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8
本文为大家分享数学讲座心得体会相关范本模板,以供参考。
本人于20XX年月11月25日至30日参加了越城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听了许多教育专家和名优教师的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宁波市十九中黄伟建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
黄老师与我们交流了
(1)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对学生的评价
(3)几个与初中相关的小学数学知识点
(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5)小学数学竞赛五个方面的内容
对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人格障碍能力丧失、习惯不良、基础缺乏 )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使我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黄老师说,初中数学教师要了解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这样才能促进中小学数学有效发展。希望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经常对话,彼此学习和交流。初中数学教师要学会小学解题方法,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的基本要求,会解小学奥数题。作为经常教小学高段数学的我,非常赞同黄老师的观点,并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我就想:如果在小学能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并有一定解决简单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初步能力,那么对今后在初中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学习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能适应“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如:玩过的各种玩具、形态各异的盒子、学习用具等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再通过折、剪、叠、做等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自制物体模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实际问题,如通过自制长方形框架,使学生知道它的可变性以及它的特性,自制三角形框架,知道它的稳定性等,自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求出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及体积,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锥体物体的体积等,解决一些有关这方面知识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浴池的四周与底面铺瓷砖问题、鱼缸的表面积及体积、求烟囱的表面积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方面的问题,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们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样的思维训练后,既可减轻在中学学习相关知识的负担,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用多种思考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有关面积不变的数学问题。如:平移法、等底同高法、整体减部分法、割补法、重叠法、转换等知识在不同的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渗透,特别在趣味数学班中渗透更为明显。(如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半径,正方形的面积为4平方厘米,求圆余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我在引导学生时,不但从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着手,还用了把小正方形扩大4倍转换成大正方形的方法,把问题转化成正方形与内切圆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课本中探究的正方形与内切圆的面积之比:200比157进行引导,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通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中小学老师都应当清楚,我们的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基。因而,小学老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老师要面对现实,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结合学生的差异,寻找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害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总之,小学与中学的数学界限不能划得太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量挖掘与中学知识的衔接点,使学生们能顺利进入中学的学习。今天的教与学都不能局限于课本,要放眼于未来,把学习新理念融于教与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今天知识的同时,为明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本人于20XX年月11月25日至30日参加了越城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听了许多教育专家和名优教师的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宁波市十九中黄伟建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
黄老师与我们交流了
(1)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对学生的评价
(3)几个与初中相关的小学数学知识点
(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5)小学数学竞赛五个方面的内容
对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人格障碍能力丧失、习惯不良、基础缺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使我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黄老师说,初中数学教师要了解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这样才能促进中小学数学有效发展。希望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经常对话,彼此学习和交流。初中数学教师要学会小学解题方法,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的基本要求,会解小学奥数题。