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当你细细品味一部经典作品之后,你会发现其中有许多值得与人分享的内容,为什么不把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你有没有想好如何撰写读后感 ?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幼儿教师读后感,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我读了这本名叫《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一本用我们的爱和经验写出的书,是我们幼儿教师职业的真实写照。我读了之后让我感到既亲切又实用,既感动又欣慰,既切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又有较大的成就感,欣慰的是能为自己指明一个正确的方向,让我深深领悟到怎样才能当好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是怎样来当幼儿教师的,使自己的所做所谓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使自己心中有了一个书中有很多教育成功的案例,让我从中书中找到了不断完善自己的金钥匙。
从小受妈妈的影响我喜欢上了幼儿教师这个行业,小时候就常常听妈妈说:“宁愿少打三斗粮,也不当着孩子王”,而我却偏偏喜欢上了幼儿教师这个行业,我有莫大的成功和无限的喜悦,其实,我们的职业"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的确如此,我们每天的工作练就了我们不怕吃苦、勇于承当的良好品质。幼儿园工作的核心是"爱",我们要学会热爱,用无限的爱去关心每一位孩子,关心每一位家长。"
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要用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去主动关心每一位幼儿,用我们广博而无私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幼儿,使他们感受来自老师的母亲般的温暖的同时也要和我们的学生成为好朋友,努力让每一位幼儿在快乐中得到感知、获得进步的同时,使每位孩子在幼儿也能享受到家的温暖,使每位孩子都能够喜欢上幼儿园。使每位孩子享受到我们幼儿教师们伟大的“爱”,这种爱就是伟大的“师爱”!
作为一名刚刚毕业便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工作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全新的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最初的新鲜过后,应对工作,总感觉自我在学校里学的那点理论知识怎样也不够用。我们的工作应对的是活生生的孩子,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教育对象是活的,便注定了教师也务必“活”起来,怎样才能使我在应对幼儿时如鱼得水?怎样才能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怎样才能使自我胜任这份工作?班里的孩子怎样才能更好的成长?这些疑问尝尝萦绕心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当我疑惑时,除了向同事、领导请教,我还从书中寻找答案。
工作后接触的第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是《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经别人推荐便买了一本回来看,看后受益匪浅。本书作者站在幼儿教师的角度,以一个幼儿教师的视角去看待幼儿教育工作中出现的种种关系和问题,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资料包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部分,用52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个性是书的第二部分:教师与家长,其中就怎样做好家访?怎样进行有效的家长约谈?怎样组织召开家长会?怎样与家长一齐处理幼儿在园的意外事件?等问题进行了事例分析与理论的概述,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的。
书中举了超多的案例,其实这些案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是经常会碰到的,所以看着就很能引起共鸣,当我们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是怎样在想的,怎样在做的,而书中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着看着总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案例《依扬又笑了》,主要的资料是这样的:依扬是大班的一个女孩子,平时十分开朗,但是在国庆节之后老师便发现她的情绪十分低落,而且有了一些以前并不会出现的行为,比如在和小朋友闹矛盾时打了小朋友,老师也因此批评了她,依扬的情绪因此更低落了,之后在一次无意间教师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起因是家长之间闹矛盾,老师就顿感自我对孩子的不理解和缺少关心,于是就想了一些办法让依扬的脸上再次绽放笑容。
这样的事例再寻常不过了,很多老师也都会碰到,忽然发现班上的某个孩子有了一些异样的行为和表现,我们也许也会关注,给孩子一些安抚,过后就淡忘了,缺少了对孩子这一表现的原因剖析和深入引导,暂时的安抚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快乐,但只有深入沟通和引导才能彻底改变孩子的现状。书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个“分析和提示”,就是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
接下来一个资料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们老师能够怎样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帮忙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很具体,比如就这个《依扬又笑了》的案例。书中给予的“教育策略”是:
1、要善于接纳和识别幼儿的各种情绪;
2、帮忙幼儿摆脱不愉快的情绪;
3、帮忙幼儿学会控制情绪;
4、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看了这些推荐后茅塞顿开,明白自我今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该怎样处理了。还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她就像我的一个老师,在我耳畔娓娓道来,使我在不断有共鸣的状况下看完这本书,它也成了我的一个“智囊团”,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去问它。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前方的路还很长,要打开的门还很多,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去寻找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确实读书能使人明智。读了《做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后,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多读书,可以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对自己的职业更了解。也使我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幼儿教育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同时也进一步掌握了教育规律,对教师的使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知道要做好一个好老师,应该做到“三心二意”:爱心、信心、恒心、真情实意、深情厚谊。
阅读中,我系统的了解了关于幼儿教师的一些专业性知识,不仅有一些理论性的专业知识,更是列举了一些老教师多年经验的实际案例,对于我们经常遇到的一些小麻烦小事情的处理技巧等有很大的帮助。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抓伤”事件,一起简单的抓伤事件,由于两个老师的不同态度以及说话的技巧,事情也经过了两三个转折,这就告诉我们说话之前要先考虑好该怎样说,组织好语言,不然出口之后往往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同时也告诫我们老师这一职业的严谨性,应为我们要面对的家长是各行各业的人,他们不是单一的从事一个职业的,面对不同的人也要有不同的处事技巧,学会了这个才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便利,自己也能在工作中有所收获,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
另外,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活得个体,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师不能做控制者,一定要在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育,灵活的教育个体,促使我们教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向专业方向发展。一个教师不管他唱的有多好,弹得有多棒,也不管他的课上的有多创新,如果没有很好的师幼关系作基础,课堂上没有师幼良好融洽的情感交融,那么,他的教育也是失败的,只不过是一个人的表演罢了。什么才是好的课程,好的教育?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一切以幼儿的发展为出发点,时刻把孩子放在心中,蹲下身子,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顺应孩子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听的懂得话,把教育融进游戏生活之中,还给他们自由的天空,让他们在快乐中健康的成长。我们无论是面对面对家长和还是孩子,都要用心,无论什么事情,只要用心就能做到。尤其是对我们的孩子,我们用心对待孩子,家长也会感觉得到,对于我们的工作,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给与支持与鼓励,这些都是相关联的。另外,虽然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但我们尽量不要表现出来,我们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尽量把烦恼留给自己,把快乐带给别人。你的不好情绪会带给孩子很深的不良影响,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所以这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有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度。
其实,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光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应该拥有这样的品质:微笑面对每一天,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爱心呵护每一个孩子。
刚拿到《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来,想看看今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书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首先看了一下《序言》,里面介绍说这是一本介于纯理论类和纯实用类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能促进幼儿教师的业务提升与反思,有益于他们的专业成长。真的这么有用吗?我不禁开始读了起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第一辑的第一篇《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该文章没有深奥的理论性语言,没有精彩的文笔,有的只是几个小例子和一段总结性的话:“教师的快乐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用真心、真爱、真感情来呵护每一个孩子,他们同样会喜欢你、信任你,并把幸福给你。”“如果你要问如何让孩子喜欢上自己?很简单: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想想自己走过的教学历程,确实如此。
记得刚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自己也不过是个大孩子,怎么懂得去爱孩子?何况刚工作时在小学呆了两年,小学的教学方式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了幼儿园的教学,所以总感觉孩子和我有一段距离,他们不怎么敢亲近我,对我有一种“敬畏”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大、工作经历的增加,慢慢地对孩子越来越喜欢,感觉孩子们越来越可爱,就算是调皮的孩子也有他与众不同的可爱处。慢慢地,感觉到自己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课间能和孩子一起嬉闹、玩笑,孩子们也喜欢和我说话、游戏,他们不把我当“威严”的老师,而是他们的一个大朋友,他们一点都不“怕”我,有的孩子甚至在上课时还会调皮地拉拉我的衣服,或者偷偷地打我一下。他们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烦恼,甚至和小朋友有矛盾了,都要先来跟我说,希望我能帮他们解决。
这一次,孩子们临近毕业了,白天刚和他们分开,晚上就经常有小朋友打电话给我,有的问我在干什么?有的说“老师给我留的电话号码我打打看通不通,以后想老师了就可以打电话给老师了。”有的孩子有点怕难为情,拨通了电话又挂断了,挂了两次。第二天到幼儿园对我说:“毛老师,我昨天打电话给你了。”还有一次,在给孩子们盛饭时,余苏洋突然对我说:“毛老师,我好爱你!”其他孩子也跟着说:“毛老师,我好喜欢你!”“毛老师,我也爱你!”
