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农业教案(合集8篇)

作者:edditor12023-06-21 16:20:21561

本文为大家分享农业教案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农业教案 第1篇

(一)课标要求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二)课标内容解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短短一句话,包含了两方面的要求,在逻辑思维顺序上,正好是一正一反。“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则要求在分析某个具体农业地域类型时,不仅能指出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外观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内在条件,还能进一步进行区位因素分析。

农业教案 第2篇

一、说教材

历史教科书是学校历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准确理解是课堂教学展开的关键。《发达的古代农业》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的教学内容,教材主要从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个方面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情况。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认识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根据教材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锻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教学难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二、说学情

教学目标的达成和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恰当的学情分析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探究欲望强烈,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小农经济的概念、特征等有简单学习,因此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预习解决。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必须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框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我结合历史学科的学习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多媒体教学法为手段,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等讲授本课。

在学法上,我会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和归纳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理解能力,把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图片导入,引发思考

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开始,形象直观的导入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教学的展开。在导入环节我会展示图片“神农氏插图”。进而设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和图片相关的信息?在学生们回答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教民劳作之后,我会总结中国原始农业最先是简单模仿自然界植物生长过程,进行播种和收获。继而,进一步追问,原始农业产生后,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是什么时候定型的呢?最后引入本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新课教授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我会通过多媒体、史料等多种方式突破重难点。授课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历史学习能力。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在初中学习相关内容的基础之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法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学习该部分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首先我会呈现有关《云南独龙族人在砍伐森林》《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图片,进而提出问题原始农业的生产方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容易回答出刀耕火种的特点。之后进行补充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在种植两三年后,人们就得另觅新地了。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并在此做总结过渡,在经历刀耕火种阶段后,随着耕作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我国农业进入了“石器锄耕”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农具的改进,我展示图片“双尖木耒”“骨耜”。并对耒耜进行介绍。之后设问“耒耜”相对于刀耕火种有什么优点呢?学生可以回答出土地挖的更深,土地翻得更松等答案。

在学生了解了早期农业生产工具之后,我会进行总结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以及人们掌握了施肥、除草、灌溉技术后农业生产水平开始得到提高。农作物种类也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也由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包括铁犁牛耕、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灌溉水平的提高。这一部分内容都属于农业生产水平的介绍。教材通过大量图文资料来进行展示,浅显,易懂。因此,我会对本子目内容进行整合,把三个内容合在一起学习,学生对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会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

先采用自主学习法,请同学们结合我在多媒体展示的“铁犁”“曲辕犁”“耕耙耱图”“风力水车”等图片以及课本的图文资料,自主阅读教材,以时间为序,绘制表格,整理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技术以及水利工程的发展情况,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在学生分享了以战国、西汉、曹魏、隋唐、宋朝、明清为时间节点,分别列出生产工具、技术、以及水利灌溉设施的表格后。我会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他们去思考农业生产工具是如何演变的,他们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后可以得出结论。

在此基础上,我会进一步追问铁犁牛耕耕作方式的出现,对我国古代农业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在前面分析农具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回答出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它使古代人们有能力耕种更多的土地,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了解了铁犁牛耕这一重要的耕作方式后,关于农业生产方式等对农业生产的作用我会继续采用设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可以回答出垄作法、代田法让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利灌溉设施的进步提高了农业灌溉技术,促进土地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农产品产量。

最后,我进行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铁犁牛耕技术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开创了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会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法、史料教学法来组织教学。

首先,我会进行过渡,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然后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是怎么形成的?具有哪些特点?小农经济为什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呢?再出示小农经济和精耕细作的相关史料。请同学们研读史料,同时以前后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时间5分钟,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分享。

小农经济的概念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得出。

小农经济的形成过程在学生讨论中可以逐渐理清脉络,秦汉以后,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的产生。

在认真分析材料后学生可以得出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会进行补充总结其最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在讲小农经济概念时涉及到自然经济,这里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因而我会特别强调注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与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农业经营规模狭小,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与商品经济联系逐渐加深。

在掌握了小农经济概念、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关于小农经济顽强发展的原因,学生可以回答出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扶植,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予以肯定。为了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会进一步补充在封建统治者鼓励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因为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剥削加重,致使农民纷纷破产流亡,又使小农经济举步维艰。

