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克与千克教案(精选6篇)

作者:edditor12023-03-27 22:40:31548

作为优秀的教师,教案是经常使用的,通过教案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克与千克教案,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克与千克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会以千克为单位读出电子秤上小数形式显示的重量,并能说出它表示的实际含义。

2. 能力目标:结合对电子秤上显示重量的认识,能进行以千克为单位的名数与克为单位的名数之间的改写。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

克与千克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分析:

本课时是在以有的知识经验“千克、克”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重量的表示法,尤其是用电子秤称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电子秤上显示的重量来学习以小数形式表示的重量。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含有重量标识的商品包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小丁丁要考考大家。

1.选择单位

一只鸡蛋重65()

小胖重38()

一只足球重320()

克 千克

2.看卡片口答

1000g=()kg3kg=()g5000g=()kg42000g=()kg7400g=()kg

问:7400g=()kg怎么表示?

3.出示课题

师: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千克、克”。(板书课题)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适当的回顾,对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铺垫作用。通过重量单位的换算题7400g=()kg引起学生的关注,对于用过去的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被激发出来了。)

二、新授。

1.出示情景图

师:我们接下来和小丁丁一起去超市看看。

小丁丁想和妈妈买什么?(鱼)

电子秤上的数你会读吗?

师:含有一个“。”的数我们叫它小数,这个数读作“一点五二八”。

(小数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知识点,但这里不需要进行具体的小数教学。只要让学生知道小数点前的部分表示几千克,小数点后面的数表示几克。)

问:你知道这条鱼到底有多重?这个数各部分表示什么?

(小组讨论)

归纳:在1.528kg中,

“1”表示1kg,小点后的“528”表示528g。

所以1.528kg就是1kg528g,也就是1528g。今天我们要学习用小数来表示重量。

板:1.528kg=1528g 加课题:------用小数表示

2.师:电子秤上的重量你会看了吗?

出示:一包苹果1.970 一串香蕉2.053

师:

(1)试着读一读,左右说说它们表示的重量。

(2)完成填空。

出示:

________kg ________g = ________g

3.活动

师:拿出你收集的物品重量在小组里读一读,说说表示多少。

反馈:含有“0”的数的读法以及“0”表示的含义。

(生活中有数学的知识,我们又可以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而且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收集的材料进行学习,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等的能力。)

4.练习

(书p36/2)

西红柿 西瓜 花菜 1.022 3.500 0.617 问:“1.022”中的“0”表示什么?

说说“3.500”和“0.617”中的“0”表示什么?

(在小数表示的重量中,小数点后含有“0”的数部分学生理解上有难度,

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巩固练习。

1.你会用电子秤的表示法表示这些物品的重量吗?

哈密瓜 一袋饼干 一袋面包 3549克 800克 1056克 ________千克________千克________千克

2.书p36/练一练

1.228kg= g5.630kg= g0.099kg= g3886g= kg8102g= kg756g= kg

3.小组活动

4.独立练习

练习册p23/1,2。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千克、克——用小数表示

1.528kg=1528g

读作:一点五二八千克

克与千克教案 第2篇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单位的基础上,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品的质量,培养学生估量物品的质量。

3、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品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估量物品的质量。

设计特色:注重突出学生的活动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去体验、感知,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含义。教学立足于现实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可以运用于生活。

教具准备:

天平、盘秤、盐每组2袋用黑袋包装、每组1袋重1千克的沙子、每生自准备1个苹果、1个2分硬币。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做手指操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活动活动小手,老师教你们做做手指操好吗?真不错一下就学会了,相信你们呆会儿会把最棒的一面展示出来的,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一、生活引入,感知轻重。

1、谈话:

师:刚才老师发现大家的手特灵巧,现在再来考考大家的反应,一起来判断老师说的话是对还是错。注意了:

教鞭长,粉笔短;

男同学多,同学少;

老师高,这位同学矮;

老师轻,这位同学重;

师:果然聪明!看来生活中的物体有长有短,有多有少,有高有矮,还有轻有重。

2、汇报老师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课前老师在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轻重(出示挂图)

一袋饼干重110克、一盒香皂重180克、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一听奶粉重900克、一袋苹果重2千克

师: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轻重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些物品的单位是克,有些是千克。

师:真能干!生活中说物品的轻重就是物品的质量。孩子们发现的克与千克就是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与千克。(揭示课题)克和千克是全世界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克可以英文字母g来表示,千克用kg来表示。

师:有关克与千克你还知道些什么?大多数小朋友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对克和千克比较陌生是吗?不过我相信通过呆会儿的学习,你会与克和千克交上好朋友的。

二、感知经历,加深认识。

1、掂一掂

师:到底1克有多重?1千克又有多重呢?请看,这是一个2分币,请你也拿起来像老师这样轻轻地掂一掂,掂过之后,你的感觉怎样?(很轻)孩子们,这个2分币大约就重1克。说明1克怎么样?