我心里一阵感动,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换来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喜欢。还有班里的小朋友,有一段时间退学回了老家,他妈妈打电话告诉我说:“孩子一直说很想毛老师,想小朋友,要回毛老师那里上学。”孩子也在电话那头说:“老师,我好想你!”我对着电话说:“老师也想你,小朋友也想你,希望你能早点回来上学。”挂断电话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幸福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
一件件、一桩桩的事例数不胜数。孩子们能喜欢老师,关键当然在于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每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地喜欢老师、信任老师。
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吧!
一本好书就像一粒幸福的种子,可以在阅读者身上开出美丽的花朵。莫源秋教授的《做幼儿喜爱的魅力教师》这本书,就像这样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我的心底,平凡细腻的笔触让我感动、反思。这本书阐明了爱是双向的,只有教师爱幼儿,没有幼儿爱教师的爱是不完整、不科学的。这本书中让我受益颇深的是这样两个观点。
一、幼儿犯了错误,不需要大家帮助。
教师想赢得幼儿的喜爱,除了为幼儿营造充满爱的环境,还要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的氛围。许多教师容易走入这样一个教育的误区,即一个幼儿犯了错误,让所有的幼儿都来“帮助”他。其实,犯错是幼儿个人的私事,有时更是幼儿个人的隐私,不需要大家都来关注,更不需要大家都来批判和“帮助”。否则,大家都参与进来,可能会让犯错误的幼儿在他人面前失去尊严。
诸如小朋友经常会出现“尿裤子”的现象,如若老师处理不当,孩子很可能会因为担心被同伴取笑而厌学,在全班面前失去尊严,我们如能运用“高超的手段”保住孩子的面子,尊重他们“犯错误”,不公开羞辱孩子,教师肯定会得到孩子的感激和尊重,尊重不代表着教师对幼儿的尊重,更意味着幼儿之间的相互尊重。回想自己在教育过程中,为帮助某一特调皮,缺点“一大筐”的孩子改正错误时,往往会动用集体的力量,开场白往往是“某某小朋友实际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他身上还有很多的缺点,今天我们帮他来找找吧。”通过阅读此书,发觉自己的这种方法完全是错误的。当孩子犯错误时,教师应该和相关的幼儿私下“了结”,或者让幼儿自己“了结”,在别人不知不觉中改正,过于张扬幼儿所犯错误,不仅不利于幼儿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使幼儿过多的去关注别人的短处,如果过多关注别人的短处,孩子的心理不会十分阳光,过多关注别人的孩子多了,班级的心理氛围决不会和谐。
书中“缺点”属于孩子的隐私,这句话说得非常有道理,莫老师还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某老师在家长来接孩子时,先将孩子的进步之处大大肯定了一番,然后想将孩子存在的缺点也告诉家长,家长也急切地想知道,但该教师却直接将缺点偷偷告诉了幼儿,让幼儿暂时保密,等改正了,再向家长报喜,我觉得此教师的做法非常值得我学习,把孩子的缺点当作隐私来保护,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激励幼儿在无人知晓中快速地将自己的缺点改正,进而获得更大的进步,因此在平时,我要树立一种保护幼儿隐私的意识,只要是影响到幼儿健康发展的事情,都应该视为幼儿隐私,都应该受到教师的尊重和保护。
关注和满足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在幼儿园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幼儿园就会成为幼儿向往的地方,教师就会成为受幼儿尊敬、喜爱的人。
二、做个富有幽默感的幼儿教师。
幽默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手段,它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目的。幼儿也特别喜欢“幽默”的教师,幽默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欢乐,而且能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受到教育,获得发展。
平时多使用幽默批评,许多时候,幽默化的间接批评比直接批评更易于接受,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天,喝完牛奶,自由活动时间,好几个幼儿都爬到桌上,老师没有生硬制止,她幽默地说:“小淘气们,快下来,要不都要变成小猴子了,变小猴子可要长尾巴的啊。”听老师这么一说,孩子们马上笑着爬下了桌子,天天说:“我可不想长尾巴。”老师的话使幼儿的“违规”行为在笑声中消失,因为孩子更乐意接受寓于幽默的劝导,老师的幽默也使师幼关系更加融洽。教师可让幽默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占有一席之地,如利用一些闲暇的时间,教师或幼儿轮流讲一些幽默的故事,进行“说与做的不一样”的游戏等等,这些活动充满趣味性,又有一定挑战性,对幼儿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的训练都有一定作用。
幼儿不喜欢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教师,更不喜欢一本正经、没有言笑的教育和生活,他们喜欢富有幽默感的教师,喜欢能给他们创造幽默感的教师,喜欢幽默情调的教育。因此,今后,我将不断提高自己的幽默意识和幽默能力,以一种积极、乐观和开放的心态对待幼儿,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受到启发,获得发展。
罗曼·罗兰说:“要撒播阳光到被人心中,总是自己心中有阳光。”是的,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自己心中有阳光才能给孩子带来阳光的幼儿教师,定会受到孩子的爱戴。所以,我愿意做幼儿喜爱的教师,和幼儿一起幸福地成长!
