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合集13篇)

作者:edditor12023-02-18 08:41:05109

作为一名好的人民教师,经常需要对教学设计做一些准备工作,这是对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规划。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6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四中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会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用具:挂图、钟面模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 )

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 )

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 )

秒针走一圈的时间是( )

1时等于( )分 1分等于( )秒

2、教师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问:1时等于多少分?那么2时呢?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通过类推得出结论)

1时 = ___分 1分 = ___秒 5时 = ( )分

180分=( )时 120秒=( )分 240分=( )时

3、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新授

1、教学例2:(投影出示小明上学的情景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说一说,教师及时的补充、引导。

小精灵要求我们解答的问题是什么?

(7:30离家,7: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小组讨论: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怎样想呢?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选择嘴优化的方法。(在计算方法上肯定学生的多种正确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思想。)

2、出示商店营业时间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帮助图中的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吗?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三、练习巩固

1、填空:

(1)50分比1时少___分,1时比45分多___分。

(2)一节课是___分,课间休息___分,再加上___分,就是1时。

2、竞赛:教师口头报时刻,如:6时至6时2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3、63页的第4题。学生独立填写,并说明理由。

4、64页的第5题,师生共同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5、65页的第8题,小组讨论交流,再汇报总结。

四、小结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什么新知识?你认为用怎样的方法计算有关经过时间最好?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3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

板书设计:

时间的计算

7:30离家,7:45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45-30=15(分钟)

答: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15分钟。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了解了哪些有关时间的信息?与同学说一说。

2、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小明刷牙需要2( )。

(2)小红系红领巾用了16( )。

(3)课间休息10( )。

(4)爸爸每天工作8( )。

3、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学生独立完成P63页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

2、完成P63-64页第4、5题。

(1)学生独立计算经过的时间。

(2)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3、完成P64页第6题。

(1)学生先估计,填空。

(2)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进行验证,再填上实际需要的时间。

4、完成P66页第9题。

(1)多名同学说一说自己每天的作息时间。

(2)在课本上完成66页表格。

三、实践应用

1、在书上完成P65第8题。

(1)出示光明小学作息时间表,读时间表。

(2)分小组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然后进行汇报交流。

(3)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提出的问题。

2、完成P64第7题。

(1)说一说你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有哪些?

(2)回家后想办法把它们的开始和结束时刻都记录下来。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3篇

梯形的面积

一、解析教材内涵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还可以: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

策略与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复习导入

1、单元知识梳理,揭示转化思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那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导入主题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三、利用转化,实践探究1、初步的想法,互受启发

师:同学们来看,这是一个梯形。现在呀,就请大家想一想,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知。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没有说到。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学习提纲深入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借助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填写学习单,小组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拿学具到实物展台汇报,教师拿事先预设的大教具评价,记录)

预设:代表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

s=(a+b)×h÷2

代表2: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ah÷2+bh÷2

代表3: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而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ah+(b-a)h÷2

代表4:把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

(a+b) ×(h÷2)

4、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用字母式表示了出来。大家来看:教师将以上的公式整理成统一的公式。

5、找联系,字母归一

师:看来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总结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6、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四、课堂练习,知识巩固学生练习本打8个格子,训练小组长批改。

1、口答:列式计算。(梯形图形3道)

2、解决问题(梯形大坝)

3、车玻璃贴膜。(4个条件)快速列式?今后要选择需要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4、篱笆问题(书中课后练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自批。

靠墙边围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课件出示:闪3条边,闪上下边。为什么是3条边?

五、课堂反馈,作业预留

1、基本练习数学书90页第1题

2、解决问题:90页第2题、124页

3、变式练习:97页第1题。

4、阅读作业:①、还有哪些方法?②、阅读数学书。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4篇

一、解析教材内涵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还可以: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

策略与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复习导入

1、单元知识梳理,揭示转化思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那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导入主题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三、利用转化,实践探究

1、初步的想法,互受启发

师:同学们来看,这是一个梯形。现在呀,就请大家想一想,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知。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没有说到。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学习提纲深入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借助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填写学习单,小组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拿学具到实物展台汇报,教师拿事先预设的大教具评价,记录)

预设:代表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下底),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

s=(a+b)×h÷2

代表2: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另一个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三角形2的面积

=梯形上底×高÷2+梯形下底×高÷2

=ah÷2+bh÷2

代表3: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而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梯形的上底),三角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ah+(b—a)h÷2

代表4:把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成两部分,并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2,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

(a+b)×(h÷2)

4、总结规律

师: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方法,并用字母式表示了出来。大家来看:教师将以上的公式整理成统一的公式。

5、找联系,字母归一

师:看来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可以总结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就是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6、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四、课堂练习,知识巩固学生练习本打8个格子,训练小组长批改。

1、口答:列式计算。(梯形图形3道)

2、解决问题(梯形大坝)

3、车玻璃贴膜。(4个条件)快速列式?今后要选择需要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4、篱笆问题(书中课后练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自批。

靠墙边围一个花坛,围花坛的篱笆长46米,求这个花坛的面积?

