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评语寄语 > 详情页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汇编8篇)

作者:edditor12022-12-16 16:21:18162

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很多方面都需要用到事例,而这些事例又可以按其本质划分为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第1篇

华坪女高在华坪县城边的一个小山包上,学校的大门并不阔气,教学楼的墙面也已有些斑驳。

这所其貌不扬的学校,曾是张桂梅遥不可及的梦想。

张桂梅原本和丈夫一起在大理一所中学教书。1996年,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39岁的张桂梅便主动申请从热闹的'大理调到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工作。

到华坪县教书后,张桂梅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说,一打听才知道,有的学生去打工了,有的小小年纪就嫁人了。

2001年,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成立,捐款的慈善机构指定要张桂梅当院长。她担任院长后逐一了解福利院孩子们的身世发现,不少女孩并非孤儿,而是被父母遗弃的。

一次家访途中的偶遇,更是让她痛心不已。

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呆坐在路边,满眼惆怅地望着远方。张桂梅上前询问,女孩哇的一声就哭了。“我要读书,我不想嫁人。”女孩一直哭喊着。原来,女孩父母为了3万元彩礼,要她辍学嫁人。

张桂梅气冲冲地来到女孩家,对她的母亲说:“孩子我带走,上学的费用我来出。”可女孩的母亲以死相逼,张桂梅实在拗不过,只能放弃。

“后来我再也没找到她,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张桂梅说。自此之后,一个梦想渐渐在她心中萌生:办一所免费高中,让大山里的女孩们都能读书。

但这个梦想很快遭到身边人的反对。“我是给她泼冷水最多的人。”华坪县教育局原局长杨文华回忆说,“虽然她让我很感动,但我知道办一所学校有多难。”

2004年,张桂梅和杨文华一起出差。一路上,她反复讲述自己的梦想,想说服这位局长帮忙。

“你知道建一间实验室要多少钱吗?”杨文华问。

“要两三万元吧。”张桂梅回答得有些露怯。

“她太天真了。”杨文华说,张桂梅当时因为带病坚持教书、教学成绩突出,还在华坪县儿童福利院收养了多名孤儿,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等诸多荣誉,但她只是一名一线老师,没有管理经验,对建一所学校毫无概念。

杨文华不知道,张桂梅当时已连续几年假期到昆明街头募捐。她把自己获得的荣誉证书复印了一大兜,在街头逢人便拿出来请求捐款。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自己放下尊严募捐,换回的却是不理解和白眼,还有人说她是骗子。

几年下来,张桂梅几乎要放弃了。直到2007年,她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她的梦想才出现转机。

张桂梅平时很少买衣服,每件衣服都穿了好多年,直到磨得发白破洞才舍得丢。临去北京前,县里特意资助她7000元,让她买一身像样的正装,可她转手就用这笔钱给学生买了台电脑,自己穿着一身旧衣服参会。

一天早晨,她正急匆匆往会场走。忽然,一位女记者把她拉住,悄悄对她说:“摸摸你的裤子。”张桂梅一摸,穿了多年的牛仔裤上有两个破洞。

“当时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张桂梅说。那天会后,她和这位记者相约聊了一整晚,把所有办校的苦楚都倒给了她。

不久后,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访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代表》的报道发表出来,张桂梅办学校的梦想马上受到关注。

2008年9月,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全国第一所公办免费女子高中——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开学,首届共招收100名女生。

开学那天,张桂梅站在唯一的教学楼前,泪流满面。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第2篇

1974年10月,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从家乡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45年来,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贫困山区。

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双亡、无儿无女的张桂梅黯然神伤,她决定离开伤心之地,调入丽江市华坪县。她放弃进入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承担起4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

一年后,不幸再次降临。1997年4月,她查出患有子宫肌瘤,且肌瘤已经有5个月胎儿那么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疗。

张桂梅忍着疼痛继续站在讲台上,她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影响学生们中考。直到7月中考结束,她才住进医院。打开她的腹腔,医生们倒吸了口冷气:腹腔内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肠子已经粘连在后壁上了,取出的肿瘤有两公斤多。

