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
本文为大家分享运算定律教案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教学内容: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教材第116页例5 ,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七1 - 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习(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 + 0.5 ○ 0.5 + 3.2
(4.7 + 2.6)+ 7.4 ○ 4.7 +(2.6 + 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16页,看例5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 - 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 + 0.1-(4.9 + 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建立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掌握角的符号表示法及读法;
2.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地度量角的度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乐趣与严谨,激发热爱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量角器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学具:直尺,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认识角
1.复习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射线,请同学们确定一个点,以这个点为端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
学生操作后,选学生有代表性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
教师:有什么发现?这些图形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这些图形是角。
2.认识角
教师: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图形是角,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就是角的边。(多媒体展示)
教师:我们可以用“∠”来表示角。(板书:∠)
教师:如果给这个角编上序号1,就可以用“∠1”来表示这个角,读作“角一”。大家一起叫叫这个角的名字。
学生读“角一”。
教师:大家认识了“角一”,你又能叫出这个角的名字吗?
学生:它叫“角二”。
教师:“角一”和“角二”谁大?
教师:这些角哪些角大,哪些角小呢?我们除了可以观察和重叠比较外,还可以通过角的度量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教学角的度量
1.认识量角器
师:那么怎样量角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量角的方法。(板书:角的度量)
师: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数学工具就是量角器,课件展示量角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角器,仔细看一看,能说一说你从量角器上看到些什么吗?
生1:量角器有很多刻度,像个半圆形。
生2:有内外两圈刻度。
师:有两圈刻度是为了我们量角的方便,知道这些刻度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吗?
生:180份。
师:对,我们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课件出示1°,让学生认识1°,同时显示外圈数字)。
课件出示量角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大家都说有两圈刻度,请同学们接着观察你们的量角器,内圈刻度是哪边开始的?
生:从右边开始的。(显示内圈刻度和数字)
师:现在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标准的量角器,同学们能找到有0°的刻度线吗?有几条?
生:2条。
师:这样的量角器就方便同学们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测量角的度数。(分别闪烁)课件展示外刻度和内刻度进行区别。
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到90度的刻度线在哪里?(抽生上展示台演示)
2.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
师:这条标有0°的刻度线叫做0°刻度线。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刻度线,量角时,要把这条刻度线重合在角的一条边上,并且让量角器的这个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这叫做“两重合”。
师边讲边演示,要求学生也像这样做一做。
师:当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后,我们可以看一看角的另一边是多少度,这个角就是多少度。
抽生试一试,量出角的度数。
生:汇报测量的方法。
师引导总结出量角的方法:(生说出一点后在多媒体上出示一点)
(1)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2)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
(3)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3.判断量角的方法对吗?课件展示,学生判断。
三、即时练习
1.操作时间,拓展新知
做活动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两根纸条,将它们重合在一起,并用图钉把它们的一端钉起来,这样我们就做起了一个活动角。师生一起操作
师:请同学们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观察一下角的大小变化。师生一起操作。
师:从这个实验中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一下。
师引导学生说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板书)。
2.完成书66页课堂活动第2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刚刚学的量角的方法完成书上66页第2题。
学生操作,师巡视辅导。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编排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具体编排
1.加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
(2)例1。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例2。
加法结合律。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
(4)例3。
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2.乘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2)例1。
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3)例2。
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4)例3。
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3.简便计算
(1)例1。
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教材展示了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2)例2。
画面是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例3。
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例4。
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4的三个问题,可以一次给出,或依次给出,也可以先出示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5)例5。
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作为练习题。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125840=(□□)□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对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看法
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
教学内容:教材第14l页第1~3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应用,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定律和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四则混合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以及简便算法。通过复习,要进一步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系统地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认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进一步认识一些运算的规律,并能熟练地应用运算的定律、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75—55=75—20=
提问:你能说出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吗?(出示加法定义)根据这一组算式中的两道减法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减法。(出示减法定义)它与加法有什么关系?
谁再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出示乘法定义)根据乘法的意义,它与加法有什么联系吗?什么叫做除法?(出示除法定义)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并且从上面的每组题可以看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我们能不能用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四则运算的意义呢?请看期末复习第1题。
2.四则运算意义的应用。
(1)请同学们先看第(1)题。谁来编一道加法应用题呢?(按照编的题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是加法应用题?
谁能根据编出的加法应用题来编两道减法应用题?(指名学生口头编题)
提问:这两题都是已知加法里的什么数,要求什么数?
(2)请同学们再看第(2)题。谁来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呢?(按照编的题板书)
提问:这道题为什么是乘法应用题?
哪位同学能根据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出两道除法应用题?(指名口头编题)
提问: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乘法里的什么数,要求什么数?
同学们已经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来编出相应的应用题,知道了实际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要用四则运算来解答。为了更好地掌握四则运算的知识,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学过的运算定律。
三、复习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
1.整理运算定律。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谁来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板书:a+b=a+b
axb=bxa)
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两个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用字母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
[板书(a+b)+c=a+(b+c)
(axb)xc=ax(bxc)]
哪位同学看着这两个字母式子说说各表示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提问:字母式子(a+b)xc=axc+bxc(板书)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说出这个式子的意思吗?它与乘法的结合律不同在哪里?
说明: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一种运算,乘法分配律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乘法结合律只通过结合改变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改变运算顺序后是求两积之和。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还学习过哪些运算的规律?(让学生口答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
提问:这些运算的定律或规律有什么实际应用?
2.简便计算。
现在请同学们来做第3题。
(1)指名学生板演第1~3行左边三道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1~3行右边三道题。
让学生依次说出每道题是怎样做的,老师板书出过程和结果,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注意结合264—198的计算,提问学生:为什么减去200后要加上27)
(3)指名学生板演第4行的两道题,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第1小题连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想到把6和4交换位置?
第2小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
(4)谁来说一说,125x48(板书)怎样计算比较简便?(板书简便计算过程)为什么要把48看成8x6的积?
指出:这里把一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应用乘法的结合律来计算比较简便。
现在请大家来看一看5600÷16,(板书)能不能把哪个数看成两个数的积,应用运算的规律使计算简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600÷(8x2)
提问:为什么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小结:我们在计算式题时,有时候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还能说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吗?
你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哪些?学习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作用?
五、课堂作业做复习第3题最后两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则是: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一)引导学生回忆整数乘法中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对它们有哪些了解?
(1)0.5×0.2= (2)50×0.2= (3)500×0.2=
(4) 2.5×4= (5)2.5×0.4= (6)0.25×40=
(7)0.125×8= (8)12.5×8= (9)1.25×80=
学生从运算定律的内容、运算定律的字母表达式和应用运算定律怎样使计算简便这三个方面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和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 ×c = a× (b×c)
乘法分配律:(a+b) ×c = a×c+b×c
(二)在整数乘法中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简单,那么对于小数乘法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适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问题。(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二、探索新知,在游戏中探究发现、总结并应用规律
(一)验证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1.猜想验证。
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出示第12页例7上面的内容。怎样验证小精灵的猜想对不对呢?