课件出示:闪3条边,闪上下边。为什么是3条边?

五、课堂反馈,作业预留

1、基本练习数学书90页第1题

2、解决问题:90页第2题、124页

3、变式练习:97页第1题。

4、阅读作业:①、还有哪些方法?②、阅读数学书。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4—46页的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懂得可以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

(2)理解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的意义。

(3)学会用简便写法表示含有字母的乘法的运算式。

2.过程与方法:应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和比较,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

用简便写法表示含有字母的乘法的运算式

教学难点:

用简便写法表示含有字母的乘法的运算式

教具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各1个、CAI课件。

学具准备:

卡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眼力大比拼。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玩过扑克游戏呢?

生:有。

师:现在,我们一齐来做个游戏,看看谁的眼力最好?准备好,你看到什么?

……

2.畅谈生活中的字母。

师:很好。在扑克中,用字母J、Q、K分别表示数11、12、13。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字母。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作调查,谁来汇报一下呢?

(生汇报生活中的字母:1.广州地铁的出口写着A、B、C、D、E、F、G等字母,用字母表示第几出口的意思。2.小汽车的车牌写着粤S0F295,这里的F表示一个数。3.衣服的衣领上写S,它表示小码的意思。4.立交桥上写着4.5m,这里表示限高4.5米的意思。5.商品房里每一层贴着1F、2F、3F……,表示第几层的意思。6.公路上写着30t,表示限重30吨的意思……)

3.引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字母在数学中的应用之一:用字母表示数。(板书:用字母表示数)

师:老师,用字母a、b、c、d、e、f把同学们分成6组,看看哪个组表现得最好!

二、发现交流,学习新知。

1.小组交流。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回家预习P44-46页的内容。在预习中,你读懂了什么?什么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呢?在小组里交流,小组长负责记录。

小组交流

师:通过小组交流,你们组读懂了什么?

汇报

2.接受考验,学习例1。

师:同学们,你们预习得很仔细,很多知识都看懂了。是不是真得读懂呢?现在老师考考你们?请看(例1)

下面每行图中的数,都是按规律排列的。

(1)

=______=______

a=_______x=_______

n×5=15

n=_______

(3) 246m1012

m=_______

师:这里有几组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看看谁最快地发现他们有什么规律?并说一说它们等于多少?

学生解答。

师:同学们自学能力真强,不用老师讲,你们已经学会了。现在,请你们观察上面几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可以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

师:你真是个小发现家。字母除了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还可以表示什么?(板书:具体的数)

生:还可以表示运算定律,计算公式。(板书:运算定律、计算公式)

3.设计运算定律,学习例2。

师:我们学过什么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小组交流,商议用什么表示运算定律,然后在卡纸上表示出来。做完的在黑板上展示。(在另一块黑板上展示)

(有的学生是用文字、字母、符号、图形、物体等)

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用字母表示比较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乘号可以用“”或省略乘号不写。

4.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师:我们看看其他省略乘号写法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或a(b+c)=ab+ac

5.小组竞赛。

(1)教师出题。

省略乘号的写法

a×b=()c×d=()

(2)小组对抗赛:小组互相出题目,让另一个小组做。

6.自学例3。

师:字母不但可以表示的数、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一些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板书:正方形,让学生说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面积,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和长方形的长,b表示长方形的宽,你会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我们已经会用字母表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了,那么是否就是这样一种方法呢?请同学们阅读P46,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发现S=aa,还可以写成S=a2。,C=a4可以写成C=4a。(让学生在黑板写),并让学生读。

特别强调: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师:同学们太出色了!如果a=6cm,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出示(2)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三、故事激趣,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令老师太满意了!现在奖励同学们,请同学们看看《睡美人》!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6篇

一、说教材

《体积与容积》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的基础上,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的教学内容,《体积与容积》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手、眼、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建立有关体积和容积的正确表象,从而切实掌握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

三、说学法: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组交流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建立体积和容积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演示,引导学生观察,使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变得直观,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比较使学生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六、说教具

两个量杯、两个大小不同的水杯、形状不同的石块、小正方体、水。有关课件、茶叶罐,可乐瓶等容器。

七、说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课件乌鸦喝水动画视频。

师:看完了动画片,谁能说说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概括出: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师: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例如,课桌占的空间大,墨水瓶占得空间小;我占的空间大,粉笔头占的空间小;教室占的空间大,黑板擦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同桌互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物体的大小,为下面的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2、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出示两块形状不同的石块,(一块扁状,一块球形的)谁占的空间大呢?