纪律是群体的重要特征,任何群体需要纪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进行纪律教育,成为我工作中最头疼的事。因为每个儿童个性特点不一,产生纪律问题的原因经常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希望通过阅读《儿童纪律教育——建构性指导与规训》能为自己解惑。
本书第一作者玛乔丽·费尔兹博士(美国)总结了其三十余年的幼儿教育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全面实用的儿童纪律教育方法。作者在阐述与纪律教育有关的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如何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儿童、分析儿童产生纪律问题的原因并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当细细阅读完此书后发现,它的确是一本有理有据,案例详实的实用书籍。全书运用了“我—你—他”的对话式写作风格,使读者容易参与文本,在比较和鉴别中,心悦诚服地接受作者的观点,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读者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
其中,作者对“奖励”这一方法的阐述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父母和教师长期以来一直试图通过奖励和(或惩罚)来教授是非概念。奖励和惩罚表面上确有成效,但从长远来看,其结果不是儿童盲目服从就是使其易受奖励和(或惩罚)的左右。
关于此问题,我们首先要做到“不要再使用奖励和(或)惩罚来促进自主的发展”,书中例举了多个例子来说明,而这些例子又似乎是我们常见的教育行为。例如,如果孩子完成了作业,我们就给他们发小红花,那么我们无意中教孩子易被奖励所控制;当我们说喜欢某某孩子的坐姿时,而有些孩子也坐得很好却没被点到名字时,这似乎是对那些孩子的惩罚;有时我们鼓励孩子把玩具整理好就有小贴纸,其时有大部分孩子经常把玩具物归原处的,却没有得到贴纸奖励,这让那些孩子感到茫然与不知所措。
书中提到“尽可能的避免在活动中单纯描述孩子做了什么”,即不要说诸如“你做得很好、我为你骄傲、你很棒等,”而是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活动的过程,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孩子做了什么?比如“我看到你和某某分享了玩具,这让她很开心。“你把剪刀放回了架子,这很好”而不是表扬他“你真能干”“你是个懂得友好的孩子”,因为这样实际上反而降低了他们对操作活动的信心、兴趣和乐趣。作为教师或家长要更尊重和更支持孩子,不是对他工作做出判断,而是询问有关他们的过程的问题,如:我发现你在画中用了很多颜色?你觉得在制作过程中,最难的是哪个部分等,成人表示对孩子努力的热情是不需要通过表扬的。
以真诚沟通著称的教师也极有可能得到来自己他们的学生的真诚沟通。这里“真诚”是一个关键词,真诚地表达感激或欣赏与旨在控制某人行为的表扬具有天壤之别,当你努力减少使用表扬时,首先应注意,要停止使用控制性的表扬,特别是让孩子与他人竞争的表扬。
幼儿期正是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时期。通过建立牢固的人际关系,与孩子交流观点,并允许孩子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我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考虑相关因素的能力。自主是一个复杂的目标,需要我们逐渐改变以往认为通过外在的说教、奖励和惩罚来灌输给幼儿的观念,而是应从幼儿的内部建构或产生,才能成为儿童自己的规则。
儿童纪律问题的背后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原因,不经过“望闻问切”的诊断很难提示问题的根源,也就很难进行有效的规训。每当呈现一个行为问题时,不能立刻简单地“宣判”这种行为的对错,而是强调行为问题的合理性,系统分析行为产生背景,在分析的过程中,有效的解决办法就会逐渐浮现出来,
有效的规训需要一定的时间:计划的时间,教给孩子必要技能的时间以及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的时间。所以,实践更好的有效规训的想法,必须坚持用理性的反应来抵制自动的反应,特别是要避免通过恐吓或奖励来将适当的行为强加到孩子身上,因为这种态度不能帮助孩子获得自我规则与自律,反而会使他们变得更依赖、叛逆和言行不一,因此,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要谨慎地使用自己的时间。
由朱家雄,张亚军主编的《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是以与幼儿教师对话的视角来编写的。本书中所搜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儿园一线教师撰写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经验提升,有的是与孩子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是关于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有的是对家长,对班主任的,甚至是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读后感觉有很多共鸣的地方。
在书的第一辑“向孩子张开你的怀抱”第三篇中品读“职业幸福”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刘学军老师所写的“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惫,有时会产生职业倦怠。面对大家对幼儿教师是“高级保姆,低人一等”的观念,如何能够感受到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我想这也是很多幼儿教师的困惑。
文章作者从三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1、要学会热爱。
2、要学会奉献
3、认清角色是品读“职业幸福”的前提。
其实除了这三个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和品读的。那么我的幸福又在哪里呢?
一、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你身边
在我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着那份快乐:和他们一起观察枇杷树新发的芽芽,一起捡拾落叶,一起游戏玩耍,一起郊游,一起认识各种活生生的动物,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次寒假一个月,上学时,孩子们好象很久很久没有看到我一样,热情地叫起来:“杨老师,杨老师。”纷纷主动来亲近我,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告诉我春节期间他们自己身边都发生了那些有趣的事,“老师我请妈妈发短信祝你春节快乐了”结果许多的孩子也纷纷说“我也请了”“我也发了”,我问:“你们是不是想杨老师了?”有几个孩子唧唧喳喳地说着:“是啊,我们想你了。”这些可爱的孩子呀!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几年前我带的一批孩子,当时学前班毕业时的那些情景至今想来还历历在目,现如今那些孩子都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当时孩子们拿着小本子互相留下祝福的话,写下家中的电话号码,希望老师毕业后能给他们打电话,还有的说:“我们会想你的,毕业了还来看你们。”现在那些孩子知道我在学校了,真的来看我了。当我见到他们的一刹那,孩子扑过来紧紧地抱住我:“老师,你回来了,我们想你!”我紧紧地搂住孩子,那一刻我感觉自己是幸福的。
二、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让我们感到幸福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影响。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很差,因此大小便弄脏衣裤,不小心摔破了皮,跌青了脸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是当我们听到家长一句:“老师,不要紧,没关系的。”“老师,麻烦你了,不好意思。”“老师,你们真的很辛苦。” 这些理解和宽容的话语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安慰和鼓励,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的支持,有家长的理解和信任,真好!
本书的核心思想:这篇文章是以一位幼儿教师用自己的心态写出了自己对工作的一些想法。一共十六点写出了幼儿教师方方面面。有工作上的,有生活上的等。1、整天有写不完的案头工作;2、工作强度大,活儿忙不完;3、工作时间长,报酬少;4、工作上的比赛无休止;5、幼儿老师的安全责任大;6、在社会,没有谁能瞧得上幼儿老师;7、每天都在幼儿的吵嚷声中度过;8、每天和孩子嘻嘻哈哈,在一些人眼中就如疯子般。9、为了布置区域什么垃圾物品都要。10家长工作有难度;11、当孩子们长大了,认识儿时的幼儿老师几乎是零等等
我看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这位作者用反写方法,突出了幼儿教师的伟大。幼儿老师虽在一些人眼中很小很小,但却能把家中的小霸王教育的懂事。比如:“当新生幼儿才入园时,二三直个孩子一起哭,抱完这个哄那个,哄完那个又抱这个,老师常常是骗一个,哄一个,抱一个,拉一个后头还跟着好几个!要是遇到几个感情脆弱的家长,孩子哭,她也哭,那就又得哄家长。于是大人小孩一起哭,那场面那家伙那整个一人间练狱啊!哭还算小事,现在的孩子普遍奥特曼看多了,特暴力,那是又打又闹又踢又咬死活不要上幼儿园,所以老师身上留点小伤那是常事。”就从这点上,就看出了幼儿老师的不同一般。
一开始看到这篇文章时,觉得这作者真的写出了老师的心里话,一些不平。但多看了几篇后,才知作者的含意——幼儿老师的不简单!我做为一名普通幼儿教师感到真幸福。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伟大,因为我看到了我们的高尚,因为我看到了我们幼儿老师在人家眼里的不同。虽没有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那么的高级,但我们却能把一个不懂事的孩儿学会懂事,未来的才子们都是从我们手中开始起步的!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首先要爱幼儿。爱孩子就要给他需要的帮助和指引。当然爱不是包办代替,需要找出正确的方法引导幼儿,使他学会各种本领,在幼儿园什么事都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对于我来说特别关注的是幼儿的安全。幼儿园安全是切实提高保教质量的基本前提。
常说幼儿园的安全是1,工作成绩是1后面的零,当安全1做好了,后面的零越多价值越高,但是,安全1没有了,一切都是零,安全是天,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第15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指出:“生命不保,何谈教育。”
还要还要尊重幼儿,有时候你觉得小孩子不听你的话感觉他就做什么都是错的。有一天中午,小朋友们准备睡觉了,我先指导并提醒边上的小朋友都脱好睡下来之后,里面的小朋友自己也脱的差不多了,谁知道我看见我们班特别调皮的邹政小朋友和湛中瑞在床上玩,我马上走到他们那里指责邹政为什么,干嘛不自己脱衣服睡觉啊,只听到湛中瑞小朋友弱弱的说“他在帮我脱衣服。”我就觉得有时候一定要问清楚幼儿的情况不要一下子只顾去责备他们,带着有色眼镜去对待他们,以为调皮的他不会做什么好事,其实仔细观察他也有热心帮助别人的一面,尝试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成为他们的好老师,好朋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学习并对照这个《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不断完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这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的目标!
