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影片观后感范文(合集4篇)

作者:edditor12023-03-24 14:20:53272

当你品味过一件作品之后,你对生活或事物肯定会有很多想法,为什么不把这些想法写下来?所以你真的会写评论吗?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影片观后感范文,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影片观后感范文 第1篇

这天是星期六,为了理解爱国主义教育,爸爸妈妈带着我去市群艺馆三楼观看《毋忘国耻——日本侵华暴行史实展》。这次展览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第二部分,处心积虑,疯狂侵华;第三部分,滔天罪行,惨绝人寰;第四部分,同仇敌忾,捍卫中华。

日本鬼子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图片,让我和观看展览的小朋友都十分生气。从“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到“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日军一步步侵略中国的领土。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的旅顺大屠杀,全城一万多名居民幸存者只有36人。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日军杀害我同胞30多万人。还有平顶山惨案、潘家峪惨案、平阳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等,日本鬼子真是太坏了,他们在中国轰炸医院,残害儿童,杀人如麻,罪大恶极。

爸爸指着图片说:“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你看,平型关大捷,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百团大战……经过8年的抗战,中国人民最后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帅帅,你要永久记住《后记》中的这几句话。”我来到这块展板前,一边读着一边写着:“前事不忘,后事之事。一桩桩血淋淋的事实,提醒着每一个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愿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毋忘国耻,振奋民族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吧!”

看完展览,爸爸对我说:“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受欺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我,妈妈,还有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为祖国的强大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我点点头对爸爸妈妈说:“我必须要好好学习,多掌握一些有用的本领,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影片观后感范文 第2篇

在这一个暑假里,电视台播出了《小兵张嘎》这一部电视剧。我看完了这一部电视剧以后,被主人公嘎子的那一股“嘎”劲给深深地折服了。

嘎子“嘎”得勇敢。嘎子拥有一支做工逼真的木枪。但是他却不满足,每天都梦想着有一支真正的枪。有一次鬼子来扫荡了,嘎子缴获了一把枪,心里十分的高兴。但当他知道缴获的枪要上交区队的时候,心中十分不情愿:因为他唯一的亲人,奶奶在这次扫荡中被鬼子打死了,他还得报仇呢!虽然如此,使他打鬼子的决心更加的坚定了。在往后的日子里,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勇敢地和鬼子们做斗争。最后,他们都齐心协力,活擒了鬼子的司令斋腾。嘎子也终于如愿以偿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真枪。

嘎子不但“嘎”得可爱,而且“嘎”的聪明。他所做的一切完全是出自于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勇敢。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战场。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校运会时,每个人多乡打败对手,成为冠军,这时,学校的操场就成为了战场;在期末考试时,人人都想考个好成绩,得个第一名回家,在这种时候考场就成为了同学们的战场……可是,我常常不敢去面对这些战场,因为我很害怕,害怕自己会败给别人。但当我知道嘎子是如何勇敢,如何自信地冲向战场是,我不再害怕了,我找回了属于我自己的自信。

那时,我对自己说:“不能害怕,只有勇敢,才能胜利!”

影片观后感范文 第3篇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片中主人公名字叫做 WILL HUNTING),香港译成“骄阳似我”。本片不仅仅获得了1998 奥斯卡奖的最佳男配角:罗宾 威廉斯 ,最佳原创剧本:马特 戴蒙 和本 阿弗莱克 ,还获得了多项其他电影大奖。

对于这个电影的译名,有过一些争论,到底是译成那个更好一点。我觉得要是从主题来说,似乎心灵捕手更贴切一些,但是要从翻译的艺术角度来看,骄阳似我更有味道。也许这就是大陆和香港翻译的区别吧。

我是在01年的1月看到这部电影的,看完之后特别亢奋,很想找个人和自己聊聊。聊聊我为什么没那么天才,我为什么处在逆境却没人发掘不能奋起,我是否有本 阿弗莱克这样的朋友,我的生活目标是什么,我的人生理想又在哪里,我该如何在彷徨中走出困境,我是否该不顾一切的去追寻真正的心灵彼岸。 可是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而且也已经是凌晨,不能打电话给别人了。最后只能打开窗户,看着外面空旷的大街,抽了几根烟才平静了情绪。几年过去,谈到这部电影我还是会兴奋依然。

我争取用最简单的话先来介绍一下剧情:

