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本文为大家分享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是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部超验主义美文的代表。
为了驱散生活中的阴影,梭罗来到瓦登湖。他以四季轮回的方式布局成篇,用完整的形式结构突出刻画了主人公的形象。在季节的变化中体验人生、体验理想、体验未来,从表现唱着夜曲的鸟雀与动物鸣叫的《声》到体验收获喜悦的《种豆》;从“躺在冰上看梭鱼”的《冬天的湖》到“很像混沌初开,宇宙创始,黄金时代的再现”的《春天的来临》,他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绿色和自己的人生坐标。
读着这本书我拥有了一份寂寞而恬淡的心境,完全融入进了这样一个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的世界。梭罗并不是刻竟要过一种消极遁世的隐士生活,而只是进行着人生实验——简化生活、回归自然。目的呢,是为了更好地去运用生命热爱人生。在这片优美的环境中,他的理想上的迷雾不知不觉地消散了,他的心也有了可以依托的地方。避开城市的喧嚣,独自深入林中,与鸟兽为邻,听蟋蟀弹唱。这一抹绿色,为梭罗疲倦的灵犀送上了温暖的怀抱;这一抹绿色,让都市的纷繁渐渐远离了梭罗的脑海;这一抹绿色,使梭罗更加迷恋自然,热爱生命。
这样一部成功的作品是离不开瓦尔登湖那幽静秀丽的景致的。换句话说,是瓦尔登湖的美让梭罗找到了心中的绿色。可是现在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只有金属的坚与冷。日益膨胀的城市,马达隆隆替代了蛙声蝉鸣;当钢筋混凝土的建筑拔地而起时,这里也许不会再有绿色的“共和国”。不由地联想起余光中的散文《伐桂的前夕》,他说“在现代,只能感受月桂树最后的一缕芬芳……”如果人们不懂得保护环境,那么当他们试图从身边寻找精神的伊甸园来舒缓情绪时,看到的也评只有最后一抹绿色了。梭罗是幸运的,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直至今日,“瓦尔登湖又有多少呢?”
但令人高兴的是,随着上海世博的临近,这个问题越来越受政府和市民的重视,尽管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与此同时城市的绿化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在我看来,世博会的举办至多只是催化剂,最重要的是环保的理念其实已经深入人心。在香港澳门的大街小巷看不到果皮纸屑;新加坡通过加强惩治力度也让这个国家拥有了“花园”的美丽……毕竟,有谁不向往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呢?或许,我们再也回不到梭罗的时代,再也找不出与瓦尔登湖一样的美景了;但只有努力,我想我们依然可以拥有纯净的蓝天。
“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经冷却,但是还没有凝结,而其中连少数尘垢也还是纯结而美丽的……”,多么迷人的景致啊!虽然生命中总有一些无法挽回的东西,但只要保持一份绿色的心灵,那么依旧可以与梭罗一起享受“瓦尔登湖”之美。
瓦尔登湖畔的梭罗,用平静的曲调描绘了一幅幅恬静的风景,这些美丽的风景一次次洗刷着人们污浊的灵魂。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独自在林中生活,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寂寞,孤独,还有恐惧。梭罗借助自己的笔,书写了他简单的生活,没有快节奏的音乐,只有田间的悠悠蛙鸣。
梭罗喜欢钓鱼,但在瓦尔登湖畔,每钓一次鱼,就会觉得自尊降落一些。这如同一种暗示,如同黎明的微光一般,忘掉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了繁琐的家务要做,不用过于追求仪表的整齐,做的只是享受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独居在林中,感受到了孤独,了解并接纳这份孤独带来的心理变化和成长。人往往会厌倦并害怕孤独,会到车站、邮局、酒吧、会场等等这些热闹喧嚣的地方寻求快乐,但梭罗却更愿意与大自然在一起,他没有害怕,也没有逃避孤独,而是不断的在努力改变和调整着自己的想法,去接受孤独,享受孤独,靠自己的双手过着原始简朴的生活。很多时候,简单和独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梭罗干了以前从未做过的一些事,比如,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在瓦尔登湖畔种豆、萝卜、玉米,每天的劳动虽然辛苦,但看着自己的收获,喜悦之情又溢于言表,他仔细的记录下每一笔收支。他在种豆中种下了诚实和淳朴,也收获着惊喜。
