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作为教师,经常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撰写课堂讲稿,而课堂讲稿是教师进行课堂讲学前的必要准备材料,对课堂讲学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功的说课稿,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大家好!我是来自谢河镇庙山中心学校的赵国辉,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节。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观察、讲授、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通过手指顶篮球的这样一个表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并引出本章的知识点《功和机械能》。紧接着问学生成语“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功》的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中的功
(1)用多媒体播放叉车托起物体的过程,介绍力学中的功,并直接给出力学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力做功的认识,并让学生举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对功的理解。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紧接着给出课本中两幅做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不做功的情况分析
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并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个随堂练习采用抢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4、功的计算
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与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关系: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从而得出功的公式、单位。用一道课本上的例题加深对公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五)课后作业:课本64页1、2、3题。
五、说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一、说教材
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设计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接下来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我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通过实验、微机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还通过微机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
为了巩固电功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程序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题的训练(练习题另附),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能顾此失彼。
小结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微机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三、说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2、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备课时我发现了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这节课需要用1课时来完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行简单的计算。
⑶知道功的单位(J),了解1J的功大约有多大。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⑵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判断物体有没有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是即将学习的功率、机械效率的基础,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初中物理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功、功率是初中物理阶段的一个重点的内容,首先,功和功率的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功的概念需要咬文嚼字并配合实际的例子学生才能理解掌握好,功是否掌握也直接关系到以后的机械效率是否能够掌握好。其次,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因此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这节课体现了生命课堂的理念,杨老师敢于放手,物理概念都由学生自己在复习资料上找到并划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2、这节课体现了杨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开始杨老师就建立了知识网络,并把部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而后面的内容让学生代表板书完成,构建知识网络进行复习使知识更加系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
3、这节课杨老师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例如:杨老师在讲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时候,举出了生活中三个不做功的实例(①、有力无距、②、无力有距、③有力有距),这三个实例最容易出错,特别是第三个有力又有距。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复习了知识要点后,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或者构建了物理模型,最好是联系生活实际出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2、每个知识点复习后,巩固的题目最好是出现在投影或者黑板上,也或者是在复习资料上,用口头出题然后学生口头回答可能照顾不到反应较慢的一部分学生。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这节课需要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行简单的计算。
⑶知道功的单位(J),了解1J的功大约有多大。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⑵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判断物体有没有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是即将学习的功率、机械效率的基础,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初中物理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
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123456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建立概念