(1)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2)指名说说看法。

师:看来,只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能力。)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演示:将两块石头放入两个装有同样多水的杯子里。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上升的高度一样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引导生理解:两块石块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所占的空间大,水面上升的就高;所占空间小,水面上升的就少。

从而揭示课题: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同时出示课件)

现在你能用“体积”这个词来分别说说课桌、墨水瓶、教室和黑板擦吗?如:课桌墨水瓶比,课桌的体积大,墨水瓶的体积小……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有空间的大小不同。学生经历了实验、观察、交流等探究过程,感知了体积的实际含义。)

4、认识容积。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么多的物品,都可以用来装东西。如:可乐瓶,茶叶罐,水杯,胶水瓶,像量杯、纸箱、可乐瓶,茶叶罐这样能装其它东西的物体叫容器。你还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多,哪些容器装的东西少?(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容器。)

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装满水的水杯,问:哪个水杯装的水多?

引导学生认识:两个杯子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

揭示: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作这个容器的容积。

师:杯子里装满水,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茶叶罐装满茶叶,茶叶的体积就是这罐子的容积。

5、区别体积和容积。

出示:用来装小正方体的塑料盒和正方体教具。

师:谁能指出这两个物体的体积和容积呢?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这两物体体积相同,但正方体教具没有容积。只有能够装东西的物体,才具有容积。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容积比体积小。

出示课件: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感知“容积”和“体积”的联系和区别,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三)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1、试一试(P42)

出示两个相同小正方体让学生比较大小,然后用4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摆出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判断它们体积的大小。

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体积的大小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同时出示课件)

2、课件出示:(第42页“练一练”的第4题)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学生先独立按要求操作,然后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搭出的图形可能会不一样,这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积相等,形状可能不一样,这样可以为下一题的练习打下基础。)

3、说一说。(第42页“练一练”的第1、2题)

(课件出示插图,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说出理由。)

4、想一想。(第42页“练一练”的第3题)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层次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是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四)评价体验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对体积和容积的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认识循环节,能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与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循环小数,会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给出故事情境。(PPT课件适时演示。)

(1)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呢?

(2)你能接着讲这个故事吗?(让几个学生继续讲这个重复的故事。)

2.理解循环。

(1)同学们,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吗?(随着学生的交流、互动,适时板书重复出现不断依次等。)

(2)像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我们把它称为循环(板书:循环)。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循环的现象,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每年都是按照这样的规律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你们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循环的现象呢?(PPT课件演示。)

(3)这样的循环现象不仅出现在故事中、生活中,在我们的数学中也有这种有趣的循环现象,你们想了解吗?

【设计意图】用有趣的故事和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导入新课,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循环与无限。

3.揭示课题。

(1)出示教材第33页例7。(PPT课件演示。)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并列出算式40075。

(3)组织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并观察竖式计算的过程,提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

(4)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发现40075的竖式计算过程有三个特点(PPT课件适时演示):

①余数总是重复出现25;

②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③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5)揭示课题:怎样表示这种永远也除不完的商呢?这样的商有什么特点呢?就是我们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认识的新朋友循环小数。(板书课题:循环小数。)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教学教材第33页例7。)

(1)教师:我们刚才发现了40075的竖式计算过程中有三个特点,下面我们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它和每次出现的余数有什么关系?

(2)猜想:如果继续除下去,商会是多少?它的第4位商是多少?第5位商呢?(引导学生发现:如果继续除下去,无论除到哪一位,只要余数重复出现25,它的商也就会重复出现3。)

(3)验证:是这样的吗?同学们可以接着往下除试试看。

(4)表示: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表示40075的商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永远也除不完的商;教师板书:40075=5.333。)

(5)揭示:像5.333这样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就是循环小数。

2.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教学教材第33页例8。)

(1)出示教材第33页例8。(PPT课件演示。)

(2)学生用竖式计算2818,78.611,并指两名学生板演。

(3)请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的商,你发现有什么特点?(PPT课件演示。)

(4)思考:你觉得像这样的算式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不除了?(引导学生发现:只要余数出现重复了,就可以不除了。因为余数重复出现,商也会跟着重复出现。)

(5)揭示:像5.333、1.555、7.14545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

(6)学生尝试写出几个循环小数。

(7)归纳:观察这些循环小数,想一想,到底怎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先让学生尝试归纳,然后让学生打开教材第33页看看是怎么说的,教师适时PPT课件演示。)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PPT课件演示。)

0.426426 1.444 6.32121 3.1415926

【设计意图】由简单到复杂的几个事例,让学生逐渐认识循环小数的特点。通过尝试归纳循环小数的含义,将学生的初步感知上升为理性认识。设计练一练,让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

3.认识循环节,学习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PPT课件适时演示。)

(1)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34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①什么是循环节?