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是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则是幼儿园和家庭合作共育的`桥梁。
《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和参考,从我们在与家长沟通中会出现的误区、表现、目标,沟通时的心理反应,与不同类型、性格、从业背景、不同年级幼儿的家长沟通到与有特殊需求的幼儿、难以沟通的家长和与家长沟通的途径这方方面面的家长都考虑到了并且有为之匹配的方法,加之以详实的案例,给了我在家长沟通方面很好的参考素材。
书中提到的与家长沟通越位的表现也让我印象深刻。我记得在我刚来到一心童的时候,靳秀姐给我们上过一堂关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课,其中也提到我们在与人沟通时要保持合适的距离,这样的沟通才会更加礼貌和文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适宜采取46—122厘米的个人距离,以至少不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说话时的呼吸为宜。现在和家长沟通的还不是很多,我在与别人沟通时可能有时会没有注意这种小细节,但是细节往往是体现一个人个人素质的时候,所以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应更加注意细节,这样才能和家长有效沟通。
在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中首因效应和投射效应是我们老师应该多加注意的。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老师在与家长初次沟通时,家长关心的可能不是老师说了什么而是老师说话的态度,他们会观察老师是否亲切,是否受孩子喜欢。这个第一印象常常被人们优先加工,先入为主地半段一个人,进而形成难忘的记忆。想象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啊,常常会根据第一印象在心理给别人一个评分,作为日后的参考。首因效应对家长的影响也是尤为明显的,我在实习的时候,一个家长特别喜欢小班的主班李老师,常常和老师聊天,也和别的家长说李老师是个关心孩子的好老师。有一次那位家长的孩子的头上在幼儿园不小心磕了一块皮,李老师细心解释之后,家长也能特别理解老师的工作。所以老师要积极发挥首因效应的作用,主动想办法给家长们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外部世界的人、事、物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心理。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其实这不仅是在与家长沟通中我们常有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不自觉的“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比如自己喜欢吃花菜,可能在招待客人时就会做一盘花菜,让客人吃花菜,客人不吃你心理就会觉得他辜负了你一片心意,可是你想过客人喜欢吃花菜吗?客人对花菜过敏吗?这些都是我们生活在红的小事,却时时刻刻体现着投射效应。在与家长沟通时更要注意自己的想法是否强加于家长,对自己的经验不要过度自信,在对家长提建议时要考虑到家长是否会产生压力,一视同仁的对待所有家长,多多换位思考,这样我相信与家长的沟通就会更加顺畅。
不管是首因效应还是投射效应,作为老师我们想要达到的结果是得到家长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成为家庭和学堂之间良好的桥梁。
读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这本书,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作为教师是多么地不容易,处理事情要拿捏适当、哪怕一件小事情的处理也要体现出正确的教育观。
书中通过案例、小贴士、问问自己,这几个部分来介绍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需要重视的细节,在每一章节后,还有不妨试试的温馨提示,对自己的实践工作有很好的提示和帮助。在阅读中,我有感于教师笔下的案例是如此栩栩如生,因为,好多情况也会在我们自己班里发生,在自己身上发生。当初的自己,可能恍恍惚惚间把事情处理掉,甚至忽略掉,可是故事中的老师却将这些点点滴滴都汇成细语,集成智慧,将她们的经验与我们共同分享。从这一细节,我就感悟到细节的重要性,如果,我也能重视日常教学中的细节,将工作中的点滴经验积累起来,自己的教学手段不也会丰富起来吗?老子也说过"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可见,在今后要多记录和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多思考和积累处理事情时的举措是否妥帖。
在读书中,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的反思,是否能有效地与幼儿交流;是否采用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是否能让幼儿之间积极健康的成长?其中,我可喜的看到自己与幼儿之间基本没有交流障碍,我能尊重幼儿,关注每个不同的孩子;但我也发现自己在采取某些方法的时候还不够成熟,要以最大程度的促进幼儿的成长为前提,今后可以借鉴小贴士中的提示,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在这次阅读中,我将重点放在了家园工作上。虽然,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与家长相处的也非常融洽,合作的非常愉快,但对细节的把握仍不够到位。威廉。詹姆士说:"智慧就是懂得应该忽略什么。"相信用心读过此书后的我一定能在保教实践中提升自己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智慧,家长也定能看到我的的细心。
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我会关注与孩子们相处中、处理事情过程中的任何小细节,用心对待与孩子们的每一天,我会根据书中的实例合理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工作。
暑假空闲时,读了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感触颇深。《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本书,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首先,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关于儿童发展的精辟论述、关于适宜性幼儿教育的独特观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阐述。
其次,随处可见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
再次,渗透着对幼教问题的理性审视与对儿童发展和幼教事业高度关注的气质和精神。无论在探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子、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教授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把握。在凯兹教授的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在其朴实、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刻能感受到的是贯穿始终的她个人的独特的学术品质!并感受到了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只有不断充实自身,不断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新时代学前教育的要求。
在书中,丽莲.凯兹博士深刻地阐述了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的观点和思想,充满了关于幼儿教育与教师成长的专业智慧,以及她对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和时间的深入把握。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本书第十一章中谈到的: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带着20位四岁的幼儿在户外活动,因为只有两辆小三轮脚踏车,幼儿便常为“该谁骑”而争吵不休。这一天,一位叫宝宝的小男孩跑到老师面前抗议道:“小莉不让我骑三轮车!”这时老师应如何反映呢?她说一位专业的幼儿教师整个判断思考及反应的过程,牵涉到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1、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
2、老师对事件中的幼儿所做的诊断是什么?
3、课程与管理上应如何处理?读到这里,我不禁放下书本,思索着……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再熟悉不过了,而我们,平时又是怎样来处理的呢?