电流做功形式很多,如电流通过收音机做功,我们听到声音,电流通过电视机……让学生再举电流做功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猜想,有的说与电压、电流和时间有关,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让学生看书图9-1,画出电路图,目的了解实物的连接方法,……当一个量随着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让ABC层次学生各一名,在教师引导下计时读电流表、电压表示数。让全体学生观察小车上升的高度,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改变电压值,电流值做两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第二次小车为什么升的高呢?学生答: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大。教师讲解:电流对电动机做的功近似看成等于电动机对小车做的功。小车上升的高,说明电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回答: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让学生推想,保持电压、电流值不变,延长通电时间,小车上升更高。结论:保持电压、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通过上面实验得出定性结论: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告诉学生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出了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导学生说出公式的物理意义。为了让学生对电功的单位焦耳有一个具体认识,告诉学生在力学中将两个小鸡蛋举高1米(匀速),做功约1焦。在电学中每秒钟通过普通电灯的电流所做的功是几十焦,每秒钟通过洗衣机的电流做的功约为200焦左右,使学生认识到这个单位在电学使用中显得很小,生活中用起来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单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么来测电功呢?用电能表。
3.电能表
讲清读数方法和计算某段时间内用电度数,让学生了解一度电的作用,渗透节约用电教育,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为此我设计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填空题,采用自查形式,选择题,用答题卡,判断题用手势出示。这样,教师一目了解地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了双重反馈。
四、说板书
采用横向板书。
一、什么是电功。
二、怎样计算电功。
三、用什么仪器测电功。使教学具有流畅性,同时学法一目了然。难点:讨论归纳法。重点:感知探索法。
五、说时间
复习提问约4分钟,引入新课约1分钟,新课教学约24分钟,小结1分钟,巩固练习约14分钟,作业约1分钟。这样做到三快一慢,导入新课快,进入重点快,训练节奏快,突破重点、难点慢。
附:(练习题)
一、填空题:采用自选自查形式
A层次:1.电流所做的功叫()。国际单位是()。
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能转化成()能的过程。通电的电动机将砝码提起()能转化为()能。
3.实验研究表明:电流所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和()成正比。计算公式是()。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和()。生活中常用()做电功的单位。
4.用来测定电流做的仪表是()
5.某户电表月初示数:123 4 0月末示数12962,本月用电()
B层次:6.有一用电器通过它的电流是0.5安,在2分钟内电流做了900焦的功,那么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伏
C层次:7.两只电阻R1:R2=4:3,串联接入电路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U1:U2=(),若t相同W1:W2=(),并联执着入电路,I1:I2=(),在相同的时间内W1:W2=()
二、选择题(出示答题卡,对3个为A层次,4个为B层次,对5个为C层次)
1.以1安的电流通过5欧电阻,在1分钟内,电流所做的功是()焦
A300 B1800 C720 D360内
2.两个阻值相等的定值电阻,分别并、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总电功W1和W2之比为()
A2:1 B1:2 C1:4 D4:1
3.一只灯泡两端电压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在相同时间内,它消耗的电功为原来的()倍。 A B2 C D4
4.电能表测()A电功B电压C电流D消耗电能
5.属于电功的单位有()A度B焦C伏·秒
三、判断题:(用手势,出示左拇指和食指为对号,两食指交叉为错号,对3个为A层次,即3A,同理:5B,6C
1. 1度电表示电流能做功3.6×106焦耳
2.电阻是484欧,两端电压220伏,通电一分钟消耗电能是6000焦耳3.导体两端电压越长,通过电流越大,做功越多。
4.导体中通过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在这段导体中做功就越大。
5. 1焦=1伏·库=1伏·安·秒
6.某导体电阻为4欧,每秒钟内有5库电量通过,电流做的功为100焦。
一、教材分析
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光、发热、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以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自然科学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可以做功,了解电流做功的实质。
2、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了解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力目标:
1、理解电功公式及单位。
2、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电流做功的实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实质,电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
在教学中积极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讨论归纳和感知探索两种学法。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为本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②写出功的`表达式。③水流能做功吗?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课本图3—8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重物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通过电动机对重物做了功。
第三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电功。
1、建立概念: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让学生举出电流做功的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在电流做功的过程中,实质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多少来判断电流做功的多少。
演示课本实验,并通过小灯泡的亮暗来确定电功的大小。小灯泡越亮,说明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就越多。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小灯泡发光时,灯泡两端存在电压,小灯泡中有电流通过。当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①将两个小灯泡串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压表测两灯泡两端的电压。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和相应的电压,会发现两灯并不一样亮,而通过两灯的电流是相同的,两端电压大的灯泡要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压越大,电流做的功就越多。
②将两个小灯泡并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流表测通过两灯的电流。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和相应的电流,会发现两灯并不一样亮,而两灯泡两端的电压是相同的,通过电流大的灯泡要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就越多。
进一步设问:若实验中通电时间越长,电灯消耗的电能会怎样?引出结论: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流以及通电时间成正比。
3、电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结论得出计算公式:W=UI t,讲清W、U、I、t 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分析功的单位:1焦耳=1牛顿·米=1伏特·安培·秒。为了让学生对焦耳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告诉学生通过手电筒中电珠的电流每秒中做的功约为1焦耳。然后通过对课本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电功公式的应用以及与欧姆定律相结合的灵活运用,并强调解题的规范化。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
课外想一想:用什么仪器可以测电功?