师:再看,这是一袋重一千克的沙子,请你也放在手里轻轻地掂一掂。小组轮流掂一掂,感受感受。1千克怎么样?

师:来,像老师这样一手放1千克的沙子,一手放1克的2分币,小组再轮流掂一掂,比一比。谁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结:通过掂一掂质量是1千克和1克的物品,我们都觉得1克很轻,1千克比较重。

2、找一找

师:好,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下面我们就用感觉来找一找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请听要求:在你们的桌上找出重大约1克的物品放一堆,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也放一堆。比一比那个小组最快。

师:(指一小组)告诉大家,大约重1克的物品有哪些?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有哪些?这些物品你们是怎样找的?(通过掂一掂,凭感觉找出来的)其他小组同意吗?究竟它们的重是不是1克和1千克呢?我们可以怎样验证?(用秤来称)

3、称一称

(1)师:是个好办法,要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一称。那么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秤?(生答)现在我们来认识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出示挂图)说说在哪见过?

(2)师:现在我们就用秤来称一称找出的这些物品。这是一粒花生米,应选用什么秤来称?(天平)这是一架调好的天平,在使用天平时,把物品放在天平的左盘,右盘放入砝码,当天平平衡时,物品的质量和砝码的质量相等。花生米太轻了,我们不需要使用砝码,只要移动标尺就行了,(师演示)看,平衡了,说明花生米的质量就就1克。

(3)师:我们再来验证这袋物品(黑色包裹的两包盐),放在天平上合适吗?为什么?那选用什么秤?(盘秤)(出示盘秤并介绍如何认秤)

师:来,看看这包物品到底有多重?演示(板书:1千克)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自己的估计能力怎样?(4)师:其实,这袋物品里还藏着秘密呢?请你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盐)有几包?(两包)你能猜一猜1包有多重吗?(500克)你怎样知道的?你真善于观察!掂一掂,500克的感觉怎样?

师:一包盐500克,那两包同样的盐合在一起是多少克?(板书:1000克)你是怎样算出来的?看来1千克和1000都是这袋盐的重量,它们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合表示?(=)1千克=1000克(范读)

4、估一估

师:孩子们,你们见过“一刀砍”的本领吗?(没有)就是有一个卖肉的屠夫,他卖肉时不需使用秤。如果你需要1斤肉,他眼瞅一下,一刀砍下去就是一斤;需要2斤,一刀砍下去就是2斤,不多也不少。厉害吧?你想不想练就这样的'本领?那我们也来练练吧。

克与千克教案 第3篇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秤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4.认识秤。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

[说明:用掂一掂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轻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学生根据称一称活动的需要,很自然想到秤,让学生在需要中学。]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活动体验,初步感知。

掂一掂1千克红枣的重量,体验1千克。

掂一掂不够1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

比一比,掂两种实物重量的感觉。

学生实践后交流体验的结果。

[说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刻地感受1千克重量的大小,有利于1千克概念的形成。]

2.观察秤面,认识秤面上的数字刻度。

根据秤面上的数字刻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如果称某种物体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指着2,就是重2千克

3.教学试一试,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1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

活动二:称出1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1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拎一拎。

4.介绍千克的符号:kg,板书:千克(kg)

[说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体验空间,目的是让每位学生都经历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等活动,丰富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触觉感知,深化对千克的认识,加快概念的建立。]

三、巩固概念、拓展应用

1.出示标有净含量的袋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外包装,交流从包装袋上获得的数据信息,然后再掂一掂,称一称。

比较净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净含量的意义。

2.借助多媒体播放乘坐电梯的录像实况,了解电梯和货车的载重情况。

3.看秤面上的刻度说蔬菜、水果的重量。(想想做做第3、4题)

4.阅读课本32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说明:练习让学生经历了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巩固概念的同时也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2.课后实践活动: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 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说明:把课堂里学到的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现实生活中,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和社会性,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克与千克教案 第4篇

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鸡婆婆的生日,公鸡兄弟俩给外婆准备了两盒礼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着小盒的礼物,弟弟拎着大盒的礼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轻松,而哥哥却越走越吃力。

提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猜一猜两盒礼物哪一盒重吗?