处理的同时关注到了哪些因素呢?在文中丽莲.凯兹博士就谈到了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处理时应关注: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社交技巧,老师可以利用这个事件鼓励幼儿发展社交技巧,社交知识,气质培养。社交技巧,如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处世技能,其中谈到了让孩子学习语言技巧(明确的词句对话技巧);社交知识,如社交认知,正义观念,旁观幼儿的理解与技巧的学习;气质的培养如同情心及助人的气质,实验的气质,避免抱怨及搬弄是非。
可见,老师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导幼儿解决问题的技能和策略上。在这一章节中,丽莲.凯兹博士以一个幼儿园里经常发生的事件来说明专业人员与未受过专业训练人员不同的处理方式。专业人员的反映应该是运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及见解来判断,着眼于儿童长远的发展利益,而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的反应大多视当时的情况,以在最短时间内来解决事情的方法来决定行为与反应,而不是以儿童长期的利益未目标。文中描述了一些幼儿教师所使用的专业行为,为儿童发展与学习尽最大努力。
在工作中我们时常面临这样的事情:在游戏中,幼儿常常会为一件玩具或者某个角色而争吵。反思自己平时在处理这些我们都认为的“小事”时,自己的反应处理方式是一名专业人员该做的吗,恐怕我们常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比如手头正好忙碌着,比如小朋友本来就有许多麻烦事……这些所谓的原因,使我们常常会出现许多非专业人员的处理方式,比如“说教”,比如“追究原因”等等,而每每这时,我们都还没意识到这些方式的不妥,也许,在这些我们通常都认为的“小事”上,很少会去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上。反复读了这一章节的内容,让我有了新的的认识, 现在我看了此书,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利用这件事情鼓励幼儿发展社会技巧,如: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出世技能,这些才是对我们的孩子终身发展有利的。
我觉得,一本好书,粗略地浏览一遍,是不能很好地去解读它的精髓的,需要我们反复地阅读反复地领会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我想,在我们工作中可以随时地翻阅,遇到问题时,把它作为我们的导师,请教于它,必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近来,我学习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深有感触。明确了很多道理。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首先,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 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教师面对的孩子就是最美好的事物,他们有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教师要有“赤子之心”。做个很单纯、很简单、很好奇、很幼稚,有时有点傻劲的人。教师应有独立思想,让我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
在《给幼儿教师的建议》一书中的第一辑的第七篇《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关爱》中,文章没有深奥的理论性语言,没有精彩的文笔,只是以平淡、简洁的语言介绍了方老师对待一个个性特别孩子的教育故事。我看了以后,深有同感。
记得去年我带的小班中,也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孩子,每天入园时,总会在大门口发脾气不肯自己走进来,非要老师上前去拉他。到活动室后,他就待在角落里一动不动,不管老师怎么哄,他就是不理不睬。于是老师就随他去了,想等他的脾气发完。只是到后来,他会匍匐到地上,眼泪鼻涕流一身,甚至连小便也拉在身上,最后只好请家长接回家。后来多次跟家长沟通教育也无济于事。后来,无意间的一件小事发现他原来是个要求上进的孩子。于是,我们就抓住他的这个心理,不时地用鼓励的语言表扬他,并且时常地做一些关爱的动作,如:摸摸他的头,牵一下他的小手等。渐渐地,他的脾气不见了。第二学期的一天,他拿了一大袋水果来园,我问他:“这些水果是给小朋友吃吗?”他摇了摇头说:“是给你吃的。”我听了深受感动。
常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询的帕蒂.惠芙乐认为:孩子的“非正常”表现如果处理得好,会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她认为,孩子的每一个“非正常”表现的背后都有一个正当的理由,他们是在宣泄精神或身体上的创伤所引起的负面情绪,是在呼唤成人的关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宣泄。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管理过程中,当孩子哭泣、不合作、发脾气、不讲道理时,老师就会感到沮丧、气恼、烦躁等,自己的情绪也变得更加恶劣,常常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其实,这样只能使孩子变得更加恐惧不安,孩子的心理问题也会隐藏得更深、更持久。因此,我们需要用理智与冷静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多地去理解、宽容与等待孩子,用爱心和耐心坚持倾听孩子的心声。
老师不妨少一份指责,多一些扪心自问:“爱孩子,我真的准备好了吗?“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每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真正地喜欢老师、信任老师。
我有幸阅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心理学博士丽莲。凯滋的著作《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他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凯滋教授在书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目标不只是知识技能,尤其应注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后者更应该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这无疑和我们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相吻合。
适宜性教学,就是让我们教师思考,幼儿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不管学习目标是什么都要涵盖:知识、技巧、气质、情感着几个方面。
书中指出:让幼儿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时,其学习情况最理想。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学习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发展与学习的讯息。知道的讯息越多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儿童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越要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这些对于我在课程中的创设有很大的启发,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注重直接体验。
凯滋教授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时,他反复强调指出,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即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弱,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抱着学习专业理论的渴望,时刻感受作者的教育经验,并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状况加以思考,梳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理念误差,感受他的反思、实施、辩证和理性,我不仅分享了他的智慧和教学建议,还分享了他的学术气质和精神。对我的教师成长之路起到理论铺垫作用,结合《指南》和我们的教育现状,用理论来指导我的工作。
看完《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不仅在专业上经历共鸣检讨交流与提升的过程,也深受"丽莲。凯兹"大师特有的学术品质与专业精神的影响与激励。使我对"幼教事业"有了更强的归宿感和责任感!体会本书结合实际工作岗位主要有以下几点理解与启发:
一,培养健康自尊,而不是鼓励自恋
回想过去的一些学习记录单,仔细分析,发现存在着养成儿童自恋的例子,并未鼓励儿童想外探询以求了解或者引导儿童探究价值得研究的现象。如调查表中的标题"我喜欢的小动物""我喜欢的颜色""我喜爱的玩具""我最想旅游的地方""我的家庭"等等。这些记录单将儿童的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娱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而忽视了要求儿童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想解决想清楚的事情""我想制造的东西"等。也就是缺少让儿童扮演制造者创始者困惑者试验者的角色。
有益于儿童的自尊应是询问儿童的意见与喜好,提供机会让儿童真正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判断,鼓励儿童间相互支持与合作的教学。从丽莲。凯兹浅显易懂的例子中最能体会。如四个大班孩子花了3天的时间制造风速船。第一次尝试时,他们用了很多的胶带,把四个风标粘起来,结果需要很强的风速才能让他们设计的风速级计转动。虽然失败了,但老师不打击也不忙于告诉答案,反而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孩子们也不肯放弃。显然他们的坚持会影响老师的计划。最后这四个孩子成功了,他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与技巧。同伴们都非常欣赏羡慕他们的设计,老师也投去赞赏的目光。相信他们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自尊!
二,学习气质对与幼儿教育的启示
反复阅读丽莲。凯兹大师的观点:"至少有7个理由,我们应该将培养想要的气质列为教育的目标",觉得不无道理。另在第7章中她提出幼儿教育四大目标”知识技巧气质情感”反复强调幼儿”气质”目标的重要性。这是我第一次深刻理解"学习气质代表着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其中第7条理由:"儿童不太可能从直接的教导中心学习气质,而是从目睹身边的人所展示出的气质中模仿学习而来,因此老师与父母可以想像孩子从自己身上看到了哪些气质?如果老师希望幼儿养成探究假设试验推论的气质,就应该考虑自己的这些表现得更明显,让孩子看到。"这一条强调了教师对幼儿学习气质的重要影响,因此值得我们在课程设计与师资培养过程中认真思考,哪些气质值得培养,哪些气质需要消弱。
三,行为改变技术背后的问题分析
其实"行为改变技术"是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常使用的一种制约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只是"行为改变技术这个词是一种专业说法。我所理解的行为改变技术就是"纠正和制约孩子的不良行为,试图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过去针对孩子搅乱无理行为,我也常常使用一些强化手段。但针对产生搅乱行为的本身原因缺少分析。经过丽莲。凯兹大师的指点,原来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先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如"制约型"的幼儿搅乱行为一般是学来的,大部分情况只要成人不去注意或"糖果"安抚就可停止。记得2年前的一次区域活动莽撞行事时,毛毛哭着找老师告状,原来豆豆打了他。一问豆豆,是毛毛没有征求同意拿了豆豆桌前的玩具。一看两人都有错,当时气愤之余只好停止他们的玩具。现在想来,应该告诉他们或协助他们澄清他们问题的所在,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示范如何应付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因为这即是针对"社会型"幼儿的策略。至今令我概念还比较模糊难以分辨和应付的是"情感型"的幼儿,由于他们的行为不易察觉,就很难消除他们内心素承受的压力和伤害,经过书中的描述,我认为此类幼儿多为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应该根据眼神情绪来判断,多提供机会让幼儿宣泄和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紧张敢和恐惧感。
看完《与幼儿教师对话》一书,不仅在专业上经历共鸣检讨交流与提升的过程,也深受"丽莲。凯兹"大师特有的学术品质与专业精神的影响与激励。使我对"幼教事业"有了更强的归宿感和责任感!体会本书结合实际工作岗位主要有以下几点理解与启发:
一、培养健康自尊,而不是鼓励自恋
回想过去的一些学习记录单,仔细分析,发现存在着养成儿童自恋的例子,并未鼓励儿童想外探询以求了解或者引导儿童探究价值得研究的现象。如调查表中的标题"我喜欢的小动物""我喜欢的颜色""我喜爱的玩具""我最想旅游的地方""我的家庭"等等。这些记录单将儿童的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娱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而忽视了要求儿童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想解决想清楚的事情""我想制造的东西"等。也就是缺少让儿童扮演制造者创始者困惑者试验者的角色。
有益于儿童的自尊应是询问儿童的意见与喜好,提供机会让儿童真正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判断,鼓励儿童间相互支持与合作的教学。从丽莲。凯兹浅显易懂的例子中最能体会。如四个大班孩子花了3天的时间制造风速船。第一次尝试时,他们用了很多的胶带,把四个风标粘起来,结果需要很强的风速才能让他们设计的风速级计转动。虽然失败了,但老师不打击也不忙于告诉答案,反而鼓励他们继续尝试,孩子们也不肯放弃。显然他们的坚持会影响老师的计划。最后这四个孩子成功了,他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与技巧。同伴们都非常欣赏羡慕他们的设计,老师也投去赞赏的目光。相信他们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与自尊!