四、板书设计
3.2 电功
1、什么是电功
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与电路两端的电压有关,
②与电路中的电流有关,
③与通电时间有关。
3、电功的计算
公式:W=UI t 1焦耳=1牛顿·米=1伏特·安培·秒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W=FS做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设立了两个教学重点: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能利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从而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仍需一些直观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传授”,而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当引导。
2、激趣教学:学习本应是件快乐的事,为了让学生“乐”学,教师通过图片欣赏、现场游戏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探究:“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功的定义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观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动得出的,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四、教学评价分析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课堂中采用回答、课堂观察、实验、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真正做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新课的引入:
我是从功的字面含义入手引入新课,功是个多义词,有“贡献”的意思,如功劳,还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学们还可以列出别的含义。那么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还有更确切的含义,让我们去探索力学中的功吧。
2、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体中给出了两个同学推同一重物的例子,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符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改换成两位同学推五张桌子,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
这样把功这个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观认识为依托引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3、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两个实例: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分别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让学生从实例中感受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对物体做了功,从而加深对功概念的了解。同时,我又利用了三个实例:有力但在这个力的方向没有移动距离的;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的;有移动了距离但是没有受到力的。让学生在逐渐认识功的同时明白:不是物体受到力并且移动距离就可以说这个力做了功。通过学生对五个实例的思考,观察进而总结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物体,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做功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五个实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分析这些实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交流结果。最后我用多媒体作图分析演示,确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加深学生印象。
4、关于功的计算公式与单位的教学: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F=W/S和S=W/F,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在介绍功的单位时,教师通过对焦耳的生平简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体验1J的功有多大。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实例,学生亲身体验,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带领学生针对例题所给条件进行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哪个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对什么物体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为什么?
例题教学分析旨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创设条件。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又到直观,真正的让物理走向社会。
我安排了两道计算题让学生交流探讨:第一个题是对功的定义的了解,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词。第二个题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从而判断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通过练习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及变形公式的运用(突破难点),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了解。
5、各小组学生畅谈收获
让学生小结反思这课节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与其他同学说说。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紧扣重点,难点,分层次的设计了几个题目,全面的涉及到本节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一、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学习的深化和具体化,又为本章第三节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学习作理论上的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的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了一些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了的电学基础,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同时通过对前面功率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单本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较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的,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2.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关心日常生活中各种用电器功率的大小,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准备
电风扇(有铭牌),电吹风,学校用的电子计时器,空调机的铭牌图片、灯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例题讲解,巩固体验→学生总结,体验心得→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解法
学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本环节教学大约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电能表转动的快慢情况,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有时急匆匆,有时慢悠悠。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在使用一只普通灯泡时,铝盘转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灯泡时,铝盘转得快!让学生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铸就良好的开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教学大约25分钟)
活动一:自主讨论,认识定义
1、通过看课本讨论和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定义和公式及单位进率:
板书: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何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消耗电能是多少的;或者让其消耗电能相等,看所用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变量法。)
得出:电功率大小等于用电器在1秒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类比于功率的定义)
2、提问:如何计算电功率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各小组推荐同学回答,由学生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解决问题。
板书: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
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学生回答25W的意义。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亮的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三:阅读资料,理解概念
让学生看书本上92页的小资料,并观察教师带来的用电器上的铭牌,请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相同吗?②谁的电功率最小?③谁的电功率最大?引导出单位:千瓦(KW)指出1kW=103W
(设计意图:从现象中认识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深刻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为下面千瓦时学习做铺垫。)
活动四: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讨论>:(1)功率为1千瓦的电热水壶,正常工作1小时,它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单位,t用小时作单位,则W的单位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推导能力,理顺各单位的关系,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并且明确所求的是W电能!)