瓦尔登湖风景秀丽,景色怡人,看上去很美,算不上壮观,但就这一片干净的湖岸,也足够洗刷有污染的灵魂。
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梭罗的每一句言语均为真理。他敢于去实践着一种有节制的生活,成熟自己的心智,这点尤为重要!亲近自然和动物生活在一起,不用担心人心险恶,只有质朴和纯真。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同的动物带来的感觉总有不同,猫头鹰的叫声虽然很吵,但是慢慢习惯并适应后,没有了这种独特的叫声却睡不着觉了。赤松鼠,潜水鸟,水獭,狐狸等这些动物也曾与梭罗为伴,他对河床上、河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了如指掌。
不仅动物如此,湖泊也会随四季而变化,真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冬天的湖泊是瓦尔登湖最安静的时候,等到春的到来,暖风吹破冰面,湖水又会流动起来,心也如同湖面一样升温,温暖了很多,梭罗的行程也在春天结束了。
让人目眩的光芒,犹如黑暗,只有我们觉醒,天空才会破晓,只有找回自己,不忘“初心”,才能更好的生活!
过一种素简的生活,似乎是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上许多人的梦想。人类来自远古洪荒,披荆斩棘,刀耕火种,至穴居,至造屋,至村落,至城郭,生活天地似乎愈来愈广,然而,心灵的空间却似乎越来越逼仄。
广厦已得,但毕生都在为之奋斗;美食在桌,我们却消失了胃口。孩提时,我们的清亮的眼神都曾经仰望星空,长大成人后,我们的心中竟再无半丝光亮。
然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伟人,哲人;他们常常身体力行以颠覆民众熙熙攘攘的追求。梭罗来自城市却对所谓的文明避之不及,于有生之年抽得两年有余,远离喧嚣,独居于瓦尔登湖畔,自建居所,自收自种,自给自足。原因无他,只是腾出时间思考哲人心中那些重要的问题并将自己的观念付诸于实践而已。
人,居于世间,原本生而自由。这是梭罗的基本理念。若得自由,尤其是心灵的自由,须要减去我们生命中那些阻碍我们前行的阻碍及累赘。在哲人梭罗的眼中,人类要生存,必需品便是食物,居所,衣物及燃料,此外皆为多余之物。人有闲,才可能自由。熙熙攘攘的名利追逐,得到又或者失去,人类社会终归热闹异常,实则每个人又寂寞无比,而绝望正是产生于无望又无可派遣的寂寞。
梭罗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用哲人所特有的深邃目光看透了人类绝望的本质在于贪欲过多。在永不满足的负荷之中,人类在绝望地前行。而聪慧之人从不行绝望之事,亦会把世人目光搁置一旁。人,能否正确地看待自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世间生活之路,多至不可数。如梭罗所言,“经过圆心能画出多少直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每一个人看待梭罗的角度有异,自然观念也会不同。一本书在世间能获得知音若干,也足以告慰作者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忆屈子此言。世间之路,千条万条,舍此逐彼,本也正常,难在作者自选一条荆棘丛生之路,不知前途命运如何,不知前方吉凶如何,亦自知无名无利,非天下之朝思暮想之路,依旧无悔,不忘初心。“虽千万人,吾往矣。”
坦途是每个人的向往,然世之奇伟诡怪,常在于险远,人迹罕至处。人须得低头,方能抬头,复抬头之际,才觅得更高处之绮丽风光。何谓轻松?何谓沉重?原不可分割,一体也。
光阴,百代千载,无穷无尽。凡人,光阴之过客。既为过客,便只行一程,永无回头之期。人生在世,追求迥异,生活之路迥异,此为不可强求之事,然哲人所向所愿,质朴至简,朴实无华。真诚二字足矣。梭罗曾言:“真诚者,居遥远之地也。”心向往之。
最近,我读完了《绿色承诺》一书。这本书介绍了大气层、水、土壤、森林、野生动物、固体废弃物、城市生态环境污清洁能源,不仅详细介绍了大气层、水、土壤、森林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并且阐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呼吁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绿色,在我的眼中,是一种独特的颜色。广袤的森林有着清新的翠绿色。生长在湖畔边一丛丛的小草,嫩嫩的,有着明亮的墨绿色。郊外刚探出小脑袋的小树芽,绿色中稍带点粉红色,非常可爱,仿佛露出甜甜的微笑。绿色,让这个世界更美,让人们的心情更好!