故事描述一个少年时受到父母虐待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天才青年威尔(马特戴蒙饰),他虽没上过大学,而且整日把业余时间用在了酒吧和打架之中,但他却有着过人的天赋。在他做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时解开了一位著名数学教授公开给学生出的难题。在一次斗殴后威尔被法庭宣判送进少年观护所。数学教授向法官求情并保释了威尔,希望能和他一起研究数学,可是威尔却不愿意与他合作,他为威尔找了心理医生做心理辅导,但这些心理医生均被智商极高的威尔羞辱,不愿再为威尔做心理辅导。教授无奈请大学同学及好友西恩·麦克奎尔(罗宾·威廉斯饰)帮忙,而西恩终于消除了威尔的心理痼疾,在朋友查克(本-艾弗莱克饰)的鼓励劝告下,威尔最终找到了自我和爱情。

朋友,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在电影中,本-艾弗莱克扮演的马特戴蒙的好朋友查克,他们开始过着一样的生活,喝酒、闹事、在工地干体力活,他每天早上都去马特戴蒙家接他,然后一起过他们的生活,但是他在马特戴蒙消沉的时候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某天清晨你消失不见了,然后我过我自己的生活。”他告诉戴蒙你和我们不同,你应该去做别的事情,而不是在这里浪费你的天赋。终于在片尾有一天,本去戴蒙家接他的时候发现戴蒙不在,他已经去寻找自我的价值和一直回避的爱情去了,本在一阵失望后,突然微微一笑,真心的为戴蒙高兴,而后转身离去。我看完后一直在想,我对朋友的态度是不是和本一样呢,我能不能鼓励我的朋友离开我的生活,去寻找真正属于他自己的路,我能做到吗,我为朋友做过什么,付出过什么。马特 戴蒙 和本 阿弗莱克不只是在电影中饰演了一对好朋友,他们在生活中也是好兄弟,好搭档。这部电影的剧本就是他们共同写作的,并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编剧。也许在写剧本的时候他们也参考了生活中二人的情谊。

这部电影的重头戏是戴蒙和罗宾·威廉斯的多次多次交锋。戴蒙从开始的一言不发到言词激烈互相伤害,到最终的彻底从过去的伤痛中解脱出来和罗宾·威廉斯拥抱痛哭,每一次面对真诚的罗宾·威廉斯,威尔对自己的自我认知都会更深入一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最后在罗宾·威廉斯的不停对戴蒙说: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化解了戴蒙心中的坚冰。而是在河边长椅上罗宾·威廉斯对戴蒙说的那段话:

如果我问你战争你也会告诉我它们的原因结果甚至是普通人不明就里的内情,可是你从未经历过战争,你从没有将你朋友的脑袋放在你的膝盖上看 着子弹夺走他的生命。

如果我问你爱情你可能会给我念上一首诗,可是你从未经历过爱情,你从未在一双美丽的眼睛面前脆弱不堪你从未爱一个人胜过爱你自己。

你了解我多少呢?就像我知道你是孤儿一样,我不能凭着看过《雾都孤儿》就断定自己了解你一样,你也不能凭着一幅画就以为你了解了我。

所以在我眼里你只是个孩子,不管你懂得多少你也只是个孩子。因为你从来不去体会或聆听,你也从来没有爱过什么人。 ”

因为戴蒙有很高的天赋和超强的记忆能力,所以在片子中他有几次大段的语气平板语速及快的对白。每次都是滔滔不决,说的对方哑口无言,无以应对。他也有很高的分析和观察能力,所以他奚落了所有辅导他的心理医生,罗宾·威廉斯也没有能幸免,所以才有了上面的罗宾·威廉斯对他说的话。他告诉戴蒙,孩子,生活不是靠书本和想当然来的,是靠心去体会的。到最后的戴蒙在罗宾·威廉斯的真诚下终于敞开了自己的心倒没有这段看的更有感觉。

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个对立,就是教授和罗宾·威廉斯对待戴蒙的态度上。教授在意的只是一个天才和他可以取得的成就,而罗宾在意的是那个叫威尔的年轻人。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人有两类:一类人看中我们所创造的价值,一类人看中的是我们本身。 前者通常是我们的公司,上司;而后者被我们称为亲人与朋友。 虽然可以从前者那里得到丰厚的回报,但我们的心却与后者更加贴近。因为一旦我们丧失了利用价值,也只有后者不会将我们抛弃。 ”是的,数学教授给了戴蒙很多,保释他,给他介绍很好的工作,和他共同研究数学,但是他只是把戴蒙当做了工具,甚至给戴蒙找心理医生也是为了让戴蒙能很好的配合他。而罗宾却不一样, 他是把戴蒙当做目的,就是为了帮助这个人,而不是把戴蒙当做什么别的。这就是不同的价值观念。所以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戴蒙找到了好的工作,选择了事业的积极上进,一切都按找数学教授的想法而施行。但是其实不然,片尾戴蒙却最终选择了去寻找他灵魂的伴侣,他所深爱的人。