②怎样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2)组织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明什么是循环节以及如何用简便记法表示循环小数。

(3)老师介绍简便记法的读法。例如7.14545记作,读作:七点一四五,四五循环。

(4)练一练: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2题。

【设计意图】自学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学,学生不仅能认识循环节,学会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而且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PPT课件适时演示。)

(1)尝试计算:我们刚才在做一做的第2题中已经计算了三道除法题目,现在请同学们再计算下面两题:1516和1。57。

(2)思考:请同学们观察这五道除法算式题,想一想,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

(3)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种情况:一种是继续除下去能够除尽,像1537.2和1516一样;另一种情况是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

(4)教师概括:我们把小数部分的位数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

【设计意图】在进一步认识循环小数的练一练环节,学生通过对1.444是不是循环小数的辨析,已初步感知了小数位数的有限与无限。这里利用教材第34页的做一做第2小题的教学资源及1516和1.57的计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位数的有限与无限,通过教师的适时介绍帮助学生建立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概念。

(5)质疑: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为什么?(通过辨析让学生明白:看来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并不都是循环小数,例如3.1415926是无限小数,但不是循环小数。)

(6)建立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之间的关系。(PPT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思考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接着教师举例说明无限小数并不都是循环小数,结合图示,让学生明确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之间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1.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6题。

①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②组织学生交流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7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②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对于简便记法表示的循环小数取近似数时应注意什么?

2.提高练习。

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9题。

①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怎样比较循环小数的大小,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

③让学生说一说对于简便记法表示的循环小数比较大小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快乐巩固

1.课堂作业: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8题、第10题。

2.课外作业:

(1)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11题。

(2)算一算,想一想:107的商的小数部分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41~42页“体积与容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与区别。

能力目标:

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之美,增强合作意识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

土豆 红薯 量杯 水若干 2个水杯饮料瓶沙子 2个体积相同但容积不同的盒子

学生准备:

12个正方体(以小组为单位)

教学流程:

一、理解体积的含义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在一个小镇上,有一家面条店,面条店的老板非常狡诈,他对伙计们也非常苛刻,眼看又要到月底了,该给伙计们开工资了,老板心里非常不舒服,总想找点茬儿难为伙计们。一天早上,他把一碗面条盛的满满的,让小伙计给客人端去,不允许小伙计撒一滴面条汤,如果溢出一滴面条汤,小伙计这个月的工资一分也不给。小伙计皱着眉头想了一想,他胸有成竹的把面条端給了客人,结果真的一滴也没洒。同学们,你们知道小伙计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吗?(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答案,老师揭示答案,小伙计一只手端面条碗,一只手用筷子将一些面条挑起。)

师:其实这个故事中小伙计的做法蕴藏着今天我们即将要学习的体积与容积的知识,(板:体积与容积)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会明白小伙计为什么要那样做了。

师:我们知道面条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么我们的书包占有空间吗?我们来感受一下,请同学们伸出手在你的桌洞里摸一摸,你有什么感受?

师:对,桌洞是空的,可以称为桌洞的空间,把书包放在桌洞里再摸一摸,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桌洞的空间变小了?(书包占了桌洞的空间)

课桌又占了谁的空间?我占了谁的空间?听课的老师又占了谁的空间?能说完吗?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板书:(物体 占空间)

师:物体占有的空间都一样大吗?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土豆和一个地瓜,如果放入两个盛有水的杯子,猜猜会发现什么现象?

师:我们来验证一下老师这里有两个形状相同的杯子,杯子里的水面高度是一样的,谁愿意到前面来做这个实验,其他的同学谁愿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师:看来,物体不仅占空间,而且它们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板:大小)土豆的空间小,我们就说土豆的体积比较小,地瓜占的空间大,我们就说地瓜的体积比较大。

师:橡皮和铅笔盒比,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书包和课桌比呢?

你能自己再举例说一个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物体占有空间,物体占有的空间大,我们就说物体的体积大,物体占有的空间小,我们就说物体的体积小,那么,你能说一下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板)所、叫物体的体积。

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物体的体积?请你观察下面的图形,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为什么?(大屏幕)

师:通过刚才做的这道题,你对物体的体积的含义又有什么新的思考?