二、学习气质对与幼儿教育的启示
反复阅读丽莲。凯兹大师的观点:"至少有7个理由,我们应该将培养想要的气质列为教育的目标",觉得不无道理。另在第7章中她提出幼儿教育四大目标”知识技巧气质情感”反复强调幼儿”气质”目标的重要性。这是我第一次深刻理解"学习气质代表着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其中第7条理由:"儿童不太可能从直接的教导中心学习气质,而是从目睹身边的人所展示出的气质中模仿学习而来,因此老师与父母可以想像'孩子从自己身上看到了哪些气质?'如果老师希望幼儿养成探究假设试验推论的气质,就应该考虑自己的这些表现得更明显,让孩子看到。"这一条强调了教师对幼儿学习气质的重要影响,因此值得我们在课程设计与师资培养过程中认真思考,哪些气质值得培养,哪些气质需要消弱。
三、行为改变技术背后的问题分析
其实"行为改变技术"是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常使用的一种制约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只是"行为改变技术这个词是一种专业说法。我所理解的行为改变技术就是"纠正和制约孩子的不良行为,试图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过去针对孩子搅乱无理行为,我也常常使用一些强化手段。但针对产生搅乱行为的本身原因缺少分析。经过丽莲。凯兹大师的指点,原来要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先了解其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如"制约型"的幼儿搅乱行为一般是学来的,大部分情况只要成人不去注意或"糖果"安抚就可停止。记得2年前的一次区域活动莽撞行事时,毛毛哭着找老师告状,原来豆豆打了他。一问豆豆,是毛毛没有征求同意拿了豆豆桌前的玩具。一看两人都有错,当时气愤之余只好停止他们的玩具。现在想来,应该告诉他们或协助他们澄清他们问题的所在,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示范如何应付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因为这即是针对"社会型"幼儿的策略。至今令我概念还比较模糊难以分辨和应付的是"情感型"的幼儿,由于他们的行为不易察觉,就很难消除他们内心素承受的压力和伤害,经过书中的描述,我认为此类幼儿多为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应该根据眼神情绪来判断,多提供机会让幼儿宣泄和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紧张敢和恐惧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教授写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通过文字和我们分享她的经验、观察与看法。她希望我们能借肋阅读与思考,仔细聆听她的见解,得到专业上的启迪,迈向专业的成长之路。书中对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些教育现状或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让我收获颇多。
丽莲?凯兹认为幼儿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儿需要安全感。所谓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觉自己与别人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被爱”和“被需要”并不一定使人产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别,而且这份爱还必须是适量的,重点是在儿童“感受到”被爱与被需要,而不是儿童被爱与被需要。而在
家长和儿童之间、老师和儿童之间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
在家长和儿童之间从与家长的不断接触中发现,现在的家长常常重视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给了孩子什么,我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条件,我注重培养孩子什么,我……而从来没有问一问孩子的感受,观察一下孩子的反应,思考孩子需要什么。于是造成了“关怀强迫”、“非常态教育”等非正常状态。孩子还不会自理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照顾,可是孩子渐渐大了,会走路、会说话了,上了幼儿园了,父母还是呵护得像捧在手里的烛火,他们觉得孩子就应该接受这种照顾,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们帮着做什么,这些父母就会觉得失落。还有的部分知识分子家庭,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教育包围孩子:走在路上的时候“你看,那是什么字?”,游玩的时候“这是什么树?”,吃饭的时候“番茄里面有什么营养素?”,睡觉的时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家长们将“情境教育法”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个情景、任何一个地方,都成为他们教育孩子的现场。家长对孩子照顾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学习,家长无处不在,表面上是爱护关心孩子,其实是对孩子依赖自己有一定的依赖。这时候我们没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爱了吗?你的爱是否适量?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压力?当然有的家长也开始问“你觉得开心吗?”,但常常这样的提问只是形式上的,许多孩子并不完全会总结我这一天是开心还是不开心,他往往与具体的事件联系起来,而有的时候甚至想不到具体的事件,于是对家长的问题会不知所云,常常胡乱应答。而家长在自己的问题中满足了,他不再让自己去用心的观察孩子,体会孩子的心是否如说的那样。孩子短于表达,但情绪通常会在生活中体现,而这时家长已经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空洞、无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怀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会看见不被理解的无奈,缺少真正爱的心灵。
在老师和儿童之间由于越来越多的业务,促使老师在进步,促使老师在不断的要求自己。由传统的师上生下的观念到今天的师生平等对待老师走过了漫长的路。老师的确在改变自己,给予了孩子更多的爱,老师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长的、上级的、社会的。我将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老师的职业责任感告诉老师自己必须进步,否则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于是我们在生活中会看见: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师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师搂抱在怀里;某某孩子被老师特别关照;某某孩子的错误被匆匆忽略;孩子耳边充满了鼓励和表扬……老师还没有深刻理解:当你怀抱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去爱;当你关照某个孩子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的孩子等着你来教育;当你靠紧孩子的时候,你是否能客观评价你的孩子;当你只是利用表扬作为教育手段的时候,你是否发现它们已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老师所给予儿童的安全感是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是的,老师给予孩子的爱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实的、由衷的。其实我们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时候,他们也渴望这个努力被别人所发现,所赏识,所赞扬。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实在的鼓励和表扬的理由,让孩子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当我们感受到孩子的进步时,就给予真诚的欣赏;当我们体会到孩子的错误时,就给予严肃的爱意的批评。当这些开始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孩子的眼神,再来感受孩子的情绪,再来体会孩子的心情,看看他们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诚的爱。
1、要有执着的事业心。
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是琐碎和平凡的,同时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孩子的行为不正确,有时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师特殊的照顾,在这样艰巨的工作下,许多教师不免会出现烦躁情绪,而这种情绪会传递给敏感的孩子,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所以教师应该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充分的准备,坚定信念,保持一颗执着的事业心。
2、要自信、自尊。
自信、自尊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个性特征。一个对自己工作没有信心,消极懈怠的人是无法做好工作的。幼儿教师自身充满自信、自尊的人格,处理问题时也表现出自信都将感染幼儿,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榜样。
3、要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品质。
幼儿虽然年龄幼小,但是也喜欢美好的形象。孩子们会说:“陈老师真好看,和妈妈一样”。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教师什么都懂,其形象在他们眼中无比高大,老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是敬仰和崇拜的对象,老师的位置往往在父母之前。因此教师要格外严格要求自己,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喜欢举止大方,亲切活泼,穿着得体的教师,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举止。
4、要有爱心和童心。