最后我会进行总结提高,引导学生认识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与否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环节三:课堂小结

每一堂课的学习学生都会对某一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的认识。在总结环节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有的同学说铁犁牛耕技术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的同学对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认识深刻。在同学们畅所欲言之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表扬,鼓励他们下一节课再接再厉。

环节四: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为了巩固本课教学,我会请学生课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田地里实地观察,或者搜集材料,关注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体会现代农业和古代农业之间的传承和发展。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的直观展示,好的板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的把握教学内容。我的板书本着简单、大方、凸显课文重点的原则,首先在黑板正上方居中板书课题发达的古代农业;其次,在黑板的靠左边依次写下早期农业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的出现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教案 第3篇

[教师小结]总的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

[板书]综合分析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决定农业类型及农作物种类。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某些因素可以人为地改造利用。

[板书]综合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市场和交通

[提问]对于城郊这个具体地区,应如何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呢?

[板书]城郊农业的区位选择

让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第44页完成练习(二)。

[教师小结]应考虑以下因素。

(1)地价的高低

一般来说,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较高,只能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例如花卉、乳牛。

(2)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小

从单位面积产量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鱼、果园、棉粮等。

(3)各种类型农业需水量多少

需水量大的花卉等应选择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4)产品对运输的迫切性

鲜花需保鲜,鲜奶易变质,乳牛、花卉等生产应分布在近城镇及交通方便的地方。

过渡: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具有决定意义,那么,所有这些区位因素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呢?不是的,我们接下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p#副标题#e#[板书] (四)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课件展示]花都区近几年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区耕地面积比例图表

[提问] 阅读以下材料,思考:我们花都区的农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要调整?

[教师小结]水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少,而水果等农副产品越来越多。

原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对这些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由此可知,市场是最具变化的因素。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课本第44页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回答案例后提出的第1个问题。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市场区位及市场需求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但有些因素也可以通过人为改造从而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农业教案 第4篇

引入: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花都区名优农产品及农业生产的相关图片,引出农业的概念。

[教师小结]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广义:农林牧副渔

狭义:种植业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转折并说明教学目标:

近年来花都区的农产品远销世界各地,闻名海内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假如在花都区给一块农业用地,你如何经营才最赚钱?也就是说,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地布局农业生产呢?在经营过程中又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呢?今天我们以花都区农业生产为案例,首先学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p#副标题#e#[板书]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请大家看课本第42页,了解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农业教案 第5篇

(一)农业区位

[教师小结]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通过对花都区农业选择的研究分析,我们具体学习农业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资料展示1]花都区的农业生产

思考:

花都区的农作物有哪些?

农业生产受到哪些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解释为什么。

花都区的农业生产

花都区位于广州市的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是南北粤通商的必经之路。总面积968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丘陵绵亘,中部浅丘台地,南部为广花平原,形成东北向西南斜置的长方形。东有流溪河流经,西有巴江河过境。花都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摄氏度,阳光、雨量充足,草木常青,四季花开。

近几年来,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稳妥有序地调整农业结构,扶持了20XX多个农业生产基地,培育发展了200多家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树立了一批农产品名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含量有效提高,全区农业形成了花卉、蔬菜、水果、水稻、水产、禽畜六大支柱产业,具有花都特色的农副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其中,花都无公害蔬菜HDV品牌驰名中外,年上市量达5400万公斤,销售遍布全国和港澳等地,并继续向世界各地开拓市场。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农业教案 第6篇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农业教案 第7篇

教材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讲了两个内容,第一个是“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第二个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大体上,教材是以因果关系作为内容编排的逻辑顺序的。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部分,先讲农业区位的概念,再从静态上讲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最后从动态上谈这些因素的变化。为巩固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教材编排了一个“活动”;在谈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时,教材使用了“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案例来进行具体说明。显然,教材的目的是试图教会学生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即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时如何通盘考虑。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受农业主要区位因素影响的,但是,农业地域的形成,其前提条件的范围更广。总的来说,它是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思考方式相同,如果掌握了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知识,那么这部分知识就较为容易把握了。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节的第一部分内容。

农业教案 第8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过程与方法

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农业教案(合集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农业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