2001年,张桂梅兼任新建的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第一天,儿童之家收了36个孩子,最小的两岁,最大的12岁。此后,张桂梅除了上课,还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顾这些幼小的孤儿。

儿童之家的工作,让她萌生了创办一所学校、让贫困山区女孩免费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经她到处游说,这一善举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华坪县委、政府协调出土地,省、市党委政府划拨了100万元的办学经费。

2008年8月,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11年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第3篇

第一次看到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张桂梅校长的事迹是在2020年11月的学习强国平台上,起初也只是当作一条新闻点开的,但看完后内心被深深的震撼了。我在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张校长的报道,甚至当时就有一种冲动,我要带女儿去那所学校看一看,看看别人是怎么学习的,我已经和我家的丫头说了此事,可惜的是受疫情影响,暂未成行。1月5日,在参加党员学习时和大家一起再次观看了张桂梅校长的事迹,我感觉心情难以平复,必须要写点什么。

我们大部分人可能对于贫困这个词没有什么太深的印象,即使年少时家里生活条件不太好,在父辈的努力下,我们后来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但在很多地方,贫困仍然存。2006年我曾经去过云南,当时坐着北京212途经贫困山区的学校时,所看到的场景让人记忆深刻。当时临近中午,年长一些的学生用几块砖头支起饭盒用树枝生火烧饭,做好了再分给年纪小的学生一起吃,他们住的房子即使在白天都是黑乎乎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他们睁大了眼睛看着你,那种眼神让任何人到了那里都会有一种想法——要把自己身上所带的能帮到他们的东西都给他们,当电视中的画面真实的出现在你面前时,真的让人无法忘怀。但你能给的东西总会用完,用完了又该怎么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为了脱贫,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并且决心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张校长扎根云南从事教育几十年,她看到了贫困给学生们的求学之路带来的羁绊,特别是在一些地区,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存在,女孩子十几岁就会出嫁,贫困以及守旧的思想中断了她们的求学之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张校长走的就是以学脱贫之路。办一所免费学校,这个想法在常人看来近乎疯狂,先不说别的,我们又有谁敢有这样的想法。但张桂梅校长不但想了,而且促成了,2007年11月,丽江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建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这所女子高中不仅是一所免费的学校,而且招收的学生不论基础,不设“门槛”,甚至第一届的学生有的成绩只能考几分,这样的成绩谁能想到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在三年后的高考中达到综合上线率100%。虽说社会上难免会对华坪女子高中的学习方式有杂音,但对于山里的贫困女生来说,只有学习才能让自己迈入更宽广的天地,才能让自己彻底的摆脱贫困。

我们要记住华坪女子高中是一所公办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求学的同学从没有忘记对党和国家的感激,而张桂梅校长是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信仰托起了华坪女子高中同学们的“知识改变命运”的梦想。

最后,让我们一起记住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高三誓词: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第4篇

张桂梅创办女子高中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众多适龄失学女孩的上学问题,帮助她们走出闭塞的村落,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可当无法保障学生安全的时候,何谈追逐梦想?

对此,为保障新招收100名学生的安全,张桂梅便带着全校的女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了教室,利用桌椅晚上搭成简易“宿舍”,白天教学,晚上休息。同时,又安排学校里的男老师在教学楼的楼梯间搭起“木板床”,轮流值守校园安全工作,全体教师为学生筑起了安全保障第一关。

当张桂梅决心要创办女子高中之时,便知其一路坎坷,在这样的环境里,全校仅有的17名教职员工中有9名相继辞职离开,100名学生有6名提出转学,这些情况让创办女子高中初期本就步履维艰的张桂梅更是雪上加霜。

只招收贫困家庭女孩?免除学杂费的办学制度?女子高中能否办得下去?面对社会上的质疑声,张桂梅鼓励大家:“留下的8名老师中有6名共产党员,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女子高中这块教育扶贫阵地一定守得住。”

张桂梅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业;如果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学生;如果我有动力,那就是党和人民。”

所以,即使遇到再多的挫折,她也没有放弃建立女子中学的决心。

2008年9月,在张桂梅老师的不懈努力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全国惟一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华坪女子中学终于顺利成立。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第5篇