师:(出示橡皮泥)老师这里有一块橡皮泥,我把它捏成球形,前后两次捏成的物体的体积相同吗?为什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9篇

【教材分析】

体积与容积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教材通过“说一说”、“比一比”、“想一想”三个活动,把抽象的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这三个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材在“试一试”和“练一练”的活动中安排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物体体积的大小和物体体积的一些特征(形状改变,体积不变)。教材的编写者意图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学生对体积和容积的了解,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学生分析】

学习本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大小的感受及容器内装水多与少的体验,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把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通过实验活动与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并通过操作与交流,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体积容积概念。

【学习目标】

1、通过童话故事和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与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3、在童话故事和操作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及语文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观察、操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

同学们一定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乌鸦还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喝水问题呢!你们想知道乌鸦用了什么数学方法吗?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的故事吧!

2、提出问题:

(1)聪明的小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

(2)为什么往瓶子里加了石子之后水面会升高呢?

3、小结:石子占有一定的空间,石子的投入挤压了水的位置,水面慢慢升高了。乌鸦就喝着水了。(板书关键词:占空间)

二、合作探究,理解概念

(一)理解体积的含义

1、感受空间

问:桌子上放一个铅笔盒,铅笔盒占空间吗?放一支铅笔,铅笔占空间吗?桌子呢?椅子呢?(板书:空间)

2、实验感知空间大小

我们一起来看,这有一个土豆和一个红薯,他们占空间吗?如果我把它们放入盛有水的杯子中,会发生什么现象?(ppt演示放入水中的动画)

(2)仔细观察:两个杯子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

(3)两个杯子现在的水面不一样高,又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红薯占的空间大,土豆占的空间小)

2、其实生活中很多物体所占的空间都有大有小。如黑板擦所占的空间大,粉笔所占的空间小。你能这样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一比,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大?哪些物体占的空间小?

3、提示体积的概念

每个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有大有小,这就是体积。在数学中,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4、举例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如:笔袋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笔袋的体积。

(二)理解容积的含义

1、我们认识了什么是体积,我们在这节课中还要认识一个概念,是什么呢?(容积)

2、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的第41页,自学什么是容积的内容。在自学的过程中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议一议。

3、检查自学情况

(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容积?(板书: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器的容积)

(2)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不明白的?

A.什么是容器?举个例子。

B.什么是“所能容纳”?(可以用杯子演示,先出示半杯水,问:这是杯子。

(3)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容器的容积?

(三)理解体积与容积的区别与联系。

1、我们认识了什么体积和容积。它们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后,汇报)

(1)从测量方法来说,体积是从物体外部测量的;容积是从物体内部测量的。

(2)从它们的大小来说,同一物体,它的体积大于容积。当容器壁很薄的时候,容积近似等于体积。

2、结合实例理解

3、判断,并说明理由

(1)体积与容积的意义相同。

(2)冰箱的容积就是冰箱的体积。

(3)一个瓶子装了2升水,瓶子的容积就是2升。

(4)一个木箱的体积和它的容积一样大。

三、实践应用,提升概念

1、看一看:观察下面的图形,谁搭的长方体体积大?为什么?(书本42页:试一试)

2、一团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长方体,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两个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书本42页练一练第1题)

小结结论:形状改变,体积不变。

3、书本42页练一练第2题

4、书本42页练一练第3题: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多的饮料,淘气倒了3杯,而笑笑倒了2杯,你认为有可能吗?为什么?

5、选择题:

①体积②容积③一个底面积 ④表面积

(1)做一个长方体油桶,需要多少铁皮,是求长方体的( )。

(2)求一个长方体木块占空间的大小,是求长方体的( )。

(3)求一个油桶最多能装多少油,是求油桶的()。

(4)求一个长方体木块占地多少,是求长方体的( )。

6、搭一搭:用12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分别按下面的要求搭一搭。

(1)搭出两个物体,使它们的体积相同。

(2)搭出两个物体,使其中的一个物体的体积是另一个的2倍。

四、总结评价,强化概念

师: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10篇

一、 教学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笔者认为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 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思路

一个数除以小数”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的重点知识之一。本节教材的重点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时小数点的移位法则。其关键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1、 调查分析

在教学小数除法前一个星期,笔者对曾对班内十五位同学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调查结果见附表)笔者认为学生存在很大的教学潜能,这些潜在的“能源”就是教学的依据,教学的资源。从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学生对小数除法的基础掌握的比较巩固。

(2) 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

(3) 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算理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但对竖式书写都不规范。

笔者认为小数除法如果按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是很不合理的,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小数除法,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因此,笔者选择了重组教材。(把例6例7与例8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利用迁移,明确转化原理

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是“商不变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后就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为了促进迁移,明确转化移位的原理,可设计如下环节:

