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用范文  工作计划 > 详情页

七年级上册地理工作计划(推荐3篇)

作者:edditor12023-09-04 10:00:22122

时间飞逝,总是在不经意间溜走,老师们即将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此时您要么正在制定课程表,要么正在为课程表做准备。华南创作网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工作计划,多篇合集,欢迎复制下载!

七年级上册地理工作计划 第1篇

情况分析: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人教版地理新教材。新课标,新教材,新环境,高要求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先进的教育理念,爱的氛围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想的育人环境。我校坚定不移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大多数学生对地理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环境,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

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加强课堂教学,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提高使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目标任务:

以顺利完成课本教学内容,结合各教师特点,扬长避短,形成自身鲜明的教学特色为具体目标。集体备课中应做到任务具体,具体到人,突出备课过程中的异同性,进而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大洲》概括了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情况。第二部分《了解地区》本章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各地的人文特征。第三部分《走近国家》具体说明了几个国家各自特点。

本期教材重点、难点:

(1)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2)几个大国的人文特征。

总体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周一测,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一、学习:钻研教材是首位,把握准教材是每位老师应具备的能力。在活动时,要根据教学实际,有侧重点的组织老师学习、重温新课标,经常对照,加以改进。积极并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学习《初中地理教学参考》和《中学地理教学》两类刊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创新一些课例,促进备课组成员的教研水平的提高。

二、备课:定于每周二的上午为集体教研备课的时间。每节教学内容安排好中心发言人,该老师应提供集体备课讨论稿,详细阐释教材的重难点,提出疑点,设计好课堂练习。每位教师能根据每节的教学重点,制定出较为详细、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导下备好教学过程。在备课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和空课再集体讨论、商量。自己也能独立思考、研究,根据班级实际设计好、修改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做好使用的“旁批”。每课写好教学反思,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不足与改进措施,不断完善自身,成为真正的“学习反思型”教师。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本学期,我们备课组将尽可能的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积极接受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上课效率。

四、听课:根据教研组的安排,积极听课评课,提倡相互听课,备课组内每位老师都要讲一堂观摩课,每一位老师都要进行观摩课点评,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评课水平。

五、学习《初中地理教学参考》和《中学地理教学》两类刊物,积累一定的理论学习笔记。

七年级上册地理工作计划 第2篇

(一) 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 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结合地理教学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1) 图领全文 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2)知识拓展 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亲身体验 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学期我将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

(三)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大周(9月1日——9月14日)第一章

第二大周(9月16日——9月30日)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一次月考

第三大周(10月3日——10月17日)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四大周(10月19日——11月2日)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复习 期中考试 11月3——5日

第五大周(11月6日——11月20日)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六大周(11月22日——12月7日)第四章

第二次月考

第七大周(12月9日——12月23日)第五章

第八大周(12月25日——20xx年1月7日)复习

七年级上册地理工作计划 第3篇

(一) 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地理课,就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地理教师,而教师的魅力有内在的外在的美并存。内在的美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外在的美应有以下几点:教师的言谈举止、主动与学生沟通、鼓励赏识的态度、耐心细致的帮助等等,总的说来教师应具备教学、师德的高素质,使学生感受到我的地理教师各方面素质都很棒,提高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增强教师的亲合力。

(二) 地理课堂模式的探索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结合地理教学做过大胆的尝试,本学期仍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目标出发,对地理课堂做如下尝试。

1、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整合教学资源,选择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注重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

2、重点、难点的处理

为克服旧教材知识多、课时紧的现状,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我多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效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的容量。现代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地理课堂是本学期地理教学改革大胆尝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1) 图领全文 培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主要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识图、析图能力的培养非常必要,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本课我以图为导线,通过学生识图、析图、动手填图、讨论、交流和师生间填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合作式课堂。

(2)知识拓展 共同探究

加强地理学科与历史、艺术、军事等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亲身体验 参与实践

地理事物的位置记忆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学生亲自布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学期我将制作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学期总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把新课改的理念最大限度的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

(三)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大周(9月1日——9月14日)第一章

第二大周(9月16日——9月30日)第二章(第一节和第二节)

第一次月考

第三大周(10月3日——10月17日)第三章(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四大周(10月19日——11月2日)第三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复习 期中考试 11月3——5日

第五大周(11月6日——11月20日)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 第六大周(11月22日——12月7日)第四章

第二次月考

第七大周(12月9日——12月23日)第五章

第八大周(12月25日——20xx年1月7日)复习

  结尾:非常感谢大家阅读《七年级上册地理工作计划(推荐3篇)》,更多精彩内容等着大家,欢迎持续关注华南创作网「hnchuangzuo.com」,一起成长!

  编辑特别推荐: 七年级上册地理工作计划, 欢迎阅读,共同成长!

相关推荐
本站资料图片均来源互联网收集整理,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版权,请跟我们联系 将第一时间删除。
Copyright © 2010 - 华南创作网 声明
粤ICP备2021173911号