今年的我们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如突如其来的拜访使我们措手不及,让原来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也让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打起了战争的泡古。这是一场硝烟的战争。

84岁,该是儿子儿媳孝敬自己享清福的时候了,但是钟南山院士并没有这样选择,在疫情迅速蔓延的时刻,钟南山院士一边劝大家“尽量不要出门,不要到人员密集的地方”,一边穿上白色的战袍挂帅出征。尽管以前已是高龄,尽管危险万分,他也没有放弃努力,没有停止战斗,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救助一个又一个病危的患者,从死神手里抢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尽管再苦再累,他也无怨无悔。

“白衣天使”他们也有自己的儿女父母,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的丢下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合家团圆,前赴后继奔赴疫情一线,是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小家幸福,让千万个家庭幸福团聚,他们是多么伟大,就像歌中所唱的那样“这就是最完美的逆行”他们用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内心那种设计为人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为这一次疫情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

身为平常人的我们,虽然只能宅在家里观看电视电脑,手机等了解疫情,但我们也可以用手中的笔,口中的话来表达我们对疫情一线工作人员的敬佩之情和精神上的支持。

加油,武汉!加油,中国!我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一定能够战胜病魔。

时代楷模发布厅向抗疫英雄致敬心得体会3

“我身后都是老百姓,我要守护我必须要守护的人。”这是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向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何__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经常挂在嘴边、愿意跟人分享的话。这句简单而朴素的话道出了他作为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显现了他在危难时刻和急难险重面前的责任和担当。何致忠作为千千万万抗击疫情党员干部当中的一员,他在抗疫路上的点点滴滴,可以从“一日三餐”中窥探出奥秘。

一个馒头,一碗稀饭,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选择了吃住在社区,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个馒头加一碗稀饭,十分简单。快速吃完早餐后,他就前往社区内为居民张贴宣传单,仔细核对湖北入赣返乡人员的信息、收集返乡人员的体温记录。由于他只有一只手臂,当乡里领导考虑到他身体情况,想把他安排到二线去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何致忠坚定地说道:“如今疫情形势如此严峻,尽管我身体残疾,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必须义不容辞地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从未因这点累而抱怨,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扎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信仰、对社区居民爱大于天的感情。他的奉献付出只是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党员本色在战役火线越擦越亮,让党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线熠熠生辉!

一碗蛋炒饭,一勺豆腐汤,是抗疫路上的“营养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后,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给自己做了个蛋炒饭,又做了豆腐汤。他常说,这个搭配是最有营养,最养生的。吃完午饭,他又做起了“配送员”。“何书记,给我带点几斤肉,回来给你钱”“何老板,给我带条鱼回来”……“收到,晚上我就给你买过来,明天给你们送过去”,他答应道。每天下午4点去买菜,5点左右去送菜,晚上还要守夜班,有时候睡眠不足4—5个小时,可他依然乐此不彼。他说,“以前服务大家总觉得累、觉得苦,但现在觉得很快乐、很开心、很光荣。”社区居民都说:“我们书记虽然是独臂,但是他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冲在前面,我们就有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诠释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用行动撑起了战胜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面,一根火腿肠,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点,才把社区群众需要的东西给准备好。又想起了要对返汉人员进行测量体温,又急忙跑去了给他们测量体温并记录。虽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测体温、劝返群众”,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的核查,但他从不马虎,坚持做到一丝不苟。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面加一根火腿肠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对他来说最幸福的就是在帐篷里和亲人视频对话,在街道社区为居民采购就是日常……亲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却说道:“疫情当前,我必须冲在一线,报答国家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人们常说,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这场只许胜利的战役中,哪里有疫情、险情,哪里最困难、最艰苦,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默默坚守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战疫情、保平安”的神圣职责!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第6篇