2.验证。
3.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4.小结:我们通过实例推导证明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来解决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了。
(二)教学例7
1.课件出示例7(1)运用运算定律计算
请你试着做一做,并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个运算定律。(强调:注意观察数的特点。)
运用运算定律计算
0.25×4.78×4
=
=
=
0.65×202
=
=
=
(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因数有什么样的特征及怎样计算才能更简便,然后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3.小结: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在计算时应先观察各个数的特点,看其是否符合某一乘法运算定律,再计算。
活动3【练习】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1、2题
活动4【活动】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正确地、合理地、灵活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类推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并能灵活应用,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较强,所以我通过微课让学生课前自学,课上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强化知识点,再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知识。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四、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活动2【活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研学提示:
填一填:小组内交流表格内问题,小组长认真填写。
想一想:观察表格中的例题,认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通过微课的学习后,布置了2道运用运算定律计算的题,和学习小伙伴交流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活动3【练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学生
1、快乐填一填:
0.25×4.78×4=4.78×( × )
2.33×0.5×4= ×( × )
0.65×(200+1)= × + ×
6.7×0.7+0.3×6.7= ×( + )
2、抽数游戏
①运气题
规则:四组各选一名学生上台到信封里抽一个数,抽到这个数只能放到本组算式里,看能否组成一道能简便的算式
第一组:0.25×8.5×( )
第二组:1.28×( )+0.72×8.6
第三组:0.85×( )
第四组:3.12×99+( )
( 4 8.6 99 3.12)
师:你希望你们组抽到几?为什么?
学生抽数,贴好
师:你为什么叹气?
师:这次运气不好没关系,我们可以凭聪明才智改变运气。
②眼光题:
规则:四组各选一名学生上台到信封里抽一个数,抽到的这个数根据自己的判断放到合适的算式里组成一道能简便的算式
0.25×( )
0.47×7.5-( )×6.5
0.125×0.25×( )
18.4×101-( )
( 36 0.47 8 18.4)
师:这次大家高兴吗?这些算式怎样简便呢?动手算算。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上台板演说想法。
提高题:
灵活用一用
教学楼侧有一块草地(如图)这块草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2.4米 2.4米
6.2米 3.8米
活动4【作业】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样获得知识的?
如果换成分数这些运算定律能适应吗?课后我们也可以象这节课一样通过举例验证。
备教材内容
1.本节课学习的`是教材79页的内容。
2.本节课教材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呈现几组有特点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特点,进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通过举例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从而明确: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第二个层次: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运用,例4直接呈现了1个有特点的小数连续相加的算式,并呈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小数计算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计算简便,从而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小数的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熟练性、灵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
备已学知识
知识要点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的特点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
备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难点:能运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知识回顾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即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问题导入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你有什么发现?(教材79页)
3.2+0.5○0.5+3.2
(4.7+2.6)+7.4○4.7+(2.6+7.4)
过程讲解
1.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2.计算比较,发现规律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发现:(1)在小数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加法交换律。(2)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小数相加,和不变。符合加法结合律。
3.举例验证,明确规律
7.3+9.2=9.2+7.3
(4.9+5.25)+1.75=4.9+(5.25+1.75)
得出结论:在小数加法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依然成立。
归纳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知识点二 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问题导入 计算0.6+7.91+3.4+0.09。(教材79页例4)
方法讲解
1.方法一
(1)算法分析。
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为是同级运算,所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2.方法二
(1)算法分析。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观察4个加数,发现0.6和3.4、7.91和0.09结合到一起分别能凑成整数,因此交换7.91和3.4的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
=12
归纳总结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因此,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个数的特点,注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拓展提高
在小数连减运算中,减法的运算性质依然成立。如:8.96-3.37-2.63=8.96-(3.37+2.63)。
知识巧记
小数运算莫着急,数的特点看仔细。
要想计算变简便,各个数据要看全。
合理使用运算律,计算简单又快捷。
备易错易混
误区一 计算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10-10
=0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审题不认真,只看每个数的特点,却忽略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
错解改正 5.84+4.16-5.84+4.16
=(5.84-5.84)+(4.16+4.16)
=0+8.32
=8.32
温馨提示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想交换数的位置,一定要连同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一同交换。
误区二 计算15.46-5.7+4.3。
15.46-5.7+4.3
=15.46-(5.7+4.3)
=15.46-10
=5.46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依据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而盲目简算。如果此题是连减运算,那么可以根据减法的运算性质把两个减数相加,而此题是加减混合运算,所以不能盲目简算。
错解改正
15.46-5.7+4.3
=9.76+4.3
=14.06
温馨提示
只有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才能改变运算顺序,否则只能按四则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相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经历小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的推广与应用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做好铺垫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道相似却不同的算式。想请同学们先计算再对比观察,之后再与同桌交流发现了什么。什么变什么不变?
出示:8×5×4 5×(24+36);0.8×0.5×0.4 0.5×(2.4+3.6)
2、学生独立计算.对比观察,全班交流
预设:第一组算式是整数乘法,第二组算式是小数乘法。计算每一组的第一个算式时都是从左往右算,或者可以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计算每一组的第二个算式时都是先算小括号内的,或者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师: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在刚才的计算中同学们很自觉得将整数乘法计算中的知识迁移过来。在数学知识中,知识点不断发生改变,但其中的法则或方法却是一直不变。
二、类推迁移,发现规律
1、师:在刚才计算中我们不仅发现整数四则运算的顺序在小数中同样适用,还都联想到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到小数乘法中。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相机板书)是不是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都适用呢?
2、指名交流: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能不能推广到小数乘法的看法
预设:有的同学说能,有的同学说不能
3.师:大家都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猜想,那这个猜想是否成立,我们还要进一步验证。观察下列算式,与同桌交流你的发现。
(1)出示三组算式: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2)学生独立计算,进行验证
(3)全班交流:(预设)0.7×1.2=1.2×0.7是使用了乘法交换律;(0.8×0.5)×0.4=0.8×(0.5×0.4)是使用了乘法结合律;(2.4+3.6)×0.5=2.4×0.5+3.6×0.5是使用了乘法分配律
(4)师:谁还能举出具有上面规律的算式?能不能找到一个反例?通过验证,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预设:没有办法举出来反例,通过验证我得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的结论
(5)师:像具有规律的算式还有很多很多,同时我们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反例,那就证明这个规律是成立的。通过刚才的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三、运用规律,深化理解
1、出示例题:0.25×4.78×4
(1)师: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试着做看看。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预设:0.25×4.78×4
=0.25×4×4.78
=1×4.78
=4.78
(3)师:在计算这道题时,你运用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你是根据什么来选择运算定律的?