引导得出:"千瓦时"的来历
活动五: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P.95的电功率的测量。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典例剖析,归纳总结(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板书典型例题,学生分析剖析,教师分析讲解并总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本环节教学大约3分钟)
在完成第四个环节的教学后,本节课的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可以根据小习题练习检查本节课的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之后老师动员学生收集家里的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电风扇、微波炉、洗衣机等用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W=FS做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设立了两个教学重点: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能利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从而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仍需一些直观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传授”,而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当引导。
2、激趣教学:学习本应是件快乐的事,为了让学生“乐”学,教师通过图片欣赏、现场游戏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探究:“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功的定义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观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动得出的,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四、教学评价分析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课堂中采用回答、课堂观察、实验、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真正做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新课的引入:
我是从功的字面含义入手引入新课,功是个多义词,有“贡献”的意思,如功劳,还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学们还可以列出别的含义。那么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还有更确切的含义,让我们去探索力学中的功吧。
2、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体中给出了两个同学推同一重物的例子,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符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改换成两位同学推五张桌子,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
这样把功这个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观认识为依托引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3、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两个实例: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分别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让学生从实例中感受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对物体做了功,从而加深对功概念的了解。同时,我又利用了三个实例:有力但在这个力的方向没有移动距离的;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的;有移动了距离但是没有受到力的。让学生在逐渐认识功的同时明白:不是物体受到力并且移动距离就可以说这个力做了功。通过学生对五个实例的思考,观察进而总结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物体,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做功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五个实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分析这些实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交流结果。最后我用多媒体作图分析演示,确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加深学生印象。
4、关于功的计算公式与单位的教学: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F=W/S和S=W/F,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在介绍功的单位时,教师通过对焦耳的生平简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体验1J的功有多大。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实例,学生亲身体验,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带领学生针对例题所给条件进行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哪个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对什么物体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为什么?
例题教学分析旨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创设条件。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又到直观,真正的让物理走向社会。
我安排了两道计算题让学生交流探讨:第一个题是对功的定义的了解,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词。第二个题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从而判断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通过练习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及变形公式的运用(突破难点),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了解。
5、各小组学生畅谈收获
让学生小结反思这课节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与其他同学说说。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紧扣重点,难点,分层次的设计了几个题目,全面的涉及到本节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本说课稿共包括了教材分析、教学程序设计、和教学体会三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接下来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我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通过实验、微机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再实验
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还通过微机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
为了巩固电功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程序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题的训练(练习题另附),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能顾此失彼。
小结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微机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三、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2、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备课时我发现了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
3、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我都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并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一、说教法: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培养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说任务:
1、通过舞蹈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应用。
2、舞蹈基训部分,即对学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学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本学期舞蹈基训主要是中国古典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脚位以及手臂的基本姿态。
三、说时间:
每周五下午第四节课。
四、说地点:
音乐教室
五、说内容:
第1~2周:中国古典舞基本手型
第3周:中国古典舞基本脚型
第4周: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
第5周:中国古典舞基本脚位
第6~7周:单手基本动作
第8~9周:双手配合动作
第11~14周:身体各部分中间活动训练
第15~16周:以上基本动作练习
舞蹈队活动计划
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可以训练学生感受美、体现美的能力。以活跃少年儿童的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由于少年儿童舞蹈的主题、体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学习、排练、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功能。
本学期我从低年纪学生开始选拔,通过舞蹈基础的教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进本动作,根据学生的特点,初步掌握儿童舞和进本动作、基本能力、训练过节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使学生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为上台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通过对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用各种类型动作,发展身体个部分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各种技巧动作。
通过作品排练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部分代表性民族舞蹈,为随时扮演各种人物形象作好准备。
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 第三节课
活动地点:舞蹈教室
六、说过程:
准备活动:
1、胸腰练习,教师逐个活动
2、进行腿部前、旁、后的韧带和肌肉练习
中间练习
手位组合复习,结合舞台方位、呼吸、音乐等练习
扶把练习
1、擦地2、小踢腿3、吸弹撩腿
学习新课
胯掖腿练习
5——8拍右手扶把,左手打开成七位,站成小八字脚
1——8左脚旁吸腿。
2——8勾脚,脚跟向旁蹬出成45度
3——8左脚硼脚面
4——4左脚成旁吸腿
5——8左脚放至右脚旁还原
反复共做二次,再转身换成相反的方向。
课堂小结
总结本堂课的优劣之处,向学生提出希望。
活动教材:自己准备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W=FS做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设立了两个教学重点: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利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
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从而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水平来构建“功”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仍需一些直观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传授”,而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当引导。