钱海军,男,汉族,1970年2月生,中共党员,现为国网浙江慈溪市供电公司客服中心社区经理、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他从事电力服务工作30年,从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成长为有口皆碑的“万能电工”。他总结提出“有疑必解释、有问必解答、有难必解决、为群众解困、为政府解忧”的“五解服务法”,为社区提供用电咨询、业务代办、纠纷调解等便民服务。他结对帮助100多位空巢、孤寡老人,帮扶学生27名,服务用户1.3万余人次。他注册成立宁波、慈溪两级志愿服务中心,积极推动困难残疾人住房照明线路改造项目,带领1200多名志愿者足迹遍布浙、藏、吉、黔、川五省(区),使“千户万灯”的光明照亮雪域高原、偏远山区、扶贫结对和东西部协作地区,受到广泛赞誉。他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最美志愿者、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团队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获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等称号。

23年来,钱海军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普通电工,凭借着一颗热心和一技之长,守护着万家灯火,是无数人的光明使者。在他的带动下,妻子和女儿加入助人为乐的队伍中,一家人先后捐助22名贫困学子;在他的影响下,“百姓身边点灯人”的队伍持续壮大,并成了一个服务品牌,如今人数已经由当初126名注册志愿者发展到1200多人。他身上的这束微光,正在不断放大和扩散,变成了照亮千家万户的一片灯海。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党员干部要像钱海军同志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以共产党员的光和热,当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照明灯”,让党的温暖之光时刻照耀在群众心坎上。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第7篇

就是这样一位"暴君",今年夏天出现在央视的《面对面》节目里。她建起的女高,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去年有159个女孩参加高考,考上本科的是150人。再往前数,从2008年女高成立到现在,一共有1804名女孩考上大学,离开这里——在西南边陲的小县城,这可以称作一个奇迹。七八月份,张桂梅为此接受了两次群访,13家媒体的记者围绕着她,网上都是"女英雄"的称呼。

在华坪,张桂梅的名字其实20年前就传开了。成为女高校长之前,她是带病上课的民族中学老师,也是当地孤儿院"儿童之家"的院长。时代变迁里,她的故事变得越来越魔幻,随意问起路人,人人都知道她,一位上了年岁的婆婆说,在电视上看到张桂梅骑着骆驼去深山里家访,劝女孩们回来读书——实际上,华坪压根儿没有骆驼,张桂梅骑的,是一匹马。

在那些过往的语境里,张桂梅已经成为一个全身心奉献的、伟大的党员——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夫,一生无子。她日日往返于女高和儿童之家,连远在东北的哥哥、姐姐相继去世,她都没有时间回去。她没什么朋友,也没什么兴趣爱好,像一个完全没有缝隙的人——直到她登上微博热搜的那天。

那是今年10月,张桂梅的一个采访引发了热搜。视频中,张桂梅讲述因为学生当了全职太太,而不愿意接受她捐款的故事——"我最反对当全职太太,你滚出去",将张桂梅置于舆论中心,"全职太太也需要尊重和理解"的声音,一时之间淹没过了"女英雄"。

在这之后的一个月里,张桂梅拒绝了不断前来约访的媒体,直到11月份的一天,她才出现,穿一件黑色羽绒服,党徽戴在胸前,打开羽绒服,里头是黑色毛衣,在同一个位置,还戴着一个党徽。"红到心里去了。"她伸手去遮,有些不好意思。

有媒体问张桂梅,你觉得自己现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女性状态吗?你希望学生们成为怎样的女性呢?

张桂梅轻轻摇了摇头,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又提到女性了,算了。"

"全职太太"事件之后,她面对媒体有了些谨慎。那天,包括《人物》在内的一行人来到她面前,她看着县委宣传部的人,说你怎么又来了,是揶揄的语气,也是她一贯的说话方式,直接、干脆。

她说她的想法最初是从自己的女学生出发,后来到深山里的女性,"能救一个是一个",希望女孩们在成为一个母亲之前,还可以读书,高考,离开这里,给下一代一个好的环境。

"真的是重要,家庭的背景,家庭的环境,母亲母体的肥沃",张桂梅正讲着,我们大笑了起来,母体的肥沃?多么新颖的表达。

"我说的是知识的肥沃,土地的肥沃……"张桂梅赶紧解释,但也跟着笑,"我又不好好说话了。"

那些围绕着张桂梅的"女权主义者"的称谓,华坪县妇联主席刘安萍并不认同。她和张桂梅认识好几年,觉得对方一直以来的想法就是救山里的女孩,救一个就是救三代,"可能我和她接触多,我也认同她的这个想法,我觉得她的这个朴素的观念就是这样,如果一定要把她和什么概念联系起来,是不是有点过度解读了?"