谈话:今天老师把这两盒礼物带来了,我们也来掂一掂。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两盒礼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称)

[说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物品有轻有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进入数学学习情境。]

二、 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1. 认识秤。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秤吧?谁来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盘秤(多媒体演示),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把要称的物体都放在托盘里,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上面的刻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是多少。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10个数,一根指针,字母kg)

讲解:称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书:千克kg)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体演示),指到几就是几千克。

多媒体出示用盘秤称西瓜、白菜的图片,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质量。

谈话:知道了盘秤的用法,我们就可以用盘秤来称一些物品的质量,每个小组都有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你能分别称出它们各有多重吗?

[说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在生活中见到的秤,唤起对已有经验的回忆。引导学生通过对刻度盘的观察,了解了盘秤的使用方法,也自然地引出千克。]

2. 掂一掂。

谈话:刚才我们用秤称出了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一样重,都是1千克。1千克的物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呢?在小组里试一试。

小组轮流掂一掂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

谈话:(拿出三个盒子)这里有三个形状相同的盒子,其中只有一个重1千克,用手掂一掂,你能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吗?

指名分别掂三个盒子,找出其中1千克的盒子。

[说明: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使学生在感受1千克实际质量的同时,建立了1千克的概念。用掂一掂的方法找出1千克的盒子,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1千克的表象,学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称一称。

多媒体播放情境:公鸡兄弟给外婆过生日,小白兔也想给外婆过生日,它想准备苹果、黄瓜、土豆各1千克,你能帮助小白兔称出这些物品吗?(把课前准备好的苹果、土豆、黄瓜分发给各个小组)

反馈时,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启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小组称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讨论:为什么每个小组称的1千克黄瓜都是3根,而每个小组称出的1千克苹果和1千克土豆的个数各不一样呢?

小结:1千克的同一种物品,由于它们大小不一样,数量也可能不一样。

[说明:先称出1千克的盐和花生仁,再称出1千克的苹果、土豆和黄瓜,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不同材料的1千克物品的质量,强化对1千克实际质量的感受。]

4. 估一估。

提问:(拿出鸡蛋)能估一估多少个这么大的鸡蛋大约重1千克吗?

验证:1千克鸡蛋到底有多少个呢?怎么办?(称一称、数一数)

谈话:(拿出1个鹌鹑蛋)掂一掂,比较一下1个鹌鹑蛋和1 个鸡蛋哪个重。

提问:1千克鹌鹑蛋的个数和1千克鸡蛋的个数哪一个多?1千克鹌鹑蛋大约有多少个?

[说明:估计1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感受1千克的质量,同时,为估计1千克鹌鹑蛋大约有多少个提供依据。这一环节的教学注意教给学生估计的方法,发展估计意识。]

三、 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 估体重。

谈话:谁愿意来称称自己的体重?(称两个学生的体重并告诉学生)

提问:(指一个体重约在前两个学生之间的学生)你能根据前两个学生的体重,估一估这位同学的体重吗?(利用轻一些重一些等语言来引导学生估计,并称出第三个学生的体重进行验证)

提问:你能根据刚才几个同学的体重,估一估自己同桌的体重吗?

请一个学生来验证同桌的估计。

要求:知道自己体重的同学,直接告诉你的同桌他估对了没有;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体重,课后可以用秤称一称。

2. 找体重。

多媒体播放情境:公鸡兄弟俩去了外婆家,那里有很多动物,他们来到一座小桥边,发现一个牌子(限重300千克),看桥的小松鼠拦住了他们:要想过桥,你们必须去称体重!于是他们一起去称体重了。

提问:限重300 kg是什么意思?

谈话:动物们称出了自己的体重,交给了小松鼠,可小松鼠不小心把数据搞乱了,你能根据下面的信息,判断哪个动物可以过桥吗?为什么?

出示:

老虎 2 kg

大象 70 kg

公鸡 40 kg

小狗 200 kg

小鹿 900 kg

学生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说明:估体重、找体重两个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把1千克延伸到几千克、几十千克,甚至几百千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同时,学生还能从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和方法,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思维得到了提升。]

四、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提问:你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收获吗?(完成板书:认识千克)

谈话:我们要想真正结识千克这个朋友,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

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千克录像片断。

[说明:通过欣赏短片生活中的千克,让学生再一次领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眼光。]

克与千克教案 第5篇

教学内容:

有多重(认识千克、克)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 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 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建立1千克、1克的概念。

2. 估算一些物品的重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师:同学们,上节课有两个同学表现得非常好,老师要和他们热烈拥抱。

老师抱一个特别瘦的学生一下就抱起来了,而抱一个胖的学生怎么抱也抱不起来。

师:通过刚才老师抱这两个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师:真的吗?(让一个学生再来抱抱试试)

2.师让学生从桌上任拿2个物品掂一掂,说一说谁比较轻,谁比较重。

(二)探索新知

1.汇报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刚才我们通过抱一抱和掂一掂都可以大体比较出两个物品的轻重,那么要知道物品到底有多重,该怎么办?