教师不仅要爱漂亮的孩子,也爱长相一般甚至丑陋和有缺陷的孩子;不仅爱聪明的孩子,也爱发展速度缓慢甚至迟钝的孩子;不仅爱听话的孩子,也爱调皮的甚至有许多问题行为的孩子;不仅爱家庭背景富裕、社会地位高的孩子,也爱平民甚至家境贫寒的孩子。童心是教师通往每个孩子的心灵世界的桥梁。一位好的幼儿教师往往是幼儿的“忘年交”,是幼儿群体中的一分子,他们保持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积极参与孩子们的各种活动,和他们一起游戏、讲故事、说悄悄话。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教师就能够和幼儿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就会在幼儿内心引起“共鸣”,同时教师会在生活中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更加爱孩子,由此,教师的教育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5、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教师要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关注、接受和鼓励幼儿的谈话。
如教师关注地用目光注视幼儿,用点头、抚摩孩子表示鼓励和对孩子谈话的兴趣,使幼儿感到“老师很喜欢听我说”。教师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要有耐心,细心揣摩和理解幼儿语言中所蕴涵的意义。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幼儿了解教师的想法。如在讲故事的时候,一个孩子老是打扰别人,影响其他小朋友听故事。教师可以说:“当听我讲故事时打扰别人,别的小朋友就很难听到故事,你自己也听不到,这让我觉得很失望。”
6、要有较强的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教师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幼儿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能够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准备大量的教学具,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以启发诱导的方式和发散式的提问形式,激发幼儿学知识的愿望,要变让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正确的师生关系。
7、要有自学能力。
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跟上时代的变化。
如果幼儿教师不以身作则,那么给幼儿带来的影响将是后患无穷的。
在暑假,我带着对作者倪敏崇拜的心情认真研读了《幼儿教师最需要什么》这本书,读后让我有很深的感触,让我了解了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最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每个孩子就是一颗小小的树,我们幼儿教师需要用心去欣赏、研读、呵护和浇灌,让她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让孩子学会自己做主中的案例“尝试让孩子自己做主”从游戏的方案自己说;游戏的材料自己找;游戏的点子自己出;游戏的角色自己选;游戏的规则自己定’几方面阐述了教师把自主学习发展的机会交给孩子,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创造性解决问题,尝试交换不同的策略应对问题的教学艺术,使孩子的自主性、交往能力、评价能力、心理素质、创造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提升了游戏水平,彰显了幼儿的创造个性,发展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案例中孩子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我心灵震撼不已,想想我们农村孩子的行为,在游戏中的表现简直跟那些孩子无法比拟,在平时游戏中,我们教师把游戏的内容、材料、构思、角色定位都替他们一一勾画好,就是孩子玩什么区,怎么玩也是老师分配好,游戏活动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点缀;只是一种形式。在游戏中孩子的兴趣不高,只是机械地重复一个动作。想到这些我内心充满一种负疚感,在现代幼儿园管理中不管从管理层还是到一线教师好像都是照着自己设计好的程序,按步就班地走下去,忽视了孩子真正的需求,束缚了孩子自主能力的发展,通过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
幼儿园的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幼儿教师要给孩子以影响,除了应具备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外,还要走进孩子的心里,因为孩子是要靠老师去引导的,只有你用对了方法和孩子去沟通、去接触、孩子才会打心底崇拜你,这样,我们在幼教这条路上才会越走越自信,越走越轻松。
当我拿到这本《做幽默型幼儿教师》时,我就感到很奇怪、很难理解。
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让我知道教师具备良好的幽默感,不仅有助于调整自身专业心态,充分应对专业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而且对于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情感和发展支持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教学艺术和教学幽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进行教育价值追问和反思,在师幼互动中努力构建平等的师幼交往关系,以及在行动研究中积累和升华教学经验等途径逐步培养幽默感。看了中间的几个案例还有几个寓言幽默故事,让我会心一笑。不但我们幼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幽默,在平时的教学中自我追问。
教师的幽默感往往体现在对各种教学问题和情境进行富有智慧的处理上,而这种教学智慧没有教师对教学本质的深刻认识和合理的教育价值观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学实践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价值性活动,教师的教学机智来自于对自身教学行为的批判和反思,得益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目的所蕴含的价值观的持续追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种教学问题进行反复的价值批判和思考,才有可能从更为多元的价值视角思考教学,而不会使自身固着在特定的思维和行动模式中,进而造成教学上的生搬硬套。可见,教师的幽默感是其自我反思能力的自然体现,是教师自然而然地对特定的教学问题从多元视角进行思考的结果,幼儿教师完全可以基于对教学实践的不断价值追问来逐渐形成幽默感。
作为一线的老师,有关教育的书籍和电影我看得不少,比如:书籍《给班主任100条新建议》 、《班主任兵法》、《做最好的老师》、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死亡诗社》,还有魏书生的书等等。但这些书籍和电影基本上都是讲中小学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案例,涉及到幼师这一行业的书籍相对来说很少,我确实没接触过。应该说《与幼儿教师对话》这一本书是目前为止我看的第一本涉及幼儿教师的书籍。
如果能够有机会多读一些教育书籍,我们肯定或多或少能够从书中获得更多的东西,能够使自己在教育上更加得心应手。
而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是:协调好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你的教育便成功了一半。
确实,一线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长。如果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确实至关重要。
一、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文中谈到,老师应该尊重家长,当老师能主动对家长产生一种尊敬而接纳的态度时,家长对老师自然就会报以正向的态度。
我很同意这个说法。我觉得不但老师要尊重家长,家长也要尊重老师,彼此尊重才有利于开展班级的各项工作。
所以,每次开家长会,我都会说一句:“家长一定要尊重我们老师,因为,如果你都不尊重我,你还指望你的孩子从我身上学到什么?我们老师不是圣人,可能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家长可以私下跟我们老师沟通,但是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们老师的不是。”
我觉得,虽然说好的家长可以做朋友,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君子之交淡如水,老师和家长之间最好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有利于班级工作的开展。
二、老师跟孩子之间的关系。
文中谈到幼儿需要有安全感。从幼儿早期的发展来看,老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并不能使幼儿产生依附,只有当幼儿觉得不管自己做与不做都有人关心、有人在乎时,这种依附关系才会产生,因为关心,这些人会抱他、安慰他,或者生气,甚至骂他,打他。安全感来自于幼儿相信成人对自己有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
我们身边总有这样的例子,有的老师虽然平时对孩子很温和很和蔼可亲,可是孩子并不喜欢她,因为,无论孩子做什么,她永远是那样的态度:和蔼可亲。他表现好时,她没有表现出欣喜高兴,而当他做错事时,她也没有因此生气批评他,她的和蔼可亲对孩子来说是空洞的,没有一丝的意义。
所以,我觉得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这里的尊重,其实就是千万不要把小孩子当傻子。你别看他小,其实他什么都懂。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胎儿在注视》,感触很深。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位妇产科教授报告中的真实例子。一般婴儿出生后不用教就知道马上喝妈妈的奶,但有一个刚生下的女婴,身体十分健康,可是妈妈喂她喝奶,她不但不去喝,还把脸转开。而且,只要她妈妈一抱她,她马上就哇哇大哭,而其他人一抱她,她马上就安静下来。很明显这不是因为身体有病,因为当给她装着冲好奶粉的奶瓶时,她马上就开始使劲地喝奶了。几天后,这个一直拒绝吃母奶的孩子,一旦被别的妈妈抱在怀里时拼命地喝奶,可她妈妈一抱她,她马上就哇哇大哭。?为了解释这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教授向孩子的母亲询问了许多事情,才知道,原来她妈妈刚开始知道怀她时,曾想过打胎,后来因为丈夫非常想要孩子,所以才勉强把她生下来。
也就是说,这个女婴知道母亲对自己没有爱,所以出生后也拒绝与母亲建立联系
你想想看,一个还在妈妈肚子里的孩子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别人对她是爱还是不爱,何况是幼儿园3--6岁的孩子呢??