预设: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将“4.78”与“4”交换了位置进行简便计算。题中有0.25和4这两个比较特殊的数,0.25×4=1。先利用乘法交换律把这两个数相乘,得到1后,再用1×4.78,就很容易算出它们的结果了。
(4)师小结:在进行简便运算时,首先要观察算式整体结构,再观察其中的数据特点。要“想”它能否与4或8相乘,使它能先乘出1或整十.整百.整千的积后再和其他因数相乘,这样计算起来就要简便得多。
2、出示例题:0.65×202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上台板演
预设:0.65×202
=0.65×200+0.62×2
=130+1.3
=131.3
(2)师:在计算这道题时,你运用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你是根据什么来选择运算定律的?
预设: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先“看”题中比较特殊的数是200,它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由200和2组成的,可以写成200+2;再“想”200和2分别与0.65相乘,可以先口算2×0.65结果,200×0.65的结果就可以直接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直接计算。最后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3)师:那“4.78×9.9”怎样计算?
预设:首先将9.9写成10-0.1,接着将10和0.1分别与9.9相乘,最后用乘法分配律计算
(4)师小结:在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就把这个因数拆成整十数.整百数或整千数加一位数的形式或拆成整十.整百.整千数减一位数的形式,然后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计算。
3、出示练习:16×1.25
(1)学生讨论:用多种方法计算这道题
(2)学生独立计算,交流计算方法:
4、师: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时,我们要先观察算式的结构特点和数据的特点,然后根据所发现的特点选定用哪条乘法运算定律。
四、课堂小结,完善认知
1、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怎样的收获?
2、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迁移到了小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当中。还知道在进行简便计算时,要关注算式的整体结构特点及数据的特点。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还会学习分数的四则运算,那这些运算定律还能不能推广到分数呢?这个问题就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
【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115千米
BC132千米
CD118千米
DE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能够正确的、合理的、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哪位同学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生: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吗?
师: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猜测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师: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可能会不一样。)
2、验证(同桌合作)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每一组算式都相等。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师: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生:不能。
师: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同学们你们能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学生动手写,让学生进行汇报,尽量让多个学生进行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教师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师:小组同学相互交流,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4、应用
出示例7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验证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是正确的,但究竟怎样才能使计算简便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1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明学生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①0.25×4.78×4 ② 0.65×201
=0.25×4×4.78乘法交换律=0.65×(200+1)
=1×4.78 =0.65×200+0.65×1乘法分配律
=4.78 =130.65
师:第①题,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
生:因为0.25和4相乘,正好得1,计算起来比较的简便。(使学生体会理解算前先观察题中有没有特殊的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10、100、1000等等,运用运算定律先算,这样使计算简便。)
师:你人为第②小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生:把201分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师: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
(4)交流评价。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我们运用了乘法的运算定律,使小数乘法简便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看下面两道题,怎样算合理简便。
16×1.25 (3+5)×0.8
(1)让学生独立做。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汇报(体现算法多样化)
(4)评价总结。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在本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检测
(一)、我会填。
2.5×(0.77×0.4)= × ×
6.1×3.6+3.9×3.6=( + )×
2.02×8.5= ×8.5+ ×8.5
(二)、我会选
0.31×2.5 - 0.24先算( )
A.加法
B.减法
C.乘法
3.6×4.5+3.6×5.5可以运用( )进行简算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三)、我会改,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50.4×1.9-1.8
=50.4×0.1
=5.04
3.76×0.25+25.8
=0.094+25.8
=25.894
(四)、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2.5×24 0.25×32×0.125
3.7×99 (4+0.4+0.04)×25
(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举行文艺汇演,要分别订做一些合唱服和舞蹈服,如果平均每套用布1.8米,一共需要用布多少米?舞蹈服38套元套合唱服62套
六、布置作业
第13页练习三,第4题。
第14页练习三,第9题。
板书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P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①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
=192+96=200+88
=288(千米)=288(千米)
②40+56=56+40(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如何灵活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独立思考,类比应用,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律,谁来说一说?
(说说其意思,或字母表达式)a+b=b+a(a+b)+c=a+(b+c)
2、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做什么?(验算)。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看例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上节课所学内容,为后面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李叔叔前四天的旅程,你们想不想知道他后四天的旅程呢?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多媒体出示:例3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城市A→B
第五天城市B→C
第六天城市C→D
第七天城市D→E
A→B115千米
B→C132千米
C→D118千米
D→E85千米
(1)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3)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小结:从刚才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在加法计算中,两个数能凑在整百数,一般用加法运算律,先进行计算,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够灵活的运用,本环节可大胆的放手学生,让其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五第5题,生独立计算,回报交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增加学生的成功欲望,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练习五第6、7题,生独立计算,回报交流。
3、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数使式子运算更简便.
365+423+35+77=(365+)+(423+)
34+242+366+58=(34+)+(+242)
27+325+75+473=(27+)+(+75)
489+222+511+178=(489+)+(+178)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提升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老师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不足
在教学中有的同学不能跟上教学思路,在回答问题时表现的似懂非懂,没能够及时点拨。
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验证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2、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难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做一些计算方面的研究,你觉得要做计算研究你自身得具备些什么?(仔细,敏锐的观察力)(板书观察)
师:我们先来小试牛刀!
1、学生口答1.8×20.2×1.91.9+0.6
0.125×825×0.42.4-0.5
2、混合运算(口答):22-18+60.2+(1.5-0.8)(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是的,我们知道小数加减混合的顺序跟整数一样。
50-12×40.8+0.4×0.2(这里有新学的小数乘法,你还会吗)
师小结:你们的意思是,小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也是一样的?
师:确实如此,(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板书:整数)
师:你看,整数和小数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3、简便计算(加法运算定律)
7.5+1.8+0.2(你是怎么算的?你是运用了……?)
师小结:是呀,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还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法”。
(磁贴:整数加法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法)
活动2【活动】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整理提升,提出猜想
师:现在我们又学习了小数乘法,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乘法)
生: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乘法?(让学生重复一遍:你听到他刚说了什么?)
师: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到底适不适用用于小数乘法呢?对此我们还存在疑问(板书:?)需要我们来验证。那么怎样来验证呢?(板书:举例)
师提示:诶,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经验,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探究的?
生:首先回想有哪几个加法运算定律,再举例,计算一下看看两边是不是相等的……
师:那怎样验证乘法运算定律呢?举例之前,首先回忆一下有哪些定律?再举例(板书定律)。
2、律验证猜想
师:看来大家已经有了想法,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能完成吗?我们可以借助这张探究记录单来完成,先看一看,想想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师:读一读方法提示,读的时候想一想注意什么?
方法提示:写一写:根据每个乘法定律编一些小数乘法的例子。
算一算:算出两边算式的结果,看是否相等。
想一想:通过举例,你有什么发现?