成功,不在于你取得了什么,而在于寻找自我。所以最终戴蒙走向了他人生的成功,自我的成功。

影片观后感范文 第4篇

最近经朋友推荐,看了由蒂姆.罗宾斯主演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在此之前也听很多人说起过这部电影但一直苦于没有时间,呵呵,这可能有点推脱了,因为每个人都一样拥有一天的24小时,不会因为你的身份、地位、财富多一秒或者少一秒。很多时候也难免会望文生义,牵强的解读,最开始还以为“肖申克”是一个人的名字,看了影片才知道原来那是一座监狱的名字。

故事中围绕一件冤案入狱的男主人公安迪还有他的狱友雷德展开,采用回忆录的形式记叙,让影片一开始就蒙上了厚重的历史味,感觉像在翻开一本闲置很久的书籍的扉页,让人感觉压抑。

安迪是个大银行家,却因为被判杀了妻子和妻子的情人冤枉入狱,终身监禁在肖申克。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既然是冤枉的为什么不继续上诉,但是在1946年的历史背景下,在肖申克监狱里法西斯式制度的管理下,安迪除了妥协似乎没有其他的办法。但是故事情节并没有像大多人固定思维里的模式发展,这也是这部影片很吸引人的地方,因为作为观众我们对故事下一步的走向是完全未知的。入狱后的安迪首先向雷德买了一把小锤子,那把在雷德看来要花500年才能把墙壁凿通的小锤子安迪却用了20年时间成功了,并且越狱成功。这里充分说明了安迪性格的坚毅,能同时体现出这一点的还有在狱中他持续不断的写信,从开始每周的一封到后来的每周两封,多年如一日。只为能扩大图书馆规模,能更大限度的充实狱友们的精神生活。影片对安迪越狱的过程惜墨如金,安迪成功逃离肖申克似乎成了一种必然,因为他总是在坚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这种精神是现代社会很多人所缺失的。

影片中的老布无疑是制度化模式的牺牲品,由于长期生活在肖申克,那里有他认为适合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个图书管理员,他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可是当有一天他能被假释,回到那个自由世界的时候,他却迟疑了,因为他已经不能够适应外面飞速发展的社会,他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找不到被需要的价值,所以他在绝望中死去,离开了那个让他无所适从的现实,那老布的死到底是属于自杀还是被自杀呢?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进了肖申克就意味着失去了自由,是的,他们失去了行为上的自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又存在着另一种极端。 个人认为更可怕的是失去了精神上的自由,越来越多的人是把自己的思想禁锢,他们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虽然他们的身子能游走于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是却为自己的思想化了一个圈。换个角度想想的话,是不是这类人更可悲呢?

雷德告诉安迪“Hope is a dangerous Hope can drive a man insane”(希望是件危险的事,他能叫人发疯),但是在故事的结尾安迪却在信里告诉雷德“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记住,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归根结底有希望是件好事,没有人能剥夺你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除了你自己。没有希望是可怕的,如果有一天或某一刻我们看不到生活前方的路,那么也要相信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找到光明做准备。二十年的肖申克生活,但却从来没有忘记希望于他的意义,正是因为心中常有希望所以他才能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标靠近,不管是建造图书馆还是越狱,在太平洋边享受着阳光、沙滩、海浪、建造自己的船。只有心中有了想法和信念,思维才能去指挥行动,行动力才会更强。

安迪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中也同时带动了身边狱友们对生活的热望,他通过自己的知识帮助了狱警让狱友们每人获得了三瓶啤酒,他们放下了手中的劳动,在屋顶上享受着自由的风,喝着啤酒,感受着另类环境下的自由,这是以往他们从来没敢奢望的。安迪用关黑屋子两个星期的代价为那些犯人们放《费加罗的婚礼》,或许在那一刻形体的束缚远远不及音乐带给他思想上的自由的享受,生活在里面多年的人们在安迪到来之后才发现原来监狱里的生活是可以这样过的,编剧在这一段的戏剧化的意识很浓,无限的放大了局限环境下的自由,但是却处处流露出安迪让他周围的人开始觉悟……

生活从来没有抛弃任何一个人,人人都要学会自我救赎,满怀希望去的面对人生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瓶颈,穷则思变,只要你想改变,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迈出那坚定且坚实的一步。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影片观后感范文(合集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影片观后感范文,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