所以,千万不要把孩子当做傻子,你对他好还是不好,他能够感受得到的。
如果,你跟孩子之间没有感情,没有沟通,又如何谈教育呢?
当然,这里的感情也要有一个度。
作者在书中谈到,老师与儿童之间的感情应维持适度的疏离关系。因为老师与幼儿之间的感情如果太强烈,一年一次的换班会变得痛苦异常。这个我体会是比较深的,因为我最近几年都是带毕业班,一年带一届,每次刚有感情孩子们就毕业了,每次都很难受,总觉得是别人把自己的孩子给带走了。
所以作者认为,即使老师在教学时付出了爱,但是他同时也应该踩着刹车。而且,只有保持疏离的关系,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才能采取比较客观公平的态度,才能客观的评价孩子的学习与发展情况。
如果老师与幼儿的关系太密切,很容易对某一两位孩子产生特殊的情感,而有偏心的现象。
在这一点上,我感触也很深。我第一次当班主任带班的时候,也特别宠爱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后来,有个孩子就跟他妈妈说,我们老师最喜欢___,再后来,这句话经过他妈妈又传到了我耳朵里。我特别去问那个孩子:“你怎么知道我最喜欢那个小朋友?”
他说:“我看的呗,我看着就知道。”
当时我听了这一句话,心里很难受。原来,孩子们什么都知道。从那以后,不管带哪一届孩子,我都会想起这件事,不偏宠任何一个孩子,对每个孩子尽量做到公平公正。
因为,一旦班上的孩子发现你喜欢哪个孩子,其他的孩子虽然表面服从你,但是他心里是逆反的,因为他再怎样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宠爱。
而且,你想想看,其他孩子看着老师喜欢那一个小朋友,心里是有多羡慕嫉妒恨?或许,在幼儿园的时光都变得难熬吧?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确实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不少的灵感和顿悟,但是我的理解可能并不是很全面,也可能不够深刻,但确实都是我自己的真实感受。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经我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成员推荐,我有幸阅读了《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这本书内容丰富,它是开启幼儿教育的一扇门,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实实在在帮助我们幼儿教师释疑教育困惑,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书。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内容包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部分,用52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每个问题中均设置了五个环节:体验分享、案例、分析和提示、教育策略、资源库。这几个环节能引导我们在自我体验下,逐步参与教育思考和研究;其中每一个主题的内容和形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从具体的、容易理解的案例、分析、教育策略、新信息等的阅读过程中,渐渐领悟新的教育观点、学习新的教育技能。从而使我们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改善幼儿受教育环境、促进家长和社区参与早期教育的新策略。帮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教育理论与日常生活、教学活动的相关性,在新教育观念与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本书中举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是经常会碰到的,看着就很能引起共鸣。在每一篇案例下都有相应的教育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遇到相应的事情来解决问题,如当我们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是怎么在想的,怎么在做的,而书中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着看着总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案例:《感动的微笑》,讲述的是刘教师的一个语言教学活动案例,这样的活动案例再寻常不过了,很多老师也都会碰到,但它却给我印象比较深刻。活动讲述的是刘老师上的一个语言活动《微笑》,活动开始,刘老师以微笑的表情给幼儿一个轻松、自由的交谈氛围和与他们生活经验相适应的话题,促使幼儿交流的愿望,使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对孩子们的各不相同表达,刘老师都能用微笑来认可回报,并抓住教育契机,对不爱讲话的张赛月及时的启发,使孩子们都能感到非常的开心,引发了孩子的主动参与交流,让我们感悟到了语言美对孩子的'感染和教育价值。书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个“分析和提示”,就是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
接下来一个内容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们老师可以怎么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帮助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很具体,这个《感动的微笑》的案例,书中给予的“教育策略”:
1、创设让幼儿自由表达,有话就说的语言环境。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意识扩展幼儿语言交流的内容。
3、创造个别交流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平等对话。
4、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5、鼓励幼儿进行合作交流的活动。
6、通过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有话可说。
7、主动与不爱说话的幼儿交谈(具体的内容在书P45页)。
我班大多的孩子就是不敢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话,我运用了好多的方法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大,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与提示、加上教育策略对我有了很大的提示,使我茅塞顿开,知道了怎样让幼儿爱说会讲。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吸引我的是大量来自一线教师所写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案例,及非常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现在我们教师专业学习时常不知道如何将先进的理论具体地转化为自身的教育实践,往往是对《纲要》的理论耳熟能详,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操作。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它里面里还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所以建议年轻的老师们,都可以来看看这本书,这会成为我们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阶梯,它会让我们在专业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轻松。
最近看了一本《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的书,确实是给我在幼儿教育的一个角开启了一扇窗。
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一线教师务必具备的教育技能。书中从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在教师与家长这一方面,这本书教会教师如何更好的去帮忙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何跟家长沟通使家园合作更有效。
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和合作伙伴。教师有职责帮忙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以便双方能达成教育共识,构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工作难做,但是很重要。家长一向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只是在玩,有的家长自己早上想睡懒觉,便很晚才送孩子来园,不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教师在有时间跟家长交流的同时,还应经常召开家长学校的交流会,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对家长进行教育引导,能够让家长和教师持续一样的教育观念。家长能够亲自参与孩子的活动中去,能够更快的转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观念。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组织几次亲子类型的活动,以便家长参与到幼儿园孩子的活动中去。
作为从事教育职业的每一个教师,个性是我们幼儿教师,重在研究学校教育的同时,还要研究家庭教育,重视家教指导工作。因此,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与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关系,才能共同把儿童教育工作做好。对我们来说,在双方沟通中怎样善于抓住时机,在随意交谈中如何自然的捕捉到家长的心声。怎样有艺术的向家长宣传、指导保教知识,还存在着必须的难度。
如何解决与幼儿家长沟通中存在着的一些困难我认为就应从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入手,不断提高与家长沟通的方式、途径与技巧。
教师每一天与家长接触时间虽然短暂,但三言两语中也能反映出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灵活掌握交谈技巧及说话的艺术。过去,我总认为时间短,与其拐弯抹角,不如直截了当的说。于是有时当着孩子和家长就告状,弄得家长十分尴尬,孩子也害怕。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克服缺点,也不利于家园配合。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窗,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人的一生有很多的窗需要开,既然选取了教师,就意味着要面临很多挑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幼儿教师读后感(必备2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幼儿教师读后感,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