师:举例是要注意什么?(举小数乘法的例子)
独立验证:一曲音乐的时间,独立完成探究记录单。
探究记录单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小数乘法?
乘法运算定律
举例说明
我的结论:
乘法律
乘法律
乘法律
汇报。
学生汇报
教师相应板书在黑板上。
师反问:其它同学根据乘法运算定律举出的例子,计算时发现两边不相等的有吗?
师:如果给你们足够多的时间,像这样的例子你举得完吗?(板书:……)
师追问:那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的概括它们吗?(板书:字母式)(一个一个来)
板书同时教师完整表述: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得出结论:
师:通过同学们的举例验证,消除了我们的疑问,一致认为……(擦掉?)
师:来,请你一起自豪的读一读我们的发现。
加深理解: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里的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整数”,也可能是“小数”(板书:小数)
活动3【练习】三、实践应用
师:下面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快速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快乐填一填
4.2×1.96=×
2.5×(0.4×0.77)=(×)×
7.2×8.4+2.8×8.4=(+)×
7.2×8.4+×=(+)×
师:还能怎么填?注意听,你发现他是将两个数都成--(8.4或7.2)
填的完吗?但无论怎么填,我们都要保证有一个……(共同因数)
师小结:是呀,同学们在填写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关注运算定律的“结构”了。(板书:结构)
2、简便计算
课件隐去拓展部分,提问:对于这个算式你能快速算出它的得数吗?你是在计算--(右边)
追问:如果以后碰到的是左边的算式呢?
生:根据乘法分配律转化为右边的形式。
师:看来,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师:接下来我们来试一试。(学生独立尝试,板演并说想法)
(1)0.25×4.78×4师追问:你为什么想到把0.25和4先乘?你还碰到过像这样的数字朋友吗?比如说……
0.65×202师追问:为什么把202拆成两数之和的形式呢?(板书:+)为什么是200和2?强调:200×0.65和2×0.65都很简便。
师:我发现,大家在简便计算时,都做到了观察“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师:下面我们就来突破下自己,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更有挑战性的计算,有信心吗?
(2)4.75×101-4.750.125×1613.7-3.7×3
全班学生先自己尝试解决,投影校对。
将学生作业收两份上来。(最后一题一个对,一个错进行对比)
师:他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看来他只关注了数据,而忽略了……(手指向乘法分配律)
如果要按他的方法解答,题目得怎么修改?13.7×3-3.7×3
师:学到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观察时不仅关注数据还要关注结构。(教师再次强调)
小结:我们发现有些算式符合运算定律的结构,并能对数据适当处理,确实能让计算变得“简便”(板书)。而有些不符合结构或数据没有特点的,就不能简便了,可以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3、连线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就在观察结构和数据上突破自己,先观察,再连线!
4.8×9.96.7×a+a37.6×99+376×0.1
(6.7+1)×a37.6×(99+0.1)4.8×10-4.8×0.1
对于第三个:师:你们都连好了,那剩下的两个无疑就是一组了!……怎么了?
师:观察下面这个算式,将上面的算式怎么修改?
如果保持上面的算式不变,又怎么改变下面的算式呢?
师:由此可见,观察是多么重要啊!
4、解决问题
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计算中研究了小数乘法运算定律,其实,这样的定律在我们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赵大伯在一块长方形菜地里种了茄子和辣椒,
4m茄子辣椒
7.5m2.5m
问:赵大伯家的菜地有多大?(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并分别完整汇报方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理解算式的意义和数量关系)
师:你看,除了计算,生活中的问题也帮我们验证了哪个运算定律。
拓展:出示长a,b,宽c,你还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课件:字母式)
师:在图形面积计算上,你发现了吗?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思考的角度和证明的方法有很多,但都证明了……(读题)
只要我们做学习和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离知识更近!
活动4【作业】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我们是怎样获得知识的?
师小结:在学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乘法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适用小数加法,用以前的学习经验帮助了我们今天的学习,得出了结论,使我们的知识越来越完整,概括为一句话:整数的运算定律都适用于小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得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我们还学过什么数?(板书:分数),那请你来猜猜看,以后我们可能还会学什么知识,今后我们也可以像这节课一样来研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例7及练习三。
内容简析
例7由前面的三组算式经过转变,得出前后的结果相同,引出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3.在自主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对比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解决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主要是运用迁移类推和对比的教学方法:首先由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乘法,运用类比和比较的方法得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并能灵活运用。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迁移类推、比较、概括、应用等方法来学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计算方法及类比的数学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竞赛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进行课前比赛,看谁的知识学得棒。
第一轮:看谁算得对(口算)。
25×4=25×2=125×8=25×10=50×2=125×10=
4×8= 4×5= 5×8= 20×5= 32×5= 22×10=
学生口答。
第二轮:看谁算得巧。
25×73×468×125×8125×(10+8)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请学生上台板演。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运用了什么定律
师:今天我们就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课题)
【品析:亲切的开场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知识铺垫的复习题,用竞赛的方式呈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谈话导入:
师:谁来说说在整数乘法中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表示
师适当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 =a×c+b×c。 (板书)
师:那么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是否同样适用呢(板书课题)
【品析: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的字母公式,从而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是否同样适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开展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课件引入:
(出示PPT课件:内容是整数乘法简便算法与得数相连,用篮筐和篮球表示算式和得数)
师:你能将篮球投入相应的篮筐里面吗(学生依次回答)
师:这是什么运算(整数乘法简便运算)
师:那么,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能适用吗(板书课题)
【品析:通过用课件设置情景图连线题引入整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方法,进一步追
问在小数乘法中是否同样适用,引起学生的质疑,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12页例7上面的三组算式,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问题。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第一组算式前后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
②第二组算式前一个算式先算前两个数,再同第三个数相乘,后一个算式先算后两个数,再同第一个数相乘;
③第三组算式前一个算式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同第三个数相乘,后一个算式先分别求出积,再把两个积相加。
(2)提出的问题。
如:每组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对比后发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
根据学习经验,出示另一组是整数乘法的三组算式,和现在的三组算式进行比较,学生可以自己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虽然学生现在还不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但是经过回顾分析,可以发现相同点。此时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结果,会发现下面几种规律:(详见配套课件部分)
发现:整数乘法交换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发现:整数乘法结合律对于小数也适用。
发现:整数乘法分配律对于小数也适用。
【品析:本环节中借助例7上面的三组算式,通过计算发现三组算式中的数没变,只是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进行计算,但结果不变。随即出示三组整数的乘法,让学生通过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的对比,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迁移类推到小数乘法中来,要鼓励学生重点讨论,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算式转化思想,这种数学思想是需要逐步培养的,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很重要,而本节课的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知识,恰恰可以使学生建立数学转化思想,实际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时要及时提示,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转化到小数乘法的过程和算式之间的转化过程。】
◎顺承算式,研学例7。
在总结完三组算式的基础上,教师抛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例7。
学生经过简单的交流讨论后,可以得出结论:两个算式分别运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然后选派学生代表介绍自己的解答方法。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品析:本环节是在研讨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个过程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一个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参与推导转化的每一个环节,在整个过程中,体会出各种运算定律的转化和灵活应用。本环节中主要的教法是转化和应用,主要的学法是讨论、探究和应用。】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7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常用的运算定律有哪些。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在0.25×4.78×4中先算0.25×4.78,或是0.25×4还是4.78×4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应该先算0.25×4,再同4.78相乘,因为0.25×4能凑成整数,再同4.78相乘比较简便。
质疑二:在0.65×202中,把202分成200+2时为什么一定要加括号呢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先组内讨论,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明白把202分成200+2后,如果不加括号会改变原来算式的意义和数值的大小,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先做初步探究得出结论:只有加上括号后,才不改变题意,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由于本节知识是通过整数乘法推
广到小数乘法,对于学生而言,从整数乘法转化到小数乘法,真正地明白算理是难点,通过再次质疑和研讨真正实现了学有所得。】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是不明白的呢”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乘法运算定律的计算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然后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怎样灵活应用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两次质疑和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次内化使学生真正明白了运算定律的算式转化道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学生对于一步直接运用乘法分配律时的转化过程弄不清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新旧知识的沟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初步理解和掌握它的结构特征;理解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情感目标:让孩子们自己生成“用符号记录整理的方法”,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感知规律
1、在家里,你最喜欢谁?我也作了一个调查,咱们班很多同学是爸爸和妈妈很早起来为你准备早点、接送上学,辅导作业。
2、爸爸和妈妈都对我们那么好,我们可以自豪的说“爸爸和妈妈都爱我”。
3、爸爸和妈妈都爱我,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4、我听说张磊和杨军都是李新建的好朋友,这句话还可以怎样说?