作为经常教小学高段数学的我,非常赞同黄老师的观点,并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我就想:如果在小学能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并有一定解决简单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初步能力,那么对今后在初中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学习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能适应“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如:玩过的各种玩具、形态各异的盒子、学习用具等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再通过折、剪、叠、做等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通过自制物体模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实际问题,如通过自制长方形框架,使学生知道它的可变性以及它的特性,自制三角形框架,知道它的稳定性等,自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求出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及体积,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锥体物体的体积等,解决一些有关这方面知识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浴池的四周与底面铺瓷砖问题、鱼缸的表面积及体积、求烟囱的表面积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方面的问题,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们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样的思维训练后,既可减轻在中学学习相关知识的负担,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用多种思考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有关面积不变的数学问题。如:平移法、等底同高法、整体减部分法、割补法、重叠法、转换等知识在不同的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渗透,特别在趣味数学班中渗透更为明显。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通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中小学老师都应当清楚,我们的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基。因而,小学老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老师要面对现实,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结合学生的差异,寻找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害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总之,小学与中学的数学界限不能划得太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量挖掘与中学知识的衔接点,使学生们能顺利进入中学的学习。今天的教与学都不能局限于课本,要放眼于未来,把学习新理念融于教与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今天知识的同时,为明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本人于20xx年月11月25日至30日参加了越城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听了许多教育专家和名优教师的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宁波市十九中黄伟建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黄老师与我们交流了
(1)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对学生的评价
(3)几个与初中相关的小学数学知识点
(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5)小学数学竞赛五个方面的内容
对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人格障碍能力丧失、习惯不良、基础缺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使我受到了一定的启发。黄老师说,初中数学教师要了解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这样才能促进中小学数学有效发展。希望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经常对话,彼此学习和交流。初中数学教师要学会小学解题方法,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的基本要求,会解小学奥数题。作为经常教小学高段数学的我,非常赞同黄老师的观点,并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我就想:如果在小学能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并有一定解决简单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初步能力,那么对今后在初中学习几何、立体几何的学习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能适应“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如:玩过的各种玩具、形态各异的盒子、学习用具等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再通过折、剪、叠、做等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自制物体模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实际问题,如通过自制长方形框架,使学生知道它的可变性以及它的特性,自制三角形框架,知道它的稳定性等,自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求出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及体积,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锥体物体的体积等,解决一些有关这方面知识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浴池的四周与底面铺瓷砖问题、鱼缸的表面积及体积、求烟囱的表面积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方面的问题,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们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样的思维训练后,既可减轻在中学学习相关知识的负担,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用多种思考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有关面积不变的数学问题。如:平移法、等底同高法、整体减部分法、割补法、重叠法、转换等知识在不同的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渗透,特别在趣味数学班中渗透更为明显。(如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半径,正方形的面积为4平方厘米,求圆余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我在引导学生时,不但从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着手,还用了把小正方形扩大4倍转换成大正方形的方法,把问题转化成正方形与内切圆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课本中探究的正方形与内切圆的面积之比:200比157进行引导,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通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中小学老师都应当清楚,我们的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基。