(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用秤来称。)

师:这两个方法都不错!如果物品的包装上标有质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些物品的质量。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到商店任选5件自己喜欢吃的食品调查它们的净含量,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收集的资料非常好!同学们刚才说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2.认识秤。

师: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示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但是很多物品没有包装。比如:刚才两个同学的体重、桌上摆的鸡蛋、苹果等物品,要想知道它们的质量该怎么办?

(用秤来称。)

师:对,要想知道物品的准确质量可以用秤来称,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汇报: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健康秤等等。

用课件介绍各种秤的简单使用。

台秤:把物品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品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品放入盘内,会自动显示物品的质量。

弹簧秤:把物品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品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品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品的质量。

3. 简单介绍天平和盘秤的用法。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着一台天平和一个台秤。老师简单介绍天平各部分的名称:托盘、横梁、标尺、指针、螺旋、砝码……(边指边说)

师: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先在左边的盘里放上要称的物品,然后在右边的盘里放上砝码,直到天平的指针在标尺的中间为止。这时天平平衡表示两端的质量相等,计算出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指示的刻度的和就是左盘中物品的质量。(边操作边介绍)同学们桌上的天平,老师已经调试好了,在使用的时候,右边放砝码,左边放物品,打开红色的砝码盒,里面有一个小镊子,一定要用小镊子来夹取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如果用手直接拿会腐蚀砝码。现在用小镊子夹取每个砝码认识一下每个砝码的质量是多少。

学生分组认识砝码。

师:现在老师把1克的砝码放在台秤的盘里,看看秤的指针有什么变化?

师:指针所指的位置就是1克。现在同学们每人选不同克数的砝码,看看指针的位置在哪里,那个地方就是砝码的质量。

4. 认识克。

(1)称一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天平和台秤,学习了它们的使用方法。现在我们就用台秤或天平称出桌上的苹果、盐、几粒黄豆、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同学们称完之后写清物品的名称和质量做好记录。看在3分内哪组同学称的物品最多,哪组就是优胜组! 学生分组称物品。

(2)说一说。你称的这些物品的重量。

师:这些比较轻的物品,同学们都使用克作单位。很好!克用字母g来表示。(师边说边板书:克——g)

(3)掂一掂。

师: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把你们刚才称的1克的物品拿出来,比如一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里掂一掂,感觉一下1克,有什么感觉?

(4)找一找。

师: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物品体会1克的质量太棒了!

(5)猜一猜。

师:同学们不要称,猜一猜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粒大米的质量大约是1克?几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是1克?……猜完之后再称一称看对不对?

学生分组活动,并交流汇报。

(6)估一估。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任选3~4件物品合在一起,先估一估它的质量,然后再验证估计得准不准。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小组内验证,比一比谁估计得最准。

5. 认识千克。

(1)教师介绍。

师:刚才有的组的同学称的物品合在一起的质量达到1000多克甚至20xx多克,在记录的时候是不是要写很多数,如果不注意还有可能写错,是不是不方便?怎么办呢?

师:我发现我们班有的同学非常聪明。结合课前的调查知道,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表示。非常好!称较轻的物品,可以用克作单位。称较重的物品,要用千克作单位的,千克用kg表示。(师边说板书:千克——kg)

师:同学们刚才称的盐一袋是500克,两袋盐就是1千克。一袋牛奶是250克,4袋牛奶也是1千克。

(2)掂一掂。

师:请大家掂一掂两袋盐或4袋牛奶,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3)找一找。

师: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也就是2斤。那么在你周围还能找到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是1千克?

(4)拎一拎。

师:请同学们想办法任意称出几千克重的物品,然后用手拎一拎。

学生有的把几个小组的盐都收集起来拎一拎,有的把书包称一称再拎一拎……

(5)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以克和千克为单位说一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质量。

6. 教学1千克=1000克。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克与千克,那么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多少克才是1千克呢?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想办法验证!