可是,总有一些人做着破坏环境的事情:集市后满街的垃圾、随风而起的白色塑料袋、只用一半的练习本、随手丢弃的废电池------
越来越多的雾霾天给人们带来的生活的不便与身体的毁坏,但是,很少有人去追究导致雾霾天气的“幕后指使者”是谁。难道不是人类吗?因为人类的贪婪,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树木被砍伐;因为人类的懒惰,越来越多的汽车排放出废气污染了空气;因为人类的急功近利,越来越多的化工厂、造纸厂没有经过严格的排放标准便将废水、废气排放出来破坏环境。
放眼四周,作为学生的我们也经常有一些“不作为”现象:空无一人的教室里却开着明亮的灯光、洗手后不能及时关好水龙头、午饭时马马虎虎吃两口饭,从而浪费了大量的粮食;才用了几页的练习本就随手丢弃------
作为地球的主人,我们一边渴望着美好的家园、绿色的环境,一边却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绿色与我们渐行渐远。
所幸,我们大多数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环保行列中。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晚上20:30,家庭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电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这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倡导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每年的“中国水周”号召人们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清水。
作为普通人,我们平时去超市购物时,尽量少用塑料袋,要用可重复使用的布袋。当家里电池用完后,不要随手乱扔,要扔到专门收集废电池的垃圾桶。如果虽然有私家车,但应少开车,多走路,或者乘公共汽车,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让绿色的梦充盈在每个人的心中,让绿色的微笑挂满每个人的嘴,让绿色的种子处处开放,让绿色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寂寞的书有寂寞的读法,仅有心真的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的领悟。细品《瓦尔登湖》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那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他将自我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仅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仅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作者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古往今来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几人能成功梭罗就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应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我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梭罗用自我的一生去诠释什么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个个亮丽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那里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里是最宁静的地方。以前有那么美丽的湖畔,那么完美的生活,而此刻,这些都已化作一叶扁舟,飘在人们的心河里……
记得,歌德曾说过:“读书,就像是和很多高尚的人在说话。”诚然,读上一本好书比一座灯塔,指引人们在大海中安全飘过惊涛骇浪。
现在每日的繁忙生活让我们忘记了思考的重要性,夜晚,在台灯下面,静静地读《瓦尔登湖》这本静静的书,一切的喧嚣都变成了过眼云烟。心中只有美丽、纯洁……
《瓦尔登湖》是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先驱梭罗的作品。梭罗于1817年生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就是因为茶叶事件爆发了美国独立战争的那个小镇,他亦是人类不抵抗运动的先驱,现代环保主义的鼻祖。梭罗认为人除了必需的物品,其他一无所有也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他在19世纪(1848年)干了一件罕见的事情,就是拿了一把斧头,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后每年劳动6周,其余时间用来阅读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动手获取,这样在湖畔生活了两年,之后将湖畔生活写成了被称作超验主义圣经的《瓦尔登湖》一书。
《瓦尔登湖》是19世纪美国作家梭罗的一部文学名作,在梭罗生前,它的名气并非很大,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其声誉与日俱增,被誉为美国环境运动的思想先驱。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它向世人揭示了作者在回归自然的生活实验中所发现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的生活所需,其实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颇为相似。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让许多人至死仍然极为痴迷。
在我还未接触梭罗的《瓦尔登湖》之前,我从有关书刊上了解到这本书作为绿色经典文库的范本,不管从思想上还是文字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一个人到了生命的某个阶段,习惯于把每个地点视为可能安家落户的处所,瓦尔登湖给了梭罗一个尽可能的去处。梭罗找到了瓦尔登湖,他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面对湖,生命是美好的,思想也会美好。梭罗面对着湖、眺望着湖,他更会思考、沉思。