(1)、小数点移动规律的复习

(2)、商不变规律的复习

(3)、移位练习

3、试做例题,掌握转化方法

明确转化原理后,让学生试算例题。在试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抽象出转化时小数点的移位方法,最后概括总结出移位的法则。具体做法如下:

①.学生试做例题6例题7,并讲出每个例题小数点移位的方法。

②.学生试做例8

③.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同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在得出计算法则后,还要注意强调:

(1)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取决于除数的小数位数,而不由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确定。

(2)整数除法中,两个数相除的商不会大于被除数,而在小数除法中,当除数小于1时,商反而比被除数大。

(3)要注意小数除法里余数的数值问题。对这一问题可举例说明。如:57.4÷24,要使学生懂得余数是2.2,而不是22。

4、专项训练,提高“转化”技能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被除数可能出现以下情况:被除数仍是小数;被除数恰好也成整数;被除数末尾还要补“0”。针对上述情况可作专项训练:

①.竖式移位练习。练习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这种练习小数点移位形象具体,学生所得到的印象深刻。

②.横式移位练习。练习在横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由于“划、移、点”只反映在头脑里,这就需要学生把转化前后的算式建立起等式,使人一目了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1.20.670.7250.003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342,15,0.5,2.07。

3.填写下表。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填空,并说明理由。

(1)5628÷28=201;

(2)56280÷280=( );

(3)562800÷( )=201;

(4)562.8÷2.8=( )。

(重点强调(4)的理由。(4)式与(1)式比较,被除数、除数都缩小了10倍,所以商不变,还是201,即562.8÷2.8=5628÷28=201)

(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讲与练,理解其转化原理是:当除数由小数变成整数时,除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被除数也应扩大同样的倍数。)

(二)探究算理 归纳法则

1.学习例6:

一根钢筋长3.6米,如果把它截成0.4米长的小段。可以截几段?

(1)学生审题列式:3.6÷0.4。

(2)揭示课题:

这个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同?(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个数除以小数”。(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小数。)

(3)探究算理。

①思考: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现在除数是小数该怎样计算呢?

(把除数转化成整数。)

怎样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呢?

②学生试做:

板演学生做的结果,并由学生讲解:

解法1:把单位名称“米”转换成厘米来计算。

3.6米÷0.4米=36厘米÷4厘米=9(段)。

解法2:

答:可以截成9段。

讲算理:(为什么把被除数、除数分别扩大10倍?)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书P24/例1

教学目标:

①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②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正确理解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③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成!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点的定位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

1、课件出示:竖式计算

①2244=

②34815=

2、谁来说说,整数除法应注意些什么?

(你认为①从高位除起;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③不够商1,用0占位;④余数要比除数小。同学们对旧知识掌握很牢固。今天,我们就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内容。)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例1,师: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你收集到:王鹏4周跑步22.4千米。要求:他每周应跑多少千米?真详细!)

2、怎样列式?(你认为:22.44)为什么要用除法?(因为:每周跑的千米数=一共的路程周数。分析得准确、到位)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与前面复习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发现了22.44的被除数是小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4、22.44 应怎样来计算呢?先估一估,再算一算,然后以同桌为小组,互相交流算法。(师边巡视边说:你的字写得很工整!你用尺子画横线真直!这个小组在激烈地讨论着。)

5、全班交流

①估算:A、22.446 B、22.445

②交流算法:(刚才老师收集到以下几种算法)

A、因为2244=56,所以22.44=5.6(能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B、把22.4分成20和2.4,204=5,2.44=0.6,5+0.6=5.6(能用拆数的方法)

C、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千米(能把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来计算)

D、竖式(师边板演,边解释)

①先空一行,用尺子画出除号的横线,再写出被除数与除数;

②首先从高位除起,2表示什么?够除?整数部分除完,商要先点上小数点,再继续除;

③24又表示什么?把24个0.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6个0.1,所以6写在十分位上)

6、观察对比,归纳方法

仔细观察竖式中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你发现了什么?

(你观察得真仔细,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谁再来说说。师板书: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全班齐读,声音真响亮!这也是我们今后在小数除法中应该注意的!)

7、验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算?(估算,商除数=被除数)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竖式计算①81.99= ②34.515= ③20.55= ④33.624=

四、总结延伸,拓展新知

同学们,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但是探索的脚步不能停止!聪明的你们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也能给你们留下美好的回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怎样学到的?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在操作、实践交流中,让学生感受物体的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含义,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量杯1 石子2枚 正方体2个 长方体1个

太空杯1个 盒子若干

学具准备:

橡皮泥少量

课前准备:

文具 数学书 小学数学作业本 橡皮泥(放到桌斗里)做好准备的,就可以静息了。

教学过程:

环节一:乌鸦喝水

师:同学们都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吧?其实在这个故事里还蕴含着有趣的数学知识呢!来,一起欣赏!(电脑出示乌鸦喝水动画)

师:乌鸦最后为什么喝到了水?