女高办学路上曾经最坚定的反对者、曾任华坪县教育局局长的杨文华在采访时主动提起了那个视频。很多人谈独立,谈自由选择,不见其语境。他觉得张桂梅反对的不是全职太太,而是反对她的学生们去当全职太太。"这些学生就像她亲生的一样,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她们10年前就是结婚生崽,生一窝的那种。"他激动地侧着手掌砸了砸桌子,"她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老师,把你捞出来,救了,你又回到原点了。"

王秀丽在华坪县电视台工作,是最早关注和报道张桂梅的记者之一。作为记者,她最开始书写张桂梅,并非是那种歌颂式的报道视角。"因为我觉得不管对她的评价有多高,其实她是个非常普通的女人。"她是张桂梅在华坪唯一的好朋友,她们会各自搭着摩的到餐厅会和,相约吃火锅和披萨,喝几杯云南干红,偶尔也在办公室偷偷喝饮料、吃零食。张桂梅和她说起自己年少时的男友、去世的丈夫,以及后来可能成家又被她拒绝的机会。

她们也会争吵,常常其中一个摔门而出,十几天不联系,直到另一个打来电话。女高建校那年,王秀丽接到一个电话,张桂梅在那头说,我都要死了,你还不来看我。"她也有她的烦恼,她也有她的委屈。"

跟着张桂梅去家访,王秀丽会帮忙拍一些镜头,家访的视频会放给学生们看。但有时候,王秀丽不愿意拍,她觉得女孩们会自卑,并不想展示出来。张桂梅固执地要拍,她说,我不这样做,她们就以为她们像公主一样。王秀丽还是举起摄像机拍了,"一个人撑了那么大一所学校,还要努力地让这些孩子出去,不要让人家看她们的笑话,至少要让她们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她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那时候她可能稍微有点暴躁,有点尖锐。"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第8篇

有些人的光芒,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在茫茫滇西深度贫困山区,半生坎坷半生奉献的张桂梅,用瘦弱的身体扛起1800名大山女娃的人生希望。“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在63岁的年纪,张桂梅那些足以“感动中国”的诺言和行动,仍在继续。

能够抗衡时间、改写命运的,唯有执着信念。11万公里家访路,走进1300多名学生家,把累计超百万元的全部奖金和大部分工资捐出……,与张桂梅有关的每一个数字,都在诉说着“膝下无儿女,桃李遍天下”的奉献精神,印刻下“教育改变女孩命运”的执着信念。

造就伟大需要执着踏实肯干。执着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是造就伟大事业的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执着坚持,都离不开伏下身子抓落实。张桂梅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教育事业上,放在大山的孩子们身上。她对教育事业的坚守无怨无悔,对初心的坚持坚定不移,对让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志向矢志不渝。在新时代,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踏实做好本职工作,坚守平凡岗位,为新时代伟大梦想的实现贡献力量。

信念指导行动,当把自己的梦想同国家的梦想关联时,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联系时,更能激发出党员的自我价值感和荣誉感。张桂梅17岁从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她感恩这片土地,她也用实际行动回报这片土地,经过她的努力,2008年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级中学在华坪建成。12年来,华坪女子高中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1645名贫困女孩从这大山里走进大学。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更应该立足岗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小我融进国家的大发展之中,与时俱进,始终保持理论不过时,技术不落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造就伟大需要甘于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一种精神品质,张桂梅同志就是学习的榜样。她放弃了全县条件最好的华坪一中,选择了师资最弱、条件最差的民族中学任教,每天不超过3元的伙食费,却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托举起了贫困山区孩子“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和梦想,而把病痛置之度外。党员干部对待工作更要不推脱、不抱怨,更要有奉献精神,真正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汇编8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观看时代楷模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