因而,小学老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老师要面对现实,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结合学生的差异,寻找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害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总之,小学与中学的数学界限不能划得太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量挖掘与中学知识的衔接点,使学生们能顺利进入中学的学习。今天的教与学都不能局限于课本,要放眼于未来,把学习新理念融于教与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今天知识的同时,为明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12月4日—5日,在教科局陈书记带领下,我校教务主任、政教主任、教研主任、后勤、双语等11位教师来到拜城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大家深感不虚此行,收获很多。
一、服务精神,团结精神。
来拜城的参观学习安排为两天,在第一天里我们参观了位于拜城县内的四所学校和两所幼儿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拜城县的实验中学和幼儿园,进入实验高中校园,首先我们就能看见学校的各种新兴建筑物以及校训校规,而且板报也做得非常认真和美观,校园整洁有序,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经过参观校容校貌、设备设施、听取学校领导给我们介绍学校办学情况,对我们的触动很大,很受启发和教育。首先,是他们那种服务精神,团结精神。走进他们的学校,给我们一种感觉,不管是老师还是其他工作人员,都是那么认真。参观了两所幼儿园,不管是学校环境,还是教师和孩子们都有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孩子们的表现很积极,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很大方得体,让我们感觉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老师的教育下,在幼小衔接这一块做的很扎实,我们想正是他们的这种服务精神,团结精神,才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放心,让社会都承认。
二、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第二天时间里,我们又去了拜城团结小学和拜城第二小学听课。特别是拜城第二小学听完课后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们学生那种自觉、自信和勤奋。课堂上,同学们动手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次序维持的很好,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他们很积极地思考和回答;当老师让他们看书并思考问题时,他们又非常地专著去思考,整个课堂显得既严肃又活泼。相比较而言,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就显得不够积极活跃。特别是听了音乐、体育整节课充分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学生当堂做到了读、唱、思、练结合,真正做到了他们所说的堂堂清。
三、通过对比学习发现了我们和学校存在的不足
1、学校能多给教师组织外出学习和参观培训的机会,使教师能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
2、学校能联合党建办、政教办和少先大队,加强我校教师和学生统一服装的监督和管理。
3、学校进一步加强对教职工的各项业务培训指导(如:钢笔字、简笔画、学习汉语、维语)提高教职工工作责任心,增强教职工凝聚力。
4、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充分发挥好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多给有务实、有潜力的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让她们把新的教学经验和好的管理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带动一校教育的发展。
5、学校能给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电脑,这样有助于教师教师业务知识的更新和课件的制作。好的课件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如: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随着年级的升高会越来越多)。这些概念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因此,学生应该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那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听了杨明丽老师的讲座后受益匪浅。
一、概念的引入
从实际引入(也可以说是从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像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三、概念的运用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自举实例。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所以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老师们经常使用这种练习方法。如,在学习射线、线段和角后,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些图形?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掌握概念对计算有指导作用,反之,通过计算对理解和巩固概念也起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后,就可以让学生简便计算一些习题。再如,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学习了线段、射线和角后,教师安排了按要求画一画: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一个30°的角等。
(3)运用于生活实践。数学就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落实减负保质,致力于提升课堂质量,向40分钟要高效。在双减政策下,如何优化作业管理和设计路径,激发学生创造性和积极性,也成为了每一个老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考虑作业设计的目的。作业的'设计究竟是出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还是出于“应试”的目的,为了考试而大量做题,或者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此外,如果一份作业单的设计,所有学生都会做,那么可以说这份学习单就是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好的作业应该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是孩子借助支架,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的。因此,作业的设计要让孩子们潜心会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可以让他们去挑战的。