生:放了石子,瓶子里的水面上升了。

师:放了石子,为什么水面会上升?

生:石子占了空间,把水往上挤。

师:哦,原来是这样:小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导致了水面上升。所以乌鸦喝到了水。板书:占空间。

(设计意图:在这部分教学中,开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声辩的事介入学习的主题,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环节二:模仿乌鸦喝水(黑白石子,一大一小)

师:我把乌鸦喝水的情境,搬到了咱班。来看:现在,在桌面上有两个量杯,里面放了同样多的水。(把量杯放在桌子上)我把一枚小石子放入水中水面会怎样?

生:上升

师:为什么?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第13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方程》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知识技能目标:

1、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能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数量关系。

过程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

情感态度目标: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感受符号化思想,培养学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的简便写法。

设计理念: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从有趣的问题情景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为体现课改精神,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并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揭示新课

师:同学们,玩过扑克牌吗?老师这儿有几张扑克牌,扑克牌上有些是数字,有些牌是字母,那么这里K表示什么?(13) Q呢?(12) J呢?(11)

看来,有时候,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数哦。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大家来一起读一下。

二、引导探究 自主构建

1、小游戏。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魔盒,(课件)这是一个神奇的数学魔盒,想知道,它是怎么神奇的吗?

请同学们看,现在进去的是什么数?出来的又是什么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着进去的数是什么?出来的数会是什么?谁来猜猜?

又被你们猜对了。

师:那如果老师放一个字母a进去,谁猜出出来的数会是什么呢?

汇报:预设:

生1:a+10

师:那么如果我们把a放进去,出来的数真会是a+10吗?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想)同学们看好了。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同学们可真棒。

师:为什么出来的数是a+10呢?

预设:生:出来的数比进去的数多10。

师:哦,原来是这样,所以放a进去,出来的数就是a+10了。看来同学们真厉害,发现了魔盒的秘密。

师:那我们可以放其他的数吗?你们觉得这里的a可以是哪些数?

生:任何数。

师:怎么样,你们同意么?

师:说得非常好,非常概括。

师:如果进去的数是b,出来的数会是什么呢?谁来试试。

生:进去的数用b表示,出来的数用b+10表示。

师:那如果进去的数是y,出来的数会是什么呢?谁来试试。

生:进去的数用y表示,出来的数用y+10表示。

(指着魔盒)我们来看,进去的数在变,出来的数也在变。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没变。正如数学家开普勒所说:数学就是研究千变万化中不变的关系。

2、初步感知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猜年龄活动。

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接下来轻松一下,做一个猜年龄的游戏,想知道潘老师今年几岁了吗?猜一猜?

生猜年龄。

师:到底我多大了,我先不告诉你们。师:刚才是谁最积极发言的,老师要感谢你,正是因为有你的回答大家才有了更多的发现。能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叫×××。

师:那老师就叫你小×, 小×,今年多大了?

生:11岁了。

师:老师现在向你们提供一个信息,老师的年龄比小×大22岁(点课件显示),现在你知道潘老师的年龄吗?你会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生:潘老师今年33岁,11+22=33。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小×1岁的时候,你怎样算老师的岁数?

生:老师23岁。你是怎样算的?(1+22)

师:当小×2岁的时候,老师几岁?你是怎样算的?(2+22)当小×3岁的时候,老师几岁?你是怎样算的?(3+22)(引导学生列式求出来)

师:当他20岁高中毕业的时候,老师的岁数是怎样算的?

生:20+22。

师:上面的每个数和式子,只能表示老师和小×某一年的年龄,

那么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母a来表示小×任意一年的岁数,那么老师的年龄应该怎样表示?

生:a+22(为什么要加22),因为老师的年龄永远都是比小×大22岁

师:指每组算式,大家看,小×的年龄在变化的,老师的年龄也在变化,你发现什么没有不变?(老师和小×的年龄差不变)

3、说明:那么a+22不仅表示老师的年龄,还能清楚的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关系:老师比小×大了22岁。

小结:看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板书:数量关系)

4、练习提升:用字母表示老师年龄时,用式子怎样表示学生的年龄。

师:哎,咱们换个角度,如果用 b表示老师的年龄,那他的年龄应该怎样表示?说出你的想法。

生:b-22。

5、试一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咱们班有一群善于思考的同学。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

(1)淘气有50元钱,买书包用去b元, 还剩下( )元。

(2)今天早上气a摄氏度,中午比早上高5摄氏度,中午的气温是( )。

指名回答完成。

7. 摆三角形。

(1)师:同学们用小棒摆过三角形吗?摆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

师:摆1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1×3

师: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2×3……

师:摆3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用算式怎样表示?