5、小结:同样一句话可以有不同的说法。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在我们数学中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
[策略]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触动学生的道德碰撞,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开放探究,建构规律
1、情境引入
讲本学期开学,学校要为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情况:
(课件播放),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请仔细观察大屏幕:
学校为一年级更换3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二年级更换5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学校为三年级更换6套桌椅共需要多少钱?
(2)请同桌两个同学选一个问题在练习纸上用两种方法解答?
(3)说说你的解题方法?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另外一种方法呢?解释一下。
(4)谁愿意接着汇报?
2、第一次发现
(1)仔细观察这三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吗?可以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每一组算式的结果相等。
(2)我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来连接,行吗?为什么?
板书:(50+60)×3 = 50×3+60×3
(75+68)×5 = 75×5+68×5
(80+65)×6 = 80×6+65×6
3、第二次发现
(1)再观察这三组算式,还有什么发现吗?
(2)同学们,你们的发现是不是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猜想呀?能不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对你的猜想进行验证呢?
(3)每人举出一个例子,写在纸上,然后请同桌帮助验证
汇报交流:像这样的例子还能举出一些吗?举的完吗?
4、归纳总结:
(1)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桌说说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
(2)请看大屏幕,你们的意思是这样吗?小声读读。
(3)有什么不懂的词吗?
5、个性化理解
(1)你能用比较喜欢的形式来表达上面的这些等式吗?比如用字母,图形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
(甲+乙)×丙=甲×丙+乙×丙
(a+b)×c=a×c+b×c
(2)这些等式都表示什么意思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
(3)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感觉怎么样?
[策略]针对众多的数学事实,不急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是让学生运用朴素的语言概括出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既是“乘法分配律”知识的雏形,更是学生建构知识的渐进台阶。在此基础上引出规律,水到渠成。尤其是,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表示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更是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对规律意义的个性化感悟。
(三)激活联系、应用规律。
1、请你把相等的两个算式连线。
(8+13)×4 41×(3+27)
3×(21+6) 7×5 +8
41×3 +41×27 3×21 +3×6
7×(5+8) 8×4 +13×4
(1)你为什么连得这么快?是计算了吗?
(2)这两个算式之间为什么不连了?能用乘法分配律的内容来解释吗?
2、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83+17)×3=□×□○□×□
10×25+4×25=(□○□)×□
(1)谁愿意展示一下你填写的'。有不同意见吗?
(2)分别说说转化以后的算式和原来的算式比,哪一个让我们计算起来感觉比较简便了?为什么?
(3)小结: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可以灵活选择算法,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算。
[策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联系旧知、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谈话:“乘法分配律”在过去学习中用过吗?咱们回顾一下。
现在我们每天都在练乘法竖式计算,看大屏幕。乘法竖式中也运用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看出来了吗?
[策略]引导学生联想知识用途,勾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凭借亲自计算得到的感悟领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广泛运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你有什么想法?
教学内容;
教材P19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提高学生应用乘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课本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二)揭示课题。
上面这组口算25400、425等题目,你认为这些题目还在哪一类计算题中经常出现?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计算练习。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要进一步搞清三个运算定律的意义,并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三)分类练习
1、回忆乘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乘法运算定律有哪些?用文字叙述并用字母表示,回答后
完成书本第二题。
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批改,教师巡回检查。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简便计算。
书本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先观察,提问:这组题目的简便计算要应用什么定律?把
怎样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中间两题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后,同桌合作。
(2)应用乘法分配律为主的简便计算。
书本第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观察,根据题目的不同特征,你能把第4题分成不同的几
类?学生回答,教师板演。同时说明应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特别强调4(2530)不要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题目相混淆,教师补充一道对比题:4(25+30)。
接着由学生按分类的顺序进行计算,完成快的同学自批后再列举同一类中不同形式的题目。
全部学生完成后校对,同时请编题的同学汇报。如;
第一类:24125第二类:9956
第三类:125(8+10)第四类:19956+56
每类中各选择1道典的题目,由学生完成。
3、综合练习
(1)课本第5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先观察、质疑:上面6个题目中你对哪些题目的解法还有
疑问?同学之间相互质疑、释疑,教师适当引导。然后计算各题。全部学生完成后校对。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333774+113666999999+999
学生根据板演讲解思路与理由。教师反馈出示1442+1458,思考:把这题改编成第1题的形式。(2821+1458或1442+7116)
4、应用题。课本第6题。
(四)总结
(一)作业《作业本》[15]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验证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2、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自觉进行简算的意识,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难点
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做一些计算方面的研究,你觉得要做计算研究你自身得具备些什么?(仔细,敏锐的观察力)(板书观察)
师:我们先来小试牛刀!
1、学生口答1.8×20.2×1.91.9+0.6
0.125×825×0.42.4-0.5
2、混合运算(口答):22-18+60.2+(1.5-0.8)(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是的,我们知道小数加减混合的顺序跟整数一样。
50-12×40.8+0.4×0.2(这里有新学的小数乘法,你还会吗)
师小结:你们的意思是,小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也是一样的?