在作业设计中我们要明白,不是做得越多、花的时间越多就越容易学好,在合适的时间内学习“少且重要”的数学才是数学课的理想状态。有时过多机械重复同水平的练习,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甚至迷失好奇心,反而“熟能生厌”。华罗庚曾说:“学数学不做题,等于入宝山而空返。”在信息化的今天,要帮助学生找到“题海”已不是难事,难的是为每一个学生找到适合成长的“题组”。“双减”文件明确要求: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双减”文件对作业批改也有细致具体的要求: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文件还特别提到:不能要求家长批改和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毫无疑问,批改作业属于教师的工作,“精选、先做、全批”是教师作业布置的基本准则,教师也不会要求家长和学生批改作业来减少自己的工作量,但学生因此就放弃作业的“自我检查”,家长就对孩子的学业“放任不管”,这就是对文件的误读。任何关于学生成长的工作,都离不开学生主体的自主和家校合作形成的合力才能取得更好效果。作业的批改看结果也要看过程。老师批改的一个简单的分或者“×”,反映不了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历和收获,还会掩盖学生作业过程火热的思考、丰富的情感和真切的体验。在批改时,尽量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尊重。有时一句话,足以鼓励学生的斗志;一个符号,可以缓解学生的焦虑;一个图示,能激活学生的思路。
总之,在“双减”政策之下,我们要正确解读文件精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自己的作业设计能力。在减负的同时,不减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本人于20XX年月11月25日至30日参加了越城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听了许多教育专家和名优教师的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宁波市十九中黄伟建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
黄老师与我们交流了
(1)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对学生的评价
(3)几个与初中相关的小学数学知识点
(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5)小学数学竞赛五个方面的内容
对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人格障碍能力丧失、习惯不良、基础缺乏 )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使我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黄老师说,初中数学教师要了解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这样才能促进中小学数学有效发展。希望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经常对话,彼此学习和交流。初中数学教师要学会小学解题方法,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的基本要求,会解小学奥数题。作为经常教小学高段数学的我,非常赞同黄老师的观点,并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我就想:如果在小学能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并有一定解决简单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初步能力,那么对今后在初中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学习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能适应“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如:玩过的各种玩具、形态各异的盒子、学习用具等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再通过折、剪、叠、做等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自制物体模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实际问题,如通过自制长方形框架,使学生知道它的可变性以及它的特性,自制三角形框架,知道它的稳定性等,自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求出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及体积,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锥体物体的体积等,解决一些有关这方面知识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浴池的四周与底面铺瓷砖问题、鱼缸的表面积及体积、求烟囱的表面积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方面的问题,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们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样的思维训练后,既可减轻在中学学习相关知识的负担,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用多种思考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有关面积不变的数学问题。如:平移法、等底同高法、整体减部分法、割补法、重叠法、转换等知识在不同的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渗透,特别在趣味数学班中渗透更为明显。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通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中小学老师都应当清楚,我们的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基。因而,小学老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老师要面对现实,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结合学生的差异,寻找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害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总之,小学与中学的数学界限不能划得太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量挖掘与中学知识的衔接点,使学生们能顺利进入中学的学习。今天的教与学都不能局限于课本,要放眼于未来,把学习新理念融于教与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今天知识的同时,为明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如: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随着年级的升高会越来越多)。这些概念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因此,学生应该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那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听了杨明丽老师的讲座后受益匪浅。
一、概念的引入
从实际引入(也可以说是从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像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三、概念的运用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自举实例。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所以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老师们经常使用这种练习方法。如,在学习射线、线段和角后,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些图形?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掌握概念对计算有指导作用,反之,通过计算对理解和巩固概念也起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后,就可以让学生简便计算一些习题。再如,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学习了线段、射线和角后,教师安排了按要求画一画: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一个30°的角等。