现在,仿佛我就站在瓦尔登湖清澈的湖畔,看湖上微起的波纹,湖岸的钓者,四周摇曳的枫树,思绪停滞了,沉醉于瓦尔登湖的意象中。 我的目光开始明亮,目光的作用是相对于明亮而言的,是瓦尔登湖那幽蓝的湖水把我的眼睛擦亮了,只要明亮了才能显示出目光的力量,所谓的目击,正是因为如此,才具有威慑力。而对于幽暗,目光的力量犹如利箭遇到了柔软的藤盾,无声息地被弹了回来,力量锐减了不少,我对梭罗的看法也许正如此,所以我内心的愧疚和难为情渐次增多。在幽暗中阅读这个世界,将失去许多能够感人的东西,也不知会发生怎样的曲解和变异。
当我读完《瓦尔登湖》这篇文章时,我的心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者,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途。而在这个被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静静地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只有些许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去拜读这本心灵的教科书吧!它会让你不虚此行。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以上这段文字就是出自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一书,它记述了梭罗在他两年的湖边隐居生活,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线,描绘了大自然的新奇与完美,延伸了无限的感慨与思考。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只有两个字——"安静",沉浸在梭罗所描绘的瓦尔登湖景色时你会享受到一种心灵的宁静,从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而这正是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生活节奏飞快、充满着嘈杂和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我们所需要的。我们总是过于匆忙,似乎总是要着急赶到哪里去,却忘记了停下来看看身边的风景。多少人甚至在游玩或者休假的时候,也只是匆匆忙忙赶完自己计划的景点和目的地,短暂的停留拍照然后分享到网上,我们很少安静的观察那片云,那片树叶,那一份别人不曾看到的风景。
梭罗是一个自由的人,他拥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摆脱世俗的羁绊。最重要的是,他乐于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个世界还包括他的内心。鼓励人们纯洁与简单,勇于按照人们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尔登湖的寂静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摆脱了无聊的应酬和社交活动。梭罗在湖边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实并未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准确地说,梭罗所厌恶的是毫无真诚与热情的社交活动,而且它们常常与豪奢联系在一起。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我们关注的工作中去。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不是消极地去生活,或是有消极的思想,而是沉静下来,去听听我们内心的声音,寻求更多的精神追求,提高工作的效率,工作的质量,摒弃那些碌碌无为的日子。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些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的生活状态。
没有地方比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我想,天堂本来是以神话开头,这一畔湖水却让它一下子贴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梭罗说,他深信,没有人会强行去穿尺寸不适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应该是最好的需要。那么,我说,瓦尔登湖就是最美的衣衫。
梭罗称瓦尔登湖为“神的一滴”,他坐在阳光融融的湖前,坐在这远离尘器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么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气而非绝望”?想的是“在一个夏季,来播种真诚、真理、朴实、信心”?想的是“瓦尔登湖最深隐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于是瓦尔登湖流出的水成为字里行间不时闪现的灵光,描摹着美丽自然,指导着简单生活,讨伐着金钱社会。忍耐了一个世纪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是从海明威的笔下开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却是消融在梭罗的笔记里。《吠陀经》里说道,一切知,具于黎明中醒。
那么瓦尔登湖晶莹的湖光里反应的必将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缓缓照在我苍白却又渴望光亮的脸庞。
余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里扪心自问,如果每宗学问的弘扬都要以生命的枯萎为代价,那么试问学问的真正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如果精神与体魄总是矛盾,学识与游戏总是对立,深邃与青春总是无缘,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尔登湖碧波不兴就将内心浊气淘尽,那个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钓,就在俯仰之间,将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拥有了满心满怀。试问是世间又有谁能不在心里俯下身子向那没有什么可容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为它的灵魂所倾倒,多少赞叹,欲说还休。