师:确实如此,(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板书:整数)
师:你看,整数和小数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3、简便计算(加法运算定律)
7.5+1.8+0.2(你是怎么算的?你是运用了……?)
师小结:是呀,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还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法”。
(磁贴:整数加法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法)
活动2【活动】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整理提升,提出猜想
师:现在我们又学习了小数乘法,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乘法)
生: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乘法?(让学生重复一遍:你听到他刚说了什么?)
师: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到底适不适用用于小数乘法呢?对此我们还存在疑问(板书:?)需要我们来验证。那么怎样来验证呢?(板书:举例)
师提示:诶,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经验,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探究的?
生:首先回想有哪几个加法运算定律,再举例,计算一下看看两边是不是相等的……
师:那怎样验证乘法运算定律呢?举例之前,首先回忆一下有哪些定律?再举例(板书定律)。
2、律验证猜想
师:看来大家已经有了想法,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能完成吗?我们可以借助这张探究记录单来完成,先看一看,想想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师:读一读方法提示,读的时候想一想注意什么?
方法提示:写一写:根据每个乘法定律编一些小数乘法的例子。
算一算:算出两边算式的结果,看是否相等。
想一想:通过举例,你有什么发现?
师:举例是要注意什么?(举小数乘法的例子)
独立验证:一曲音乐的时间,独立完成探究记录单。
探究记录单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小数乘法?
乘法运算定律
举例说明
我的结论:
乘法律
乘法律
乘法律
汇报。
学生汇报
教师相应板书在黑板上。
师反问:其它同学根据乘法运算定律举出的例子,计算时发现两边不相等的有吗?
师:如果给你们足够多的时间,像这样的例子你举得完吗?(板书:……)
师追问:那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的概括它们吗?(板书:字母式)(一个一个来)
板书同时教师完整表述: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得出结论:
师:通过同学们的举例验证,消除了我们的疑问,一致认为……(擦掉?)
师:来,请你一起自豪的读一读我们的发现。
加深理解:
师:现在我们知道,这里的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整数”,也可能是“小数”(板书:小数)
活动3【练习】三、实践应用
师:下面我们用所学的知识快速填一填,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快乐填一填
4.2×1.96=×
2.5×(0.4×0.77)=(×)×
7.2×8.4+2.8×8.4=(+)×
7.2×8.4+×=(+)×
师:还能怎么填?注意听,你发现他是将两个数都成--(8.4或7.2)
填的完吗?但无论怎么填,我们都要保证有一个……(共同因数)
师小结:是呀,同学们在填写的过程中已经开始关注运算定律的“结构”了。(板书:结构)
2、简便计算
课件隐去拓展部分,提问:对于这个算式你能快速算出它的得数吗?你是在计算--(右边)
追问:如果以后碰到的是左边的算式呢?
生:根据乘法分配律转化为右边的形式。
师:看来,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师:接下来我们来试一试。(学生独立尝试,板演并说想法)
(1)0.25×4.78×4师追问:你为什么想到把0.25和4先乘?你还碰到过像这样的数字朋友吗?比如说……
0.65×202师追问:为什么把202拆成两数之和的形式呢?(板书:+)为什么是200和2?强调:200×0.65和2×0.65都很简便。
师:我发现,大家在简便计算时,都做到了观察“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师:下面我们就来突破下自己,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更有挑战性的计算,有信心吗?
(2)4.75×101-4.750.125×1613.7-3.7×3
全班学生先自己尝试解决,投影校对。
将学生作业收两份上来。(最后一题一个对,一个错进行对比)
师:他会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看来他只关注了数据,而忽略了……(手指向乘法分配律)
如果要按他的方法解答,题目得怎么修改?13.7×3-3.7×3
师:学到这,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生:观察时不仅关注数据还要关注结构。(教师再次强调)
小结:我们发现有些算式符合运算定律的结构,并能对数据适当处理,确实能让计算变得“简便”(板书)。而有些不符合结构或数据没有特点的,就不能简便了,可以按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3、连线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就在观察结构和数据上突破自己,先观察,再连线!
4.8×9.96.7×a+a37.6×99+376×0.1
(6.7+1)×a37.6×(99+0.1)4.8×10-4.8×0.1
对于第三个:师:你们都连好了,那剩下的两个无疑就是一组了!……怎么了?
师:观察下面这个算式,将上面的算式怎么修改?
如果保持上面的算式不变,又怎么改变下面的算式呢?
师:由此可见,观察是多么重要啊!
4、解决问题
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计算中研究了小数乘法运算定律,其实,这样的定律在我们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赵大伯在一块长方形菜地里种了茄子和辣椒,
4m茄子辣椒
7.5m2.5m
问:赵大伯家的菜地有多大?(请你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并分别完整汇报方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理解算式的`意义和数量关系)
师:你看,除了计算,生活中的问题也帮我们验证了哪个运算定律。
拓展:出示长a,b,宽c,你还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课件:字母式)
师:在图形面积计算上,你发现了吗?
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思考的角度和证明的方法有很多,但都证明了……(读题)
只要我们做学习和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离知识更近!
活动4【作业】
三、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收获了什么?我们是怎样获得知识的?
师小结:在学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乘法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适用小数加法,用以前的学习经验帮助了我们今天的学习,得出了结论,使我们的知识越来越完整,概括为一句话:整数的运算定律都适用于小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得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我们还学过什么数?(板书:分数),那请你来猜猜看,以后我们可能还会学什么知识,今后我们也可以像这节课一样来研究。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27——3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李叔叔骑自行车外出旅游所行的路程引出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小游戏:比眼力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大屏幕上写的)
非常好,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在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加法运算定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漫长的暑假好多人都外出旅游放松心情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出示幻灯片)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学生汇报自己了解的信息。
(3)根据你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
(4)学出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算?请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汇报。(40+56和56+40,如果没有学生说出56+40这种算法,教师要引导他们这样列出)
2.两种算法不同,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因为都表示的是上午和下午的路程和,所以结果是一样的。)
3.既然这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在里填上什么符号?(“=”号)
4.像这样的算式,你们还能举出例子来吗?
(学生举例)
5.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两个加数没有变,只是它俩的位置交换了,和不变。)
6.这样的算式我们能写完吗?你认为你举得例子左右两边一定相等吗?为什么?(因为无论它俩的位置怎样,都是算它们的和是多少,所以左右两边相等。)
7.揭示规律
(1)同学们,像刚才我们举得那些例子中包含的规律,就是加法的交换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吗?