(3)运用于生活实践。数学就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数学概念就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小学数学中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多,如: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随着年级的升高会越来越多)。这些概念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基础知识的起点,是逻辑推理的依据,是正确、合理、迅速运算的保证。因此,学生应该正确、清晰、完整地掌握数学概念。那么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听了杨明丽老师的讲座后受益匪浅。
一、概念的`引入
从实际引入(也可以说是从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像进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教师从比较熟悉的实际事物中,提供足够的直观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看、听、摸、做等,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引出概念,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采取一切手段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引入的基础上,以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组织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以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
三、概念的运用
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计算、作图等,能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1)自举实例。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所以从具体到抽象又回到具体,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更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老师们经常使用这种练习方法。如,在学习射线、线段和角后,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这些图形?
(2)运用于计算、作图等。掌握概念对计算有指导作用,反之,通过计算对理解和巩固概念也起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了乘法的运算定律后,就可以让学生简便计算一些习题。再如,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就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通分、约分,并说明通分、约分的依据;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小数按要求进行化简或改写;学习了线段、射线和角后,教师安排了按要求画一画: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画一个30°的角等。
(3)运用于生活实践。数学就是服务于生活的,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实际中去运用,才会使学到的概念巩固下来,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
今日上午参加了北海中心校20xx年数学专题讲座,讲座由市教研室苗东军老师主讲。从上午约八点四十开始,到十二点结束,大约用了三个多小时。苗老师所讲的题目是:“从命题导向谈小学数学教学”,苗老师利用去年暑假前期末试卷和寒假前期末试卷,有所侧重的分析了部分试题的出题意图以及测试内容,告诫老师们在教学中如何教学例题,如何处理练习题,如何对待涉及的数学知识。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如何制定出最高的教学目标。苗老师从个人对新教改的理念的感悟,到和与会的老师互动研究,确实起到了“反思研讨,引领成长”的效果。下面就我感触颇深的几点记述于后。
一、“三维目标”再认识。
苗老师讲的三维目标,强调了知识与技能两个目标,只是素材,应注意最终的目标是:“培养思维”,最高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苗老师列举了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就是老师们心目中的“差生”到社会上有不少人发展的很好,老师们心目中的“好生”即很听话的小绵羊,却到社会上没什么大的发展。说明我们教学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促进人的发展”。
二、复习的重要任务是知识框架的建立。
复习不是重复学习,不是大量做题,而是老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和知识结构。这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结构,板书平面内两直线的关系成为:平行;相交——(分两种情况:垂直与不垂直)。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平行”和“垂直”并列的错误了。
三、“估算”运用
在平时教学中,关于应用题中什么情况下用估算,什么情况下用精确计算,我真的不怎么清楚,在跟学生解说这方面问题时,也是告诉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要一见到题中出现“大约”两字,就使用,但是没有跟学生列举例子,说清楚。今天苗老师也谈到这个问题了,什么时候用估算呢?估算不是“大约”字的要求,而是实际需要。
四、“类推”能力的培养
苗老师通过二年级试卷中一道考题,讲明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类推能力。“读数和写数都从xx起。A、万位B、最高位C、个位D、千位”这样一道选择题,这时二年级学生只学过千以内的数,所以学生中有不少人填D,这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发展。至少没有注意学生以后三年级、四年级的学习,更不要说注重学生终身发展了。学生只认识到数位中的千是最高位,哪以后还要认识万、亿哪,怎么填这个空呢?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现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读数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字读法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五、教学中,注重图片拼图,画示意图,让学生体会感悟
苗老师通过四年级试卷上一题,说明了教学中,通过学生利用图片,去拼图,动手画示意图,促进学生养成自学运用操作研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以上我仅从五个方面记述了自己的心得,其实还有几个方面,如对“例题”的教学,对一些判断题、选择题的解答,如何引领学生去感知,感悟,我都有不少的收获,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记述了。我相信,在新的学期里,我会比以前更高一层次从事教学的。
有的教师认为在小学第一学段有必要用实验,而到了小学第二学段没必要进行实验,因为只需要思维就可以了,对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可能不出现我们教师所要的结果,课堂无法掌握。通过7月20日的数学教材培训,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来说一点思考。