2、激趣教学:学习本应是件快乐的事,为了让学生“乐”学,教师通过图片欣赏、现场游戏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探究:“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功的定义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观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动得出的,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四、教学评价分析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
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课堂中采用回答、课堂观察、实验、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真正做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新课的引入:
我是从功的字面含义入手引入新课,功是个多义词,有“贡献”的意思,如功劳,还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学们还可以列出别的含义。那么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还有更确切的含义,让我们去探索力学中的功吧。
2、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体中给出了两个同学推同一重物的例子,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符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改换成两位同学推五张桌子,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
这样把功这个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观认识为依托引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3、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两个实例: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分别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让学生从实例中感受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对物体做了功,从而加深对功概念的了解。同时,我又利用了三个实例:有力但在这个力的方向没有移动距离的;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的;有移动了距离但是没有受到力的。让学生在逐渐认识功的同时明白:不是物体受到力并且移动距离就可以说这个力做了功。通过学生对五个实例的思考,观察进而总结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物体,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做功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五个实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分析这些实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交流结果。最后我用多媒体作图分析演示,确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加深学生印象。
4、关于功的计算公式与单位的教学: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F=W/S和S=W/F,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在介绍功的单位时,教师通过对焦耳的生平简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体验1J的功有多大。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实例,学生亲身体验,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带领学生针对例题所给条件进行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哪个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对什么物体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为什么?
例题教学分析旨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创设条件。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又到直观,真正的让物理走向社会。
我安排了两道计算题让学生交流探讨:第一个题是对功的定义的了解,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词。第二个题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从而判断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通过练习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及变形公式的运用(突破难点),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了解。
5、各小组学生畅谈收获
让学生小结反思这课节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与其他同学说说。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紧扣重点,难点,分层次的设计了几个题目,全面的涉及到本节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
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
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建立概念
一、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 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 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
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
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观察、讲授、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通过手指顶篮球的这样一个表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并引出本章的知识点《功和机械能》。紧接着问学生成语“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功》的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中的功
(1)用多媒体播放叉车托起物体的过程,介绍力学中的功,并直接给出力学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力做功的认识,并让学生举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对功的理解。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紧接着给出课本中两幅做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不做功的情况分析
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并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个随堂练习采用抢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4、功的计算
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与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关系: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从而得出功的公式、单位。用一道课本上的例题加深对公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五)课后作业:课本64页1、2、3题。
五、说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
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一、教学分析
1、“功”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学生认知发展
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沪科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4)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识那样可以依靠直观认识为依托,因此教学中充分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10块砖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投影图片和课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什么是功”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中对“功”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谈谈对“功”一词的看法,我从中重点突出“做功”跟“力的成效”的联系。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与观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生活实例、课件演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首先我引导学生紧抓“力的成效”来认识生活中物体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并举例;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再以课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力学角度分析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时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加深学生对做功两必要因素的认识。
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搬砖头多少和高度的不同)和多媒体分析引导,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顺势引出关于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从而得到机械功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学习W=Fs并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并从题中引入W=Gh这一公式,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由于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材对功的原理没有进行专门介绍,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是一个很重要的普遍原理。我针对教材特点,认为本节课第二段文字是引入功的原理的教学锲机,引导学生阅读本段内容,重新让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为机械功,同时又通过直接用手做功和用机械做功多少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讨论书上FS=Gh所蕴含的意义,从而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的结论。
3、课堂小结:
(1)知识内容小结:要点由学生共同来总结。
(2)学习方法小结:总结如何抓住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板书设计
八、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在新课切入方式上,经过反复研读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和人教版、沪科版新课标教材,觉得沪科版教材对于机械功概念的引入上,很专业地指出了机械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却是在有力学基础和能的知识前提下去构建“功”的概念;而“功”是对于目前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功的概念,同时又有较大兴趣来投入学习,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我借鉴了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的教学思路,紧抓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功的概念,最后才引导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同时以文中第二段内容为锲机,简单让学生认识到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功的说课稿(热门1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功的说课稿,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