(学生总结)
(2)小结: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
8.既然像这样的算式写不完,你们能想个办法用一个算式概括加法的交换律吗?试一试。
(学生尝试)
9.展示学生的方法。
10.确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并板书。
师:由于字母表示比较简便,所以通常我们用a、b表示任意两个加数,所以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板书)
11.对口令
师:83+17=生:等于17+83
57+44 a+b 100+60 18+75 35+65 85+768
12.介绍加法交换律在加法验算中的应用。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刚才提到李叔叔要旅行七天,下面是李叔叔前三天经过的路程,我们来了解一下。(出示情境图二)
2.学生观察,说说了解到的信息。
3.出示问题:你知道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吗?请自己先算一算。
4.展示学生的算法。
(88+104)+96 88+(104+96)
哪种算法简单,为什么?
5.我们来理一理这两种算法。
师:算法一,先算前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三天的路程。
算法二,先算后两天骑的路程,再加第一天的路程。这种方法简单。
师:算法不一样为什么结果一样?(因为它们都算的是三天的路程和)
6.既然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的算式连接起来?(等号)
7.比较下面两组算式
68+152+48 68+(152+48)
(225+175)+67 225+(175+67)
8.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几组算式,并展示。
9.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想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0.揭示加法结合律。
(1)师:像刚才我们又发现的加法中的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结合律吗?
(2)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这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
11.试着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a、b、c分别表示任意三个加数。
三、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填一填:
(1)两个加数交换(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2)三个数相加,先把( ),或者先把(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 )。
(3)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________。
(4)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a+b)+c= ________。
2.应用学过的定律在下面( )中填上适当的数。
(1)29+17=( )+29
(2)120+( )=35+( )
(3)138+(62+365)=( + )+365
(4)( +358)+ ( )= 198+( +42)
3.连一连,再说一说每组连线的依据是什么?
63+325 64+(19+81)
87+32+68 325+63
(64+19)+81 87+(32+68)
36+78+64 78+(36+64)
4.比一比,那组算得快。
(1)(195+32)+68 (2) 195+(32+68)
(205+59)+241 205+(59+241)
486+78+14 78 +(486+14)
师: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合作总结,整理内化。
1.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请用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把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对你的同桌说一说。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3/10、7.4、8、125、5.4、7/10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①这些数是整数、小数和分数。(评价:观察得很仔细)
②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这些数可以干什么?(凑整)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7.4-5.4=8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7.4-5.40.9=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设计意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二、进行复习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答题卡。)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具有简算的意识,及审题的习惯)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预设:学生如果回答能简算,则教师接学生的话说:能直接简算。如学生能说出直接简算最好)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板书:观察数特征符号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判断一道题能否简算,要观察数字的特征及运算符号,运用定律、性质通过凑整达到简算的目的。)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不能简算的依据是运算顺序、简算的依据是定律和性质。)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打开书79页,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
名称用字母表示举例
7、集体订正。
8、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
师: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应用上面的运算定律,常常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便。
(引导学生观察例能不能简算,它的数据和运算符号有什么特征?简算时运用了哪个定律?)
学生观察、思考后独立做出,然后集体反馈。
41/2+41/2
=4(1/2+1/2)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1
=4
三、课堂练习:
1、我当小法官(正确的计算画,错的画)
(1)2532125=(254)+(8125)()
(2)36101-36=36(101-1)()
(3)2599=25100-25()
(4)510-35+65=510-(35+65)()
(5)45(20+2)=4520+2()
(6)432-(232-68)=432-232-68()
2、选一选:
40(8+25)=408+4025,这是用了(),使计算简便。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选一选:
61+72+39+28=(61+39)+(72+28)运用了()。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选一选:
56(57)=()
A.5657
B.5675C.5657
3、动动脑筋,你能用自己不同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吗?试试看
(1)12588
(2)17045+55017
(1)12588
方法一:12588
=125(80+8)
=12580+1258
=10000+1000
=11000
方法二:12588
=125(811)
=(1258)11
=100011
=11000
(2)17045+55017
方法一:17045+55017
=171045+55017
=17(1045)+55017
=17450+55017
=17(450+550)
=171000
=17000
方法二:17045+55017
=17045+551017
=17045+55(1017)
=17045+55170
=170(45+55)
=170100
=17000
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8.5-(5.6+4.8)1.3
0.9899
51/32/52/15
12(1/4-1/6+3/4)
4.05-(2.05-0.7)
3212525
14.86.3-6.36.5+8.33.7
16002.5
2.512.548
(21-7/8)1/7
小结: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习对于以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四、板书设计:
观察数特征符号
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1)8.5-(5.6+4.8)1.3
(2)0.9899
(3)51/32/52/15
(4)12(1/4-1/6+3/4)
(5)4.05-(2.05-0.7)
(6)3212525
(7)14.86.3-6.36.5+8.33.7
(8)16002.5
(9)2.512.548
(10)21-7/8)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结论”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
活页练习题
教学类型:
随堂课
教学过程:
一、加法交换律
(一)故事引入,得出猜想
1、讲故事
(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这一天,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多了,要省着点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个饼,晚上吃4个饼,怎么样?”猴子一听,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还要少,不干,抗议!老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马上改口说:“那么早上4个饼,晚上3个饼,好不好?”猴子一听早上多了一个饼,自己占便宜了,这才开心的答应了。
2、适设问
猴子占到便宜了吗?为什么?
3、巧引用
引:也就是什么没变,只是什么变了?(也就是猴子一天一共吃的饼个数没有变,只不过是早晚吃的个数换了换。)
4、活板书
早上吃3个饼,板书3,晚上吃4个饼,板书4,一共吃了3+4个饼,也就是7个饼。早上吃4个饼,晚上吃3个饼,一共吃4+3个饼也是7个饼,所以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吗?)
5、细观察
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数不变,符号不变,和不变,位置交换)
6、得猜想
是不是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呢?我们可以像这样举例子。
(二)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1、举实例
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自备本上写一个。
谁先来?4+5=5+4你怎么知道相等的?左边,4+5=9,右边5+4=9,所以两边相等。所以下面请你这样说:左边4+5=9,右边5+4=9,所以4+5=5+4。谁再来说?1+6=6+1。这些都是几位数相加的例子?还有别的例子吗?12+11=11+12,这个例子和上面的有什么不同?还有别的吗?100+22=22+100,这个例子又有什么不同。还有吗?我们就不说了,用……表示。
评价:同学们举的例子都很好,不但想到一位数加一位数的例子,还想到一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等等,这样各种类型的例子越多,验证的猜想也就越可靠。
2、得小结
这时,我们通过验证就可以来下结论了,谁能说一说?
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3、想简写
用语言文字叙说比较麻烦,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自备本上试着写一写。教师巡视,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创意,并让学生解释说明。
4、得结论
看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就是简单!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这就是加法交换律,请大家读一读。
其实一年级你们就接触过加法交换律,看!数的分成,对吗?二年级也学过,笔算加法并交换加数位置来验算加法,是不是也是交换律?