今年我教五年级数学,在“可能性”单元中,课本第112页有这样一个题:在一个不透明袋子中,放入4个红球,3个黄球,2个蓝球,
(1)任意摸1个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最大?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2)任意摸1个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最小?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在第1个班中教学时,由于这是自主练习的一个题,在上课时就没有让同学们去做,而是从理性上来分析,学生分析的很对,课堂进行的很顺利。但到了第2个班中,有一个同学提出来说不一定。为了“确认是这样”,我请一位学生摸一次,结果摸到的是黄球。接着,我又请一位学生摸一次,摸之前我请学生们猜一猜这一次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是红球了!结果这位学生摸到的还是黄球。第三次请学生摸,再猜,这时更多的学生认为一定是红球了。但第三位学生摸到的竟然还是黄球!这样连续进行了五次,摸到的都是黄球。这时,教室里一片惊讶声:“怎么会这样?”“这怎么可能?”我的'额头开始冒汗,心里也暗暗嘀咕:“怎么会这样?”一个念头禁不住从脑海中冒了出来:“这课要上砸了!”这时下课铃响了,我灵机一动,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后自己思考一下,为什么会这样?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就这样匆匆下了课。
课下,我认真思考,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红球最多,就应该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这反映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期望对随机现象的理解产生的干扰。从数学角度分析,连续五次摸到黄球(甚至更多)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这反映了随机现象的可能发生结果的随机性。事实上,连续五次摸到黄球比摸到红球更有利于学生感悟随机现象的本质。而在我的教学中,连续五次摸到黄球(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给教学生成了精彩的、富有价值的材料,但我没有把它利用好,错过了让学生感悟随机现象本质的绝佳机会。反思后,我认为,在五次摸球过程中应及时组织讨论和反思。
如在连续三次摸到黄球后,可以组织讨论:怎么会连续三次摸到黄球?你有什么想法?通过讨论使学生感悟到每次摸球的结果在摸之前是无法确定的,连续多次摸到白球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前一次摸球的结果并不会对后一次产生影响,从而初步感悟随机事件的发生和人的心理期望没有任何关系,进一步理解随机现象的本质。
所谓“可能性”,本身就是不确定性,但有时同学们会认为,红球最多,就应该出现红球,但出现了黄球,从而更能够感悟到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我想,如果再有这样一次机会,我就能够处理了。
在讨论和学习中提升自己
暴雨没有阻挡老师们前行的步伐,酷暑丝毫没有影响老师们学习的热情,阶梯教室所有的数学老师都在认真的听,细心的做笔记,场面令人感动,令人振奋。当然我也不例外,每天都在认真学习,不断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存在的问题,收获老师们的分析和讲解,吸取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下面我谈一谈自己的收获与老师们一起分享。
19号在县级培训讨论这个环节中,我有一个很大的收获,也是我在平时教学中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试谈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概念产生混淆的原因及教学对策。”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产生混淆的原因,主要是对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不理解,或者说是理解不到位;再一个原因就是时间长了面积和周长概念模糊了。归根结底实际就是两者的概念没有把握准确。因此在概念教学的起始课中,一定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理解面积概念和周长概念。
在今年的期末考试中五年级有这么一道数学题,大体意思是修了一个游泳池,在四周和底面抹上水泥,抹水泥的面积是多少?如果铺上边长是2分米的瓷砖,需要瓷砖多少块?第一问学生很少出错,而第二问出错比较多,多数学生用抹水泥的面积除以2分米。单纯的面积计算学生没有太多的问题,综合性的题目学生出错特别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一是学生对面积概念不清楚,二是审题不认真,三是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概念以外,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训感想
今天是教师全员培训的第八天,会议由乐安实验学校的翟慧老师主持。日程安排,首先由庞家镇和锦秋办事处的老师代表对教材单元分析,汇报内容赢得了老师们热烈的掌声,之后翟老师的《概率》报告,我受益非浅,进一步了解了统计与概率的含义,对我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
韩老师的临场发言,更得到了老师们的阵阵掌声,他说出了每个老师的心声,他还重点分析了老师们备课的现状,备课流于形式,不注重时效性。在讨论交流环节,我们重点讨论了“如何增强备课的时效性”这个问题,你言我语,各抒己见,老师们一致要求备课一定要注重实效,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寻找适合自己的备课方案,以便更好的服务教育。
累、充实、收获相互交织在培训中,相信,培训内容会越来越精彩。
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有不断的提升,对如何做好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有了更多的努力目标。我将反思着自己的差距与不足,寻找着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相信本次培训活动对我今后的教学一定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开学以来,我们泗泊河小学在教师中大力开展学习新课标,作为数学老师,我受益匪浅。我发现《数学xx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悟。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今日上午参加了北海中心校20xx年数学专题讲座,讲座由市教研室苗东军老师主讲。从上午约八点四十开始,到十二点结束,大约用了三个多小时。苗老师所讲的题目是:“从命题导向谈小学数学教学”,苗老师利用去年暑假前期末试卷和寒假前期末试卷,有所侧重的分析了部分试题的出题意图以及测试内容,告诫老师们在教学中如何教学例题,如何处理练习题,如何对待涉及的数学知识。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如何制定出最高的教学目标。苗老师从个人对新教改的理念的感悟,到和与会的老师互动研究,确实起到了“反思研讨,引领成长”的效果。下面就我感触颇深的几点记述于后。
一、“三维目标”再认识。
苗老师讲的三维目标,强调了知识与技能两个目标,只是素材,应注意最终的目标是:“培养思维”,最高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苗老师列举了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也就是老师们心目中的“差生”到社会上有不少人发展的很好,老师们心目中的“好生”即很听话的小绵羊,却到社会上没什么大的发展。说明我们教学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教育教学的最高目标:“促进人的发展”。
二、复习的重要任务是知识框架的建立。
复习不是重复学习,不是大量做题,而是老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和知识结构。这里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平面内两条