生:3×3

师:这些算式都有什么特点?

生:每个算式都“×3”

师:为什么要乘3呢?

生:因为每个三角形都有3根小棒

师:知道三角形个数,怎样算小棒根数?

生:三角形的个数×3=小棒根数(板书)

师:假如还要摆很多个三角形,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三角形的个数呢?(用字母来表示)真是一个好办法,当摆a个三角形时,需要用多少根小棒?

生:a×3根

师:字母a表示什么?含有字母的这个式子a×3,又表示什么?

生:字母a表示三角形个数,a×3,表示需要小棒根数。

师:式子a×3可以看出小棒根数是三角形个数的几倍?(3倍)

师小结:哇,字母式子真奇妙!一个式子就概括了表格中所有的算式,而且能看出小棒根数是三角形个数的3倍。师:看来,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师:当a =10,a×3是多少?怎样计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a×3=3×10=30

师:当a =100,a×3是多少?怎样计算?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a×3=3×100=300

(2)介绍乘法的简便的写法。

同学们,式子a×3我们通常把它写作3a或3a

这里的表示的是乘号,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我们把它读作3乘a或3a,跟老师一起读。

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请同学们认真听,把听到的记进你们的小脑袋里。(播放课件)请看大屏幕。

这些规则有趣吗?老师现在考考你们的记忆力,1、什么运算符号可以省略不写?2、省略后要怎么写?

这样吧,咱们结合大屏幕上的规则,同学们把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在小组里说一说。

(3)师:记住了吗? 下面我来当一次小法官,看你们有没有掌握这些知识,有信心挑战自己吗?

现在,咱们来快速抢答,题目出来老师说一二后,站起来把你的答案说出来,看看谁的反应快。(课件一一出示)

b×29 x×5 a×c 1×n 54×y b×10

(4) 师:下面说法对吗?咱们用手势对错来判断。

1、 1×b=b。()

2、 12+x写作12x。()

3、y+6写作6y。()

4、m-10写作10 m。()

5、a×7写作 7a 。()

6、y-5写作5y。()

7、3×5写作35。()

同学们,看着这些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在有加号、减号和除号的字母式子里,加号、减号和除号能省略吗?)(不能,只有乘法才可以省略乘号。)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声地读一读。课件播放相关知识。

(三)尝试练习

1、 一个人有10个手指;a个人有( )个手指。

2、小红买了4千克苹果,每千克苹果b元,小红要付出( )元。

你是怎么想的?

(四)综合应用,把儿歌补充完整

同学们,老师这有一首有趣的儿歌,想看吗?现在请同学们来读一读。

(出示)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n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未出示)

1.请同学们看,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有什么关系呢?

(有多少只青蛙就有多少张嘴或青蛙的只数和嘴的张数一样)

那有n只青蛙就有( )张嘴。

2.同学们看,1只青蛙有2只眼睛,2只青蛙有4只眼睛,3只青蛙有6只眼睛,2只4只6只眼睛是怎样算出来的?1×2、2×2、3×2,都是用只数×2得来的。

3.同学们再看,1只青蛙有4条腿,2只青蛙有8条腿,3只青蛙有12条腿,这4条8条12条,又是怎样得来的?1×4、2×4、3×4,都是用只数×4得来的。

4.请同学们看,如果有n只青蛙,那应该有几张嘴?那又有几只眼睛?那又会有几条腿呢?

师:现在,我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结果一句话就可以读完这首儿歌了,看来字母在数学王国中的作用还真不小啊!

(五)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93到94页,看书,有不明白的地方举手提出来。

都看明白了,真的吗?那老师考考你们,a×3可以省略乘号简写成什么呢?(看来同学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挺多的。)

四、总结收获,了解历史,把课堂向纵深延伸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

1.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数,还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2.文化的延伸

同学们,用字母表示数现在看来最普遍不过的例子,在它的诞生之初,却是伟大的创造,请同学们边看边听。

课件出示:在古埃及《兰特纸草书》中,用x代表数,这是目前所知的人类最古老的使用字母的记载;

系统的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法国数学家韦达。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了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他在西方,被尊称为“代数学之父”。

3.同学们,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孩子们,你也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说说你身边的事物吗?(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作业。)

4.结束语: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关于用字母表示数一定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研究。相信大家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学得更好,更棒的。感谢今天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敏捷的思考。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了,谢谢同学们。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合集13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