二、加法结合律
过渡:刚刚,我们研究了两个数相加,发现了交换律,告诉你哦,数学家们研究了三个数相加,也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呢,你们想知道吗?
1、出示定律
请你们自己读一读,你能理解吗?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2、分析定律
我们一起来分析。“三个数相加”,懂吗?谁来举一个三个数相加的例子。简单点的。4+6+8。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什么意思?也就是先算几加几?再加几?为了强调先算什么,老师在4+6外面加上括号。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也就是先算?再加几?我们只要怎么办?在6+8外面加上括号就行了。和不变吗?我们要计算。左边先算4+6=10再加8等于18,右边先算6+8=14,再4加14等于18,所以(4+6)+8=4+(6+8)
3、观察发现
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特别是什么没变?位置没变。
4、自由验证
那么是不是三个数相加,位置不变,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和都不变呢?这虽然是数学家验证的结论,但我们学习数学要抱着怀疑的学习态度去学,别人说的就一定对吗?只有自己验证了,你才能说这个结论是对还是错。
你该怎么样验证呢?举例子。
就近五人一组合作交流每人举一个例子其中一个人记录。注意一定要左右算一算,看是不是和不变。
5、汇报交流
谁先说?左边……右边……所以……。这是几位数相加的?还有别的吗?这个例子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还有不同的例子吗?还有吗?我们用……表示
6、事例验证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看,我们班男同学34人,女同学21人,后边还有听课的老师12人,问一共多少人?可以怎样算呢?我们可以先算男同学的人数和女同学的人数,再加老师的人数,也可以先算男同学的人数和老师人数,再加上女同学人数,还可以先算老师人数和女同学人数再加上男同学人数。虽然运算顺序变了,但是都是求总共人数,所以和不变。
7、得出结论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数学家的结论正确吗?请你读一读,看看大家这次读得懂吗?如果用a、b、c来表示这三个数,结合律怎么表示呢?谁来表示一下?
8、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发现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我们书中的小朋友也发现了找出来读一读,看看和我们总结的一样吗?我们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统称“加法运算定律”你们都掌握了吗?下边我就来考考你们。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以手势进行判断,用手掌代表加法交
换律,拳头代表加法结合律。)
82+0=0+82
●+★=★+●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第4小题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填空练习。
(45+36)+64=45+(□十□)
560+(140+70)=(560+□)+□
18+(24+82)=(18+□)+□
小结:看来运算律真有用,可以使计算变得很方便,大家把加起来是100的两个数放到一起先加,这可真是个好办法。
3.那么这两题要怎么算更简便!
25+32+4572+43+28
四、拓展延伸
著名数学家高斯以很快的速度算出了这样一个算式你行吗?
1+2+3+4+-------+99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掌握了什么?分别说一说。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道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心”的思想教育。
2.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会运用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以最快的速度求出下列各组数的和。
(1)32、40、68
(2)700、500、300
(3)1000、1500、8500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很快地算出答案?
生1:我把32和68先加起来,是100,然后加68。
生2:我把700和300先加起来,是1000,然后加500。
生3:我把1500和8500先加起来,是10000,然后加1000。
2.师:当三个数相加时,其中的两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或整万数,计算就能简便。刚才的计算中都运用了一种运算定律,这节课我们在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出示课题
二、新课探究
探究一:
1、师问:截止1月11上午,共卖出多少罐果汁?怎样计算?
生1:463+455+545生2:463+455+545
=(463+455)+545=463+(455+545)
=918+545=463+1000
=1463=1463
师让学生比较后问: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生1: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同的。
生2:我觉得第二种较好。
2、师:这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呢?
463+455+545=(463+455)+545=463+(455+545)
师:谁还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呢?
生1:6+7+3=(6+7)+3=6+(7+3)
生2:……
3、出示:
填空27+36+6427+36+64
=(27+36)+64=27+(36+64)
=63+64=27+100
=127=127
(□+□)+64=27+(□+□)
4、概括结论:
师:黑板上的这么多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呢?请你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上面两道是几个数相加?分别是哪两个数相加?结果怎样?)
得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揭示课题:加法结合律)
5、字母表示
1)如果a=5、b=4、c=6,该如何表示?
2)用自己的算式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3)师:一般我们分别用字母a、b、c表示三个加数,那么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该如何表示?
板书:a+b+c=(a+b)+c=a+(b+c)
6、练一练:
(33+16)+84=□+(16+□)生1:填33、84
(168+24)+76=□+(□+□)生2:填168、24、76
(25+□)+72=□+(28+72)生3:填25、28
(a+□)+c=a+(b+□)生4:填b、c
师:右边圆括号里的和是多少?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用处
探究二:
1、讲解例题(出示投影)
出示:小胖的爸爸买了3大箱果汁,每箱18罐,每罐4元,一共付多少钱?问:你是怎样算的?
生1:
第一种:
3×18×4是怎样想的?
=(3×18)×4“3×18”表示什么?
=54×4再乘4表示什么?
=216(元)
生2:
第二种:
3×18×4
=3×(18×4)18×4“表示什么?
=3×72“3×72”表示什么?
=216(元)
师:请学生分别读一下两个算式,因为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两个算式用等号师板书:
3×18×4
=(3×18)×4
=3×(18×4)
2、初步练习,比较归纳:
1)出示:
26×8×12526×8×125
=(26×8)×125=26×(8×125)
=208×125=26×1000
=26000=26000
师:请左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算算左边的题,右边的小朋友按照运算顺序算算右边的题。看看谁算得快!
生反馈:
师问:为什么右边的同学算得都比较快呢?
两种算法得到的答案都是26000,所以也可以用等式表示出来,谁来说说看!
生1:因为8×125=1000,所以把它们放在一起先乘了。
板书:
26×8×125
=(26×8)×125
=26×(8×125)
2)师:像黑板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谁能再来举一些例子呢?
学生举例:
□×□×□
=(□×□)×□
=□×(□×□)
3)师:观察一下,黑板上的这些例子都有什么相同点?小组讨论一下。
得到: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乘法结合律。
(出示课题:乘法的结合律)
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那么乘法结合律用字母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a×b)×c=a×(b×c)
三、课内练习
练习一:
36×71×26=(____×_____)×26
57×95×83=57×(____×____)
●×▲×★=___×(▲×__)=(___×▲)×____
问:你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比较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生共同小结: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练习二:
连线:
a×(b×c)24+(42+58)
76+18+2276+(18+22)
42+24+5867×(125×8)
67×125)×8(a×b)×c
练习三
运用运算定律填空
1)34+25+66=___+(___+____)
2)56+72+44=___+(___+____)
3)25×78×40=(____×____)×78
4)75×8×2×125=(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四、本课小结: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
课后习题
五、回家作业
作业:练习册P/46~47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运算定律教案(汇总22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运算定律教案,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