直线的关系不是()就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结构,板书平面内两直线的关系成为:
知识结构:
平行
相交——(分两种情况:垂直与不垂直)
这样,学生就不会出现“平行”和“垂直”并列的错误了。
三、“估算”运用
在平时教学中,关于应用题中什么情况下用估算,什么情况下用精确计算,我真的不怎么清楚,在跟学生解说这方面问题时,也是告诉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不要一见到题中出现“大约”两字,就使用,但是没有跟学生列举例子,说清楚。今天苗老师也谈到这个问题了,什么时候用估算呢?估算不是“大约”字的要求,而是实际需要。
四、“类推”能力的培养
苗老师通过二年级试卷中一道考题,讲明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类推能力。“读数和写数都从()起。A、万位B、最高位C、个位D、千位”这样一道选择题,这时二年级学生只学过千以内的数,所以学生中有不少人填D,这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的发展。至少没有注意学生以后三年级、四年级的学习,更不要说注重学生终身发展了。学生只认识到数位中的千是最高位,哪以后还要认识万、亿哪,怎么填这个空呢?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现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出读数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字读法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五、教学中,注重图片拼图,画示意图,让学生体会感悟
苗老师通过四年级试卷上一题,说明了教学中,通过学生利用图片,去拼图,动手画示意图,促进学生养成自学运用操作研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以上我仅从五个方面记述了自己的心得,其实还有几个方面,如对“例题”的教学,对一些判断题、选择题的解答,如何引领学生去感知,感悟,我都有不少的收获,限于篇幅,就不一一记述了。我相信,在新的学期里,我会比以前更高一层次从事教学的。
本人于20XX年月11月25日至30日参加了越城区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90学时)集中培训,听了许多教育专家和名优教师的讲座,受益匪浅,特别是宁波市十九中黄伟建老师的讲座,引发了我更深的思考。
黄老师与我们交流了
(1)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2)对学生的评价
(3)几个与初中相关的小学数学知识点
(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5)小学数学竞赛五个方面的内容
对初中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人格障碍能力丧失、习惯不良、基础缺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使我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黄老师说,初中数学教师要了解小学数学,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这样才能促进中小学数学有效发展。希望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经常对话,彼此学习和交流。初中数学教师要学会小学解题方法,小学数学教师要了解初中数学的基本要求,会解小学奥数题。作为经常教小学高段数学的我,非常赞同黄老师的观点,并也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
如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我就想:如果在小学能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并有一定解决简单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初步能力,那么对今后在初中学习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的学习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能适应“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我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如:玩过的各种玩具、形态各异的盒子、学习用具等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再通过折、剪、叠、做等各种操作活动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自制物体模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实际问题,如通过自制长方形框架,使学生知道它的可变性以及它的特性,自制三角形框架,知道它的稳定性等,自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模型,学生很容易理解并求出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和,表面积及体积,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锥体物体的体积等,解决一些有关这方面知识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如浴池的四周与底面铺瓷砖问题、鱼缸的表面积及体积、求烟囱的表面积等。)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解决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方面的问题,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学生们通过实践——理论——实践这样的思维训练后,既可减轻在中学学习相关知识的负担,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用多种思考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有关面积不变的数学问题。如:平移法、等底同高法、整体减部分法、割补法、重叠法、转换等知识在不同的环节进行了一定的渗透,特别在趣味数学班中渗透更为明显。(如正方形的边长是圆的半径,正方形的面积为4平方厘米,求圆余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我在引导学生时,不但从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半径的平方着手,还用了把小正方形扩大4倍转换成大正方形的方法,把问题转化成正方形与内切圆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课本中探究的正方形与内切圆的面积之比:200比157进行引导,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一个统一的、通盘考虑的育人目标,中小学老师都应当清楚,我们的教学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基。因而,小学老师要克服短期行为,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初中老师要面对现实,不埋怨,不推卸责任,结合学生的差异,寻找一种既有利于分类推进,又不伤害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必要时可采用分层教学,给学生一个适当的“缓冲期”让学生逐步适应中学的教学要求。
总之,小学与中学的数学界限不能划得太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量挖掘与中学知识的衔接点,使学生们能顺利进入中学的学习。今天的教与学都不能局限于课本,要放眼于未来,把学习新理念融于教与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今天知识的同时,为明天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数学讲座心得体会(汇编14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数学讲座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