一个人在伐着罪恶的枝桠。只有一个人在猛吹这罪恶之根。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让望着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浅。那就且容我在罪恶枝桠体会人间有味;容我在这湖波光里,一如玲珑的水珠,对自然抱有一颗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尔登湖,再没有比这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近日以来,反反复复地读着徐迟译本——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
早在一百多年前,梭罗用他朴素的文字,描绘出瓦尔登湖大自然的无穷魅力,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孩子般的纯真拥抱着大自然,用独特、睿智的思维,积极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
关于对梭罗的印象,我是很矛盾的,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的,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嚷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热爱故乡农村的生活,甚至如今也经常梦回故里,也曾在春日的余晖下去乡间小路散步,观赏小草野花;冬日去山涧小溪,游览溪边枯黄的野草和朦胧的冰凌……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田园。如今居住的小城,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带给人们只是房价的居高不下与上班族急促的步伐、车水马龙的喧闹繁华,喜欢的乡间旷野早已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只有从心里保留着那份淡泊宁静的向往与追求,在阅读中体会那种安详静谧的意境……归根到底,一句话——生活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笔下如此传神:
“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
这不是我的梦,
用于装饰一行诗;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
我是它的圆石岸,
瓢拂而过的风;
在我掌中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隐处
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梭罗的瓦尔登湖——穿越时空,散发出永久的魅力;它无疑是现代人的心灵家园;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我想,我会经常光顾梭罗的瓦尔登湖——去感悟一百多年前睿智的思考者的坦诚与无欲。
当一本书清新的空气渗透脑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环绕,那又是一种战斗,战斗在尘世中的寂寞自然里。
回归自然的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寂寞的书有寂寞的读法,只有心真的静下来的时候,才能真正的领悟。细品《瓦尔登湖》除去那躁动的灰尘,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能心虚即我师。”这恰似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罗就是在这里进行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生活。他记录从春到冬的这一轮的风景,他的超验主义实践建立了一种与现代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立的简朴方式,还原生活的原始状态。他将自己放在一个杳无人烟的地方,他拥有的只有一个简陋的小木屋,一张小小的床,一张普通的书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纸,仅仅只有简单的陈设,仅仅只是他执着的信念,仅仅凭借着人对自然的欲望和热爱,他,完成了这伟大的实践,完成了这对自然的追求,完成了这本杰作,这不得不让后人称他为“自然随笔的创始者”。
在对世事的抵触中,在对大自然的满心欢喜时,作者笔下的每个物体,都被赋于了生命的脉膊,就如《诗经》中的“霭霭停云,蒙蒙时雨”一样,即使云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乐,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古往今来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几人能成功?梭罗就是一个伟大的实践者。
上帝没有赋予任何人任何权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来未带一草一木,死后又不带走一缕一线。奴隶的生涯终究是由失望垒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绝望筑成的荒墓,与其这样,为何不摒弃这些浮躁,还灵魂一份通透,回归自然的宁静呢?设想一下,当你面对这博大的自然,它给予你的是新鲜的空气,甜美的果实,突然间,你是否感觉自己成为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惫地奔逐在它的怀抱里。
梭罗用自己的一生去诠释什么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个个亮丽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让人沉浸,心灵正被一点一点洗涤,灵魂正被一点一点安静。
这里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这里是最宁静的地方。以前有那么美丽的湖畔,那么美好的生活,而现在,这些都已化作一叶扁舟,飘在人们的心河里……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热门11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瓦尔登湖读后感800字,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