(三)总结

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第20页的图。

师:说一说下面物品的质量各是多少?

(1)指导学生看第一个秤面上的刻度。

师:从秤面上看这个秤最多可以称多重的东西? 两个鸡蛋重多少? 一个鸡蛋重多少呢?

(2)第2小题生自己做。

2. 教科书第20页“练一练”的第2题。

让学生直接填在教科书上,集体订正。

3. 教科书第20页“想一想”。

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比较,哪个重些?

4. 单位用错的日记。

师:老师这里有一篇日记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你能发现什么?

早晨,我在2千米高的床上起来,用18分米的牙刷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150厘米高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起3克的书包上学去了。

克与千克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1. 认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

2. 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1kg=1000g。

3. 能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与计算。

4. 培养估量物体轻重的意识,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千克的量感,并能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对物体的轻重进行估计。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弹簧秤、盘秤、字典、书包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了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克,还学会了秤的使用方法。) 先请小朋友们来说一说1克有多重?(出示一枚2分硬币)

2.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字典。这本字典好重啊,看来里面包含了很多的知识,谁能估测一下,它有多重呢?

二、探究新知

(一)千克的认识

1. 我们刚才都估测了一下,现在让我们用盘秤来秤一秤,看看到底有多重呢?(把字典放到秤上),出示课件。 老师的字典是0g吗?请你说一说。

2. 1000g与0g刻度重合,这本书应该是1000g。

3. 这里1000克我们还可以表示成1千克,千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重量单位。用英文字母kg表示。

板书:1千克=1000克 1kg=1000g

4. 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停顿)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读1千克与1000克的区别)

5. 我们已经知道1克和一枚2分硬币差不多重(出示硬币,让学生感知2分硬币是非常轻的),那1千克有多重呢?(抛一抛字典让学生感知1千克的字典非常重) 请几个小朋友们掂一掂字典的重量,感知一下1千克的重量。 (让学生掂一掂小组内放置的1千克的常见物品:几本数学书、几袋糖、几包瓜子、几只苹果等。)

6. 那两本字典就是多少千克呢?也就是多少克呢?

[板书:2kg=20xxg] 3千克是多少克?4千克呢?

(二)填写合适的单位

1. 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到底该怎样使用它们呢?

2. 出示题目: 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填写在括号内:

(1)圆规重35 ( )

(2)书桌重10 ( )

(3)足球重350( )

(4)鸡蛋重65 ( )

教师巡视,检查指导。 学生反馈结果。

(手势校对,1表示克,2表示千克,说说理由)

(让学生搬一搬书桌,感知差不多与10本1千克的字典一样重的重量。)

3. 小结:我们已经知道了1克与1千克大约有多重,那么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比较2分硬币和一本字典的重量的大小,去估测实际物体。

(三)秤重

1. 出示:实物书包。

估一估它有多重呢? 现在我们来秤一下,看谁估得准。 你们仔细看,它不正好是整千克数,怎么办呢?这个指针这样的指向,我们该怎么读呢?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小组内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 小结

书包的重量是2千克900克,读作二千克九百克。 这个时候我们还可以用g来表示。

3. 我们在进行换算的时候应该怎么想呢?请多个同学说一说。

(先把2千克换算成20xx克,再加上后面的900克就是2900克了。)

4. 小结

把不是整千克数的重量换算成克,先把千克换算成克,再加上后面的克就可以了。

(四)小练习

1. 师:现在我们有这两样物品,已经秤好了,请你读一下,并用两种方法表示。(书上第3题,独立完成)

2. 学生看图片交流。(说一说换算的过程)

二、克和千克的计算

现在让我们看图片,出示课件。 你们能根据图片说一说吗? 把600克橘子放在重320克的篮子里,合起来共有多重?计算并在秤面上画出指针。(独立完成) 汇报。

(1)320g+600g=920g

(2)秤面9的数字再往上两小格就是920g了。

板书课题: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填空

5000g=( )kg8kg=( )g6kg800g=( )g5kg200g=( )g450g+320g=( )g980g-450g=( )g

师:请小朋友说说我们在换算千克和克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二)完成书上第6题。

师:请小朋友们自己先掂一掂,估计一下每样东西的轻重,把估计的值填入表中,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际测量。 被测物品 估计的轻重 实际的轻重 数学课本 铅笔盒 数学练习册 新华字典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情况下都无法使用秤精确地去测量物体的重量,那就只有靠我们小朋友自己估测,并要尽量把重量估的最接近。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克与千克教案(精选6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克与千克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