

方法1:按比逐次分配。

方法2:先求出一份是多少面小旗,再根据大、小班分别所占的份数,求出各应分得多少面小旗。

方法3:把比转化成分数,利用分数的意义求出大班和小班分到的小国旗的面数

3、小结:当我们知道总数的情况下,既可以逐次分一分,也可以算一算。可采用的方法就更多了。平均分能理解为按比分吗?按怎样的比分呢?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表现得太出色了,能再帮老师一个忙好吗?好啊

我家有一块近似长方形的菜地,面积大约是984平方米,我想按3:5的比例种茄子和西红柿,茄子和西红柿各种多少平方米?

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比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把一些事物按一定的比分的时候,可以用哪些策略?

3、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比的应用的例子吗?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8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

②设未知数,

③列方程,

④解方程,

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2n+1,2n-1;2n-1,2n-3;……(n表示整数)。

2、例1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

(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

(2)设元(几种设法)。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x+2,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另一奇数为x+1;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2x+1。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x+2,据题意,得x(x+2)=323。

整理后,得x2+2x-323=0。

解这个方程,得x1=17,x2=-19。

由x=17得x+2=19,由x=-19得x+2=-17,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x-1,则较大的奇数为x+1。

据题意,得(x-1)(x+1)=323。

整理后,得x2=324。

解这个方程,得x1=18,x2=-18。

当x=18时,18-1=17,18+1=19。

当x=-18时,-18-1=-19,-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2x-1,则另一个奇数为2x+1。

据题意,得(2x-1)(2x+1)=323。

整理后,得4x2=324。

解得,2x=18,或2x=-18。

当2x=18时,2x-1=18-1=17;2x+1=18+1=19。

当2x=-18时,2x-1=-18-1=-19;2x+1=-18+1=-17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

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例2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x-2,这个两位数是10(x-2)+x。

据题意,得10(x-2)+x=3x(x-2),整理,得3x2-17x+20=0,

当x=4时,x-2=2,10(x-2)+x=24。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练习1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53)

2、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总结,扩展

1、奇数的表示方法为2n+1,2n-1,……(n为整数)偶数的表示方法是2n(n是整数),连续奇数(偶数)中,较大的与较小的差为2,偶数、奇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数与数字的关系

两位数=(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100)+(十位数字×10)+个位数字。

……

2、通过本节课内容的比较、鉴别、分析、综合,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在解应用问题中的用途。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中A1、2、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及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方面: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关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灵活思维品质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1)3月12号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88棵小树苗的任务分给六年级的每位同学,怎样分配才合理?(平均分配)

(2)李明和黄华合办了股份制食品有限公司,李明出资20万元,黄华出资30万元,两年后盈利150万元,怎样分配利润才合理?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出示题目:幼儿园大班30个人,小班20个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样分比较合理?

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样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2、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该怎样分?

自学提示:

(1)可列表或画图。

(2)联系比与分数的关系,将本题转化成相关的分数应用题。

(3)你还有其它的什么想法,用你的方法试试吧!

3、小组合作。

4、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5、解题思路:

(1)明确分什么?有多少?怎样分?

(2)计算总份数。

(3)根据具体数量与对应分数的关系解题。

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解答。

三、达标检测。

1、填空。

(1)把60根小棒按2:3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把60根小棒按1:1的比分成两堆,一堆有()根,另一堆有()根。

2、实际应用。

(1)六年级三班要举行联欢会,班委决定要买12千克水果,据调查,爱吃苹果的同学和爱吃梨的同学的人数比是2:1,请你算一算,苹果和梨各买多少千克?

(2)用2份水泥、3份沙子和5份石子配制成一种混凝土。配制4吨这种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3、拓展延伸。

把刚开始上课时老师留下的第二道题完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生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五、课堂作业:

课后练一练的1题、2题、3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硝酸及其应用。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知识,而高中阶段学习的元素化合物主要有:碳及其化合物、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镁、溴、碘等众多的物质。硝酸作为含氮物质在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且硝酸是中学化学中的三大强酸之一,掌握硝酸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必要的。本节的教学在了解硝酸的氧化性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浓、稀硝酸与其他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生成物不一样。

2、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硝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了解随着硝酸浓度的变化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物也发生变化。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根据所学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知识来了解硝酸的氧化性,掌握硝酸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法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创新意识。

3、教学的重点、难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重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和教法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知道了硝酸是常见的氧化剂,而且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因此通过引导学生从硝酸的应用入手探讨硝酸的性质。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运用化学研究的方法论为指导,采用提出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研究讨论——结论——应用的边讲边实验的实验探索方法进行施教,主要侧重于实验探索、对比分析、归纳概括。

三、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该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一些富于启发性的思考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简明扼要地从解释谚语雷雨发庄稼的道理引入。

(二)硝酸的性质:包括硝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硝酸的物理性质

让学生根据实验提纲进行实验操作,简单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硝酸的化学性质:重点学习硝酸的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11篇

1、 让学生独立解答例3的三道题目

2、 讨论:

(1)这三道应用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①审题;(弄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④解方程;

⑤检验、写答案;

(3)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方程解:A、用字母代表未知数参加列式与运算;

B、列出符合题中条件的等式;

算术解:A、算式中应全是已知数;

B、算式必须表示所求的未知数;

3、 练习:

① 114页“做一做”;

② 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三、巩固练习:(补充练习)

1、①男生50人,女生比男生的2被多10人,女生多少人?

②男生50人,比女生2被多10人,女生多少人?

③全班50人,男生比女生的2倍多10人,男、女生各多少人?

2、①果园里的桃树和杏树共360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4/5。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②果园里的桃树和杏树共360棵,杏树的棵数比桃树少50棵。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四、作业:

联系二十四3、4、5、6题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X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第13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X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

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比的应用

3+2=5

140× = 84(个)

140× = 56 (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比的应用教学设计(汇编13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